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式除雾器结构优化数值模拟及高效除雾器研制
管束式除雾器工作原理及技术局限性
管束式除雾器工作原理及技术局限性
1、工作原理:
烟气通过旋流子分离器,产生离心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雾滴与尘向桶体壁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凝结成较大液滴,液滴被抛向内桶壁表面,与壁面附着的液滴层接触后一同落入浆液,实现雾滴与尘的脱除。
2、技术局限性:
2.1管束式除雾器冲洗水只管数量大,会出现安装强度不够的
问题,对安装精度有相当的要求,如果安装强度不够,直接导致冲洗水压力不足。
影响运行的稳定性。
2.2除雾器叶片积浆会导致效率降低。
不能长久持续达标。
2.3运行阻力大,正常运行阻力为350pa以上
2.4运行维护费用大
2.5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2.6建设工期长(大约2~3个月)占地面积大
2.7投资费用高、性价比低。
管式除尘除雾器调试说明
LOGO
目录
1. 管束除尘除雾器介绍 2. 除尘器调试介绍 3. 万州项目调试记录
喷淋层 湍流器安装位置
管束除尘除雾器结构
挡水环 筒体 导流环 分离器
烟气通过旋流子分离器,产生 高速离心运动,在离心力的作 用下,雾滴与尘向筒体壁面运 动,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 凝聚成较大的液滴,液滴被抛 向筒体内壁表面,与壁面附着 的液滴层接触后一同落入浆液, 实现雾滴与尘的脱除。分离器 之间设置导流环,提升气流的 离心运动速度,并维持合适的 气流分布状态,以控制液膜厚 度,控制气流的出口状态,防 止液滴的二次夹带。
➢ 主机锅炉在启停炉时,运行人员在手动模式执行冲洗程序。
万州项目调试记录
粉尘称重检测法取样现场
万州项目调试记录
粉尘称重检测法称重现场
万州项目调试记录
万州168期间部分数据
试验日期
2015年1月31日 2015年1月31日 2015年1月31日 2015年2月1日 2015年2月1日 2015年2月1日 2015年2月2日 2015年2月2日 2015年2月2日 2015年2月2日 2015年2月3日 2015年2月3日 2015年2月3日 2015年2月4日 2015年2月4日 2015年2月4日
管束除尘除雾器调试要点
01. 管束除尘除雾器安装检查 02. 除雾器下部冲洗管道试漏 03. 除尘除雾器冲洗水效果检查 04. 管束除尘除雾器冲洗程序调整
除尘除雾器安装检查
• 管束除尘除雾器安装密度大,一般情况 下安装时间短,调试工作开展前需对安 装成品进行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1、挡水环安装间隙是否过大 2、变形的挡水环是否未封堵 3、除雾器冲洗水接头是否安装
管束式除雾器工作原理及技术局限性
管束式除雾器工作原理及技术局限性
1、工作原理:
烟气通过旋流子分离器,产生离心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雾滴与尘向桶体壁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凝结成较大液滴,液滴被抛向内桶壁表面,与壁面附着的液滴层接触后一同落入浆液,实现雾滴与尘的脱除。
2、技术局限性:
2.1管束式除雾器冲洗水只管数量大,会出现安装强度不够的
问题,对安装精度有相当的要求,如果安装强度不够,直接导致冲洗水压力不足。
影响运行的稳定性。
2.2除雾器叶片积浆会导致效率降低。
不能长久持续达标。
2.3运行阻力大,正常运行阻力为350pa以上
2.4运行维护费用大
2.5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2.6建设工期长(大约2~3个月)占地面积大
2.7投资费用高、性价比低。
管束式除雾器除雾特性数值模拟
管束式除雾器除雾特性数值模拟作者:黄逸梁汝俏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12期摘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管束式除雾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除雾效率及压力损失随叶片倾角、颗粒粒径、烟气流速等参数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除雾效率随颗粒粒径及烟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加,随叶片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压力损失随烟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加,随叶片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叶片倾角15°的管束压力损失过大,不符合实际应用;叶片倾角60°的管束适合作为前级粗除雾,控制进入后级除雾器的颗粒浓度;叶片倾角30°的管束适合作为后级精除雾,控制吸收塔的颗粒排放总量。
