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体系构成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地壳的变化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二、地质作用1. 概念: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三、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按照运动的方向,可以把地壳运动分为两类,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地区就会凹陷。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常常交替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有主次之分。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1. 地壳运动的类型2.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
板块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为消亡型,向相反方向运动的为生长型。
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板块挤压处(消亡边界)地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二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和海沟。
四、地质构造与地貌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一个粗略的轮廓,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这一“粗毛胚”塑造出了更多的地表形态。
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 外力作用与地貌如下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风化作用:岩层经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3)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的比较:。
地理课件高一地理课件高一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表形态的变化
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 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2、地质作用
(1)概念: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 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 用。
(2)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 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于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 是太阳能。
(4)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 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 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 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扩张、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的 形成。
在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中, 一般说来,内力作用是主导。
1、概念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 的地壳变形、变位。
(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 的地貌。
2、褶皱
(1)概念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这叫做褶皱。
(2)基本形态与地质构造
背斜
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岩层 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 分岩层较新。构造地貌:山岭。
向斜
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岩层 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 分岩层较老。构造地貌:谷地或盆地。
(3)地形倒置:不少背斜顶部因受 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 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 而成为山岭。
3、断层
(1)概念:岩体受力破裂并沿破裂 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岩体 受到压力或张力,发生破裂,并且沿 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叫做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 高山和盆地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地壳活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的能量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 盆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地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褶 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
背斜 山
褶皱
向斜 谷
(二)、断层
什么叫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破裂, 并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 位移。
c
a
b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作用:
(1) 流水的侵蚀地貌:
河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壳 运 动
垂直运动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主要观点:: 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 海上----海洋、海岭 张裂区 块 陆上----裂谷、断层 (生长边界) 构 形成的 大洋板块与 海上---海沟 造 地 形: 相撞挤压区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 学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说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2) 流水的沉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2.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2)沉积地貌:
沙漠中的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等
(完整版)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教学目的:识记:地质作用,褶皱与褶皱山脉,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流水作用及地貌类型,风力作用及地貌类型。
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背斜和向斜,断层及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2.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地壳的变动:1.地表形态的变化:用“沧海桑田”解释实例:在珠穆朗玛峰顶部发现珊瑚化石,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陆生植物化石。
2.地质作用:①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②分类(根据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有些进行的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但往往造成自然灾害;有的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年长日久,缺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①划分依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
