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导学案WORD版

合集下载

下学期高一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 必修5

下学期高一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 必修5

下学期高一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1.1第1课时 正弦定理(1)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2)会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发现在三角形中还蕴涵着其他的边与角关系呢?探索1 我们前面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Rt ABC ∆中,设90C =︒,则sin a A c =, sin b B c =, sin 1C =, 即:sin a c A =, sin b c B =, sin c c C =, sin sin sin a b cA B C==. 探索2 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二.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画三角形、测量边长及角度,再进行计算,初步得出该结论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成立.教师再通过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引出课题——正弦定理. 三.建构数学探索3 这个结论对于任意三角形可以证明是成立的.不妨设C 为最大角,若C 为直角,我们已经证得结论成立,如何证明C 为锐角、钝角时结论也成立? 证法1 若C 为锐角(图(1)),过点A 作AD BC ⊥于D ,此时有sin AD B c =,sin ADC b=,所以sin sin c B b C =,即sin sin b c B C =.同理可得sin sin a cA C=, 所以sin sin sin a b cA B C ==. 若C 为钝角(图(2)),过点A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D ,此时也有sin AD B c =,且sin sin(180)AD C C b =︒-=.同样可得sin sin sin a b cA B C==.综上可知,结论成立.证法 2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先作出三边上的高AD 、BE 、CF ,则sin AD c B =,sin BE a C =,sin CF b A =.所以111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ac B bc A ∆===,每项同除以12abc 即得:sin sin sin a b cA B C==.探索4 充分挖掘三角形中的等量关系,可以探索出不同的证明方法.我们知道向量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能否从向量的角度来证明这个结论呢?在ABC ∆中,有BC BA AC =+.设C 为最大角,过点A 作AD BC ⊥于D (图(3)),于是BC AD BA AD AC AD ⋅=⋅+⋅.设AC 与AD 的夹角为α,则0||||cos(90)||||cos BA AD B AC AD α=⋅⋅︒++⋅,其中 ,当C ∠为锐角或直角时,90C α=︒-; 当C ∠为钝角时,90C α=-︒. 故可得sin sin 0c B b C -=,即sin sin b cB C=. 同理可得sin sin a cA C =. 因此sin sin sin a b c A B C==.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在ABC ∆中,30A =︒,105C =︒,10a =,求b ,c .解:因为30A =︒,105C =︒,所以45B =︒.因为sin sin sin a b cA B C==, 所以sin 10sin 45102sin sin 30a B b A ︒===︒,sin 10sin1055256sin sin 30a C c A ︒===+︒.因此, b ,c 的长分别为102和5256+.例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3,60,1b B c ==︒=; (2)6,45,2c A a ==︒=.解:(1)sin sin b cB C =,∴sin 1sin 601sin 23c B C b ⨯︒===, ,60b c B >=,∴C B <,∴C 为锐角, ∴30,90C A ==,∴222a b c =+=.(2)sin sin a cA C=,∴sin 6sin 453sin 22c A C a ⨯===,∴60120C =或, ∴当sin 6sin 756075,31sin sin 60c B C B b C =====+时,; ∴当sin 6sin1512015,31sin sin 60c B C B b C =====-时,; 所以,31,75,60b B C =+==或31,15,120b B C =-==.说明:正弦定理也可用于解决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和角的问题. 练习:在ABC ∆中,30a =,26b =,30A =︒,求c 和,B C .说明:正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另两边和一角的问题. 2.练习: (1)在ABC ∆中,已知8b c +=,30B ∠=︒,45C ∠=︒,则b = ,c = . (2)在ABC ∆中,如果30A ∠=︒,120B ∠=︒,12b =,那么a = ,ABC ∆的面积是 .(3)在ABC ∆中,30bc =,1532ABC S ∆=,则A ∠= . (4)课本第9页练习第1题. 五.回顾小结:1.用两种方法证明了正弦定理:(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2.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六.课外作业:课本第9页练习第2题;课本第11页习题1.1第1、6题§1.1.1第2课时 正弦定理(2)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2)熟记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及其变形形式.教学重点,难点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外接圆法证明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上节课我们已经运用两种方法证明了正弦定理,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正弦定理呢? 二.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第5页的途径(2),(3)去思考. 三.建构数学证法1 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有(cos ,sin )A c B c B ,(,0)C a ,所以ABC ∆的面积为1sin 2ABC S ac B ∆=.同理ABC ∆的面积还可以表示为1sin 2ABC S ab C ∆=及1sin 2ABC S bc A ∆=,所以111sin sin sin 222ab C ac B bc A ==. 所以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证法2 如下图,设O 是ABC ∆的外接圆,直径2BD R =.(1)如图(2),当A 为锐角时,连CD ,则90BCD ∠=︒,2sin a R D =.又D A ∠=∠,所以2sin a R A =.(2)如图(3),当A 为钝角时,连CD ,则90BCD ∠=︒,2sin a R D =.又180A D ∠+∠=︒,可得sin sin(180)sin D A A =︒-=,所以2sin a R A =.(3)当A 为直角时,2a R =,显然有2sin a R A =.所以不论A 是锐角、钝角、直角,总有2sin a R A =.同理可证2sin b R B =,2sin c R C =.所以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由此可知,三角形的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就是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 由此可得到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1)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2)sin ,sin ,sin 222a b cA B C R R R===;(3)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有没有解?若有解,判断解的个数. (1)5a =,4b =,120A =︒,求B ; (2)5a =,4b =,90A =︒,求B ;(3)106a =,203b =45A =︒,求B ; (4)202a =203b =45A =︒,求B ;(5)4a =,33b =,60A =︒,求B . 解:(1)∵120A =︒,∴B 只能是锐角,因此仅有一解. (2)∵90A =︒,∴B 只能是锐角,因此仅有一解.(3)由于A 为锐角,而210632=,即A b a sin =,因此仅有一解90B =︒.(4)由于A 为锐角,而22032022031062>>=,即sin b a b A >>,因此有两解,易解得60120B =︒︒或.(5)由于A 为锐角,又1034sin 605<︒=,即sin a b A <,∴B 无解. 例2.在ABC ∆中,已知,cos cos cos a b cA B C==判断ABC ∆的形状.解:令sin ak A=,由正弦定理,得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代入已知条件,得sin sin sin cos cos cos A B C A B C==,即tan tan tan A B C ==.又A ,B ,C (0,)π∈,所以A B C ==,从而ABC ∆为正三角形.说明:(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必须深入研究边与边的大小关系:是否两边相等?是否三边相等?还要研究角与角的大小关系:是否两角相等?是否三角相等?有无直角?有无钝角? (2)此类问题常用正弦定理(或将学习的余弦定理)进行代换、转化、化简、运算,揭示出边与边,或角与角的关系,或求出角的大小,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例3.某登山队在山脚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000米后到达D 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求山的高度(精确到1米). 分析:要求BC ,只要求AB ,为此考虑解ABD ∆. 解:过点D 作//DE AC 交BC 于E ,因为20DAC ∠=︒, 所以160ADE ∠=︒,于是36016065135ADB ∠=︒-︒-︒=︒. 又352015BAD ∠=︒-︒=︒,所以30ABD ∠=︒. 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1000sin13510002()sin sin 30AD ADB AB m ABD ∠︒===∠︒.在Rt ABC ∆中,sin 35235811()BC AB m =︒=︒≈. 答:山的高度约为811m .例4.如图所示,在等边三角形中,,AB a =O 为三角形的中心,过O 的直线交AB 于M ,交AC 于N ,求2211OM ON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由于O 为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3AO =, 6MAO NAO π∠=∠=,设MOA α∠=,则233ππα≤≤,αβπβ-αACBD在AOM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6OM OAMAO ππα=∠-+, ∴6sin()6OM πα=+,在AON ∆中,由正弦定理得:6sin()6ON πα=-,∴2211OM ON +22212[sin ()sin ()]66a ππαα=++-22121(sin )2a α=+, ∵233ππα≤≤,∴3sin 14α≤≤,故当2πα=时2211OM ON +取得最大值218a, 所以,当α=2,33or ππ时23sin 4α=,此时2211OM ON +取得最小值215a . 例5.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AB BDAC DC=. 证明:设BAD α∠=,BDA β∠=,则CAD α∠=,180CDA β∠=︒-.在ABD ∆和ACD ∆中分别运用正弦定理,得sin sin AB BD βα=,sin(180)sin AC DC βα︒-=, 又sin(180)sin ββ︒-=,所以AB AC BD DC =,即AB BDAC DC=. 2.练习:(1)在ABC ∆中,::4:1:1A B C =,则::a b c = ( D )A .4:1:1 B .2:1:1 CD(2)在ABC ∆中,若sin :sin :sin 4:5:6A B C =,且15a b c ++=,则a = , b = ,c = . 五.回顾小结:1.了解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六.课外作业:课本第9页练习第3题;课本第11页习题1.1第2、8题.§1.1.2 第3课时 余弦定理(1)教学目标(1)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教学重点,难点(1)余弦定理的证明及其运用;(2)能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复习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能够解决的两类问题. 2.问题:在上节中,我们通过等式BC BA AC =+的两边与AD (AD 为ABC ∆中BC 边上的高)作数量积,将向量等式转化为数量关系,进而推出了正弦定理,还有其他途径将向量等式BC BA AC =+数量化吗?二.学生活动如图,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 ∵BC AB AC +=∴()()AC AC AB BC AB BC ⋅=+⋅+22cos 2a B ac c +-=, 即B ac a c b cos 2222-+=;同理可证:A bc c b a cos 2222-+=, C ab b a c cos 2222-+=. 三.建构数学 1. 余弦定理上述等式表明,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这样,我们得到余弦定理. 2.思考:回顾正弦定理的证明,尝试用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方法1:如图1建立直角坐标系,则(0,0),(cos ,sin ),(,0)A B c A c A C b .所以2222222222(cos )(sin )cos sin 2cos 2cos a c A b c A c A c A bc A b b c bc A=-+=+-+=+-同理可证B ac a c b cos 2222-+=,C ab b a c cos 2222-+=注:此法的优点在于不必对A 是锐角、直角、钝角进行分类讨论.方法2:若A 是锐角,如图2,由B 作BD AC ⊥,垂足为D ,则cos AD c A =,所以即A bc c b a cos 2222-+=,类似地,可以证明当A 是钝角时,结论也成立,而当A 是直角时,结论显 然成立.同理可证B ac a c b cos 2222-+=,C ab b a c cos 2222-+=.图1 图2 3.余弦定理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bc a c b A 2cos 222-+= , ac b c a B 2cos 222-+=, acc b a C 2cos 222-+=.4.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在ABC ∆中,(1) 已知3b =,1c =,060A =,求a ;A BCcab(2) 已知4a =,5b =,6=c ,求A (精确到00.1).解:(1)由余弦定理,得2222202cos 31231cos607a b c bc A =+-=+-⨯⨯⨯=,所以 a =(2)由余弦定理,得222222564cos 0.752256b c a A bc +-+-===⨯⨯, 所以,041.4A ≈.例2. ,A B 两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另一点C ,测得182,CA m =126,CB m =063ACB ∠=,求,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精确到1m ). 解:由余弦定理,得所以,168()AB m ≈答:,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约为168m .例3.用余弦定理证明:在ABC ∆中,当C 为锐角时,222a b c +>;当C 为钝角时,222a b c +<.证:当C 为锐角时,cos 0C >,由余弦定理,得222222cos c a b ab C a b =+-<+,即 222a b c +>.同理可证,当C 为钝角时,222a b c +<.2.练习:书第15页 练习1,2,3,4 五.回顾小结:1.余弦定理及其应用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两个有力工具,要区别两个定理的不同作用,在解题时正确选用;六.课外作业:书第16页1,2,3,4,6,7题§1.1.2 第4课时 余弦定理(2)教学目标(1)能熟练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公式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2)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公式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牢固掌握两个定理,应用自如.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1.正弦定理及其解决的三角形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其它的边和角. 2.余弦定理及其解决的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在长江某渡口处,江水以5/km h 的速度向东流,一渡船在江南岸的A 码头出发,预定要在0.1h 后到达江北岸B 码头,设AN 为正北方向,已知B 码头在A 码头的北偏东015,并与A 码头相距1.2km .该渡船应按什么方向航行?速度是多少(角度精确到00.1,速度精确到0.1/km h )?解:如图,船按AD 方向开出,AC 方向为水流方向,以AC 为一边、AB 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ABCD ,其中 1.2(),50.10.5()AB km AC km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1.20.52 1.20.5cos(9015) 1.38BC =+-⨯⨯-≈, 所以 1.17()AD BC km =≈. 