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浮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5篇)
浮力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一、整体设计思路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浮力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作用力,与其相关的应用综合了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漂浮的物体受浮力,且浮力方向向上;而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则存在疑惑,或对浮力方向的描述不准确。
为此,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的方向以及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事实。
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师导下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设计时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人手。
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那么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称重法”测浮力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也是本节重点。
要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这是本节的难点。
二、实验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
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结论。
三、效果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办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能够保证太部分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篇一」浮力教学中分为5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浮力的产生条件,重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应用,计算质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般综合应用,第三课时浮沉条件及其推论和较综合练习,第四课时,浮力的典型例题,第五课时,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
第一课时中我由原来不讲解浮力产生条件,现在又讲解,时间显得有点仓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来想然学生自己完成,时间不够,只有变成自己演示了。
其中的几个实验,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觉得引入没有什么吸引力。
让学生体会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费力,同时排出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有关。
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乐瓶,系住乒乓球的绳子的颜色要显眼。
倒是研究物体的受到浮力的条件时,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产生条件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阿基米德原理备有学生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中讲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应用,相当于书上的几个题,讲解了空气浮力问题,可以看出空气浮力对一般物体可以忽略;讲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问题,体会人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时加强安全教育。
《浮力》教学反思「篇二」五下单元第五课充探索物体沉浮因素转为对浮力的感受和认识,这一课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浮力并尝试测量浮力的大小。
同时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浮力与排水量的直接联系。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特别重要,课程实验需要提前做一次。
特别是泡沫沉水实验。
各个环节的实验材料要提前准备。
作为滑轮用的勾码(加重)实验用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泡沫弹簧测力计烧杯本节课实验内容比较多,分为感受实验和测量实验。
课堂中我用手将泡沫呈现出上升、静止、下降三种不通的状态,从而引出支持力和重力关系的讨论: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下落;当支持力等于重力,泡沫静止;当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上升。
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开始感受实验。
由于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泡沫静止在手中是因为支持力的作用,而泡沫静止在水面上必然有一个等同于支持力的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和媒体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设计理念: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
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2、探究新知通过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问题: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实验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案是关于浮力和实验的,这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
这个教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个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2. 学生能够知道通过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3.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合作,培养课堂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实验设置: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一块木板、石头和若干硬币;2. 教学材料: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3. 教学工具:计算器、笔记本电脑等。
三、教学步骤1. 理论讲解我们需要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浮力。
在讲解浮力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和视频,通过对有关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进行展示和解释。
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式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思考和综合运用浮力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在讲解完浮力的原理之后,我们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先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和一块木板。
我们可以通过把石头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石头下沉的现象。
接着,我们再把木板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木板浮起来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通过向水中投入若干硬币,观察硬币的位置变化来进一步解释浮力的原理。
3.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应该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
这个结论也就是浮力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疑问解答,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适当的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们可以巩固和加深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同时,在实验环节中,也需要设置适当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们安全进行实验。
经过这个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验证浮力的原理。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Word_文档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
2、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从测量中进一步去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探究什么是浮力1、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总结浮力概念①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所处的状态②将大皮球按入水中,产生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2、通过观察和体验思考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苹果、番茄可以浮在水面上?氢气球可以在空气中升起?为什么皮球很难按入水中?②学生总结浮力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
3、演示实验: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浮力作用教师总结学生列举例子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铁块,使其与他们的固有思维形成冲击,进而激发他们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1、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2、学生讨论设计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的方法并上台汇报3、达成共识后,学生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已经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上得到新结论将下沉的物体浸没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
F浮=G-F(称重法)5、学生练习使用称重法测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物体重力G= N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N①、学生观察数据,是否有新发现②、学生总结新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
(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
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 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下面请看: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
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方法;- 能够解释物体在液体中浮、沉或悬浮的现象。
2. 教学内容:- 浮力的定义和原理;- 浮力的计算公式;-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
3.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浮力的存在和作用;- 讲解法:讲解浮力的概念、原理和计算公式;-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个放在水中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出浮力的概念。
步骤二:探究浮力的存在和作用-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存在和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步骤三:讲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差所产生的。
步骤四:计算浮力的方法- 介绍浮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计算过程,让学生掌握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方法。
步骤五: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步骤六:总结与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概括浮力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联系。
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探究法、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亲自体验浮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在讲解浮力的过程中,我使用了生动的示意图和简明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本质。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实验设计方面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其次,在讲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时,可以引入更多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5 浮力 教科版(1)
浮力【教学背景】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之前,学生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内容的学习对物体的沉与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假设、质疑、提出科学问题,乐于参加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活动,学生的困难在于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
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理解物体在水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反之下沉。
4.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受与观察,推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2.学习用测力计测量小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通过实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浮力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的乐趣。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兴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刻度杯一个,小球一个,细线一根,测力计一个,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吸盘,毛巾一片。
