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l p l d f c s s o l ewi ey a p i . e
[ y o d ] D a h a C i e; C E cc Ke w r s i re; hl n T M; f ay r r d i
d i 03 6 ̄i n17 —802 1.9 3 o: . 9 .s. 47 6 . 21. 9 1 9 s 6 0 0 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 疾病 ,发病率高 ,多发 于秋冬季 。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 、白色稀水便或蛋花汤样便 , 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水 电解质紊乱 ,甚至继发性感染 ,危及患 儿生命 。临床上 尚无特 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多 以纠正电解质平 衡 、对症治疗等为主。我院对 2 1 年 6月 ̄2 1 年 5 01 02 月收治的 秋季腹泻患儿 ,应用健脾止泻汤 ,外用丁桂儿脐贴敷贴神 阙穴, 并辅 以思密达保 留灌肠,取得 了较为满意 的效果,现报 告如下。
郑 凯 文
( 东省 中山市神湾 医院,广 东 中山,5 8 6 ) 广 24 2 中图分类 号:R4 2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8 0( 0 2 90 6 -2 证型:I D 6 476 2 1 )1-0 60 B
【 摘
要 】 目的: 讨 中医综合 疗法治疗 小儿秋季腹泻 的临床疗效。方法:9 例秋季腹泻惠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 5 例和对 探 5 O
a v r er a t n . n l so : ee c c fc mb n t nt e a y o d e s e ci s Co cu i n Th f a y o o i o iai rp f o h TCM nte t g c i r n wi u u irh ai e a t n a i e o ai h l e t a t mn d a r e x c dh ssd r n d h s a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体会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体会
黄伟雄
( 东 广 省博 罗县妇 幼保健 院,广 东 博 罗,560 ) 110
中图分类号 :R 4 . 4 2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17 .8 0( 0 2 40 9 .2 证型:D 6 47 6 2 1 )0 .0 90 G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 目的:探讨 中医综合 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 疗效。方法:选取我 院 2 0  ̄2 1 年 间我 院儿科收治的 8 08 01 4例腹 泻
te t g d a r e h l e , rh f l i a s . r ai i rh a i c i n wo t y o i c l e n n r d cn u
【 y r s D are i e ; hl e o ir e e o t n T pc l e t n; l ia e cc Ke wo d 】 ir a nc l n C i nt s pda h ad c c o ; o i a h i hd r r d ot r i a t me t C i cl f ay r n i
两组 研究对 象均为 我院儿科 收治 的腹泻 患儿,其 中男童
12例 ,女童 6 ,年龄 4个月~3 0 6例 . 2岁,平均年龄 27岁 , . 病程 1 d ~9 ,平均 34 。两组患儿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 . d 版 (L J 科学 》【 l 】 小儿腹泻 的诊 断标准 ,组 间性别 、年龄 、 关于
小儿 腹 泻是 儿 科 门诊 常 见 的消 化 道 多发 疾 病 ,多 见 于 O5 岁 儿童 ,多因气候骤变导致小儿腹部受凉而诱发腹泻, .~3 多数 患儿经西药治疗后效果不理想 。本文将 结合 我院采用 中医 综合 治疗 8 4例腹泻患儿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 内服 外敷综合 治疗 小儿腹泻 的临床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愈: 治疗 7 、 , 时 粪便性 状 及次数 恢复正 常 , 全身症 状 消失 。 显效 : 治疗 7小 2 时, 粪便 性状 好转 , 数 比原来 减少 2 3 次 / 以上 , 全身症 状基 本 消失 。 效 : 有 治 疗7小 时 , 便性状 好转 , 数 比原 来减少 l 3 2 粪 次 / 以上 , 身症 状 明显改善 。 全 无
1 . 两组病例配穴 .3 2
1 疗 效标准 . 3
疼痛甚者, 走窜不定的加血海 ; 肌肤麻木肿胀者加
邪留络脉而不去 , 血泣不流, 死血形成 , 则新血不生 , 肌肤失荣而致皮肤麻 木不仁”景岳全书・ 《 风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 以气血受湿则濡滞, 濡滞则肢 体沉重而疼痛顽木 , 着而不移 , 是为着痹。治疗上宜舒经活络, ” 祛风除湿 ,
官针》 指出:扬刺者, “ 正内一 , 傍内( 四而浮之 , 纳)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 是指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 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 刺的部位较为分 散, 故称为扬刺。 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 选用阿是穴是应 用其 以痛为 输的原理 。 加之用 灸法 温 阳起 陷 , 气活血 的作 用 , 用于 阳气 行 多 衰弱 , 沉寒痼冷等疾患。灵枢・ 《 官能》 指出:针所不为 , “ 灸之所宜。三者结 ” 合, 促进了局部行气散瘀、 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 对照组的疗法也具有疏通 经脉之效 , 但经观察可见 , 针刺灸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更为显著 。
( 州省 黔南州 中医院儿 科 贵 贵州 都匀 5 80 ) 5 0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 对4 刨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参苓 白 2 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 治疗. 天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治愈率约为9%. 0 总有效率约为1 0 。 % 结论 采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 泻有较好的治疗 作用。 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硫酸蔗糖阴离 子复 合物 , 胃黏 膜 的蛋 白质 络合 形成 保护 与 膜, 覆盖于溃疡表面 , 而阻止 胃蛋 白酶、 从 胃酸及胆汁酸 的侵 蚀, 以利于黏膜再生及溃疡愈合 ; 雷尼 替丁抑酸 , 进溃疡愈 促
参蒲益 胃汤 正是针 对 上述脾 胃生理 与病 理 特点 而设 。 本方主要 以 四君 子汤 和 失笑 散加减 而 成 , 以期 达到 益气 扶 脾 , 胃化瘀之效 。李 东垣 在 《 胃论》 和 脾 中明确 指出 : 甘温 “ 以补其 中而 升其 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用甘 ” 使 温益气之药 , 能恢复脾 胃生化气 血运 行水谷 之能 , 能增强 细
平滑肌收缩反应 , 阻止 胃黏 膜细胞 钙离子 的 内流 , 而保护 从 胃黏 膜 , 进 溃疡愈 合 , 促 枳实 宽 中下 气 , 则能 调整 胃肠蠕
在 胃为标 , 与仲景“ 虚则太 阴, 阳明” 实则 之论相符 , 因而临床 治疗时 , 应针对上述特点 , 以辨证为 主 , 证病结 合。用 药不宜 过分偏寒、 偏热 、 壅、 偏 偏塞 , 应宜疏 、 宜和、 宜通 , 不可妄用 亦 攻伐。用药宜平 补平 泻 , 药轻灵 , 用 刚柔 相济 , 温相 益 , 寒 以
愈。临床上把腹 泻病程达 2周 一 2个月 的称迁延 性腹泻 , 腹 泻病程超过 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 , 迁延性腹 泻和慢性腹泻 两 者无 明显概定的 区别故 习惯上 统称迁延 性慢性 腹泻 病。迁 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 , 感染 、 营养物质过敏 、 营养治疗 酶 12 诊疗标准 . 西医诊断符合 19 94年方鹤松 等《 中国腹泻