因此,船的航行速度为1.170.111.7(/)km h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0sin 0.5sin 75sin 0.41281.17AC BAC ABC BC ∠∠==≈, 所以 024.4ABC ∠≈所以 00159.4DAN DAB NAB ABC ∠=∠-∠=∠-≈.答:渡船应按北偏西09.4的方向,并以11.7/km h 的速度航行.例2. 在ABC ∆中,已知sin 2sin cos A B C =,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解: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得222sin ,cos sin 2A a a b c C B b ab+-==, 所以 22222a a b c b ab+-=,整理得 22b c =因为0,0b c >>,所以b c =.因此,ABC ∆为等腰三角形.例3.如图,AM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求证:22212()2AM AB AC BC =+-.证:设AMB α∠=,则0180AMC α∠=-.在ABM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AB AM BM AM BM α=+-.在ACM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02cos(180)AC AM MC AM MC α=+--.因为01cos(180)cos ,2BM MC BC αα-=-==, 所以2222122AB AC AM BC +=+,因此, 22212()2AM AB AC BC =+-. 例4.在ABC ∆中,BC a =,AC b =,,a b 是方程02322=+-x x 的两个根,且2cos()1A B +=,求:①角C 的度数; ②AB 的长度; ③ABC S ∆.解:①1cos cos(())cos()2C A B A B π=-+=-+=- ∴120C =;②由题设:232a b ab ⎧+=⎪⎨=⎪⎩,∴2222cos AB AC BC AC BC C =+-⋅⋅120cos 222ab b a -+=ab b a ++=22102)32()(22=-=-+=ab b a , 即10AB =;③ABC S ∆11133sin sin120222222ab C ab ===⋅⋅=.2.练习:(1)书第16页 练习1,2,3,4DCBA(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10AD =,14AB =, 60BDA ∠=, 135BCD ∠=, 求BC 的长.(3)在ABC ∆中,已知()()()456::::b c c a a b +++=,求ABC ∆的最大内角;(4)已知ABC ∆的两边,b c 是方程2400x kx -+=的两个根,的面积是2cm ,周长是20cm ,试求A 及k 的值; 五.回顾小结:1.正弦、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有力工具,要区别两个定理的不同作用,在解题时正确选用;2.应用正弦、余弦定理可以实现将“边、角相混合”的等式转化为“边和角的单一”形式; 3.应用余弦定理不仅可以进行三角形中边、角间的计算,还可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六.课外作业:书第17页5,8,9,10,11题§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1)教学目标(1)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与测量学、航海问题等有关的实际问题;(2)体会数学建摸的基本思想,掌握求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3)能够从阅读理解、信息迁移、数学化方法、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求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引入复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 (1)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B acC ab A bc S ABC sin 21sin 21sin 21===∆.(2)正弦定理的变形:①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②Rc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3)余弦定理:bca cb A A bc c b a 2cos ,cos 2222222-+=-+=.二.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然后思考生活中有那些问题会用到这两个定理,举例说明.三.建构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体现了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测量学、运动学、力学、电学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下面给出测量问题中的一些术语的解释:(1)朝上看时,视线与水平面夹角为仰角;朝下看时,视线与水平面夹角为俯角. (2)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方位角.(3)坡度是指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度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的百分率.道路坡度100%所表示的可以这样理解: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45度几乎跟墙壁一样的感觉了. (4)科学家为了精确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给地球表面假设了一个坐标系,这就是经纬度线.2.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①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②确定所涉及的三角形,搞清已知和未知;③选用合适的定理进行求解;④给出答案.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如图1-3-1,为了测量河对岸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在河岸这边取点,C D ,测得85ADC ∠=,60BDC ∠=,47ACD ∠=,72BCD ∠=,100CD m =.设,,,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试求,A B 之间的距离(精确到1m ).解:在ADC ∆中,85ADC ∠=,47ACD ∠=,则48DAC ∠=.又100DC =,由正弦定理,得()sin 100sin 85134.05sin sin 48DC ADC AC m DAC ∠==≈∠.在BDC ∆中,60BDC ∠=,72BCD ∠=, 则48DBC ∠=.又100DC =, 由正弦定理,得()sin 100sin 60116.54sin sin 48DC BDC BC m DBC ∠==≈∠.在ABC ∆中, 由余弦定理,得3233.95≈, 所以 ()57AB m ≈答,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7m .本例中AB 看成ABC ∆或ABD ∆的一边,为此需求出AC ,BC 或AD ,BD ,所以可考察ADC ∆和BDC ∆,根据已知条件和正弦定理来求AC ,BC ,再由余弦定理求AB .引申:如果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不可到达),试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可见习题1.3 探究拓展 第8题.例2.如图1-3-2,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n mile 的C 处,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9/n mile h 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n mile h 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轮所需的时间(角度精确到0.1,时间精确到1min ). 解:设舰艇收到信号后x h 在B 处靠拢渔轮,则21AB x =,9BC x =,又10AC =,()45180105120ACB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AB AC BC AC BC ACB =+-⋅∠,即()()222211092109cos 120x x x =+-⨯⨯∠.化简,得2369100x x --=,解得()()240min 3x h ==(负值舍去).由正弦定理,得图1-3-1图1-3-2sin 9sin12033sin 2114BC ACB x BAC AB x ∠∠===, 所以21.8BAC ∠≈,方位角为4521.866.8+=.答 舰艇应沿着方向角66.8的方向航行,经过40min 就可靠近渔轮.本例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航海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因为舰艇从A 到B 与渔轮从C 到B 的时间相同,所以根据余弦定理可求出该时间,从而求出AB 和BC ;再根据正弦定理求出BAC ∠. 例3.如图,某海岛上一观察哨A 在上午11时测得一轮船在海岛北偏东3π的C 处,12时20分测得轮船在海岛北偏西3π的B 处,12时40分轮船到达海岛正西方5km 的E 港口.如果轮船始终匀速前进,求船速. 解:设ABE θ∠=,船的速度为/km h υ,则43BC υ=,13BE υ=. 在ABE ∆中,153sin sin 30υθ=,15sin 2θυ∴=. 在ABC ∆中,()43sin120sin 180AC υθ=-, 4415sin 2033233322AC υθυυ⋅⋅∴===. 在ACE ∆中,22520202525cos150333υ⎛⎫⎛⎫⎛⎫=+-⨯⨯⋅ ⎪ ⎪ ⎪⎝⎭⎝⎭⎝⎭, 22540077525100933υ=++=,293υ∴=, ∴船的速度93/km h υ=. 2.练习:书上P20 练习1,3,4题.五.回顾小结:1.测量的主要内容是求角和距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分清仰角、俯角、张角、视角和方位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概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2.解决有关测量、航海等问题时,首先要搞清题中有关术语的准确含义,再用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其关系,最后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予以解决.六.课外作业: 书上P21页习题1.3 第2,3,4题.§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2)教学目标(1)能熟练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等一些几何中的问题和物理问题;(2)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复习、小结,使学生牢固掌握两个定理,应用自如.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公式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章小结与复习(教师版)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章小结与复习(教师版)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必修5 第一章小结与复习 1 第 7 课时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二、课前预习(一) 三角形中的定理1.正弦定理: ,其中R 为 . 正弦定理的作用: ⑴ ⑵ 正弦定理的变形: ①2sin a R A =, , ;②sin 2a A R =, , ; ③::a b c = . 2.余弦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余弦定理的作用:⑴⑵⑶ .⑷ .余弦定理的变形:①cos A = 等;②222a b c +-= 等.3.三角形面积公式: 1sin 2S ab C ∆== = 4. 在已知两边a,b 及角A 解三角形时,需要讨论.(1)若A≥90°,则有①a>b 时有 解;②a ≤b 时 解.(2)若A<90°时,则有①若a <bsinA ,则 解; ②若a =bsinA ,则 解;③若bsinA <a <b ,则有 解;④若a ≥b ,则有 解.预习题:1.(2009年广东卷文)已知ABC ∆中,C B A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62a c ==+且75A ∠=,则b =_______000000026sin sin 75sin(3045)sin 30cos 45sin 45cos304A +==+=+= 62a c ==+可知,075C ∠=,所以030B ∠=,1sin 2B =由正弦定理得261sin 2sin 226a b B A +=⋅=⨯=+2.(2008浙江)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C a A c b cos cos 3=-,则=A cos _________. 33.(2007湖南)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1a =,b =7,3c =,则B = .答案 65π 4.(2009长郡中学第六次月考)△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则角C 的大小为_____3π三、数学运用例1.(2009全国卷Ⅰ理)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已知222a c b -=,且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 求b【随堂记录】: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考生反应不知从何入手.对已知条件(1)222a c b -=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2) 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解法一:在ABC ∆中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则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2222223,22a b c b c a a c ab bc+-+-=化简并整理得:2222()a c b -=.又由已知222a c b -=24b b ∴=.解得40(b b ==或舍). 例2.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R k k BC BA AC AB ∈=⋅=⋅(Ⅰ)判断△ABC 的形状; (Ⅱ)若k c 求,2=的值. 解:(I )B ca BC BA A cb AC AB cos ,cos =⋅=⋅Bac A bc BC BA AC AB cos cos =∴⋅=⋅又B A A B cos sin cos sin =∴ 即0cos sin cos sin =-A B B A 0)sin(=-∴B ABA B A =∴<-<-ππ ABC ∆∴为等腰三角形.(II ) 由(I )知b a =22cos 2222c bc a c b bc A bc AC AB =-+⋅==⋅∴2=c 1=∴k 例3.(2009湖南卷文)在锐角ABC ∆中,1,2,BC B A ==则cos AC A的值等 于 ,AC 的取值范围为 .【随堂记录】:解析 设,2.A B θθ∠=⇒=由正弦定理得,1 2.sin 2sin 2cos cos AC BC AC AC θθθθ=∴=⇒= 由锐角ABC ∆得0290045θθ<<⇒<<,又01803903060θθ<-<⇒<<,故233045cos θθ<<⇒<<, 2cos 2,3).AC θ∴=∈四、巩固训练1.(2009北京理)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3a b c B π=,4cos ,35A b ==(Ⅰ)求sin C 的值;(Ⅱ)求ABC ∆的面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变换及求值、诱导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基本运算能力.解(Ⅰ)∵A 、B 、C 为△ABC 的内角,且4,cos 35B A π==, ∴23,sin 35C A A π=-=,∴213sin sin cos sin 32210C A A A π+⎛⎫=-=+= ⎪⎝⎭.(Ⅱ)由(Ⅰ)知33sin ,sin 510A C +==,又∵,3B b π==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6sin 5b A a B ==.∴△ABC 的面积116336sin 2251050S ab C ++==⨯=. 五、反思总结熟悉了正、余弦定理在进行边角关系转换时的桥梁作用,并利用正、余弦定理对三角恒等式进行证明以及对三角形形状进行判断。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全套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全套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新人教A 版必修5全套教案第一章 解三角形课题: 1.1.1正弦定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探索研究] (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C c==, A则sin sin sin abcc AB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bcABC==C a 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从而sin sin a b A B=sin cC=A cB (图1.1-3)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解三角形(专题课)重难点教学方法设计》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解三角形(专题课)重难点教学方法设计》

