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曹植再见少年拉满的诗名
曹植再见少年拉满的诗名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唯美、情感细腻而闻名。
其中一首著名的诗是《赠白马王彪少傅》。
这首诗描述了曹植与白马王彪少傅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别离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的诗名是《赠白马王彪少傅》。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诗名。
首先,诗名中的“赠”字表明这是曹植送别白马王彪少傅的一首诗。
这个词意味着送给、赠予,暗示了曹植对白马王彪少傅的深厚情谊和对他的敬重之情。
其次,诗名中的“白马”指的是白马王彪少傅的名字,也可能象征着白马王彪少傅高尚的品德和才华出众。
白马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吉祥和纯洁的象征,因此诗名中的“白马”也可以赋予作品一种祝福和美好的寓意。
最后,诗名中的“王彪少傅”指的是白马王彪少傅的官职和姓名。
这个称谓显示了白马王彪少傅在官场上的地位和身份,也突出
了曹植与他的友谊和离别的情感。
综上所述,曹植送别白马王彪少傅的这首诗名《赠白马王彪少傅》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完整地表达了曹植对友谊和别离的思考和感慨。
这个诗名既直接又富有意味,准确地概括了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从《赠白马王彪》中看曹植风骨
从《赠白马王彪》中看曹植风骨从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蓬莱文章建安骨”,可以得知,建安文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是它的风骨。
建安文学诗风苍劲古朴,不任雕饰,往往都是直抒胸襟,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慨叹,又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等,这就是建安文学风骨之所在,同样也是建安文学魅力之所在。
对于“建安风骨”,自古以来,人们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言人人殊。
一般基本同意“风骨”就是黄侃首倡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之说。
而风和骨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刚健挺括的语言形式的艺术风格。
在建安文学中,留有芳名的有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
然而在这些“名人”中,曹植一直备受瞩目,被称为建安文学中最杰出的人物。
钟嵘在《诗品》卷上中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评曹植之诗。
骨气与词采,一主内,一主外,为诗歌成功关键因素,缺一不可,诚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所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而曹植诗则能将二者完美结合,堪称建安风骨的表率。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
曹植后期实际是在类似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
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
《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
《赠白马王彪》一诗,表现了曹植恐惧,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在此诗中,我们能领略到曹植风骨的无限魅力。
一、曹植风骨深邃见于内蕴曹植诗内容充实,巧用景物形成意境,从而表达深沉内蕴。
王钟陵在论述曹植诗“骨气奇高”内涵时指出:“对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情怀之激昂的抒发,对备受压抑的苦悲伤之深婉吟唱,以及在游仙诗中对恢廓境界的一种解脱式的追求,这三者构成了曹植诗对一个觉醒了的个性心灵之丰富而深沉的表现,这也正是钟嵘所谓‘骨气奇高’的表现”。
赠白马王彪为例曹植诗后期风格
赠白马王彪为例曹植诗后期风格
曹植诗词的后期风格主要表现在强调艺术效果、描绘心情以及思想价值,他所描写的文学形象简洁、简练,散文洒脱,生动地写出了所思所喻、所虑所感的内心世界,以及命运的纠缠和看淡尘世的淡然之情。
比如,《赠白马王彪》这首诗,凝练地表达了衰败已定的宿命和后起无力的抗争。
歌中语言节奏抑扬顿挫,把曾经的荣华光辉与破碎的庭园以及失去的美景完美地融为一体,将神态淡漠而沧桑而又痛彻心扉的心情完美地写出。
《赠白马王彪》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白马王彪》原文及翻译赏析出自三国诗人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其一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其七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赏析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
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
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
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
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
赠白马王彪评析
《贈白馬王彪》評析李景華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後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
其間「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三國志》本傳)。
曹植在《遷都賦序》一文中說:「余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
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頻繁地遷徙和變動封爵,說明曹丕對他的極度不信任。
而封為藩王,形同囚禁,沒有任何自由。
「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本傳)曹植的情況比這更糟。
他在《諫取諸國士息表》說:「今部曲皆年耆,臥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視,氣息裁屬者,凡三十七人。
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
」曹植後期實際是在這種軟禁的情況下度過的。
他已經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憤慨和悲傷,沒有幸福和希望。
《贈白馬王彪》一詩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後期的生活和感情。
《贈白馬王彪》一詩,最早見於西晉初年陳壽所撰《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詩前有云:是時待遇諸侯國法峻。
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于(按,即「兄弟」之意)之痛。
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植發憤告離而作詩。
