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私”是自古至今中国的死结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_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鸭20220829019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考〕考试时长: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项选择、选错均不得分〕1、?左传·恒公二年?载:“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段记载反映出A.重本抑末观念的萌芽B.宗法制度利于国家稳定C.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D.“士〞阶层的开始出现2、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那么引水浸润,雨那么杜塞水门。
〞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A.四川B.陕西C.河南D.山东3、中国历史上某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幅员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立,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A“三代〞 B.春秋战国 C.秦汉 D.唐宋4、?续通志·职官四?这样描述古代某中央机构:“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该中央机构是A.尚书省B.门下省C.枢密院D.三司5、某北宋思想家指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那么安,失其所那么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那么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该思想家是A.苏轼B.程颐C.陆九渊D.朱熹6、读及书法演变,清代金石学者富方钢指出某种字体“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以下项中,符合该字体特点的是A.字体略长,笔画圆匀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工整清新,飞洒活泼D.字形方正,规矩严整7、有学者指出:“世宗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在该学者看来军机处的作用在于①强化君主专制②表达开放决策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协调满汉矛盾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8、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金苹果锦城一中 2023~2024 学年(上)高2022级期中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
《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
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
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
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
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
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
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
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
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
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时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大师和历史学家,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传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黄宗羲的思想颇具影响力,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思想既是对传统封建体制的批判,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理想追求。
黄宗羲认为,天下万物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天下所有的一切,包括国家和皇权,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是皇帝或者贵族而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而应该谦卑地接受大自然的支配,侍奉大自然。
这表明了黄宗羲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念所弘扬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不仅是对封建帝权的质疑,更是对君主制度的否定。
在封建时代,皇帝被奉为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黄宗羲的思想突破了这种“天命神授”的观念,主张政权来源于人民,君王只是人民的代表和仆人,他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否则就失去了合法性。
黄宗羲反对专制、主张人治和民主,把天下与皇权对立起来,提倡大同思想,主张尊重自然、尊重道德。
黄宗羲主张以民为本,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实际上是在呼吁建立一种本源思想,即君主与臣民、父母与子女、夫妇等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君主为民伺候,而非民伺候君主。
黄宗羲在他的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主张把道义置于第一位,认为天下之事,大义为重,小恩为轻,一切政治活动都应以“民本”、“民命”为根据,标准和出发点。
他指责当时的统治者腐败无道,贪污横行,只重视私利,而不顾民生疾苦,弟兄之间争斗不休,士大夫们无所顾忌,由此导致社会道德风气败坏,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他认为天下的一切问题,首先应该从大义出发,以民族、天下利益为出发点,君主应以天下民众为主人翁,尊重天下百姓的权利和意愿,以天下为重,君为客,尊重天下之民的感受。
关于历史的十句话
中国历史的十条规律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4题,共48分。
每题只要一项最契合标题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允〞、〝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都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主张〝礼〞、〝法〞并用 D.都阐释了各自的〝谐和〞思想2、〝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意,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那么弊于上,臣无法那么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以上信息反映出①执法要地下、公正②法、术、势相结合③执法手腕包括赏和罚④法则是为君主效劳的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3、 2021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平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允的严重课题。
