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 - 第八章 气候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第一章测试1.气候学是气象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在自然地理学的一门部门学科。
()A:对B:错答案:A2.天气与气候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A:对B:错答案:B3.大气温度高低是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气温升降是空气内能增加或减少的反应。
()A:错B:对答案:B4.高山上的气压值比同一纬度平原上高。
()A:对B:错答案:B5.相对湿度、露点差、饱和差是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
()A:对B:错答案:A6.风向是指风的去向。
()A:对B:错答案:B7.当温度一定时、气压与空气的密度成正比关系。
()A:错B:对答案:B8.漂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会起到明显的“阳伞效应”。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叫天文辐射。
()A:错B:对答案:B2.气块在升降过程中主要遵循非绝热变化过程。
()A:对B:错答案:B3.大气逆辐射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A:对B:错答案:A4.粗粒散射具有选择性。
()A:错B:对答案:A5.水相的变化使湿绝热过程成为不可逆的过程。
()A:错B:对答案:B6.日较差一般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A:错B:对答案:A7.大气稳定度是指周围环境大气使气块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A:对B:错答案:A8.反射率最大的下垫面是()A:雪面B:沙漠C:水面D:潮湿土壤答案:A第三章测试1.当e=E时,既不蒸发也不凝结。
()A:错B:对答案:A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增加按照指数规律递减。
()A:对B:错答案:A3.冰晶效应一般在降水形成的初期起作用。
()A:对B:错答案:A4.一般海水的蒸发速度比纯水要快。
()A:对B:错答案:B5.双峰型的气压日变化一般出现在大陆湍流作用较强的夏季。
()A:对B:错答案:A6.高温时饱和空气的凝结量一般要比低温时要大。
()A:错B:对答案:B7.降水形成初期主要的过程是云滴的碰并增大过程。
()A:错B:对答案:A8.只要有云,就可以实施人工降水。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第一章引论1.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体系。
2.大气圈可分为哪些层?对流层有何重要特征?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3.什么叫露点、降水、降水量?①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气温相同。
②降水是指从天空降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但露不属于降水)。
③降雨量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固态降水则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边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4.写出干空气状态方程并阐明其意义。
①干空气状态方程为P=pR d T,其中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1.什么叫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用I0表示,多取I0=1370W/m2.2.什么叫太阳辐射光谱?其能量是如何分布的?①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②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在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其次是红外区,占总能量的43%,而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能量的7%。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哪几种?为何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吸收、散射、反射三种。
②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是因为空气中杂质、水汽等凝结物少,基本上是属于分子反射,而太阳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
4.为何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是因为云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且能反射回地面,也就是大气的逆辐射,因此,当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逆辐射就更强了。
5.写出泊淞方程,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八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 特点:冰后期 气温变化较小(2-3°):最适气候期,前1500 年 .冷暖变动期,前1500年-1900(温暖期短弱, 寒冷期长强).230 干湿变化:小,干湿变化交替且长度不等. 地理环境不变
近代的气候变化(仪器观测)
• 特点:气温变化最小(0.5-1°) 气温波动上升(1940年前升,1940-1970 降,1970-至今升) 湿-干过渡期 地理环境不变
(一)概论 历史: 意义 : 特点: (二)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基本原理 电磁波谱 各波段特点性质各不相同: 卫星遥感 :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 接收波段要避开大气吸收;并能区别目 标;利用太阳、地面、云最大辐射带 卫星的轨道及全球监测系统 :
(三)卫星云图识别基本知识 分析要点 : 不同类型云图的基本特点 : 云图上云的识别 : 天气尺度云系:
1、原因
为什 燃烧矿物燃料产生 么?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毁林 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
人为原因:
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自然原因:Fra bibliotek2、危害
1)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地区
2)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
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2)加强国际间协作
热岛效应
空中花园-降低城市热岛 效应