此後,梁代蕭統又將此詩收入《文選》,唐人李善為之注,在詩前增有一《序》: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
到洛陽,任城王薨。
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
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
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李善還注稱:「集曰於圈城(按,當即鄄城)作」。
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詩題是《於圈城作》;今題,當為後人據《序》所改。
另據《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載,曹彪於黃初三年為吳王,黃初七年才徙封白馬王,與此《序》不合。
後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見不一。
或謂曹彪於黃初四年徙白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載。
(黃節,見《曹子建詩注》)當然也有人認為此時當稱曹彪為吳王,(杭世駿《三國志補注》)今不詳述。
【赏析】《赠白马王彪》曹植 文学考研
《赠白马王彪》曹植1《赠白马王彪》的思想情感。
(1)这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愤而成篇”的赠别诗。
(2)此诗不仅抒发了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之类的小人,而且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沉痛哀悼,对白马王表示深情的劝慰,同时,也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处境和惴惴不安的惶恐心情。
2《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
(1)结构上采用辘轳体,形成一种迫人的气势,创造出条理清晰而又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2)采取直抒胸臆的慷慨倾诉。
诗中透露出作者凄凉孤寂之感,抒发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兄弟的离合之悲不过是孤寂而无常的人生的具体体现,在这孤寂和无常之感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对曹丕的极度愤慨。
(3)借景抒情。
诗所写的长路漫漫,泥泞多阻,以及秋风荒野的苍凉、萧瑟,不仅使景物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悲惨气氛,而且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悲戚之情。
(4)运用比兴手法,真切淋漓地表达出作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辗转相承的感情旋律,生动而多样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增添了诗篇的情感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
赏析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 (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
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
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
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
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
全诗共分七章。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
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穿插、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
如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咀嚼到一种深沉的哀痛。
再如第四章以写景为主,那凄凉的旅途景色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穷愁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曹植《赠白马王彪》名文意思翻译赏析
曹植《赠白马王彪》名文意思翻译赏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名文意思翻译赏析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译文] 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起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出自]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其六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注释:黄初:魏文帝的年号(220—226)。
黄初四年为公元223年。
任城王: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
他作战英勇,屡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赞扬。
有一次曹操竟至摸着曹彰的小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会节气:魏代制度规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诸侯藩王都要到京师来和皇帝一同行“迎气”之礼,并举行一定的朝会仪式,这叫做会节气。
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须提前在五月出发赴洛阳。
薨(hāng):称诸侯死。
关于曹彰的死,《世说新语·尤悔》记载说:“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dǎn吃)枣。
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杂进之……须臾遂薨。
”还国:回封地。
与下句之“归藩”义同。
有司:指主管该项事务的官吏,职有所司,故称有司。
这里指监国使者灌均。
异宿止:不得同行同宿。
当时曹植为鄄(juān捐)城王,鄄城在今山东省,与白马同属兖州,二王本可结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准他们一道走。
毒恨:痛恨。
剖:表白心迹。
陈:说、提起。
比邻:近邻。
亏:欠缺。
分:情分。
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
衾帱(qīn chóu):被子和帐子。
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
赠白马王彪并序
从《赠白马王彪并序》分析体现了曹植哪几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他的写作风格?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少聪敏,有才华,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立为太子。
曹丕即位后,对他甚是猜忌,多方迫害,不得参预政事。
最后郁郁而死。
年仅四十一岁。