〞以下中国现代的思想中很早就有处置相似效果的主张的是( )A. 〝有教无类〞B. 〝免除百家,独尊儒术〞C. 〝存天理,灭人欲〞D. 〝经世致用〞4、在课堂上,教员讯问小明和小玟,你们心目中的好国君应有怎样的作为,两人的回答如以下图。
请问:小明和小玟的论述,区分对应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哪家思想〔〕A、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C、儒家、墨家D、法家、道家5、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品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以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假定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6、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和而不同〞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
中国文化概论部分习题答案
关于中国的封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ca血缘关系b.小农经济c.利益关系d.宗法制1、商鞅的法强调的是什么? DA.法势B.法术C.法制D.公平的法度3、独尊儒术以后,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DA.教化论的国家B.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C.礼乐文明D.外法内儒4、张君劢写书说中国古代是个什么单位? (3.00分) BA.教化B.文化C.军事D.家庭5、关于教化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 8.0 分) DA 君民同体B 行动主义C 性善性恶两种人性论D 法家思想6、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AA教化论B礼乐 C和平D官僚7\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AA.小农B.王权C.军人D.商户8、关于中国封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血缘关系B小农经济C;利益关系D宗法制9、关于文治政府的特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BA中央集权B地方分权C地方进献D文人治国10、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BA反对战争B秦汉兴盛C说三大患D小民的立场全部验证,保证正确,希望大家看后能下载一下给留下点财富。
一、大同思想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
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
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
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
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全卷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0分,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了()A.儒家的“仁爱”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道家的“无为”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3.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儒、道、法、墨 B.道、儒、法、墨C.儒、法、道、墨 D.道、法、儒、墨4.“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5.董仲舒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该言论体现出的思想包括()①仁政②工商皆本③天人感应④无为而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6《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与天下为公相比天下为家的历史事件
与天下为公相比天下为家的历史事件一、揭开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历史内涵「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这两个概念的对比自古以来就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秩序、政治治理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都曾经对这两种理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从中国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这两种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传统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历史内涵。
二、历史事件一:孔子提倡「天下为公」在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天下为公」的理念统一天下。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倡的「天下为公」所体现的是大同世界观,提倡人人平等,注重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新时代。
三、历史事件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天下为公」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天下为家》,罗马人将所有人都视为家人对待。
这种思想在罗马帝国扩张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扬。
罗马对外扩张的也将征服国家的人民视为罗马人的一部分,保持着对等的对待和关怀。
这种「天下为家」的思想成为了罗马帝国统治国家的重要法则,保持着罗马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四、总结回顾与展望通过对上述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思想有着各自的内涵和特点。
无论是孔子提倡的「天下为公」,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天下为家」思想,都体现了各自时代对于社会秩序、政治治理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值得我们反思和思考的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如何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个人观点: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我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借鉴孔子「天下为公」和罗马「天下为家」的思想,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繁荣的社会。
天下为私的感悟作文
天下为私的感悟作文
我坐在路边摊,啃着炸鸡,看着来往的行人和车辆。
听人说,天下为私。
呵,这话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
在这大城市里,谁不是为自己活?谁不是为了那一口饭、一个家、一个更好的未来?但话说回来,这自私也没错啊,人嘛,总得先照顾好自己。
那天和哥们儿在球场上打球,累得像条狗,但心里爽极了。
突然想到那句“天下为私”,哈哈,真是贴切。
在球场上,谁不是为了自己出风头、秀技术?但这种自私也带来了团队的默契和合作,不是吗?你看,我们为了赢球,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这不就是自私带来的好处?
