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欣赏:细品《论诗》
论诗原文及赏析
论诗原文及赏析原文: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赏析:该诗论《敕勒歌》,言简意丰,后人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
或以为它体现了诗人崇尚壮美、豪放浑朴的诗学思想,或以为它体现了诗人重视民歌的倾向,或以为它体现了诗人的南北之见。
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究竟这首诗的中心意旨是什么?还值得我们思考。
在此之前,《论诗三十首》分别论及“汉谣魏什久纷纭”、“曹刘虎啸坐生风”、“邺下风流在晋多”、“纵横诗笔见高情”等方面,侧重慷慨刚健的诗歌传统。
第七首论及南北朝,所谓“慷慨歌谣绝不传”,是说这一传统至此被中断,“慷慨歌谣”即前此所论的“汉谣魏什”、“邺下风流”等等。
在元好问看来,只有《敕勒歌》是个例外,尚存前代慷慨之风。
“穹庐一曲本天然”,“天然”不仅指风格的自然质朴,还指《敕勒歌》这类作品,并非人为努力的结果。
《敕勒歌》是北齐武臣斛律金所唱的一首鲜卑语民歌,后译为齐语,得以广为流传。
“本天然”的“本”字,接在“慷慨歌谣绝不传”之后,强调《敕勒歌》本来是首“天然”之作,言外之意,《敕勒歌》得以流传,是很偶然的,这类作品之少,也是很可惜的。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是由此而引发的联想。
所谓“英雄气”,绝非指一般的英雄豪杰之气,因为这方面中州并无优势,而是指中原刚健豪迈的文学传统,也就是“慷慨歌谣”、“汉谣魏什”、“曹刘虎啸”之类。
“也到阴山敕勒川”的“也”字,表明它针对的是萧条冷落的北方文学,目的是要为北方文学争得应有的地位,意思是说,北方不是文学沙漠,也有与中州“英雄气”相通的文学作品。
如此看来,该诗主要是就《敕勒歌》来论述北方文学的地位。
那么,元好问为什么会作此论述?这有其必然性。
首先与元好问的`北人身份相关。
他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古属并州。
乡曲之私,人所难免。
对家乡为数不多的先贤及前代名作,他自有一份特殊的情意。
如刘琨曾担任并州刺史,元好问则说“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论诗三十首》之二),有意强调并州二字。
论诗_精品文档
论诗一、引言诗是一种文字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灵感的结晶,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歌就一直占据着文学的重要地位,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媒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诗歌类型、诗歌创作方法等方面来探讨诗的魅力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诗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早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创作诗歌。
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歌,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诗歌是文人学士的必修技能,也是社交活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古代的诗歌将社会的风景、人们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文字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了当时文化的一张名片。
而在西方,古希腊的伟大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作品,则被誉为整个西方文学的起源。
三、诗歌类型诗歌的类型繁多,如抒情诗、叙事诗、写景诗、咏史诗等。
抒情诗是表达诗人内心感情、感受和思考的一种形式。
它既可以抒发个人情感,也可以抒发大众情感,寄托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而叙事诗则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经历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写景诗则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美丽世界中。
咏史诗则是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赞颂来传承历史和弘扬传统文化。
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各有各自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诗歌创作方法诗歌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创作方式。
然而,无论是哪种创作方法,都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
有的诗人借助自然界的美丽景色来启迪灵感,如大自然的美景、季节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精彩,诗人可以将这些美丽的画面融入诗歌中,让读者体验到诗歌带来的情感震撼。
还有的诗人选择以个人经历或思考为素材,将个人情感或哲思融入到诗歌中,达到情感宣泄和智慧传递的效果。
无论是借助自然还是个人经历,诗歌的创作都需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
五、诗的意义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它能够用寥寥数语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评沈苇诗集《论诗》
操持“以诗论诗”这一独特文体的作者,必须是诗人,而且必须是优秀的诗人。
这一判断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文学史上,都可以得到充分印证,这与没有写过诗的人可以评诗论诗不可同日而语。
诗擅抒情,说理非其长项。
“论诗”则贵在归结或在“论”中道出某些见解、提出某种理论,同时必须满足诗的质的要求,不可以概念范畴逻辑推演的方式行文。
因此,“论诗”必须是一首诗而不是分行的散文。
