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基本知识。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促进历史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农民从奴隶状态中摆脱出来,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驰,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物的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作用,以及以后各朝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水利的兴修,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都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把本专题分为: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一)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1. 春秋:2. 战国:3. 秦朝4. 西汉:5. 南北朝:6. 唐朝:7. 宋朝:9. 明朝:10. 清朝:(二)历代能够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 战国: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③农田水利的兴修。
2. 秦朝:①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②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③灵渠的兴修以及中原铁器向珠江流域的传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 西汉: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一、考点分析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
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
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重点知识:(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是简单协作,集体劳作。
(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成为主要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
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
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考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②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论述了有关农学理论,叙述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并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
宋应星在(开工开物)中,除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着重记述了纺织、制瓷、炼铁、火药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此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大量荒田的开垦
(二)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
年级
高三
学科
历史
版本
人教版
内容标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编稿老师
胡军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基本知识。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促进历史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农民从奴隶状态中摆脱出来,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驰,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物的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作用,以及以后各朝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水利的兴修,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都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把本专题分为:
高考历史总复习经济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
以家庭文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本专题作为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主要是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的,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正式、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经济是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考查的重点尤其集中在农业和商业。
本专题新增的内容应该作为备考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特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查内容:对农业的考查侧重在“小农经济”等方面;对手工业、商业的考查集中在“发展的表现”和“重农抑商”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是近几年的热点之一,主要围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面考查。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在中国古代从先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进程的学科,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历程,涉及各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历史条件下农工商生产状况及围绕此而论的各种国计与民生、制度政策。
2、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按春秋战国时人的描述,当时通过分封得到土地占有权的各级领主,在一定范围内把所辖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分给国人或野人耕种,授予其使用权,但不得买卖。
年终,领主以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的形式向各类劳动者征收赋役,获取部分土地收入。
因其整齐划分,沟洫相间,似一井字(一说是靠近灌溉和饮用的水井),故得此名。
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为商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基本由官方控制,为统治阶级服务。
其中的手工业者被称作百工,经商者称作官贾。
这种制度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因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解体。
4、正德幅利:晏婴的经济思想,“正德幅利”出自《左传》,是先秦时期讨论义利观的观点。
端正德行。
《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
”《·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5、代田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创,改进的田地轮休耕作制。
将每亩田地,挖成若干条沟,每一沟的宽度和深度各为一尺,沟中凹进去的部分称为“甽”或“甽田”,沟的两旁高出来的部分(即未经挖过的地面)称作“陇”。
种子播于甽中,待出苗后,便从陇上挖土下来加在苗根旁边,随长随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史
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史课题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考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时]2课时拓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经济活动本质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生产力含义: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包括三大要素人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工具;自然界;举例:铁犁牛耕;蒸汽机的运用;电力的应用;生产关系含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三大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举例: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1)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农耕技术的进步(1)原始社会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②进入文明时代,松土工具耒耜出现。
(2)商周时期①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
②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评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①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②人们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③评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2)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考纲诠释:(1)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本专题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为主题,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点,复习本专题,要概括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主要的经济政策,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
(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商业也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但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居于农耕经济的补充地位,深深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
(4)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以汲取历史的教训。
【专题复习建议】1.通过从生产力(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铁器牛耕、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 对重农抑商的评价应该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其历史阶段性。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发展社会经济和巩固新型地主阶级政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压制和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3.生产力的发展是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终极动力。
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繁衍,都是推动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其发展的原因,概述其繁荣的表现时,都要从上述因素全面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入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关系)。
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发展、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制约的。
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历史学习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等基本知识。
复习的总体思路:首先是把握经济史的内容。
例如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特别是生产工具改进的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手工业、商业(含城市、货币、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历代的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思想及其演变,经济重心的转移,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其次是注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第三是理清和把握经济史中一些特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如正确认识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古代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等。
第四是既要注意学科内综合,更要注重跨学科综合。
第五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城市面貌等多方面的变化。
复习的重点内容:①从考古材料、史籍记述、神话传说等途径分析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突出氏族公社时期的特点和原始社会末期经济上的财产分配、政治上的权力分配的变化及原因。
②奴隶制度发展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影响下的社会结构、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③对秦汉时期的经济,要从开创性上分析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表现,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特点,典型的经济政策和影响。
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一个角度是横向的,即与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一个角度是纵向的,即概括这种政策的消亡过程及原因,重点分析政策推行的影响。