1 4・ 3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o年 2月第 4卷第 3期
C i JMo mgA p 。e 0 0 v 1 N . hn dD p !Fb2 1 , 0. o3 4.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13例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13例临床体会
应用 。
用克罗米芬引起 的应注意 的持续存在 的不 良反应有:潮热 、乳 房不适 、便秘或腹泻 、头 昏或眩晕、头痛、月经 量增 多或不规 则出血 、食欲 和体重增 加、毛发脱落 、精 神抑郁 、精神 紧张、
好动、失眠、疲倦、恶心呕吐、皮肤红疹、过敏性皮炎、尿频 等, 也可有体重减轻 。 国外有极个别应用克罗米芬发生乳腺癌 、
c n r lg o p o 9 p t n s n t e r g lr p y c re ta i d s mp o tc te t n , a e n t e a d t n o i ca e r lu n o t r u f 5 ai t,i e u a a , o r c c d a y t mai ame t b s d o h d i o fd o th d a p a d o e h n r i Mo mmy l v ;e p r n a r u ,5 a in s i e r g lr p y n y t ma i r a e t o c d b s o e t n h n r a e i o e x e i me tl g o p 4 p t t n t e u a a ,a d s mp o t t t n f a i - a e c r ci ,t e i c e s n e h c em o d ar e h lr n wi e ̄ma es u o e r l d t p c l u n n ay o o e we k a trt a e tt v l ae t e ci i a f c c irh a i c i e t s l n d h d o p p wd ro a i a n a b i a ; n e fe e t n e au t l c l i a y n a o Y r m o h n e a d s f t .Re u t :Th t d o p o h l e n 5 a e ,1 a e ,e e t e 2 a e ,1 a e ,t t le e t e r t s 6 .% ; n a ey sl s e s y g u f c i n i 9 c s s 7 c s s f ci 4 c s s c s s o a f c i ae wa 9 5 u r r d v 8 v e p rme tlg o p s fe e 4 c s s f c i e i c s s fe t e i c s s 4 c s s t t le e t e r t s 9 . %;e p rme t l x e i n a u u r d 5 a e ,e e t n 3 a e ,e ci n 1 a e , a e , o a f ci ae wa 2 6 r v 1 v 9 v x e i n a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摘要: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

