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教学内容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7
维普资讯
突 出 重 点 ,有 进 有 退 ,走 都 市 工 业 和 乡 村 工 业 协 调 发 展 的多 样 化 道 路 ,逐 步形 成 比较 合 理
的 中 国工 业 化 体 系 。 2 要 充分 认 识 推 进 城 镇 化 发 展 和 继 续 完 成 工 业 化 的 重 大 战 略 意 义 。继 续 完 成 工 业 化 .
坚持 和 遵循城 镇 化与 工业化 发展 的基 本 方针 及 基 本原 则 ;深 刻 理 解城 镇 化 与 工 业 化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 :正 确 处 理 城 镇 化 与 工 业 化 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 ; 理 清 城 镇 化 与 工 业 化 发 展 的 主 要 任 务 及 发 展 重 点 ;综 合 运 用城 镇 化 与 工 业 化 协 调 发 展 的政 策 措 施 。
“ 五 ” 计 划 纲 要 精 神 为 指 导 ,遵 循 市 场 经 济 规 律 ,加 快 工业 改 组 改 造 和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 十
[ 收稿 日期 ]20 4 -3 修 订 日期 ]20 - .8 0 2 3 0 ;[ 6 02 91 0 [ 作者简 介 ]姜 爱林 (9 4) 1 - ,男 ,湖北 襄 阳人 ,高 级 工 程 师 ,经 济学 博 士后 。 出版 专 著 一 部 ,发 表 文章 近百 6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 0月 第2 4卷 第 5期
地 质 技 术 经 济 管 理
Ge lg c lTe h o e n mi a g m e o o ia c n e o o c M na e nt
Oc ., 2 02 t 0
V0 . 2 1 4 No. 5
城镇化 与工业化协调 发展 的若干政策建议
地理教案:城市化与工业化
地理教案: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引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二、城市化的概念与特点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
它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结果,也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集中: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地方,因为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2)城市规模扩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3)社会功能多元化:城市具有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
这些功能的发展使城市成为一个集中了各种资源和机会的中心。
三、工业化的概念与特点1. 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 工业化的特点(1)生产方式变革:工业化推动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手工劳动逐渐转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城市工业化:工业化过程中,工厂和企业集中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城市工业化的特点。
城市成为工业集聚的地方,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3)技术进步:工业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影响城市化与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城市化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繁荣。
工业化使生产方式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社会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随着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最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若干政策措施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若干政策措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若干政策措施(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新阶段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客观需要。
要实现其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缩小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差距。
其基本思路应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大就业比重,重点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城镇化,而不是反过来,依靠加快城镇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
为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产业“空壳”化。
【关键词】城镇化协调发展第三产业政策措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新阶段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客观需要。
能否做到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的协调发展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效率的高低。
从根本上讲,要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综合措施,才能奏效,单靠哪一种措施都无法解决。
其基本思路应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大就业比重,重点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城镇化,而不是反过来,依靠加快城镇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
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产业“空壳”化。
对策之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传统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但当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第三产业的地位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不断上升,而工业化的作用则呈现递减的趋势,传统理论由此面临新的挑战。
城镇化、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地理教案:城市化与工业化
地理教案: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而工业化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的转变。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互为推动和促进因素。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共同特点、互相依存等角度探讨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1. 影响因素(1)土地资源:工业化对土地资源有更高的需求量,工厂、矿坑、交通设施等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同时,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住宅区和商业区也需要扩张,从而带动了城市用地和农田转换。
(2)劳动力需求: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更大,需要技术熟练且高效率的生产者来维持生产线运作。
因此,农民在迁徙至城市后会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并成为产业部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市场需求:城市化和工业化共同影响了消费模式的改变。
随着工业品的生产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市场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扩大。
城市成为了商业交易和消费中心,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2. 共同特点(1)人口集聚: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工业化则是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
这两者都导致了人口在城市中不断集聚,形成拥挤而繁忙的都市景象。
(2)社会结构变迁:城市化和工业化共同改变了社会结构。
传统农村社会中以家族为单位的互助关系逐渐被个体主义取代;同时,由于工厂制造的机器能够替代手工劳动,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
(3)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促使原始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而城市化则通过相对集中的布局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3. 互相依存(1)互为动力: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
城市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而这种人口的集聚又为工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2)经济支撑:城市与工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
城市是商业交易中心和消费需求主体,为工业部门提供庞大市场;而工业化则驱动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了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趋势之一,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要讲述的是,如何了解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工业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经济领域中采用机械、化学和其他科学技术手段,使制造业成为生产方式的主导,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引发了人类生活和社会机构的深刻变化。
城市化则是指人们逐渐从农村地带向城市地带迁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也随之改变。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将制造业的重心从传统手工生产转向大规模机械化制造,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再加上城市为工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工厂在城市建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区域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非常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给区域带来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工业发达的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在这里生活和发展。
同时,城市也成为了集中商业、金融和服务业的中心,成为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源泉。
这些都使得城市和工业区域经济愈发繁荣。
2.环境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传统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例如,大量的交通、建筑、河流开发等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减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社会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可以使社会结构得到改进。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服务,如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社会变得更加文明和稳定。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2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特点。
2. 分析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
4. 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5.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影响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3. 利用图表和数据资料,直观展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四章:工业化(1)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特点(2)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我国工业化进程及现状分析2. 第五章: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2)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4)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现状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展开讨论。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研究不同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探究其原因。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直观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概念、特点、影响等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过程。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工业化的定义、起源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趋势。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第二章:工业化与国家经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培养学生对工业化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型及其演变。
