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起点
尊重办学规律回归教育本原
手, 不遗余力打造书香校园, 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大 组织干部论坛 、 班主任论坛 、 学科教研室等各个层面
力建设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 , 投资 1 2 5 万元选购了
一
系列教育名著和反 映教改最新动 向的书籍供教
本书” 等 主题读书活动 , 每学期 向全体教师赠 阅
师们选择阅读 ; 开展 了“ 引领发展 ・ 幸福人生” 、 “ 同读
一
北 、江苏等 1 0 余个省市参加专题培训和学习考察 , 其中一线教师 占总人数的 8 7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 后, 正是广大教师善于学习 , 勇于突破 自我 , 不断提
《 名校师资 团队建设 力》 、 《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等图 书, 引领教 师学 习现代教育教学著作 , 提高教育理 论水平 ; 每年为每位教师发放购 书补贴 , 引导教师 根据 自 身发展需要 , 自主购买书籍 、 订 阅刊物 ; 定期
一
人经验的时候 , 结合校情 , 深化认识 , 不盲 目照搬 , 从
而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提升。
请进来讲 , 即学校先后邀请了程红兵 、 程翔 、 李
卫东 、 李俊和 、 陶继新等名师来校做专题讲座 , 并且 月月有专家 , 让教师与专家 、 名师互动交流 , 转变教 育教学观念 。 走出去学 , 即分批次组织教师到南京金 陵中学 、 诸城一中等 1 0 0 多所名校校园行 , 开 阔眼界
管 理 论 坛
尊重办学规律 回归教育本原
◇程 杰 王 丹
而观念的转变却又是最难 的, 农村中学更是如此 。 教 师观念的转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其 自身的 发展轨迹 。 我校把握这一规律 , 让教师在广泛学习他 深人实施素质教育 , 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大 家的共识。 如何抓住时机 , 利用契机 , 扬长避短 , 扎实
让教育回归起点
让教育回归起点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争论的今天,却不能让他们融合到一起,无法共同促进,无法达到和谐。
我们是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在徘徊中,我们却在高喊素质教育,走应试教育的路线。
这种配合却让孩子经受折磨,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和提升,在应试教育中有个好品质、好成绩呢?反思“教书育人”四个字,回味着其中的内涵和真谛,教育就是用真情实感去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培养真正的品格,教会他们生活的能力。
而这些品格和能力却是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靠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靠成长的细节塑造出来的,我们在追求教育理想时,是否该反思让教育回到起点,真正的处理好教育中的常见关系。
一、教书育人,为教育充电教师的职责是教育育人,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明确教书和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把两者混为一谈,也有的教师把两者割裂开,有的教师则认为教书就是育人了,传授知识就取代了育人的任务了,教育学中,教学目的就是要讲清知识内容本身,另一个教育目的,就是要讲清学了它怎样运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而教学和教育这两个目的是在同以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分开,但也不能混为一谈。
“教书”和“育人”这两个词是包含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即“育人”包含了“教书”,但也不能走极端,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任务时,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也要科学有效的澄清知识的内容,培养他们的学习力,激起他们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把育人融合在课堂里,潜藏在知识里,让他们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一个量的积累,沉淀成质的飞跃,第一,育人融合在知识里,传授的知识性要包括知识性和思想性。
对于数学来说,必须传播知识的严谨和科学,还要渗透题目情境之外的文化背景的熏陶,以及思想的价值导向,作为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里蕴含的深刻思想,并通过知识内化成一种品质和能力。
第二,育人融入教学中,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所,是师生思想碰撞的舞台,是师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更要是启迪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幼儿教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健康、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目标。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
过度强调学术成绩、竞争和标准化评价,使得很多幼儿教育变得功利化,忽视了孩子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要给予幼儿适当的自由,让他们能够探索和实践,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当下的社会,仅仅掌握一些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足够了。
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的人才。
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通过社交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幼儿教育应该注重情感与社会性的培养。
孩子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让他们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应该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
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配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总之,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关注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与社会性,同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培养未来的希望。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原本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应试化、功利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指出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书中提到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分数竞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当下的教育却更多地偏向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的热爱。
这种教育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反而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甚至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
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初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好,培养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自主的教育,而不是被动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种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
以生为本回归教育起点
以生为本回归教育起点作者:陈晓招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4期内容摘要: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关键词:以生为本回归教育起点“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借口。