晚上和闺蜜逛街,看到一家新开的店,我俩眼睛一亮,立马冲进去。
试穿了几件衣服,都觉得挺满意。
这时我突然想到那句“天下为私”,笑了笑。
是啊,我们女生逛街,不就是为了自己开心、为了打扮得漂漂亮亮吗?这种自私,我觉得挺好的,至少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乐趣。
有次和老爸老妈聊天,他们说起小时候的事,说那时候大家都挺穷的,但都很快乐。
我突然想到“天下为私”这个词,但觉得在
这里似乎不太合适。
也许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更简单、更纯粹,他们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活着,而是为了家庭、为了社区。
这种无私,也许正是那个时代人们快乐的源泉。
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老人站着,我立马站起来让座。
那一刻,我觉得挺开心的。
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举动,但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自私和无私并不是对立的。
我们可以为了自己活得更好,
同时也可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这种平衡,也许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赤峰二中2019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表明先秦儒学A.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2.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3.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
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
这一取向A.反映出诸子百家思想渐趋统一B.表明法家已居于社会主流地位C.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基础D.表达了士人阶层参与政治愿望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6.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7.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公天下、家天下与私天下
公天下、家天下与私天下张分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流行的政治理论之一。
本文在分析公天下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基本思路、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公天下论集中回答了设君之道、为君之道和择君替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它既论证了君主制度的必然性与主权在君的合理性,描绘出“圣王之制”、“天下之法”的理想政治蓝图,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还为政治批判提供了价值尺度。
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天下非一家一人私有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的认同。
一般说来,历代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这些思想,还往往自觉地运用它、利用它来调节政治或变革政治。
这类思想现象既不能简单地一律斥之为粉饰政治,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其定性为“反对专制”乃至“民主主义”。
本文还提出这样一个认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维中,规范、制约、调整君权的思想极其丰富,政治批判色彩相当浓烈。
“天下为公”思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这表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理论体系有其精致、周到之处,甚至包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性。
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历史现象。
以往的思想史研究对这个特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需要改进的。
关键词:天下为公;家天下;私天下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流行的政治理论之一。
《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这些思想命题被历代思想家、政论家反复征引,它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许多学者称这一类思想命题为“民主主义思想”、“反专制思想”。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礼运》篇的思想表明儒家主张建立“民权的大同世界”(参见徐顺教:《〈礼运〉大同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收入中国孔子基金会编辑:《孔子诞辰2540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孔昭,号稼轩,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一生思考政治道德的结晶,是对传统封建君主制度的一种挑战,也是他所倡导的改革观念的核心。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中国政治传统的批判和思考的结果。
传统封建制度中,皇帝被视为“天子”,凌驾于万民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而黄宗羲认为,天下乃人共有,君主仅是治理者,应当依靠天下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他认为君主应是服务于人民的,与人民共同分享治理权力和天下的利益,而不是统治和压迫人民。
黄宗羲主张君主应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个人权力和私利为中心。
他提出“君先民而民之后”,强调君主应是天下人民的代表和服务者,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应当依靠人民的支持和合作。
他批判了一些专权的君主对人民进行压迫和剥削的行为,对君主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
黄宗羲关注社会公平和农民权益,强调君主应当尊重人民的权益和劳动成果,推崇农耕文化和农民的生活方式。
他主张君主应当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和国家的繁荣。
他鼓励君主普及教育,加强君主和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提高人民的自觉性和素质。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论基础。