他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诗采华茂,骨气奇高。
《赠白马王彪并序》是曹植作为一个政治囚徒愤怒呐喊的作品,一首五言诗。
写作背景:1、京城会节气 2、曹彰暴死 3、使者不许他们手足同行 4、曹植内心愤恨作了此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悲情四溢。
而这四溢的悲情恰好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感到一种深沉的哀痛。
作者以景物“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托出自己对京城的留恋。
而“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更给全篇罩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氛。
第二章“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表现出路上的艰辛。
第三章作者写到“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鸱枭”是一种不祥的动物,所以“鸱枭鸣衡扼”隐喻君侧多恶人,是政治上的不祥之兆。
“豺狼当路衢”,则隐喻恶人窃据要位的政治现实。
“苍蝇间白黑”是说小人变乱善恶是非,就像苍蝇混淆黑白一样。
这完全是曹丕指使、纵容的结果。
曹丕作为曹植的兄弟,不仅没有顾念自己兄弟反而任由小人甚至指使小人迫害自家兄弟,在害死了任城王曹彰后,又迫使诗人与白马王曹彪异道而行。
这使得诗人在离情之外更增添了难抑悲愤,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
第四章以抒情的手法感物伤怀,以“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之景带出作者“归鸟”、“孤兽”的心景,但“归鸟”、“孤兽”尚可“赴乔林”、“走索群”,作者却是有家不能归,连“归鸟”、“孤兽”都不如。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译文] 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起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出典]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注:1、《赠白马王彪》曹植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第六章)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2、注释:黄初:魏文帝的年号(220—226)。
黄初四年为公元223年。
任城王: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
他作战英勇,屡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赞扬。
有一次曹操竟至摸着曹彰的小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会节气:魏代制度规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诸侯藩王都要到京师来和皇帝一同行“迎气”之礼,并举行一定的朝会仪式,这叫做会节气。
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须提前在五月出发赴洛阳。
薨(hāng):称诸侯死。
关于曹彰的死,《世说新语·尤悔》记载说:“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dǎn吃)枣。
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杂进之……须臾遂薨。
”还国:回封地。
与下句之“归藩”义同。
有司:指主管该项事务的官吏,职有所司,故称有司。
这里指监国使者灌均。
异宿止:不得同行同宿。
当时曹植为鄄(juān捐)城王,鄄城在今山东省,与白马同属兖州,二王本可结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准他们一道走。
毒恨:痛恨。
剖:表白心迹。
陈:说、提起。
比邻:近邻。
亏:欠缺。
分:情分。
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
衾帱(qīn chóu):被子和帐子。
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
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
[宝典]从《赠白马王彪》中看曹植风骨
[宝典]从《赠白马王彪》中看曹植风骨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着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它选择:因此发出了“我思郁以纡”。
反应了当时统治者对骨肉同胞尚且能如此压迫: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曹植用“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像灌均这类小人:它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间都疏远了:那老百姓想抒发自己的志向就便更难了。
曹植一方面对这些小人进行斥骂:一方面也对曹丕相信谗言而倍感痛心~一方面描写自己无奈的穹境:一方面也为政治的黑暗感到沮丧。
曹植诗彰显其人格魅力。
《赠白马王彪》第六段曹植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
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和曹彪共勉。
面对“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洪涛”:“霖雨泥我途”:“我马玄以黄”的艰难前程:面对“鸱枭”:“豺狼”:“苍蝇”的诬陷:曹植仍然能以积极地心态面对这“去若朝露晞”的人生:其人格魅力真让我钦佩。
二、曹植风骨词采显其风韵王钟陵在其《中国中古诗歌史》的著作中指出;“从诗歌史的角度看:曹植诗的高度成就:正是他融汇了建安诗歌的两个源头;乐府民歌和汉末古诗:而又加以提高和升华的结果。
子建依凭于此:攀上了‘建安之杰’;《诗品》,那高高的艺术峰峦。
”《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
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
曹植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赠白马王彪》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
在序文和第一、五、六、七段里都反复渲染:由此构成全诗的悲剧气氛。
曹植巧用意境:诗中“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溪”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生哪有不遗憾的
人生哪有不遗憾的昨晚重读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被诗中的伤怀、悲愤、沉痛再次打动,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首诗的背景是曹丕做了魏文王后,在黄初四年的正月,曹植与兄弟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去京城朝拜,迎奉节气。
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亡,这已经很令人悲痛忧伤。
到了七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一起返回封国。
可是因为哥哥曹丕的猜忌,曹植与曹彪被迫不能同行、同住、同起居,兄弟二人被生生分开。
在这个过程中,曹植经历了与骨肉兄弟的生离死别,这让曹植非常悲愤,写下这首长诗。