但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板块构造学说:①板块: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分割成许多小的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水覆盖亚欧板块非洲板块既有大面积的陆地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又有大面积的海洋美洲板块②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板块作相背运动,如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板块作相向运动,如海沟、造山带③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④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火山和地震多集中于此。
⑤板块的运动与地貌:板块张裂地带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
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往往形成海沟与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大陆板块间: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位于印度洋板块上)⑥意义:地球上海陆的分布与形成,陆地上山地、高原、平原地貌格局的形成,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高中地理》课件-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2.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地貌特征。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 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 式
分类
什么是地质作用呢?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褶皱基本形 岩层形态 态 背斜 岩层新老关 地表形态 系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地形 一般是岩层 中心部分岩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因 向上拱起 层较新 张力易受侵 蚀由山岭变 成于谷地, 一般是岩层 两翼岩层较 常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 向下弯曲 老 挤压物质坚 实,不易受 侵蚀由湾地貌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风力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风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风,并且仅局限于干旱、 沙漠地区。风化作用形 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形成风成地貌。
(1)风力侵蚀与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蚀戈壁等。
(2)风力沉积与地貌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的侵蚀作用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流水的沉积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2)流水的沉积与沉积地貌
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两种地貌在形态上,冲积扇呈扇形,三 角洲呈三角形;在分布上,冲积扇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地带, 而三角洲出现在河口地带。
流水作用与岩溶地貌
向斜
2. 断层
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 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 变形,形成的是褶皱; 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 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 时,岩块会发生破裂、 位移或者错动,这就 叫断层。
断层
断层地貌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
CONTACT ME:qlzhu2003@
BACK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2、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NEXT
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
BACK
BACK
课堂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C A.火山活动 B.变质作用 C.风化作用 A D.地壳运动
2.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B.是地球内能释放的表现 C.一般进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D.对地表形态具有破坏作用 3.全球六大板块中,属于大洋板块的是 B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4.世界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是地质作用的 而形成的。 D A.外力作用的沉积作用 B.内力作用的变质作用 C.内力作用的火山喷发 D.内力作用的地壳隆起 B
5.由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现象是 A.岩层水平位移 C.岩层弯曲变形 二、简答题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地表起点 2、理论应用 MORE
板块张裂运动
海上---海洋、海岭 陆上---裂谷、断层
板 块 运 动
(生长边界)
板块碰撞运动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
B.地势的高低起伏 D.火山活动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运用上述理论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 成 因?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庐山三叠泉
华山栈道
气 油 水
新
老
新
老
新
老
东非大裂谷范围:南起赞比西河口,北至约旦 河谷地(死海),全长近6000千米。
马里亚纳海沟
0º
60º E
120º E
180º
120º W
30ºN
0º
30º S
注意:1、六大板块名称,纯大洋板块是? 2、赤道、南北纬30°经过的板块名称
2、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区 别于地质构造)。
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背斜 向斜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地表形态 一般成山岭,有时 中间老,两翼新 成为谷地 中间新,两翼老 一般成谷地或盆地, 有时成为山岭 岩层关系
断裂与断层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 有明显位移。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压力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 断层有利于地下水运动;岩隙水 断层 谷发育;断层沿线水资 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 源丰富 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典型例题:
例 选择坝址是建筑水库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 C 下图四种地质构造中最适宜建坝的是( )
高考真题:
(2005年湖南省高考题)目前我国 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 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 增长。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 高。回答1-3题。
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五、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延伸·拓展
【例3】根据某地区地质图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 问题
(1)该地区的地形是
,判断理由是
。
(2)A、B、C三地中,在
理由是
。
地有可能找到岩溶风景区,
(3)在A、B、C三地中,在
地可能找到有色金属矿。
(4)A、B、C三地中,在 变质岩存在。
地与
