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几点思考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几点思考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针对这种状况,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现表述如下。

一、要突出教师的引导功能教师,以往认为只要懂得教书就行,而从不去认真考虑如何教好这一问题。

从前教师都是那种“填鸭式”“一言堂”等等的教学模式,只要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不浪费一分一秒,将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这就是你成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

现如今,这一思想已大大落伍了。

我们现在需要的教师,是一个会穿针引线、会起桥梁连接作用的人。

那么,如今的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不能再搞那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了。

我们现在应该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思多说,这样整个课堂才会活起来。

如果你一直喋喋不休地讲下去,不到20分钟,班上大多数的学生就不想听了,思绪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你讲得再好也没用,你抓不住他们的心,这不得不说是教师的悲哀。

而好的教学应不断地给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学生们走神,何乐而不为呢。

2.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课堂教学中,会察言观色也是考核一个老师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从他们的一些细微的动作神情中,窥知他们内心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实施你的教学任务。

如当有的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时,他们会出现一种惶惑的表情,这时你就需要适时放慢你的教学进度,适当降低难度。

当有些学生耷拉着脑袋昏昏欲睡时,你这时就应该发觉自己讲得太多,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及时调整你的教学策略。

3.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现在的语文课,不能搞问题答案固定化,一切都唯答案是从。

其实,文学作品的优劣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他们的观点也就不尽相同,无需苛求统一。

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张锋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浪潮,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参与者,下面就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我们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语文教学改革归结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二是语文怎么教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交汇点也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性的问题。

毫无疑问,有效的、高效的课是好课,低效的、无效的课就是差课。

这个观点本身是无需要论证的,我们需要思考和讨论的是如何让我们的课成为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有效的、高效的好课。

首先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乱耕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现象,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或思品课,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

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颂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

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其次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

我们容易进入这样一个误区,45分钟的课堂通常安排十几、甚至二十几项内容,力求面面俱到,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看起来什么都教了,结果是什么也没教会。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教几十个内容,也必然是对语文的肢解。

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再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才是真正的因人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二、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首先是研究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花园西中九年制学校袁枫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以经典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缺乏与学生生活和时代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拓展教学内容,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和时代相关的现代文学作品、小品文等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生动和活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式和笔记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和学术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引导学生进行观点表达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建立互动性课堂,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从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体地位,缺乏课堂互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建立互动性课堂,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语文课教学的主客体关系也发生了重大转化,如传统的师生关系向“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化;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化;由重视教学理论与实践为重点向重视教育主体“学”的经验总结转化;由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动向师生互动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也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一、语文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个怎样的学科?换言之,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争论已久而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的问题。

语文是基础学科,而且是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对此基本没有什么异议。

而就其作用而言,则有不少争论。

十几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语文是工具学科。

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工具。

狭义地说,这一点是不错的。

不仅不识字的人不能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而且语文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其它任何学科也难以学好。

但语文学科又不仅仅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

若按现在时兴的学科分类,它所包容的二级、三级学科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无论社会和现代科技怎样发展,这一学科群的作用和地位都不会降低,相反,它们还将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继续发展,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因而不能因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把语文学科定义为单纯的工具学科。

那样做,毫无疑问是贬低了语文学科的地位。

把语文学科视为纯工具学科的观点,与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包括儿童的启蒙阶段和成人的扫盲阶段,学语文可以认为主要就是学“语言文字”。

会认字、写字以后,就可以看报纸、读书、写信等等。

对于语文学习的中级阶段,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之后,大部分今后并不继续从事语文及与语文有直接关联的专业,语文对于他们也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这也是事实。

