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20
《主题一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观点;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探究运动的基本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观点及其之间的干系;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运动现象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理解运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计时器等;2. 准备实验器械:计时器、尺子等;3.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各种运动现象;4. 预习教材,准备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出课题:运动的描述(二)新课教学1. 讲解位移与路程:(1)位移和路程的观点;(2)位移和路程的异同;(3)位移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2. 讲解参考系:(1)参考系的观点;(2)选择参考系的原则;(3)对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3. 讲解时间间隔和时刻:(1)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观点;(2)如何正确区分时间间隔和时刻。
4. 实验探究: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应用打点计时器,观察纸带上的数据,了解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5. 讲解速度的观点: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缓的物理量。
6.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观点: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平均快缓的物理量,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快缓的物理量。
7. 讲解加速度的观点: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缓的物理量。
8.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的干系,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9. 教室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位移、路程、参考系、时间间隔、时刻、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观点。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一:再一次进行参照物的教学,不禁联想以前的教学方式,但讲过之后学生总是很模糊,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在单纯的记答案。
自己要改变教学的方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能让教师代替。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放开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点拨,看到同学们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去说明上面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况下,教师给每组发下一张表格,让各自归纳这节内容的知识要点。
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
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话才具有准确性。
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
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
为什么飞机怕鸟?让学生接个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解决,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积极讨论,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二:运动的描述》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本来有一些视频资源可以利用,而且也更直观,上次同事做课时还有一个课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上课前我过去修改了一下,以为可以轻松完成此项任务。
没想到就在准备通知学生上课的时候,有位老师找我,希望用一下多媒体教室,管理员不在,到我这里找钥匙,呵呵,我想,完了,和其他老师在上课时间上发生了冲突,还能说什么,咱不让谁让,何况人家还是位女教师。
还有十分钟,我需要赶快改变策略。
我把知识梳理了一下,要求不多,学生需要知道参照物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感觉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参照物的认识程度,因此把重点放在举例上,而且要大量的举例,没有视频资源,更要使促使学生动起来。
开头很顺利,学生对于机械运动认识很轻松。
参照物也很容易,似乎可以了。
我没有提运动和静止提相对性,打算把它融入学生举例当中。
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用语言、图像和图表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理解速度、时间和位移等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描述:静止与运动;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
2. 速度: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速度与时间、位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变速运动的速度计算;速度与时间、位移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教学活动:讲解运动的描述方法,示例讲解;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记录数据;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学生练习计算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能熟练运用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教学改进: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运动和速度的概念;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运动描述和速度计算方面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七、教学延伸:1. 深入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运动的其它相关概念,如加速度、力与运动的关系等;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相关学术活动,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陈启明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提问,让学生思考问题、产生悬念,从而将学生牵引到新课学习中来。
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归纳这些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
明确“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位置变化”。
于是由开头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回答,作为过渡提问:同学们像开头那样,回答的:站在地面上看到山、石、树木、房屋是静止的,而在行驶的车上看到的房屋是运动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真的这么简单吗?从而引入将要研究的问题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参照物”,实现知识牵移。
在引导学生解答“竹排江中游”现象的问题时,运用选参照物作标准,以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明确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
同时知道若选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如“竹排江中游”竹排以河岸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坐竹排的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此时引导学生再认识开头老师的提问,同是房屋、树木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是静止的,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从而让学生心中的疑惑得以解除。
同时让学生明确相对地面是静止的物体,树木、房屋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若选地面这一大家熟悉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可以省去不说;选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接下来本人利用“自制的相对运动演示仪”演示了小车爬坡实验,从而探究两物体之间调换选作参照物,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在实验探究中对前面所学的“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了复习巩固。
同时探究得出:1、处于运动中的物体(两物体相对地面同速度,同方向运动),若他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即相对静止。
2、处于运动中的物体,若它们之间有位置变化,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运动的,即相对运动。
实验中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整体明确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
《主题二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机械建筑类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2. 能够正确描述物体机械运动。