地之间可能有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其思路是: (1)图中有四条封闭的等高线,由其标高可知,为盆地地 形。 (2)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必须在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二是有丰富的 水。花岗岩和砂岩不是可溶性岩石,所以只有在可溶性 石灰岩广布的A地才可能找到岩溶风景。(3)有色金属矿 多产生于岩浆岩之中,它是岩浆岩分离出来的内生矿, A、B两地为沉积岩,故可能在C地花岗岩中找到。(4)沉 积岩由于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造成温度与压力条件的 变化而形成变质岩,故在B、C之间可能存在变质岩。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分类 形态特征
地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
2、褶皱 (动画)
背斜 向斜
岩层向上拱起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 为山岭;但因顶部受到 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岩层向下弯曲 未被侵蚀的向斜为谷地 或盆地;但因槽部受挤 压物质坚实反而成山
3、断层 上升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下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请考生及时练习。
1)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风化、侵蚀、运输、沉积、泥石流、滑坡、滑坡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导致表面粗糙度和海陆变化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个板块(教科书第63页图3.11)(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当板块与大西洋碰撞时,它们通常会形成裂缝、山脉或洋脊。
当板块与大西洋碰撞时,它们通常会形成大陆裂谷和海洋裂谷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的形状无侵蚀的表面形状侵蚀后的表面形状与人类生产的关系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向斜通常是岩层向下弯曲进入山谷,许多向斜不容易被挤压侵蚀,成为储存地下水的山脉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5)外力与地形侵蚀搬运堆积地表被流水冲刷,如黄土高原数千条沟壑地貌。
流水使河谷变深变宽,并输送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减小,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
河中下游和河口三角洲的风蚀沟壑洼地形成戈壁滩,沙漠风沙堆积形成沙漠边缘的沙丘、沙脊黄土堆积物,如黄土高原。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考生持续关注地理网。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岛弧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1.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 时,便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图) ①背斜 地下岩层向上弯曲。 岩层中间老,两边新。 ②向斜 地下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间新,两边老。
(二)风力作用
1.侵蚀 风蚀沟谷(洼地)、戈壁或裸岩荒漠,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2.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
(三)冰川作用
侵蚀:冰斗、刃脊、角峰 峡湾、冰蚀湖, 沉积:西欧波状起伏的平原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②地堑 (图) 相对下沉的岩块,如东非大裂谷,渭河、汾河谷地 (三)构造地貌的利用 天然气、石油:背斜 水:向斜 大型工程尽量避开断层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流水作用 1.侵蚀 河谷(V、U),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喀斯特地貌(石林、峰林、溶洞、桂林山水)
2.沉积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海岭
海沟
火山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角峰
刃脊
角峰 冰斗
刃脊
机械风化示意
球状风化地貌
沙丘
风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一)地壳运动类型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图(创立者:德国魏格纳) 2.海底扩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高中地理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一、地壳的变动地质作用: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指由于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
2.板块构造(1)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地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处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两大陆板块交界处相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样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3.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应用规律原因找水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常有自流井分布向斜构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容易向中间渗流汇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向斜构造汇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静水压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断层:多泉水、湖泊分布断层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隙水多沿着断层线出露断层:常发育沟谷、河谷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谷,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找矿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顶部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气分布于顶部,水分布于底部,油在中间向斜:良好的钻矿位置岩层中的煤、铁矿等矿产多保留在向斜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产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断层:良好的钻矿位置断层地带有利于矿体的形成工程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背斜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积水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背斜山坡上的大型工程建设易产生滑坡地下隧道:选背斜,避开向斜背斜岩层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地形一般为盆地,成为雨水汇集区,在此处开隧道,隧道可能变成水道采石场:应选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为采石场提供原料四、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地貌搬运与沉积沉积地貌流水作用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瀑布、峡谷是最强烈的表现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①搬走地表沙尘、碎屑;②风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1.外力作用的形式以及关系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三《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要点汇编
高中地理必修三《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要点汇编学习靠积累,学习更需要抓重点!同学们可不能盲目学习呀,为此,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同学们抓紧学习起来呀!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让学生理解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及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接受了大陆漂移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吸收了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结合新的科学成果提出的地壳运动新理论。