关键词:除雾器;吸收塔;叶片倾角;烟气流速;颗粒粒径;除雾效率;压降1 概述在燃煤锅炉末端脱硫过程中,控制吸收塔后烟囱颗粒物排放含量的设施主要为折流板除雾器与湿式电除尘的串联组合。
折流板除雾器在其工作流速下,对粒径20μm以上颗粒的去除效率显著,但是对粒径20μm以下小颗粒的去除效率不佳[1];后级湿式电除尘虽对细小颗粒有较好的去除效率,但是存在功耗大、易腐蚀、运行成本高、易发生击穿而导致除雾效率下降等缺点,不利于企业的长期使用[2]。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在超低排放政策下,如何对细小颗粒进行高效率地去除,同时保证运行成本的可持续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管束式除雾器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得到应用的新型高效除雾器,具有对细小颗粒去除效率高、阻力小、投资成本低、维护简单等特点[3]。
已有神华国华孟津电厂[4]、重庆神华万州电厂[5]、河北国华定州电厂[6]等多个电厂采用管束式除雾器实现了颗粒物的超低排放,即在吸收塔入口颗粒物含量≤30mg/Nm3的前提下,吸收塔烟囱出口颗粒物含量≤5mg/Nm3,并可在长时间连续稳定运行。
目前,对于管束式除雾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实践阶段,通过对部分已投运的脱硫机组出,入口粉尘含量及烟气压力进行检测,获取除尘效率、压力损失等相关数据。
SPC管束式除尘除雾器技术介绍
除尘器筒壁面的液膜会捕悉接触到其表面的细小液滴, 尤其是在增速器和分离器叶片的表面的过厚液膜,会在 高速气流的作用下发生“散水”现象,大量的大液滴从 叶片表面被抛洒出来,在叶片上部形成了大液滴组成的 液滴层,穿过液滴层的细小液滴被捕悉,大液变大后 跌落回叶片表面,重新变成大液滴,实现对细小雾滴的 捕悉。
SPC管束式除尘除雾器技术介绍
主要介绍内容
一 技术研发背景
11111 二 工艺装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SPC超净脱硫除尘技术介绍 四 技术优势总结
一、技术研发背景
1、燃煤锅炉烟气中污染物组成
➢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 细小浆液雾滴中的悬浮颗粒及细小的尘颗粒。
2、烟气治理的趋势
➢ 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超净脱除; ➢ 寻找投资低,改造难度小,运行可靠、成本低的新工艺。 ➢ SO2和尘的排放不满足新标准要求;大部分脱硫装置存在严 重的“石膏雨”问题。
2、原理
➢ 使用环境的特点
管束式除尘除雾装置的使用环境是含有大量液滴的~50 ℃饱和净烟气,特点是雾滴量大,由浆液液滴、凝结液 滴和尘颗粒组成;除尘主要是脱除浆液液滴和尘颗粒。
➢ 细小液滴与颗粒的凝聚
大量的细小液滴与颗粒在高速运动条件下碰撞机率大幅 增加,易于凝聚成为大颗粒,从而实现从气相的分离。
对比项目 改造工程量 复杂程度 设备阻力
工期
投资和运行
湿电除尘器 需进行大规模改造 场地受限,荷载大
增加约500Pa 5个月
运行费用高,投资成本大
管束式除尘除雾装置 无需大规模的改造 布置简洁,重量轻
新增约200pa 1个月
运行费用是湿电的10%以下, 投资成本是湿电的30%以下
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技术介绍
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技术介绍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是我公司自行研发的高效除尘除雾装置,与现有运行的管束除雾器、高效屋脊除雾器和湿电除相比有优越的性能:成本低、耗水量小、安装维护简单,除尘除雾器效率高、适应范围宽等优点(可在BMCR40%-110%范围内正常工作),可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烧结、取暖、生物发电、海水淡化、烘干炉除尘除湿、工业车间粉尘回收等行业。
1、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的工作原理1.1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的工作机理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是除雾加除尘设备,应用于各种湿法脱硫塔、旋流雾化塔、除尘除湿塔、工业废气等环境中的饱和烟气或气体携带的雾滴和粉尘颗粒的脱除净化。
