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传染病学考试必备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照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除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体液免疫(B细胞):(1)IgM最先出现,近期感染标志;(2)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3)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变化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散发性发病→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
流行→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
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④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一)2024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学考试是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考核科目之一。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便于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重点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大点,每个大点包含5-9个小点。
正文: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和特征2. 传染病的分类与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性4. 传染病的报告与监测制度5.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二、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1. 肺结核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2. 痢疾的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特点3.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4. 甲型流感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5. 麻疹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三、传染病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1.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感染链的切断3. 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病学调控4. 传染病的预防与个人保健5.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免疫策略四、特殊传染病的研究与控制1. 艾滋病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2. 登革热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3.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体及预防控制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5. 抗菌药物耐药与传染病的控制五、传染病防治政策与法律法规1. 传染病的国家防治政策2. 传染病的国际防治合作3.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干预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政策评估5. 传染病的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总结:传染病学考试重点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特殊传染病的研究与控制、传染病防治政策与法律法规。
考生应重点关注每个大点所列举的小点,理解其定义、特征、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内容,并掌握相关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通过系统复习,考生将能够全面掌握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传染病学(仅供参考)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3.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某个部位,机体免疫力可以控制病原体不发生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其清除,病原体则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下降时,便能引发显性感染。
4.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
5.传染源的类型: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动物6.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具有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8.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9.甲类传染病包括:①鼠疫②霍乱。
【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p13)10.病毒性肝炎的类型:甲、乙、丙、丁、戊11.五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①HA V粪口途径②HBV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其他传播途径③HCV肠道外途径传播④HDV传播途径与HBV类似⑤HEV粪口途径(p29)12.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急性感染后期,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p25)13.标记检测HBV DNA的意义: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的疗效(p26)14.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由于急、慢性肝病或各种原因的门-体分流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
15.肝肾综合征: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16.腹水产生的原因: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和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钠潴留是早起腹水产生的主要原因,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和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是后期腹水产生的主要原因。
《传染病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与免疫要点:1.感染的概念2.感染过程的表现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5.感染病的发病机制细目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要点: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要点:1.基本特征2.临床特征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资料3.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细目五:传染病的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2.治疗方法7.治疗8.预防细目六:传染病的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二单元病毒感染细目一:病毒性肝炎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二:流行感冒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五:艾滋病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六:流行性出血热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七:狂犬病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八:流行性乙型脑炎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第三单元细菌感染细目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二:伤寒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三:细菌性痢疾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池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细目四:霍乱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与病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预防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要点:1.消毒的概念2.消毒的目的3.消毒的种类4.消毒方法5.消毒方法的监测细目二:隔离要点:1.隔离的概念2.隔离的种类3.隔离的期限细目三:医院感染要点:1.医院感染的概念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传染病学(专升本)练习题库及答案