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工业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工业化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讲解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
第四章: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二者相互协调发展有助于推进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二者如果没有做到协调发展而是互相排斥的话,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城市病”蔓延,环境污染加剧,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及重大意义第一,要准确把握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继续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十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是:要以“十五”计划建议和“十五”计划纲要精神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符合中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
“十五”期间,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以“十五”计划建议和“十五”计划纲要精神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突出重点,有进有退,走都市工业和乡村工业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中国工业化体系。
第二,要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发展和继续完成工业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继续完成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因此,要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一是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是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三是推进城镇化,为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依托和载体,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四是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坚持和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和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相互结合、多元并举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十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为: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种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2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分析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类型。
3.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程、特点和挑战。
4. 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思考。
2. 讲解:分别讲解工业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类型。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程、特点和挑战,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图片展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辅助材料: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论文、报告、新闻等。
3. 图片:我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场景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政策、数据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教案标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目标:1.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讨论如何平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与可持续性。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PPT或板书的方式,介绍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重点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经济有哪些影响?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社会问题?4. 学生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5. 教师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粉笔2. 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指导3. 学生展示的评价标准4. 作业布置的要求说明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和展示内容评价。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评价。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业区和城市化发展区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
3. 开展社区环保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国家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方面的政策。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知识,提出一条你认为有助于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建议,并阐述你的观点。"
3.完成课后练习题: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讲的内容,思考一下:为什么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会有相互关系?它们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同学们,你们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环境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具体表现?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观点。"
4.案例分析法: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差异,掌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原理。
6.数据分析法:运用图表、统计数据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提高数据解读能力。
7.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针对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政策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4.理解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树立支持国家政策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5.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利弊,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问题。
案例:某城市因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当地政府计划采取措施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要求:列出至少三条具体措施,并结合地理学原理进行阐述,字数不少于400字。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要求:阅读课本相关章节,总结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难点。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利弊,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4.创设实践性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小组调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3.教师引导: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城市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它们具体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区域工业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语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区域工业化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源、劳动力、政策等。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2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差异。
2. 分析工业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掌握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差异。
2. 工业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5.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差异,工业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2.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差异,工业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4. 小组讨论: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路径。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内容: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际比较。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政策演变。
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差异。
5.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全球趋势。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际比较,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政策演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全球趋势。
2.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及政策探讨
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及政策探讨论文报告: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及政策探讨一、引言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概述三、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意义四、当前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五、政策探讨六、案例分析七、结论一、引言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将来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将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进行探讨。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概述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城镇的规模扩大,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逐渐影响了周边的农村地区,将城市和乡村相互联系,逐渐产生城市化的过程。
城镇化是现代城市化的基础核心。
