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关于中越关系的研究综论
革新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研究现状综述论文
革新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研究现状综述论文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革新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研究现状综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革新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 文就越南在革新开放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同时就相关学者在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研究中所论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进而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相应的梳理。
[关键词] 新以来;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现状综述越南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
越南自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归纳如下。
1、革新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的研究概况越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具体表述和内涵的把握及认识的程度上,与我国有着诸多不同,但都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因此,中国和越南都形成了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越南的胡志明思想就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在越共的领导下,越南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充分汲取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越南进行了革新,并找到了一条符合越南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新世纪,越南提出了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深化了革新开放的路线。
在这一时期,越南本国的学者以及中国的学者从不同的测点和角度对革新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越南化进行了探究、分析、阐释,促进了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地深化和丰富。
【2016年】中越边境贸易多元化分析【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中越边境贸易多元化分析论文关键词:中越边境贸易;多元化;分析;前景论文摘要:中越邦邦交正常化以来,边境贸易日益红火,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越边境贸易的地位不容忽视。
针对中越边境贸易的现状,在客观的多元化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中越贸易走向繁荣的可能性及可操作性,井对中越边境贸易的前景作了概括性描述。
1基于比较优势论的分析从比较优势论可知,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从而使双方都能从贸易的交换与分工中获利。
虽然中越两国的劳动力都比较充足,都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两国在边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资本已有一定规模,加之对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资本与技术方而,相对于越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反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工人工作条件、待遇的改善,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劳动力的价格上,越南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中越两国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原料、燃料类;农产品类;水产品类;消费品类。
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原料、燃料;粮食、食品、水果类;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正因为双方的互惠互利贸易,使中越贸易额快速增长,前景可观。
2基于要素禀赋论的分析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应进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市场要素生产的产品。
中国不是资本丰裕型国家,而是劳动丰裕型国家,但相对于越南,中国还是应侧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毕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国的优势并不比越南强多少。
而且一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素的丰裕度应与一国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试析越南革新开放——从学习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角度
192试析越南革新开放——从学习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角度■张甲英/湘潭大学摘 要:越南自1986年开始革新开放,学习借鉴中国改革开放并创新。
在道路和理论方面,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学习中国对改革性质的阐释并加以创新。
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实践并注入了越南的特点。
在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路径、产业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革新开放取得成就显著,越南经济增长较快,越南对外开放水平也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越南革新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经验主要在于:正确认识国情,选择合理道路;打破闭塞困局,择取正确学习对象进行借鉴;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进行创新。
关键词:越南发展道路 越南革新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2017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及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启动20周年。
应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阮富仲、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陈大光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5日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两国人民反响热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新时期中越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自越南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越南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革新视野的显著成就。
革新开放作为实现越南发展的转折点,对越南共产党及发展道路有重要影响。
1986年12月,在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几年之后,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革新”路线,导入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改变了越南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令越南向世界开放,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使越南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越南在改革方面借鉴了中国的不少经验,曾有人形象地说,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越南是“摸着中国的石头过河”。
