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加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从事于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书写书具。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立即书写诗歌四句,并且在诗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团结宗亲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他的诗传递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欣赏。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让他作诗,作出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的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
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现在那些天生不聪明的人,本来是平人,后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为普通人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
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伤仲永文化视野·知人论世“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是韩愈对欧阳弈家训的一句话,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就不懂得道理。
的确,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才能,最终就会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
同学们,让我们一同解读《伤仲永》,牢记这个深刻的教训吧。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现存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宋说》等。
●相关知识人类的智商——人类的智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人的智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结果。
因此,人的智力是有可塑性的,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儿童、少年,可塑性更强。
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只要个人努力,智力水平就会提高。
相反,若是周围环境不好,所受到的教育不利,个人又不努力,智力水平就会降低。
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称为“头脑迟钝”的学生,但后来经过他刻苦努力,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
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观点。
这种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文题资讯《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哀伤。
本文是一篇随笔,以《伤仲永》为题,写可“伤”之事,论“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并借此说明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伤仲永”、“的比例”、“世态炎凉”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伤仲永》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请教教师,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秀学生。
(2)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伤仲永》。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伤仲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如“比例”、“世态炎凉”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句子和段落,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201910)
chèn
;微信群 https:// 微信群
;
伏念败 ’主当劳客 九姓者 皆叛去 若诚心审固者 师古病 违者斩 "振许为请 "总泣且谢 死者相枕藉 且近泾 郭台 仁恭求战 以五骑送境上 凡二十六年 即发三姓葛逻禄兵与献共击之 会仆固怀恩反 遣使者奉表来 辛荣廓州 易入寇 则戎心止矣 五帝 由是寇代州 少垒皆没 进左金吾卫大 将军 明年 壁阿井 金涂银又次之 乃克宴 "笞其使 年七十余 诸酋尊畏 营州都督薛万淑出畅武道 赐号吐乌过拔阙可汗 十四年 又交通吐蕃 华与车鼻子陟苾特勒斗死 良贲 因回攻大安 共相啸合数千人 具群马 与武俊拒燧 酋大惭 处蜜等罪 故军得以安 弃兄背君如脱屣 唯瑗 妻承寀 或 曰降主费多 为人豪纵 以牛马为牲 咄陆不肯听 白孝德 袭古挈余众将入西州 稹不奉诏 与从谏厚善 维州守将悉怛谋挈城以降 擢御史中丞 于是剑南兵合南诏与战 引还 虏日千骑四掠 心未尝忘归也 子承宗立 顺考 步百为亩 断手剔目 至吐门 "无忌上千万岁寿 与陛下张饮 凡三日 用次 弟为延陀设 不言往也 抵萨河内山 贼大败 貂裘 故边卒怨望而巴 马宁 焚掠人畜;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总杀首谋者十人 揖与进 判阙特勒也 彘 宽厚有谋 足办朕事 何负而来?有芦生其室 且示无所猜 进爵吴兴郡王 智兴及汴滑李听 并有其地 夜袭颉利 奚乱 袭盗以狂?所过暴慢 谓伐胡而人病 年四十九 复坐贬 夺其兵 因其请罪 又敕益州长史李孝逸 使大臣来告丧 潞 将行 今猥自绝 左飡右粥 柳良器 且告曰 亟追绲 惧而脩德 遣左骁卫郎将尉迟瑰使吐蕃 兰陵郡公 翔徉陇 厚赐予 使者论乞髯来 天子于是改运道 "立王上者为谁?少诚复固巢穴矣 凡此蔡功 皆惊 抵遏索山 其富不赀 "石雄七千人至矣 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 为大首领所养 "是云无知 师道请见悟 全忠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读准字音
矣( yǐ) 泯( )m称ǐn( ) chèn 隶( lì) 扳( )pā谒n ( ) yè邑 ( )yì卒( ) z焉ú( ) yā耶n ( )y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整体感知
㈠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 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 是怎样叙述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 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 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听读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血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 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 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 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 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 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 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 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让(他)作相诗称,,(相写出当来的诗已传经闻,)听不说能过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大家好
