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一)、褶 皱
构造 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基本形态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背斜 向斜 地貌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
岩层受 褶 皱 挤压弯 曲变形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新 新


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 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 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 水易渗漏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水 库等的回避处

读下图,回答问题 :
c b
a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 选择b处开凿,因为岩层向上隆起符合力 处还是b处开凿?
大洋板块与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例: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亚
相撞挤压区 (消亡边界)
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 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就是太平洋 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陆上——海岸山脉
(例: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 西海岸的安第斯山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例: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山谷还是山岭
背斜还是向斜
(二)、断层
是指因地壳的变动,引起地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 水平、垂直或倾斜方向的相对位移现象。

(完整版)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完整版)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教学目的:识记:地质作用,褶皱与褶皱山脉,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流水作用及地貌类型,风力作用及地貌类型。

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背斜和向斜,断层及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2.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地壳的变动:1.地表形态的变化:用“沧海桑田”解释实例:在珠穆朗玛峰顶部发现珊瑚化石,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陆生植物化石。

2.地质作用:①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②分类(根据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有些进行的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但往往造成自然灾害;有的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年长日久,缺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①划分依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

但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板块构造学说:①板块: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分割成许多小的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水覆盖亚欧板块非洲板块既有大面积的陆地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又有大面积的海洋美洲板块②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板块作相背运动,如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板块作相向运动,如海沟、造山带③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④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火山和地震多集中于此。

⑤板块的运动与地貌:板块张裂地带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

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往往形成海沟与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大陆板块间: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位于印度洋板块上)⑥意义:地球上海陆的分布与形成,陆地上山地、高原、平原地貌格局的形成,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地壳变化

地壳变化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想一想: 想一想: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以下地
形的成因
1、大西洋的形成 、 2、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 、东非大裂谷、 3、冰岛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 4、日本岛、台湾岛等岛弧链的形成 、日本岛、 5、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世界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6、下列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下列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 脉、北美洲西海岸的海岸山脉的形成
侵蚀 地貌
沉积 地貌
3、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质作用 项目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动、变质作用、地 震等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 削高填低, 对地表形态的影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 削高填低,使地表 形成高山和盆地 趋于平坦 响
(2)断层与地貌 ①概念 ②成因 ③形成的地貌
断层形态 构造 地貌 实 例 上升岩块
块状山地 或高地 庐山、 庐山、泰 山、华山
下降岩块
谷地 或低地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对找矿、找水、 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有帮助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
地质构造 形成 原因 基本形态
褶皱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 平挤压力, 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 发生弯曲
断层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 强大压力或张力, 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 层发生断裂错开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河口三角洲
2、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沉积地貌:沙丘、沙垄等
本节总结
地 质 作 用
内力作用 隆起或凹陷 不 断 改 变 地 表 形 态
外力作用
削高填低
天坑,学名叫喀斯特漏斗,是由溶洞崩塌陷落而 自然形成的,属于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广 西乐业天坑群由17个天坑组成,其中大石围天坑面 积最大。坑群最深的600多米,浅的200多米。四 周都被状似刀削般的悬崖绝壁所包围,像一座座庞 大的竖井,井井相连。天坑群底部生长一片人类以 前从未涉足过的原始森林。 乐业天坑群不仅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集原始森林、 珍稀动物、独特溶洞和地下河为一体的天坑,也是 世界级的地质奇观,被专家誉为“天坑博物馆”和 “世界岩溶胜地”。
天坑——喀斯特漏斗
天坑
大石围洞底
化石山
布满化石的化石山
冒气洞底部
喀斯特地貌——“鬼脸”
华山断层
动画演示
圣安德列斯大断层
2、断层
(1)概念: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 断层下降一侧的岩块:谷地或低地; 断层的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3)意义 隧道工程方面:采取加固措施; 水库工程方面:避开断层带,防止诱发断层活动。
3.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背斜——储油构造
思考: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 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地壳变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问:哪些地质作用更为强烈一些?
一、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变化的 二、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对比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相互关系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
制作:淮南一中 地理组 朱庆龙
CONTACT ME:qlzhu2003@
BACK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2、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NEXT
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
BACK
BACK
课堂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C A.火山活动 B.变质作用 C.风化作用 A D.地壳运动
2.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B.是地球内能释放的表现 C.一般进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D.对地表形态具有破坏作用 3.全球六大板块中,属于大洋板块的是 B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4.世界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是地质作用的 而形成的。 D A.外力作用的沉积作用 B.内力作用的变质作用 C.内力作用的火山喷发 D.内力作用的地壳隆起 B
5.由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现象是 A.岩层水平位移 C.岩层弯曲变形 二、简答题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地表起点 2、理论应用 MORE
板块张裂运动
海上---海洋、海岭 陆上---裂谷、断层
板 块 运 动
(生长边界)
板块碰撞运动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
B.地势的高低起伏 D.火山活动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运用上述理论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 成 因?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二)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岭、断层;
形成山脉、高原;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 形成岛弧、海岸 3.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 山脉、海沟;
(三)相关知识:
问题1: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 扩张说的基础建立起来的,你知道是谁最早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吗? A.勒皮顺 B.赫斯 C.魏格纳 D.李四光
5.巴基斯坦大地震的震中位于地中海—喜马
6.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
界线( × )
7.雅鲁藏布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的分界线 (√ ) 8.东亚岛弧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 撞形成的 (√ ) 9.白令海峡是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 界线 (× ) 10.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 线 (√ ) 11.安第斯山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 撞形成的 (× ) 12.海岸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 撞形成的 ( √ )
1.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 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 的是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C.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
6.下列地形成因与图示地形②相似的是( A ) A.喜马拉雅山 C.大兴安岭 B.东非大裂谷 D.大西洋中脊
2006年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常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成山 成谷 中间老两翼新 良好的储油构造 中间新两翼老 成谷 成山 有利于地下水存储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庐山三叠泉
华山栈道
气 油 水