工业化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中,工业(包括制造业和矿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的过程,是经济结构的重构和重建。
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三、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意义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有多个意义:第一,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营造经济条件的设施和服务。
第二,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能够加强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效果。
第四,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挖掘农村潜力。
战乱、自然灾害、贫困等问题从源头解决。
四、当前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当前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扰乱了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更加浪费资源。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遭受巨大打击,农业、服务业的发展难以为继。
三、不合理规划、贪污腐败等问题,会影响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形象。
五、政策探讨1.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应该定出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来逐渐引导和支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政府要为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支持。
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协调
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协调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等问题都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反映在地区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更是面临许多挑战。
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协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这一主题,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现状、协调的含义和方法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现状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的桥梁,也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种城市问题也变得日益尖锐,如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工业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主要源头。
随着全球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传统工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
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逐步地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以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
二、协调的含义和方法协调指的是不同因素、部门、利益等间的相互适应、调和和统一。
在城市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是保障城市和工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协调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基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建立合理的城市和工业规划。
规划必须考虑到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等现实问题,使城市布局、交通网络、环境保护和工业区域等都能够以协调的方式进行发展。
2. 推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借助新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可以降低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占用资源的情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需求。
3.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建立多元化、有特色的产业布局,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相对均衡发展。
城市和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同时要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渐消除传统工业中的老技术和老设备。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减少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探讨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探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挑战。
其中,如何协调和平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生态维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因此,如何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城市建设中,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的环境容量。
生态城市的建设,既可以降低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加大环保投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
在工业生产和城市用能上,应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此外,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和城市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以逐步实现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社会维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
城市越来越成为人口、物资、信息的流动中心,是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阵地。
然而,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
为了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
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和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优化,满足人民对城市环境的需求。
例如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缓解城市交通高峰期的压力,提高人民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同时,加大对低-income群体的政策和经济援助,力图让他们也享受到城市文明的成果,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维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
工业化和城市化教学设计
工业化和城市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的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带来的影响,理性科学地看待这一过程;2.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4.促进学生的辩论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的观念,科学地看待工业文明的成果。
一、引入课题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厂越来越多,城市不断扩大,社会不断进步。
工业文明也逐渐影响到中国,从闭关自守到主动学习,我们也渐渐接受了工业文明。
观看一段龙岗区城市化程的短片,思考:2004年的龙岗区有什么变化?(经济指标增长,工业产值增加,投资增加,农村城市化,撤镇建街,撤村设居,原住民农转非)龙岗区正处于一个什么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从我们家乡坪地来看,我们也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农村向城市迈进。
今天实用文档我们来学习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工业化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最早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工厂越来越多。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较早进行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在坪地我们正感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变迁。
调查:坪地目前有哪些工厂?与二十年前相比有哪些变化?(鞋厂、服装厂、玩具厂、家具厂、化工厂、雨伞厂等;工厂数量增加,工人不断增加)工业化的特点: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多;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促进城市的发展,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坪地也逐渐从农村向城市发展。
三大产业思考:作为一个逐渐城市化的地区,除了工厂外,坪地还有哪些其它的部门?这些部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银行、商场、理发店、邮电、电视台、运输公司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提供服务,丰富人们物质精神)讲解:三大产业三大产业包括的部门与行业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实用文档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等第三产业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服务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文教、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提问:在坪地,哪些行业属于第一产业?哪些是第二产业?哪些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养殖业、果树种植、疏菜种植、水产养殖等第二产业:玩具厂、雨伞厂、化工厂、家具厂等第三产业:邮电局、银行、公共汽车公司、超市、文化站、电视台等;三、城市化工厂越来越多,城市不断扩大,人口越来越多,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下面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城市化?展示:展示学生制作的《坪地人口流动类型表》人口流动类型人口流动方向乡村-城镇城镇-城镇城镇-乡村乡村-乡村打工经商求学实用文档总体趋势分析:从表中可体会到坪地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增加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坪地也从农村发展成为城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二者相互协调发展有助于推进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二者如果没有做到协调发展而是互相排斥的话,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城市病”蔓延,环境污染加剧,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及重大意义第一,要准确把握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继续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十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是:要以“十五”计划建议和“十五”计划纲要精神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符合中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
“十五”期间,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以“十五”计划建议和“十五”计划纲要精神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突出重点,有进有退,走都市工业和乡村工业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中国工业化体系。
