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 …

合集下载

校本课程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由学校自主开发和设计的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和统一考试无关,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下面我将分别从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

通过阅读名著、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红楼梦》和《西游记》,通过品味古代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学习现代文学作品,并学习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数学课程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数学概念、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基本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和数据统计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代数、几何、函数和概率等高级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英语课程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英语语法、词汇和听说读写技巧,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基本的英语单词和句子,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学习更加复杂的语法和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此外,学生还将进行英语口语和听力训练,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四、科学课程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学习更加深入的科学知识,进行更加复杂的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特殊教育课程具体内容

特殊教育课程具体内容

第三讲特殊教育课程一、特殊教育课程含义1.广义: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学科的总和,或者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狭义:特殊学校中的各门学科。

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课程即教材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

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课程即经验,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

”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

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5二、特殊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唯物论与人道主义的传播从思想上为特殊教育扫清了道路,康复医学的进步从科学上为特殊教育课程提供了依据,而盲文和聋人手势语的创造则从语言文字上为特殊教育课程做了准备。

课程的前提是语言文字,有了语言文字,课程才能提到日程上来。

2.第二阶段养护机构的建立。

由于尚未具备诊断测量的工具,受教育者的障碍程度无法分辨,只得不分障碍程度的轻重,一律加以教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补偿或治疗缺陷,为残疾者参与和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条件。

养护也意味着慈善救济,反映在课程上就是只停留在生活适应的低水平,并且不分残疾轻重。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说明:以下内容是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宗旨: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需要注意区分二个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个人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辅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偏重于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

二、课程性质(一)综合性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经典文本、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文性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

重视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这门课程不能开设成为“纯知识传授”的知性课程。

三、课程理念(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知识逻辑: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

生活逻辑: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

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逻辑: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

幼儿园英语教学目标计划

幼儿园英语教学目标计划

幼儿园英语教学目标计划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

好的教学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英语教学目标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英语教学目标计划1学前班共有学生人数29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离开幼儿园比较松散的环境,对于学校生活还不完全适应,学生上课时的控制能力差和思想注意力不集中,且部分学生刚接触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没有基础,因此教学难度很大。

一、基本情况学前班共有学生人数29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离开幼儿园比较松散的环境,对于学校生活还不完全适应,学生上课时的控制能力差和思想注意力不集中,且部分学生刚接触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没有基础,因此教学难度很大。

少数学生在幼儿园学过一点,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英语的语境。

二、教材分析学前班英语教学以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根本,秉承了“赏识、创意、体验、伙伴”的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理念。

教材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特别设计了培养幼儿多元智能、关注幼儿生活经验的英语教学活动,不仅实现了幼儿阶段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语感的启蒙,更实现了与小学英语教育的自然衔接和过渡。

以三个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贯穿幼儿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

以快乐的小小派乐多游行队为主题形式,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以培养多元智能的主题式情境教学为依托,实践体验与发现、创意与欣赏的教学理念。

以完全互动的立体教育教学方案为载体,实现了家园共育和学习型家庭的构建。

以独具匠心的绘画和动画设计为表现形式,培养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初步的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三、教学目的要求教材从小朋友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针对学习习惯与策略、思维技能与发展的培养,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的开发多元智能的主题式情境教学活动,使语言学习和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自然融合,既激发了小朋友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小朋友注意倾听、勇于表达的习惯,更为小朋友创造了用英语进行自我展示的空间与机会。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传统文化课程纲要(山东大学)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传统文化课程纲要(山东大学)
4.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审美鉴赏力;
5.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校本课程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施对象:三年级学生。
(三)实施形式
背一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辅以《论语》、《增广贤文》节选。
2.克俭于家
1课时
3.俭近于仁
1课时
4.俭难奢易
1课时
5.勤则得多
1课时
人物长廊
季文子以节俭为荣
1课时
人物长廊
朱熹
1课时
复习
1课时
学期末考试
1课时
课程实施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单位,在合作活动中学习积累语言,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诵读经典、演经典、搜集经典故事、办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经典、讲经典、用经典的积极性。
课程资源
1.学习材料:山东大学版传统文化教材
2.工具材料:多媒体软件课件
教研组长审查意见:
签字:
教导主任审批意见:
签字:
执行与检查记录:
2.让学生从小养成亲近、尊敬、崇尚、学习仁德之人的优良品质。
1.仁者Hale Waihona Puke 媚1课时2.仁者爱人
1课时
3.仁者克己
1课时
4.仁者无畏
1课时
5.仁者无忧
1课时
人物长廊
苏轼画扇
1课时
人物长廊
范仲淹
1课时
2
勤俭
1.知道勤俭是一种文明,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品行。