“以诗论诗”中外皆有,影响较大的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等,中国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等。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感应》,将宇宙比喻为一座“象征的森林”,被尊为“象征派的宪章”;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以诗论文,于绝句中又属创体”(《唐宋诗醇》),批评文人相轻陋习,“别裁伪体亲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评沈苇诗集《论诗》吴平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星星》《文艺评论》《小说评论》《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评论》《新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著有《听那强弓响箭》《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传》等。
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力倡继承前人而绝非“递相祖述”的这一美学主张至今仍不无意义;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奉《诗三百》风雅为“正体”,汉魏乐府与建安诗歌为后继,对所处宋金诗坛“伪体”盛行的现状拨乱反正,提出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
中国新诗刚过百年,诗坛气象万千“乱象”亦万千,新诗理论建设正处于一重要节点,与波德莱尔、杜甫、元好问所面对的时代有相似性,沈苇今效法前贤出版《论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可谓正当其时。
当然,如果试图建构起一套逻辑自洽、严密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以诗论诗”的方式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不过诗人沈苇吟哦多年,对诗的心得了悟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夫子自道;主编刊物,对当今诗坛现状与走向了然于胸;执教大学,对诗学也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考。
《论诗五首·其二》鉴赏
《论诗五首·其二》鉴赏《论诗》,元好问作品,该诗评论了诗人谢灵运、陈师道,前两句赞美谢灵运的诗歌风格。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
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并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他的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以来玄学诗的统治,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色。
元好问的《论诗》,观点新颖,立论精当,形式活泼,语言锋锐,无论是论诗的宗旨和论诗的形式,都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论诗》五首中的《论诗五首·其二》,作者:赵翼,供大家欣赏。
论诗五首·其二朝代:清代作者: 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骚”注解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
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
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
赵翼《论诗》赏析
赵翼《论诗》赏析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的审美赏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的审美赏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的审美赏析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
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清史学家、文学家。
乾隆进士。
官至贵西兵备道。
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诗歌在内容上多嘲讽理学,也有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感之作。
“论诗”也是论诗,即评论诗歌。
本题诗共五首,这里只选第二首。
这首诗歌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表现出意蕴之美。
全诗如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歌首先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指李白、杜甫。
“万口”即很多人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盛唐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其作品思想深刻,技艺高超,表现出独到的时代性,但经万口相传千年,到现在已欠缺新鮮感。
诗歌开始的两句诗人从两方面来说的,第一,在文学上的地位高。
李白杜甫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就如人们常说的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风格不同的两座不可逾越的“巅峰”一样,所以成为“万口传”。
第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然文学无论在形式上,或者内容上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反映了时代的思想。
就是常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是时代所具有的独特诗人。
诗人用“不新鲜”就形象而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接着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江山”即大地,引申为社会。
“代有”即每个时代都有。
“才人”即有才能的人,这里指杰出的诗人。
“出”即产生。
“领”即占领,这里是有影响的意思。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人才輩出,展現其智慧,创作不朽之作,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各领风骚几百年。
