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1]

合集下载

关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网络的意见

关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网络的意见

关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网络的意见新乡XXX关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网络的方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上根据新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为进一步健全我校“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完善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目标任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动员全体力量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证。

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积极配合各部门在工作机制上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层面上相互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全面提高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办法措施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德育工作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摆在工作的首位,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德育工作制度化。

坚持立德树人,防止和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的倾向。

要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要改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丰富和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和社会锻炼。

2、把德育工作向家庭辐射。

建立完善家访制度,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与- 1 -沟通,请家长为学校管理和德育事情献计献策,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通互动。

学校每周要通过校讯通向学生家长发送家教知识短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加强教育效果。

3、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进村庄活动。

动员选派事情责任心强、教育经验厚实的优秀教师走进村里做志愿者,担任辅导员,帮助村里组织开展活动,举办村家庭教育讲座,传播家教知识,为家长教育孩子解疑释惑。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指的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共同育人的一种工作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小学生德育素养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家庭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础和起点。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环境,也是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塑造的最主要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孩子接受德育教育和塑造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要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品德培养和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优秀的道德品行。

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持。

社会是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学习实践道德原则和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环境。

社会要积极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关心孩子的成长,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三位一体”构建模式下,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家庭要和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互相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制定德育教育方案,共同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

学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

社会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德育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摘要:如何“立德树人”,整体提升学生思想工作水平,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人生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就应该切实提高对青少年学生工作的认识,确保思想上摆正位置、行动上积极参与、工作上大力投入,注重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平台作用,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营造教育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习总书记对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总要求。

“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升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学习习总书记讲话,不仅要有思想认识上的提高,更要有行动执行上的雷厉风行。

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要求,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有效地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规范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达到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我们如何“立德树人”,整体提升学生思想工作水平,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人生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就应该切实提高对青少年学生工作的认识,确保思想上摆正位置、行动上积极参与、工作上大力投入,注重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平台作用,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依靠学校的主导作用,有序开展教育活动事实证明,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作为主阵地,就要千方百计达到工作主题,起到主导作用。

1.以常规活动为抓手,参与日常的教育活动,关心学生。

我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的活动中参与教育。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知识文库 第04期7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孙厚红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平台,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一是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沟通渠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连动。

二是构建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参与途径。

让家长更加信任学校依赖教师,才能更好地与学校教育保持高度一致。

三是构建以社会教育为主的服务模式。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三位一体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近年来,教育因为关乎民生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长对教育的要求、对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逐渐变得更加知识化和职业化,教育对全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现代教育的三大特点:一是倡导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二是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三是开发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仅凭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要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必须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1 核心概念界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指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开发利用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体现和谐性与一致性。

2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

三者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才能使教育走上经常化、实效化、科学化的健康轨道。

3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1)学校教育是重点也是常规教育,目前家庭教育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一块空白地。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青少年一代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关键,但德育却不是凭借这“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配合。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延伸。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实现“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相互合作,协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认识“三位一体”和谐德育,拓宽德育途径,整合德育资源。

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学校德育做到了计划性和课程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正确的道德知识的学习、各种情境的设置,走进工厂参观访问等,使学生具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明白生活中的对与错;《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学,教师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认知程度、适时渗透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不足,学校来抓好和谐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和谐德育工作中,给予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设立集体奖项进行表彰。

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劳动意识和关爱他人意识逐渐增强。

学校教育中个别化教育不足,家庭教育中个别教育优势弥补。

学校教育虽然大力提倡开展个别教育,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时,仍然以集体教育为主,缺乏针对性。

这时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就成为家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孩子是在家长的直接关心和爱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脾气、爱好、习惯等家长是十分清楚的,教育针对性更强。

因此,学校的和谐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一优势,通过家访、电话等渠道,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使家长更好地开展对孩子的教育。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新教育文档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新教育文档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校园流传“5<2"这样一个不等式,大致的意思是说:学生们在校园里5天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还不及双体日两天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见所闻所产生的影响。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路向何方?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一)有利于教育时空上的相互衔接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在时空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约6小时,在社会上活动约3至4小时,其它时间在家里。

