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学问是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重要的学问是汉字

卢慧彬

摘要:

不欣赏汉字者,是因为不懂汉字,特别是不懂汉字的笔画结构和发音原理,只有弄懂之后才会明白,原来人类文明是从汉字开始的,任何学科的起点,都应该从汉字开始。

关键词:笔画、一笔一画、汉字结构、名、发音、含义、认识、文明、百科

天下的学问千千万万,有研究微观的,也有研究宏观的,有人说最高级的学问是科学学,科学之上还有哲学,但是无论科学还是哲学,却都不能科学而清晰的阐释本学科的性质,自西方学者提出“某某学”这类组合词汇至今,数不清的中外专家学者们,都是在模糊状态下研究那些学问的,其研究成果当然也是建立在模糊的基础之上,经不起深究。这样说乍看起来有悖科学原则,但事实就是如此,是想躲也躲不过去的悲哀。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科学史教授戴维·林德伯格在他的《西方科学的起源》⑴一书中说,“科学”一词至今仍然作不出统一而精确的定义,林德伯格教授在书中同时严厉批评了西文词汇学,说他们只搞主观定义,缺乏客观描述的学风。

哲学界就更糟糕了,从古至今竟然找不出一位,能够解释清楚“哲学”一词准确含义的人。

这确实是一个既很重要同时也很难解决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出在拼音文字对基本概念的定义上面。“科学”和“哲学”在拼音文字里虽然也是组合词汇,但是却被认为是最小的表意结构,它们的定义也被认为是不可再分解的基本概念。

但是“科学”和“哲学”在中文里却是很大的宏观概念词汇,其概念的“体积”甚至超过了“宇宙”一词。中文不仅可以把它们分解成“科”“哲”“学”三个字进行表层分析,还可以分解成“禾”“斗”“折”“口”“ ”“子”六个字进行深层分析,以及进一步分解成一笔一画进行微观分析。

从上述两种文字的结构比较可以看出,中文的结构不仅比西文小的多,所表达的基本概念也更加清晰和精确。因此,“科学”和“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准确含义,应该到中文里面去找。

一、文明的基础

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肯定已经有很多人做过与“科学”和“哲学”有关的事情,甚至做出过很多的发明,产生过哲学性很强的思想。但是,由于那时没有文字这个媒介工具对事物进行统一命名,即便各地发明的新生事物在结构、形状和功能方面都差不多,然而,不同人群给事物取的名称却是互不相干,分别各叫各的,就算彼此都有交流的愿望,也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所以,史前的发明创造,只能在各自的小范围内低水平重复,无法产生大的社会效益。

不管有没有做为媒介工具的文字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要进行的,但是有文字参与和没有文字参与的交流,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由于不同人群分别给事物取了各不相同的名称,因此,注定要引起彼此思维的不同,当这样的不同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成了彼此疏远并且互相产生误会的根源,误会产生的多了以

后,人的情绪就相应的变了,不解、对立、争端、对抗,甚至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当年轩辕黄帝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统一之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做了几件大事,其中一件是,首先根据天文地理人文的综合观测结果,规定了万事起点并且制作了标志⑵,另一件是命令仓颉发明了文字⑶。万事起点在汉字中有两个基

本表现形式,一个是做为“十”字(甲骨文)⑷,另一个是做为“亚”

字(甲骨文)⑷,都是取“始与终”之标准点的意思。

“十”字在中文里不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同时还是一个组字非常多的“部件字”,凡是有“十”字组成的字或者其它符号,都包含有“十”字的概念,例如:“十字路口”,“十字架”,“红十字”等等。

“亚”字同样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字,“娅”“哑”“垭”“恶”,“亚洲”“亚军”“亚当”“亚细亚”等等,凡是有“亚”组成的字和词,都包含有“亚”字的含义。

仓颉根据黄帝的命令,首先把从各地收集来的文字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补足了存在的缺陷,例如,加进了“十”和“亚”等字,报中央审查批准后公布施行。

有了天下统一的语言文字系统,各种先进技术就迅速普及到了各个地区,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速发展,不仅人民的生活取得了空前的富足,社会秩序也取得了空前的安定,因此有了“天雨粟,鬼夜哭”⑶的说法,各级政府官员的行为,也因此有了统一透明的行为规范,都自觉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所以才有了“百官以治,万民以察”⑸的名言。

即便发展到了网络非常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仍然是建立在语言文字这个基本技术之上的,所以,人在进入社会之前,首先要学会语言文字技术,不然与社会之间肯定彼此不相识,一切都等于零。而且,只学好西文不学好中文,只等于学习了世界的一部分,远不能通行世界,不但世界的五分之一你搞不清楚,就连自己的文明是从哪来的都搞不清楚,就像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一个人不了解生下来以前的事,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⑴。