传染病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如血清中查见HBsAg、抗HBe两项阳性,需要进一步查A、抗HBcIgMB、HBcAgC、DNA-PD、A+BE、HBV-DNA.正确答案:E2、AIDS的传染源是A、蚊B、鼠C、猪D、人E、螨正确答案:D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和免疫性B、有传染性、免疫性和流行性C、有传染性、病原体、免疫性和流行性D、有传染性、免疫性和病原体E、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正确答案:C4、伤寒皮疹是A、充血性斑疹B、充血性斑丘疹C、疱疹D、充血性丘疹E、出血性斑丘疹正确答案:B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期的病变特点应该是A、脑实质有胶质细胞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B、脑实质存在化脓性炎症C、化脓性病变以软脑膜为主D、颅底化脓性病变可引起嗅神经,听神经及三叉神经损害E、病变早期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大量纤维素渗出正确答案:C6、儿童最易感染的肝炎是A、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B、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C、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D、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E、丁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正确答案:B7、丙型肝炎可以转变为下列哪一种最重要的最常见的结局A、易继发细菌性感染而使病情加重B、可发展播散性血管内凝血C、易演变为慢性淤胆性肝炎D、可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E、易演变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正确答案:D8、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抗-HBs一般说明A、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B、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C、血清中可同时检D、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E、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正确答案:D9、下列哪一项符合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血气变化的典型特征A、多见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B、主要为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C、酸血症为主,可合并多重酸碱平衡紊乱D、均合并严重的高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E、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多见正确答案:E10、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A、大便培养B、补体结合试验C、尿培养D、血培养E、肥达反应正确答案:D11、一患儿患间日疟,发作6次后未经治疗而自行中止,但红细胞内仍可找到疟原虫。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2、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点: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传染性:传染病病原体能够从感染者传播给健康人群。
3、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4、感染后免疫:部分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但不同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反应差异较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传染源:指病原体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包括计划免疫和自愿接种。
2、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卫生习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人群免疫力等。
3、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4、监测与预警: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五、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1、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2、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加强通风等。
3、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活禽及其分泌物等。
5、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学人卫版医学生考试必备通用版
1、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的产生的有传染性,(1)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指又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3、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性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和体征,甚至发生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6、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7、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把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8、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9、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10、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核膜炎、口腔黏膜麻疹斑及皮肤斑丘疹。
11、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12、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的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主。
13、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病死率100%。
传染病学重点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3、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5、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
城镇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6、乙类传染病:城镇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7、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