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关键词:中医辨证小儿腹泻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1-02小儿腹泻从中医来讲,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症包括风寒,湿热和伤食。

其中风寒指的就是受到外部气候影响比如着凉引发的腹泻,伤食就是指的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问题。

虚证主要有脾虚泻和肾虚泻,其中肾虚泻就是我们常说的凌晨起夜的五更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62例,男78例,女84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个月,以2~7岁者多见,共130例,占73.9%;发病季节以8~9月份最高,共133例,占78.4%;其他季节29例,占21.6%;162例中,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3天。

1.2 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

1.3 辨证施治。

1.3.1 伤食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

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g,麦芽5g,谷芽5g,山楂10g,茯苓10g,黄连3g,半夏5g,陈皮3g.如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

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解读(2021年)

中成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解读(2021年)
◦ 安全性:纳入的 RCT 研究均未报道安全性数据。上述推荐意见的安全性证据尚不充分, 临床医生在使用时需注意观察患者实际用药安全性。
◦ 推荐意见 8 推荐参苓白术颗粒+蒙脱石散+益生菌或参苓白术颗粒+蒙脱石散,治疗 轮状病毒肠炎,可改善大便性状,减少排便次数。(1C)
◦ 使用条件: 参苓白术颗粒适用于以大便质稀,色淡不臭,经常食后作泻,面色萎黄为 主要表现,或兼有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倦怠乏力的脾虚泻患儿。建议用法:<1 岁:2 g/ 次;1~3 岁:1 次 3 g;4~6 岁:4 g/ 次;>6 岁:1 次 6 g;1 日 3 次,疗程 3 日。
◦ 安全性:纳入的 3 项研究中有 1 项研究报道了儿泻停颗粒的安全性,该研究中儿泻停 治疗组共纳入 726 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8%,与蒙脱石散对照组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呕吐与便秘,停药1~2 日后症状消失。
◦ 推荐意见 2 推荐儿泻停颗粒+益生菌/儿泻停颗粒+益生菌+蒙脱石散治疗抗生素相关 性腹泻,可改善大便性状,减少排便次数。(2C)
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 ◦ 我国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存在滥用抗菌素的问题,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则更为棘手,许多腹
泻采用抗生素治疗不但无治疗效果,且杀死体内正常菌群,破坏微生态平衡,甚至造成患儿免疫 力下降,使腹泻迁延不愈,或继发二重感染。 ◦ 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能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但中成药联合应用治疗 小儿腹泻病,存在重复用药,过度治疗等问题,且辨证不准确,使用不恰当,影响疗效。为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制定了中国《中成药 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中成药的使用。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院儿科专业或小儿 内科专业的临床执业医师,相关的护理人员和药师也可参考使用。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论文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论文

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上药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时每次取药粉5g,用醋调匀,把调好的药粉敷于脐部,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结果 84例中,敷脐1次,腹泻停止者16例,敷脐2次,腹泻停止者21例;敷脐3次,腹泻停止者26例,敷脐4次,腹泻停止者16例,腹泻次数逐渐减少者5例,84例中未见无效者。