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是主要依赖于吸收塔上部低温饱和烟气或气体中含有大量细小雾滴的特点,利用大量细小雾滴跟随气流运动特性条件下增加粉灰颗粒与雾滴碰撞的机率,雾滴与粉灰颗粒凝聚后在气流直线运动的原理作用下,撞击涡扇叶片汇集器;在涡扇叶片改向离心的作用下汇聚成液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流到吸收塔底部;以此原理实现对烟气或气体中的极微小粉尘或煤灰尘和雾滴的捕悉脱除,从而达到烟气或气体和雾滴加粉尘分离净化。
高效管束式除尘除雾器的工作原理可简单表述为通过粉灰颗粒饱和、雾滴的汇聚、捕悉和汇集湮灭的四种运动状态,在气体直线运动的特点下、剧烈混合、在涡扇改向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将烟气中携带的雾滴和粉尘颗粒在惯性离心与直线运动的作用下撞击汇聚脱除。
粉尘颗粒饱和是指前部进烟气在除尘过程中;未除净携带的细小颗粒粉尘跟随气流运动到吸收塔内,与吸收塔内的喷淋浆液混合过程中充分饱和,饱和完成后跟随烟气上升进入除雾器。
在这个过程中如喷淋层有烟气走廊或边缘逃逸现象;就要在喷淋层的下部配合汇集耦合器实现烟气完全饱和。
汇聚是指大量的细小液滴与尘颗粒在直线运动特点的条件下碰撞机率大幅增加,在利用气体与液体直线运动的特点在涡扇改向离心的作用下汇聚下实现凝聚、最后聚集成为液体,从而实现从气相的分离;捕悉是指细小的液体颗粒和粉尘跟随气体与汇集器中的集液层充分累积接触后,被液体捕悉实现分离;高效汇集器内壁面的集液环会聚集涡扇分离器动向甩出的细小液滴膜,尤其是在整流器和涡扇分离器叶片的表面的过厚液膜,会在因压缩产生高速气流的作用下发生流体运动的现象,大量的汇集含固液滴从叶片表面的汇集沟被抛向桶壁汇集壁,在汇集壁与分离器上部形成了大液滴组成的液膜层,穿过液膜层的细小液滴被捕悉,液膜汇集到一定厚度后一部分会随着烟气向汇集器内壁运动,另一部分会跌落到分离器表面,重新变成大液滴,实现对细小雾滴的捕悉。
高效管式除雾器装置技术介绍
4.2.1 高效管式除雾器装置技术介绍1、高效管式除雾器装置原理原有旋流子除雾器只能适用小烟气量的除雾,其原因为:液滴靠离心力向外侧移动,如除雾直径过大,大局部微小液滴其未到达外侧壁板就已经离开除雾器,不能与其他液滴凝聚,也就使除雾效果并不理想。
为此,减小旋流子外径尺寸就成关键。
新技术是将旋流子做成小直径模块,并上下多个旋流子组成一个单元。
大烟气量的大型脱硫塔那么布置数个或数十个旋流子单元,从而到达良好的除尘除雾效果。
为保证旋流子不发生堵塞现象,以及外侧壁不积灰,在下部旋流子中心盲板处设置有喷水装置,可定期或不定期对外侧管壁和旋流板进行冲洗。
为到达良好的除尘除雾效果,根据烟气量大小布置一体化除尘除雾单元输入,以控制进入筒内烟气流速在适宜的范围。
为防止液滴随烟气向上流动,在外筒内侧设置一定数量的聚液环,一方面可制止液滴随烟气向上一定,另一方面可使液滴进一步凝聚长大。
吸收塔喷淋后的净烟气首先经过高效管式除雾器,烟气中含有大量的雾滴,雾滴由浆液液滴、凝结液滴和尘颗粒组成,大量的细小液滴与颗粒在经过高效管式除雾器的旋流板时,与旋流板叶片发生碰撞,烟气中的小颗粒雾滴经过碰撞聚集成为大颗粒,同时在旋流板叶片上形成液膜,烟气中的粉尘与液膜碰撞后被捕捉下来,液膜厚度逐渐增加从叶片脱离向下流入吸收塔浆池,实现除尘除雾的作用。
烟气经过旋流板后,运动方向由原来的垂直向上运动变成旋转上升运动,未被旋流板捕捉的雾滴在旋转运动过程中受离心力的作用向气旋筒外表运动,气旋筒外表同样是存在均匀的液膜,运动到液膜外表的雾滴及粉尘同样被捕捉,从而进一步到达了除尘除雾的作用。
一般经过三级旋流板除尘除雾后,可以使得烟气中的雾滴含量降至30mg/Nm3,粉尘浓度降至5mg/Nm3。
管束式除雾器除雾特性数值模拟
管束式除雾器除雾特性数值模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管束式除雾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除雾效率及压力损失随叶片倾角、颗粒粒径、烟气流速等参数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除雾效率随颗粒粒径及烟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加,随叶片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压力损失随烟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加,随叶片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叶片倾角15°的管束压力损失过大,不符合实际应用;叶片倾角60°的管束适合作为前级粗除霧,控制进入后级除雾器的颗粒浓度;叶片倾角30°的管束适合作为后级精除雾,控制吸收塔的颗粒排放总量。