3. 了解位移和速度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
2. 教学难点:理解位移和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学PPT,录制的运动物体视频,测量工具(如尺子、秒表),实物参照物(如汽车、树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首先,我们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运动的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车辆在公路上行驶、卫星发射、篮球在空中飞行等。
这些生动有趣的实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运动的本质和描述方法。
2. 讲解a. 运动和机械运动的概念:我们将解释什么是运动,以及机械运动的基本性质。
我们还将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
b. 描述运动的量:我们将介绍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等。
我们将解释这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这些量来分析物体的运动。
c. 坐标系:我们将介绍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我们将解释不同坐标系(如直线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用途和特点。
3. 实验与观察我们将组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测量物体的运动。
这些实验可能包括测量小球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或者观察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如何使用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4. 讨论与互动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运动的问题,并尝试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些问题。
我们也将提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如:“为什么飞机要在跑道上滑行才能起飞?”或者“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飞行?”等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5. 作业与评估课后,我们将会布置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作业,包括一些关于运动的问题、实验报告或者小论文等。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
)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分析物理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依据,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引导,讨论,合作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大屏幕展示故事:很久以前,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座在庙前的台阶上,望着“春风拂柳”,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您说,风吹树动,是风动呢,还是树动?”老和尚闭目答道: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树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立刻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学生既好奇又迷惑之际,教师解释:老和尚的说法自有他的道理,他是从哲学角度理解的,而从物理学的角度怎样科学和理的解释这一现象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的描述。
(设计说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使课堂呈现出自然、和谐、欢快的气氛。
)二、新授知识让学生举例什么是运动(如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地面上奔驰的汽车、海洋中航行的轮船,地面上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都在运动),这些运动实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并作思考。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兼谈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兼谈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运动,作为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运动概念的教学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于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等。
在本文中,我将反思运动的描述教学,并兼谈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在运动的描述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掌握常常存在困难。
例如,许多学生对于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模糊,无法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首先,我强调运动的描述需要准确、简洁,通过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描述方式。
例如,我会以小车行驶的案例来引出速度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己通过测量时间和距离来计算速度。
其次,我使用图像和动画等辅助工具,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观察图像和动画,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最后,我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从而对于运动的描述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我发现学生对于运动的描述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可以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也能够将运动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除了在运动的描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物理概念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概念和实际应用的融合:物理概念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将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例如,学习质量的概念时,我会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质量测量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实际测量的关系。
2.知识的扩展和深化:物理概念的学习需要不断扩展和深化。
例如,在学习运动学的基础上,我会引入牛顿定律等更高级的概念,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3.培养探索和实践能力:物理概念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例如,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体育教学反思20篇简短(优秀4篇)
体育教学反思20篇简短(优秀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编的体育教学反思20篇简短(优秀4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
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可见,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
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
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教授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
这样,完整的示范就为重点示范作了必要的铺垫,并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所以说正确的示范动作可以造成学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其中一种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欲求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点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
体育课教学反思篇二这节公开课我讲的是体育游戏:“送货忙”,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孩子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我精心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下,在孩子们的。
密切配合下,这个活动上得很成功。
成功之处:是我能根据中班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中通过让小朋友当送货员,走过独木桥到河对面送糕点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能力,从中也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023年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精选6篇)
2023年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精选6篇)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篇1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中两个很重要的特例之一,也是最简单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同时也是在学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对以后学好天体运动中的宇宙速度起到引入性的作用。