结论五苓散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良好给药途径和方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家长和患儿均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五苓散;敷脐/小儿腹泻;治疗[中图分类号] r24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63-01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1]。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2]。

五苓散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蓄水证”的主方之一。

笔者从2003年起,采用五苓散敷脐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4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性54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的30天,最大的9岁;病程在1—5天的35例,6—10天的31例,10天以上的18例。

1.2 治疗方法1.2.1 药物组成茯苓20g,猪苓20g,泽泻15g,桂枝12g,白术15g。

1.2.2 用法上药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时每次取药粉5g,用醋调匀,把调好的药粉敷于脐部,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一般连用4天,主要用于腹泻而无发热,偏于虚寒证患者。

1.3 疗效标准[3]敷药4天内腹泻停止者为痊愈;4天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由稀转稠,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者为好转。

敷药4天内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无改变者为无效。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腹泻是多种病原及因素引致的消化道疾病,常以腹泻为主症,可见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相关症状。

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却因病因复杂,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从中医内外治方面对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进行综述。

旨在临床上为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迁慢性腹泻中医治疗迁慢性腹泻是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合称,常因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一组消化道疾病,迁延性腹泻其病程常在2周至2个月,而慢性腹泻其一般病程大于两个月,继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贫血甚至低蛋白血症、生长发育障碍,为小儿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1]。

目前国内外西医医学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常用液体疗法、营养治疗、补充微量营养素、抗生素等治疗[2],但如果婴儿期不建议选用抗生素,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重要性因而突显。

相对于西医的治疗,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方式多样且可互补,面对不同的病症可灵活应用。

1.中医内治法1.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内治小儿迁慢性腹泻为临床多见治法,主要多用健脾燥湿之药,潘艳[3]等通过对小儿迁慢性腹泻近十年的文献整理发现,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使用频次最高的重要前十位共同功效为健脾益气,也认为脾虚湿盛证为小儿迁慢性腹泻最常见证型。

沈国芳[4]等学者通过51组对照实验发现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血锌值水平及免疫功能。

陈淑贤[5]等学者通过检索数据库并Meta分析后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腹泻中具有良好疗效,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

张衍德[6]等学者通过将超过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66例,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散治疗,并与服用吡呱酸、参苓白术丸治疗进行对照实验比较,发现: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效果明显,且对脾肾虚证及伤食证疗效均为100%,总有效率达95.45%。

吴頔[7]通过55组对照实验发现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0.9%,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七味利湿散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8.2%,也可说明七味利湿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显著。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治法 : 健脾止泻 , 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物 , 以健脾理气
化湿。
方药 : 加味参苓 白术散 , 党参 1 炒 白术 5g茯苓 1 、 0 、 0g
怀 山药 1 - 薏苡仁 1 、 白扁豆 1 、 0g炒 , Og 炒 0g 陈皮 3g砂仁 5g 、 、
乌梅 1 、 0g炙甘草 1 。如见久泻不止 , 0g 加赤石脂 5g以固肠止
3 评 判 标 准
茯苓 1 、 0g黄连 3 、 半夏 5g 陈皮 5g g 、 。如腹痛 较剧 及气胀者 , 用大黄粉 , 以助通便。2 0例。
22 风寒 泻 . 泄 泻清稀 , 甚则 如水样 , 闷食少 , 脘 腹痛 肠 鸣。或兼外感风寒 , 则恶寒 、 发热、 头痛 、 肢体酸痛 , 舌苔 白或 白 腻, 脉濡缓 , 指纹淡红。
深黄而臭 , 或见少许黏液 , 腹部时感疼痛 , 食欲不振 , 肢体倦怠 ,
发热或不发热 , 口渴 , 小便短黄 , 舌苔 黄腻 , 脉滑数 , 指纹紫 。 治法 : 清热利湿 , 主要采用清利药物 , 以解表清热利湿 。
【】 刘耀东 , 1 l 王敬华 , 丽萍 , . 孙 等 浅谈脾 胃与脑 中风 的关系叨. 光明 中
小儿腹泻属 中医学“ 泻” 泄 的范畴 , 是儿科 常见 的消化道疾
病, 以排便次数增多 ,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 至泻 出如水样为 甚
泻; 腹痛加木香 5g 理气止 痛 ; 而无夹杂积滞者 , 大便稀或完谷
不化者 , 加干姜 以温 中散寒。2 例 。 8 25 脾肾 阳虚 . 证见久泻 不止 , 食入 即泻 , 质清稀 , 粪 完 谷不化 , 或见脱肛 , 形寒肢 冷 , 面色 白 , 精神萎靡 , 睡时露睛 , 舌 淡苔 白, 脉细弱 , 指纹淡 。 治法 : 温补脾肾 , 固涩止泻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目的研究观察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患儿不同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口服合适的中药汤剂治疗。