第二,要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发展和继续完成工业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继续完成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因此,要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一是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是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三是推进城镇化,为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依托和载体,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四是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坚持和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和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相互结合、多元并举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十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为: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种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二是必须坚持和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十五”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和遵循“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在积极的前提下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在稳妥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的总原则。
具体原则为:(1)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原则;(2)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3)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4)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二,必须坚持和遵循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有进有退、突出重点的工业化发展方针。
“十五”期间,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中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必须坚持和遵循工业化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十五”期间,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总的原则是:坚持在发展中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在改组改造中促进发展,努力提高工业质量,优化工业结构,增强竞争力。
具体原则为:(1)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的原则;(2)要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的原则;(3)要从中国劳动力富余的国情出发,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则;(4)要坚持引进技术同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一,要重新认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滞后与超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中国城乡关系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导致的日益扩大的城乡经济差距与社会不平等。
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隔离体制和过度扭曲的资源配置机制。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都十分落后,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超前”还是“滞后”的习惯认识,把着眼点放到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和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方面。
第二,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推进工业化结合起来。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
“十五”期间,推进工业化首先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中国还有63.94%的人口在农村,50%的劳动力以农为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是工业以至整个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要使乡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同时要使大中城市中以农副产品、矿产品等原材料的加工工业向靠近原料产地的小城镇转移,真正使小城镇提升质量,完善功能,从而实现城镇化。
第三,城镇化与工业化要保持同步发展。
中国几十年来的深刻教训之一。
就是城镇化与工业化没有做到二者同步发展。
要尽可能使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
保持同步并不意味着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三者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或保持相同的发展水平。
其正确涵义应是: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互相协调,城镇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比较一致,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量大体平衡,城镇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
第四,注意处理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
推进中国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工业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工业化(或乡村工业化)尤要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的半壁江山,更重要的在于它直接推动着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
然而,现状过于分散的农村工业化战略使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资源开采、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这既给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也同时增大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第一,要理清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城镇体系,实现城镇网络化:(1)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2)积极发展中小城市;(3)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4)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
二是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城镇竞争力:(1)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指导,形成特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到重要位置;(3)要注意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协同发展。
三是健全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化质量。
四是改善城镇环境,努力建成生态城镇。
五是加强城镇管理,确保城镇健康发展。
第二,要理清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石化工业要对现有大型乙烯改扩建和中型乙烯挖潜改造;(2)化肥工业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复合化率;(3)钢铁工业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不锈钢、冷轧板、镀锌板、管线钢等国内急需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力度;(4)有色金属工业要加快对落后的大中型铜铝等冶炼企业的改造步伐和铜矿山的建设;(5)建材工业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高高标号水泥的生产能力;(6)装备制造业要加快现有装备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发市场急需的产品。
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2)在已形成地方特色并具备一定基础的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区,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形成一批有特定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实现局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依法关闭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2)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矿山;(3)对产品没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
四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1)要继续抓好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2)对于量大面广的国有小企业,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3)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五是推进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1)坚持改革推动;(2)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局出发,加强区域内的分工协作;(3)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结合,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4)以开放促进调整、促发展。
综合运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第一,要用足用活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分割藩篱。
二是培育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是完善城镇用地制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四是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五是调整城镇行政区划,促进城镇合理布局。
六是改进对城镇化的宏观管理,切实执行控制人口增长政策。
第二,要用足用活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宏观管理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通过规划,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切实防止重复建设,使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效;(2)通过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国债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实现产业升级;(3)逐步健全完善以“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服务体系健全”为目标的投融资管理体制;(4)实现国民待遇,建立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法规,创造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是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要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融资自主权,简化审批程序,健全企业投融资责任和风险约束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融资主体;(2)改革和完善政策对工业投融资的管理方式;(3)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扩大工业领域直接融资的比重。
三是实施有效供给倾斜政策,把扩大内需和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四是建立和完善工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机制。
五是以企业重组为突破口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六是加快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七是加大对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在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需要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有效组合”的理论前提下,借助于系统科学,并结合现时的中国国情,从对城镇化具有直接而关键性影响的中观因素出发,构建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这个政策大系统,主要包括经济政策支持系统、制度性政策支持系统、农村与农业政策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政策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政策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在这些政策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和制度性政策支持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城镇化、工业化最直接、最关键的发展条件。
(作者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