”这是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中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个观点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一、充分信任,多给机会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应该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
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赖成人的帮助和照料。
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就要求班主任选好干部,充分信任,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管理方法的指导,强调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一旦学生干部掌握良好的管理方法,并具有良好公信力时,他们成了班级集体舆论的导向,成为班主任的好助手。
在集体舆论的作用下,学生的是非观强了,自我约束能力强了,实现了有没有人管一个样。
班干部的职责也由“监督员”“密探”转为了活动的组织者,师生的联系人,同学的服务者。
鼓励班干部敢想,敢做,不仅要做实干家,更要做决策者,只要能发动同学们自觉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和各种爱好的发展,什么想法和活动都可以讨论。
这样一来发挥了班干部的主体性,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工作起来轻松许多,而且效果也较好。
二、和平相处,多给尊重教育管理学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体恤学生是对班主任的较高要求,热爱学生是对班主任的最高要求。
回归教育的起点
远 没 有 出息 : 有 的学 生 的 智 商 似 乎 真 的偏 低 : 有 的 学 生 似 乎 永 远 是 品 质 恶 劣 的学 生 他 们 是 班 里 的 “ 捣蛋鬼” . 是 教 师们 的 “ 眼
会 由衷 地 产 生对 教 师 职 业 的 敬 佩 与 尊 重 这 是 因 为教 师 的 工 作
态度 . 即教 师 的 职 业 道德 职 业道 德 是 规 范教 师 的 育人 行 为 , 是
室里 满 是 难 闻 的气 味 孩 子 们 谁 也 不 愿 意 靠 近 . 一 个 个 捂起 了 鼻子 看 看 他 们 。 再 看看 一 脸 无 辜 的谷 兆 明 同 学 。 我 并 没 有 批 评
动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学 生 。比如 , 发 现 值 日的 同 学忘 记 了擦 黑 板 , 就 自己 主 动 拿 起 黑 板 擦 … … 发 现 教 室 地 面 上 有 孩 子 们 随 意 丢 弃 的垃圾 . 自己就悄悄地 弯下腰……要 求孩子们 早点到校集体 晨读, 就 早 在 孩 子 们 进教 室 之 前 站 到 讲 台 上 。 教 师 的 这 种 潜 移
一
他们 .而是拿来 毛巾把 谷兆 明身上 的脏东西一点 一点地擦 干 净. 又拿来簸箕 , 扫帚 . 把 弄 脏 的地 面彻 底 打 扫 干净 。农 村 学 校
的 办 学条 件 有 限 , 每年到了夏天 , 在 开 电风 扇 之 前 , 教 室 就 需 要
进 行 一 次 彻底 的大 扫 除 。孩 子 们 还 太 小 。 班 里 的 电 扇 都 是 我 在 最 下 面放 上桌 子 . 桌 子 上 面再 放 把 椅 子 . 然后登在椅子上 “ 小 心 翼翼” 地 才能 把 电扇 擦 干 净 。 其 间 已记 不 清 要 上 来 下 去 几 次 . 也 早 已忘 记 自己 的 “ 恐高症” 。 班上 的吴 若 水 同学 在 校 突 然 病 了 , 来不及与家长联系 , 我 直 接 带 他 赶 去 村卫 生室 。 那次生病过后 . 吴 若 水 同学 小 声 地 对我 说 : “ 老师 就像 妈 妈 一样 。 ” 听 了孩 子 的 话. 我 心 里 由衷 地 高 兴 . 所有 的一 切 也 都 值 了。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的文章,感觉写的不错,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编觉得,关于儿童的一切必须回到原点上来。
至于何为教育原点是什么,不太好说,那么下面带来一篇文章帮助你理解。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
”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
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
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范文写作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现实中,很多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
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出发。
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由教学回归教育
由教学回归教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学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甚至是“填鸭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削减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也让很多老师们感到教学的疲惫和迷茫。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急需一种教学回归教育的方式,重新找回教学的本质,重新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温度,更有意义。
教学回归教育,首先要回归教学的初心。
教学的初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出创新、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回归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成绩。
教学回归教育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注重课程的广度,让学生们学习大量的知识,而对于知识的深度了解却不够。
这不但使得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变得脆弱,而且也让他们变得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
教学回归教育需要老师们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指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教学回归教育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比如说讲授法、板书法等等,而对于学生们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兴趣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学回归教育需要老师们不断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
教学回归教育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有些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没有得到挖掘和发展。
教学回归教育需要老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的潜能,并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学回归教育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教育回归本原
让教育回归本原发布时间:2022-11-09T09:13:45.860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9月总第427期作者:朱毛智[导读]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朱毛智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330012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基础教育承担起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围绕重点选拔,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战略,扩大基础教育规模,建立创设重点高中等差别化办学机制,形成了选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国家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新的发展状态。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的选拔性人才培养模式衍生出来的重点校、热点校,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
而“借读”“择校”“应试教育”等更是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负资产”,成为基础教育的“顽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考虑,使培养选拔人才的目标模式回归到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回归到基础教育的原点及核心,把培养健全的人、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到教育的本原。
