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经·秦风·蒹葭》
《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附赏析+教案)
![《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附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506d1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a.png)
《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附赏析+教案)《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yī 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7b245fbe23482fb4da4cac.png)
《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好的诗歌,读来总是朗朗上口,意蕴无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仅仅这一句,超越了是个本身,成为传世的经典,然而,好的句子是脱离不了整首诗歌的意境,只有真正领悟了全诗的真谛,才能从新的高度诠释好词好句。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全诗无论从结构,文字,还是内容、意境,皆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其美的不可方物,其美的动人心弦,各种美交互缠绵,令人如痴如醉。
一.绘画美。
同是一幅秋色图,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气豪迈不同,《蒹葭》则是从细节中渲染了秋的萧瑟。
青仓色的天空下映衬一片灰白的芦苇地,盛夏的葱郁繁茂已不复存在,剩下的是被白霜冻得失去生气的景象,其色苍苍,其景荒凉。
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
诗人摇着一叶扁舟,在芦苇从中寻寻觅觅,尽管芦苇挡住了去路,尽管水流让小船难以控制,但他急切的划着,因为,透过氤氲的水汽,他能看到,伊人的身影在小河的那边若影若现。
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二.音乐美。
一幅优美的画面,需要配上应景的声音才能愈发显出意境。
细细品读间,仿佛一阵声音由远及近,由弱变强。
流水碰撞的潺潺声,萧瑟的秋风拂过,芦苇摇曳的疏落声,诗人奋力划动的船桨撞上逆向的水流,哗哗作响,焦躁而急切,偶尔依稀分辨出诗人浓重的喘息,也许还能听到南飞的大雁苍凉的叫着,而这种种声音,使得原本凄清朦胧的画面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
这是诗中赋予我们想象的声音,而诗外的我们,每每读起,段落之间,凸显出了强烈的韵律感。
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8251e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5.png)
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蒹葭是一种,指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就是首情诗,旨在抒发诗人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6f5df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b.png)
《蒹葭》读后感《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佚名创作的一首诗歌,收录于《诗经·秦风·蒹葭》篇中。
这首诗以其简洁、深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苦闷和无奈之情。
《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男子对于心爱女子的思念和痴迷,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无尽期待和渴望。
诗中以“蒹葭”为象征,将男子内心深处的思念与忧伤表达出来。
在古代文化中,“蒹葭”被视为一种悲凉、寂寞的草木,与男子内心的孤独和苦闷相呼应。
诗中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通过描写男子内心深处的思念和痴迷来表达他对于爱情的无尽追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反问句来表达作者对于自己真挚感情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苦闷和无奈。
这些语言上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蒹葭》以其深情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痴迷和对于心爱女子的思念,更体现了他对于爱情无法得到回应的悲伤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佚名通过描绘男子内心的苦闷和孤独,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至高无上的追求和对于真挚感情无法得到回应的痛苦。
《蒹葭》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索的诗作品。
它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爱情和失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爱情的复杂、多变和令人心酸的力量。
总之,《蒹葭》以其优雅而深远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它不仅是佚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更是人类对于爱情和失落的永恒追求。
通过阅读和品味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在男子内心的苦闷中与作者一同沉浸于爱情的海洋,体验人生的真实与坚持。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2fa61d4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d.png)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诗经《蒹葭》全文欣赏《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诗经《蒹葭》全文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04ecf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a.png)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大家喜欢!《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密的样子。
溯洄:逆着河流向而上。
溯游:顺着河流向下走。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晞:音西,干涘:音四,水边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赏析】:《蒹葭》描写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
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
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的忠贞不二,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整体赏析】:《秦风·蒹葭》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蒹葭》原文与翻译
![《蒹葭》原文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94251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0.png)
《蒹葭》原文与翻译《蒹葭》原文与翻译【原作】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jiānjiā):此处即指芦苇蒹。
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ugra一ve;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采,同“彩”。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igra一ve;):水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边。
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
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小岛上。
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水依然没有消失。
我那魂牵梦绕的佳人,就在水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沙洲上。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03bd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0.png)
《蒹葭》赏析【导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重,大约有60篇,将近占全部的五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真挚,纯朴而自然,描绘了古人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而《诗经》中最被人熟知、也最为人称道的爱情篇章,除了首篇的《关雎》,便是这首《蒹葭》了。
一、【创作主旨】《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由于“伊人”的身份不明,历来意见不一,目前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证据有二,分别来自《毛诗序》和今人苏东天的《诗经辨义》。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经辨义》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认为“伊人”即“贤才”。
《诗经通论》云:“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诗经原始》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支持此说的人最多,有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都认定“伊人”为恋人、情人、心上人。