它强调了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在中国的发展。
它对中国封建君主制度的批判也引发了对现有政治制度的反思和改革的呼声。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他的理想与现有的封建体制格格不入,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排斥和打压,他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思想家和改革者,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复习:《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学案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复习-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复习目标:1.能运用批读法阅读本章内容。
2.能根据文章结构画出思维导图。
3.了解“差序格局”的概念、特点、表现及形成因素。
4.分析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区别。
【活动一自主先学】活动要求:请同学们自行识记上节课所学习的关于苏州的文学常识,并尝试画出上节课的思维导图,对上节课的知识再进行巩固。
(时间为5分钟)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
截至2021年,苏州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77.6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274.83万人。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2718.3亿元。
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中部,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东傍上海,南接浙江嘉兴、湖州,西抱太湖与无锡相邻,北和南通隔长江相望。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前章回顾【活动二文本精读、深读】活动要求:通过阅读老师精选出来的20段文本,对文本中划线句和加粗句进行赏析,基本掌握议论文的赏析方法。
在理解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区别之上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基本观念。
(1)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指出现象,引出下文对整个社会结构格局的论述】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3)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通过认识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2.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法指导】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了解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3.了解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的特点,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社会经济的发展A农业1、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影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人口增加;推动了经济作物的扩种;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品种繁多;许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影响: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租佃关系普及全国影响: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新灌溉工具的应用: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提高;【史料】材料1: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材料2: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的意思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的意思摘要:一、全文概括二、解读“身丧国灭,实自取之”三、分析“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的意义四、结合历史实例阐述观点五、总结:自省与警醒正文:一、全文概括“身丧国灭,实自取之”这句话意味深长,道出了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许多国家的统治者在取得天下后,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
这里,我们通过“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
二、解读“身丧国灭,实自取之”“身丧国灭,实自取之”意味着国家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自身的失误导致的。
在这个过程中,统治者往往因为过度自信、腐朽堕落、背离民意而断送了国家的前程。
这句话提醒我们,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密切相关,一个有远见、英明神武的统治者对国家的繁荣与稳固至关重要。
三、分析“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的意义“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这句话是指唐朝迅速崛起,统一天下。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优势,才能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
而这个过程中,统治者的领导能力、政治智慧以及民众的团结协作至关重要。
四、结合历史实例阐述观点历史上,诸多国家的兴衰都证明了“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的观点。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后,统治者过度集权,导致国家迅速灭亡;唐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英明神武,国家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而清朝末年,统治者腐朽堕落,民众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这些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国家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密切相关。