一、回归教育本原,要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过去的教育是工厂,把育人的过程当成了“造”人的过程,认为好的学校、好的老师“造就”了好的学生,能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精英教育,或是多方锤炼就一定能够成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本质是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是注重生命培育的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潜能,并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的目标是启发思考、培养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培养公民意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本质有时被追求高分数、传授知识和满足职业需求的目标所淡化。
因此,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其核心理念和目标,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包括他们的身体、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批判思维、创造力、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
这些能力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
回到教育的原点还意味着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此外,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强调教育的个性化。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且有自己的兴趣、才能和特点。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开展,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并实现个人目标。
个性化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中,还需要强调教育的包容性。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他们的背景、能力或特殊需求如何。
教育应该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现象,并提供一个包容和友好的学习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呢?首先,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并确保教育政策和实践与这些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
其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最后,学生和家长也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并积极参与到教育中,以实现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总结起来,回到教育的原点意味着重新思考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个性化和包容性。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逐步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在构建社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诸如什么是教育创新?它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创新等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创新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和伦理规范,这使得它与其他形态的创新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讨论教育创新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
在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厘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确保教育创新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教育创新通常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熊彼特提出的。
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和主题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认为创新意味着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这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中。
受之影响,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有较多的讨论。
有人从本体论角度讨论它,认为“创新是一种原创活动,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具有新意的精神和物质”,强调创新的原创性。
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或发生的变化。
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
”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是对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重构,是对以往的颠覆。
有人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讨论教育创新,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本让人深有感触的书。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使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活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却常常被功利化和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环。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学生常常被一刀切地对待,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和关怀。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方法,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另外,教育的目的也需要重新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文素养。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人文活动。
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归教育原点,培养完整人ppt课件
6.有效自我调 控的策略
5.建构良好 认知结构策略
4.激发内在 潜能的策略
?
策略1……明确具体的目标策略 作用: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
目标像灯塔一样为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策略4…最大限度激发内在潜能策略
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把自己放在正 确的起点上,塑造成功型的自我形象, 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略使用等
目标 轻 松 专 注
学习状态
考试状态
最 佳 状 态
自我调节
认知结构
快乐学习
正确的位置
挖掘潜能
1.明确具体 的目标策略
?
2.充满乐趣的 学习策略 3.轻松又专注的 最佳学习状态
6S高效 学习策略
6.有效自我调 控的策略
5.建构良好 认知结构策略
4.激发内在 潜能的策略
?
小实验 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厚度如 A4纸一样。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 叠51次。想象一下,它的厚度会有多 高? 一个冰箱那么高?一层楼高?一栋 摩天大厦那么高?月球到地球那么高? 还是更高?
策略5……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策略 作用: 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结构 化,以便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碎片化知识: 网状知识结构:
策略6……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状况,调 控自己的学习进程,监督自己学习策略
的使用情况。
自我调节的内容: 情绪,态度,目标,学习状态,学习策
对这个孩子的问题你会做出如何判断呢?