但是仅仅根据这些来定义语文学科的性质,则肯定是不恰当的。

新形势下语文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语文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一一程 。
出来 的, 学生是 知识 的发现者 。两种学 习方式 都有其 存在 的价值, 此是相 辅 彼 相成 的关系 。但 是传统 学 习方 式过 分强调接 受和 掌握, 略了发现 和探 究, 忽 学 生学 习成 了纯 粹被 动地 接 受 、记忆 的过 程 。这种 学 习压抑 了学生 的 兴趣 和 热情, 响了学 生思维和 智 力的 发展 。转变学 习方 式就 是要 改变这 种学 习状 影 态, 把学 习过程 中 的发现 、探 究 、研究等 认 识活 动 凸显 出来, 使学 习 过程 更 多地 成为 学生 发现 问题 、提 出 问题 、解决 问题 的 过程 。强 调发现 学 习 、探 究学 习 、研 究学 习,因此 成 为本 次 课 程 改革 的亮 点 。 语文教 改势 在必 行 。那 么, 文教 学应该 如何适 应 课改精 神呢 ?我认 为 语 语文教学走 向 “ 质教育 ” 素 ,必 须 实 现 “ 个 转 变 二 个 优 化 ” 三 。 1实现 三个转 变 11 努 力从 教书 匠转变 为教 育家 . 著名语言 学家 吕叔湘先 生说过 :教学, “ 就是教 学生学, 主要 不是把 现成 的 知识 教给 学生, 而是把 学习 的方法 教给 学生 。 ”但 在语 文实 际教 学中, 人们往 往 走 入 单 纯 “ 师 教,学 生 学 ”的 误 区 。 采用 “ 刀 切 … 齐 步 走 ”大 老 一 运动 量 的办 法 “ 孜孜 乐 教 圃 守着 一套 陈 旧 的教学 观 念, 师架 空 分析 教 , 教 材, 照本 宣科, 了教材 的奴隶, 成 为教而教 的机器 , 毫无艺 术性可 言 。这貌似 对 学生 的关心 负责, 实则是对 其身 心和智 力 的极 大压抑 与摧残 , 是严 重违 背教 育 的初 衷 的。新形 势 下 的教师, 成 为科研 型 、专家 型 的教师 。他 不仅 “ ” 应 能 教, 而且 “ ”教 ; 会 不仅 要精 通 本专 业知识 , 还要 了解 相关 的边 缘 知识 不仅 要钻研 新的理 论 、新 的思想 , 要善于 总结在 教育 实践中 获得 的经验与 体会, 还 并力求 将感性 认 识上升 到理 性认 识, 从面指 导 自己更好 地 实践 。正如 马卡连 柯所 言 :离 开教 育理 论 我是不 能 工作 的 。 “ ”这 一精 辟见 解, 启示 我们 要认 清 时代 赋予我们 的重任, 我们 应从根本 上实现 由机器型 的教书 匠到艺术型 的教育 家的转变 。 1 2 努力从 课 堂教授型 转 变为导 演型 。 . 孔子 曾说过 : 学而不 思 则 罔 古今 中外 的大学 问家都 十分 强调 思考在 学 习中 的作用 。在 旧的模 式 下, 文教 学 大都采 用 “ 语 保姆 式 教学 方 式, 其最 大 的特 点就 是 “ 放 手 ” 不 。大 到 篇 章,小到 字 词 , 是 老 师说 了算 , 满 堂 全 “ 灌, 满堂 问, 言堂 的局面随 处 可见。学 生毫 无独立 性可 言, 是一 个个记 一 只 忆 的机器, 严重束缚 了学 生的创 造性 思维 。因此 在实 施素质 教育 的过程 , 它 我 们必须 打破 旧的传统模 式, 以让 学生 自己去 掌握材 料 ( 可 包括 教参书 )省去机 , 械传 输所造 成 的大量 时问 的耗 费 。课 下 自己吃 、课上谈 味道 , 上应 该成 为 课 学 生各 种 理解 碰撞 、质 疑创 新 的一 方 舞 台 。“ 文成 形 ,随课 成形 ’ 以 随 可 4 0 科技 博 览 5 l

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如果这几个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

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的分析和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新课标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实验,要求课堂上师生间合作互动,气氛热烈。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争着上台,教师欣然下台”的场面。

感受是:实验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学生是比以前活跃了,会说多了。

看起来这似乎是符合当前的新课改精神的。

可是,是不是课堂上越“热闹”就越“活”呢?我觉得未必如此。

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并未得到增强,这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

就语文学科而言,我认为要推崇一种“静中求活”的课型。

即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这是因为:静堂,可凝神醒脑。

比如刚开始上课,在课间玩得起劲的学生,心还未定下来。

教师可以走上讲台,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学生,静等片刻。

学生兴奋的神经会在这种“静堂”中得到“静”化。

此时开始讲课,并且用精彩的开场白导入,学生自然就进入了佳境。

静思,使感受深刻。

有些抽象性很强的句子或文章,即使教师深入浅出地反复讲解,学生也未必就马上“转过弯”来。

先让学生反复品味思考,教师再适时点拨和组织讨论,却能使其豁然开朗,理解得更为深刻。

静悟,可得三味。

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

这时教师不必将问题加给学生,而是让其静静地反复品读,做“无问题之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