这里,诗人一反传统的诗论观点,以事物发展并不断变化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的观点。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崇拜传统、崇拜古人的时代。
苏小妹论诗
苏小妹论诗
标题:苏小妹论诗
苏小妹是一位热爱诗歌的文学爱好者,她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颇具独特性。
在这里,我们将聆听她的见解,并一同探讨诗歌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苏小妹认为,诗歌是一种美丽的语言艺术,能够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可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情感的海洋中。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情感的交流。
在苏小妹看来,好的诗歌应该具有清晰的思路和表达流畅。
作者需要通过精炼而恰当的词语,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传递给读者。
诗歌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美妙。
然而,苏小妹也强调了在写作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首先,标题与正文要保持一致,避免让读者感到困惑或误导。
其次,文章中不应该加入任何网址链接或其他形式的广告信息,以确保文章的纯粹性和正常阅读体验。
此外,文章内容也不能涉及版权等侵权争议,尊重他人的创作权益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
另外,文章的标题、简介和正文中也不能包含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以维护良好的阅读环境。
最后,文章正文应该完整无缺,避免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等情况,以保证文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苏小妹深信诗歌是一扇沟通内心与外界的窗口,是情感的表达和共鸣的桥梁。
通过写作和阅读诗歌,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让我们一同欣赏和传承诗歌的魅力,让它永远在我们心中绽放。
初中语文文言文赵翼《论诗》原文、译文、赏析(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文言文赵翼《论诗》原文、译文、赏析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人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赏析二: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作者介绍: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古诗论1200字
古诗论古诗论1200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当我读着赵师秀的《论诗》,心中不觉感叹:“我真傻!”我觉得我是个傻瓜,因为我爱古诗,我爱写古诗。
唐代以后的人都知道,在唐朝,古诗已经发展到鼎盛,无论后人怎样写都不会有唐朝诗人的古诗写得好。
就像苏轼、李清照等等,他们知道在唐朝以后写古诗就是自取其辱,因此就很少写古诗,开始从其他方面,比如词,去发展,最终也得千古留名。
这个道理是谁都知道的,如同苏轼写过《水调歌头》,这首词一出,就很少有人写月亮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如前者……而我,恰恰逆行之。
我从小就喜欢诗歌,而且对古代诗歌尤为感兴趣。
每当读着读着,便被诗中之景,诗中之情所打动;被诗中之韵律所震撼。
记得我最早读的一首古诗《静夜思》,在我支支吾吾地念着,诵着“床前明月光”的时候,我的心里便萌发了一株小小的梦想之芽。
他告诉我,指引我,以后要写出好的古诗!同时,在这个时候,我的心中又出现了一个念头:李白杜甫能万古留名,不就是因为诗写得好吗?我只要也写出千古名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必定会千古流芳的。
这两个自信与自私的念头,好与恶的交杂,促使着我多读多练。
当我自以为读过许多古诗的时候,我便开始动笔。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时为了图更好的.功名,我便直接开始写古诗中最长、最难的排律。
写的时间很短,不到十分钟,一首自我感觉良好的诗歌便写出来了。
我激动地拿给爸爸看,希望能得到夸奖,可是短短十律,爸爸似乎读了近一个小时,不时还皱眉、摇头,我心中顿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待爸爸读完之后,简明扼要一句话,便是对我的评论:“阅历太少,经验不足,没有方法,就不要写诗。
”当时我一把抢走爸爸手中的诗稿,跑进了卧室,大哭起来……虽然父亲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但也确实是直言不讳。
当我那时为了名利而急急落笔,当我那时读过几首诗便草草了事。
我现在后悔我当时的浮躁心急。
遂继续读书,不论春夏秋冬,阴晴云雨,只要一有时间,我便拿起有关古诗的书来读。
中学生优秀作文精选:论诗
论诗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
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
现代诗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丢失也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那种清新明丽,让人心旷神怡的阅读感受。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完美阅读,而现代诗则更多了对语言的玩味和取舍。
真正写到情不自禁的时候,现代诗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一场文字游戏。
这也正是当今诗界和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应竭力避免的。
人们都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
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
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什么是真正好的诗歌?只要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真正反映灵魂对生活,生命,现实的体验并且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考与共鸣的诗歌,就是优秀的诗篇。
诗歌,它就是人类灵魂的最好体现!。
论诗的通感美
