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引经药
十二经脉部位引经药
十二经脉部位引经药
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
可引药入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
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灵仙10~15克、通草3~6克。
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临证凡见窍道之疾,均可选用之。
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一阴一阳。
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暖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一通督脉,一通任脉。
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
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12.香附:①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
②熟则下走肝肾;③炒黑则止血;
④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⑤酒浸炒则行经络;
⑥醋浸炒则消积聚;
⑦姜汁炒则化痰饮;
⑧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13.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14.车前子:
①小量(30克以内)有利尿之功,
②大剂量(30克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15.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
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
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1~3g,可引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药,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涤痰开郁,能通诸经入百络,有引药达病所之功。
常用的引经药之欧阳引擎创编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 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中药引经药(文书借鉴)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常用通行十二经药和十二经脉常用引经药
常用通行十二经药和十二经脉常用引经药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人体疾病在不同脏腑和部位,除了辨证论治外,在每个处方里,还必须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适当选用引经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一、十二经常用引经药1、足厥阴肝经常用引经药: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等。
2、足少阳胆经常用引经药:柴胡,青皮等。
3、手少阴心经常用引经药:是黄连,细辛等。
4、手太阳小肠经常用引经药:黄柏,藁本等。
5、足太阴脾经常用引经药:升麻,苍术,葛根,白芍等。
6、足阳明胃经常用引经药:石膏,升麻,白芷,葛根等。
7、手太阴肺经常用引经药:桔梗,升麻,白芷,葱白等。
8、手阳明大肠经常用引经药:升麻,石膏,白芷等。
9、足少阴肾经常用引经药:细辛,桂枝,独活,知母。
10、足太阳膀胱经常用引经药:防风,羌活,独活11、手少阳三焦经常用引经药:柴胡,连翘等。
12、手厥阴心包经常用引经药:柴胡,丹皮等。
古代医家很少讲到任督二脉及带脉的引经药。
但有医家用狗脊,土鳖虫做督脉引经药;用白术,芡实做带脉引经药:用肉桂,七叶一枝花做任脉引经药。
上面的十二正经的引经药,是中医最经典的引经药,仅供同仁们在临床上参考应用。
二、临床常用通行十二经药通行十二经的药物一般作用范围都比较广,可作为临床的常用药。
据清代医家姚澜所著《本草分经》介绍,以下中药可通行十二经:1、人参入手太阴经气分。
能通行十二经,大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补阳以生阴,崇土以制火。
2、柴胡入足少阳、厥阴经。
在经主气,在脏主血。
宣畅气血,散郁调经,升阳气,平相火。
治伤寒疟疾,寒热往来,头角疼痛,心下烦热,呕吐胁疼,口苦耳聋,妇人热入血室,小儿痘症疳热,散十二经疮疽热痛。
3、香附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调一切气,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积调经,乃治标之品,损气耗血。
4、乳香入心,通行十二经,调气活血,祛风舒筋,托里护心,香彻疮孔,能使毒瓦斯外出,消肿止痛生肌。
5、威灵仙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行气祛风破积,治风湿痰饮诸病,性极快利,积不痊者,服之有效。
引药图解
引经药图解是学习中医中药开方必备: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7.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
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欢血藤、防已。
14.引药达任脉:龟板。
15.引药达督脉:狗脊。
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7.引药入胃:半夏。
18.引药入肺:桑白皮。
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1.引药入脾:苍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
23.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
25.祛一切风:清风藤。
26.调合诸药:甘草。
引经药
人体十二经各有引经药,起向导作用.兹录如下:引经药可粗略归纳为四类: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药、病症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引手太阴肺经;黄连、细辛引手少阴心经;丹皮、柴胡引手厥阴心包经;木通、竹叶引手太阳小肠经;柴胡、连翘引手少阳三焦经;白芷、升麻、石膏引手阳明大肠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引足太阴脾经;独活、肉桂、知母、细辛引足少阴肾经;青皮柴胡引足少阳胆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引足阳明胃经。
六经引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
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右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量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诒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11:21:4 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着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着。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
〖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清·尤在泾所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将引经药分为四大类:脏腑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三焦引药药、局部引经药。
擅长在杂乱的症候中捕捉疾病的病位,并在辨清病位的前提下,加入引经药,药物直达病所,可事半功倍。
以下列举部分临床常用的引经药:脏腑引经药肝:柴胡、郁金;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脾:茯苓;胃:石膏;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肾:蒺藜、鬼见羽;膀胱:滑石;心包:钩藤。
经络引经药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独活;厥阴经:吴茱萸、蒿本;督脉:鹿角胶;任脉:龟板、王不留行;冲脉:木香;带脉:川断。