结果11d内患儿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成形,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辩证小儿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婴儿时期,通常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大多数患儿为1岁以内。

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这种病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通常有85%的婴幼儿腹泻采用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w内方可痊愈,但是也有15%的腹泻患儿腹泻持续不愈。

临床上根据患儿的病程将腹泻又可以分为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

病程在2w~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1],超过两个月的为慢性腹泻。

临床上对于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没有明显的概定区别,仅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多而复杂,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威胁。

作者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滿意,副作用小,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科诊治的108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49例,男59例;年龄3.5个月~7岁,平均年龄(3.5±2.8)岁;病程5~34d,平均病程(21±5.5)d。

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呕吐等临床症状,并且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大便颜色淡黄或黄绿色,大便次数4~8次/d不等。

部分患儿大便有少许泡沫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1.2 中医辩证分型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和病因,分为伤食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风寒腹泻、脾虚腹泻、气阴两伤腹泻、暑热腹泻等证型[2]。

1.3 中医辩证1.3.1 伤食腹泻伤食腹泻者19例。

名中医辨治小儿腹泻的经验及思路探析

名中医辨治小儿腹泻的经验及思路探析
结如下 。 1 名 中 医 治 疗 小 儿 腹 泻 归 纳 为 两 证 4型 , 实 . 即 证 — — 伤 食 型 、 湿 热 型 ; 证 — — 脾 虚 型 、 肾 阳 虚 型 。 伤 暑 虚 脾 食 型 多 有 明显 的 伤乳 食 史 , 以 清 导 和 中 , 以 分 利 , 选 小 治 佐 方
小 儿腹泻是 l 临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现 多 样 , 变 迅 速 。 多 表 转 中 医 药对 本病 的 病 因 病 机 有 独 到 的认 识 及不 可 替 代 的 治 疗 优
势 , 将 就 近 年 部 分 名 中 医 对 本 病 的 治 疗 经 验 和 思 路 探 析 总 现
消 食 导 滞 ; 胃 虚 弱 症见 大 便 清 稀 , 有 完 谷 不 化 , 后 即 泄 , 脾 伴 食 小便如常 , 神倦 怠 , 精 四肢 无 力 , 色 萎 黄 , 卧 露 睛 , 纹 淡 面 睡 指 红 隐 隐 , 象 虚 软 无 力 , 以上 方 加 炒 扁 豆 、 山 药 等 以 健 脾 脉 治 炒 止 泻 、 胃 生 津 。 若 伴 有 四 肢 厥 逆 、 便 清 长 等 脾 肾 阳 虚 之 益 小 象 , 用 熟 附 片 、 姜 、 骨 脂 、 肉 豆 蔻 以 温 补 阳 气 、 脾 止 加 炮 补 煨 健 泻 。 史 正 刚 总 结 出 治 疗 小 儿 慢 性 腹 泻 基 础 方 : 麻 8 g 葛 升 , 根 8 , 药 8g 苍 术 8 , 前 草 8 , 山楂 8 , 榴 皮 8g 赤 山 g , 车 g 焦 g 石 g ,
・1 3 0 1・
名 中 医 辨 治 小 儿 腹 泻 的 经 验 及 思 路 探 析
马 建 良
( 南省 开封 市妇 幼保健 院 , 南 开封 45 0 河 河 7 0 2)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76例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76例临床研究
山西省 古交市妇幼保健W  ̄( 0 3 0 2 0 0 ) 王俊花
胃苓 汤出 自金元 四大家 朱丹溪所著 的《 丹溪心法 》 , 是由 《 伤寒论 》 治太 阳病蓄水证 的五苓 散和宋代 《 太平患 民和剂局 方》 中的平 胃散合 方而成 , 具有 祛湿和 胃、 行气利 水之 功效 ,
患者女 , 5 8岁 , 初诊 日期 2 0 1 1 年3 月2 0日。 病程 l 5年 , 多在 气候 变化时发作 , 表现为气急 、 胸闷 、 咳嗽 , 夜间明显 , 不
脾、 肾等脏气 虚弱之候 。 根据这一理论 , 哮喘发作 时选用 , 肺之
合穴尺泽 , 背俞 、 肺之专穴肺俞 穴宣通肺气 。 膻 中为气之会 、 丰
实用 医技 杂志 2 0 1 3 年6 月第 2 0 卷第 6 期