《综合英语》课程标准

《综合英语》课程标准

《综合英语》课程标准课程代码:2212001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英语专业课程描述”,《综合英语(基础英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使学生熟练掌握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

同时它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强化训练》课程、《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基础,为学生顺利通过CET4/6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针对《综合英语》的课程性质和任务,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为中心,切实的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并为其大二、大三的专业英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其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高技能的英语人才。

“高技能”一般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由于我校学生专业背景的特殊性,《综合英语》还需关注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

(1)教学理念的改革。

突破以往的以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训练为指导的教学观念,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程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利用语言与文化间的纽带关系,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将教书育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综合的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改革①摒弃“教教材”,采用“用教材”。

改革传统的以语言为目的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活化课堂讲授的学习内容。

即将课本“为我所用”,而不是“我跟着课本走”。

②综合英语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综合英语课的教学内容由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组成。

我系引进了一套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包括课文参考资料供学生预习、复习,更多的是课外的资料,如:英语词汇点滴;英语文化拾取;英语小说集锦;美国电视欣赏等等,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扩展眼界,缩小与母语国家文化的距离。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一、新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已经熟悉2003年版课程标准,为便于一线教师思考、理解、掌握,本文重点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从新旧变化的角度去解读新课程性质。

新旧课程性质的变化。

旧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旧课程性质表述全文122字,新课程性质表述文字387个。

新课程性质中保留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等表述。

在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表述大概一致。

新课程性质最大的变化在于:“运用”“思维”两个关键词上。

旧课标没有对语文课程进行定义,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的基本内容

专题五: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下)指导教师:钱旭升小组成员:陈洁余玉玲陶瑞刘芳叶宏霞李雯方双双梅茹茹王晓翠李萍陆美丹谢秀省应小义向勇专业:学科教学(生物政治语文物理)目录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取向 (2)(一)三种基本取向 (2)(二)其他取向 (5)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7)(一)目标性原则 (7)(二)基础性原则 (7)三、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8)(一)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价值观 (8)(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9)(三)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 (9)(四)确定课程与教学的编排原则 (9)(五)确定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11)四、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路径分析 (11)(一)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11)(二)以“生”为本设计教学内容 (12)(三)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内容 (13)(四)慎重引用课外资源 (14)(五)教学内容选“点”得当 (15)专题五·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取向和基本环节【教学目标】1. 识记:课程论、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涵义。

2. 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四种不同取向和两大基本原则3. 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4. 应用:能够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真正优化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重点】本章节的重点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取向和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难点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路径分析。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取向(一)三种基本取向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相应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即是“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

1.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当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

课程与教学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一定的科目,不管用什么样的术语表述,但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授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3)三、课程结构 (3)(一)设计依据 (3)(二)结构 (4)(三)学分与选课 (4)四、课程内容 (4)(一)必修课程 (4)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二)选修Ⅰ课程 (8)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三)选修Ⅱ课程 (14)现实生活应用 (14)职业规划前瞻 (16)学业发展基础 (19)五、学业质量标准 (22)(一)学业质量水平 (22)(二)说明 (25)六、实施建议 (25)(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Ⅰ. 教学建议..................................................................................................................Ⅱ. 评价建议 (27)(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Ⅱ. 高考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2. 强化以评价为导向的课程管理.............................................................................3. 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4. 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5. 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此外,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 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要考虑到学生德、智、体诸方面 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种比较全面、 完整的教育。
二、现代社会课程内容选择主要应遵 循的准则 课程的三个基点是学生、社会和知 识领域,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交互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 因素本身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 深刻的变化。选择课程内容不仅要考 虑到各个领域的特点及变化,而且要 注意到这种特点及变化的复杂性。
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建构。取决于学生已 有的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是 否起着支配作用,知识只能是“学”会 的,而不是“教”会。 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的缺点是: 加剧了内容选择的难度。因为学生的心 理体验,只有他自己了解,教育者没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如何受特定环境影响 的。这样就导致学校课程总是以学生为 主导
泰勒论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时,关注学生 方面的因素,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积极参 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基于其学 习经验的取向,不免有偏颇之处。
麦克尼尔在《课程导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课 程内容的选择准则,他称之为“选择学习活动 的准则”,包括哲学准则-价值观,心理学准 则-是否能引起最佳的学习,教育技术准则-如 何顺利达到目标,政治性准则-体现平等、尊 重所有人,实践性准则-经济、有效等五种。 这些准则范围更广,涉及课程内容选择、组织 及实施等各个方面。
第一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将课程内容 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 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 它们的方式。 靳玉乐在其《现代课程论》中指出: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 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 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课程与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内容
明确社会的要求,就需要把家庭、社区、职 业与文化团体、国家、国际社会的现状及其对教 育提出的要求加以明确。
2.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
差异性、阶段性特征
3.明确教育学的要求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
1.系统知识准则 2.历久尚存准则 3.生活效用准则 4.兴趣需要准则 5.社会发展准则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
1.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当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 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课 程与教学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 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 一定的科目,不管用什么样的术语表述,但重点都放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授是以教 材为依据的。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方法论)
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 童观和教育观。也就是说,陈鹤琴先生认为孩子应该在主 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去感受这个 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这个结果。
大自然、 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主张: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大 自然、大社会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最丰富的、最具吸引力 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带幼儿走向公园、农场,让幼儿在 与大自然、大社会的接触中尽情地看、听满足幼儿的好奇 心和渴望主动发现,获取最真实的感受。在丰富的社会环 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 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创立了 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

