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国的气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的内容。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国的气温冬、夏季南北差异及成因;第二部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拓展及依据。

中国的气温冬、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在什么地方,分析原因,依托原有知识进行解答。

中国的温度带与地球五带的区别,并且说出各自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b、能简单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岸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手段: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与深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 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 教案

中国的气候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度带。

也就是和农作物的生长期的积温有关.那么,我国的各个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可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请同学们结合P31图2-26“中国温度带”图和P30的阅读材料找到答案。

【教师小结】寒温带位于某某北部、某某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某某大部分、某某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某某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某某岛。

主要农作物见课本P30。

由此可见,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农作物,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地面植被以及居民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同的,温度带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

【教师板书】二、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到我国有着不同的温度带,那么我们在从降水和干湿地区两个方面来看看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比一比,看谁快】看课本P31 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看谁快。

(教师先指导看图)【教师总结归纳】1、(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哪里?(集中在东南沿海)(2)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经过的地方在哪里?(和冬季的0℃等温线大体一致)(3)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斜穿过中国,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呼和浩特-某某-某某一线)(4)其中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哪里?(塔里木盆地)【提问】从“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这主要是。

中国气温初中地理教案

中国气温初中地理教案

中国气温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能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我国气温分布图的解读。

【教学准备】1. 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等展示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我国目前的气温状况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气温分布情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气温分布图,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图,你能发现我国气温分布的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三、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15分钟)1.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气温分布的这些特点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四、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10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两张地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夏季气温分布较为均匀。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请大家总结一下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个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中国的气侯(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阅读识记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能够在我国一、七月等温线图上正确描述气温的分布规律,并正确分析其成因。

(2)、通过地图阅读识记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分布,能够在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图上正确描述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正确分析其成因。

(3)、了解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会判读我国的年均温和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图。

(4)、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其对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三、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温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讲述法、讨论法等五、教学过程1、找出0℃等温线。

说出它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六、教学反思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我们安排3个课时来讲完。

第一课时讲气温,我首先用两幅图让学生对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有个直观的印象。

再读图分析我国气温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练习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图14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10分提示:引导学生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大气环流、下垫面等。

参考答案: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中国的气温授课人一、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利用冬至日(12.22前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自制教具,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点,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利用夏至日(6.22前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图、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自制教具,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特点,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从而了解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结合实例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

难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四、学法指导生活猜想——读图验证——合作探究——质疑思辨——联系综合——迁移推测五、特色教具利用自制教具,通过移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形象直观的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南方和北方地区昼夜长短的差异,克服学生在抽象思维过程中的理解困难。

教具模型图如右图课后反思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初二学生认知水平,本节主要体现以下教学设计思路:1. 图文资料与教具演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演示,使空间难以想象的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白昼时间长短的差异,突破了难点知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2.学法指导:生活猜想——读图验证——合作探究——质疑思辨——联系综合——迁移推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树立合作意识。

《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气温与温度带一、教案背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内容较多,在设计教学时,我把气温与温度带作为了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课题气温与温度带三、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节课内容较多,在设计教学时,我把气温与温度带作为了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主要学习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五、教学方法激励鼓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活学创新法、省学检测法。

六、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依据2、能力目标:掌握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3、情感目标: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观念教学重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教学过程导入:(略)活动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读课本P28 – P30,自主完成问题1、我国1月份0℃等温线大体经过______(山脉)、_____(河流)一线。

2、我国1月气温最高值是___ ℃,最低值是___ ℃,南北相差___℃,其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__ 附近,原因是。

3、我国7月气温最高值是___ ℃,最低值是___ ℃,南北相差___℃,其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__ ,原因是。

4、由第2、3小题可推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夏季南北。

5、我国根据各地(≥10℃)的多少,自北向南划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温度带,还有一个________区。

(五带一区)6、按要求完成下表。

①结合下图,在表中填出各温度带包括的主要地形区(地区)②在下表中,填出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熟制深入探究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1、比较1月和7月等温线图,哪个等温线密,哪个等温线稀?说明什么问题?2、阅读课本P29材料以及P30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②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而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填写下表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冬季北方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更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扩大)【拓展延伸】去年假期,小红一家外出旅游,当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原来空的旅行箱里装满了他们一路上不得不脱下来且暂时不穿的衣服。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划分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析,了解其经过的地区。