[1]从学习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角度,研究越南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越南作为东盟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成功探索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越社会主义比较研究
中越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古小松【作者简介】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世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大为减少。
在所剩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和越南是两个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国情和文化都比较接近,对地区和世界影响也最大的。
我们对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和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和一大批共产党人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在建国的前20多年,中国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使社会主义建设几乎走进了死胡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还确定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制定经济建设的三部曲战略。
实行改革开放仅仅10多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践证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指出的路子是正确的。
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越南搞社会主义比中国稍晚,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越南北方才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和中国是越南建设社会主义的“师傅”,无论是搞社会主义时间较长的北方,还是1975年统一后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南方,越南人都是照搬苏联传统的僵化模式,一大二公,官僚主义的指令计划。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研究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研究中越两国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研究【摘要】中越两国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和现状国情,在两国实行开放至今的攻坚时期,研究越南指导实践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我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与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越;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研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越两国,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渊源。
为发展本国经济、改变落后局面,两国先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内推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并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两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都进入了深水期、攻坚期,由于地缘的相邻性、文化的相似性,国内国外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与挑战。
尤其是当前,在经济建设取得可观成绩之后,两国都将改革的侧重点慢慢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将更为尖锐与敏感。
理论指导实践,由于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意识形态与国情现状上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对越南社会主义指导理论的研究对我们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越两党对社会主义认知的比较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这样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最经典、最简明的认知。
相对于中国,越南的社会主义理论界也一直在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但是越南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张,也没有明确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如中国共产党般,简洁明确、始终如一的概括。
一些权威的越南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如国家更富裕、社会更公平、人民更幸福。
胡志明时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首先是使人民脱贫,保证就业、温饱和幸福。
1991年的越共七大,提出了明确的六个方面的社会主义在过渡时期的国家建设中的特征,强调了公平与自由以及同“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在2006年召开的越共十大中,继续对上述描述的社会主义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发展,强调了“建设一个民富、国强、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一个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和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
反思中越关系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题目自拟,仅供参考纵观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我国与邻国越南的往事。
人们常坦然地说往事随风。
但国与国之间可没有那么多的随性与高尚。
几千年的文明交流,我们两国之间真可用“唇齿之邦,血泪恩仇”来形容。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对于越南来说,世界各国对于他们的领邦来说都是这样的。
道理很简单,就是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我们中国这自古以来的泱泱大国对于这个道理却显得略有不熟。
这从古代我们就看出很多端倪了。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众多外交实践更是夹杂着许多让人愤慨心寒的景象,其中这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没有少参演。
越南在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68年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968年直到1885年,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在共同经历了自我民族解放的艰辛道路过程中,1950到1973年可谓是中越蜜月期“同志加兄弟”,新中国与越南联手,抗击法国、美国。
1979到1989年“兄弟”操戈,兵戎相见。
自诩第三军事强国,越南突袭柬埔寨,中国出兵越南,中越关系恶化。
1990至今,邦交正常,摩擦不断,中越南海争端问题最近更是越炒越热。
放眼望去,以现今所谓的大中华地区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是和中国没有渊源的。
越南人也是自称为“龙子仙孙”的。
可唯独我们中国充分有并运用了那种柔和的孔子儒家思想。
从中越关系的发展来看,或将眼光推及到之前我们所建立的所有我们大国与其他小国的外交。
我们中国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深受了我们儒家思想的限制了,乐善好施,失去的多是诸多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以怨报德,得到的却多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经验、教训。
虽然如此,但这也是儒家思想精髓给与我们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客观成就是巨大的,我们如今在友好国家的支持下恢复得联合国五大国之一的身份绝不是摆设的。
建交的国家数量想必也是很少人知道确切数字。
在国际各个领域的交流哪里没有中国的身影?不管是扶贫援助,维和反恐,经济合作,科研探讨,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作为可以说是足量的。
中国与越南关系现状与展望