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 城市干岛效应:全天且以白天为明显。P250表8.9城 市相对湿度比郊区小,有明显的干岛效应。 城市湿岛效应:在一年中多数月份夜间02 时城区平 均水汽压大于郊区,故城市出现“湿岛效应”。 原因:与下垫面因素及天气条件密切相关。 白天:城区蒸发水汽量小于郊区,尤盛夏,有热岛 效应,城区下垫面粗糙,上下层空气交换多, 使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干岛”。 夜间:风速小,层结稳定,郊区降温快,E减小, 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在低层空气中 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其 凝露量较郊区少,且湍流弱,上下层水汽交换量 少,故城区形成“湿岛”,称“凝露湿岛”。 日出后:郊区气温升高,露水蒸发,则郊区水汽压 又高于城区,使城区又转变成“干岛”。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第一章引论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
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
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
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
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讲义笔记

气候学于气象学第一章引论1、气候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研究内容:①把大气作为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密度等;②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③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④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气候学:气象学的分支科学,着重解决气候发展史、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预报和气候变化与人类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①气候形成。
②气候形成。
③气候变迁。
④气候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关系。
⑤应用气候。
⑥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3、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固态杂质所组成。
4、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能决定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5、大气分层依据: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考虑大气垂直运动等情况,将大气分为五层。
6、对流层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地表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强度随纬度、季节变化(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17-18km 10-12km 8-9km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受地表影响大,海陆分异、地形起伏—温度、湿度7、平流层特征:对流层顶—55km 随高度增高气温最初不变或微有上升;约到30km 以上,随高度增高而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小、臭氧吸收太阳辐射。
气流较平稳、水汽含量极少,天空晴朗。
高纬20km以上早晚-贝母云。
火山尘影响能见度、气温。
8、气象要素:①、气温:大气的温度,,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
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②、气压:大气压强。
空气分子运动与重力场综合作用结果。
③、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气象气候学第八章 气候变化

•地球重力空间变化 地球重力空间变化 重力分布的不均匀引起海平面高度的不均匀, 重力分布的不均匀引起海平面高度的不均匀,并 且使大气发生变形。 且使大气发生变形。北半球大气的四大活动中心 的产生及其宽度、外形和深度, 的产生及其宽度、外形和深度,都带有变形的性 有人认为海平面变形力距平, 质。有人认为海平面变形力距平,可以看作大气 等压面变形的指数。 等压面变形的指数。
有资料证明1992 年4~10 有资料证明 月北半球两个大陆气温 距平在-0.5~-1.0℃之间 距平在 ℃
1991年6月菲律宾 年 月菲律宾 月菲律宾Pinatubo火山 火山 爆发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
太阳活动的变化 太阳活动的变化
观测证明,太阳黑子峰值时太阳常数减少。 观测证明,太阳黑子峰值时太阳常数减少。但太阳 辐射下降只是一个短期行为, 辐射下降只是一个短期行为,但太阳光斑可使太阳 辐射增强。太阳活动增强,不仅太阳黑子增加, 辐射增强。太阳活动增强,不仅太阳黑子增加,太 阳光斑也增加。光斑增加所造成的太阳辐射增强, 阳光斑也增加。光斑增加所造成的太阳辐射增强, 抵消掉因黑子增加而造成的削弱还有余。 抵消掉因黑子增加而造成的削弱还有余。从长期变 化来看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为正相关。 化来看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为正相关。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挪威冰川学家近一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
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1500 年 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 年到公元前 的最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3º~4℃;一次是 15 世纪以来的 的最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 ℃ 年为冰后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 寒冷气候其中 1550—1850 年为冰后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称小冰 河期,当时气温比现在低1º~2℃。 河期,当时气温比现在低 ℃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八章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 21kaBP
末次冰期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时段
全球降温5-10C,降水普遍减少,冷干气候特征
6
第八章 气候变化
第一节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 第二节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第三节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
7
2.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1.0
Temperature/ C
o 0.5
0.0
-0.5
-1.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Time/ Year