4.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我国的温度带。

2.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我国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2.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与
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

第1课时课时数 3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1′)
〖师〗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

〔提问〕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
〖生〗思考,作答。

〔续问〕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思考,作答。

答: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师〗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25′)。

2.2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2.2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3.全面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①板书应包含气温的概念、分布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
②板书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气温分布规律可以简化为“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10.安全提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层中某一点的平均温度。
2.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来看,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气温的变化特征:气温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变化大,南方地区气温变化小;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
4.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气温直接影响人们的着装、饮食、出行等日常生活。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2.简答题:分析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答案: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如减产、品质下降等。应对措施包括发展节水灌溉、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技术等。
3.简答题:描述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气温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着装、饮食、出行等日常生活。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③板书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设计气温变化的图表,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使板书更加生动有趣。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气温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气温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气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2. 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让学生关注气温这一地理要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哪些地区的气温较高或较低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从南向北逐渐降低,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 分析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国气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3. 讲解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分析图中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讲解。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规律。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影响气温的因素呢?如何解释这些因素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温分布图,标注出气温较高的地区和气温较低的地区。

2. 让学生分析中国气温分布图中的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中国气候 气温 教案

中国气候 气温 教案

中国气候——气温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和成因。

2、学会划分我国的温度带,并简单了解不同温度带的农业的差异。

3、会应用等温线的凸向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等温线凸向规律。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1、导课以本人在山东和奇台拍摄的上周两地的照片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两地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回答,提起学生兴趣。

2、新课(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2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问题点评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1组2、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3组3、我国冬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5组4、我国夏季气温的特点7组5、我国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2组6、我国温度带有哪些,分布在哪里?4组7、不同温度带的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有什么不同?6组(2)小组展示①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天气:小范围短时间内的气象变化气候:大范围长时间的天气特征的综合,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②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③冬季气温分布特点: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④形成原因:纬度因素: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 且日照时间比南方短.冬季风:北方接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强,且时间长,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冬季风南下的过程中受到我国东西走向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减弱。

⑤探究一:0℃等温线的意义?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方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水田与旱地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⑥探究二:读图3--1--16,分析图中A、B、C三点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其原因?⑦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是白昼时间长,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夏季风: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天多,日照时间短。

中国的气温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温教案初中

教案:中国的气温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2. 影响中国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我国目前的气温状况吗?2. 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气温信息,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中国的气温。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从教材中了解到的一些关于中国气温的信息。

三、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讲解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从南向北递减等。

3. 结合地图,让学生观察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影响中国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2. 结合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实际应用价值?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为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中国气温分布不均,南北差异大,受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掌握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组小组合作的能合力。

作探究要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勇气微课的引入,,习(40℃)弐、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小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锻炼分析问题能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播放微课视频)(教师精讲)(学生整理笔记并记忆)自主学习 1.结合“图 2-23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算一算,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多少?(8℃) 2.为什么中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 ?(可以从太阳锻炼学生读图、 分析图表的能 高度、白昼长短来分析)力。

目标一达成 我来总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升训练学生知识。

, ①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②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小。

(活动题) 能力提1. 对比一月、七月等温线的疏密,回忆等温线分布规律。

新旧知识结合架构知识体系迁移与运用的能力讲练结合,巩固知识自主学习1.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是什么?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

2.读课本34 页中国温度带划分图,识记我国的温度带学生上台展示及分布地区,并找出我们学校所在地所属的温度带。

3.读课本35 页表格,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能增强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熟制。

同时,也使知课堂小结让学生利用地图,上台展示各个温度带的分布、所包含的地形区及耕作制度等。

知识的巩固学生巩固记忆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课堂练 习布置作 业预习降水部分的内容,对比气候差异,找寻降水存在哪些差异性。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第一课时 中国的气温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第一课时   中国的气温

清华园中学初二地理主备人:张京华王京晋备课时间:2013.10.03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说说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学习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学习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学习方法】资料完整分析法【学习过程】知识点Ⅰ: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一)、阅读教材“中国1月平均气温”,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最高处。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方温暖,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其主要原因是:①②。