不仅在第五章的习题中经常用到平抛运动的知识,也是考试常考的内容,同时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如果能让学生培养好一种思维方式,对后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用到平抛运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起到启下的作用。
所以这一节的教学尤其重要,在此我对今天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反思。
从演示实验入手,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并清楚平抛运动的条件。
后让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平抛运动。
这样的引入是比较合理,教学后从学生的反馈结果了解到效果不错,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案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学生分组用平抛竖落仪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也有不少同学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比如平抛物体的运动位移方向如何表示?在进行中也有同学操作不当而无法验证设想,但是也不会有人提出解释,这点也许就是我们学生最欠缺的。
实验完成后,证实了设想的正确,也对平抛物体的运动有了感性的认识。
从课后的效果获知,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关键一点也是最有利的一点就是学生积极参与。
平抛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变化规律,需要将它分解成较简单的运动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演示课本中的实验,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再结合频闪照片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利用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应用力学的知识,分析平抛运动的受力情况,讨论平抛物体为什么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对平抛运动的理解深入一步。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总结:活动目标1、自主探索多种钻爬方法,增强身体力量,发展身体协调性。
2、乐于挑战,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感受运动游戏的乐趣,喜欢参与体育活动。
重点难点1、活动重点:通过多种钻爬活动,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增强体质。
2、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情境创设,激发幼儿自主探索多种钻爬方法,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一些简单的钻爬方法。
2、物质准备:纸箱、长度不同的纸棍、垫子、海洋球、PPT、音乐。
活动过程一、热身准备教师:太阳出来了,小熊起床了(做伸懒腰的动作),让我们和小熊一起活动活动身体吧!播放音乐《我还有点小糊涂》,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热身活动,充分活动身体各个关节,包括头部运动、伸展运动和四肢运动,重点活动四肢。
二、活动过程1、情境导入。
教师:小熊邀请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玩,可是一个山洞挡住了我们的路。
我们要一起想办法,钻过山洞。
每组三组竿,间隔一定的距离。
2、第一次挑战:60厘米高,60厘米宽的山洞。
(1)幼儿分为四组,想办法钻过山洞,看看哪组最快。
(2)集体分享又快又安全的好方法。
(四肢着地爬、蹲走钻等)重点指导:如何才能又快又不将竿碰倒。
3、第二次挑战:60厘米高,30厘米宽的山洞。
幼儿分为四组,自主探索最快钻过山洞的方法。
(侧身钻等)4、第三次挑战:30厘米高,60厘米宽的'山洞。
(1)幼儿分四组比赛。
分享好方法(匍匐爬)、(2)增加难度:要把果子运过去,不能把果子弄脏了(手不能着地)。
幼儿分四组,探索过山洞的方法,并进行比赛。
5、第四次挑战:30厘米高,2米宽的山洞。
幼儿分为四组进行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运的果子数量最多,且不遇到危险(不将竿碰倒)的一组获胜。
引导幼儿合作,自主探索小组成员同时钻过山洞的方法。
可以继续加大山洞的宽度,鼓励幼儿与更多的同伴同时钻过山洞。
三、放松结束教师:终于钻过山洞,我们一起来到了彩虹森林。
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主题: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图形、符号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运动描述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3. 相对运动的概念及描述方法4. 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新课讲解:介绍运动的概念,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相对运动的概念。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描述的方法解决。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拓展:讲解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实践性问题。
4.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考察学生运用运动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描述相关章节的内容。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素材。
3. 练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教师补充的练习题。
4. 实际问题:生活中相关的运动现象和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运用教学视频把宏观的宇宙现象变得可视,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便与学生分析总结。
2.、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自学法,把观察感受、讨论展示、练习巩固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循序渐进理解所学知识,我又能及时诊断教学情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
3、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视频、图片再现问题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小组讨论协作,总结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
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 学生被视频图片吸引,或忙于争论结果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课堂失控。
2.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少部分学生只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而不知道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doc 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在教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时,我采用了新人教版教材,并结合课堂讨论和实例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在教学准备方面,我认识到教材理解的重要性。
在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讲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在解答学生提问时显得有些困惑。
因此,我意识到在备课过程中,我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向学生解释和阐述。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课堂讨论和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我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运动的特征,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使用了实例演示的方法,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描述。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实例演示的准备工作量比较大,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提前规划好实例演示的内容,并确保准备工作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差异。
有些学生对运动的描述和概念理解得相对较好,能够迅速回答问题和举出实例;而有些学生则比较困惑,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解释。
因此,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理解较好的学生,我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展示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而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示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最后,在教学反思中,我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评价,但发现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积极回答问题,导致评价的效果不够准确和全面。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探索更多的评价方法,如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体育教案教学反思20篇简短