学生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静悟,亦读书一境界耳!在静中求“活”,从而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这样的课堂,你能说不活么?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

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

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图们市六中马玉芬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一个敏感而深刻的课题。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的语文教师们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但是终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根本不会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这种艺术是异彩纷呈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随意为之,没有规律可循。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说:“真正具有深度和创意的课程变革,实质上就是新旧课程范式之间的革命性转换,而并非技术主义的形式化演绎。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一、我所看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如今部分地区和学校采用一种导学案和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是由老师编辑,在课前发给学生回家预习,导学案所呈现的问题是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能尽量解决的、内容包括字词、文学常识和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在上课时,老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导学案的准备情况,由此判断学生对课文的预习程度。

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老师事先根据学生的不同成绩,按照语文成绩的高低搭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分成若干组别,选一个组长作为本组的代表。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各组开展热烈的讨论,得出结论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

看上去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二、关于这种模式的看法1、关于导学案导学案的使用确实革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但是导学案的使用能否真正的服务于语文教学,能否达到教师们所设想的预期目标呢?这还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首先,初中生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能否保证绝大多数人是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吗?如果学生们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去应付,不仅没有收获,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有效教学”已成为最关注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所谓的改革也是针对传统的低效和无效而开展的。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还存在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热闹了,内容花哨了,感官刺激了,就是素质教育,但课堂没有展开积极的教学思维,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用好教材资源,精选教学内容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如何使用并且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尤其是如何用新理念驾驭教材,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用好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提高呢?首先,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了解课时、单元、年级、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要追问教材所提供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做到全面把握、有效挖掘与合理运用教材。

同时要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一个心中的预测,多想想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喜欢怎样学?学生能不能觉得懂?再进行教学二次设计,这样在课堂中就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了,课前精心设计了,教时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扩散点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接触与之相关的各类教材。

例如,教学完《钱塘湖春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春天有关的诗,或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与春天有关的诗来阅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就会使认识得到解决升华,情感得到熏陶。

二、了解学生学情,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

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觉得学有所获。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在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法、课程内容的更新、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创新实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课外读书、文学鉴赏、诗词鉴赏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人生、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

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更新课程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教师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和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要注重引入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名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中,还要注重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科技、文学与艺术等,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需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改变这种现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的教授,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文献分析等方面没有太多的培养。

改革后的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改革后的课堂可以尝试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可能。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或者通过网络资源进行作文评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文学欣赏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文化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让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谈新课改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也谈新课改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也谈新课改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随之而来在全国推广的课改,让每一个困惑中的语文教师眼前一亮,看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希望之光。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和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强化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

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语文课程不仅是初中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还是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培养的重要途径。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教育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注重学生先学会,再理解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中,教师经常采用背诵、填空和复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

但是,仅仅靠记忆和理解往往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语文技能。

现在的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体验。

在课堂上,学生先通过实例或故事感受、理解知识点,再在作业中进行巩固和应用,使其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较好地应用,增强了学生的语文技能。

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把语言艺术、文化意义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结合多元文化,注重课程整体性,加强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人文素质方面,教师应该通过文学史、文化史等教材和案例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人文关怀。

在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策略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探索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式,例如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些可以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理解知识点和技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然而,应该注意多媒体应用不能代替教学的基本方法,而是增加教学的辅助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学生先学会、再进行理解;在语文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更为重要;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慎重使用。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是起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新中活动学习。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者的主战场,教师如何排兵布阵,调兵谴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面对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职业语文不能不对自己的教学全面的定位思考。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作为知识容器,被动坐等老师“喂食”,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迫使学生只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钻研创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新思路。

一、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好教师应该善于选用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潜力,发挥教材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的根本作用。

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万人一法。

针对职校学生,语文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的现状,教师必须寻求新的模式,以适应职校学生的特点。

(1)启发---研究型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先启发学生让他们进入一种状态,激起他们的兴趣后设置问题来研究,进而自己探索,最终达到学生个体智慧的一种全新的飞跃性体验,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猜”、“读”“问”、“议”、“结”、“思”。

“猜”:指的是教师上课导入课题后,让学生猜文章内容、故事情节、议论论据,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中专二册教材中《世间最美的坟墓》、《过万重山漫想》、《杨柳》均可让学生猜测内容。

“读”:猜过之后,学生可采用多种方式默读、朗读、齐读、指名读,再和自己猜想的内容进行比较,进而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问”是根据课文导读,和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此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议”教师选取学生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结”是就学生讨论出来的看法,自己小结课文后教师补充,强调重点。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对此我就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一)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