诗中有“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的无奈;有“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的骨肉分离的悲愤;有“天命与我违”的痛苦;有“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的忧伤,有“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的与兄弟诀别时的绝望!虽然千年过去,透过字里行间,依然能读到曹植的那一颗悲哀的心。
曹植缺什么呢?他虽然没有接替曹操的权位,但也贵为“陈思王”,是皇亲贵胄,且才高八斗,令天下人景仰,算得上名利双收。
这在普通人看来已是非常丰美的人生了,可是读这首诗的时候,分明能感到曹子建的心已经被苦水淹没。
因为曹丕的猜忌,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更有骨肉分离的痛楚,他的人生是遗憾的!可是,谁的人生不遗憾呢!我们曾有一个兼职的同事,她是90年代留学日本的硕士,归国后,经过多年的奋斗,成为名校的正教授,是牛津,哈佛多个名校的高级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也算得上名利双收,而且长得美,即便50多岁了也依然风度翩翩。
在我们看来,一个女人有钱、有名、有颜,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了,可是她没有家庭。
儿女和前夫都留在日本。
现在她一个人孤独终老。
她有一次跟我说,人生是不可能完满的,福禄寿禧,不可能样样都占,必定会少一样。
有的时候,在漫漫的长夜,她就会钻进死胡同,苦苦纠缠自己明明又善良,又美丽,且有才华,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贴心的人?为什么家庭不幸福?那样苦苦追问的时候,她也像曹子建一样,无奈又痛苦地悲过:“天命与我违”吧!只是再悲叹,也无用。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译文] 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起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出典]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注:1、《赠白马王彪》曹植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第六章)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2、注释:黄初:魏文帝的年号(220—226)。
黄初四年为公元223年。
任城王: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
他作战英勇,屡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赞扬。
有一次曹操竟至摸着曹彰的小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会节气:魏代制度规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诸侯藩王都要到京师来和皇帝一同行“迎气”之礼,并举行一定的朝会仪式,这叫做会节气。
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须提前在五月出发赴洛阳。
薨(hāng):称诸侯死。
关于曹彰的死,《世说新语·尤悔》记载说:“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dǎn吃)枣。
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杂进之……须臾遂薨。
”还国:回封地。
与下句之“归藩”义同。
有司:指主管该项事务的官吏,职有所司,故称有司。
这里指监国使者灌均。
异宿止:不得同行同宿。
当时曹植为鄄(juān捐)城王,鄄城在今山东省,与白马同属兖州,二王本可结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准他们一道走。
毒恨:痛恨。
剖:表白心迹。
陈:说、提起。
比邻:近邻。
亏:欠缺。
分:情分。
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
衾帱(qīn chóu):被子和帐子。
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
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
【赏析】《赠白马王彪》曹植 文学考研
《赠白马王彪》曹植1《赠白马王彪》的思想情感。
(1)这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愤而成篇”的赠别诗。
(2)此诗不仅抒发了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之类的小人,而且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沉痛哀悼,对白马王表示深情的劝慰,同时,也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处境和惴惴不安的惶恐心情。
2《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
(1)结构上采用辘轳体,形成一种迫人的气势,创造出条理清晰而又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2)采取直抒胸臆的慷慨倾诉。
诗中透露出作者凄凉孤寂之感,抒发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兄弟的离合之悲不过是孤寂而无常的人生的具体体现,在这孤寂和无常之感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对曹丕的极度愤慨。
(3)借景抒情。
诗所写的长路漫漫,泥泞多阻,以及秋风荒野的苍凉、萧瑟,不仅使景物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悲惨气氛,而且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悲戚之情。
(4)运用比兴手法,真切淋漓地表达出作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辗转相承的感情旋律,生动而多样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增添了诗篇的情感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
赏析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 (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
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
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
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
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
全诗共分七章。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
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穿插、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
如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咀嚼到一种深沉的哀痛。