五、总结:自省与警醒通过对“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的解读,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警醒当下。
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固需要统治者的英明神武,以及民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时刻保持自省,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此为鉴,警惕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错误,不让悲剧重演。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是天下的主人,天下是君主的客人。
这一思想被认为是对传统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挑战,提出了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制约、人民选择政府的构想。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对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封建主义制度的危机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黄宗羲生活在朝廷权臣专权之下,忧心国家命运。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到,“众归天下天下之实,君不得已乎!”,意思是说政权实质上是君臣合力的结果,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下百姓。
他认为天下大同、人民平等是天命所归的理想境界,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思想的内涵。
黄宗羲认为,天下既然是君主权力的来源,那么君主就应该成为天下的首席服务员,天下百姓是君主的主人。
他主张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君主通过百姓选举产生,实行君主负责制和检察制度,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
他提出了“政所以能为天下者,唯德之行合于道”的观点,强调君主必须以德治国,在行为上要符合道德的标准,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尊重。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政治理论中是非常新颖的,对于中国政治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君主和百姓权利对等、相互制约的观点,对于后来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清朝晚期,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改革开放等,这些变革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黄宗羲思想的借鉴。
黄宗羲的思想也对后来的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田”重大考古成果发布。
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许多出土器物中包含其他古文化的因子:如折腹鼎、陶背壶等文物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拥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的要素。
这体现了()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材料“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分布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描述的是夏商西周,排除A项;材料与贫富分化差距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青铜文明,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下图是一位同学记录的某一文化遗存的历史课堂笔记,下列关于这一文化遗存的表述正确的是A.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C.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D.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答案】B【解析】据材料“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仰韶文化遗址,其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B正确;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错误;龙山文化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C错误;材料强调其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故D与题意无关。
3.中国是文明古国,那时候的古中国人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并且大量使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时期时代人使用打磨结合方式制造工具,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故选B;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错误;奴隶社会除了打磨工具,还有青铜器,会农耕生活,C错误;封建社会已经形成小农经济,以铁器为主要劳动工具,D错误。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至公-吴王寿梦有四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至公-吴王寿梦有四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
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
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
”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
”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
季子时使行,不在。
庶兄僚曰:“我亦兄也。
”乃自立为吴王。
季子使还,复事如故。
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