解三角形(专题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课本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而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任意三角形的完整实施。

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形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

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如向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任意角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的知识。

学习本节内容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熟练运用。

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会对正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变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等出一些结论,如射影定理,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三角形以及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半归纳出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激情教育,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合作与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的题型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

(新课标)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从容说课本章主要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以及实习作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反映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以将三角形中的边的关系与角的关系进行相互转化,许多几何问题也可以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来研究.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全章复习.教学重点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3.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定理及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确良;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本章我们共学习了哪些内容?生 本章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师 你能讲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具体内容吗?生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 a 2=b 2+c 2-2bcco s A ,b 2=a 2+c 2-2acco s B , c 2=b 2+a 2-2baco s C ;abc b a C ac b c a cisB bc a c b A 2cos ,2,2cos 222222222-+=-+=-+=.师 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 生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生 老师,我来补充.利用正弦定理的解题的类型(1)在有解时只有一解,类型(2)可有解、一解和无解;利用余弦定理的解题的两种类型有解时只有一解. 师 very good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习了什么? 生 除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C ab B ac A bc S sin 21sin 21sin 21===C ,利用它我们可以解决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师 你说的非常完善,你是我们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希望我们全班同学都向他学习.推进新课 多媒体投影解斜三角形时可用的定理公式 适用类型 备注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b 2+a 2-2ba cos C(1) 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类型(1)(2)有解时只有一解正弦定理(3)已知两角和一边类型(3)在有解时只有一解,类型(4)可有解、一解和无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4)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面积公式S =21bc sin A =21ac sin B =21ab sin C(5)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生 老师,我也来补充.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我们还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关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的问题.师 看来同学们对解三角形这一章掌握得都不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例题与练习.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 生 这个题目以前做过的,A 与B 的大小关系不定. 师 对吗?生 我认为不对.我以前做过的题目中没有“在△ABC 中”这个条件. (其他学生一致认可) 师 那本题应该怎么做呢?生 我觉得答案应该是A >B ,但是理由我说不上来. 生 我来说.因为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所以 a =2Rsin A ,B =2Rsin B .又因为sin A >sin B ,所以A >B . 又因为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所以A >B . 师 好,你解得非常正确.【例2】在△ABC 中,若△ABC 的面积为S ,且2S=(a +b )2-C 2,求t a n C 的值. 师 拿到题目你怎么考虑,从哪里下手?生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代入已知条件2S=(A +B )2-C 2中,再化简. 师 用面积公式S=21 bc in A =21ac sin B =21ab sin C 中的哪一个呢? 生 用哪一个都可以吧. 生 不对,应该先化简等式右边,得(A +B )2-C 2=A 2+2AB +B 2-C 2,出现了A 与B 的乘积:AB ,而2abco s C =a 2+b 2-c 2,因此面积公式应该用S=21ab sin C ,代入等式得 ab sin C =a 2+b 2+2ab -C 2=2ab -2abco s C .化简得tan 2C=2.从而有344142tan12tan2tan2-=-=-=CCC.师思路非常清晰,请同学们思考本题共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生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生还有余切的二倍角公式.师你能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吗?生拿到题目不能盲目下手,应该先找到解题切入口.师对,你讲得很好.生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要试试.【例3】将一块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0 c m的扇形铁片裁成一块矩形,有如图(1)、(2)的两种裁法:让矩形一边在扇形的一条半径OA上,或让矩形一边与弦AB平行,请问哪种裁法能得到最大面积的矩形?并求出这个最大值.师本题是应用题,怎么处理?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找到相应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分析:这是一个如何下料的问题,从图形的特点来看,涉及到线段的长度和角度,将这些量放置在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矩形的边长,再计算出两种方案所得矩形的最大面积,加以比较,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结论.解:按图(1)的裁法:矩形的一边O P在OA上,顶点M在圆弧上,设∠M OA=θ,则|MP|=20sinθ,|OP|=20co sθ,从而S=400sinθco sθ=200sin2θ,即当4πθ=时,S m a x=200.按图(2)的裁法:矩形的一边PQ与弦AB平行,设∠M O Q=θ,在△M O Q中,∠O QM=90°+30°=120°,由正弦定理,得|MQ|=θθsin2340120sinsin20=︒.又因为|MN |=2|OM |sin(60°-θ),=40sin(60°-θ),所以 S=|MQ |·|MN |=331600sinθsin(60°-θ)=331600{-21[co s60°-co s(2θ-60°)]}=33800[cos(2θ-60°)-co s60°]. 所以当θ=30°时,S m a x =33400. 由于33400>200,所以用第二种裁法可裁得面积最大的矩形,最大面积为33400c m 2. 评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测量(角度、距离)、合理下料、设计规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从解题过程来看,关键是要找出或设出角度,实质是解斜三角形,将问题涉及的有关量集中在某一个或者几个三角形中,灵活地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加以解决.【例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求所有这些三角形中的最大角的度数.(精确到°) 师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生(齐答)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要求三角形中的角. 师 怎么处理呢?生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实现三角形中边与角的转化,可是三条边的值不知道啊. 生条件中三角形的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那么我们可以设这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为n-1,n ,n+1,最大的角为θ,则)1(2321)1(24)1(2)1()1(cos 2222--=--=-+--+=n n n n n n n n n n θ.师 接下来怎么做呢?生 因为co sθ是[0°,180°]内的减函数,所以要求θ的最大值即求co sθ的最小值. 师cosθ的最小值怎么求呢? 生 因为cosθ>-1,从而有)1(2321--n >-1)1(23-⇒n <23n-1>1⇒n >2. 又因为n 为自然数,所以当n=3时,(cosθ)min =-41,所以θ的最大值为°.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解:设这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为n-1,n ,n+1,最大的角为θ,则)1(2321)1(24)1(2)1()1(cos 2222--=--=-+--+=n n n n n n n n n n θ.因为cosθ是[0°,180°]内的减函数,所以要求θ的最大值即求co s θ的最小值,且cosθ>-1,从而有)1(2321--n >-1)1(23-⇒n <⇒23n-1>1⇒n >2. 因此,当n=3时,(cosθ)min =-41,所以θ的最大值为°. 师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 多媒体投影1.在△ABC 中,若A =30°,B =45°,C =6,则A 等于( ) A.26- B.26(2-C.)26(3-D.)26(4-2.在△ABC 中,若a =7,b =4,c =5, 则△ABC 的面积为(精确到0.1)( ) A .7B .C .D . 3.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D 1与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距离D 2之间的关系为( ) >d 2=d 2 <d 2 D.大小确定不了4.在△ABC 中,若A ·co t A =bco t B ,则△ABC 是_______三角形.5.在异面直线A ,B 上有两点M 、N ,EF 是直线A ,B 的公垂线段,若EM =5,EF =3,FN =4,MN =6,则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___________.(精确到1°) 练习题答案:4.等腰°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生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是联系三角形边和角的关系式.生 凡是可用正弦定理的时候,都可以用余弦定理;当关系式中有边的平方项时,可以考虑余弦定理.生 已知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时用余弦定理讨论二次方程,更容易判断是无解、一解还是两解的问题.生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出图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假设有关的边和角,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建立边或角的关系式.生 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其基本步骤是: (1)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几个三角形);(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可能地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这些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布置作业1.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2.在△ABC 中,已知t a n A =21,t a n B =31,试求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 3.某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他看见远处有一座宝塔在与火车前进方向成30°角的直线上,1分钟后,他看见宝塔在与火车前进方向成45°角的直线上,设火车的速度是100 km/h ,求宝塔离开铁路线的垂直距离. 答案:1.(5,13)2.解:因为t a n A =21,t a n B =31,所以1312113121tan tan 1tan tan )tan(=•-+=-+=+BA B A B A . 因为0°<A <45°,0°<B <45°,所以A +B = 45°. 所以3510103135sin sin sin =︒==B C b c ,所以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为35. 3.解:如图,设宝塔在C 点,先看时的位置为A ,再看时的位置为B ,由题意知∠BAC =45°-30°=15°,AB =3560100=(km ),AC =)13(3513515sin 53sin sin +=︒︒=∠•∠=ABC BCA AB AC ,所以C 点到直线AB 的距离为d =AC ·sin30°=65(3+1)(km ).板书设计 本章复习例1 例3 例2 例4(投影区)备课资料解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是三角形的六个基本元素.已知其中的三个基本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余的基本元素叫做解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因为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是直角,例如△ABC 中,C =90°,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那么利用以下关系式:(1)A +B =90°;(2)A 2+B 2=C 2;(3)A =c sin A =cco s B =B ·t a n A ;(4)B =cco s A =c sin B =acxtana . 可分四种情况来解直角三角形. (1)已知斜边和一锐角; (2)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锐角; (3)已知一斜边和一直角边; (4)已知两条直角边. 2.斜三角形的解法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没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叫做斜三角形.斜三角形的解法可分以下四种情况:(1)已知两角和一边;(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3)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4)已知三边.解斜三角形常常利用以下基本关系式: 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A +B +C =180°; 2.正弦定理,即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3.余弦定理,即(1)⎪⎩⎪⎨⎧+=+=+=;cos cos ,cos cos ,cos cos B a A b c A c C a b C b B c a(2)⎪⎩⎪⎨⎧-+=-+=-+=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一般地说,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况下,解三角形时,问题不一定有解,如果有解也不一定有唯一解.对这类问题进行讨论,可得如下结论.90°≤A <180°0°<A <90°a >b 一解 一解 a =b 无解 一解a <b无解A >B sin A A =B sin A A <B sin A两解 一解 无解。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教法学法的探究交流仙游一中福建省特级教师余启西本章概述:本章是在学习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重要定理,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这两个定理在解斜三角形中的应用。

教材地位:本章是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解三角形的。

正、余弦定理是我们学习有关三角形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它们进一步揭示了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们求解三解形的重要工具。

本章内容与三角形定性研究的结论相联系,与三角函数相联系,同时也体现了向量及其运算的应用。

高考中常与三角函数和向量知识联系起来考查,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内容。

课标要求:1、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要突出几何背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函数与方程思想的运用。

2、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本章知识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同时,要注意与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利用解三角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根据题意,找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学科实践:本章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天文测量、航海测量、地理测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距离、高度、角度的测量等,解三角形的理论被用于解决许多测量问题。

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提高学生解决关于测量和几何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ABCj图1-2图1-1知识点1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CcB b A a sin sin sin == 正弦定理给出了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及其对应角的正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新课标)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1课时正弦定理课时作业新人教B版必修5

(新课标)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1课时正弦定理课时作业新人教B版必修5

2017春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 1。

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1课时 正弦定理 课时作业 新人教B 版必修5基 础 巩 固一、选择题 1.在△ABC 中,AB =3,∠A =45°,∠C =75°,则BC 等于错误!( A )A .3- 3B . 2C .2D .3+错误![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错误!=错误!,即错误!=错误!,∴BC =错误!=错误!=3-错误!.2.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之比为A ︰B ︰C =3︰2︰1,那么对应的三边之比a ︰b ︰c 等于错误!( D )A .3︰2︰1B .错误!︰2︰1C .错误!︰错误!︰1D .2︰错误!︰1 [解析] ∵⎩⎨⎧ A ︰B ︰C =3︰2︰1A +B +C =180°,∴A =90°,B =60°,C =30°.∴a ︰b ︰c =sin A ︰sin B ︰sin C =1︰错误!︰错误!=2︰错误!︰1。

3.在△ABC 中,a =3,b =5,sin A =错误!,则sin B =错误!( B )A .错误!B .错误!C .错误!D .1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错误!,∴错误!=错误!,即sin B =错误!,选B .4.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错误!=错误!,则角B 的大小为错误!( B )A .错误!B .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由错误!=错误!及错误!=错误!,可得sin B=cos B,又0<B<π,∴B=错误!。