陈鹤琴出版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 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 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 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 用字依据。

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的

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的

出发,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的观点。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优
点:
⑴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
统性。
⑵在教材取向下,教师与学生有明确
教育学的内容,容易把握和评价,从
而使课程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精选ppt
14
这种取向在教学实践中最盛行。
缺点:
⑴对学科系统性的强调以导致对
新知识的排斥和对学生要求的忽
精选ppt
10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 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 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 直接操作的对象。
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 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 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 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观”领域。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
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是教材
层面和教学层面。“如何教”不仅包括
“用什么素材教”,也包括“用什么方
去教”
教材内容实际上说的就是“用什么教”
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
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
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
精选ppt
7
介。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 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 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 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进入 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 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 容。
精选ppt
11
三、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 确定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
社会因素。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 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课 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 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对课程内 容的不同理解。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理解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又称课程选择,实际上指的是教师“教什么”以及幼儿“学什么”的问题,是课程编制中的一种基础性工作,也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社会三个因素,对这三个因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

(一)知识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在教育实践中,将课程内容看作学科内容,即课程内容就是教育教学内容这一观点占主导地位,实际上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或教科书上的内容。

把课程内容与教材直接等同,认为课程内容是由课程编制人员事先确定的,课程实施者只需把课程专家根据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和逻辑体系性编制的学科知识直接搬到课堂当中,对儿童进行系统知识的传递就足够了。

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

按这种取向,课程实施之前主要研究的是教材,备课关注的是如何将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将教材上的知识忠实地传递给幼儿,因而缺乏对幼儿的实际需要与兴趣的考虑,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

(二)活动取向: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多采用这种活动取向,课程编制者通过有目的地设置各种活动,让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

例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从课程论与教学论要义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并创立了“五指活动”课程模式,就是此种课程的内容取向的具体体现。

这一课程模式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出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语文五种活动内容,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经验取向:课程内容即儿童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是基于对知识取向的批评和反思形成的,持有这一取向的学者认为,将课程内容看作教材,强调的是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权威性。

实际上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儿童的活动及学习体验。

课程实质上是真正被儿童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第一节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

第一节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
2012-5-17
第一节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
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生活即教学
教学即生活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 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2012-5-17
第一节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
2.学问中心课程(知识中心课程、科目中心课程)
(1)诞生背景
◆教育理论背景 ◆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 ◆航天技术的发展背景特征
第十三章 水和水溶液 第十四章 酸碱和pH值
环保人员 美容工作者
第十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镀金匠
第十八章 有机化学 第十九章 生命化学
2012-5-17
药剂师
生物工作者 医师、医学实验室技术员、病史档案管理员(P678)
第一节
(4)优势与局限性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
优点:⑴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质资源、科学创造和发明等来组织课程, 既可避免学科本身与学生实际生活离得过远,又可以对学生的兴趣给予必 要的引导; ⑵ 便于知识的综合化,容易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有利于引进 新的科技成果。 缺点:⑴ 不能大面积地传递科学知识和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⑵社会的功能、课题的研究等,只停留在对一般知识的学习,很难 进行价值观的探讨和人格的塑造。
2012-5-17
第一节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
职业教育--化学职业中的工作者
章节 第一章 化学—关于物质 的科学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平衡 第九章 化学键 名称 法医 相关职业 指纹鉴定员、犯罪实验室技术员、私人侦探(P12)
园艺工作者 化学工作者
园艺家、园艺设计师、土壤保护技术师(P212) 化学工程师、化学实验师、化工工人(P316) 环保检测员、环境管理员、机修工(P448) 食品或药品检查员、制造商代理、美容师(P490) 冶金技术员、采矿工程师、废金属处理员(P596) 药理学家、配药技术师、药物管理员(P634)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 • 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 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 – 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
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
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泰勒目标模式 • 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 •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 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 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 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 现。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 优点: 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 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
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什么是课程