三焦引经药上焦:连翘、白芷、地骨皮;中焦:苍术、栀子;下焦:牛膝、滑石。
局部引经药头:川芎;目:菊花;鼻:苍耳子、辛夷花;腰:桑寄生;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上肢:干桑枝;下肢:牛膝;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胸前:瓜蒌皮;胸后:薤白头;下肢外侧:细辛、川木通;下肢内侧:怀牛膝、川芎。
强调,应尽可能结合病机选用引经药,以发挥引经药的协同治疗作用,例如上焦病变若为肺火,引经药可选地骨皮清肺降火,若为上焦寒湿,则宜选白芷温化寒湿。
再如肝脏病变若为肝郁,引经药宜用柴胡疏肝解郁,若为肝瘀,宜用郁金活血化瘀。
中医的“引经报使”是什么?8种“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了解一下。
中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对中药的运用、有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关于中药的使用特点,大致分为“性味”和“归经”两个大的部分。
所谓“性味”,指的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或者说,这是中药的“本质特性”;而“归经”,指的就是中药的“外部倾向”,和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更容易沟通。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宋金两朝时,张元素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厚薄、升降浮沉的缓急,创造性地提出“引经报使”之说。
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1、足厥阴肝经常用引经药: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等。
2、足少阳胆经常用引经药:柴胡,青皮等。
3、手少阴心经常用引经药:是黄连,细辛等。
4、手太阳小肠经常用引经药:黄柏,藁本等。
5、足太阴脾经常用引经药:升麻,苍术,葛根,白芍等。
6、足阳明胃经常用引经药:石膏,升麻,白芷,葛根等。
7、手太阴肺经常用引经药:桔梗,升麻,白芷,葱白等。
8、手阳明大肠经常用引经药:升麻,石膏,白芷等。
9、足少阴肾经常用引经药:细辛,桂枝,独活,知母。
10、足太阳膀胱经常用引经药:防风,羌活,独活
11、手少阳三焦经常用引经药:柴胡,连翘等。
12、手厥阴心包经常用引经药:柴胡,丹皮等。
古代医家很少讲到任督二脉及带脉的引经药。
但有医家用狗脊,土鳖虫做督脉引经药;用白术,芡实做带脉引经药:用肉桂,七叶一枝花做任脉引经药。
中医常用,25种引经药,不同部位用药有别...
中医常用,25种引经药,不同部位用药有别... 中医常用,25种引经药,不同部位用药有别
1、上行于头——蔓荆子;
2、达巅顶——藁本;
3、额头——白芷;
4、头两侧——川芎;
5、眼睛——菊花;
6、鼻部——苍耳子、辛夷;
7、右上肢——桑枝;
8、左上肢——桂枝;
9、背部——姜黄、防风;
10、达颈部——葛根;
11、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12、达腰背部——杜仲、续断;
13、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4、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15、达皮肤——蝉蜕;
16、走督脉——狗脊;
17、入任脉血——土鳖虫,桃仁;
18、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9、入肺——桑白皮;
20、入脾——苍术、白术;
21、入胃——半夏;
22、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3、入肝——柴胡、当归;
24、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5、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健康2021#
欢迎关注@中医药养生知识科普,每天给你带来健康养生知识!。
中药引经药汇总
中药引经药汇总
药之引经报信
引药达颈项:葛根
引药达玄府:蝉衣
引药达华盖:桑皮
引药达重楼:桔梗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侧:川芎、柴胡
引药达巅顶:藁本、吴萸
引药达腰背:川断、杜仲
引药达胸腹:木香、砂仁
引药达督脉:狗脊、鹿角
引药达谷仓:半夏、砂仁
引药达双臂:桂枝、桑枝
引药达肩背:羌活、姜黄
引药达木宫:北柴胡、制香附
引药达牙齿:北细辛、骨碎补
引药达乳房:王不留行、甲珠
引药达耳窍:石菖蒲、路路通
引药达胞宫:覆盆子、菟丝子
引药达鼻窍:苍耳子、白辛夷
引药达少腹:小茴、艾叶、川楝子
引药达离宫:瓜蒌、薤白、石菖蒲
引药达骨节:灵仙根、台乌、油松节
引药达下身:牛膝、旋覆花、代赭石
引药达上躯:北柴胡、制升麻、桔梗
引药达头面:川芎、鲜薄荷、蔓荆子
引药达肩背:防风、姜黄、干姜、细辛引药达下肢:独活、木瓜、防己、鸡血藤
引药达双目:薄荷、菊花、谷精草、密蒙花。
引经药的种类
引经药的种类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
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
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
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
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
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
【中医】常用引经药汇总
【中医】常用引经药汇总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十二经引经药,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引经药展开全文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太阳经的羌活、藁本;阳明经的白芷、葛根;少阳经的柴胡、黄芩;太阴经的苍术;少阴经的细辛;厥阴经的川芎、青皮。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常见的引经药: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羌活――太阳经柴胡――少阳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厥阴经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十二经引经药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小肠经:热证:黄柏;寒证:藁本膀胱经:寒证:羌活肾经:热证:知母;寒证: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肺经:寒证:葱白、白芷;寒热证:升麻、桔梗大肠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寒热证:升麻升麻 脾经:偏热证:白芍;寒证:苍术;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胃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心包经:偏热证:柴胡、牡丹皮三焦经:热证:地骨皮;偏热证:柴胡、连翘;寒证:附子;偏寒证:青皮;肝经:寒证:吴茱萸、川芎;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胆经: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
8.十二经引经药歌诀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正确认识引经药1、要认识引经药,首先必须区分归经与引经归经: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状态下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可产生选择影响,因此提出了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某个部分的选择作用。
如同为泻火药,泻心火选黄连;泻肺火选黄芩;泻肝火选龙胆草;泻肾火选知母;泻小肠火选木通;泻胃火选石膏. 引经:引经是某药将其他药引人特定经脉。
常用的引经药之欧阳文创编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常用的引经药