东非大裂谷范围:南起赞比西河口,北至约旦 河谷地(死海),全长近6000千米。
马里亚纳海沟

60º E
120º E
180º
120º W
30ºN

30º S
注意:1、六大板块名称,纯大洋板块是? 2、赤道、南北纬30°经过的板块名称
2、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区 别于地质构造)。
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背斜 向斜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地表形态 一般成山岭,有时 中间老,两翼新 成为谷地 中间新,两翼老 一般成谷地或盆地, 有时成为山岭 岩层关系
断裂与断层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 有明显位移。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压力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 断层有利于地下水运动;岩隙水 断层 谷发育;断层沿线水资 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 源丰富 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典型例题:
例 选择坝址是建筑水库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 C 下图四种地质构造中最适宜建坝的是( )
高考真题:
(2005年湖南省高考题)目前我国 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 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 增长。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 高。回答1-3题。

地壳的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

地壳的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
反而形成山岭
石油,天然气储存场 利于地下水储存
所,隧道的良好选址
3.断层
(1)定义 ——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 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断层。 (教材图2.16)。
(2)形成原因 ——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 了岩石所承受的程度。
(3)地貌上的表现 —— 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华山北坡大断崖(教材图2.17)。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壑--岛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微观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褶皱
形态上
背斜
向上拱起(岩层自 中心向外倾斜 )
向斜
向下弯曲(岩层自 两侧向中心倾斜)
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形成时,一般为山 形成时,一般为山 岭;后来由于背斜 谷,后来由于向斜 顶部因受到张力, 底部受到挤压,岩 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是稳定、边界:生
长边界、消亡边界(符号)、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影 响宏观地形。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板块边界
宏观地形
①、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板块碰撞-- 山脉 Ⅰ.两陆块相撞--巨大的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深海沟、岛弧鏈、海岸山脉
岩溶地貌---峰丛
黄果树瀑布
B、流水沉积地貌
山麓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河流中 下游地区,泥沙淤积。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把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按照运动的方向,可以把地壳运动分为两类,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地区就会凹陷。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常常交替进行。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有主次之分。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类型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特征
①岩层上拱②岩层中心老两翼新③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①岩层下弯②岩层中心新两翼老③向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两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两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地貌
①一般成山岭②常被侵蚀倒置成谷
①一般成谷地②常被侵蚀倒置成山
常形成断块,如庐山、泰山
常形成很长的凹地
地质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表形态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本节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用列表归纳法有利于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有效整合。
一、地壳的变化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1.地壳运动的类型
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
板块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为消亡型,向相反方向运动的为生长型。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板块挤压处(消亡边界)地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二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和海沟。