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
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
”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
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
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
”博士七十人未对。
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②,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
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
”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
”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令之对曰:“臣请说之。
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簴。
妇女连百,倡优累千。
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
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
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
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
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注释】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
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季A子B贤C使D国E及F季G子H则I吴J可K以L兴M乃N兄O弟P 相Q继【答案】CHM(每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
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虽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
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
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
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
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前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汉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了平衡统一。
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史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精、湘、闽、季、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为私”是自古至今中国的死结作者系杂文家原载《同舟共进》2010年第12期历史告诉我们,在前现代社会,明知血缘关系不可凭信,而天下为私的权贵富豪们又别无纽带可以依仗,总要搞“血统论”。
这一点在卫国建立之初就有表现。
君不见,这些年不少地方政府煞有介事地发布了公务员午餐禁酒令,公安部多次发布警察工作时间禁酒令,近年又在许多大城市发起了“反醉驾”,管住了吗?管住了能自律的!询诸海内外,公务人员工作期间禁酒真的没办法管住吗?说难就很难,两三千年都没管住;说不难就不难,在“三公”消费向社会公开的国家,早就管住了。
资料载,1991年2月,江泽民视察濮阳市和中原油田时,指名看了戚城遗址。
他听了关于这座古城的历史介绍后,称这里是春秋时期的“联合国”。
随后又自我更正,“把戚城说成联合国不正确,我们是一个国家中的诸侯之中的会盟。
”大汉族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无孔不入,我们的语文与历史课到了完全无视历史真相的地步。
偏安江南的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主战就是“爱国主义”诗人;金国的元好问吟咏的是李杜笔下的河山,难道不是更正宗的华夏文化?主战就一定光荣,主和就一定是可耻的投降派?诸葛亮六出祁山折腾蜀中军民至死而后已,固然是刘氏忠臣;而谯周不在乎个人历史毁誉,建议阿斗开城降魏而免百姓无谓牺牲,谁更伟大?>>右边的大方碑正面书“三教之祖”四个斗大楷字,碑阴镌刻大名府州县乡绅捐银碑记,记载了明天启年间的一起官员“诈捐”事件。
以大名府知府向胤贤为首的本府县官员承诺为修仓颉庙捐献银两,可这些地方要员却没有如数交纳。
南乐县令叶廷秀既不愿为他的顶头上司和左邻右舍的同级官员代缴,也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碑上命工匠铭刻:大名知府向胤贤捐银十两,加注“未给”;其他十几个县令捐银五两,后加注“只给一两”。
【古代之“帝丘”】中原行的第二站是濮阳。
对于濮阳,我行前的了解仅限于三点:一是古人所说的“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那些“靡靡之音”就发生在这么一方土地上。
正如30多年前,官方说邓丽君的歌听不得,都是靡靡之音,是台湾国民党反动派打“心战”用来瓦解我们革命斗志的;如今我们当然不会那样评价“桑间濮上”的民俗和民歌了,而说那是“原生态”的反礼教的人性化的浪漫的情爱。
二,我知宋辽澶渊之盟发生在这里,想看看这古战场。
第三,我知道濮阳是中原油田的总部所在地。
其实,常念及濮阳是因为那里有位文友黎明,这次是应邀参加该市的网友活动。
惭愧的是,过去读古典作品对历史地理不求甚解,往往对故事发生地大致对应的现实位置没有究问,至于濮阳乃蚩尤战黄帝的战场及蚩尤冢所在,五帝之颛顼、帝喾二位的建都处,这类传说性的知识更没有纳入我的“濮阳记忆”。
按照《汉书•地理志》的说法,濮阳就是古代的“帝丘”,因为它相传是黄帝之子颛顼帝的遗墟,“春秋时为卫都”。
为了厘清一些背景知识,我重读了《尚书》和《诗经》等与卫国相关的文史典籍,最深的感触有三点。
【专制独裁时代,不择手段是常态】世道纷乱,人心凶险,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没有道德底线,为了争夺一国的最高统治权和对他国的霸权,或力夺或诈取,无所不用其极,这种令孔夫子很伤心的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似乎在卫国历史上表现得最鲜明。
卫康叔乃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即周成王的九叔,卫国初封为伯爵之国。
卫顷侯以厚礼贿赂周夷王,升为“侯”。
卫国最辉煌的时期是卫武公时,因他将兵助周室平定犬戎之乱有大功,周平王将卫国升格为“公”,且“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史称“武公修德”。
而这个武公是怎么上台的呢?公子姬和以重金收买武士,在举行老国君的葬礼时袭攻新即位的哥哥于墓上,新君被逼逃入墓道而自杀,这个不忠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的姬和便是卫武公……以下乌七八糟的秽史不必多述了。
卫国历史上也有温人心脾的好人好事。