8、(重点)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9、(重点)乙型肝炎病毒,A、S区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
主要对应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和表面抗原HBsAg;B、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
10、(重点)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与抗HBs、PreS1与抗PreS1、PreS2与抗PreS2、HBcAg与抗HBc、HBeAg(是核心抗原)与抗HBe。
11、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抗HCVIgM、抗HCVIgG12、(重点)肾综合症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临床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在多尿后期仍需要治疗。
13、流行性乙型脑炎:A、(重点)传染源: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家禽和家畜)。
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B、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C、(重点)流行特征:(简约: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亚和西南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
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者。
D、(重点)临床特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传染病学】记住就能得分的知识点
【传染病学】记住就能得分的知识点传染病学是临床执业考试中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部分同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加方便地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传染病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免疫功能。
2.传染病学知识点: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少。
急性携带:<3个月;慢性携带:>3个月。
潜伏期病原体一般不被排除体外。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4.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甲类:城镇2h内上报,农村6h内上报。
乙类:城镇6h内上报,农村12h内上报。
丙类:城镇、农村均24h内上报。
5.乙肝病毒为DNA,其余均为RNA。
甲、戊主要为粪口感染,乙、丙、丁主要为输血血制品。
乙肝病毒有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丁型为缺陷病毒,必须有乙型存在。
戊型显性成人多见,隐性儿童多见。
6.传染病学知识点: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天,甲肝此期传染性最强),黄疸期,恢复期。
慢性肝炎:超过半年,迁延性(趋势好转)、活动性(症状明显)。
重型肝炎:急性(<10天内肝衰)、亚急性(>10天)。
有肝臭、扑翼样震颤、胆酶分离(胆红素增高而转氨酶不高)等。
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型):较长时间梗阻性黄疸。
7.传染病学知识点:HBsAg(表面抗原):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表面抗体):保护性。
HBeAg(e抗原):传染性。
抗HBe(e抗体):复制减弱,传染性低。
HBcAg(核心抗原):复制活动,传染性。
抗HBc(核心抗体):IgM、高IgG现症,低IgG过去感染。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
135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
1458.传染病学知识点: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RNA),鼠类为传染源,有季节性。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2、传染病: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3、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麻疹前驱期尚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1~2天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浅的糜烂,似鹅口疮,2~3天内消失。
4、干性霍乱:一种罕见的暴发型或中毒型霍乱,起病急,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5、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d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d内变淡消失,可分批出现。
有时可变成压之不退色的小出血点。
6、科普利克斑:见于90%的麻疹病人,起病2-3天,双侧第一臼齿颊粘膜上,为0.5~1mm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改斑点逐渐增多可相互融合,一般在2~3天内消失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是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制侵入定位于机体的某一特定部位并生长繁殖的特定过程。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9、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10、机会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时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引起宿主损伤的情况。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逐渐减轻,但体温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在度升高,出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现象。
传染病学重点 高分必备缩印版
一、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内外毒素、数量、变异性)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内部屏障-血脑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①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②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③重要的病生变化:发热、代谢改变四、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
传染病学考试必用
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有道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能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
复发:大约10%-20%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在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赫氏反应(herxheimer`s recation):一种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半小时至4小时发生,是因为大量钩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当青霉素计量较大时,容易发生。
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a):血吸虫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
免疫性:生物体识别与排除外来的和内在的非己抗原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窗口期: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致病能力:1.侵袭力 2.毒力3.数量4.变异性传染病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4.感染后免疫病程发展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传染病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院治疗并重。
法定传染病39种,甲类:鼠疫、霍乱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乙类6小时,12小时。