5.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向量m=(3,-1),n=(cos A,sin A),若m⊥n,且a cos B+b cos A=c sin C,则角A、B的大小分别为错误!( C )A.错误!,错误!B.错误!,错误!C.π3,错误!D.错误!,错误![解析]∵m⊥n,∴错误!cos A-sin A=0,∴tan A=错误!,则A=错误!。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解三角形中的一类倍角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解三角形中的一类倍角问题》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解三角形中的一类倍角问题1.教学内容解析“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必修5中“解三角形”的一节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涉及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工具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些问题的求解还会用到三角函数中的和、差角公式和二倍角公式.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广泛联想、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公式是求解问题的关键.2.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转化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理解三角形中有关边角关系的几何意义,如cos a B 、sin b A 、22a b bc 、2A B ,并对以此为背景的试题进行深入的探究,理解其数学本质;(3)通过对问题背景与变式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教学重难点:(1)能够熟练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转化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理解三角形中有关边角关系的几何意义,如cos a B 、sin b A 、22a b bc 、2A B ,探究其数学本质.3.学生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5的学习,已了解正弦和余弦定理的内容,但如何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定理解决解三角形综合问题,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进而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还需通过复习指导有待进一步提高.4.教学策略分析(1)问题引入,激发求知欲望(2)广泛联想,挖掘数形背景(3)分析例题,落实核心知识(4)重视应用,培养实践能力设计思路:(1)重视教学各环节的合理安排;(2)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整合,以小组讨论、讲练结合、分析引导、变式训练、扩展训练等多种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3)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5.教学过程过程问题驱动下的教学设计(1)问题引入【引题】人教A 版必修五第25页B 组练习3:研究一下,是否存在一个三角形具有以下性质:(1)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2)最大角是最小角的2倍.【设计意图】通过引题的解决,回顾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初步体问题引入揭示本质变式探究探究不止知识重建会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和正、余弦定理实现三角形边角关系转化,从而求解三角形的作用.【提问】一般地,在ABC中,由等式2B A可以得到什么结论?(2)问题探究揭示本质【探究一】一般地,在ABC中,由等式2B A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它具有什么代数特征呢?【设计意图】通过发散性探究,学生能够体会正、余弦定理在转化三角形边角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三角恒等变换的作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等式2B A的代数特征.【提问】反之是否成立呢?【探究二】一般地,在ABC中,若22b a ac,则2B A.【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进一步体会正、余弦定理在转化三角形边角关系中的作用.同时,通过两次探究,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推论:一般地,在ABC中,222a b bc A B.并能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该推论,感受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在联系.【提问】在ABC中,222a b bc A B,这个代数恒等式具有怎么样的几何意义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其几何背景,从几何角度看清问题本质,感受在三角形中的数与形的统一性,培养数学抽象与数形结合的能力,了解此类问题的命题策略,(3)应用探究尝试解决【练习】在ABC中,,,a b c分别为角,,A B C所对的边,已知B C A,且2,4,8B A c a b,求,a b的值.【设计意图】通过微调题目条件,增加了思维容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能力,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等式2B A的代数特征.【高考链接】(2019年高考北京卷(理))在ABC中,,,a b c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若3,26,2a b B A.(I)求cos A的值; (II)求c的值.【高考链接】(2019年浙江高考)在ABC中,内角,,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已知2cosb c a B.(I)证明:2A B;(II)若ABC的面积2=4aS,求角A的大小.【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正弦、余弦定理,注重推论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落实核心知识,培养实践能力.(4)直通自招探究不止(2019上海交大自招)是否存在三边长为连续自然数的三角形,使得(1)最大角是最小角的两倍;(2)最大角是最小角的三倍.若存在,求出该三角形;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探究三】一般地,在ABC中,由等式3B A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它具有什么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呢?【设计意图】体会推论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能力,树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数学核心素养.(5)自主命题总结反思【学生命题】以三角形中有关边角关系的几何意义为背景,如cosa B、sinb A、22a b bc、2A B(或者其它自选),命制一道解答题.【学生归纳】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体现了三角形中边与角存在的一种内在联系,其主要作用是将已知的边、角互化或统一;2.理解三角形中有关边角关系的几何意义,如cosa B、sinb A、22a b bc、2A B,掌握此类问题的“源”与“流”;【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归纳,回顾自己在本节课所学得知识要点与思想方法,并与同学,老师交流,完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命题,旨在引导学生与命题者对话,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拓展探究学习的维度.(6)作业布置1.书本P25 B组练习3;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三;3.以三角形中有关边角关系的几何意义为背景命制一道解答题.。

《导学案》2015版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师用书(预学+导学+固学+思学):第一章 解三角形

《导学案》2015版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师用书(预学+导学+固学+思学):第一章 解三角形

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基础学科类课程资源:新编主持开发老师:参与开发老师:学习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规模预设人学习时限:共36课时场地设备:教学班教室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学生人数上学期测试情况分析优秀良好一般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最优学生姓名后进学生姓名特殊学生情况说明姓名情况说明一、课程元素1.课程内容本模块包含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三章内容.2.课程目标(1)解三角形①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②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③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④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以及三角形中的有关计算问题.(2)数列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特殊的函数;②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能求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③掌握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会用定义判定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④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方法,会类比直线、一次函数等有关知识研究等差数列的性质,能运用数列通项公式求有关的量:a1,d,n,a n;⑤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通项公式,对于a1、d、n、a n、S n,已知三个量能求另外两个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与等差数列有关的综合问题,能构建等差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⑥掌握等比数列、等比中项的概念,能利用定义判定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⑦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方法,能类比指数函数等有关知识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能熟练运用公式求有关的量:a1,q,n,a n;⑧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通项公式,会运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对于a1、q、n、a n、S n,已知三个量能求另外两个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与等比数列有关的综合问题,能构建等比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⑨提高观察、概括、猜想、运算和论证的能力,能通过类比、转化等方法解决有关数列的一些问题.(3)不等式①通过具体情境,感受现实世界和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②理解不等式的性质,能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解不等式;③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关系;④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⑥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⑦理解基本不等式,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⑧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不等式模型,求解不等式.二、课程实施1.课时安排本模块安排30个课时.(具体见目录)2.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时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3.教材重难点分析第一章解三角形学习重点: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相关的计算问题,运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测量以及几何计算的有关问题.学习难点:两个定理的推导以及运用两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数列学习重点: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学习难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第三章不等式学习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以及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学习难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建议“学案导学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分组讨论式、学生主讲式与教师主讲式.分组讨论式,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按4至6名学生为一组划分,每个组都要有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指定其中一人为组长(也可以选举产生或自荐产生,过一段时间后需调换),由他组织学生进行自习讨论、分析讨论等活动,形成结论后推举一位为代表发言,与全班交流,其他人可以补充.各组之间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等.注意:此种组织形式如果组织不当,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为避免这种情况,在采用此种组织形式时,需培养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组其他同学,尽量让他们鼓励后进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或作为本组代表进行展示.学生主讲(教师在旁边指导)式,可由教师指定一人(也可以是几位学生合作,主讲人由学习小组推荐或自荐),先自行学习(与同学讨论及请求老师帮助与指导),然后在班级内主讲,主讲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主要是利用他的学习活动带动全班学习.注意:此种组织形式如果组织不当,将会把学习成绩较差的、比较内向的学生排斥在外,需要十分重视.因此采用此种组织形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参与主讲,要多加鼓励,以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如果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主讲,那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提出点评(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或帮助).教师主讲式,就是教师主讲,采用设疑、提问、解惑、拓展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探索,从而起到能力提升与素质提高的作用.这里的主讲式与原教学大纲时的主讲式是截然不同的,原主讲式近似于“报告式”,这里是“主持讨论式”,任何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也可以故意设置陷阱,以揭示问题.注意:此种组织形式极易让课堂回归到原来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因此,教师务必在问题设置、设疑提问、点拨探究等方面引起充分重视.这三种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构成“学案导学法”的三个教学元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生状态统筹兼顾,灵活安排,进行科学的组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四、课程观察安排本模块教学过程中,安排观察课两次,具体如下:课程观察课安排观察课课题实施时间实施班级负责人实施人说明(目的、条件、评估)五、测试与评估本模块结束后,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评估,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题目难度比为容易题∶中档题∶难题=5∶4∶1.由学校统一组织命题,由教研组安排教师统一阅卷,测试成绩达到90分以上的均可获得2学分,对测试达不到标准的学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六、使用说明(一)构成本书集预、导、固、思四层级于一体,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本书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平台.学校、教师在使用时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学校课时安排、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学生学习态度情况、学校硬件设施情况等,对本导学案所列内容进行有效调整(如取舍、增减、重组等).每个模块都设置了《课程纲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了解本模块的知识构成、课程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及大致的学习时间与方法.它包含如下几个部分:课程元素: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起到整体“导向”的作用.课程实施:包括课时安排、学习时间安排、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建议:主要介绍“学案导学法”的几种组织形式.每章开始都设置了课标要求、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单元结构以知识分类、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拓展等形式描述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课时安排本书根据新课程标准与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以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目的,进行了科学的课时划分.此外,为方便教师进行每章复习与模块复习,每章结束与模块结束后均设置了复习课及章末测试与模块测试,供教师选择使用.(三)课时结构每课时分四个学习目标进行编写,方便学生自习与讨论.每课时开始,首先安排了《课程学习目标》,给学生指明了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起到“导向”的作用.第一层级为《知识记忆与理解》,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知识体系梳理》,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又简单的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一方面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掌握“自习方法”,实施“依法自习”;二是《基础学习交流》,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教材的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交流,解决简单的基础问题,初步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导思”的初级阶段.第二层级为《思维探究与创新》,包含两个内容:一是《重点难点探究》,主要是根据知识要点,结合近年来高考趋势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探究题型,引导学生应用教材知识,通过“方法指导与解析”,解决有关问题,达到能力与技能的提升,起到“基本技能应用”的作用;二是《思维拓展应用》,主要是依据《重点难点探究》中的探究题型,设置了具有互补性、拓展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训练,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起到“全面提升能力”的作用.第三层级为《技能应用与拓展》,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基础智能检测》,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智能化、迁移化,解决一些具有灵活性的基础问题;二是《全新视角拓展》,主要是结合近年来的高考真题、改编题或大型考试试题中对本节课相关知识的涉及作分析与讲解.第四层级为《总结评价与反思》,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思维导图构建》,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对重点难点用形象的图形来复述;二是《学习体验分享》,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本节课的参与情况、学习效果、学习体会等方面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四)课时学案的使用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与增减.对导学案的使用,一般按“自习预习、相互讨论——展示交流、相互补充——点评方法、总结规律——课外练习、反思评价”的循环形式,循序渐进.具体操作模式:要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学习基础与人数)确定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注意这里说的学习小组与原来班级的行政小组是有区别的,行政小组是属于班级组长管理范畴,各个学科是相同的,是相对固定的,由班主任负责分组;学习小组是由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划分的,各个学科可以是不相同的,而且它呈现动态架构形式,一段时间后学科教师应根据小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调整.每个组设立一名组长,各组之间学习成绩层次的人数应基本相同.第一环节自习预习、相互讨论在上课前由各小组对学案所列的内容(包括第一、二学习目标的所有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分析研究,完成所有问题.这项工作都是在课外进行的,时间一般为40~50分钟.教师在课前把学案交给组长,由他组织组员进行自习与讨论.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自主学习.根据学案所列的问题,由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完成第一层级学习目标所列的两类问题(允许有些问题不会或解答错误).这一步工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般限时15~20分钟.学生完成后按要求交给组长,然后交换批改.注意问题: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可能不会完成任务,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无法完成任务.采取措施:对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规定他们必须完成,给组长以批评教育的权力,教师要加强思想工作;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可以允许他们只完成部分问题,要求他们先做到认真、自主,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必要时教师可以预先给予适当的辅导.第二步:互相讨论.对第一步中出现的不同意见、第二层级学习目标所列问题,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完成任务.这一步一般限时30分钟左右.注意问题:①讨论过程成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主题发言”过程,学习成绩较差与性格内向的学生默不作声,不发表意见.②错误意见或不成熟意见成为学生取笑的对象,久而久之,那些学生就不参加讨论了.采取措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方面先不要抢着发言,另一方面要启发其他同学发言;对学习成绩较差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注意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们找到自信,达到踊跃参与的目的.第三步:达成共识.通过前两步的学习,在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并选出在课内展示的代表,鼓励组内学生自我推荐.同时对全组成员给出适当评价,并要求组内同学在讨论结束后继续反思讨论的过程与有关结论,对新发现、新问题鼓励组员在课堂展示时发表意见.注意问题:学习成绩较差与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敢参与课堂展示.采取措施:初期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教师要动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做好展示的准备工作.特别说明:对于一些内容比较少、比较容易的课时,第一环节也可以放在课堂内完成,但这只是在时间上的不同处理,在讨论方法、步骤、注意问题等方面都不能变化.第二环节展示交流、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各组派代表在演示板(黑板、屏幕等)上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组内成员可对此予以补充或说明.课堂展示是“学案导学法”的关键一环,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这一环节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简单展示.第一层级学习目标所列问题一般可采用简单展示法,即由某个小组成员报出答案,教师直接在演示板上显示,其他各组如无异议,就不必议论,教师也只作简单总结或拓展.这段时间一般限制在5~8分钟.第二步:综合展示.第二层级学习目标所列问题一般采用综合展示法,即对某个问题先由某个小组成员展示出他们讨论的结论(课堂内一般是几个组同时进行,同一时间展示出所列的全部问题),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教师组织其他各组分别对各个问题的结论进行讨论、批评、修改或提出其他结论与方法,教师对大家所提问题、结论、方法等作出总结或拓展.对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可采用启发式展示法,即在教师的启发、点拨、提醒、引导下对问题逐步深入,挖掘规律性的结论.这段时间一般限制在25~30分钟.这一环节的注意问题与采取措施列表如下:注意问题采取措施1.课堂内缺乏组织,整个课采取逐题讨论,逐题总结堂如一盘散沙2.学生发表的意见不全面加强课前准备,预先全面解题,注意引导、启发、点拨3.问题较难,学生发表不出分解问题,对问题做一些铺垫意见4.课堂时间无法控制,造成注意统筹,课前分解好每题的讨论时间,控制使用拖课第三环节点评方法、总结规律教师总结归纳(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归纳),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归纳成一般的理性结论,提炼解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对本课时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及改进要求,安排课后练习、课程评价与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第四环节课外练习、反思评价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完成后交由小组交流批改,教师也可以指定此项训练交由教师批改,完成后学生先各自反思本课时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再由小组或教师对每个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如学习态度、自觉性、创新性、成效性、进步性等)作出一个评价.评价要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出发,作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积极性的评价.这个环节一般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完成这一环节工作后,即转入下一课时的第一个环节,事实上,上一课时的第四环节与下一课时的第一环节是连在一起进行的.知识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层次要求领域目标要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2.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体验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应用举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3.通过学习和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自身修养解三角形 1.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角2.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无解型、一解型、两解型) 正、余弦定理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1.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与面积相关的问题2.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恒等式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不能到达位置的距离、高度的测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角度测量问题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利用两个定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利用两个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讲解两个定理时,要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全方位地理解,知道定理的来龙去脉,如何应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例如:对于余弦定理,要求学生要掌握它的推导过程(可利用向量来进行证明)、定理及其推论的形式、适用的解三角形的类型等.2.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一些规律方法.例如: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一种是将条件中的边全部化为角的正弦或余弦值,然后利用三角变换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角的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另一种是将条件中的所有角的三角函数值化为边的关系,通过代数式的运算得出边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3.引导学生多注意一些易错点.例如:当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若用正弦定理求另一个边所对的角会产生解的不确定性,对于此类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学生解题时要加倍小心,以免漏解或多解.4.解三角形实际上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因此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相关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等),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等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第1课时 正 弦 定 理1.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2.根据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3.能根据正弦定理及三角变换公式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重点:正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难点:三角形多解情况的判断.古埃及时代,尼罗河经常泛滥,古埃及人为了研究尼罗河水运行的规律,准备测量各种数据.当尼罗河涨水时,古埃及人想测量某处河面的宽度(如图),如果古埃及人通过测量得到了AB的长度,∠BAC,∠ABC的大小,那么就可以求解出河面的宽度CD,古埃及人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计算的呢?问题1:在上面的问题中,△ABC的已知元素有∠ABC、∠BAC和边AB.若AB=2,∠ABC=30°,∠BAC=120°,则BC=2,CD= .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问题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问题3:正弦定理的拓展:①a∶b∶c=sin A∶sin B∶sin C;②设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则===2R.问题4:在△ABC中,已知a、b和A时,解的情况如下: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①a=b sin A ②b sin A<a<b③a≥b a>b解的个数一解两解一解一解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给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那希尔丁在《论完全四边形》中首次清楚地论证了正弦定理.他还指出,由球面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求得它的三条边,或由三边去求三个角,也就是正弦定理向球面三角学中的拓展.1.在△ABC中,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A.a cos C=c cos AB.b sin C=c sin AC.ab sin C=bc sin BD.a sin C=c sin A【解析】根据正弦定理有:=,所以a sin C=c sin A,故选D.【答案】D2.已知△ABC中,a=4,b=5,A=30°.下列对三角形解的情况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一解B.两解C.无解D.一解或无解【解析】因为a,b,A的关系满足b sin A<a<b,故有两解.【答案】B3.在△ABC中,已知a=5,c=10,A=30°,则B等于.【解析】根据正弦定理得: sin C===,∴C=45°或135°,故B=105°或15°.【答案】105°或15°4.在△ABC中,已知b=5,B=,tan A=2,求sin A和边a.【解析】因为△ABC中,tan A=2,所以A是锐角,又=2,sin2A+cos2A=1,联立解得sin A=,再由正弦定理得=,代入数据解得a=2.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在△ABC中,若sin A=2sin B cos C,且sin2A=sin2B+sin2C,试判断△ABC的形状.【方法指导】先利用正弦定理将“sin2A=sin2B+sin2C”转化为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再结合第一个条件进行转化判断.【解析】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2R,∵sin2A=sin2B+sin2C,∴()2=()2+()2,即a2=b2+c2,∴A=90°,∴B+C=180°-A=90°.由sin A=2sin B cos C,得sin 90°=2sin B cos(90°-B),∴sin2B=.∵B是锐角,∴sin B=,∴B=45°,C=45°.∴△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小结】(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可以从三边的关系入手,也可以从三个内角的关系入手.从条件出发,利用正弦定理进行代换、转化,求出边与边的关系或求出角与角的关系,从而作出准确判断.(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其是否是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等,要特别注意“等腰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区别.已知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解三角形在△ABC中,已知c=10,A=45°,C=30°,解这个三角形.【方法指导】由A+B+C=180°可求出B,再由=和=,求出a和b.【解析】∵A=45°,C=30°,∴B=180°-(A+C)=105°.由=得a===10.由=得b===20sin 75°,∵sin 75°=sin(30°+45°)=sin 30°cos45°+cos 30°sin45°=,∴b=20×=5+5.【小结】解三角形时,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个角,由正弦定理可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在△ABC中,a=,b=,B=45°.求角A,C和边c.【方法指导】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要根据正弦定理先求解另一角,再求出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元素.【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A=,∴A=60°,C=180°-45°-60°=75°,由正弦定理得:c==.[问题]本题中根据sin A=得出的角A一定是60°吗?[结论]角A不一定是60°,由于a>b,所以角A还可能是120°.于是正确的解答如下:由正弦定理得=,=,∴sin A=.∵a>b,∴A=60°或A=120°.当A=60°时,C=180°-45°-60°=75°,c==;当A=120°时,C=180°-45°-120°=15°,c==.【小结】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时注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运用,求边时可用正弦定理的变式,把要求的边用已知条件表示出来再代入计算.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首先运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再利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看能否判断所求的这个角是锐角,当已知的角为大边对的角时,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当已知小边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在△ABC中,若==,则△ABC是().A.直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即tan A=tan B=tan C,∴A=B=C.【答案】B在△ABC中,已知a=8,B=60°,C=75°,则A=,b=,c=.【解析】A=180°-(B+C)=180°-(60°+75°)=45°.由正弦定理=,得b===4,由=,得c====4(+1).【答案】45°44(+1)在△ABC中,已知a=,c=2,A=60°,求B、C及b的值.【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C===.。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函数的周期性问题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函数的周期性问题教案