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不强。

从法律角度讲,家和和老师应负起监护的责任。

如果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时间或空间上出现断裂。

这样就使本应相互衔接的教育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由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不良影响就有机可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已构成一个严峻而迫在眼前的社会问题。

许多问题少年、问题学生,其“问题”都可在家庭教育不当或社会不良影响中找到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或转化不利,又使这些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难以自拔。

(二)有利于教育方向上高度一致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在校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满怀进取愿望,回家后家长或亲戚来几句“世态炎凉,人生真谛”,顿使孩子困惑不已;有时家长的谆谆教诲抵不过社会上朋友的几句“肺腑之言”,也使孩子不知所措。

这说明三种形态的教育如果其方向不一致,其教育作用势必相互抵消,或引起思想混乱。

目前,我国三种教育方向不一致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如一些有条件从事社会教育的单位,不仅未尽其职,反而以营利为目的,出版、发行、传播一些有害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重科轻德倾向日益突出。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在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实施原则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不仅仅是争取社会对学校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更是真心实意地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

只有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活动长效一贯的互动式、共进式发展局面,才能为学生打造最优的研究成长环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化大教育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是目的性原则。

我国学校、家庭、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需要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方针目的。

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具体有效措施,互相配合,共同培养新人。

学校应该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智轻德忽视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而家庭和社会教育也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教育。

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2、全面性原则。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不仅要重视智育,更要突出德育,加强劳动教育,以及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3、差异性原则。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因此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时,必须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和差异,避免简单的机械结合,而是要通过有机的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学生打造最优的研究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教育目的和内容,体现社会的要求,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以培养合格学生为主要目标。

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体系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要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校教育孤位、社会教育错位、家庭教育缺位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市“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还需建设。

一、学校教育孤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教育显得很孤立,主要表现在:1、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是不够充分的。

尤其是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缺乏应有的认识。

他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对教育应有的投入、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教育的重视、支持。

他们常常表现出对教育指责的多,关心的少。

2、许多家长也对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孩子行为有偏差,认为是学校没有教好,有的甚至认为是被学校教坏了。

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3、就学校本身而言,管理者往往将学校定位为一个“小社会”,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往自己头上加,缺少与社会、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封闭式教学、军事化管理等模式,在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学校与社会、家庭更加孤立起来。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够,家庭教育的作用也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二、社会教育错位从目前社会环境来看,存在着两多两少:一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多,包括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洗头房、美容店、城市“牛皮癣”、淫秽光盘、淫秽图书、学生彩票、非法饮食摊点等等。

相对而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社会活动场所明显不足。

让我们细数一下孩子值得去的活动场所或回顾一下我们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尴尬就一目了然了。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_高一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_高一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_高一体育教学工作总结近年来,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体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更是要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

高中体育教学工作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来说,学校应该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从而形成长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坚持锻炼不放弃,教育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保持意志力和毅力,让品德的阳光照亮每个学生的成长之路。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家庭的影响尤为重要。

家庭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特长和习惯养成。

家长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慢慢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

对于体育教育来说,家长应该支持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理解和支持孩子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家长要把体育运动看作是培养孩子身心素质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不仅仅是单纯的锻炼身体,更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社会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环境。

对于高中学生,从社会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体育教育来说,社会应该注重与体育相关的工作和活动,为学校和家庭提供良好的支持和资源。

社会要组织各种体育赛事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从中学会协作、竞争、团结等社会价值观。

社会也应该加强体育教育的普及,让更多发展中国家贫困学生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体育课程,让更多孩子收获体育的快乐和健康。