2020高中地理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020高中地理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顶部
场提供原料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地貌
搬运与沉积
流 水 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如 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①搬运侵蚀后的产 物;②流速降低,
②瀑布、峡谷是最强烈的表
泥沙逐渐沉积

风 力 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 戈壁、 ①搬走地表沙尘、
作用 裸岩荒漠
碎屑;②风速降低,
泥沙逐渐沉积
沉积地貌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 ②河流中 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 角洲
谷、河谷
于地表水汇集
背斜:良好的储油 背斜顶部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气分布于顶部,水分布于
(气)构造
底部,油在中间
向斜:良好的钻矿 找矿
位置
岩层中的煤、铁矿等矿产多保留在向斜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容 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产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
断层:良好的钻矿 断层地带有利于矿体的形成
位置
大型工程建设: 应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五、难点突破
1.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质构造, 构造的类型和变化。
通过构造地貌, 能够判断地质
3. 向斜和背斜的判断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 的,只有从岩层新老顺序判断才是科学的。
1. 地壳运动: 指由于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
按性质、方 向分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表现
使地壳物质发生水平位移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风 力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沙 漠、黄土 沉积
干旱、半 干旱地区
冲积扇、冲积 黄土沟壑 平原、三角洲 湿润、半湿 河床加宽深 石钟乳、石笋、 润地区 流 喀斯特地形 石柱 水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地壳运动与地质力学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抬 垂直运动 下 三、全球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 沉 海陆变迁 升 高低起伏 碰撞挤压 断裂张开 褶皱山系 裂谷海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从大陆架 上看大陆和 台湾岛是一 个整体, 个整体,不 可分割。 可分割。
二、地壳运动及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 水平运动——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 褶皱山系、 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是以水平 运动为主, 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断层 2.断层
• 岩体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岩体受力断裂, 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 上升的岩块常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原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举例)。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举例)。 •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3.大西洋产生的原因是( ) 大西洋产生的原因是( 大西洋产生的原因是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的结果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的结果 B.板块挤压的结果 板块挤压的结果 C.板块张裂的结果 板块张裂的结果 D.地壳升降的结果 地壳升降的结果 4.印度半岛属于( ) 印度半岛属于( 印度半岛属于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美洲板块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
(四)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 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 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 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
(五)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物经物理的、化学的 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 重新变成坚硬的岩石---------沉积岩 。
裂谷
海洋
垂直升降运动导致了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 陆的变迁。
在第三纪以前,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海洋,之后 的升降运动使它迅速抬升,形成世界上平均海 拔最高的高原。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就全球而 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地壳运动的奥秘 是什么呢?
太平洋板块 1、几乎全部由海洋地层构成的板块是____________ 澳大利亚、 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 2、印度洋板块包括的陆地有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邢台市八中
李建勋
一、地壳的变动
内力作用
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 引起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 发生变化的作用 对比对比,内 外力作用有何 不同呢?
分类 能量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 使地表变得高低 起伏。
外力 地球外部 破坏、搬运、 削低高山,填平 作用 (太阳能) 堆积 洼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2、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是地壳 比较活动的地带,多发火山和地震。
板块的两种边界:
边界 运动 图例 形成地形 裂谷、海洋、海岭
生长边界 张裂
消亡边界 碰撞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板块张裂——裂谷、海洋、海岭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岛弧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1.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 时,便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图) ①背斜 地下岩层向上弯曲。 岩层中间老,两边新。 ②向斜 地下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间新,两边老。
(二)风力作用
1.侵蚀 风蚀沟谷(洼地)、戈壁或裸岩荒漠,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2.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
(三)冰川作用
侵蚀:冰斗、刃脊、角峰 峡湾、冰蚀湖, 沉积:西欧波状起伏的平原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②地堑 (图) 相对下沉的岩块,如东非大裂谷,渭河、汾河谷地 (三)构造地貌的利用 天然气、石油:背斜 水:向斜 大型工程尽量避开断层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流水作用 1.侵蚀 河谷(V、U),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喀斯特地貌(石林、峰林、溶洞、桂林山水)