中国与越南关系现状与展望中国与越南于1950年1月18日建交,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双边政治关系七十年代后期,中越关系恶化。
1991年11月,应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团访华,双方宣布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此后,两党两国关系全面恢复并深入发展。
两国领导人保持频繁互访和接触,双方在各领域的友好交往与互利合作不断加强。
1999年初,两党总书记确定了新世纪两国“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框架。
2000年,两国发表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划。
2002年2月27日至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双方就加强新世纪两党两国关系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即:保持高层交往;扩大和加深两国经贸合作;以中越长期友好的精神教育两国人民;加快陆地边界勘界工作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后续谈判;深化双方在治党治国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的交流;扩大和加深两国外交、国防、安全和公安等部门以及青少年交流。
双方签署了《中越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中越两国政府关于中国向越南提供优惠贷款的框架协议》。
2003年4月7日至11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对华进行工作访问,两党两国领导人均表示要继续加强和发展中越传统友谊和全面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16字指导方针的内涵,把中越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6月13日至15日,中国外长李肇星访越,同越南领导人就加强两国关系、深化互利合作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主要产品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各类机械设备,钢铁及其制品,化肥,棉花,纺织品,服装及辅料,各类车辆等等;自越南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矿物、矿物油及其产品,橡胶及其制品,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件,木及木制品,水果,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等。
赓续传统友谊,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 体会
赓续传统友谊,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体会1.引言1.1 概述中越两国长期以来保持着紧密的友好关系,这种传统友谊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久弥新。
作为亚洲邻国,中越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这种深厚的情谊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越关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越两国友谊的基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革命时期。
当时,中国共产和越南民族主义团体积极合作,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为实现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深厚的情谊,共同经历了磨难和苦难的岁月。
随着中越两国的独立和解放,两国关系在195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越两国相互支持,共同抵制外部干涉和敌视。
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两国再次面临了共同的敌人,即对外侵略。
中国对越南的支援,无论是经济上的援助还是军事上的支持,都是基于两国民族利益的高度一致。
如今,中越两国的友谊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周边国家,中越之间的友谊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而且对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继续加强高层交往,密切合作,为两国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越两国的传统友谊更加显得宝贵和重要。
中越同为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安全等方面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赓续传统友谊不仅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同时也能够为地区的和平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中越两国之间的了解,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只有不忘记历史,珍视友谊,才能够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方式: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和阐述本文的主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本文主题的一个整体认知。
中越关系的恶化及分析
中越关系的恶化及分析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出人意料地全面交恶走向对抗,直至战场上兵戎相见。
中越关系的恶化,既是由于两国两党此前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的分歧,也与7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转变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越关系;恶化;分歧;世界局势从1965年的“援越抗美”到1979年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由“同志加兄弟”一变而为“最直接和最危险的敌人”。
中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是两国间分歧矛盾的总爆发,也受到大国关系变动的影响,是历史和现实因素交织造成的。
一、中越关系恶化前的观点分歧所有的裂痕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产生的,1965年之前中越对一些重大问题就已经存在了观点分歧。
首先是对日内瓦会议某些方案的观点分歧,越南认为自己“当时有能力解放全国”,而中国却建议越南南北划线,这样可以有一个完整的根据地,有利于日后完成统一大业;在老挝、柬埔寨的“外国军队”上,越南坚持认为驻扎在老挝、柬埔寨的越南军队不算“外国军队”,无须撤出,而中国则坚持不管法国联军还是越军,都应该撤出这两个国家。
其次是对越南土改问题的分歧,越南土改是参考中国土改的经验进行的,在中国看来,土改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而越南却对土改中出现的问题和缺点看的很重,黎笋甚至说,越南土改硬搬“外国”的经验。
最后,在对苏共领导的看法上,两国产生了根本分歧,中国当时认为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走的是修正主义的道路;而越南则不认为苏共领导人背离了马列主义。
不过,虽然中越在很多方面有了分歧,但是总体来看,两国的关系还是密切的。
1965年到1975年的越南战争是两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美国加大了对越南的军事打击力度,而中国也一直支持越南的抗美斗争。
但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中美实现了和解,在越南看来,这是中国对越南的“出卖”和“背弃”,中国为美国牺牲了越南的利益。
标志中美和解的《上海公报》发表不久,越美之间便签订了《巴黎协定》,似乎印证了越南的说法。
中越关系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的反思和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的作用等多方面的考虑和
多种因素的 作用④ 。