1980
2000
1998年是近百年最暖的1年,1990s是最暖的10年
33
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10a) 分布图(1960—1999)
50
40
30
20 80
90
100
2.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 ,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 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6亿年前) 寒武-石炭纪大间冰期(3~6亿年前) 石碳-二迭纪大冰期(2~3亿年)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2亿~200万年前) 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前至现在)
8
2.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八章 气候变化
第八章 气候变化
第一节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 第二节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第三节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
2
1.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
1.1 气候变化的定义
较长时期的气候演变,也泛指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 IPCC: 气候变化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以通寒 Nhomakorabea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2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时间尺度的变化范围
对于气候研究,约为月际到几亿年(100~108年)。 对于气候研究,约为月际到几亿年(10
气候变化的时期划分
108年 ~ 大地质年代气候变化(亿年尺度) 大地质年代气候变化(亿年尺度) 106年 ~ 小地质年代气候变化(百万年尺度) 小地质年代气候变化(百万年尺度) 105-4年 ~ 古气候变化(万年-几十万年尺度) 古气候变化(万年-几十万年尺度) 104-3年 ~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千-万年尺度)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万年尺度) 102年 ~ 现代气候变化(百年尺度) 现代气候变化(百年尺度) 101-0年 ~ 短期气候变化或波动(年代际、年际、季 短期气候变化或波动(年代际、年际、 节)
IPCC TAR: 0.6±0.2˚C, 0.58˚C/100a ±
18
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19
极区增温更显著
Amplified Global Warming by Albedo Feedback in Arctic
20
过去150年来地球表面气温变化情况 过去150年来地球表面气温变化情况
IPCC AR4: 0.45±0.12˚C, 0.74˚C/100a 0.45±0.12˚ 0.74˚
4
各种周期气候波动
周期段 大冰期与大间冰期 亚冰期与亚间冰期 副冰期与副间冰期 寒冷期(小冰期)与温 暖期(小间冰期) 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 动 时间尺度 几百万年~ 几百万年~几万万年 几十万年 几万年 几百年~ 几百年~几千年 几年~ 几年~几十年
5
近4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 副冰期-副间冰期旋回
20
降 水 量
0 -20
2
温 度
0 -2
10
9
8
7
6
5
4
3
2
1
0
Ka B.P.
15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近数千年的气候史)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近数千年的气候史)
中国近五千年内可以相对地分出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 中国近五千年内可以相对地分出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 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
2000 1900 1800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高度(m)
6
第八章 气候变化
第一节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 第二节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第三节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
7
2.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2.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 ,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 全球已出现过3 冰期、 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 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6亿年前 震旦纪大冰期(6亿年前) 亿年前) 寒武-石炭纪大间冰期 大间冰期(3~6亿年前 亿年前) 寒武-石炭纪大间冰期(3~6亿年前) 石碳-二迭纪大冰期(2~3亿年 亿年) 石碳-二迭纪大冰期(2~3亿年)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 大间冰期( ~200万年前 万年前)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2亿~200万年前) 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前至现在 万年前至现在) 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前至现在)
8
2.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周期变化长,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在10° 周期变化长,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在10°C 以上,伴随着地壳运动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以上,伴随着地壳运动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 2,000万年 万年, 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 和雪线下降,气温比目前平均低3~7° 和雪线下降,气温比目前平均低3~7°C 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年,气候变暖,冰川 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年,气候变暖, 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 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度温度变化幅度高 10℃ 平均温度比目前高8~12° 达10℃,平均温度比目前高8~12°C