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要是: 环境、 社会文化关系、 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 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今 , 随着“ 独身子女” 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受当前考试制 度的影响, 学生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尤其是在一些住宿制的学 校, 学生可以说是几乎与“ , 世”与社会隔绝; 另一方面, 在家庭 中, 学生或者是被过分溺爱、 纵容;或者是“ 无人管” ;或者又是 管得太多, 事无巨细, 家长样样要“ , 管”学习至上, 限制其它。 其结果是学生在道德、 心智、 个性、 品行、 能力、 体质等方面, 尤 其是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能力等呈畸形发展或得不到发展。 反过来, 学校教育也需要接受来自 社会和家庭的定期、 不定期 的监督和“ 挑剔” , 需要得到来自 社会和家庭的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理想的学校、 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构建, 将极 大地推动社会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变革,推进多元化人才 观、 成材观的演变, 将首先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目 过程、 标、 资源 和效果等方面的最优化, 有利于逐步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合 格人才的培养, 其最终受益者则是家庭和社会。 为家庭和社会 培养了合格有用人才,反过来则又会极大地提高社会和家庭 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逐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最优化的有机结合 , 形成良性循环, 达到 学校、 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 三赢” 甚至“ 多赢” 。
一、 现状
英国 哲学家洛克的“ 板说” 白 和美国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 ( R.W atson)的观点等。外砾论者强调外部力量对人的教育的 作
用, 这一观点虽然过分强调了外因的作用, 但毕竟有其可取之 处。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教育应使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 的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 ,这是其实用主 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在我国与之相承的受其影响较深 的陶行知等人的农村教育研究, 主张“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 学校”强调社会、 , 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才能够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师和家长都是孩子的引路人,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丰厚的学养,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引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育,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学校稳定、家庭美满与社会和谐。

正文一、学校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1、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课堂不但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主战场,也应该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专利,它是全体教师的职责。

德育教育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是每个学科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学各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所以,学校处处都是育人的课堂,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小学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从而促使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学习典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构建

临湘市文武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在《中共中央关于迸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我校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以八荣八耻为核心,通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事、对己、对人的责任心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自治和自理的能力。

确立德育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意识,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耐挫能力,富有同情心,并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

在探讨中小学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教育之路。

一、学校德育教育,浓墨重彩。

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未成年人教育的三个环节(学校、社会、家庭)中学校是龙头。

介于以上认识,我校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入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七彩生活亮风景。

(一)、健全组织,形成德育工作网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有学校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氛围,德育工作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计划,所有这些为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建设阵地,形成德育工作载体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做好德育阵地建设,形成德育工作的载体。

我们德育工作始终坚持以班队活动、思品课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辅之于少先队、团队建设,健全周一升旗仪式。

浅议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大德育网络

浅议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大德育网络

总支 、 支部)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加强学校 因 此 。加 强未 成 年人 思想 道 德建 设 。大力 发挥 家 党委( 不断壮大党的队伍 , 实现校校都要 庭、 社会教育 的功能 , 采取有效措施 , 把德育工作 党员队伍建设 , 加强学校的政工队伍建 从封闭转向开放 。 构筑学校 、 家庭 、 社会三位 一体 建立党组织 的目标。同时 。 健全德育机构 , 形成正常运行机制。强化对德 的、 校内外相互结合的“ 大德育” 体系 , 形成强大的 设 , 4 幼儿民族文化教育要找到主流文化 和少数 完善。同时 ,本土化 民族文化课程 目标体系和主 、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 日程。本 文阐述了构建
程、 幸福工程 , 又是德育工作 内在 的规律 的要求 。
同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 功在 当代 ,
利在 千秋 。

想 道德建设工作做 出了全面部署 .把加强 和改进未 成年人 所 以, 建立健全学校 、 家庭、 社会相结合 , 全社会共 学校 、 家庭 、 社会 三位一体 的德育教育 网络 。 强和改进 未 加 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

l ・ l
维普资讯
《 伊犁救育}06 20 年∥第 l期
育 干 部 队伍 的培 训 .不 断 提 高政 工 干部 的综 合 索 会 、 网络 知识 讲 座 、 设 心理 咨询 室 等进 行 深入 细 开
质。在人员政治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 , 具有一 致地正面引导 , 教育青少年学生文明上网 。 提高他
主渠道” 所以, 。 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 他们是祖国未来 的建设者 .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 主阵地、 思想道德建设过程 中 学校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 的巨 大财 富 他 们 的素质 特 别是 思 想道 德 素 质如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时代,这个世纪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今日的未成年人终会成为明日的主力军。

“德者,本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决定他们能否成才,更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新世纪人才的发展目标。