从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来分析,中 越关系的恢复和 发展与国际和地区环境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也受到中越 双方与其他国家关系发展演变的影响。0 2 世纪 8 年代末 0 9 年代初, 0 冷战结束, 雅尔塔体制瓦解, 两极对立的格局 彻底打破,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 加明确。 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也为中越关系正常化提供了 有利的外部环境。9 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0 0 9年 代末以新干涉主义和单边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霸权主 义、 强权政治的新发展, 也促使中越在政治上重新认同和 相互密切交往, 以探索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 推动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关贸总协定(A 向世界贸易组织( T ) G T ) W O 的转变, 东盟 自由贸易区 (FA 建立, A 1) ' 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 (ET 的实施, CP) 世界经济全球化、 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与 投资自由化的发展,为中越双方开展贸易与经济合作提 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外在的压力。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 两 国都在不断降低关税和开放市场, 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 不断提升 , 都希望从更广阔的市场, 当然也包括双方的市 场获得更多的贸易与经济合作机会。1 1 中越双边 9 年, 9 贸易额仅为 30 万美元,00 双边贸易取得重大突 20 20 年, 破, 特别是中方从越方进 口有较大增长, 中越贸易额达到 2.6 46 亿美元。20 年双边贸易额进一步达到 2. 亿 01 81 5 美元, 比上年增长 1.% , 1 1 42 比 9 年增长 8 多倍, 9 0 中国 已成为越南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影响中越关系恢复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 或决定作用的是两国改革、 革新开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是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其他的考虑和外部因素或与这 一决定因素密切相关联,或仅仅是提供了适宜的客观环 境和外在压力, 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当前 , 多极化国际格局尚处于演变过程中, 国际形势 复杂多变 , 特别是 “ 1” 9. 事件之后 , 1 国际政治中的不确 定因素增加, 霸权主义、 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 构成严重威胁。01 1 月中越两国强调,双方反对在 20 年 2 “ 国际事务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 怖主义” 。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改变, ⑥ 中 越两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 目前和可以预见的一 个时期来看 ,中越关系恢复和发展的内部动因与外部环 境没有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因此, 中越关系进一步发展 的整体趋势也不会发生逆转。1 字指导方针不仅是两国 6 领导人达成的共识, 而且已经写人两国的法律文件。00 20 年 1月, 2 中越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中, 提出 了发展中越关系的明确目 标和各项任务,双方加强和扩 大合作 , 涉及 8 个方面的领域, 而其中经贸、 科技等领域 的合作, 又提出了9 项具体要求⑦ 01 。20 年春季, 越共九 大上, 农德孟接任总书记。党的主要领导人变动, 并未影
1949年以来的中越关系
<div class="article_tit"> 1949年以来的中越关系 </div> <span>作者 : 于向东</span> <p>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越南人民正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与法国侵略者进行艰苦的斗争。
1950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成为全世界最早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
此后的60多年来,中越两国关系大起大落:20世纪50~60年代是“同志加兄弟”的亲密时期,70年代后期进入非正常化状态,以至于两国在边界地区兵戎相见。
1991年中越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近20年来中越关系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1998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98~2007年的全面合作阶段、2008年以来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阶段。
<br/> <br/> 同志加兄弟――激烈对抗――睦邻友好 <br/> <br/> 这种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与战略选择,首先是以各自国家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内在需要为根本依据的,其次也是世界格局变动影响下的地缘政治关系促成的。
<br/>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越两国国家利益在不同时期和具体历史条件下,各有其不同的表现。
中国在50至70年代末,主要表现为开展国内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努力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遏制、封锁,逐步消解苏联集团的巨大的军事压力,为改善周边和国际环境争取条件和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实现和平崛起和现代化。
<br/> 对越南而言,在抗法、抗美战争时期,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其根本利益所在。
抗美战争胜利后,则主要表现为恢复经济建设,同时通过控制柬埔寨和老挝,在印度支那地区争取有利的地缘战略位置。
中越关系的恶化及分析
中越关系的恶化及分析作者:王建瑞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9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出人意料地全面交恶走向对抗,直至战场上兵戎相见。
中越关系的恶化,既是由于两国两党此前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的分歧,也与7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转变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越关系;恶化;分歧;世界局势从1965年的“援越抗美”到1979年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由“同志加兄弟”一变而为“最直接和最危险的敌人”。
中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是两国间分歧矛盾的总爆发,也受到大国关系变动的影响,是历史和现实因素交织造成的。
一、中越关系恶化前的观点分歧所有的裂痕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产生的,1965年之前中越对一些重大问题就已经存在了观点分歧。
首先是对日内瓦会议某些方案的观点分歧,越南认为自己“当时有能力解放全国”,而中国却建议越南南北划线,这样可以有一个完整的根据地,有利于日后完成统一大业;在老挝、柬埔寨的“外国军队”上,越南坚持认为驻扎在老挝、柬埔寨的越南军队不算“外国军队”,无须撤出,而中国则坚持不管法国联军还是越军,都应该撤出这两个国家。
其次是对越南土改问题的分歧,越南土改是参考中国土改的经验进行的,在中国看来,土改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而越南却对土改中出现的问题和缺点看的很重,黎笋甚至说,越南土改硬搬“外国”的经验。
最后,在对苏共领导的看法上,两国产生了根本分歧,中国当时认为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走的是修正主义的道路;而越南则不认为苏共领导人背离了马列主义。
不过,虽然中越在很多方面有了分歧,但是总体来看,两国的关系还是密切的。
1965年到1975年的越南战争是两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美国加大了对越南的军事打击力度,而中国也一直支持越南的抗美斗争。
但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中美实现了和解,在越南看来,这是中国对越南的“出卖”和“背弃”,中国为美国牺牲了越南的利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越的亲密关系及原因探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越的亲密关系及原因探析陈宏明[内容提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有史以来中越两国关系最密切最友好的时期。
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两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为了捍卫本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在反对共同的敌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侵略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密切配合,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友谊。