高中数学 第1章《解三角形》函数的周期性问题教案新人教A 版必修5一、教学目标: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函数的周期性知识解题。

1.周期函数定义: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D ,T 为非零常数,若对任意x D ∈,都有()()f x T f x +=成立,则()f x 是周期函数,T 是()f x 的一个周期。

若在所有的正周期中存在最小值,则称此值为最小正周期。

2.从定义表述中可发现,周期函数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二、问题举例 例1.设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函数选题目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周期函数的不同表现形式,感受抽象函数递推式与周期函数的联系; 思路分析:以第(3)小题为例,因为()()12f x f x +=-中的x 是任意的,可2x +替代x ,就可得到()()()()11412f x f x f x f x +=-=-=+-,从而()f x 的一个周期为4;其它几个问题也同样可求得结果。

例2.设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函数,求解下列问题(1)直线x a =和x b =是函数()y f x =图象的两条对称轴,问()f x 是否为周期函数,若是,其周期为多少?(2)直线x a =是函数()y f x =图象的对称轴,点(),0b 是函数()y f x =图象的对称中心,问问()f x 是否为周期函数,若是,其周期为多少?选题目的:两条对称轴就如人的前后各放置了一面镜子,会在镜子里出现无数多个像,正如周而复始的现象;指导学生研究函数图象对称性与周期性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更好地运用对称性和周期性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思路分析:以第(1)题为例,因为x a =和x b =都是函数()y f x =图象的对称轴,所以必有:()()2,f a x f x -=()()2,f b x f x -=则有()()22,f a x f b x -=-用2b x -替代x 可得到()()22,f a b x f x -+=由周期函数的定义可知,()f x 的一个正周期为2a b -。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数学必修五校本教材导学案: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三课 三角形的面积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数学必修五校本教材导学案: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三课 三角形的面积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课 三角形的面积 一、课标要求能根据两边和夹角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先学后讲在三角形ABC 中,三边,,a b c 所对的角分别为,,A B C ,那么,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sin 2ABC S ab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对公式的理解1.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1)3,4,30o a b C === (2)34,5,cos 5a b C ===【思路分析】(1)直接用公式求解;(2)先求出sin C 的值,再用公式求解. 【解析】(1)∵3,4,30o a b C ===,∴11sin 34sin 30322o ABC S ab C ∆==⨯⨯⨯= (2) ∵33,4,cos 5a b C ===,角C 是三角形内角,∴4sin 5C ==,∴114sin 458225ABC S ab C ∆==⨯⨯⨯=【点评】根据公式“缺什么求什么”是这类题的基本解法. ☆自主探究1.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1)4,6,60o a b C === (2)44,3,cos 5a b C ===-2.三角形面积综合问题例2在△ABC 中,已知3,30o b c B ===,求三角形的面积.【思路分析】可根据余弦定理先求出a ,也可由正弦定理先求出C ,后求出角A ,然后用公式求面积。

【解析】(方法一)把3,30o b c B ===代入2222cos b a c ac B =+-,可得,即a 2-9a +18=0. 解之得a =6或3.∴11sin 6sin3022o ABC S ac B ∆==⨯⨯=或11sin 3sin3022o ABC S ac B ∆==⨯⨯(方法二)由正弦定理sin sin b cB C=得sin 1sin 2c B C b ==∵C 是三角形的内角,∴60o C =或120o ,∴90o A =或30o∴11322ABC S bc ∆==⨯⨯或11sin 3sin3022o ABC S bc A ∆==⨯⨯【点评】本例提供了两种解题方法,至于哪种方法更好,其标准是“能快速得到正确结论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导学案WORD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导学案WORD版