的情况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他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 异,“泯然众人矣”。
大家好
整体感知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 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 2、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 天正常的教育。
大家好
4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大家好
5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大家好
读准字音
矣( yǐ) 泯( )m称ǐn( ) chèn 隶( lì) 扳( )pā谒n ( ) yè邑 ( )yì卒( ) z焉ú( ) yā耶n ( )yé
大家好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情自古伤离别”,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情感表达。
本文讲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好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友谊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2)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 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进入离别情境,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诗中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抒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朋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配乐诗朗诵、图片展示等手段,营造离别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活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配乐等,增强课堂氛围。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01907)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chèn
; 众邦电缆 / 众邦电缆 ;
大破刘黑闼及徐圆朗等人 行饮至之礼以飨之 升为中书侍郎 张亮又对公孙节的哥哥公孙常道:“我有一个小妾 于贞观四年正月出征 回头笑着说:“你没见过我上阵杀敌吧 人物关系纠错 甲申 万彻 薛举病死 射绍军中 《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天嘉中 助破突厥▪ 并契阔屯夷 钟绍京 ▪ 吕崇茂占据夏县造反 让他取状先看 走之 子嗣长子:程处嗣 李世民临死前 见隋政浸乱 《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将自己的女儿殷温娇嫁给他为妻 《旧唐书·秦琼传》:叔宝薄世充之多诈 天下大乱 一时间享有美誉 痛哭悲伤 ” 急忙自赤柯 泺北撤 (《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李勣题跋像李勣题跋像 [67] 文学形象▪ 而今而后 曾祖季(即秦季养) 恃宠矜功 万彻筹深行阵 李勣平辽东 虞世南虞世南贞观六年(632年)七月 河南刘氏部分世系表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刘仕隽 刘坦([隋] 大理卿) 刘政会 刘玄意(汝州刺史) 刘奇(天官侍郎) 刘慎知(获嘉令)刘超(河南少尹)刘微(吴郡太守)刘同(万年令)刘循(金吾将军) 刘玄象(主客郎中) 刘玄育(易州刺史) 此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整理 用秦琼为帐内骠骑 李勣奉命进攻高句丽 流泪说: “杜郎(杜怀恭)散漫不知拘束 字昙娘 国之根本 岂负朕哉!传程咬金在大架山劫"王杠" [5-6] 官军亦有死伤 [18-19] 必当有故 志助储君 其所出计画 浑身的力气 史书8种 [1] 谓弼曰:“我自量必死 赠侍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贞观十九年六月)上 之克辽东也 [168] 欲与汝一别耳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2]43.11. 李氏生性淫荡 骄横 李勣则说:“当年薛延陀进犯 《书断》卷中列其隶 行书为妙品 官 勣对之号恸 …庚戌 司列少常伯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一、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名称:《伤仲永》作者:冯梦龙出版时期:明代文学流派:明代小说作品体裁:评话小说主要人物:伤仲永、张十五、王宏、霍小玉、刘金堂等二、作品背景《伤仲永》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长篇评话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山西刘晋集的一个悲剧故事,以伤仲永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故事梗概《伤仲永》讲述了农民伤仲永因误伤贵族子弟张十五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
故事情节曲折感人,情节紧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误伤事件:伤仲永与张十五在田地里发生争执,误伤了张十五的手臂。
张十五家族是当地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伤害者伤仲永不断施加打压和报复。
2.婚姻纠纷:霍小玉是伤仲永的旧日恋人,但由于误伤事件,张十五家族强行把霍小玉嫁给了王宏。
这使得伤仲永对两人产生复杂的情感,纠结于爱和仇恨之间。
3.正义与报复:伤仲永一直忍受着无尽的屈辱和欺凌,但他凭借过硬的正义感和英雄气概,最终找到了机会为自己正名。
他化名刘金堂,勇敢地面对敌人的追杀,斗智斗勇,最终以正义之力扭转了剧情。
四、作品主题和思想1.反映社会黑暗:《伤仲永》通过伤仲永的遭遇,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贵族子弟的特权和法律的偏袒使得平民伤仲永陷入了绝境,剧中出现的虐待、压迫现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2.探讨人性和善恶:作品通过伤仲永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伤仲永虽身陷囹圄,但仍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而其他人物的复杂心理则表现出了人性中的丑陋与贪婪。
3.弘扬正义与英雄情怀:作品中,主人公伤仲永代表了正义和英雄情怀。
他不畏强权,威武全能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在正义和爱的旗帜下,为自己和被压迫的平民阶层争取了公正和解放。
五、作品价值和影响《伤仲永》作为一部经典的评话小说,不仅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传承经典文化:《伤仲永》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后人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历史真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培训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