在当今国际局势和国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应该积极探索并实行新的对外战略。
[关键词]中国与越南亲密关系原因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19世纪后期,越南和中国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反抗共同的敌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中,两国人民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越两国关系的新时代,从此中越两党两国的外交关系进入了一个亲密友好的健康发展时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越之间的亲密关系,直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
当时两国的关系犹如越南主席胡志明说的“同志加兄弟”,既亲密无间,又牢不可破。
这段时期可谓中越友好关系史上的“黄金时代”。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越友好关系的历史回顾1. 中越建交及其历史意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最重大事件。
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使四亿多万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而且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中越关系的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中越两党20年代以来建立的深厚革命情谊,在新的时代里得到全面、空前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立即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祝贺。
1950年1月14日,胡志明主席发表声明:“越南随时准备和所有尊重越南国家的平等权利、领土主权和国家主权的国家的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次日,越南外长黄明鉴照会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越南革新开放后中越两党关系的考察与反思
越南革新开放后中越两党关系的考察与反思作者:罗雪珍林怀艺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摘要:中越两党关系源远流长,两党曾经构筑了“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也发生了摩擦,但两党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
革新开放后,中越两党逐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两党关系,逐步走向正常交往,摒弃了极端的做法,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按照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注重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一致性同时又注意超越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以意识形态划界,一味奉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忽视甚至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
革新开放后两党关系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因素影响其发展,如中越海上问题等。
關键词:革新开放;中共;越共;党际关系中图分类号:D5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3.0013收稿日期:20171211作者简介:罗雪珍(1988-),女,江西吉安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等研究;林怀艺(1974-),男,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4BKS038);华侨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16YJG0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1卷第3期罗雪珍等:越南革新开放后中越两党关系的考察与反思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两个共产党。
两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情同兄弟,中共为越共解放和统一越南提供了非常多的援助,作出了重大牺牲,越共也在道义和外交上给予了中共很大帮助,两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相互扶持和帮助,结下了特殊的和深刻的“同志加兄弟”情谊。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两个党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断扩大,以致之后中越两党兄弟反目,兵戎相见,导致中越之间爆发了战争——中越战争。
中越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瞻
中越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瞻作者:梁志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09期【摘要】中越之间悠久的历史情谊、相通的文化联系和唇齿相依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构成了两国特别深厚的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中越友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越关系史上,和平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发展的主流,这突出地表现为双向的互动性的特点,但两国关系也呈现恩怨纠结,友好与矛盾并存的复杂状况。
以史为鉴,发展与越南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一种战略考虑与战略抉择;展望未来,中国与越南的睦邻友好关系必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越关系睦邻友好地缘政治新型国际关系南海【中图分类号】K333.0 【文献标识码】A越南是我国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非比寻常的紧密联系,但在中越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时而又伴有并不和谐的波折,呈现出恩怨纠结、友好与矛盾并存的复杂状况。
当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南海风云再起,越中两国在南海摩擦不断,中越关系又一次面临诸多变数,人们关注着中越关系起伏变动的缘由及今后会怎样发展。
笔者试从历史学的角度,就中越关系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发展趋势,谈几点基本的认知。
悠久的历史情缘与密切的历史联系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陆地边界长达1650公里,有许多条来往的天然通道,成为两国人民之间联系的交通纽带。
越南毗邻中国南疆,面向太平洋,东临南中国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扼南海航道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中越是兄弟民族,两国人民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和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中国古籍很早就将今越南北部地区称为“交趾”,先秦古籍记载有多位先贤人物关于“南抚交趾”或“南至交趾”等传说。
例如,《准南子》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
”①《尚书大传》和《墨子》等也有关于尧治天下,“南抚交趾”的记载。
②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在战国、春秋或者更古的上古时代,中原地区便与远在南方的“交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了。
中国与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比较及启示研究
中国与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比较及启示研究越南和中国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在发展基础和国情上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越南和中国都进行了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中心的改革运动。