J 0 u ma 1 0 f P m c t i c a l / V I e d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2 0 , N o . 6
壳; 有热象者加茯苓 、 黄莲 、 白头翁等 , 清热利湿止泻 。应该特
别注意该 方用 于d x J L 腹泻 时 ,用量必须要轻 ,否则会适得其
反。
1 . 2 . 2 腹 药方 法 : 本方 加水 1 0 0 mL , 取4 O 5 0 m L , 煎 2次混 合后 ,较 大的患者可根据腹泻 的程度分每 日2次或每 日 3 次
2 结 果
其治疗进行了很 多探索 , 本组 6 7 例患者采用穴位埋线加耳穴
埋针综合 治疗 , 通过经络调节 , 协调 阴阳气血 , 扶正祛邪 , 调动 机体 自身抗病能力 , 取得 了一定的疗效。 改进 的一次性无菌穴 位埋线针 , 对组织损伤小 , 微创低痛 , 不需要麻 醉 , 患者乐于接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p r e h e n s i v e t h e r a p y o n c h i l d r e n wi t h n o n- i n f e c t i o u s di a r r h e a .M e t h o ds On e h un d r e d a n d t we n t y c a s e s o f
d r e n t h n o n —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a r r h e a
L I U C h u n — l i a n . fy a n g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 ly f a n g 2 5 1 4 0 1 ,C h i n a
组6 0例采 用中 医综 合 疗 法 , 比较 两组 疗 效 和 临床 康 复 时 间。结 果 观 察 组 总有 效 率 为 8 3 . 3 3 %, 对照 组 为
6 5 . 0 0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 5 . 3 9 , P< 0 . 0 5 ) ; 观察组患者呕吐停止时间、 腹泻停
n o n .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a rh e a f r o m J a n u a r y 2 0 1 1 t o De c e mb e r 2 0 1 2 a d mi t t e d t o o u r h o s p i t a l w 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 x =5 . 3 9 ,P< 0 . 0 5 ) .T h e v o m i t i n g s t o p p i n g t i m e , d i a r h 2 0 1 3年 l 2月第 4 O卷第 2 4期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t i !

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实验设计与评价概要

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实验设计与评价概要

·63·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实验设计与评价概要卢光杰 宋镇星 顾 颖 周文道 陈文光 瓮安县中医院儿科 贵州瓮安 550400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和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小儿消化道综合症,临床特征是粪便性状的改变或增加。

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短时间内脱水、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患儿甚至出现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辅助药物治疗及饮食调整等,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

同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细菌持续增加进而导致功效下降。

腹泻在中医范畴上属“泄泻”“濡泄”“飧泄”范畴,其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加和粪便稀薄。

其主要发病部位是在脾胃,其发病机理是胃主腐熟水谷以及脾主运化水湿、水谷精微的功能受损[1]。

在临床上的分型主要有风寒性腹泻,湿热性腹泻,食物损伤性腹泻,脾虚腹泻和脾、肾阳虚性腹泻这几类。

其主要治疗原则以运脾化湿为主要法则,其详细主要包括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方法。

近年来,一些中医治疗方法的出现,如止泻保童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等中成药,中药灌肠、中医推拿等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小儿腹泻病的临床实验设计及效果评价进行详细的描述。

1试验总体设计研究实验采用的方法一般有分层随机法、对照法、联合法等。

①分层随机法:主要是指将实验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划分不同组别,探索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用药方法。