什么是课程

什么是课程这个问题很重要。

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第18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不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各大教育媒体上,好多人都在喊“课程改革”,且多用诸如:“引领”、“大力推进”、“不断深化”等语冠其前,若问改革要改的是什么?答案:“课程”,既然要改的是“课程”,那么像我们这样的参与者就更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一改革的对象,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课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课程”。

一、关于“课程”一词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对“课程”是这样解释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例如:“课程表”、“安排课程”。

按照这样的表述方式,它是把“课”解释成了“科目”,而把“程”解释成了“进程”,看到这样的解释,若把它直接引用来解释我们常说“课程改革”之“课程”,似乎问题较大。

百度网站上给出的解释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辞海之家(网络版)》对“课程”一词提供了如下的解释及出处:一是指“为达教育目标,由学校及老师安排指导学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出自:《辞典修订版》);二是指“为达教育目标,由有关单位及人员考量教学内容、时数及成绩评量等,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科目”(出自:《辞典简编版》)。

按照《辞海之家(网络版)》的说法,“课程”一词是舶来语,源自拉丁文currere,意指跑马道或马车跑道,引申为学习经验,即学生学习必须遵循的途径。

然而学者对于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归纳起来,若依各家对包含要素的强调点的不同,也可以将之区分为四大类,具体描述如下:1.课程是学科和教材。

此类定义着重在学科的安排、教材纲要的编订、教科书的撰写与审查,以及其他补充教材的制作与供应。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一、导言1。

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

课程理念(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⑴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 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 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 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 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 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 直接操作的对象。 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 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 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 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 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 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 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进入 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 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 容。
钟启泉教授这样论述教材内容和教 学内容的关系: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 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教学内容 是教师对课程的物化形式—对教材这 个中介进行的创造性的、个性的演绎。 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还是动态的。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统一:从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看, 学科知识是对客观世界较为抽象的分析 和概括,而经验知识则与社会生活、学 习者的经验更为接近。经验知识的积累 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 联系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 确定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 社会因素。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 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课 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 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对课程内 容的不同理解。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 得的知识来对待的,重点都放在向学生 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 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 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 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 载体就是教材,

教育部校本课程

教育部校本课程

教育部校本课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育部校本课程是指由教育部授权或委托的相关单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设计和开发的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制定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校本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部推动课程改革和发展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校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参与,促进终身学习。

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

通过开展课程评价和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学校特色,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校本课程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设计和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课程。

通过制定学校特色的核心素养和发展目标,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创新。

校本课程是教育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通过倡导跨学科和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校本课程的实施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一、课程设计和开发难度大。

校本课程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设计和开发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和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不足。