太史公著卫国简史之后感叹道:“余读(卫康叔)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公子寿盗旗扮太子先使齐而被杀,本想替太子死),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言)明(父王宠妾)骊姬(诬他对父王下毒)之过(而宁死不自辩)同,俱恶(不愿)伤父之志(心绪)。
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晋太子申生、卫公子寿这样的好人,代不乏人,稍后暴君秦始皇之子扶苏、无赖汉高祖之子汉惠帝,都是这样的好人。
可是,好人的命运都很悲惨,不仅老天爷不主持公道,世人也视这样的正直良善之人为懦弱为迂腐,而崇拜强权,成王败寇的哲学于今尤烈。
太史公接下来满怀疑惑地问道:“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我搞不准这“亦独何哉”的意思。
我只知道,这种为争夺最高统治权、最大支配权的骨肉相残的故事,并非卫国独有,并非春秋战国才有,也并非中国才有。
中国“脏唐臭汉”之类的事就不提了,外国也一样,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八世》、悲剧《麦克白》、《李尔王》等对此都有形象的表现,而《哈姆雷特》里叔父毒兄占嫂后,想害死哈姆雷特王子而派他出国的情节,与卫宣公对付太子伋的手段何其相似!人与人之间包括父母子女、兄弟至亲之间的关系,为何会这么凶险无情呢,又如何避免这种伤天害理的悲剧发生呢,这应该是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太史公最感困惑的吧?显然,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和最大的支配权,“人欲”往往会战胜“天理”和“天伦”,古今中外之人其实没有多大的变化。
只要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独裁制度,君临天下者(哪怕这个“天下”是比一个单位一个乡村更小的“触蛮氏”之部落)可以为所欲为,作威作福支配辖下人的命运,就会有人不择手段攫取权力,阴险歹毒到不顾友情亲情。
在司马迁那个时代“君臣大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想象不出没有君主专制的社会模式。
而今世道已变,人间出现了民主国家,实践证明,没有至高无上的专制独裁者,社会更高效更安定,人也就不必那么卑劣残忍地争夺权势。
这个古今之变太史公没法通晓,我们有幸活在21世纪,应该可以明了了吧?这是我读卫国简史的第一点感想。
【总要搞“血统论”】历史告诉我们,在前现代社会,明知血缘关系不可凭信,而天下为私的权贵富豪们又别无纽带可以依仗,总要搞“血统论”。
这一点在卫国建立之初就有表现。
周武王既战胜殷纣王,便将殷商余民封给纣之子武庚禄父,让他做诸侯,奉其先祀勿绝,以安抚殷人特别是失落的前朝亲贵大臣们。
又恐武庚有贼心图复辟,武王乃封其诸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余民的周边做诸侯,名为辅助武庚,实为监视,此即“三监”。
周武王既崩,成王年少,成王的叔叔周公旦当国行政。
管叔、蔡叔宣称周公有篡位之心,乃与武庚勾结作乱。
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霍叔为庶人。
正是这次东征杀武庚、迁移殷商遗民于商丘之后,周公乃封九弟康叔为卫君,居朝歌。
这次暴乱分明是周成王的三个叔叔向周公这位摄政的哥哥争权捣乱酿成的,但是平叛之后,周公大封王室亲属做诸侯,以拱卫成周。
这当中是什么逻辑?明知为争王位“父子相杀,兄弟相灭”的事多得很,但历代王室都有按血脉分封的冲动。
直到当代,手握最高权力的领导人,最终信赖的还是他的血亲。
众所周知,毛泽东晚年病重期间最倚重的是侄子毛远新,让他做政治局“联络员”,27岁时他就是封疆大吏沈阳军区政委了。
至于前现代的企业,不仅产权是家族血缘继承(这与比尔•盖茨将绝大部财产捐给社会显然不同),通常也是家族管理,好像只有自家人才信得过,虽然实际上信不过。
这是“天下为私”没办法解开的死结。
【道德说教的无力】我的第三点感触是,道德训谕无力,但不想改变制度安排又离不开这一套道德说教。
周公封老九康叔做卫君后,担心他年纪小,不能自律,身边又无人敢管他,乃以成王名义颁布三篇训谕,是希望大家能据此监督他劝导他吧。
这三篇文告就是收录进《尚书》里《周书》部分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篇。
按太史公的简释,就是要康叔“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
且不说亲君子、远小人、不宠惑于妇人、务爱民这类话,成了代代相传的谏诤套话(即正确的废话);就是为政者不可沉湎于酒醪的训示,至今也起不了作用。
君不见,这些年不少地方政府煞有介事地发布了公务员午餐禁酒令,公安部多次发布警察工作时间禁酒令,近年又在许多大城市发起了“反醉驾”,管住了吗?管住了能自律的!询诸海内外,公务人员工作期间禁酒真的没办法管住吗?说难就很难,两三千年都没管住;说不难就不难,在“三公”消费向社会公开的国家,早就管住了。
道德说教的无效,在卫国历史上表现得十分充分。
乱七八糟的君臣臭事不提,单说吴国的贤公子季札访问中原诸国过卫时,盛赞的卫国君子、道德顶梁柱蘧伯玉、史,他俩也是孔夫子高声赞美的,但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同流合污,虽然这也确实不易。
孔子赞伯玉“君子哉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之(不合作而避祸)”——伯玉的历史贡献是创造了成语“螳臂当车”。
当卫灵公太子蒯聩的老师阂向他请教如何教育太子时,伯玉说,太子这人天性凶残,教育他必须小心,不要找死,以为自己有才华和美德就冒犯他,你看那车辙中的螳螂,举起双臂能阻挡车轮吗?这人真是明哲保身的贤明人啊。
孔子赞美史正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但他的政绩不过是所谓“尸谏”,即死前嘱咐儿子不按常规停尸,等国君来吊唁若问起何故如此时,将他临终的谏诤讲给国君听。
这人也真是关心国家大事,死到临头还在为朝廷着想。
可是活着居高位而近于尸位素餐,死后搞这一手也不过是求个自己尽心了的安慰而已。
哎呀,查一下历史背景就引发了这么多感慨,快写成读史札记了。
赶紧打住,说我的游历。
【春秋时期的“联合国”】卫都“帝丘”既已无丘墟可寻,卫国的属邑戚城却城垒犹在。
据《荀子》“儒效”篇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这就是说最晚在商末周初时,戚城已非寻常之地,算来起码有3000多年历史了。
如今,东西北三面墙体犹在,据称是豫北地区保留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
戚城遗址为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之戚城公园内有一座“会盟台”。
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95年间,各国诸侯在卫地会盟14次,其中有7次就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黄土堆,上面稀疏地长着些只配做篱笆墙的小树,可能是榆树吧。
遥想当年,各国君王聚此开“高峰会议”,必是旌旗猎猎,剑戟森森,钟鸣鼎食。
而今威仪安在?连小孩子玩“躲猫猫”都嫌这地方太寒碜了。
诸侯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开峰会呢?卫国迁都帝丘后,戚城是卫星城,便于接待,且位于古黄河的东南岸,东有齐、鲁,西有秦、晋,北有燕、蓟,南有曹、宋、郑、陈、吴、楚等,不仅是战略要地,也是中原之中,交汇“天下”,水陆交通便利。
资料载,1991年2月,江泽民视察濮阳市和中原油田时,指名看了戚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