肝炎主要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
临床分型: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肝硬化。
病生: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
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
乙肝抗原系统:HBsAg(感染早期出现,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抗HBs(对HBV有免疫力)HBeAg(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e(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HBcAg(表示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抗HBc(IgM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最佳打印排版)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4.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5.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形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③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6.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①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7.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8.传染病基本特征:①有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9.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传染病学重点精简版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3.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是指一些致病力较弱的病原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它们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内,导致各种疾病。
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二.填空题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而预防传染病应抓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消毒)、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其中保护易感人群分a.人工自动免疫,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使人体在1-4周主动产生免疫力,维持数月至数年,免疫次数1-3次,主要用于预防传染病。
B.人工被动免疫采用的是含特异性的免疫血清,包括抗毒血清,人类丙种球蛋白等,给人体注射后免疫立即出现,但维续时间仅2-3周,免疫次数多为一次。
2.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如下几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3.目前我国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共有三类蛇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2种;应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为(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
采取甲类的报告和措施)4.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5.传播读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三.大题感染过程中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可由事先存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4.病原携带状态:指的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流行病流行的传染源。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确定主题本次期末考试的重点将聚焦于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传染病疫情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考生不仅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能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当前疫情的应对策略。
二、编写提纲1、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控制措施2、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消化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3、近年来常见的传染病疫情COVID-19起源及传播主要症状及治疗预防措施 *埃博拉病毒病 +起源及传播 +主要症状及治疗 +预防措施 *寨卡病毒感染 +起源及传播 +主要症状及治疗 +预防措施4、结论传染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预防传染病的意义及措施三、撰写引言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染病疫情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应对当前疫情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四、详述主题1、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传播途径的阻断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2、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飞沫、尘埃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饮食、饮水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腹泻、肝炎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
传染病学试题库(附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下列霍乱休克抢救中哪项措施是错误的A、大量应用缩血管性血管活性药物是升血压的关键B、尽快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扩容治疗C、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者用强心剂毛花苷D、及时补充钾离子E、必要时加用氢化可的松正确答案:A2、甲型病毒性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是?A、黄疸前期B、黄疸期C、潜伏期D、慢性期E、恢复期正确答案:A3、炭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B、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C、经水、食物、苍蝇传播D、土壤传播E、经血液、体液、血液制品传播正确答案:D4、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以下哪个的病毒:A、骨酪系统B、肌肉系统C、免疫系统D、神经系统正确答案:C5、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A、不属于法定传染病B、丙类C、乙类D、甲类正确答案:B6、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C、PDR法检测HIV RNA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正确答案:A7、一男患46岁,恶心、食欲不振,有时呕吐三周,尿黄二周,近4天腹胀难忍,尿量减少,神志恍惚1天。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HBsAg(+),凝血酶原时间36秒(对照13秒),诊断首先考虑为:A、急性重型肝炎B、亚急性重型肝炎C、梗阻性黄疸D、慢性重型肝炎E、淤胆型肝炎正确答案:B8、白喉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经血液、体液、血液制品传播B、土壤传播C、经水、食物、苍蝇传播D、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E、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正确答案:E9、引起恶性疟疾发作不规则的主要原因是:A、疟原虫释放毒素B、粘附在血管内的疟原虫再度侵犯新的红细胞C、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间不一致D、恶性疟原虫侵犯各期红细胞E、潜伏在肝脏中的裂殖子侵犯红细胞正确答案:E10、在我国最常见的疟疾类型是:A、,三日疟B、,卵形疟C、,输血后疟D、,间日疟E、,恶性疟正确答案:D11、典型急性菌痢病人大便呈A、,柏油样便B、,果酱样腥臭便C、,少量脓血便D、,米泔水样便E、,灰陶土样便正确答案:C12、孕妇于妊娠早期患重型病毒性肝炎,正确的处理应是:A、立即行人工流产术B、治疗肝炎,待病情好转行人工流产术C、治疗肝炎同时行人工流产术D、肝炎明显好转后继续妊娠E、积极治疗重型肝炎,病情不见好转行人工流产术正确答案:B13、属于乙型脑炎传染源的是:A、猪B、人C、狗D、蚊E、马正确答案:A14、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A、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资料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病原体(pathgen):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