②对照法:不同类型的腹泻疾病大多是自限性的,无论对症、对病治疗都可以基于补液疗法,使用安慰剂或(和)阳性进行对照组治疗。

应该选择具有足够循证依据的中、西药作为阳性对照药,如蒙脱石散等药物。

③联合法:根据适应症的临床特征,可以选择液体疗法,营养疗法,益生菌和/或锌制剂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应考虑避免或最小化这些主要治疗方法对有效性评估的影响。

2辨证分型及评定标准腹泻病分型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不论任何分型其相关主症均是以大便性状、频次异常为主,并结合中医理论、临床经验、药物及其适应症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类型[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摘要】观察运用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09年7月门诊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共59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患儿给予黄芪建中汤为主加减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维持治疗。

治疗后随访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临症加减用药,以消食化积,清肠化湿,运脾止泻,诸药合用起到很好的疗效,为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药,值得临床
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黄芪建中汤;中医药疗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对象为2008年7月~2009年7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共59例,其中男23例,女36例,年龄1~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均在3天之内,均为腹泻,便次增多,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

其中伴有发热、呕吐、腹胀者36例,不伴有明显发热、呕吐、腹胀者26例,大便镜检无白细胞,无红细胞,部分有未消化物(+~++),大便培养阴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比例均大于40%。

全组患儿按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9例,给予西医维持治疗。

1.2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儿科学》。

起病可急可
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每日10次左右,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或蛋花样,有时伴有少量粘液或未消化物,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胀、纳呆。

1.3治疗方法治疗组患儿给予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各药方
剂量为:黄芪5~12 g,炒麦芽、大枣、苍术各6~10g,茯苓6~8g,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葛根各5~8 g,炙甘草6 g,槟榔3~6 g,木香2~6g。

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20~60 ml,每日3次。

表邪重可加苏叶5~8 g,荆芥3~6 g;热甚、大便有脓球加黄芩4~6 g,
蒲公英3~8 g,黄连3 g;呕吐频作者加旋覆花、炙枇杷叶各5~8 g,法半夏3~5 g;腹痛者加延胡索、枳壳各5~8 g;久泻不止者加莲子5~8 g,乌梅、禹余粮各3~5 g。

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维持治疗,静脉滴注病毒唑注射液及能量合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一日一次,热甚者给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

1.4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中药内服外敷1天~3天后腹泻次数减少至每日少于或等于2次,大便外观成型,临床伴随症状消失;有效:中药内服外敷1天~3天腹泻次数减至每天小于或等于四次,大便水分明显减少,临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无效:中药内服外敷7天后腹泻与临床伴随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一周后对全组患儿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69.0%,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3讨论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的范畴,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
其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其危险性也就越大。

本病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

可呈流行性,但多数为散发,四季均可发病。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中医认为以感受外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六大邪气),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先天性为多)等多见。

其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脾胃及大肠,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进入胃后,水谷不化,精微物质
不能布散全身,合污而下,并走大肠,导致腹泻。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腹泻严重者常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死亡。

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者多见于秋冬季节,大肠杆菌感染等引起者以夏季多见。

1992年我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将腹泻病分为感染性(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和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和其他原因)两大类[3]。

祖国医学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甚多,但主要是外感、内伤饮食、脏腑虚损所致。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依据《金匮要略》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温中补虚,温建中阳而和阴,和里缓急,行气止痛,健脾渗湿止泄。

方中黄芪补气,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党参、白
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葛根甘凉,人肝胃经,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白芍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寒;炙甘草甘温益气,助
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合白芍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大
枣补脾,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木香调气,槟榔破气,合麦芽
消运兼备,开胃和中,振奋食欲,利浊消食导滞、止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木香对肠肌痉挛有松弛作用;苍术微苦性温,芳香悦胃,醒脾助运,对脾失输化、湿盛为主的腹泻有芳香燥湿之功效,临症加减用药,以消食化积,清肠化湿,运脾止泻,诸药合用起到很好的疗效,为治
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寿元.加昧七味白术汤治疗小儿腹泻36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2):27-29.
[2]孙燕鸿,李艳萍.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久泻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06,11(15):1287.
[3]张乐玲,段春红,于春梅,等.黄连素-黄连液灌肠佐治小儿感
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5(7):1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