后来,人们给这种看了文字就明白的现象,取名叫做文明。

二、汉字与名

任何事与物,必须等到分别有了专有名称之后,人们才能把它们一一区别开来。当事物的种类在六以内时,这个问题还不太明显,当数量超过十以后,混淆的现象就会大量产生,就算记性好的人也难以招架了,这是人类记忆的普遍特征,是不能违反的客观规律,这是轩辕黄帝当年命令仓颉发明文字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发明了文字之后,人就可以给常用的物品和经常性事务统一命名,人类的广泛交流就在这个通用媒介工具的支持下实现了。

古代中文的习惯是,给每一类事物用一个字来命名,例如,“一、丨、丿、ㄟ、亅、丶”等;对于结构复杂的事物,就把两个或多个字组合成一个结构复杂的字进行表达,例如“金、木、水、火、土、帝、王、将、相、侯”等等。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中文的每一个字,表达的都是某一类事物的名称,体现的都是该类事物的形状和主要功能方面的基本特征。因此,中文的“名”不仅仅是供人们称呼用的,更是供人们认识和识别万事万物的基本工具。

虽然近代发展出了很多的双字词、三字词和多字词,但是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以单字词为基础发展成型的,如果没有单字词作基础,多字词是无法诞生的。因此,多字词的含义应该也必须从单字词的组合含义中去找,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纯粹的外来词是不存在的。

所以,只有首先准确理解了中文“名”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每一个汉字的含义,才能准确的使用每一个汉字,才能顺利的开展其他学科的研究,才有可能找到本文开始提到的“科学”和“哲学”的准确含义。

三、学校的问题

学校是做什么用的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学校应该怎样教学生这个话题,却太有讨论的必要了。在西学兴起以前的古代,全世界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在中国还有专门教学生的私塾教学传统,虽然管理有些严厉甚至看起来“不近人情”,但是却极少有不成器的学生,主要原因是,那时的教学与生产及生活之间,是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到西学兴起之后情况就变了,在以西学为主导的学校里,一律把原理从生产和生活中择了出来,集中到一起编成教材教学生,这时,理论被迫从实际中脱离了出来,无可奈何的把绝大多数学生都搞的一头雾水,毕业生们参加工作之后基本上都说,学校里教的在工作岗位大多数都用不上。

当然啦,教材里说的那些原理确实应该叫做精华,但是那些“精华”也确实不能做成饭来吃,对于“饥肠辘辘”的学生来说,这样做不是故意馋人吗?更加过份的是,每一所学校都要统一对学生进行强行填鸭!那不是比师父打徒弟几巴掌残忍多了吗?如此这般教法,怎么能教出创新型人才呢,简直是天方夜谭吗。

这么说,并没有否定西学的意思,批评的是一窝蜂采用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做为老师应该清楚,至少应该告诉学生那些原理是从哪来的,它们能起什么作用,这样才不至于脱离实际太远。如今,明白的西方学校早就改掉了强行灌输的教学方法,希望中国的学校也能尽快改正为好。

四、学好语文再修百科

任何学科都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的,材料、器械、研究、技术、学术、成果、产品、反馈、完善、服务等等,自始至终都要依靠文字来进行命名和表达,如果不首先把文字的含义、原理、用法搞清楚了,就算摸着进了某个学科的门,连看懂那个学科有哪些内容都很难,理解就更难了,最多也就凑活着混个一知半解,想搞研究、出成果,根本没门,就是神仙也做不到。

自从技术变成了以文字为代表的学问之后,没有文化的创造就基本上停止了,如果一个人不识字,他就很难学习别人的长处,能学到多少,基本上由识字的程度来决定,如果学与教之间彼此见不了面,学习就基本上只剩下愿望了。

文字有自身的规律,例如,所有汉字的同音字、多音字之间都有相通的含义,绝大多数汉字的字形,都只表示本身一半的含义,另一半含义由发音来表示,只有把两个含义有机的合到一起之后,才能看到该字完整的含义,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汉字的含义就只能看懂一半,甚至只能看懂几分之一。如果连看懂文字都做不到,其他方面怎么往下进行呢?难道一直糊涂下去吗?

汉字本身记录着从古至今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它们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功力,不能看一眼好像认识了,问几个为什么又不认识了,那样不能叫真认识,只能叫表面上认识,或者叫只认识表面。如果把仅仅表面理解做为学习其他学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