通过对中国和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相同点及其不同点研究比较分析,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下,研究中国与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异同点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标签:中国;越南;社会主义改革;比较研究;启示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
越南于1986年在六大上提出革新开放政策,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思想等领域进行大胆改革,越南走上了经济革新和对外开放的道路,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开始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起来。
越南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基础和背景,国情大致相同,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经济文化落后,都曾模仿过苏联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但后期出现了许多弊端。
所以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和越南的改革发展之路,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中国与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相同点(一)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越南和中国在寻求和探索自身发展道路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
越南共产党的纲领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胡志明主席,我们党和人民所选择的社会主义目标,并决心沿着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走到底”。
目前,越南共产党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越南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领导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带领中國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全面恢复的中越关系中再谈中越关系
从全面恢复的中越关系中再谈中越关系[原创]一、三个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从地理上看,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从历史上看,自古以来,两国有着密切的往来;从参与主体来看,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有良好的交流。
联系近代,两国人民共同抗击外来殖民统治,互相支持,共同奋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越于1950年元月18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建交后,两国的关系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关系密切期(1950—1974年)建交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正值越南抗法战争时期。
尽管自身存在着诸多困难,中国政府仍从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越南人民无私的帮助。
越南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积极声援越南人民,无偿提供给越南武器装备和武装力量。
中国政府还明确表示:“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这段时期,中越关系一直发展良好,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双方在政治、经贸、外交、文化等领域里的合作也非常频繁。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历史上中越两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
2、敌对阶段(1975—80年代末)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骤变,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给中越关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越南战争以后,中越关系日趋冷淡。
1978年越共四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确定为越南“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中越关系正式走向对抗。
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制造的事端和纠纷,致使中越关系日益恶化。
直至1979年2月,中越边境爆发战争。
从此,两国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对峙时期。
3、恢复发展时期(9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越南也对其内外政策做了调整,改变了过去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越南当局开始积极主动地谋求改善中越关系,推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外交政策。
此后,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越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1991年6月,越共“七大”把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列为重要的议题。
随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高级会晤,发表了联合公报,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浅谈中越关系现状与解析
浅谈中越关系现状与解析----国贸1003班10711336 张帅摘要:中越两国人民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
建交55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确定的“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方针指引下,两国关系总体发展良好。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往来,双方相互了解和信任进一步加深,各领域互利合作成果显著,边界领土等历史遗留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中越关系中越关系正常化政治关系贸易关系文化关系发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越发展的现状。
中越政治关系发展到高水平。
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双方政治关系发展很快,几乎每年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进行友好互访,交流两国改革开放的做法和经验,解决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把两国关系不断推向了更高的有好层次。
政治关系的友好发展又推动了各个领域的交往不断深入。
在边界问题上,双边保持了基本稳定,确定了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不会发动战争,确立了“一时解决不了,也不使其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方针。
两国的边界谈判自1993年以来就已制度化。
1999年12月30日,中越两国签署了《中国与越南陆地边界条约》,中越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2000年,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也成功解决。
中越经贸关系发展快速。
中越贸易有着良好的传统,特别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双方以签订了贸易、经济合作、经贸合委会,航空、海运、铁路、文化、公安、海关、科技,避免双重征税、保证商品质量和相互认证、汽车运输协定等等双边合作文件。
在投资合作方面,截止2007年,中方在越南投资536个项目,总额16.9亿美元,近年来,投资结构也有了积极变化,投资额逾千万的大项目也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建材等领域,同时中国也给越南提供了许多的经济援助。
在贸易方面,自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贸易越来越活跃,规模越来越大,贸易额不断创新高,中方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99.5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74.6亿美元,进口额24.9亿美元,到07年,双边贸易额更是惊人的达到151亿美元,同比增长52%,目前两国都处于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对对外贸易有了强大后盾,对外贸易也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期文学在越南的翻译、研究及其启示
