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课标对应考点冲刺与回归教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的主要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松土农具。
(2)商周时期:出现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东汉时期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朝的⑵灌溉工具:曹魏、唐、宋、明清(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⑴演变历程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集体耕种。
②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开垦,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①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②改革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③直接目的:增加税收④改革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④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代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⑶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18-
3.(2013课标全国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D)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这一措施使得土地兼并更加严 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 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 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7-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2乾隆五年(1740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 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 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C( )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 D.扩大了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解析: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小农经济 十分脆弱,造成农民贫困,而材料中“富商巨贾……多买田地”,并非 是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富商巨贾……多买田 地”,反映了富商进入农业领域,而不是发展工商业,故B项错误;“多 买田地”说明资金脱离了工商业进入农业领域,而不是扩大手工业 生产,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和社会矛盾,故B、C两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
D项错误。
-22-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三、商业的发展 7.(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 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 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C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 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 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 西汉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 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 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
2010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品系列4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
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A
7.考古人员在发掘一座古墓时,发现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其
中有玉米、棉花、水稻等。据此推断,这座墓的主人生活的 年代应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B
考点二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D
1.(08北京文综)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 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 “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6.(2006年上海历史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
C
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 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
求
说明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学习 时需适当拓展。“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 内容。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 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 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生产的是青铜器(铜、 锡、铅等合金),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手工业由官 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 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 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春秋 战国 表 现 两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两宋 明清
都江堰、郑 国渠 关中井渠 个体 翻车 劳动、 小农 立井水车、 经济 高转筒车 水转筒车 风力水车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西域的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人力)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民营商业范围。专卖制度是指国
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 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 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 林立。
2.影响
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 后。 二、明清时期的“工商皆本”思想 1.背景 (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业的发展。
策。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私有
制的主体。
2.是冶金业、纺织业和
制瓷业举世闻名。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三种生产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农业互为补充。 3.古代商业 在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起 来。古代商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唐宋和明清时期尤
影响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经济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战国时期, 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 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 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从汉唐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观念的解放
及其对社会结构和生活观念的影响,如2012年新课标高考有5道
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2011年新课标高考有7道选择题及2道非
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高考有8道选择题及2道非选择题。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一、明清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表现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还继承传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2010高考历史课标对应考点冲刺与回归教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铁犁牛耕(一)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二)传统农业:铁犁牛耕1.发展:(1)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2)汉代以后,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2.生产工具的改进:战国:铁犁;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唐:江东地区曲辕犁3.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靶耱技术4.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一年一熟宋代:江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5.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西域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水力)、明清风力水车二、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二)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认2.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直接由国家政权掌握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叫做公田。
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的森林、荒地,河流;二是皇帝的林园;三是分散在各地没收的富人、豪强、商贾的土地。
公田的经营方式:一种是假田制:就是把国有土地出租给无地农民耕种,史称“假民公田”,农民要交税。
一种屯田制: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要交纳地租,屯田者主要是内地迁徙的移民。
军屯由戍卒耕种,屯田卒由政府发给农具、耕牛,收获的粮食交国家。
屯田卒的衣食由政府拨给。
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水利灌溉的发展原始农业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商周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粟、稻、黍、稷、麦、桑、麻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出现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必修2).doc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统一安全民族之间交流生产技术进步劳动人民贡献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
手工业:冶炼、纺织、工艺品、瓷器、造纸等。
商业:商品、集市、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
经济: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军事: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衰落原因⑤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小农经济(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人民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业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3、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4、自耕农大量破产,威胁了国家的收入来源,严重影响 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自主学习:古代统治者和农民各是怎样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 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 在一起。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南北朝 草市形成 民间集市
唐 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宋 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 清 商业区繁华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 有正式的“市”9处,右 图是汉代“长安市长”印。 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2)东汉牛耕技术有何进步?
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1)耦犁。春秋战国。 (2)进步: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牛耕法。
影响:便于牛耕的普及,有利于山地开垦; 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 劳动,使用简单工具 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一 、重农抑商政策
重视农业
抑制商业
1、含义:也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古代历朝大都推 行这一政策。
《商君书》:“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兔除本人徭役 )。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全家罚为官奴 )。”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 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期,需 要发展农业以巩固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0年广东卷)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 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C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疑:庄园”一词,是不是北魏之后出现的?汉代的豪强地主没有庄园么?)(10年新课标卷)27 •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 o(10年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答案】:D【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
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10年上海历史卷)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B. 南朝C.北宋D.南宋解析: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
故选GA .东晋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答案】:A(10年上海历史卷)6•—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 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过程:商(开始)——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内容:北魏时,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4.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两个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8·孝义模拟)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
二、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铁犁牛耕(一)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二)传统农业:铁犁牛耕1.发展:(1)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2)汉代以后,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2.生产工具的改进:战国:铁犁;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唐:江东地区曲辕犁3.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靶耱技术4.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一年一熟宋代:江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5.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西域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水力)、明清风力水车二、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二)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认2.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直接由国家政权掌握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叫做公田。
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的森林、荒地,河流;二是皇帝的林园;三是分散在各地没收的富人、豪强、商贾的土地。
公田的经营方式:一种是假田制:就是把国有土地出租给无地农民耕种,史称“假民公田”,农民要交税。
一种屯田制: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要交纳地租,屯田者主要是内地迁徙的移民。
军屯由戍卒耕种,屯田卒由政府发给农具、耕牛,收获的粮食交国家。
屯田卒的衣食由政府拨给。
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豪强、大官僚、富商占有的土地,其来源,有的是通过赏赐,有的是兼并,也有的是通过抢占和买卖。
采取租佃方式经营。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有小块土地独立经营。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产生: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高超的冶金技术冶铜:新时器时代:开始出现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鎏金、镶嵌技术冶铁:西周: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炼钢: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明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丝绸之路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在苏杭等地由官府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2.民间手工业:①种类:a.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发展历程:a.春秋战国和秦汉不断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c.隋唐时得以恢复和发展。
d.宋元时继续发展。
e.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f.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考点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历朝历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商代出现职业商人;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将商人集中设官管理;春秋战国时私商成为商人主体;从战国起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受到限制,屡遭打击;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区域化商人群体出现,如“晋商”、“徽商”、“闽商”、“浙商”。
2.古代城市发展发展:①自周至唐:以政治职能和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兴起,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但商业活动受到官府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坊市分明。
②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破界如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
③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以经济职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对外贸易: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4.商业要素: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是否鼓励(整个封建社会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产品是否充足(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场地(城市、店铺)、交通是否便利、货币是否统一并便于携带、商人团体、市场;因此无论是商业的影响因素还是商业的发展表现均从上述角度归结。
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含义:劳动力成为商品,即在某些生产领域出现雇用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方式一是作坊主雇用机工,变成资本家,二是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变成资本家。
清代缓慢发展,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密,部门、地区增多。
有利条件:①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商品;②手工业:发达的手工业为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③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劳动力条件等。
⑤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不利条件:①根本原因: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阻碍了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
②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巩固政治统治,必然要采取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措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设立关卡,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等。
这些措施从各方面束缚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⑤政府厉行文化专制政策,教育落后。
总之,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进程。
2.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它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明清经济政策的调整。
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从农业看: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生活资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3)从工商业看:①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生活资料;②商业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
3.明代、清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政策:含义: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原因:①由于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
②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
③统治者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不能根本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
③妨碍了中国发展,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