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

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

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

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

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打好文化的底子(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1)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第一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语文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成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改革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教学模式传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评价一个学校、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教学模式也多使用传统的机械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教的累,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资源单一。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源均比较匮乏,虽然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学生却未掌握这些资源的应用方法,而教师在课堂中也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来开展教学活动。

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面产生了较大的制约,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难以得到提升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1.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需求的是综合性的人才,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正确的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

其次,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语文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注重课外教学,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正确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作者:陈光安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年第9期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中心学校陈光安备受瞩目的全国第八次会议课程改革一路风雨兼程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

此次课程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

通过参与课程改革,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涌现了一批敢立潮头引领课改的教坛新秀,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喜人场面。

然而在众口一词得叫好声中,在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于繁忙的听课、评课之余,沉下身子,冷静思考,仍有一丝隐忧:我觉得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拨开迷雾,去伪存真,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提升,去努力打造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高效语文课堂。

一、转换角色,变“讲问课堂”为“学导课堂”我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原原本本不加分析将材料内容一股脑硬塞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晕脑胀;教师台上当演员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台下做听众一片茫然。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不仅严重约束了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大大减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实施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在逐步得以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扫“满堂灌”的阴霾,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迈进,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取而代之的是连续不断的“问”,依然是教师不放心,不放手,把学生牵的紧紧的,对教材内容统的死死的。

譬如一堂阅读学课,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文情节发展的脉络,按部就班地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循着老师的问题的思路,通过走进文本依次回答出来。

显然,这种变化与教师的“满堂灌”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光安
力, 往往是通过语言表达这一标准来做 出评判 的,而语文教学 的重心之一 , 就 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 应该忙拓宽语文课 堂教学 的思路 , 既注重引领学生进行 内 容理解 , 又不放过语言表达这一能力训 练点 。 三、 调 整 重心 。 纠“ 过度 拓展 ” 为“ 适 当延伸 ”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推进 , 文本拓展 成为这次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 于是乎 拓展延伸成 为语 文课中教 师必不 可缺 的内容 , 无论要与否, 教师全盘搬来 , 无 限延展。客观的讲 , 适度的拓展的确延 伸了学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 的主 旨, 起到了新课程提 出的用教材的目的。但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操作 巾, 并没有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 , 造成 了文 本内容 与拓展延伸的轻重倒置 , 如同画 蛇添足 , 多此一举 。这不仅没有起到拓 展延伸的作用 , 甚 至连 文本 中应该掌握 的知识 内容都没有抓住。因此, 在课堂教 学实践巾, 我们的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文本 内容 与拓 展延伸 的度 , 做 到相得 益 彰 。恰 到好处。笔者认为, 从具体操作的层面 } 二 讲, 首先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 其次才是 根据课文的需要进行适度拓展。 之,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 的 艺术 。 教海亦无涯 , 探索无止境 , 特别是 在推进课程改革 的今天 , 我们更应该潜 心钻研 。 认真反思 , 不断总结 , 只 有 这 样 才能够全力打造优质高效、富有活力 、 具有核心竞争 力的语文课 堂 , 才能全 面 提升语文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2 0
课堂学习的主体 , 教 师的教应该完全服 从并服务 于学生的学。 新课程提倡的 自 主学习的关键 ,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 求知欲 , 激发学生 的问题意识 和创 新精神 , 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 、 点化 、 引领 、 激励 , 点在 困惑处 , 拨 在歧途上 , 连在衔接 点。因此 , 要真正实现课堂教 学的彻底革命 , 就必须 充分彰显学生主 体作用 , 变“ 讲问学堂 ” 为“ 学导课 堂” 。 特别是当前正在进入攻坚的语文课堂 , 在步入 改革深水 区的时候 ,必须树 立 “ 以生为本 , 以学 为重 ” 的课 改意识 , 引 领 广 大 一 线语 文教 师 以学 定 教 。 顺 学 而 导, 多学少教 , 先学后教 。只有这样 , 才 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 充分激发 学生 的积极性 、 丰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大 丽 积提高语文课 堂教学质量。 二、 拓展思路 , 从“ 内容 理 解 ” 到“ 语 言表 达 ” 语 文 ,顾 名 思 义应 该 是 语 言 文 字 , 这也应该是语文教 师教学 的全部内容。 我国传统 的语文 教学是 比较注 重语言 表达训练 的, 沿袭 了 卜 千年的上 寸 建社会 的科举考试 , 仅考一篇作文。透过一篇 文章 , 就能看 出考生的学识 、 视野 、 胸襟 和语 言表达能 力 , 千 百年来 , 这其 中不 乏有识之士 , 也 出现 了许多卓有 成就的 思想 家和政治家。只是 到了近代 , 特 别 是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我们的语文课堂 才 出现了大量五花八门的繁琐分析 , 在语 文考试 中, 基础知识 部分 , 尤其是理解 的比重越来越大 , 传统语文教学 中注重 语 言表 达 的优 势 正在 逐 步 消 弱 。 尤其 是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 , 这种趋 势有增 无减 。 语文教学 中 , 大量的习题训练 , 让 学生舍本求木 , 繁琐 的阅读分析 , 使学 生索然无味 ,标准化考试方法的引进 , 更 是 扼 杀 了学 生语 言表 达 的创 造 能 力 。 课堂上 , 教 师投入精力最多的往往是对 文本内容 的分析 理解 ; 考试时 , 基础知 识部 分中阅读理解的比重有增无减。 认 真反思这些年我们的语文教学 , 丢失 的 是 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训练这一 关键 内 容。一到语文课 , 教师往往抓住课后 的 思考题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 去理 解
新 时期语 文课堂教学 改革 的 几点思考
河 南省新县 箭厂 河 乡中心 学校
备受瞩 目的全 国第八 次会议课 程 改革一路 风雨兼程 已经走 过 了十三个 年 头 。 此 次课 程 改 革 范 围 之 广 , 力 度 之 大, 都是史无前例的。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与课程改 革, 一线 的广大语文教 师教育理念得到 了更新 ,教育方式发生 了根本性 变化 , 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 涌现 了 批 敢 立 潮 头 引领 课 改 的教 坛新 秀 , 语 文教学 呈现 出一 派百 花齐放万 紫千红 的喜人场面。 然而在众 口一词得 叫好声 中, 在这 种看似繁荣 的背后 , 作 为一名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工作多年的老教 师 , 于繁忙 的听课、 评课之余 , 沉下身子 , 冷 静思 考 , 仍有一丝 隐忧 : 我 觉得当前小 学语 文课堂教学 改革 尚有一些 不尽人 意的地方 , 需要我们拨 开迷雾 , 去伪存 真, 不断探索实践 , 不断反思提升 , 去努 力打造一个具有 核心竞争 力的优质高 效 语 文课 堂 。 转换角色, 变“ 讲问课堂” 为“ 学