新时期文学在越南的翻译、研究及其启示新时期文学在越南的翻译、研究及其启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许多著名作家诸如王蒙、贾平凹、冯骥才、莫言、张贤亮、铁凝、韩少功、余华、李锐、刘震云、金庸、琼瑶等的代表性作品被逐步翻译介绍到越南,掀起中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的热潮,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和研究专家。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越南的翻译和研究不仅促进了中越文学的交流,同时也对越南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中越文學交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越南人没有谁不知道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和明清小说。
进入现代以后,鲁迅、郭沫若、曹禺、茅盾、赵树理等等,都是越南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家。
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如王蒙、贾平凹、冯骥才、莫言、张贤亮等等。
但由于1979年中越边境的战争,使中越两国关系中断,因而越南读者对中国文学在这时期的文学成就没有任何的了解。
直到1991年两国恢复了正常关系后,中国当代小说才得以翻译和介绍给越南读者。
越南从1986年起开始进行革新,为越南融入国际社会创造了条件。
在文学领域,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得以顺利地进入越南。
中国和越南都属于第三世界体系,曾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最后都通过革命获得独立,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国家建设和革新的过程中,中国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是越南所要面对的问题。
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越南文艺理论界所关注的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政治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也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
“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口号被认为过于狭隘,缺少民主性。
越南提出“文艺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与邓小平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非常相似。
由于文化和政治的相同,相对于其他外国文学来说,越南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到更加亲切和易于接受。
正是因为革新的需要,越南迫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是如何革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者在古代中越关系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说,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其一,越南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邻邦,且具有历史同根、文化同源的思想基础,本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同韩国、日本相比,中越关系史研究发展却相对滞后。其集中体现在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关心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科研队伍力量薄弱。在组织召集有关越南史的学术研讨会上,讨论的主要议题关于两国发展的历史也比当代中越关系热点问题略逊一筹。其二,与日本学者相比,在越南史以及中越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山本达郎的《越南中国关系史年表》(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1983年版)对古代中越关系有较系统地综合阐述,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另外,中国学者关于清代以前中越关系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中外关系史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门。与此同时,中越关系史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在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下,一批中青年学者也逐渐地加入到这支新生的队伍中,并取得了较多优异的学术成果。
过去中越关系史的研究,在整个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中显得相对薄弱。虽然在整个上世纪,史学界已经开始关注中越关系史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既不系统,也未深入,已有的学术作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两国间政治关系依然是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黄国安、杨万秀等编撰《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系统叙述中越两国关系的通史性读物,尽管有些简略,但有助于开拓该研究领域。张笑梅和郭振铎的《越南通史》是国内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越南史著作,对古代中越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学习借鉴。王民同的《东南亚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和由余定邦与喻常森编写的《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都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对中越关系有着更全面、更详实的史料研究。戴可来的《略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也对中越两国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专门研讨。这些都为加深理解两国宗藩关系的实质提供了充分的史实依据。
关于越南究竟何时独立建国,其实学界一直存在颇大的争议,难以达成权威一致的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一是,始于雄王时代建立的文郎国,越南、法国和日本的部分学者坚持此说,他们驳斥交趾地区曾经内附中国,其违背史实的政治意图可见一斑;二是,越南历朝官修正史以赵佗建立南越国为其开国肇基,并视为正统,称之为赵朝,推尊赵佗为安南的开国君主;三是,以吴权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割据称王为标志;四是,以丁部领于宋开宝三年(968)立国称帝为标志;五是,以南宋孝宗于隆兴二年(1164)册封交趾李天祚为安南国王为标志。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第四种观点,第三、第五种观点亦各有支持者。具体详见戴可来的《越南历史述略》刊载于《印支研究》1983年第1期;楚汉的《五代宋初越南历史三题》和孔嘉的《越南立国始于何时》分别发表于《东南亚纵横》1992年第4期及1993年第3期;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经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翻译的《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郭振铎和张笑梅主编的《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作为中国重要的友邻,越南在独立后不久,便频繁遣使入贡,表示愿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的宗藩关系,加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国内早有学者一直关注着清代以前中越宗藩关系方面,其学术成就卓著,但是,至今仍缺少系统性的概括。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的科研成果进行简要地归纳和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关于中越关系研究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关于中越关系的研究综论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一度中断的两国友好交流逐渐活跃起来,中国学者对两国间关系的研究也为之焕然一新。目前学术界对中外关系史的关注持续升温,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初具规模,然而多以专题的形式撰稿,尚未出现通览的文章。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在中越关系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探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2)在收集与整理料来源以中国正史为主,并兼用越南古籍,如《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南实录》和《历朝宪章类志》等。这些著作虽是撰写其本国的历史,但鉴于中越历史关系的特殊性,必然有大篇幅涉及中越关系史的内容,即越南国家的起源与中国的关系、中越邦交关系、商业经贸往来、华侨政策问题和边界领土纠纷等。越南学者在谈及中越之间的民族情感与利益冲突时,其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然而,对历史事实的评判,因治学态度不一又各有不同。另外,越南汉文、喃字史料非常丰富且弥足珍贵,可以与中国史籍相得益彰。但从总体而言,中国学者对越南方面的史料发掘工作仍显不足。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 越南 中越关系