当今,“培养一个成功的人才”,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家庭有“望子成龙”的期望;学校有培育人才的任务;社会有“有用的人”的呼声;国家有“栋梁之才”的需求。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面临着艰巨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的内涵所谓“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发挥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合力作用,使各渠道畅通,将德育的单一渠道改为多渠道,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结合起来,共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方面当前,虽然中小学都在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困难重重: “升中指挥棒”使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难以改观;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教育又遭遇安全责任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效果易受社会的负面影响等。

(二)家庭教育方面因为有些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一味迁就,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惜一切代价,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排斥,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摘要:对于新时代学生而言,家长和老师如何做,才能在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有一个良好的模式,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够游刃有余,既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减少学生的压力。

尤其是对于青春叛逆时期的初中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是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帮助。

有专家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其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社会引言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初中生在学校呆的时间可能比在家里呆的时间还要久,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

所以,学校中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由于初中生多为人生叛逆阶段,如果家庭和社会中的事情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做出一些改变人生轨迹的事情。

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相互贯通,融为一体。

学校里的老师要和家长多进行沟通,相互监督对方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

并且,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多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事,从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的现状(一)单向联系的独立教育阶段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对学生进行教导,但是目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没有真正的实行起来,现在学校主要以教学生讲课为主,学校里的老师和学校工作人员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只要把学习学好就可以了,学生在家庭里大多数父母对于学习方面关注的比较少,家庭里面主要起到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没有起到教育合力的作用,只起到了独立教育阶段。

(二)学校教育为主导的阶段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有学校教育起到主要作用。

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专家认为学生的教育不仅应该在学校,学校应该和家庭共同对于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目前疫情爆发近几年内,由于疫情原因学生需要时常在家里上网课,这个时候如果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那么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很多。

“无墙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

“无墙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

现代化教育 的发展历程 。转变 的成功 ,得益于其把德 育作
为 学 校 发 展 的 突 破 口 ,开 展 “ 学 校 、家 庭 、社 区德 育 效 应 互 动 ”研 究 .提 出 “ 无 墙 德 育 ” 的 德 育 理 念 ,挖 掘 并 利 用
来增 强德育 的实效 性 ;④ 资源无 墙 :处 处都 有德育 资源 ,

这 一 品 牌 .来 提 升学 校 德 育 原 有 优 势 的 品 质 ,走 出 一 条 学
校 发 展 的特 色 之路 。 “ 无墙 德育 ”的教 育 目的在于 “ 让 每 一 个 人 都 敞 开 心
扉 ,让每一个人都收获甘泉” ,包 含四个层 面的内涵 :① 人
心 无 墙 :人 人 都 是 道 德 学 习者 ,即 “ 无 墙 德 育 ” 要 让 学 校 成 为人 们 相 互 学 习 、一 起 成 长 、心 心 相 印 的 公 共 德 育 空 间 ;
即 “ 无 墙 德 育 ” 面 向 的 是 真 实 的 世 界 ,把 生 活 作 为 德 育 无
所在 社 区的优 质教育 资源—— “ 石 牌精 神 ” ,构建 了学 校 、
家 庭 、社 区 三 位 一 体 的 德 育 机 制 ,以 德 育 发 展 促 进 学 校 特 色 的形 成 .以 学 校特 色推 动 办 学 质 量 的提 升 。
构 复杂 。但石牌 街道在其历史变 迁中却孕育 出一种 “ 石 牌
( 一 )以 “ 让 每 一 个 人 都 敞 开 心 扉 ,让 每 一 个 人 都 收 获
甘 泉 ” 为教 育 目的
精神” 。1 9 4 8 年 ,时 任 中 山 大 学法 学 院 院长 的郑 彦蕖 教授 提 出 “ 发 扬 石 牌精 神 ” 的倡 议 ,他 认 为 ,石 牌 所 表 现 的精 神 , 第一是 “ 筚 路 蓝 缕 ,以 启 山 林 ” 的创 业 精 神 ;第 二 是 共 同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摘要: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本文特别结合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对“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必要性、构建路径及方法展开讨论。

希望形成的内容对小学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模式构建前言:新世纪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该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充分对接。

这其中建立小学德育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沟通机制,保证工作顺利衔接;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素材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互评成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小学德育模式建构的重要抓手。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构建依据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主要是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为依据。