3.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4.感染(infection):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5.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6.感染过程的表现:①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完成。
②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少数人可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③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显性感染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
④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够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病原学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潜伏:6-24周,平均70天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潜伏:10-70天,平均40天。
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本科传染病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隐性感染2.传染源3.侵袭力4.酶胆分离5.HBV窗口期6.异位损害7.霍乱原8.潜伏期9.Dane颗粒10.再燃11.HBV-DNA 12.黑尿热13.赫氏反应14.玫瑰疹15.远期复发16.消遥型伤寒17.机会性感染18.伤寒复发、再燃19. 何博礼(hoeppli)现象20.卡波济(Kaposi)肉瘤21.迟发型子孢子(二)问答题1.写出HBV血清标志物及分子生物学标记的临床意义。
2.叙述霍乱的发病机制。
3.试述干扰素治疗乙肝的禁忌症、副作用及其处理。
4.伤寒的细菌培养时间及其临床价值。
5.叙述霍乱的补液治疗。
6.叙述乙脑的对症治疗。
7.疟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这些症状与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阶段有何联系?8.试述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9.9.试述伤寒肠出血、肠穿孔的诱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10.试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11.简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高危人群。
12.试述0139霍乱的病原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要点。
(三)填空题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
2、发疹性传染病其皮疹、--和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3、甲类传染病包括与,是管理传染病。
一旦发生甲类传染病,城镇要求时间内上报,农村不超过时间。
4、乙类传染病是管理传染病,城镇于时间内、农村于时间内上报。
丙类传染病是管理传染病。
5、传染过程的表现有5种,即、、、、;其中最常见,次之,最低。
6、甲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
7、EHF五期临床经过为、、、、。
8、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
近年来又发现新的型别,即。
9、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10、构成传染过程的三因素是、、。
11、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等。
12、甲肝的传染源主要是、。
13、HDV是一种病毒,必须在条件下才能复制。
14、甲、戊肝炎主要经传播,乙丁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15、提示HBV在体内复制,具传染性的指标有、、、、1反映HBV感染最直接、特异、灵敏的指标是。
16、伤寒腹胀时的措施有、、等,禁用。
17、当前C/C区基因发生变异,可导致结果。
18、S区变异,可出现或出现。
19、DNAP具活性,是指标。
20、乙脑病毒属科属,核心为。
21、EHF临床上以、、和为主要表现。
22、EHF低血压休克期,原发性休克主要是、、所致。
而继发性休克主要是、、所致。
23、伤寒便秘时的措施有、,禁用。
24、伤寒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其它并发症有、等。
25、小儿伤寒的特点是症状较明显,体征较常见,常并发。
27、急性重型肝炎的诱因有、、、、等。
28、钩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和。
29、引起疟疾发病的是疟原虫的,造成疟疾传播的则是疟原虫的。
30、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引起的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主要病变部位。
慢性期以为主要特点,晚期则以为主。
31、下列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EHF ,伤寒,乙脑,钩体病,霍乱,血吸虫病,甲肝,疟疾。
四、单选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1.下列概念哪项是正确的( )A、抗-HEV是保护性抗体B、抗-HBs不是保护性抗体C、抗-HC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近期感染D、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E、HBsAg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2.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一环节为主( )A、隔离治疗病人B、治疗带菌者C、切断传播途径D、疫苗预防接种E、接触者预防服药3.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 )A、病原体被消灭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者4.流行性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血管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B、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C、肾小管重吸收亢进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E、继发性醛固酮增多5.抗-HIV感染的非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不包括( )A、地拉韦定B、奈韦拉平C、依非韦伦D、齐多夫定E、施多宁6.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原理,错误的是( )A、病情轻重与病原体型有一定关系B、病情轻重主要由人体的免疫状态决定2C、同一病原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D、同一临床表现可由不同的病原体型引起E、轻症病例也常有肝、肾、肺明显病变7.下列哪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的局部抗体( )A、IgGB、IgAC、IgMD、IgDE、IgE__8.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A、胆红素> 171μmol/LB、凝血酶原活动度<40%C、血清白蛋白<32g/LD、丙氨酸转氨酶>800u/LE、胆碱酯酶<2500u/L9.脑膜炎球菌主要致病因素是( )A、变态反应致细胞病变B、外毒素C、神经毒素D、直接致组织细胞坏死E、内毒素10.