校本课程需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但目前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评价和监控机制不完善。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监控机制,对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但目前我国缺乏全面和有效的评价和监控体系,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 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要考虑到学生德、智、体诸方面 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种比较全面、 完整的教育。
二、现代社会课程内容选择主要应遵 循的准则 课程的三个基点是学生、社会和知 识领域,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交互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 因素本身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 深刻的变化。选择课程内容不仅要考 虑到各个领域的特点及变化,而且要 注意到这种特点及变化的复杂性。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的原则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内容回顾 一、课程的目标解读 课程的目标与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的 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 (一)行为目标(代表人物、著作、优、缺 点) (二)表现目的(代表人物、著作、优、缺 点) (三)展开性目标(代表人物、著作、优、 缺点) 三、人们对三种课程目标看法
其代表夸美纽斯。夸美纽斯从其“把 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论 出发,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的观点。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优 点: ⑴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 统性。 ⑵在教材取向下,教师与学生有明确 教育学的内容,容易把握和评价,从 而使课程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这种取向在教学实践中最盛行。 缺点: ⑴对学科系统性的强调以导致对 新知识的排斥和对学生要求的忽 视。⑵把课程内容定义为教材, 就会顺理成章的把课程内容看作 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这意味 着学科专家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些 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二)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不利于 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 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毕业以后大多数 要直接进入社会就业。所以,课程内容 应考虑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 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⑴当我们考虑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之 间相互关联时,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 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 的相关。 ⑵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并不意味着“学 了就能在社会上派用场”这是一种很 浮浅的功利主义的倾向。 ⑶对贴近社会生活理解不要过于狭窄。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 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 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 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的成了著 名的活动分析法,活动分析法被 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课程 编制技术。
这种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 向优点是:主张学生通过参与 活动习得知识,要求课程与社 会活动密切联系,这样学习才 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一种探究式的发现式的教学。
Hale Waihona Puke 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 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 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往 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 定的地位,因而是相对稳定、不能轻易 改变的。课程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 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 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领域。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 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是教材 层面和教学层面。“如何教”不仅包括 “用什么素材教”,也包括“用什么方 去教” 教材内容实际上说的就是“用什么教” 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 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 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 介。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 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 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 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进入 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 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 容。
钟启泉教授这样论述教材内容和教 学内容的关系: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 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教学内容 是教师对课程的物化形式—对教材这 个中介进行的创造性的、个性的演绎。 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还是动态的。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3.使学生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 4.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得不当指出, 以便激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 5.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 种指导; 6.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 的材料; 7.学生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 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
8.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 而不只是简单重复; 9.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 标准; 10.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 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 自己做得如何。
⑴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也是要学生接触
一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同时,把学习的重 点放在让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 ⑵对基础的理解不要过于狭窄。强调个人的 经验,不要以为“以前对我老师有用的,后 来对我有用的知识,就是现在对学生有用的 知识”。一些长期作为课程内容的东西,并 不是有意选择的结果,而是盲目的产物。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⑴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 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 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 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 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 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 直接操作的对象。 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 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 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 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课程内 容看作是学习活动,认为“课程的最 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 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博比特、 查特斯(W. W. Charters)和塔巴(H. Taba)等人,认为课程应该对当代社 会的需要作出反应。
统一:从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看, 学科知识是对客观世界较为抽象的分析 和概括,而经验知识则与社会生活、学 习者的经验更为接近。经验知识的积累 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 联系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的作用。
一、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反映了不同的价值 观念体系,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泰勒着重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角度 来思考“学习经验的选择准则”根据这一观 点,他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则: 1. 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目标所 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 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受学生的支配。而且实践也证明,过于强调 以学习者为中心,于教育质量提高无太大益 处。
第二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现在,人类社会累积起来的知识和 经验浩如烟海,而且当代社会知识增长 速度飞快。但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学科 门类以及各门学科的内容又都是有限的, 要指望学生吸收社会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已不再可能。所以课程内容必须经过严 格的、精心的选择。
学习经验取向的优点是: ⑴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认为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 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 ⑵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 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 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 义的经验。把课程内容视为学生的学习 经验,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他们认 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程内容,
三、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 确定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 社会因素。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 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课 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 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对课程内 容的不同理解。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 得的知识来对待的,重点都放在向学生 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 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 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 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 载体就是教材,
第一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将课程内容 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 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 它们的方式。 靳玉乐在其《现代课程论》中指出: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 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 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从对课程内容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课 程目标对课程的内容具有方向指导作用。 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 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 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而课程内容 是课程目标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实现课 程目标的手段,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 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之间的 区别 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有各自 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 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 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 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 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为了改变目前这种混 乱的现象,我们就要明了课程内容、教材内 容、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
(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 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 生而选择的。课程内容最终是要为 学生掌握的。这样就要求选择课程 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能力,并尽可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 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能力选择的课程内容。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有助于学生对学校学习形成良 好的态度。使学生不仅好学而且乐 学。
缺点: ⑴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往往注 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无法看到 学生是如何同化课程内容的,无 法看到学生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 ⑵由于对系统学科知识的鄙视, 造成了仅关注外显的活动,就不 会深层次的研究学习,活动容易 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 下降。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 相互作用。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学 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 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 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 些什么。由此他推断出:“教育的 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 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