【教学过程】一、以一个故事引入课题:浮力,并板书。
二、观察小球在水中的状态1、观察小球浮在水面的情况,明白受到哪些力。
2、明白浮力与重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能力)三、感受浮力:1.分别把小球按入水中不同位置,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2.通过感受和观察,探索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小的关系。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浮力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浮力教科版《浮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沉与浮”中的一个内容。
感受浮力的存在、浮力的基本特点,掌握“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的科学概念。
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本节课巧妙的引入了新课,便借助于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1.以“生活化”作为主线贯穿整个环节。
在导入环节就以常见的生活场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引出水的浮力,感受一些物体(塑料袋、泡沫块、瓶子、木块等生活中丢弃的物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在探究环节,最后教学总结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放手让学生操作。
学生在实验中只要测量拉力,计算出浮力就可以了。
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多进行测力计的使用操作,达到锻炼操作技能的目的,虽然这样多耗费了一些时间,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混乱,但还是值得的。
这一课上完,感觉有以下几个不足:1.时间还是控制不好,解决问题环节一个如何使皮球浮起来的问题没有提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耗费时间过多,实验操作不熟练,实验程序不明确引起的。
2.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有待于提高。
测力计的操作上学期上过一课,现在使用感觉还不熟练,一些学生实验记录表格也看不明白,不知要采集哪些实验数据,实验时,小组成员协作意识不强,没有进行很好的实验分工。
针对这次实验暴露出来的问题,让我更加深切的感觉到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在平时的实验中,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在一次次的失误和失败中锻炼操作技能,同时学会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真正让实验成为得出科学结论、总结科学规律的一个有效历程。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我有一些宝贵的认识和成长。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即有多少学生想学习?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怎样?是否学会了学习?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实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
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
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
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
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
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
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
小学科学34《浮力》(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4《浮力》(教案及反思)浮力是小学科学34课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次教案的设计和反思,让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应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能够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浮力的例子。
3.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浮力的存在以及浮力大小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掌握浮力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3. 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浮力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液体容器、不同密度的物体。
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给学生观看一段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为什么物体会浮起来?”这个问题的思考。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化的实验装置,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
解释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的压强差造成的,它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浮力例子,如游泳时浮在水面上、气球浮在空中等。
3. 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不同密度的物体和一个装有水的容器。
(2)将不同密度的物体依次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力大小。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浮力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4. 实验结果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结论:(1)物体的浮力与它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密度大于液体的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密度小于液体的物体会浮在液体上。
5. 拓展应用: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救生圈、潜水衣等。
并鼓励学生寻找更多与浮力相关的例子,并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
六、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变化的原因。
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中注重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并能够清晰地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要求准确描述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展示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小学科学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变化。
3、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在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需准备:弹簧秤两个(量程一大一小),三块泡沫塑料块(大、中、小),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两个(教材13页、14页)。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问题导入: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的过程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怎样呢?学生大胆猜测,讨论探究方法。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浮力》的教学反思11、经过教学的实施后,对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构建正确的概念需要充裕的时间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能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相一致的理解。
例如,在他们没有做实验之前,很多同学认为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实验之后,以后就算大部分的人认为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但是他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的。
3、科学教育,促进思维发展。
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学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须对某个实验进行推理、归纳,因此,科学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课堂学习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感兴趣的问题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如学生对水的浮力有所了解,但要想出体验浮力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帮助大家体验水的浮力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想到用手压乒乓球(或泡沫物体),体验手上的感觉,从而体验水的浮力。
《浮力》的教学反思2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这一课是教学完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 课“浮力”后进行的教学反思。
内容主要有“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组织教学积累经验。
一年前,我上《浮力》这一课,整节课的教与学都让我抓狂,学生实验出错频率居高不下,问题在于:1、学生还没有学习体积的概念,对于体积在数学中要在这学期的后半段才能学到。
2、排开水的量,学生不能较好地从烧杯上读出数据。
3、一节课中三个实验,完成时间比较紧。
针对这些问题,我这一次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我调整了教学时间,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
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实验,也有时间给他们出错的机会。
整个教学完成后,比上一次教学情况来看,效果好一些,但是还是有比较多的地方需要修改:1、测量泡沫自身的重力总所周知,泡沫非常轻,我们用测1N的弹簧秤去测量,也无法显示泡沫的重力。
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因为泡沫很轻而忽略不计,我怕这样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这一点需要调整。
2、要测浮力,还要测排开水的体积我好不容易按照书上的实验方法,找齐了实验材料。
如果让学生在烧杯中做实验,泡沫上的绳子绕过滑轮后挂在弹簧秤上,烧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学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装置安装在烧杯底部也很困难。
烧杯口小,也会阻碍绳子的滑动,影响弹簧秤的测量,如果用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又无法测量排开的水量。
于是我找来的泡沫是分三层的,而且三层的厚度相同,让学生单独测排水量,小部分侵入水中,就侵入三分之一,大部分侵入就侵入三分之二,我在学生实验中我发现学生也是做一个大概,不准确。
烧杯的刻度值跨度过大,读数难度大。
3、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这里测量浮力其实是利用力的平衡测量浮力的,对于力的平衡,学生没有基础,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首先实验材料需要调整,如果沿用书上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存在,我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别人介绍的方法,不要滑轮绕线改变方法来测浮力,而是借助另外的物品如钩码来测浮力,让钩码带着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来测浮力,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我也试了。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 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 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初步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教学重点〕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原则〕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规律发现的轨迹,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活动。
具体的探究过程分层次、分环节来完成,排除各种无关信息和干扰因素,让探究过程及结果水到渠成。
具体环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认识器材→活动一:用实验感受浮力存在→活动二:初探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归类后再探究→活动三:对影响浮力大小的不同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得出结论→活动四: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之间的关系→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手段〕探究式的活动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网页制作、动画演示)。
〔实验器材〕1. 教师用:弹簧测力计、烧杯、重物、大玻璃杯、水槽、鸡蛋、盐水、一次性水杯、溢杯、适量水、细线。
2.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烧杯、重物、盐、适量水、一次性水杯、溢杯、体积相同的铝块、铜块、木块、橡皮泥、细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列举出生活中出现的和浮力有关的现象:(1) 人在水中,为什么会有上浮的感觉?(2) 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会下沉?(3) 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4) 一粒石子和一个乒乓球落入水中会有何不同?(5) 一块薄铝片放入水中会怎样?你会用什么方法让它漂在水面上?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导的新课教学1. 初识浮力(1) 让学生用3min时间认识、了解实验桌上摆放的不同器材,思考它们的作用,并设计、预测组合后使用能产生哪些实验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第6课时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5课时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
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
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
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