教材详细阐述了其基本论点。
(2)生长界、消亡边界及地貌图中所示,←|→为板块生长边界,→|←为板块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是两个板块相背运动,逐渐分离的板块边界,此种边界在大洋底部表现为中央海岭,在陆地则表现为大的断层。
由于此种边界两侧板块逐渐分离,因而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消亡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向运动,逐渐消失的板块边界。
①当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由于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往往形成海沟,而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②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山脉。
2.读“褶皱构造与地貌”,应注意比较AB两图在地貌上的不同表现。
①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②A图中,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盆地。
③B图中,背斜顶部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A图显示: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向上拱起的岩层是背斜,为山岭;向下弯曲的岩层是向斜,为谷地或盆地。
B图显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读“流水堆积地貌图”,知道冲积扇和三角洲均为流水堆积地貌,并分析它们在形成地区及特征上的差异。
①冲积扇是形成在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冲积扇顶端朝向山口,外缘呈半圆形,自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变小,堆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逐步变好。
②三角洲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处,由于坡度变缓,流速逐渐变小,加之海潮顶托等动力条件的改变使河流所带泥沙大量沉积。
地壳变迁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壳变迁知识点总结初中地壳变迁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变动的整个过程。
地壳变迁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及其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地壳变迁的知识点总结:一、地壳的组成和结构1. 地壳的组成: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其中火成岩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地壳的结构:地壳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地壳可以分为地表岩石圈和地下岩石圈两部分。
地表岩石圈主要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下岩石圈则包括地幔和地核。
3. 地壳的分布: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地壳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陆地上,而海洋地壳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海洋中。
二、地壳变迁的类型1. 地壳的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地壳是由熔融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地壳的形成是地壳变迁的最初阶段。
2. 地壳的演变:地壳的演变是地壳变迁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地壳的增生和减薄两个方面。
地壳的增生是指地壳岩石的形成和堆积,而地壳的减薄则是指地壳岩石的破裂和撕裂变薄。
3. 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构造变动和地表地貌的变动,它是地球地壳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地壳变迁的机制1. 地壳的构造力:地壳的构造力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性质的变化,它是地壳变迁的主要机制之一。
2. 地壳的热力:地壳的热力是地壳变迁的重要机制,它包括地热作用和火山活动等。
地壳的热力是地球内部热量传递的一个表现。
3. 地壳的地球化学作用:地壳的地球化学作用是地壳变迁的一个重要机制,它包括地壳岩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等。
四、地壳变迁的影响1. 自然环境的改变:地壳变迁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地表地貌的变动、地质灾害的发生等。
2. 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地壳变迁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矿产资源的分布、开采条件等。
3. 生态系统的平衡:地壳变迁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产生了影响,包括地质灾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地形地貌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等。
(完整版)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体系构成
第二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本节知识结构:一、地壳变动的概念二、调变动的动力—地质作用三、内力作用及地壳运动四、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地壳变动(一)概念:地壳内部及其表面的一切变化被称为地壳变动二地质作用:(地壳变动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一)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
(二)类型: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播放外力作用视频内容(三)作用特点:有时迅速激烈,有时缓慢.注:地壳变动包括内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其中,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地壳运动播放关于地壳运动形式的flash动画,并利用书本演示地壳的水平碰撞和拉张运动.在演示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运动形式的异同。
(二)地壳运动的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1.首先分析大陆、大洲、地壳、岩石圈等基本概念.说明六块大陆、七大洲的区别与联系,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的构成-—由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岩石物质构成.包括大陆和大洋的底部.2.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点主要内容(1)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造山带和断层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大板块内部又分若干小板块。
在此基础上说明六大板块的构成,进一步说明大陆、大洲、板块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说明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的板块所属。
同时说明太平洋是一个完全的大洋板块.说明板块的边界有两种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2)板块处于不断低运动之中。
形成两类边界类型:碰撞-—消亡边界,拉张-生长边界(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可以利用火车或汽车交通事故中,车的四周比较危险,中间比较安全。
3.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板块相对移动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板块发生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根据两种边界类型进一步解释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在海洋史上的年龄阶段分别处于老年期、壮年期、青年期、幼年期、胚胎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本节知识结构:
一、地壳变动的概念
二、调变动的动力一地质作用
三、内力作用及地壳运动
四、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地壳变动
(一)概念:地壳内部及其表面的一切变化被称为地壳变动二地质作用:(地壳变动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一)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
(二)类型: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播放外力作用视频内容
(三)作用特点:有时迅速激烈,有时缓慢。
注:地壳变动包括内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其中,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地壳运动
播放关于地壳运动形式的flash动画,并利用书本演示地壳的水平碰撞和拉张运动。
在
演示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运动形式的异同。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二)地壳运动的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1首先分析大陆、大洲、地壳、岩石圈等基本概念。
说明六块大陆、七大洲的区别与
联系,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的构成一一由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岩石物质构
成。
包括大陆和大洋的底部。
2•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点主要内容
(1)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造山带和断层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大板块内部又分若干小板块。
在此基础上说明六大板块的构成,进一步说明大陆、大洲、板块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说明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的板块所属。
同时说明太平洋是一个完全的大洋板块。
说明板块的边界有两种类型。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板块处于不断低运动之中。
形成两类边界类型:碰撞一一消亡边界,拉张一生长边界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可以利用火车或汽车交通事故中,车的四周比较危险,中间比较安全。
3•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
板块相对移动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板块发生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根据两种边界
类型进一步解释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在海洋史上的年龄阶段分别处
于老年期、壮年期、青年期、幼年期、胚胎期。
(2)板块碰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
①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海岭,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
弧和海岸山脉。
播放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
让学生认识太平洋板块中海沟、海岭的形成和亚欧板块一侧岛弧的形成。
并进一步说明美洲西侧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是北部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落基山脉) 、南部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
的结果。
②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播放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
通过大屏幕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
(3)板块的边界常发生火山和地震。
让学生结合实际和初中所学,并利用大屏幕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播放地质构造的
flash动画并不断进行讲解。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型变位。
在讲解地形倒置现象时,可以利用竹棍进行折断演示。
说明背斜顶部破碎易被侵蚀的特点。
禾
U用
课本中练习重点讲解各种地质构造的应用
关于地质构造应用的几点说明:
1在桥梁、公路、铁路、水库库址及大坝的选址上应避开断层,避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影响工程安全;但在水文地质勘探中,断层处往往是地下水的出露处,因为断层面上往往是地下含水岩层出露的地方,常常形成悬挂泉或上升泉。
2•在褶皱构造中寻找水或油的地质勘探中,背斜形成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形成良好的储水构造。
理由是含油水岩层中,水重而沉在向斜的底部,油轻而浮在背斜顶部。
若选水
库的坝址应在背斜处。
3.在褶皱构造中确定隧道的选址时。
应选在背斜地区,理由如下:⑴向斜中开挖隧道时,一旦打穿含水层,容易渗进地下水,防渗工作非常艰巨;背斜中渗水量要小得多,防渗要求大大降低。
⑵隧道挖通时,隧道上方的压力在向斜槽部转成拉张,使隧道对上方的支撑力能力减小,容易造成坍塌,施工,运营安全受到影响;而背斜被开挖时,隧道上方的压力会转换成挤压力,从而加大对上方的支撑力。
不容易造成坍塌,施工,运营安全得到保障。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的类型:
从外力作用的主题来分,可划分为:自然外力和人类活动两类,自然外力又可分为太阳辐射、流
水、风力、冰川、海浪、生物等外力作用
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五种外力作用的表现。
从外力作用过程来分,可分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五个阶段。
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温度作用下的物理风化、流水作用中的风化与侵蚀(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生物风化的作用过程。
(二)地貌类型:可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两种类型。
依据课本重点分析流水和风 力两种地貌类型
流水 风力 海浪 冰川 侵蚀
沟谷 峡谷
风蚀洼地 风湿蘑菇 风蚀城堡
略 略
沉积
山前冲积扇 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沙漠 沙垄 沙丘
略 略
1流水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侵蚀地貌:
① 坡面流水地貌:坡面流水侵蚀冲刷地面,使地面变得崎岖,并下切形成沟谷。
② 线状流水地貌:线状流水使沟谷加深加宽;有的地方形成瀑布和峡谷。
将届学生旅 游生活中看到的“一线天”景观
(2) 流水沉积地貌:
① 河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
② 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让学生通过视频材料观察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河峡谷,观察大小不同的搬运作用 形成的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帮助学生认识重力分选作用原理。
了解河流上下游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从而 能根据实际判断古河流的流向;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河床剖面不同层面沉积颗粒的大小变化, 判断河流地区古气候的变化。
3 •风力作用与地貌: (1) 风蚀地貌:
① 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
② 地表沙尘和碎屑背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面积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2) 风积地貌:
① 风在搬运途中,由于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风沙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等。
② 一些颗粒细小的物质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播放风蚀作用原理 flash 动画,说明称得罄锤峰的形成;播放风力搬运作用视频,让学生观 察不同风力作用下的侵蚀与沉积现象。
说明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成因;让学生观看沙丘移动
成因slash 动画,使学生了解风向与沙丘坡度的关系。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固结成岩
风化
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