§ 正弦定理课型:新讲课 编写人: 审查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试验:固定 ABC 的边 CB 及 B,使边 AC 绕着极点 C 转动. 思虑: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如何的数目关系明显,边 AB 的长度跟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可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类关系精准地表示出来二、新课导学研究 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边就第一来商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 如图,在 Rt ABC 中,设 BC=a , AC=b , AB=c ,∠ C=90° 依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a sin A , bsin B ,又 sin C 1 c ,c c c进而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 a b c.sin A sin B sin C研究 2:那么对于随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能否仍旧成立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状况:当 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 AB 上的高是 CD ,依据随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CD= asin B bsin A ,则 a b c bsin A,同理可得 sin C ,sin B sin B 进而 a b c .sin A sin B sin C近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旧成立.请你试一试导.新知: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的比相等,即a bc.sin Asin Bsin C试一试:( 1)在 ABC 中,必定成立的等式是( ).A . a sin A b sinB B. a cosA b cosB C. asin B bsin A D. acosB b cosA( 2)已知△ ABC 中, a = 4, b = 8,∠ A = 30°,则∠ B 等于.[ 理解定理 ](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 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率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 k 使 a k sin A ,, c k sinC ;( 2) a b c, c b a c. 等价于sin C ,sin A sin C sin A sin B sin Csin B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角及其一边能够求其余边,如 ab sin A ;b .sin B②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边与此中一边的对角能够求其余角的正弦值, 如 sin Aasin B ; sinC.b(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余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 解三角形 .三、讲堂稳固例1.在ABC 中,已知 A 45 , B 60 , a 42 c m ,解三角形.变式:在 ABC 中,已知 B 45 , C 60 , a 12cm ,解三角形.例 2. 在ABC中, c6, A 45 , a 2,求 b和B, C .变式:在ABC中, b3, B 60 ,c 1,求a和A, C .【学习小结】1. 正弦定理:a b c sin A sin B sin C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还有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此中一边的对角.【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在ABC 中,若sin A b,则 ABC 是() . sin B aA.等腰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2.已知△ ABC中, A∶ B∶ C= 1∶ 1∶ 4,则 a∶ b∶ c 等于() .A. 1∶1∶ 4B.1∶1∶2C.1∶ 1∶ 3D.2∶ 2∶ 3 3.在△ ABC中,若sin A sin B ,则 A 与 B 的大小关系为() .A.A BB. A BC.A≥D.A、B 的大小关系不可以确立B4.已知ABC中,sin A :sin B :sinC1:3:3,则 a : b : c =.5.已知ABC中,A60, a 3 ,则a b c=.sin A sin B sin C1.已知△ ABC中, AB=6,∠ A= 30°,∠ B=120,解此三角形.提升部分2. 已知△ ABC中, sinA∶ sinB∶ sinC=k∶ (k+ 1)∶ 2k (k≠0),务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余弦定理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审查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2.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3.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复习 1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和它所对角的的相等,即=复习2:在△ABC中,已知c10 ,A=45,C=30,解此三角形.思虑: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二、新课导学问题:在ABC 中, AB 、BC 、 CA 的长分别为c、a、 b .rC∵r b r,b a∴ b ? bA c B同理可得:2222bc cos A ,a b cc2 a 2b22abcos 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等于其余两边的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的积的两倍.思虑: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此中三个量,能够求出第四个量,可否由三边求出一角从余弦定理,又可获得以下推论:cos A b 2c2 a 2,,.2bc[ 理解定理 ],这时 c2a2 b 2( 1)若∠ C= 90,则cosC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行,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能够求出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能够求出其余角.试一试:( 1)△ ABC中, a 3 3 ,c 2 , B 150 ,求 b .( 2)△ ABC中,a2,b 2 , c 3 1,求A.三、讲堂稳固例 1. 在△ ABC 中,已知 a 3 , b 2 ,B45 ,求A, C 和 c .变式:在△ ABC中,若 AB= 5 , AC=5,且 cosC=9,则 BC=________.10例 2. 在△ ABC 中,已知三边长 a 3 , b 4 ,c37,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变式:在ABC 中,若 a 2 b 2 c 2 bc ,求∠ A .【学习小结】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知识拓展在△ ABC 中, 22若 a b22若 a b 若 a 2 b 2c 2,则角 c 2,则角 c 2,则角C 是直角; C 是钝角;C 是锐角.【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 已知 a =3 , c =2,∠ B = 150°,则边 b 的长为() .34 B. 34C.13A.D. 1322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 5、 7,则最大角为().A . 60o °B . 75o °C . 120o °D . 150o °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 3、x ,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 .A . 5 x 13B . 13 < x <5C . 2< x < 5D . 5 < x <5uuuruuur uuur 4.uuur uuur uuur 在△ ABC 中, | AB | =3,| AC | =2, AB 与 AC 的夹角为 60°,则 | AB - AC | = ________.5. 在△ ABC 中,已知三边 a 、 b 、 c 知足 b 2a 2 c 2 ab ,则∠ C 等于.1. 在△ ABC 中,已知 a = 7, b = 8, cosC = 13,求最大角的余弦值.14提升部分uuur uuur2. 在△ ABC中, AB= 5, BC= 7, AC=8,求 AB BC 的值 .§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审查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1.进一步熟习正、余弦定理内容;2.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此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况.【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 1:在解三角形时已知三边求角,用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定理;已知两角和一边,用定理.复习 2:在△ ABC中,已知A=,a=252 , b= 50 2 ,解此三角形.6二、新课导学研究:在△ ABC中,已知以下条件,解三角形.①A=,a =25, b= 50 2 ; 6②A=,a =50 6, b=50 2 ;63③A=,a =50, b= 50 2 . 6思虑:解的个数状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新知:用以以下图示剖析解的状况(A 为锐角时).已知边 a,b 和AC C C Cb b b b aa a a aA A A AH B B1 H B2H Ba<CH=bsinA a=CH=bsinA CH=bsinA<a<b a b无解仅有一个解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试一试:1.用图示剖析( A 为直角时)解的状况2.用图示剖析( A 为钝角时)解的状况三、讲堂稳固例 1. 在ABC 中,已知a80 , b 100 , A 45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状况.变式:在ABC中,若a1,c 1, C40 ,则切合题意的 b 的值有_____个.2例2.在ABC 中,A60 , b 1 , c 2 ,求a b c的值.sin A sin B sin C【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已知三角形两边和此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状况).在ABC中,已知 a,b, A ,议论三角形解的状况:①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一定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不然无解;②当 A 为锐角时,假如 a ≥b,那么只有一解;假如 a b ,那么能够分下边三种状况来议论:( 1)若a bsin A ,则有两解;( 2)若a bsin A ,则只有一解;( 3)若a b sin A ,则无解.【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已知 a、 b 为△ ABC 的边, A、 B 分别是 a、 b 的对角,且sin A2 ,则 ab的值 =) .sin B3b(1245A. B. C. D.33332.已知在△ ABC中, sinA∶ sinB∶ sinC= 3∶ 5∶ 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A. 135°B.90°C. 120° D. 150°3.假如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添相同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由增添长度决定4.在△ ABC中, sinA:sinB:sinC= 4:5:6,则 cosB=.5.已知△ ABC中,bcosC c cosB,试判断△ ABC的形状.1.在 ABC中, a xcm,b2cm , B 45 ,假如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 x 的取值范围.提升部分a、b、 c,且知足1ab sin C2222. 在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 b c,求角 C.24§应用举例—①丈量距离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审查人: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相关丈量距离的实质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 1 在△ ABC中, b=10, A= 30°,问 a 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二、新课导学例 1. 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丈量两点之间的距离,丈量者在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 AC 的距离是55m,BAC= 51,A 的同侧,ACB= 75 . 求 A、B 两点的距离 (精准到 0.1m).发问 1:ABC中,依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合发问 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剖析:这是一道对于丈量从一个可抵达的点到一个不行抵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 的对角, AC 为已知边,再依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简单依据两个已知角算出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AC 的对角,新知 1:基线在丈量上,依据丈量需要适合确立的叫基线 .例 2. 如图, A、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行抵达),设计一种丈量 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剖析:这是例 1 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的点之间的距离丈量问题.第一需要结构三角形,因此需要确立C、D 两点 .依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 AC和 BC,再利用余弦定理能够计算出AB 的距离 .变式:如上图若在河岸选用相距40 米的 C、 D 两点, BCA=60°, ACD=30 ° CDB=45°,BDA =60°求 AB.练:两灯塔 A、B 与大海察看站 C 的距离都等于 a km,灯塔 A 在察看站 C 的北偏东 30°,灯塔 B 在察看站 C南偏东 60°,则 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学习小结】1.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剖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表示图(2)建模:依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成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查验:查验上述所求的解能否切合实质意义,进而得出实质问题的解.2.基线的选用:丈量过程中,要依据需要选用适合的基线长度,使丈量拥有较高的精准度.【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水平川面上有一个球,现用以下方法丈量球的大小,用锐角 45 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紧靠球面, P 为切点,一条直角边 AC 紧靠地面,并使三角板与地面垂直,假如测得 PA=5cm,则球的半径P等于() .A CA. 5cmB. 52cmC. 5( 2 1)cmD. 6cm2. 台风中心从 A 地以每小时20 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挪动,离台风中心30 千米内的地域为危险区,城市 B 在 A 的正东 40 千米处, 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A.小时B. 1 小时C.小时D.2 小时3. 在ABC 中,已知(a2b2 )sin( A B) (a2b2 )sin( A B) ,则ABC 的形状().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在ABC中,已知a 4,b 6, C 120o,则sin A的值是.5. 一船以每小时15km 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 A 处看到一个灯塔 B 在北偏东60o,行驶4 h 后,船抵达C 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 15o,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km .1. 隔河能够看到两个目标,但不可以抵达,在岸边选用相距3 km 的C、D 两点,并测得∠ACB= 75°,∠ BCD= 45°,∠ ADC= 30°,∠ ADB= 45°, A、 B、C、D 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 A、 B 间的距离 .提升部分2. 某船在海面 A 处测得灯塔 C 与 A 相距 10 3 海里,且在北偏东30与 A 相距 15 6 海里,且在北偏西75 方向.船由 A 向正北方向航行到B 在南偏西60方向 . 这时灯塔 C 与 D 相距多少海里方向;测得灯塔D 处,测得灯塔B§应用举例—②丈量高度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审查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相关底部不行抵达的物体高度丈量的问题;2.丈量中的相关名称 .【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 1:在ABC中,cos Ab5 ,则ABC的形状是如何cos B a3复习 2:在 ABC中, a 、b、c 分别为 A、 B、 C的对边,若a : b: c =1:1: 3,求 A:B:C 的值 .二、新课导学新知:坡度、仰角、俯角、方向角方向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坡度 ---沿余坡向上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仰角与俯角 ---视野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野在水平线之上时,之下时,称为俯角.称为仰角;当视野在水平线研究:物高度AB 是底部 B 不行抵达的一个建筑物,AB 的方法 .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丈量建筑剖析:选择基线HG,使 H、 G、 B 三点共线,要求 AB,先求 AE在ACE 中,可测得角,要点求AC在ACD 中,可测得角,线段,又有故可求得AC三、讲堂稳固例 1.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角=54 40,在塔底 C 处测得 A 处的俯角=50A 的俯1 .已知铁塔 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准到 1 m)例 2.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 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抵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 的方向上,仰角为8 ,求此山的高度CD.问题 1:欲求出 CD,思虑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问题 2:在 BCD中,已知 BD 或 BC都可求出 CD,依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变式:某人在山顶察看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西 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 B 在南偏东米的A、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78°,俯角是 45°,试求山高.A 在南偏【学习小结】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依据题意画方向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猜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要素,进行适合的简化.在湖面上高h处,测得云之仰角为,湖中云之影的俯角为,则云高为hg sin() .sin()【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 在ABC中,以下关系中必定成立的是() .A.a b sin A B.a bsin AC.a b sin A D.a bsin A2. 在ABC 中, AB=3,BC= 13 , AC=4,则边 AC 上的高为() .A .3 2B .3 3C .3D .3 32 2 23. D 、C 、B 在地面同向来线上, DC=100 米,从 D 、C 两地测得 A 的仰角分别为 30o 和 45o ,则 A 点离地面的高 AB 等于( )米.A . 100B . 50 3C .50( 3 1)D .50 (3 1)4. 在地面上 C 点,测得一塔塔顶 A 和塔基 B 的仰角分别是 60 和 30 ,已知塔基 B 超出 地面 20m ,则塔身 AB 的高为 _________ m .5. 在ABC 中, b 2 2 , a 2 ,且三角形有两解, 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1. 为测某塔 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 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 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 B 的俯角为 45°,则塔 AB 的高度为多少 m提升部分2. 在平川上有 A 、 B 两点, A 在山的正东, B 在山的东南,且在 A 的南偏西 15°距离300 米的地方,在 A 侧山顶的仰角是 30°,求山高 .§应用举例—③丈量角度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审查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相关计算角度的实质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1:在△ABC中,已知c 2 ,C,且1absin C 3 ,求a,b .32二、新课导学例 1. 如图,一艘海轮从 A 出发,沿北偏东75 的方向航行n mile 后抵达海岛 B,而后从 B 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n mile 后达到海岛 C.假以下次航行直接从 A 出发抵达 C,此船应当沿如何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准到,距离精准到mile)剖析:第一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角ABC,而后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依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 AB 边的夹角CAB.例 2. 某巡逻艇在 A 处发现北偏东 45 相距 9 海里的 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 75 的方向以 10 海里 / 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刻以 14 海里 /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当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追上该走私船手试一试练 1. 甲、乙两船同时从 B 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10( 3 + 1)km 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船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沿南偏东60°的方向航行, 1 小时后甲、乙两船分别抵达A、C 两点,求A、 C 两点的距离,以及在 A 点察看 C 点的方向角 .练 2. 某渔轮在 A 处测得在北偏东45°的 C 处有一鱼群,离渔轮9 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每小时10 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刻以每小时14 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鱼群【学习小结】1. 已知量与未知量所有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挨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波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渐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拓展已知 ABC的三边长均为有理数, A= 3,B=2,则 cos5是有理数,仍是无理数由于 C5,由余弦定理知cosC a 2b2c2为有理数,2 ab)cosC 为有理数 .因此 cos5cos(5【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从 A 处望 B 处的仰角为,从 B 处望 A 处的俯角为,则,的关系为().A.B.=C.+=90o D.+=180o2.已知两线段 a 2 ,b 2 2 ,若以 a 、b为边作三角形,则边 a 所对的角 A的取值范围是() .A. (, )B. (0,]636C. (0,)D. (0,]2243.对于 x 的方程 sin Agx sin C0 有相等实根,且 A、B、C 是 ABC 的三个2sin Bgx内角,则三角形的三边a、 b、c 知足() .A.b ac B.a bcC.c ab D. b2ac4.△ ABC 中,已知 a:b:c=( 3+1):( 3 -1): 10 ,则此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为.5.在三角形中,已知 :A,a, b 给出以下说法 :(1)若 A≥ 90°,且 a≤ b,则此三角形不存在(2)若 A≥ 90°,则此三角形最多有一解(3)若 A< 90°,且 a=bsinA,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4)当 A< 90°, a<b 时三角形必定存在(5)当 A< 90°,且 bsinA<a<b 时,三角形有两解B=90°此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提升部分1. 我舰在敌岛 A 南偏西50以 10 海里 / 小时的速度航行敌舰相距 12 海里的 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10 的方向2 小时追上§应用举例—④解三角形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审查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相关三角形的问题;2.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3.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复习 1:在ABC 中( 1)若 a1,b3, B120,则 A等于.( 2)若 a 3 3 ,b2, C150 ,则c_____.复习 2:在 ABC 中,a33, b 2 , C150,则高 BD=,三角形面积=.二、新课导学研究:在ABC中,边 BC上的高分别记为h a,那么它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h a =bsinC=csinB依据从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1ah,2S=1代入能够推导出下边的三角形面积公式,absinC,2或 S=,同理 S=.新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随意两边以及它们夹角的正弦之积的一半.三、讲堂稳固例 1. 在ABC 中,依据以下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 1)已知 a=, c=, B= ;( 2)已知 B= , C= , b=;(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b=,S(精准到 2 ):c=38.7cm.变式: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地区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获得这个三角形地区的三条边长分别为 68m, 88m, 127m,这个地区的面积是多少(精准到2)例 2. 在ABC 中,求证:(1) a 2b2sin2 A sin2 B ;c2sin2 C(2) a 2 + b 2 + c2 =2( bccosA+cacosB+abcosC).小结:证明三角形中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 着手试一试练1.在ABC 中,已知a,33cm,B45o,则ABC 的面积是.28cm c练 2. 在ABC 中,求证:c(a cos B b cos A) a 2b2.【学习小结】1. 三角形面积公式:S= 1absinC= = .22. 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方法: 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 “边”化“角”或“角”化“边”.识拓展三角形面积 Sp( p a)( p b)( p c) ,这里 p1( a b c) ,这就是着名的海伦公式.2【课后作业】 基础部分1. 在 ABC 中, a2,b 3, C 60 ,则 S ABC ( ).A. 23B.3 C. 3D. 322 2. 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正弦值为 3 ,面积为 9,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 .5 2别是(A.3和5B.4和6C.6和 8D.5和 73. 在 ABC 中,若 2cosB sin AsinC ,则 ABC 必定是( )三角形. A. 等腰 B. 直角 C. 等边 D. 等腰直角4. ABC 三边长分别为3,4,6 ,它的较大锐角的均分线分三角形的面积比 是 .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为 a 54cm , b 61cm , c 71cm ,则ABC 的面积是 .6. 已知在ABC 中, B=30,b=6, c=6 3 ,求 a 及 ABC 的面积 S .提升部分2. 在△ ABC 中,若 sin A sin B sin C (cos A cos B) ,试判断△ ABC 的形状 .第一章解三角形(复习)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审查人:【学习目标和要点、难点】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相关丈量距离的实质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用正弦定理: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②知两边及此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议论解的个数).(2)用余弦定理:①知三边求三角;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复习 2:应用举例①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③ 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练:有一长为 2 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高度不变 . 则斜坡长变成 ___.二、新课导学例 1. 在ABC中 tan( A B) 1 ,且最长边为1,tan A tan B ,tan B 1,求角 C的大小及△ABC最短边的长.2例 2. 如图,当甲船位于 A 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候营救.甲船立刻前去营救,同时把信息见告在甲船的南偏西30 o,相距 10 海里C 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去 B 处营救(角度精准到 1 o)北A2010C例3.在ABC 中,设tan A2c b, 求 A 的值.tan B bB手试一试练 1. 如图,某海轮以 60 n mile/h的速度航行,在A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在南偏东 60°,向北航行 40 min 后抵达 B 点,测得油井 P 在南偏东 30°,海轮改为北偏东 60°的航向再行驶 80 min 抵达 C 点,求 P、 C 间的距离.北C60°B30°A60°P练 2. 在△ ABC 中, b= 10,A=30°,问 a 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学习小结】1.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质问题(丈量距离、高度、角度等);3.在现实生活中灵巧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边角转变).设在ABC 中,已知三边 a ,b, c ,那么用已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 的公式是abcRp( p a)( p b )( p c)【课后作业】 基础部分1. 已知△ ABC 中, AB =6,∠ A = 30°,∠ B = 120 ,则△ ABC 的面积为().A . 9B . 18C .9D .18 32.在△ ABC 中,若 c 2a 2b 2ab ,则∠ C=( ) .A . 60°B . 90°C .150°D . 120°3. 在 ABC 中, a 80 , b100 ,A=30°,则 B 的解的个数是( ) .A .0 个B .1 个C .2 个D .不确立的4. 在△ ABC 中, a 32 , b2 3 , cosC1,则 S △ABC _______35. 在 ABC 中, a 、 b 、 c 分别为 A 、 B 、C 的对边,若 a 2b 2c 22bcsin A ,则 A=___ ____.1. 已知 A 、B 、C 为 ABC 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os B cos C sin B sin C 1 .2( 1)求 A ;( 2)若 a 2 3, b c 4 ,求 ABC 的面积.提升部分2. 在 △ ABC 中, a, b,c 分别为角 2228bc A 、B 、C 的对边, ac b , a =3, △ ABC 的面积为 6,5( 1)求角 A 的正弦值; (2)求边 b 、c.。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解三角形导学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解三角形导学案