中越两国的历史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两者之间的交往以北宋时期为分水岭,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越南北属中国,当时的中越关系,实质上是内地与边疆的关系。它始于秦朝而终于五代,前后延续了一千余年;后期越南实现了独立,向中国称臣纳贡,建立了中越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这一时期起于北宋对丁氏王朝的遣使册封,并迄于清末《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越南彻底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中越宗藩关系至此终结。
(2)有关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较关注历史上侨居越南的华人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及对当地经济开发所做出的贡献。如李白茵的《越南华侨与华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庄国土的《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吴凤斌的《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巫乐华的《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于向东的《河内历史上的唐人街》(《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7期)。近期,徐善福和林明华的新著《越南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为相关专家学者和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他们对大批华人入越的原因、越南的华人政策以及华侨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为中越关系史研究赋予新的内容,如经贸关系、文化交流、边界海疆及华人华侨问题等做了系统地阐述和考证,构建了古代中越关系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把中越关系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此外,作为我国周边友好邻邦之一,中越关系也是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上中越宗藩关系史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清中越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科学准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为推动当今中越关系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3)史料的整理与辑录。如张秀民的《安南书目提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1期),成为我们从事中越关系史研究“点睛”之作。由刘春银、王小盾和陈义翻译并编纂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让学者更加全面地掌握了现存越南史料的保护情况,并有助于了解越南史学界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为研究中越关系史的学者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纂修的《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戴可来和杨保筠点校的《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李国祥与杨昶等编写的《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萧德浩与黄铮主编的《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等对中国史籍涉及古代中越两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和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相关史料组织采录与归类整编,为研究中越关系提供了基本线索。它有利于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促进古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的深入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越关系的学术成果,有关古代中越关系的研究态势也为之耳目一新,其显著特征为:一是随着中越关系不断改善并在友好发展的主旋律下,对越南史的研究由批驳转向理性判断和客观分析为主;二是拓宽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期间的研究成果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华侨华人等诸方面,著述风格也由宏观叙事转变为专题研究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水平;三是一批青年学者踊跃参加,尤以古代中越关系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取材独特新颖,为中越宗藩关系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如王英的《元朝与安南之关系》(暨南大学,2000年),邓昌友的《宋朝与越南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陈文源的《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和卢红的《十九世纪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等。
(1)学术界对中越宗藩关系的研究论著颇丰,其成果多集中在某一侧面具体历史问题上的个案研究。如黄清根、陆妙春的《中越宗藩关系简论》(《江汉论坛》,1996年第11期),从中越宗藩关系的形成、内涵以及历史意义三方面对中越宗藩关系做了简要地论述。厦门大学的陈双燕围绕中越宗藩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试论历史上中越宗藩关系的文化心理基础》(《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2期)一文中,他指出中越宗藩关系形成的心理基础、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其中由儒家文化的传播而增强周边地区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是心理基础;“夷夏之防”及其世界观是中越宗藩关系的理论基础;贵和尚中,王道教化的政治观是中越宗藩关系的思想基础。在《试论近代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一文中,陈述了中越宗藩关系消亡的基本过程,其终止的主要外因是中法两国实力的较量直接决定着中越宗藩关系的结局,清末两种外交制度并存的局面是中越宗藩关系消亡的主要内因。在《中越宗藩关系的历史发展述论》(《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4期)一文中从政治上探讨了中、越之间外交关系的实质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将中越宗藩关系分为形成、稳固、发展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历史时期中越关系表征的演变。除专门论述之外,如海外贸易、文化交流、地方史之类的学术专著或通史性著作也有涉及到中越关系史。反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多视角在诸领域分析研究、全面阐释中越关系史的作品较少。
(3)从事越南史研究的科研能力方面有亟待加强。悉闻越南史研究的学术前沿须要通晓越南语,若是研究近代中越关系史还需要掌握一些有关越南的法语资料。只有这样,国内学者在研究近代中越宗藩关系或中法战争时,才能较全面、充分地占有史料,不致有失偏颇。同时,我国设立相关越南史专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仅限于广西、云南和广东等靠近东南亚的边境省份,在北方也只有北京大学和郑州大学设有越南史专业博士点。尽管如此,这也表明中越关系史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