30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南极东方站( 南极东方站(Vostok)冰芯反演得到的气温、CO2、CH4 )冰芯反演得到的气温、 、 的变化
末次冰期冰盛期( 末次冰期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 21kaBP 末次冰期中气候最冷、 末次冰期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时段 全球降温5-10C,降水普遍减少,冷干气候特征 全球降温 ,降水普遍减少,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八章 气候变化
第八章 气候变化
第一节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 第二节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第三节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
2
1.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
1.1 气候变化的定义
较长时期的气候演变,也泛指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 较长时期的气候演变,也泛指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 IPCC: 气候变化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以通 气候变化指气候状态的变化, 过其特征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 过其特征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通过运 用统计检验) 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一段时期, 用统计检验),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一段时期,通常为几 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 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 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1000
1000
1950
1600
1500
1700
1800
1900
500
500
0
2.3 近代气候变化特征
器测资料 主要气候变化现象: 主要气候变化现象: 全球增暖 (Global Warming) 波动阶段性上升 不同区域增暖幅度不同,极区最显著 不同区域增暖幅度不同,
17
过去140年来地球表面气温变化情况 年来地球表面气温变化情况 过去
29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近50年中国地表气温(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变化 50年中国地表气温(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
近50年我国年均地表气温升高速率0.22℃/10年,远高于全球同期0.13℃/10年。 50年我国年均地表气温升高速率 年我国年均地表气温升高速率0.22℃/10年 远高于全球同期0.13℃/10年 平均气温偏高1.1 1951年来最高值,也是连续第10年高于常年。 年来最高值 年高于常年 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偏高 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偏高1.1 ℃,为1951年来最高值,也是连续第10年高于常年。 2006年全球平均气温较 2006年全球平均气温较1960-1990年平均偏高0.42 ℃,为有记录以来第6暖年。 平均气温较1960-1990年平均偏高 年平均偏高0.42 为有记录以来第 暖年。
温 暖 期 温 暖 期 温 暖 期 寒 冷 期 寒 冷 期 温 暖 期
温度(℃) +4 +3 +2 +1 0 -1 -2 -3 -4
寒 冷 期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五千年来我国温度(虚线)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五千年来我国温度(虚线)变迁
16
10000
3000
5000
4000
2000
9
2.2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约距今1万年 历史时期: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约距今1 左右的时间开始 代用资料(非器测) 代用资料(非器测) 冰芯、树木年轮、黄土、湖泊沉积、 冰芯、树木年轮、黄土、湖泊沉积、历史文 献等
10
主要气候事件
( LGM) ~ 21kaBP 新仙女木事件( YD) 12.2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YD)~ 12.210.5kaBP 全新世大暖期( Holocene) 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 in Holocene)~ 8.5-3.0kaBP 8.5中世纪暖期 ( Medieval Warm Period) ~ AD 900900-1300 1320小冰期 ( Little Ice Age) ~ AD 1320-1920
21
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22
全球增暖的证据: 全球增暖的证据:北极海冰面积减少
Johannessen et al. (2004)
23
海冰的变化
24
雪盖的变化
25
全球增暖的证据:海平面上升 全球增暖的证据:
26
近百年( 1906-2005年 近百年 ( 1906-2005 年 ) 全球地 74℃ 表 平 均 温 度 上 升 了 0.74℃ , 1956-2005年升温 65℃ 19951956-2005年升温0.65℃。1995年升温0 2006年中有 年位列有仪器观测 2006年中有11年位列有仪器观测 年中有11 以来的最暖12年中 年中。 以来的最暖12年中。 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约为 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约为 0.17 米 ; 其间 1961-2003 年平均 其间1961上升速率约为1 毫米/ 1993上升速率约为1.8毫米/年,19932003年的平均上升速率约为 2003 年的平均上升速率约为 3.1 年的平均上升速率约为3 毫米/ 毫米/年。 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 全球大部分地区 积雪退缩 , 特别 积雪退缩, 是在春季和夏季; 40年北半球 是在春季和夏季;近 40年北半球 积 雪 逐 月 退 缩 ( 除 11 月 和 12 月 20世纪 年代尤为明显 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 外),在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
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 波动与气候事件
大暖期( 大暖期(8.5-3.0kaBP) ) 8.2kaBP冷事件 冷事件
全新世存在千年尺度 中世纪暖期 (AD 900-1300) 气候波动平均周期 1.45ka 。11kaBP以来 小冰期(AD 1320-1920) 以来 小冰期( ) 个寒冷期, 有9个寒冷期,最近 个寒冷期 一次为小冰期. 一次为小冰期 现代增暖( 世纪 世纪) 现代增暖(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