)
【当堂检测】
1.在△ABC 中,a,b,c 分别是∠A,∠B,∠C 所对的边,若∠A=105° ,∠B=45° ,b=2 2,则 c 等于( ) A.1 B.2 C. 2 D. 3 2.在△ABC 中,已知∠A=150° ,a=3,则其外接圆的半径 R 的值为 ( ) A.3 B. 3 C .2 3.在△ABC 中,sin A=sin C,则△ABC 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D.不确定 ( ) C.锐角三角形
π a 2.在 Rt△ABC 中,C= ,则 = 2 c
3.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A,B,C 和它们的对边 a,b,c 叫做三角形的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 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 . 4.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这个比值是__________
【问题探究】
探究点一 问题 正弦定理的提出和证明 a b c 在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中, 容易验证 = = 成立, 这一结论对更一般锐角三角形和 sin A sin B sin C a b c 探究 2 如图所示,钝角三角形 ABC,A 为钝角,圆 O 是它的外接圆,半径为 R,等式 = = sin A sin B sin C =2R 还成立吗?
【学习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了解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这一关系对任意三角形也成立吗?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善于运用平面几何知识以及平面向量知识证明正弦定理. 2.应熟练掌握利用正弦定理进行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知识要点】
1.在△ABC 中,A+B+C= A B C , + + = 2 2 2 b , = c . . a b c 探究 1 如图所示,锐角三角形 ABC 和它的外接圆 O,外接圆半径为 R,等式 = = =2R 成 sin A sin B sin C 立吗?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学案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学案新人教A 版必修5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学法重难点测量距离的实际应用一:知识链接(本课时的主要知识展示)问题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用正弦定理: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②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讨论解的个数).(2)用余弦定理:①知三边求三角; 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问题2:应用举例① 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③ 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二:试一试(课前演练)练:有一长为2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高度不变.则斜坡长变为___ .新课探究探究1 在ABC ∆中tan()1A B +=,且最长边为1,tan tan A B >,1tan 2B =,求角C 的大小 及△ABC 最短边的长.探究2 如图,当甲船位于A 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 相距10海里C 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 B 处救援(角度精确到1)?探究3 在∆ABC 中,设tan 2,tan A c b B b-= 求A 的值.※ 模仿练习 练1. 练1. 如图,某海轮以60 n mile/h 的速度航行,在A 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 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40 min 后到达B 点,测得油井P 在南偏东30°,北 20 10 A B • •C 30°60°B C 北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 min 到达C 点,求P 、C 间的距离.练2. 在△ABC 中,b =10,A =30°,问a 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3.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边角转化).※ 知识拓展设在ABC ∆中,已知三边a ,b ,c ,那么用已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 的公式是: =()()()abcR p p a p b p c --- ( 内切圆半径 ()()()S p a p b p c r p p---==) 当堂检测A 级:1.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则△ABC 的面积为( ). A .9 B .18 C .93 D .1832.在△ABC 中,若222c a b ab =++,则∠C =( ).A . 60°B . 90°C .150°D .120°3. 在∆ABC 中,80a =,100b =,A =30°,则B 的解的个数是( ).A .0个B .1个C .2个D .不确定的B 级:4. 在△ABC 中,32a =,23b =,1cos 3C =,求ABC S ∆;5.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若2222sin a b c bc A =+-,求A 。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按课时备课,共9课时)海口十四中范文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按课时备课,共9课时)海口十四中范文

数学5 第一章解三角形章节总体设计(一)课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

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1.2余弦定理(二)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5(2021学年)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1.2余弦定理(二)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5(2021学年)

20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1.2 余弦定理(二)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1.2余弦定理(二)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 1.1.2 余弦定理(二)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1.1.2 余弦定理(二)[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能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