④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要注意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异同,分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以及经济变化产生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高三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高考题与答案分析
1.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指的是华丽的衣服等贵重商品,不是一般老百姓必须的;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指的是盐铁等生活必需品。
物值不同,因此不能以南北运输数量判断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 项;材料没有提及该地区商人云集,在全国贸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直接物物交换的形式,排除C项;南货与北货有不同,因此地区生产的分工,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区域分工和长途贩运考点1: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②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⑥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高三历史专题史中国古代经济课件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制作:肖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 文轩 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 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②由实物地租逐渐 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 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 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 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 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 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 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制作:肖 • 4、租庸调制:隋、唐初实行。租是田 文轩
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 役。 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 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 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 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 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 田纳税。
之一,隋唐以前一直是我国经济的中 心地区,具体表现有:经济开发早, 从商周时期,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就达 到较高水平;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 主要有战国时的郑国渠、隋时的广通 渠等;形成以长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 经济中心;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唐以前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制作: •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地 肖文轩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 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文轩
制作:肖
•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 (2)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外来的先进生 产工具、生产经验,能推动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离不开决策者的重视,南方 的一些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 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5)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 一定的影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中国古代经济史为高考高频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其中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汉朝和宋朝三个历史时期,进行命题考查,他内容可以以选择和材料题的方式出现,总分值大约在4—20分之间,地位十分重要,故此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
二、知识导图:三、主要知识点:(一)古代农业:1、南稻北粟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耜耕(商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3、农具改进:石制农具—青铜农具(从未普及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战国)铁犁—耦犁、耧车(西汉)—曲辕犁(隋唐)4、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期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5、耕作制度的发展:(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6、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秦国的都江堰、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7、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8、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3)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自给自足);(5)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9、区域经济及经济重心南移:(1)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以崤山为界)、江南、龙门碣石以北;(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北民南迁;政策因素;过程:春秋战国(萌芽)——魏晋南北朝(六朝)(开始)——唐安史之乱后(进一步)——南宋(完成)(二)古代手工业: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经济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专题整理》一、农业(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原始社会—西周:木、石器为主、青铜稀少。
耒、耜(松土工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西汉:耦犁二牛一人;犁壁。
东汉:耦犁(珠江流域)唐代:曲辕犁、犁评(2)精耕细作的改革与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撒播法代田法北魏:北方----耕耙耱;南方—耕耙;北宋—稻麦一年2或3熟(3)水利、灌溉战国秦:都江堰、郑国渠秦朝:灵渠(连通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汉:漕渠、白渠、龙首渠(黄河流域、地下暗渠)北魏:翻车隋:大运河、筒车宋:农田水利法、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土地制度1.西周: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秦---清朝:⑴地主土地所有制 ---占绝对支配地位。
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⑵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北魏---唐)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⑶农民土地所有制(5)赋役制度:春秋战国(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井田制的瓦解):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按亩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商鞅: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汉:向商人征收重税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编户齐民制度(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唐:轻徭薄赋宋:免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按亩收税)保甲法(兵役)明:按人丁、田亩收税明清:向商人征收重税(6)古代人口迁移(移民垦荒)西周:分封制秦朝:南征百越,设四郡北魏: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开发南方唐:安史之乱后,大量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开始难以宋:农田水利法明:鼓励垦荒(7)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战国时期----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魏----“尽地力之教”;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汉---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北魏----均田制,租调制隋唐---均田制;轻徭薄赋;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精)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 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 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 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A.铁农具B.青铜农具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8.【创新预测题】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9.【经典高考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10.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A.统一了度量衡B.统一了货币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D.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11.【高考变式题】三国和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其共同原因是①实行均田制②大批农民的南迁③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④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的共同开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2.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产量提高B.疆域扩大C.推行"摊丁入亩" D.耕地面积增加13.【高考趋势题】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14.【经典高考题】(2004年北京文综)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15.【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内蒙、海南、西藏、陕西文综)下列关于唐长安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创新预测题】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7.【高考趋势题】《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18.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19.【创新预测题】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A.唐玄宗开元年间B.唐太宗贞观年间C.唐高祖武德年间D.隋文帝开皇年间20.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21.【高考趋势题】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A.按田亩的多少征税B.只征收实物C.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22.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23.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B.土地利用率提高C.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24.【高考变式题】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5.清朝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①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调整了生产关系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6.【经典高考题】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7.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28.【创新预测题】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29.【高考趋势题】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30.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1.【创新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
"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漫天要价等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
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却也热闹齐整。
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
一半是骗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代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33.【跨学科综合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