论诗的通感美关于通感现象,应该说人们早已注意了。
北宋词人宋祁有一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为人称道。
清人李渔却不以为然。
他在《窥词管见》中说:“此语殊难著解。
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①针对李氏的观点,时人方中通曾予以反驳:“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红耳。
诗词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但,什么是诗的“理外之理?”方中通也未讲出个所以然。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卷四十九“香”条云:“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云初无香,卢象有‘云气香流水’之句。
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
”他认为诗人咏物,不香说香,是所谓“笔补造化”,附有主观因素。
但,这“笔补造化”是何道理?吴景旭也没有说清楚。
对于这些感觉的挪移和沟通现象,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的“呼应”。
我国著名学者钱中书先生称之为“通感”,即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彼此交通。
这种通感说有否科学依据呢?古人说“目不能坚,手不能白。
”(《公孙龙子·坚白篇》)“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
”(陆机《演连珠》意思是说,人的五官各有所司,各种感觉互不相干。
因而按一般规律,“通感”说似乎不尽科学。
其实,经验证明,通感是人们观察思考问题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且从心理学、生理学以及色彩学上都可以讲得通。
人的感官系统因其各部产生感觉的机制不同,所以各有分工,各有其职。
但人体毕竟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是经常默契旁通,发生连锁反映的。
比如,鼻塞波及耳鸣,耳鸣导致眼花,眼花造成脚乱;看到美景心欢意畅,听说葡萄口生酸水,嘴吃辣椒眼睛流泪,等等。
《列子·仲尼》云:“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
论诗五首 其一
论诗五首其一
论诗五首·其一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新春之际,诗人被眼前的清新景色所触动,诗兴勃发。
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绿柳刚刚抽芽,新叶还带着淡淡的黄色,尚未完全展开,这种半开未开的状态,给人一种柔和而清新的感觉。
诗人感叹,这样的清丽景色,正是诗人创作的源泉。
诗人应该把握这样的时刻,捕捉住瞬间的灵感,用诗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因为这样的景色不会持久,一旦错过,就可能永远无法再现。
诗人又想到,如果等到上林的花朵盛开,形成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那么出门的人都会是去欣赏花朵的游客。
到时候,虽然景色更加壮观,但是那种清新、宁静的感觉却会消失殆尽。
因此,诗人认为,创作诗歌也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将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变得平庸无奇时再去创作。
此外,诗人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态度。
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清新、自然、真挚的表达,而不是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表面的热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创作诗歌需要抓住时机,及时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诗歌的表达也应该追求清新、自然、真挚的风格,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论诗赵翼
《论诗(清赵翼)》赏析及练习赏析论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鉴赏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
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
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诗歌语言浅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例,评价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
接着笔锋一转,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卓越见解:随着时代发展,诗歌创作也要推陈出新,不能停滞不前。
每个朝代都会有新人涌现,发展、创作是作者论诗的核心与灵魂。
【鉴赏关键点】只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
【思想内容】此诗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名句赏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认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练习1、清朝赵翼《论诗》: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优秀满分作文欣赏:细品《论诗》
优秀作文欣赏:细品《论诗》题目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请在“细品”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
审题:该题为半命题作文。
“细品”中题目由三个关键词组成:“小事”“感悟”“真谛”。
“细品”意思是仔细品味:要求考生写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经历的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要从“小事”入手,“真谛”一词确定了文章的主旨,即是对自己的启迪、经验、教训等让自己具有正能量的感悟。
构思:首先填好关键性词语,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填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填什么人。