再如第四章以写景为主,那凄凉的旅途景色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穷愁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曹植《赠白马王彪》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赠白马王彪》原文|译文|赏析《赠白马王彪》是中国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写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地的途中被迫分离时的复杂心情,感情非常沉痛凄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赠白马王彪》原文魏晋:曹植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衡轭通:衡扼)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
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
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谈曹植的《赠白马王彪》
甚至
。
`
身 自
随 时都 有被 珠 戮 的危 险
就在 这 次 朝 京 师会节 气 时
击 太 大了 有 两 件事 给他 的 打
。
一 是到
,
洛阳 之 后
,
,
他最 相 知 的 兄 弟任 城 王 曹彰在 洛 阳 不 明 不 白地 死去
。
( 据 < 世说 新诏 >
”
,
是
曹荃毒死 )
二 是 与 白马 王 曹 彪还 国 时
,
操死 去那 一年为 界
之噬 渐浓
,
后期曹 王 即位 后
。 。
’
,
曹植 所 受 的打 击 接 睡 而 来
`
以 后 的作品
。
,
是 、 忧生
彪》 生 写
’
慷 慨 之 音 愈烈
。 诗 歌在感 情 上 更力 沉郁
艺 术 上 更臻 纯熟 一
一
L
< 婚白
可 称为 后 期诗 歌的代 表
’
诗 前 有序 气 还国 之 后 迁徙
`
普 力过人
,
,
、
手 格 猛 兽 、 不 避脸 颇象 曹 拉 代 白 马
数从 征伐
,
志 意 慷慨
。
。
( 《三 国 志 任 城 王 传 》 )
,
他 晓勇 英 悍
。
篇 》中 所 塑 造 的 英 雄
志向
,
曹彰 死 后
。
曹植 在 《任 城 王 诛 》巾 盛 赞 了 他
,
他的
,
“
立 功建 号
”
的 后
与曹 植 是 一 致 的
,
《赠白马王彪》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赠白马王彪》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
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
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
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
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赠白马王彪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其七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1]是一首抒情长诗,是曹植的代表作,本诗的第一章写离京都的心情。
这章诗措词委婉,但流露出深心的怨抑和伤感。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写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后两句写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
这几句都是事情发展过程的介绍。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是诗人感到路途艰难,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桥梁可以帮助过河,只好乘船过河。
《赠白马王彪·并序》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赠白马王彪·并序》是哪个时期的作品?《赠白马王彪·并序》朝代是:“魏晋”,这是出自于魏晋曹植所著的《赠白马王彪·并序》。
附《赠白马王彪·并序》全文赏析赠白马王彪·并序作者:曹植朝代:魏晋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其一】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其七】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赠白马王彪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其七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1]是一首抒情长诗,是曹植的代表作,本诗的第一章写离京都的心情。
这章诗措词委婉,但流露出深心的怨抑和伤感。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写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后两句写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
这几句都是事情发展过程的介绍。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是诗人感到路途艰难,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桥梁可以帮助过河,只好乘船过河。
多重的艰难是作者吐露出一个“怨”字,不仅是对路途艰险的怨,更是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怨恨。
“顾瞻”两句,表明自己虽已离京但仍眷恋,眷恋之深,突出压迫之重。
第二章写旅途的艰辛劳顿。
越过伊洛二水之后,正逢翻大雨,道路泥泞,欲前无路,人马疲累,不堪其苦。
这章先写路过太谷的情况:“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以景衬情,写太谷的苍凉境况,来突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以及旅途的艰难。
结句’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写改道登上山坡,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
而马又生了病。
使行程难上加难。
此章节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三章交代难舍难行的缘由。
表白内心悲愤,指斥奸佞当道的现实,隐指主使者,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
承接第二章的“我马玄以黄”写“玄黄犹能进”意在指出马儿生病了尚且可以前行,而我心中的郁结之情却难以疏解。
原想着可以同白马王可以结伴相行,不曾想,就连这点自由都被剥夺。
不禁大声痛斥:“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诗人借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皇帝身边那些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奸恶小人。
突出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及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
“欲还绝无蹊,搅髻止蜘橱。
”诗人痛感在朝谗人既多,自己又欲还无路, 日暮途远,只有含悲搅髻、徘徊不前,而有人间何世之感!、第四章通过写诗人目击秋野傍晚景物萧条而产生的伤感情绪。
承接上句的“揽辔止踟蹰”发表感叹“踟躇亦何留”诉说自己虽然徘徊不前,但又有什么能够让自己留下来呢?唯有兄弟别后的无尽的相思之情。
