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哲学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列宁 马克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3.运动 静止 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3.时间 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注解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注解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注解版)笔记认为联系这部分的题要仔细对待,会出,选项观点正确而与题面不吻合的。

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的(多样性)。

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等。

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固有的联系。

也叫揭示客观规律。

)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②每一事物都与其它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③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④世界的普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

(有关的“人肉搜索”搜索马6围攻悍马事件马6党人隐私曝光)2.联系的条件性为转移。

认为这句是辩证法的观点)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意义。

笔记:普遍联系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要做好“五个统筹”即看好(处理好)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3.联系与系统(有关考题好好体会,笔记认为这部分的题要仔细对待,会出,选项观点正确而与题面不吻合的。

)一定的方式或比例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主要特征:一是它的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二是它的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现代系统论进一步证明了联系的普遍性,揭示了系统和要素、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英国、法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着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要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进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9.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声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3.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4.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15.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

17.人类世界:亦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1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也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斗争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权力的机构对资产阶级实施的一种政治制度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发展的权利,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使人们得以在物质、精神、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劳动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它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七、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是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和雇佣关系。

八、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阶级对立,实现了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

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根本认识,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道德学、宗教学等各种观点和学说。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复习重点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形式多种多样,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5.规律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的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6.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势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势,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11.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2.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13.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事物的灭亡5.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7.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第二章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争取认识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第三章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一级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式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马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基本哲学问题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哲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复杂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并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转化。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事物逐渐过渡到新的质变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历史观,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并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马哲的理论体系中,还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它批判和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马哲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哲还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概念和名词,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观点等等。

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分析的结果。

马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认识和改变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马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基本哲学问题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论。

马哲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并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大学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

大学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⑵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⑵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马原,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解释和概括的重要理论著作,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概念进行解释。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核心理论之一。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分析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统一体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矛盾是事物内部运动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发展的飞跃性、否定之否定等重要概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强调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唯物的理论基础。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也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彻底解放人类。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原中被系统地阐述和规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总结来说,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解释和概括,包括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马原的深刻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马原的名词解释。

通过了解马原的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F·培根、霍布斯、洛克、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

2.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3.联系: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

其实质是矛盾。

联系就是指彼此差别、对立和矛盾的联系,差别、联系存在于相互联系之中。

根据不同情况,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以及空间角度的横向联系与时间角度的纵向联系。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4.矛盾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5.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它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的,他们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不是实现了的东西。

反之,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东西。

另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统一的。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性作为现实的一个内部的。

从属的因素而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可能性发展的结果。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之后,在新的现实中又包含了新的可能性。

6.客体:客体指主题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3.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希特∙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除上述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7.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8.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它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性。

它的特征是三维性。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意识:是自然性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它既是人脑的机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客观实在的反映。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实物的刺激为信号而引起的条件反射,这是一般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是动物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文字等)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由于有了这一信号系统,人脑就能克服实物的局限,形成意识活动。

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或叫做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它是人之所以有别于物的特点。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本原的问题。

即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背后,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如果有,这个本原是什么?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由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

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理论。

它又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主世界万事万物由精神与物质这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实体所构成。

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它是理论的精髓。

第三章名词解释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肯定:事物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围的变化。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畴。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矛盾:事物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作为哲学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因:事物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原因和结果: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畴。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可能性是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相对于现实来说,可能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容和形式:事物的容是指构成这一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等的总和。

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容的方式。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在联系。

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畴。

第四章名词解释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理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第五章名词解释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容。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