导课堂”
我 国传统的语文课 堂教学是“ 满 堂 灌” ,教师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 际情 况, 原 原 本 本不 加 分 析 将 材料 内容 一 股 脑硬塞给学生 ,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 的容器 。课 堂 , 教师讲得 日干舌燥 , 学 生 听 得 头 晕 脑 胀 ;教 师 台 卜当演 员 使 出浑身解 数 ,学生 台下 做听众一 片 茫然。 这种 以教 师为中心的做法 , 不仅 严重约束 了学生 的手脚 ,阻碍 了学 生 学 习 能 力 的 培 养 ,而 且 大 大 减 损 了语 文课堂教学 的实际效果 。实施课程 改 革 以后 ,教 师 的 教 学 理 念 发 生 了 较 大 变化 ,学生 的主体作用正 在逐步得 以 落实 , 语 文课 堂教 学也 一扫 “ 满 堂灌 ” 的阴霾 , 朝着 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学 习 方式迈 进 ,教 师的角色发生 了明显 的 变 化 , 课 堂 上 不 再 是 滔 滔 不 绝 地 “ 讲” , 取而代 之的是连续 不断 的“ 问” , 依然是 教师不放 心 , 不放 手 , 把 学生牵 的紧紧的 , 对教 材内容统的死死 的。 譬 如 一堂 阅读 学课 ,教 师往 往是根据课 文情节发展的脉络 , 按部就班地提 出几 个 问题 , 然后让学生循着老师的问题 的 思路 , 通过走进文本依次回答 出来 。显 然, 这种变化 与教师的 “ 满堂灌 ” 相 比, 是一个 不小 的进 步。但 是这种 “ 满堂 问” , 依然不能完全放开学生 的手脚 , 从 根本上解决教学主题作用发挥的问题 , 依 旧是一种 目中无人 的教学 , 不利 于学 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 我们经常说学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