初中体育教案教学反思20篇简短反思一:这堂体育课上,学生们参与度较低,可能是因为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下次我会尝试更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反思二:在这节体育课上,我发现一些学生运动技能不够熟练。
下次我会更加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运动水平。
反思三:在这节体育课上,由于时间不够合理规划,导致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机会。
下次我会更加注重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活动。
反思四:这堂体育课上,我发现一些学生对集体活动不太感兴趣,更喜欢独立运动。
下次我会考虑设置一些个人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反思五:这节体育课的活动难度可能过高,有些学生无法完全掌握。
下次我会更加细致地安排活动的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反思六:这节体育课上,我没有充分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导致有一个学生摔倒受伤。
下次我会更加注重安全教育,并采取更多的安全措施。
反思七:在这节体育课上,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竞赛缺乏竞争意识。
下次我会加强竞技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
反思八:这堂体育课上,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规则掌握不够熟练,导致活动进行不顺利。
下次我会更加注重规则的教学,并进行反复练习。
反思九:在这堂体育课上,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下次我会引入一些创意游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自由发挥。
反思十:这节体育课上,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成绩要求过于紧张,导致他们表现不自然。
下次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正确对待成绩的观念。
反思十一:这节体育课上,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反馈和指导,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提高。
下次我会更加注意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实用的指导。
反思十二:这堂体育课上,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
下次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更符合他们喜好的活动内容。
反思十三:在这节体育课上,我没有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导致活动的效果不够理想。
下次我会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道具,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运动的描述》反思总结
《运动的描述》反思总结
通过学习学科课程《运动的描述》,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方面受益良好,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如下总结:
本章内容是新课标高中物理的切入点,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图文信息为学生更好的认识物理世界提供了保障,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软件创设了丰富的情景,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的概念,物理量。
我进行了分类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
比如;研究对象:质点。
研究环境:参考系和坐标系。
研究工具:时间、时刻、路程、位移、矢量、标量。
描述的角度:速度、加速度。
这样的话,学生头脑中思路就会十分清晰,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存在的问题:课下发现学生对质点和加速度的理解不是特别清晰,课后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强化训练,采取的方式是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物理模型,形象地对二者的内涵加以剖析。
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一些新的抽象的物理概念,我应该尽量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而循序渐进的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的导向来引导加强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落实和贯彻。
运动的描述的教案课后反思
运动的描述的教案课后反思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题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运动是普遍现象.2.为了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把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备课笔记进行新课机械运动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16图1.2-1,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哈雷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粒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答案:C参照物教师进行实验:将书本放在讲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思考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机械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三种基本形式,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车身做平动,车轮做转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日常生活中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均可看成这三种基本运动的复合.2.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进行新课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生1: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生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因此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可见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我们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板书: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教师总结:如果我们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的物体(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若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教师播放一段视频(A、B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一会儿后,在B火车开动过程中,坐在A火车中的甲感觉到自己在向后运动),引导学生说说A火车中甲的运动情况.学生观看、思考、回答.生1:以站台为参照物,坐在A火车中的甲是静止的;生2:以B火车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而且感觉到自己在向后运动.师:可见,同一物体可以有不同的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当然,选择的参照物是不是只有一个呢?请举例说明.生:当然不是.如我们观察一辆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作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作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是只有一个.板书: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也不一样.师:请同学们都来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生1:放学后我和同学一起回家时,以同学为参照物,我就是静止的,以房子为参照物,我就是运动的.生2:一个人在公路上行走,如以路旁的树木作参照物,他是从西向东走,这时如果从他身后开过一辆汽车,以汽车为参照物时,这个人就是在从东向西走.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参照物的选择”,并引导学生思考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多媒体课件)(1)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选作参照物后必须假定该参照物静止.(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结果往往是不同的.(3)有时参照物的选择并不唯一,但应该便于研究问题.备课笔记方法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选定参照物后,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位置变化了,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是静止的.进行新课(4)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5)通常情况下,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往往略去不提.板书: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对象选作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例2】(20XX·贵州安顺)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解析:“别动”是相对于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不要动,而小婷相对于树木、迎面走来的行人、从旁边超越的汽车是运动的,即位置是变化的,故A正确.