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发现:
父母是非观念明确,
孩子就会有自己的底线。
一个中国女孩郭蘅
28岁的时候,已经游历过35个国家,
大学毕业后在知名投行工作了三年, 又考入了麻省理工商学院深造, 读书期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回归教育的原点
( 作者单位 : 广 东省 中山市 桂 山中学 )
而 学 校 教 育 尤 为 重 要 , 因 为 它 起 着 示 范 和 引 领 的 作 用 。 由 此
人 为本吗 ?然而 , 这 些教 师 忽 略 了一 个 基 本 的 常 识 . 某 人 掌 握 了知 识 . 并不代 表他 学会 了 做 人 的道 理 。从 当今 出现 的人
美 好 幸 福 的人 生 。 这 也 正 是 一 切 教 育 的逻 辑起 点 。 然而 , 当前 的现 状 是 , 很 多 学校 似 乎 离 原 点 越 来 越 远 . 教 育 氛 围十 分 压 抑 沉 闷 。教 师感 到迷 茫 , 学 生感 到 疲 惫 , 毫 无 幸
镣 铐 ,如 各 种 考 试 、评 比 、 检 查 .还 要 面 对 无 形 的镣 铐 , 如 各 种 内 外 交 织 的 心理 压 力 。特 别是在 应试教 育 的大一 统下 ,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目标 都 是 分 数 , 就教 师来看 。 评 价 者 以 学 生 的 分数来 考评 业绩 , 各 种 评 优 评 先 与其挂钩 , 并 且 想 方 设 法 大
[卷 首语]
Hale Waihona Puke 一棚 o广 东 / 吴成 亮
“ 本 ”这 个 字在 象 形 文 字 中 , 妙 在“ 木” 下 面 的 那 一横 , 它是 扎 根 的意 思。 树 的 根 扎好 了, 才 有 可 能枝 繁 叶茂 , 长成参天大树。 眼里只有 分数 . 为 分 数 疲 于 奔 命 , 甚 至 不 得 不 急 功 近 利 地 把
孩 子 的 分 数 看 成 自 己 的 绩 效
原点 是事 物 的根 本 . 教 育 的 根 本 是 什 么 ? 行 走 在 教
育 的 路 上 . 每 一 位 有 良 知 的 教 师都 会 深 深感 受到 这 一 问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摘要】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
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可以通过注重实践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途径。
教育可以从生活中汲取资源,通过生活经验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育源于生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更多的实践性元素融入教学,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有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关系、目的、方式、资源、重要性、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对人类智力、品德、情感、体魄等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培养。
而生活,则是教育的落脚点和起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实施都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实践。
生活是儿童最好的教师,他们从生活中学会了走路、说话、认字、算数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人相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生存技能。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活实践,通过生活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教育也应当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身边的“味道”和“气息”。
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悟、思考、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希望。
2. 正文2.1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回归教育起点论文
回归教育的起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提起教师,大多数人往往会由衷地产生对教师职业的敬佩与尊重。
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态度,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是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它要求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充满希望,要做到“尊重与信任,有耐心和爱心”。
关键词:以身作则;尊重与信任;爱心;信心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常言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还会积极地去模仿。
因此教师在不断要求学生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善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比如,发现值日的同学忘记了擦黑板,就自己主动拿起黑板擦……发现教室地面上有孩子们随意丢弃的垃圾,自己就悄悄地弯下腰……要求孩子们早点到校集体晨读,就早在孩子们进教室之前站到讲台上。
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自身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师须以身立教,时刻自律,用认真、规范的行为影响学生。
二、对学生尊重与信任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尊重。
教师则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同学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待优生”,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
对学生,教师要给予公正的“爱”,即使学生违反纪律需要严厉批评的时候,教师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护他的。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为了课堂纪律,家长为了孩子的主动学习都是大为苦恼。
这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老师都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根本。
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而我们却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教育的根本。
”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
协同育人:回归教育的逻辑起点
协同育人:回归教育的逻辑起点作者:冯长宏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8年第6期冯长宏《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下称《指南》)提出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其中“协同育人”较为亮眼。
所谓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
《指南》明确“协同育人”就是“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协同育人,其实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先民从捕鱼、狩猎、采摘开始,逐步产生了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需要人们有不同的社会生活技能,于是有了教育。
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分工的重要内容,也为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做准备。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协同”,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协同”,教育的方式离不开“协同”。
协同育人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在理念层面,要明晰个体与系统的关系。
一个孩子是如何改变和成长的?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将目光投向孩子,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个体内在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在操作层面上,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某某预防进校园,某某艺术进校园,某某文化进校园……有人专门写了一份提案,建议对各类“进校园”活动进行重新审视和整合。
另外,如宣传部门、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都有部分教育职能,很多内容与学校课程存在交叉重叠,此时,学校更应发挥育人主导作用,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有效协作,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再次,在评价层面,要处理好共生与共享的关系。
协同育人需要突破局限、放大格局,以全生活的目光看待整个世界,理解各方需求,共生共建,共享共荣。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德育特级教师)。
回归教育初心发言稿
回归教育初心发言稿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育初心的理解。
教育初心,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事业中树立的初衷、初志,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而努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
但是,在诸多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我们有时候会迷失自己的初心,忘记了我们最初为什么选择从事教育工作。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回归教育的初心。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这一点,不要因为功利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其次,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兴趣和能力。