之阿布丰王创作经常使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引药达目:菊花.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巅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3. 引药达颈部:葛根.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9. 引药走督脉:狗脊.10. 引药达皮肤:蝉蜕.11. 引药入胃:半夏.12. 引药入肺:桑白皮.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川军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扶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欠亨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看成平喘之品删失落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失落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清洗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二、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三、引药入病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四、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经常使用之.五、引气归元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暗示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六、引气上升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七、引血下行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年夜为逊色.八、引邪外达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九、引邪下行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和药物功用,赵师归类整理了十二经脉经常使用的引经药方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 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可引药人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灵仙10~15g、通草3 ~6g为宜.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 临证凡见窍道之疾, 均可选用之.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 一阴一阳.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暧而不燥,可鼓舞肾气.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 一通督脉, 一通任脉.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12.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 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酒浸炒则行经络; 醋浸妙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13.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 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14.车前子小量(30g以内)有利尿之功,年夜剂量(30g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15.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l ~3g,可引药直达病所, 提高疗效.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品,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 涤痰开郁, 能通诸经入百络, 有引药达病所之功.通常可将能够引领药物进入十二经脉的引经药分类如下:(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6)手阳明年夜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中药常用引经药廿七味
中药常用引经药廿七味
1、川芎———引药达头两侧
2、白芷———引药达额头
3、藁本———引药达颠顶
4、蔓荆子——引药上行于头
5、菊花———引药达目
6、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鼻部;
7、葛根——————引药达颈部
8、木香、砂仁———引药达胸部
9、姜黄、防风———引药达背部
10、杜仲、川续断——引药达腰部
11、艾叶、小茴香——引药达腹部;
12、桂枝———引药达左上肢
13、桑枝———引药达右上肢
14、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引药达下肢;
15、龟板———引药达任脉
16、狗脊———引药达督脉;
17、半夏———引药入胃
18、桑白皮——引药入肺
19、柴胡、香附子、当归:引药入肝
20、黄连、丹参、菖蒲——引药入心
21、苍术———引药入脾;
22、蝉蜕———引药入皮肤
23、威灵仙——引药入骨;
24、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引药上行
25、牛膝、代赭石、旋复花——引药下行;
26、清风藤——祛一切风
27、甘草——调合诸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
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
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
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和药物功用,赵师归类整理了十二经脉常用的引经药方
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 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
可引药人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
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
灵仙10~15g、通草3 ~6g为宜。
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 临证凡见窍道之疾, 均可选用之。
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 一阴一阳。
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暧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 一通督脉, 一通任脉。
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
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12.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 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酒浸炒则行经络; 醋浸妙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13.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 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14.车前子小量(30g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g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15.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
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
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
l ~3g,可引药直达病所, 提高疗效。
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品,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 涤痰开郁, 能通诸经入百络, 有引药达病所之功。
通常可将能够引领药物进入十二经脉的引经药分类如下: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