陶行知对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十分痛恨,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和社会发展同步的人才,只有让学校和社会关联起来,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才能打破这一局面[1]。

在新世纪信息时代,小学生接收到了来自于网络以及生活中方方面面信息。

小学德育不可能仍然坚持以往的教育模式,必须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地对接社会,善于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来活化德育课堂,才能让小学生正确科学地看待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大事、世界格局,从而建立起应有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1.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德育教育闭环育人“德”为先,小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德”的教育[2],不管是各学科学习还是劳动教育,都是如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仅依赖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联合家庭、社会,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处在一个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环境里,让其形成社会认同感、家庭责任感、个人理想,并让三者能够合二为一推动小学生不断进步。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小学德育工作需要众多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管理者)、物力资源(各类场地、设备、设施)、财力资源(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1]
花梨镇中学建立学校、家庭和社
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

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点:1、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2、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

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德育教育已经显得十分单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而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我校正是抓住了这些原因,率先构建起了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更好地抓好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下内容就简单地给大家阐述一下我校的德育工作网络。

首先,学校方面,由于学校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肩上的“担子”也是最重的,因此,我校建立了多种德育工作机构和队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德育思想,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我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之间能极大地增进了解,解决日常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信任学校,依靠和支持学校,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谋划未来。

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有部分同学是来自外省的,因此,让老师到每个家庭里面去家访是显得不太现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领导经过反复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电话家访”这样一个方法,要求每个班主任在一定的时期内,例如期中考试后等等,要给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打去电话,进行一个电话家访,向家长汇报一下其子女在校时的表现,以及向其家长了解学生性格上的某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让家长和老师都对自己的子女和学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同时,家访也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多样的形式才有利于交流。

我校特色家长会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一种特殊的“家访”。

在学生专业技能、才艺展示中让家长全面了解,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同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成果。

这样也会拉近家长与孩子、与学校的距离,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对家访也比较认可。

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受人重视已经习以为常,混个毕业证的想法也见怪不怪。

最初不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怎么还有家访,又不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最怕老师告状,所以强烈反对。

但没有想到老师的家访,没有单独批评,还有表扬和鼓励。

还有那次才艺展示的家长会,让父母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风采,他们感动得流泪了,自己也第一次相信自己也可以是个有才能的人,家访还使别的好多同学有了较多变化。

家庭贫困的某同学,通过家访得到学校的资助,他安心地学习了;那不讲道理,爱顶撞老
师的同学,变得对老师恭恭敬敬了;那个不爱劳动的同学,能积极地完成扫除任务了;那个不爱学习的同学,也能动手操作了;不为别的,只为下次家长会给家长一个惊喜。

作为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降到最低程度,没想到学校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视。

他们说,家访很好,使我们这些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了解了孩子在学校里的种种行为和表现。

学校管理这样严格,又这样认真负责,真是我们家长的荣幸,与班主任老师的交流,共同商定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对教育孩子树立起了信心,对学校教学情况和各项政策的了解,让我们心中有了较明确的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和设想。

最后,学校在与社会联系的德育教育方面工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体现。

一是聘任法制副校长及召开法制教育大会,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目的;二是邀请卫生院来我校做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面对压力时应如果作出正确的心理调适;三是校长作报告,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和养成教育;四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公益活动,如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惜自然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让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正是由于学校构建了这一较为健全的德育工作网络,才使我校学生的素质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旷课、缺课的情况越来越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加之密切,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一个“学生听教,学校有序,家长满意,
社会好评”的和谐局面,为我校进一步建设成“优质学校”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构建这一德育网络,还让我们作为中职德育教育者积累到了更多新的经验。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

今天的职校学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

只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爱国主义表现。

其次,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

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

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

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
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再次,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好的综合表现。

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

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

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最后,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教会学生学会自律,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发展。

把“掌握一技之长,回报父母社会”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可以实践的内容,尽量克服德育工作的
“高”、“大”、“空”、“远”现象,做到“近”、“小”、“实”、“亲”。

以上这些,就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经验,若有可取的地方,不妨大家共同探讨,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出改进,让我们的教育事业重塑辉煌,再上一个新台阶。

开阳县花梨镇中学
2014年9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