2.沉积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海岭
海沟
火山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角峰
刃脊
角峰 冰斗
刃脊
机械风化示意
球状风化地貌
沙丘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一)地壳运动类型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图(创立者:德国魏格纳) 2.海底扩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高中地理】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课件制作:祝廷远 作者单位:贵州石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地 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 2.区别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断层的形成原因和地貌 特征;风化壳和球状风化地貌的成因;流水作用与风力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 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德育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地壳运动的表现: 垂直运动(升降运动)——地 表起伏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 或断裂,形成褶皱山系、 裂谷或海洋
2.板块构造学说
(1)学说观点:板块 构造学说认为,地 球的岩石圈不是整 体一块,而是分为 六大板块并在软流层上 漂移。 。“板块内部 较稳定,交界地带 不太平,火山、地 震常发生。”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 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受挤压——高山、海沟,张 裂——裂谷、海洋)
流水 侵蚀地貌 沟谷溪涧 溶洞峰林 峰丛石林 峡谷 冲积平原 三角洲 石钟乳石 英笋 风力 风蚀城风 蚀柱风蚀 洼地风蚀 蘑菇 沙丘 冰川 海浪 角峰冰斗U 海蚀崖 型谷峡湾 海蚀柱 冰蚀湖盆 冰碛湖盆 冰碛丘陵 沙滩
沉积地形
1.风化壳和风化地貌
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最终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风化物残 留在地表,就形成了风化壳。图3.16显示的就是风化地貌。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褶皱基本形 岩层形态 态 背斜 岩层新老关 地表形态 系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地形 一般是岩层 中心部分岩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因 向上拱起 层较新 张力易受侵 蚀由山岭变 成于谷地, 一般是岩层 两翼岩层较 常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 向下弯曲 老 挤压物质坚 实,不易受 侵蚀由谷地 变成了山岭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由:

答案:1、(1)平原 (2)挤压 南北方向 (3)背斜 向斜 (4)该地区沉 积岩形成以后,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力作用,并且地势升高。地势 升高后,地面遭受较强烈侵蚀作用。最后地面下沉,再次成为沉 积区 (5)甲地 背斜处不易塌陷,并且开凿比较容易
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4)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 形成_________或_________,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
丘陵
平原
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
地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作用
影响
内力 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
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 浆活动、变质
部的热能
作用
外力 来自地球外部 风化、侵蚀、搬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多火山、地震。
理论应用
为什么?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两大地震带: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一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陆地上千姿百态的地貌格局, 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一些现象吗?
1.读下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图是某地质剖面图,回答:
(1)该地地形是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
力作用,其方向是

(3)甲地地质构造是 地地质构造是
;乙 。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下部分 —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地上部分 —峰林(丛)
桂林阳朔峰丛
云南路南石林
五、外力作用与地貌 2. 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五、外力作用与地貌 2. 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五、外力作用与地貌 2. 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B. 风蚀洼地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发生张裂 形成的;
大西洋
日本群岛
北美西海岸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板块相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 形成的;
日本群岛——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亚欧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的;
垂直 垂直于 隆起或 地势高低起伏
运动 地表 凹陷
海陆变迁
二、地壳运动
按性质和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 相伴发生;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辅。
三、板块构造学说
1. 主要内容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 分隔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 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 分为若干个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不断 运动之中。

高考地理专题四: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专题四: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专题四: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地质作用1.概念:惹起地壳及其外表形状不时发作变化的作用。

2.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思索】〖04年全国文综卷Ⅲ〗右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 1000米。

读图,完成以下要求:(2)简明说明构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

(12分)【析】部颁答案为: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剧烈挤压,地壳不时隆升;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腐蚀和切割作用。