近年来认为疟疾远期复发的原理是( )A、肝内有迟发型子孢子B、带虫免疫C、红细胞内疟原虫未被完全清除D、疟原虫具有抗药性E、抗复发治疗不彻底11.关于肝阿米巴病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通常为单个大脓肿B、自原虫入侵到脓肿形成需超过1个月C、脓肿大多位于肝右叶顶部D、胆碱酯酶活力多正常E、典型阿米巴肝脓液呈巧克力色12.不属于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的是( )A、后发热B、虹膜睫状体炎C、闭塞性脑动脉炎D、肾小球肾炎E、反应性脑膜炎13.为尽快明确霍乱病例的诊断,应检测( )A、大便常规B、大便悬滴及制动试验C、大便培养D、大便涂片找细菌E、大便检测特异性抗原14.流脑皮肤出血点的病理基础是( )A、血管脆性增强B、血小板减少C、细菌外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D、细菌内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E、细菌毒素致血管扩张15.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发现的新型霍乱弧菌,可能是第8次世界霍乱大流行的病原,它是( )A、新的古典生物型B、O139群霍乱弧菌C、新的埃尔托生物型D、新的副溶血性弧菌E、副溶血性弧菌16.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病程第1~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高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阳性者都是现症病人D、病程第3~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17.下列哪种抗疟药可诱发黑尿热( )A、氯喹B、乙胺嘧啶C、伯胺喹D、甲氟喹E、青蒿素18.流脑细菌学检查方法中,阳性率最高的是( )A、皮肤瘀点涂片革兰染色B、脑脊液沉渣涂片革兰染色C、脑脊液培养D、血培养E、周围血白细胞革兰染色19.菌痢的粪便特点是( )A、粘液脓血样B、果酱样C、血液与粪质混匀D、黄色或米泔水样E、粪质较多20.下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均可表示HBV复制,但必须除外( )A、HBV-DNAB、HBV-DNAPC、DNA-PD、HbsAgE、HBeAg21.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HAV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B、HBV基因组由双股DNA组成C、HCV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D、HDV是缺陷病毒,基因组由单股DNA组成E、HEV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22.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B、中毒性心肌炎C、溶血尿毒综合征D、中毒性肝炎E、肠穿孔23.关于疟疾的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正确( )A、三日疟原虫侵袭各年龄的红细胞B、恶性疟原虫主要侵袭衰老红细胞C、间日疟与卵形疟原虫仅侵袭幼稚红细胞D、血中带原虫的红细胞数量恶性疟原虫最少3E、三日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多在内脏微血管内进行,易致内脏损害24.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B、肝素类物质增加C、血管壁损伤D、DIC所致凝血机制异常E、并发再障25. 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B、低蛋白饮食C、消化道大出血D、使用镇静剂E、大量放腹水26.伤寒确诊阳性率最高的检查为下列哪项( )A、粪培养B、尿培养C、胆汁培养D、骨髓培养E、血培养27.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A、2~10天B、2~10周C、2~10个月D、2~10年或更长E、10周内28.我国将SARS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属于( )A、甲类传染病B、乙类传染病C、丙类传染病D、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E、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乙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29.下列不属于重型肝炎并发症的是( )A、肝肾综合征B、脑膜炎C、消化道出血D、肝性脑病E、腹腔感染30.乙脑的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 )A、大脑皮质B、脊髓C、间脑D、中脑E、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31.下述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A、性接触传播B、注射及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C、母婴传播D、器官移植传播E、消化道传播32.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静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33.关于SARS的临床表现,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可有腹泻B、潜伏期常见为3~5天C、常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D、肺部体征常不明显E、多表现为干咳、少痰34.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治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纠正酸中毒B、强烈发汗退热剂C、补液D、纠正电解质紊乱E、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5.对乙脑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测是( )A、特异性IgM抗体B、中和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D、血凝抑制抗体E、Vi抗体36.关于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可有相对缓脉B、热型以稽留型最常见C、热度高低与感染程度有关D、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显著增高E、热程多为1个月左右37.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指(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E、头痛、腹痛和腰痛38.关于婴幼儿流脑的特点,哪项是错误的( )A、临床表现不典型B、拒食、呕吐、腹泻较成人多C、常有烦躁、尖叫D、脑膜刺激征明显E、前囟门隆起39.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为( )A、隐性感染B、病原携带状态C、潜伏性感染D、显性感染E、病原体被清除40.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内毒素B、肠毒素C、神经毒素D、外毒素E、侵袭作用41.确定传染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是( )A、最长潜伏期B、最短潜伏期C、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E、症状明显期42.钩体病人后发热的原因是( )A、再燃B、复发C、继发感染D、变态反应E、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443.乙脑患者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检查( )A、腰穿检测脑压B、脑脊液化验检查C、头颅CT检查D、补体结合试验检测乙脑IgG抗体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IgM抗体44.为提高痢疾杆菌检测阳性率,下列作法哪项不对( )A、连续多次送检B、挑选粘液脓血部分大便C、标本内不应混有尿液、消毒液D、标本应低温保存送检E、采集新鲜大便标本45.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 )A、咽拭子或血液培养等获得病原体B、生化检查C、特异性免疫检查D、病理检查E、体征的发现46.下列传染病中,哪一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流行性乙型脑炎C、伤寒D、霍乱E、病毒性肝炎47.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IgM B、IgG C、IgA D、IgE E、IgD48.下列哪项表现对急性重症肝炎最有早期诊断意义┈┈┈┈┈┈┈┈┈┈()A、有严重出血B、腹水C、中毒性鼓肠D、神经精神症状E、黄疸加深49.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是┈┈┈┈┈┈┈┈┈┈┈┈┈┈┈┈┈┈┈┈┈-()A、高热、抽搐、循环衰竭B、高热、抽搐、昏迷C、高热、出血、循环衰竭D、高热、休克、出血E、高热、抽搐、呼吸衰竭50.患者腹泻1天,日达4-5次,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