授课时间:(二)、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低),其主要原因是。

2.我国夏季气温分面的特征:(青藏高原除外)。

其原因是:。

(三)、我国温度带的划分1.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

2.国,从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A 带、B 带、C 带、D 带、E 带和F 气候区等温度带。

3.图2-16,秦岭-淮河一线,南侧的温度带是,温度带是。

湖南位于温度带,作物熟制为;海南全部位于带,作物熟制为;东北平原位于温度带,作物熟制为。

清华园中学初二地理主备人:张京华王京晋备课时间:2013.10.03 【当堂检测】1我国中温带的作物熟制是()A.一年一熟B.一年三熟C.两年三熟D.一年两熟2我国热带的主要作物是()A.春小麦B.大豆C.水稻D.冬小麦3广东地区属于()A.干旱地区B.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半湿润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包括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掌握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2.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和分析。

-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2.读图分析法: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等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中国气温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讲授新课-介绍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展示中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分布的特点。

-讲解影响中国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让学生了解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的差异。

-指导学生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气温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4.课堂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教学设计-“黄冈杯”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教学设计-“黄冈杯”一等奖

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我国温度带。

三、教学准备:地图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气候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那么反映气候的要素又有哪些(换名话说,我们要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往往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气温与降水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海陆、地形——纬度因素最重要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我国南北存在温差,但还存在着冬夏差异通过图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来体会。

2、新授:(1)、阅读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A、在图中读出漠河与海口的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计算两地温差。

B、总结: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有何规律(2)阅读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A、在图中找出漠河与海口的气温,计算漠河与海口的气温差,并与1月温差比较。

B、全国大多数地方(青藏高原除外)夏季气温普遍达到多少度C、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在哪里为什么(3)阅读课本32页的“阅读材料”结合地图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热的地方和冬季气温最冷的地方,并分析原因总结: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六、反馈巩固1、由于我国南北跨越广,我国南北存在温度差异。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为:温冷,南北温差。

3、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全国普遍。

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气温最低值出现在七、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主要要掌握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中国的气温特征时,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放寒假了,家住海口就读初一年的小明一路向北到外婆家,路经我国几个城市,一路往北一路添衣裳。到了哈尔滨外婆家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于是他向读初二的表姐提出了各种问题。
导入情境
利用情境,设置问题,并采用微信聊天方式提问,导入本节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
课题名称
《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初二年四班
设计者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之后进一步学习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气候中气温这一要素的分布特点,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又是后一节中国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总结新课并布置作业
本节课跟着小明的表姐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特征及其原因。学会了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还知道了地理可以解释生活里很多的现象。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
总结新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贯彻地理新课标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随堂练习
课件展示相关练习
完成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四、重点与难点
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对教材进行处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以及取舍,因此本节课主要从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这样的等值线图入手,学习如何对等值线图进行判读。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注重对地理学习方法的引导,尤其是地理的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总结新课,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加剧
冬季风
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主导
纬度因素(主要因素)
中国的气温
基本
地形因素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
全国普遍高温
显著
讲授新课
等值线图
1月0℃等温线
我国冬季
南北气温
差异大原因
我国七月气温特点及原因
课件展示剧情发展:小明表姐发送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小明等值线判读方法
1、学习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2、完成导学案笔记
1、学生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2、自主学习,学会表述,掌握0℃等温线知识点
3、养成读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锻炼其表述能力
2、个别回答教师提问
3、完成导学案
1、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小明的疑惑是那夏天如何。表姐鼓励小明利用刚才的方法来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找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征、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并思考影响7月气温的因素。
1、根据所学等值线判读方法分析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思考,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
1、描绘1月0℃等温线并思考相关问题
2、总结归纳
3、完成导学案笔记
1、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小明继续说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同一时候,我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如此明显。表姐发送几张相关图片。
2、课件展示放大的图片
(1)纬度因素
(2)冬季风
3、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气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1、根据教师引导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1、课件展示小明与表姐微信聊天界面:小明继续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河流会结冰,有的则无结冰现象。
2、课件展示表姐的要求:
(1)找出1月0℃等温线,并说出其东部大致经过哪些地理事物?
(2)想一想:1月0℃等温线在哪偏离纬线,为什么?
3、教师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