谁对你影响最大,谁对你帮助最大就写什么人。
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
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
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要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才能有生活,有东西可写。
如可填“快乐”“老师”“幸福”“美丽”“信任”“亲情”“友谊”“人生”等。
写法: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成长,以内容“熟”为考虑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题目小”为上策,抢人眼球。
如“细品父爱的美丽”“细品饺子”“细品花的芬芳”等。
其次构思立意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尾深化一下文章的主题。
如“细品父爱的美丽”结尾突出父爱的默默无闻,表达作者的细心和感恩。
再次要注意文中要有一定的“情”,如“细品饺子”详写包饺子过程,而饺子馅的寓意则使人们品出了丰富的内涵,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品出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写作思路:思路一:细品食物,不仅仅是品尝味道,更是品尝食物中包含的文化精华。
可以用细腻笔触详写品食物过程,以物寓意,寄托美好祝福。
试解家父长诗《论诗》
试解家父长诗《论诗》试解家父长诗《论诗》家父王孟扬于1947年所创作的五言古风《论诗》,在他的诗词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新疆文化艺术学者李竟成教授认为:“在王盂扬的诗词创作中,有一首'以诗论诗’的长诗《论诗》,格外引人注目。
全诗74句,从中国诗歌之首的《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曹氏三子;从唐宋的陈子昂、李白、杜甫到苏东坡、陆游、韩愈、柳宗元等,简直就是一部“诗化”了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父亲和诗友们在天池边吟诗他这首长诗,1947年写成后,原稿已佚,八十年代又凭记忆多次重新写出,每次重写皆有些许不同。
也就是说边回忆边修改。
小子不才,今试逐联解之(其中包括我与父亲不同的看法):论诗大雅久不作,古意难具陈。
微言与幽旨,渺若星在晨。
在昔三百篇,采风自庶民。
无褐复无衣,惸独亦哀贫。
更状士女慕,循礼乐天真。
斯皆纯正言,岂作无病呻。
下此有离骚,椽笔运万钧。
哀哉屈平子,志虑何忠纯。
所虑南强楚,见凌西霸秦。
谠言不被采,尸谏遂殒身。
其文虽藻钸,其心秉至仁。
美人与香草,金声复玉振。
汉代有乐府,流风世尚存。
古诗十九首,纯朴发清吟。
李陵与苏武,风标世所钦。
曹氏父与子,雄烈俦与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沈约更局促,飣餖徒纷纭。
四声复八病,惟是工苦辛。
子昂始高蹈,造语有徵音。
青莲首杰出,天下揖清芬。
天马自行空,下笔如有神。
答蕃靖边圉,爱国亦忠君。
杜陵有野老,坎壈缠其身。
造次必于是,颠沛不沉沦。
致君尧舜上,积健为雄浑。
李杜文章在,双星曜紫宸。
吾爱乐天达,更慕东坡醇。
出外为循吏,在朝称诤臣。
幼安尚健饭,匡复徒有心。
放翁何壮哉,不忘靖边尘。
楼船乘雪夜,志切强虏吞。
退之文起衰,排奡谁与伦。
柳州称绝俗,岭南独有者。
作诗必此诗,知是俗胸襟。
不明诗外旨,安得石中珉。
大事见诗外,谅哉古诗人。
“大雅久不作,古意难具陈。
”该诗一上来第一句就摹仿李白七古《大雅久不作》首联:“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立显意境高古,气势雄浑。
为什么“古意难具陈”?下一联有讲。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翻译赏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翻译赏析论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
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早年家境清贫。
自六岁起,即随在私塾任教的父亲就读于外。
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十五岁,父卒,迫于生计艰难,他接过父业,挑起生活重担。
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
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
时年二十三岁。
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
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
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
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
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
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
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边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一年,入直军机。
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
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
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辛巳(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
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
授翰林院编修。
以后数年,他相继参加了《平定准噶尔方略》和《御批通鉴辑览》两部官修史书的编写,还数度主持乡会试事宜。
乾隆三十一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
地固边徼,虽民淳讼简,而仓谷出入,吏缘为奸;为痛革其弊,民大悦服。
寻奉特旨,令赴滇参军事,筹划与缅甸的战事。
说经略:大兵欲渡戛鸠河,则偏师宜由蛮暮老官屯进,庶两军可互为声援。
功卒以济。
一年后,复返镇安。
乾隆三十五年,调守广州。
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作文欣赏:细品《论诗》
题目