能应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3。

能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的有关问题.知识点一余弦定理及其推论1.a2=b2+c2-2bc cos__A,b2=c2+a2-2ca cos__B,c2=a2+b2-2abcos__C.2.cos A=错误!,cos B=错误!,cosC=错误!.3.在△ABC中,c2=a2+b2⇔C为直角,c2>a2+b2⇔C为钝角;c2<a2+b2⇔C为锐角.知识点二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的问题思考以下问题不能用余弦定理求解的是________.(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2)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4)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解三角形.答案 (2)题型一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1 在△ABC中,cos2错误!=错误!,其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则△ABC的形状为(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正三角形答案 A解析方法一在△ABC中,由已知得\f(1+cosB,2)=\f(1,2)+错误!,∴cosB=ac=错误!,化简得c2=a2+b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正弦定理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 审核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试验: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二、新课导学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C=90°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C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A B C==.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同理可得sin sin c bC B=,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新知: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sin sin a b A B =sin cC =. 试试:(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a B=;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A B b=;sin C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三、课堂巩固例1. 在ABC ∆中,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变式:在ABC ∆中,已知45B =︒,60C =︒,12a =cm ,解三角形.例2. 在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变式:在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学习小结】1. 正弦定理:sin sin a b A B =sin cC=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课后作业】 基础部分1. 在ABC ∆中,若sin sin A bB a=,则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2. 已知△ABC 中,A ∶B ∶C =1∶1∶4,则a ∶b ∶c 等于( ).A .1∶1∶4B .1∶1∶2C .1∶1D .2∶23. 在△ABC 中,若sin sin A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B > B. A B <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4. 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3:3A B C =,则::a b c = .5. 已知∆ABC 中,∠A 60=︒,a =sin sin sin a b cA B C++++= .1.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解此三角形.提高部分2. 已知△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k ∶(k +1)∶2k (k ≠0),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1.1.2 余弦定理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 和它所对角的 的 相等,即 = = .复习2: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二、新课导学 问题: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b =r , ∴b b •=r r同理可得: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c a b ab 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 .[理解定理](1)若∠C =90︒,则cos C =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试试:(1)△ABC 中,a =2c =,150B ∠=︒,求b .(2)△ABC 中,2a =,b ,1c ,求A ∠.三、课堂巩固例1. 在△ABC 中,已知a b 45B =︒,求,A C ∠∠和c .变式:在△ABC 中,若AB ,AC =5,且cos C =910,则BC =________.例2. 在△ABC 中,已知三边长3a =,4b =,c =,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变式: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A .【学习小结】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知识拓展 在△ABC 中,若222a b c +=,则角C 是直角; 若222a b c +<,则角C 是钝角; 若222a b c +>,则角C 是锐角. 【课后作业】 基础部分1. 已知a c =2,∠B =150°,则边b 的长为( ).A.B. C. D. 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 ). A .60o ° B .75o ° C .120o ° D .150o °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B x <5C . 2<xD <x <54. 在△ABC 中,|AB u u u r |=3,|AC u u u r |=2,AB u u u r 与AC u u u r 的夹角为60°,则|AB u u u r-AC u u u r |=________.5. 在△ABC 中,已知三边a 、b 、c 满足222b a c ab +-=,则∠C 等于 .1. 在△ABC 中,已知a =7,b =8,cos C =1314,求最大角的余弦值.提高部分2. 在△ABC 中,AB =5,BC =7,AC =8,求AB BC u u u r u u u r的值.§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1:在解三角形时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复习2:在△ABC 中,已知 A =6π,a =b =二、新课导学探究: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 A =6π,a =25,b =② A =6π,a ,b =③ A =6π,a =50,b =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已知边a,b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a=CH=bsinAa<CH=bsinA试试:1. 用图示分析(A为直角时)解的情况2.用图示分析(A为钝角时)解的情况三、课堂巩固例1. 在∆ABC中,已知80a=,100b=,45A∠=︒,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变式:在∆ABC中,若1a=,12c=,40C∠=︒,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_____个.例2. 在∆ABC 中,60A =︒,1b =,2c =,求sin sin sin a b c A B C++++的值.【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在∆ABC 中,已知,,a b 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②当A 为锐角时,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sin a b A >,则有两解;(2)若sin a b A =,则只有一解;(3)若sin a b A <,则无解.【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sin 2sin 3A B =,则a b b+的值=( ). A. 13 B. 23 C. 43 D. 532. 已知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A .135°B .90°C .120°D .150°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由增加长度决定4.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4:5:6,则cos B = .5.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1. 在∆ABC 中,a xcm =,2b cm =,45B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 的取值范围.提高部分2. 在∆ABC 中,其三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2221sin 24a b c ab C +-=,求角C .§应用举例—①测量距离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1在△ABC中,b=10,A=30°,问a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二、新课导学例1.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 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新知1:基线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叫基线.例2. 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变式:如上图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BCA=60°,∠ACD=30°∠CDB=45°,∠BDA =60°求AB.练: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学习小结】1.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2.基线的选取: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 水平地面上有一个球,现用如下方法测量球的大小,用锐角45︒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紧靠球面,P 为切点,一条直角边AC 紧靠地面,并使三角板与地面垂直,如果测得PA =5cm ,则球的半径等于( ). A .5cmB.C.1)cmD .6cm2. 台风中心从A 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千米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A .小时B .1小时C .小时D .2小时3. 在ABC ∆中,已知2222()sin()()sin()a b A B a b A B +-=-+,则ABC ∆的形状(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在ABC ∆中,已知4a =,6b =,120C =o ,则sin A 的值是 .5. 一船以每小时15km 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 处看到一个灯塔B 在北偏东60o ,行驶4h 后,船到达C 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o ,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 km .1.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A 、B 、C 、D 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 、B 间的距离.提高部分2. 某船在海面A处测得灯塔C与A相距海里,且在北偏东30︒方向;测得灯塔B与A相距75︒方向. 船由A向正北方向航行到D处,测得灯塔B在南偏西60︒方向. 这时灯塔C与D相距多少海里§应用举例—②测量高度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2. 测量中的有关名称.【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1:在∆ABC中,cos5cos3A bB a==,则∆ABC的形状是怎样复习2: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若::a b c,求A:B:C的值.二、新课导学新知: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坡度---沿余坡向上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仰角与俯角---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探究: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分析:选择基线HG,使H、G、B三点共线,要求AB,先求AE在ACE∆中,可测得角,关键求AC在ACD∆中,可测得角,线段,又有α故可求得AC三、课堂巩固例1.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例2.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问题1:欲求出CD ,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问题2:在∆BCD 中,已知BD 或BC 都可求出CD ,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变式: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 、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 在南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 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学习小结】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在湖面上高h 处,测得云之仰角为α,湖中云之影的俯角为β,则云高为sin()sin()h αβαβ+-g . 【课后作业】基础部分1. 在∆ABC 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 ).A .sin a b A >B .sin a b A =C .sin a b A <D .sin a b A ≥2. 在ABC 中,AB =3,BC AC =4,则边AC 上的高为( ).A B C .32D .3. D 、C 、B 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 =100米,从D 、C 两地测得A 的仰角分别为30o 和45o ,则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米.A .100B .C .501)D .501)4. 在地面上C 点,测得一塔塔顶A 和塔基B 的仰角分别是60︒和30︒,已知塔基B 高出地面20m ,则塔身AB 的高为_________m .5. 在∆ABC 中,b =2a =,且三角形有两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1. 为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则塔AB 的高度为多少m提高部分2. 在平地上有A 、B 两点,A 在山的正东,B 在山的东南,且在A 的南偏西15°距离300米的地方,在A 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应用举例—③测量角度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1:在ABC △中,已知2c =,3C π=,且1sin 32ab C a b ,.二、新课导学例1. 如图,一艘海轮从A 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 n mile 后到达海岛B ,然后从B 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 n mile 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 ,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距离精确到 mile) 分析:首先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角∠ABC , 然后用余弦定理算出AC 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 边和AB 边的夹角∠CAB .例2. 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手试试练1. 甲、乙两船同时从B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10(3+1)km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船以每小时20km的速度沿南偏东60°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乙两船分别到达A、C两点,求A、C两点的距离,以及在A点观察C点的方向角.练2. 某渔轮在A处测得在北偏东45°的C处有一鱼群,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鱼群【学习小结】1. 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拓展已知∆ABC 的三边长均为有理数,A =3θ,B =2θ,则cos5θ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因为5C πθ=-,由余弦定理知222cos 2a b c C ab+-=为有理数, 所以cos5cos(5)cos C θπθ=--=-为有理数.【课后作业】 基础部分1. 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 .α>β B .α=β C .α+β=90o D .α+β=180o2. 已知两线段2a =,b =a 、b 为边作三角形,则边a 所对的角A 的取值范围是( ).A .(,)63ππB .(0,]6πC .(0,)2πD .(0,]4π3. 关于x 的方程2sin 2sin sin 0A x B x C ++=g g 有相等实根,且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则三角形的三边a b c 、、满足( ). A .b ac = B .a bc = C .c ab = D .2b ac =4. △ABC 中,已知a :b :c =(+1) :(-1): ,则此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为 .5. 在三角形中,已知:A ,a ,b 给出下列说法: (1)若A ≥90°,且a ≤b ,则此三角形不存在 (2)若A ≥90°,则此三角形最多有一解(3)若A <90°,且a =b sin A ,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B =90° (4)当A <90°,a <b 时三角形一定存在(5)当A <90°,且b sin A <a <b 时,三角形有两解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 提高部分1. 我舰在敌岛A 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应用举例—④解三角形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2.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3. 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复习1:在∆ABC中(1)若1,120a b B==︒,则A等于.(2)若a=2b=,150C=︒,则c=_____.复习2:在ABC∆中,a=,2b=,150C=︒,则高BD= ,三角形面积= .二、新课导学探究:在∆ABC中,边BC上的高分别记为ha,那么它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ha=b sin C=c sin B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12 ah,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 sin C,或S= ,同理S= .新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们夹角的正弦之积的一半.三、课堂巩固例1. 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2):(1)已知a=,c=,B=︒;(2)已知B=︒,C=︒,b=;(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b=,c=38.7cm.变式: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 ,88m ,127m ,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2)例2. 在∆ABC 中,求证:(1)222222sin sin sin a b A B c C++=;(2)2a +2b +2c =2(bc cos A +ca cos B +ab cos C ).小结:证明三角形中恒等式方法: 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 动手试试练1. 在∆ABC 中,已知28a cm =,33c cm =,45B =o ,则∆ABC 的面积是 .练2. 在∆ABC 中,求证: 22(cos cos )c a B b A a b -=-.【学习小结】1. 三角形面积公式:S =12ab sin C = = . 2. 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识拓展三角形面积S =这里1()2p a b c =++,这就是着名的海伦公式.【课后作业】 基础部分1. 在ABC ∆中,2,60a b C ︒===,则ABC S ∆=( ).A. B.C. D.32 2. 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正弦值为35,面积为9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 ).A. 3和5B. 4和6C. 6和8D. 5和73. 在ABC ∆中,若2cos sin sin B A C ⋅=,则ABC ∆一定是( )三角形. A. 等腰 B. 直角 C. 等边 D. 等腰直角4. ABC ∆三边长分别为3,4,6,它的较大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为54a cm =,61b cm =,71c cm =,则∆ABC 的面积是 .6. 已知在∆ABC 中,∠B =30︒,b =6,c a 及∆ABC 的面积S .提高部分2. 在△ABC 中,若sin sin sin (cos cos )A B C A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第一章 解三角形(复习)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用正弦定理: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②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讨论解的个数). (2)用余弦定理:①知三边求三角;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复习2:应用举例① 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 ③ 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练:有一长为2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高度不变. 则斜坡长变为___ .二、新课导学例1. 在ABC ∆中tan()1A B +=,且最长边为1,tan tan A B >,1tan 2B =,求角C 的大小及△ABC 最短边的长.例2. 如图,当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o,相距10海里C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角度精确到1o)例3. 在∆ABC中,设tan2,tanA c bB b-=求A的值.北2010ABC手试试练1. 如图,某海轮以60 n mile/h 的速度航行,在A 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 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40 min 后到达B 点,测得油井P 在南偏东30°,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 min 到达C 点,求P 、C 间的距离.练2. 在△ABC 中,b =10,A =30°,问a 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学习小结】1.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 3.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边角转化).设在ABC ∆中,已知三边a ,b ,c ,那么用已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 的公式是RC【课后作业】 基础部分1.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则△ABC 的面积为( ).A .9B .18C .9D .2.在△ABC 中,若222c a b ab =++,则∠C =( ). A . 60° B . 90° C .150° D .120°3. 在∆ABC 中,80a =,100b =,A =30°,则B 的解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不确定的4. 在△ABC 中,a =b =1cos 3C =,则ABC S =△_______5.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若2222sin a b c bc A =+-,则A =___ ____.1. 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别为a 、b 、c ,若1cos cos sin sin 2B C B C -=.(1)求A ;(2)若4a b c =+=,求ABC ∆的面积.提高部分2.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22285bca cb -=-,a =3, △ABC 的面积为6,(1)求角A 的正弦值; (2)求边b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