如吕恢文说:“这(《蒹葭》)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二、【诗文简析】开篇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从蒹葭和白露的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了一种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色彩,因而对下面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烘托作用。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f5ef62a417866fb84a8ef5.png)
《蒹葭》赏析《蒹葭》,收录于《诗经·国风·秦风》,以重章叠句的三章短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着诗意的山水画——山水之中,隐隐约约浮现出“伊人”那的美好的身影,诗人却怎样也无法求得。
甚至,读者连“伊人”到底是男是女、是何许人也无从确定。
在这样一幅美丽而朦胧的山水画的描绘中,全诗在意象及意境、结构与语言三大方面下足了功夫。
全诗在意象的选择及意境的营造上,朦胧与清美是突出的两大特点。
纵观全诗,共有三个主要意象:“蒹葭”、“白露”与“水”。
蒹葭,即芦苇,其水生的生物特性与随风飘荡的柔美形态,给人以纤长、柔韧的印象;白露,即秋天清晨凝结着的露珠,也是秋天的节气名之一;同水一样,给人以水特有的清澈、柔润之感。
这三个意象,配上秋天清晨,一幅朦胧而清美的秋日图画便呼之欲出了。
读者仿佛能看见:在清晨蒙蒙的天空下,一丛丛芦苇随风飘荡,周围环绕着一望无际的溪水,溪水清澈见底,伴着一滴滴露水从芦苇尖上落下,溪中也漾起了一圈圈波纹。
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诗人也为全诗主体展开与主题表达奠定了基础。
在结构上,全诗最突出的无疑是其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同一章诗,经字词稍微修改重复三次,大意相同,却使得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意境也逐步深化。
与此同时,“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个重复却不完全相同的短句,分别对应清晨、太阳初升与太阳完全升起,也昭示了三章之间蕴含的时间推移。
读者在通读全诗时,看着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想方设法追求那“伊人”,却又始终不得之中,诗人对“伊人”的层层递进的执着,与“伊人”的层层叠加的缥缈也就一目了然了。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诗中富有韵律美的语言也是全诗的一大特色。
比如“蒹葭苍苍”、“蒹葭采采”、“蒹葭采采”这三句短句中,通过对“苍苍”、“萋萋”与“采采”三个叠词的反复运用,不仅使得全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同时也使朗诵者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叠词特有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余音袅袅,三日不绝”。
《诗经 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 蒹葭》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7b4ab5c850ad02df8041dc.png)
蒹葭[先秦]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
类别: 爱情诗初中高中作品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d97265eefdc8d377ee3249.png)
《诗经·蒹葭》赏析导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
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
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
从:就。
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
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509d3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7.png)
《蒹葭》赏析《蒹葭》原文如下: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5994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2.png)
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诗经秦风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
她(他)在哪里呢?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
“宛”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的目标闪现,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主人公怀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心情。
诗的第二、三章采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诗经中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71851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56.png)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赏析诗经蒹葭赏析1000字《蒹葭》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12742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7d.png)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篇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蒹葭》 古人点评
![《蒹葭》 古人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ff4bb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9.png)
《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篇名篇,它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这首诗是用蒹葭(一种象征坚韧的植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对爱情的期许和对人生坎坷的思考。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以其简练的语言、深沉的意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代表之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蒹葭的坚韧、白露的清凉,以及对伊人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生活坎坷的思索。
这首诗的点评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境描绘:《蒹葭》以淡泊清雅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爱情的深沉思索和追求。
2. 比喻手法:诗中运用了蒹葭和白露等自然元素进行比喻,蒹葭象征坚韧,白露象征清凉,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纯洁、坚韧爱情的向往。
3. 爱情情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伊人的追求,通过水的障碍和道路的艰难,表现了对真挚感情的坚持和对爱情困境的思考。
4. 生活哲理: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爱情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于生命坎坷、困难的坚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体来说,《蒹葭》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而抽象的描写,将诗人对于爱情和人生的理解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展现了深刻而宽广的情感世界。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蒹葭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蒹葭](https://img.taocdn.com/s3/m/15ee7fa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0.png)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出自《秦风》,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对于“伊人”的追求,通过“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展现了追求者的坚持和无奈。
全诗以“蒹葭”为比,用“白露”来衬托出清冷、迷蒙的氛围,展现了深秋的景色。
以上为《诗经·秦风·蒹葭》的译文和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
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
”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
“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
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
“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
“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
三章所
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
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
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近,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
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
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
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
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