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请在“细品”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
审题:该题为半命题作文。
“细品”中题目由三个关键词组成:“小事”“感悟”“真谛”。
“细品”意思是仔细品味:要求考生写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经历的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要从“小事”入手,“真谛”一词确定了文章的主旨,即是对自己的启迪、经验、教训等让自己具有正能量的感悟。
构思:首先填好关键性词语,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填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填什么人。
谁对你影响最大,谁对你帮助最大就写什么人。
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
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
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要写身边的
人,身边的事,才能有生活,有东西可写。
如可填“快乐”“老师”“幸福”“美丽”“信任”“亲情”“友谊”“人生”等。
写法: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成长,以内容“熟”为考虑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题目小”为上策,抢人眼球。
如“细品父爱的美丽”“细品饺子”“细品花的芬芳”等。
其次构思立意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尾深化一下文章的主题。
如“细品父爱的美丽”结尾突出父爱的默默无闻,表达作者的细心和感恩。
再次要注意文中要有一定的“情”,如“细品饺子”详写包饺子过程,而饺子馅的寓意则使人们品出了丰富的内涵,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品出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写作思路:
思路一:
细品食物,不仅仅是品尝味道,更是品尝食物中包含的文化精华。
可以用细腻笔触详写品食物过程,以物寓意,寄托美好祝福。
思路二:
细品经典,书籍是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增长见识、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从中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营养。
思路三:
细品某一本书,可引用典故,也可谈感受,领悟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应该把握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
范文
细品《论诗》
第一遍读这首诗时,我就被作者赵翼的风趣文笔深深吸引住了。
至今为止,我还没有看见哪一首古诗的作者像他这般大胆、有个性,尤其是我竟和他产生了跨时空的强烈共鸣。
对《论诗》的浓郁兴趣以及迫不及待想要揭开它一层层面纱的欲望便就此而生……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心里不断碎碎念着,嘴角不禁一次次上扬……此句说得甚是实在啊!不错,从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隔着妈妈的肚皮,每天收听广播里的唐诗宋词;《唐诗三百首》中“床前明月光”成为我和伙伴们不离口的每日一诵;直至上了小学、中学,李白和杜甫的很多诗句仍张口即来。
这样的生活,除了追求所谓的经典,却让人失去了品味诗歌的新鲜感。
而赵翼的《论诗》,却在我的内心搭起了一座横跨古今的桥,一直通到彼岸那位诗人的心底。
纵观历史长河,洋务派打破了清政府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师夷长技以制夷”,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理论与实践,破除常规,创新探索,我们才有了如今的“深圳速度,浦东奇迹”。
事实证明,各个时代都有独领风骚的代表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墨守成规。
反之,好比旧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压;拜占庭帝国,辉煌之后也失败得一塌糊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风骚数百年”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赵翼那个时代来看,这些才人尚能独领风骚几百年,而现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飞跃式发展,不要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几年就更新了。
如果不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那势必会落后,被时代抛弃。
每每吟诵这句诗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新的曙光,心中激情澎湃。
赵翼是我见过的第一位敢于正视这一问题的诗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能够把这种想法写在自己的诗里,唯独他有这份胆量!若我能把这种创新精神发扬光大,运用到学习中去,一定会事半功倍。
比较之下,如今的我,更像是在整天吟诵李杜诗篇中麻木着。
细品《论诗》后,我骤然成长了许多。
我的目的不在于剖析这首诗,我要追求大胆,我要追求创新。
“模仿”已成为过去式了。
记得做历史题时我曾写道:“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败。
”
抬头凝望窗外的天空,一束明亮的阳光射进我的视野,我微笑着,心却变得更博大更厚重了……
点评
选材:从课文中选材,由赵翼《论诗》搭起横跨古今的桥,转而写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今的进步,憧憬以后的曙光,体现时代的进步。
立意:由读诗想到社会的发展,由社会进步想到需要不断创新,由诗文联想到自己写作,把飞扬光大创新精神,运用到学习中,会事半功倍。
感悟深刻。
语言:语言表达深刻,足见文学功底深厚,如“搭起了一座横跨古今的桥”过渡句,就由写诗句内容过渡到写历史发展,“若我能把这种创新精神发扬光大,运用到学习中去”又回到自己的写作中,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之高。
结构:首尾呼应。
开篇叙述对诗句的欣赏,第二三段叙述由诗句引出的创新事件,结尾表达自己由品诗感悟到学习的具体做法,内容充满激情。
同时结尾语言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