答案:A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师: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同一情景下的物体,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老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相对静止的情况;飞机空中加油情景.学生观察、感悟,加深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18图1.2-5甲、乙两个图,帮助学生理解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不一定相同,进一步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3】(多媒体展示)我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只有当加油机与运输机或战斗机保持状态时才能加油.此时加油机与运输机或战斗机的运动快慢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运动方向是(选填“相同”或“相反”)的.解析:空中加油要求加油机与受油机运动快慢及运动方向必须完全一致.答案:相对静止相同相同【例4】(多媒体展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车上的乘客感觉甲车比乙车快,甲车比丙车慢,乙车上的乘客的这种感觉是以为参照物;选取甲车为参照物时,则乙车向行驶,丙车向行驶.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丙三辆车都是向东运动的,且丙车最快,然后是甲车,最后是乙车;因此选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行驶,丙车向东行驶.答案:自己(乙车)西东备课笔记知识拓展:运动和静止的三层含义: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静止是相对的,通常所说的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参照物(多数是指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一致.3.相对运动.两个物体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以其中任何一个作参照物,另一个都是运动的,这就是相对运动,且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教学板书课堂小结我们知道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好,今天的课就到这,谢谢!教材习题答【教材P16“想想议议”】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图所示的运动及类似的运动.想想看,人们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解:哈雷彗星相对于地球有位置变化,猎豹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蜗牛相对于叶子有位置变化.【教材P17“想想议议”】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解: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是以旁边列车为参照物,由于两辆列车之间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前进了;当你的列车“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时,又以地面为参照物,发现自己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真正运动的是旁边的列车.造成两次判断不相同的原因是选择的标准不同.【教材P18“想想议议”】说说甲、乙两图中的人与战机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运动的,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静止的.教习题解答解:(1)甲图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时,人是运动的;以自动扶梯为参照物时,人是静止的.(2)乙图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战机是运动的;以空中加油机为参照物时,战机是静止的.【教材P18“动手动脑学物理”】1.分别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于哪些是运动的.解: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是静止的,相对于树木、房屋是运动的.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山B.船C.流水D.河岸解:B(提示: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故A错;若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B是正确的;若以流水为参照物,虽然山与流水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但无法直观地说明“山向船尾跑去”,故C错;若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错.)3.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他们是运动的呢?谈谈你的看法.解:题目中所说的两种情况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我们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运动员身边的景物飞快后退为依据的;而“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电视机(或看电视的人所处的地面).难题解答【例5】如图所示,小玉乘汽车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小玉的感觉是:远处的村庄相对于电线杆在向(选填“前”或“后”)运动;近处的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在向(选填“前”或“后”)运动;电线杆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好像在绕电线杆做(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解析:小玉以自己和电线杆所在的直线为参照物,汽车向右运动时,这条直线绕电线杆逆时针转动,村庄向前远离这条直线,小树向后远离这条直线,周围的景物在绕电线杆做顺时针转动.答案:前后顺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正确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有些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如运动是绝对的,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篇1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
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
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
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
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
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
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篇2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设计创设情景,观看视频──引出新知;互动讨论──探究运动;想想议议──引出参照物;说练结合──判定运动;学科渗透──快乐学习物理;全面发展──课堂小结;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这种设计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对运动描述上,以解决从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流程图:教学目标:1.知道运动的概念,会用参照物的知识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 感知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器材:课件、铅笔盒。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了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整个宇宙都处于运动中!通过观看一段视频:引出课题,围绕问题展开“如何描述运【总结】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总结】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机械运动1.现象【问题】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问题】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观察】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稷山县稷峰二中一堂课教学的好坏,个人感觉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是否对学生与教材有了充分的理解。
也教学中也可以适当的进行改动,采用多媒体手段,因材施教。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景教学也比较适中,能让学生清楚的体会到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但值得反思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度就很生硬,小组讨论环节也比较少,主要还是讲解。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
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进而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
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
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
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
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
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
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