假定改为〝简明说明该地地质作用的表现〞,那么应作如下剖析:①内力作用:板块接壤处,地壳运动频繁、地热丰厚;石灰岩广布地域大理岩丰厚,说明蜕变作用剧烈。

②外力作用:山高谷深,流水腐蚀作用强;喀斯特别貌发育,说明流水化学腐蚀作用强;泥石流和滑坡频繁。

3.区别与联络⑴内力作用构成平地或盆地,外力作用那么将平地削低,把盆地填平。

二、地壳运动1.分类⑴水平运动⑵垂直运动⑶关系2.地壳运动实际⑴大陆漂移学说〖扩展阅读〗解释地壳运动、海陆散布及演化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候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后来,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停止系统研讨。

该学说以为,地球上一切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一致的庞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结合古陆,其他局部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惯性向心力,招致大陆发作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发生的潮汐作用,招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使泛大际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构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构成印度洋。

直到重生代第四纪初期,才构成现代世界上海陆散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构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练习:
1.下列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 用表现形式的是()
A.火山活动 B.变质作用 C.风化作用 D.地壳运动
2.板块相撞挤压地区,常形成()
A.裂谷 C.山脉 B.海洋 D.冲击平原
3.下列地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 C. 长江三角洲 B.泰山 D.喜马拉雅山
4.阿尔卑斯山是由 板块挤压相撞而形成
板块和
答案:1.C 2.C 3.C 4.非洲板 块 亚欧板块
作业:
《精析精练》---第77页--智能达标训练1—6题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山脉)
www
岗位练兵---高一地理
制作:韩文东
2004. 11. 24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壳变动
结果:沧海桑田的变化; 千 姿百态的地表
原因: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概念 引起地壳及地表形态不 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作用结果 使地表变 得崎岖 使地表趋 于平坦
类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内力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作用 热能 风化、侵蚀、 外力 太阳能、 搬运、沉积、 作用 重力能 固结成岩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同时发 生,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以某种作 用占优势,一般内力作用对地壳 变化起主导作用。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一 ) 挤压 水平运动 张裂 裂谷、海洋 褶皱山脉
地 壳 运 动
垂直运动
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二)板块构造
1.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
①大陆漂移学说 ②海底 扩张学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③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
组成: 六大板块 特点:板块内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
亚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 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3. 分布 六大板块示意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一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表隆起或 拗陷,形成高 山和盆地,使 地表高低不平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使地表趋于 平坦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二、地壳运动
按性质和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二、地壳运动
分类
岩层运动 方向
表现
结果
水平 平行于 弯曲变形 巨大的褶皱山系 运动 地表 水平位移 裂谷或海洋
青藏高原——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相撞挤压,亚欧板块隆起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阿尔卑斯山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 为地质构造;
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 褶皱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 断层
地垒 —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 —狭长的凹陷谷地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华 山 大 断 层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褶皱山系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 板块相撞挤压,印度洋板块隆起形成的;
日本群岛——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亚欧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的;
北美西海岸海岸山脉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板块相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 形成的;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垂直 垂直于 隆起或 地势高低起伏
运动 地表 凹陷
海陆变迁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二、地壳运动
按性质和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 相伴发生;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辅。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并会解释各种 宏观地形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及成因。
• 理解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 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发生张裂 形成的;
大西洋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F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请说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亚欧板块
E
非洲
D
板块
印度洋
板块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F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请说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亚欧板块
非洲 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 板块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F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海沟 海岸山脉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
日本群岛
北美西海岸海岸山脉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3)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3) 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马里亚纳海沟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板块相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 形成的;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塑造者 外力作用 —雕刻者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塑造者 外力作用 —雕刻者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 起主导作用。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 海岸山脉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发生张裂 形成的;
大西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与 美洲板块之间张裂形成的。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日本群岛——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亚欧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的;
北美西海岸海岸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 洲板块相撞,美洲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的;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三、板块构造学说 2. 应用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消亡边界 (2) 两个板块张裂
日本群岛
北美西海岸海岸山脉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板块相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 形成的;
地 壳变动 和地表 形态( 优秀课 件)
六大板块示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