本节借用秋风、寒蝉、落日、归鸟、孤兽等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归鸟有林可归,孤兽有群可回,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作者本人却无处可去,顿生凄凉悲悯之情。
后三章纯是议论,其中第五章转为哀悼亡弟,引出人生苦短、命运无奈的感叹。
由曹彰的暴死发出对人生的感慨,“太息将何为,夭命与我建”八句,感叹命运总是事与愿违,谁曾想到胞弟会如此一去不回,他的孤魂已返回封地,而灵柩却还停留在京师。
想到自己也可能很快离去,不禁心生悲凉。
以下几句写人生短暂,犹如清晨的朝露,太让一出来,就会被晒干,而人到了暮年,过去了的日子想追也追不回来,自己又非金石。
感叹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的悲哀。
第六章写诗人以豪言壮语来安慰白马王,同时借此来勉励自己。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诗人深感内心的悲痛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想要自己摒弃悲痛,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
接着便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八句来使自己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抒发慷慨悲壮之气概。
然而内心的悲痛并未因此而解脱,“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对于生者的离别尚且可以相互勉励,而对于骨肉仓卒的永别,怎能让人接受。
作者的矛盾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矛盾痛苦之情。
第七章写诗人从悲愤中清醒,并悟出人生之道。
诗的末章写惜别的深情。
这章前四句因任城王之死,从苦辛中省悟到“天命可疑”,“求仙无用”。
更和第四章中“天命与我违”相呼应。
次四句因祸福无常,变故发生在顷刻之间,表明百年善终,谁也没有把握。
因后会难期,更不知和白马王重行欢晤能在何日?又不免使人肺肝摧裂。
末后四句:“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是本章的结语,也是全诗的总结。
语挚情深,前二句是深心的祝愿,后二句则是点明赠别之意。
而在感情的披露上却又达到高峰,语虽平淡,而字字血泪。
【译文】序文:黄初四年正(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
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
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
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
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
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
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
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
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
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
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
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
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
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
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
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
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
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赏析】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
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
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
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
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
全诗共分七章。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
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穿插、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
如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咀嚼到一种深沉的哀痛。
再如第四章以写景为主,那凄凉的旅途景色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穷愁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至于第三、五、六、七章以抒写情感为主,或愤而斥责,或黯然自伤,或强作宽解,笔致委曲,写出了悲情的深沉、悲情的锦远。
这首诗的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
先是告别京师的眷顾之情,接着是小人挑拨离间、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之情,秋景萧条引发的伤感之情,与兄弟生死离别的悲痛之情,最后是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宽慰之情。
感情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两字的不同表现。
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从章法上看,它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连章法,除首章之外,其余六章首尾相衔,使全诗气韵流贯,节奏跌宕。
诗中多用问答句,问答句又多用在每章之首,承上启下,即使全篇结构严谨,又使诗歌转折有致《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
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按曹植于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
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
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
接着“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
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
“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
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
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着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