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爱和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受益,都得到全面的成长。
另外,我们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尊严。
学生不是被教育的对象,而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应该在教育中得到尊重。
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这样,学生才能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要注重教育的情感和情感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情感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
教育工作者要经得起诱惑,不因功名利禄而放弃对学生的关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温暖的情感中成长,才能变得更加优秀、成熟。
教育初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的。
也许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初心,始终站在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上,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教育回归初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育的起点
受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差异已日益明显,他们在多个方面显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
作为改革发展着的教育,作为百姓和社会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教育,作为已取得很大成绩又有很多问题的教育,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是“研究学生”,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开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一、为何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似乎更关注教师如何教,直到目前教师的优质课讲课也是如此,更注重教师得教法,许多老师也往往更专注于研究教材教法而不是学情学法。
教育本身就是研究人、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学生不是给教育附加任务,而是教育原始的起点。
就像医生要研究病人,教师也必须研究学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研究学生才能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只有研究学生,教育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得规律。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研究学生的意义在于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得教育,而教育本身就是关注人性、追求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高度就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了解的深度。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立场”毫无疑义
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立场。
二、如何研究
1、研究学生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天性。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接纳每个学生的独特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要把学生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的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尊重”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就要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因此,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并克服对别人的依赖性,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
在这种氛围中,素质好、天性具有优势、心理健康的学生会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成为有创造性的人,而对于那些在过去生活中因某一阶段未受到积极关注、未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出现心理和行为失调的学生则更为重要。
因此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研究学生的先决条件。
2、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开始有所发展,并逐步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等
等,逐渐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一定态度,初步形成了意志、性格和个性特征。
而研究学生心理活动发展规律和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些方面的知识无论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班主任德育工作,还是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才有可能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才更有可能创造性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养成。
3、研究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国古代孟母三迁,就是为了使儿子能有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固然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当今学生所处的时代也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物质决定意识,现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网络信息的时代、终身教育、国际化时代。
所以我们更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和长效的追求,来重新审视学生的成长环境。
4、研究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并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智力上的差异、性别上的差异。
面对层次悬殊的学生,如采用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传统方法来授课,很难充分发挥作为认知主体的所有学生的能动作用。
因此教师要从认知
角度分析学生的长处、短处,区别对待,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教育,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5、研究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触及不了学生心灵的教育,肯定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更多的情感交流,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情感特征,更进一步地关注学生生活及其成长的需要,这是研究学生最为直接的切入点。
深入孩子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特有的需求,进而教师可以更加个性化地、灵活深入地关注和处理学生情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达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实现认知和情感协调的目标。
6、研究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不仅涉及学习渠道、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情感与态度。
新的理念必然要求教师带来新的变革。
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去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去更加细微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真正做到让课堂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来适应课堂。
7、研究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
正如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的: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经验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欲望,体会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问题,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
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教学与生活、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研究是为了改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而研究学生归根结底正是为了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全面发展学生。
在创设宽松环境、民主氛围的大环境下,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更多地思考学生的求知需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生活。
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