标签:除雾器;吸收塔;叶片倾角;烟气流速;颗粒粒径;除雾效率;压降1 概述在燃煤锅炉末端脱硫过程中,控制吸收塔后烟囱颗粒物排放含量的设施主要为折流板除雾器与湿式电除尘的串联组合。
折流板除雾器在其工作流速下,对粒径20μm以上颗粒的去除效率显著,但是对粒径20μm以下小颗粒的去除效率不佳[1];后级湿式电除尘虽对细小颗粒有较好的去除效率,但是存在功耗大、易腐蚀、运行成本高、易发生击穿而导致除雾效率下降等缺点,不利于企业的长期使用[2]。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在超低排放政策下,如何对细小颗粒进行高效率地去除,同时保证运行成本的可持续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管束式除雾器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得到应用的新型高效除雾器,具有对细小颗粒去除效率高、阻力小、投资成本低、维护简单等特点[3]。
已有神华国华孟津电厂[4]、重庆神华万州电厂[5]、河北国华定州电厂[6]等多个电厂采用管束式除雾器实现了颗粒物的超低排放,即在吸收塔入口颗粒物含量≤30mg/Nm3的前提下,吸收塔烟囱出口颗粒物含量≤5mg/Nm3,并可在长时间连续稳定运行。
目前,对于管束式除雾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实践阶段,通过对部分已投运的脱硫机组出,入口粉尘含量及烟气压力进行检测,获取除尘效率、压力损失等相关数据。
但除雾器运行环境为气-液-固三相耦合,影响因素多、工况复杂,通过实际工程仅能获取综合除雾效率,且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可视化效果差,难以针对性地对除雾器进行优化设计。
高效管束除尘器原理说明
图表2管束式除尘器梁布置图
图表3旋流除尘器冲洗水管布置图
图表4单个管束式除尘器外形图图表5管束式除尘器安装图
4、管束式除尘器的应用
1)管束式非电除尘器中试项目
国电清新公司在试验基地实施了管束式非电除尘器的中试项目。
图表6中试项目设计参数表
序号项目名称参数单位
1 烟气流量40000 m³/h
2 烟气温度125 ℃
3 入口SO2浓度3500 mg/Nm³
4 入口尘浓度50 mg/Nm³
5 出口SO2浓度≤45 mg/Nm³
6 出口粉尘浓度≤5 mg/Nm³图表7中试项目运行监测数据
测试日期烟尘含量标况备注
mg/Nm3
9月19日3.26 2.01
9月20日1.09 喷淋层全开4.10 三层喷淋层
图表8管束式非电除尘器示范工程项目运行照片图表9 管束式非电除尘器示范工程项目运行效果
测试日期烟尘含量标况mg/Nm3
10月1日5.71 4.05 4.29
10月2日4.32 2.70 5.61
10月3日2.39 6.07 3.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片数变化会对除雾效率和压降造成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3 种高效管束式除雾器型式并经
冷态试验台验证,其中 1 种优选构型已在某电厂 300 MW 机组除雾器改造中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该除雾
器各项性能指标良好,在机组 50%~100% 的宽负荷范围内,烟尘排放质量浓度均小于 5 mg/m3(标态,干
对于流体相,质量连续方程为
∂ρ ∂t
+
∂ ∂xi
(ρui)
=
0
(1)
式中:t 为流动时间;ρ 和 u 分别为流体相的密度
和速度;ui 为 t 时刻速度 u 在 xi 方向的分量。 流体相动量守恒方程,即 Navier-Stokes 方程为
∂∂∂∂tx(jρ[uµi)(+∂∂xu∂ij∂x+j (∂∂ρuuxiiju−j)23=δi−j ∂∂∂∂uxxpiii
第 51 卷 第 5 期 2018 年 5 月
中国电力
ELECTRIC POWER
Vol. 51, No. 5 May 2018
管束式除雾器结构优化数值模拟及高效除雾器研制
邱桂芝,张志刚,宋寅,郭婷婷,王海刚,贾嘉,王鹤麒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火力发电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40)
摘 要:为配合烟尘超低排放改造,基于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对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管束式除雾器内的
除雾器是湿法脱硫协同除尘的关键设备,其 性能直接关系到烟尘排放是否达标。常规的折流 板除雾器对粒径大于 20 μm 的液滴脱除效果显 著,而对于 20 μm 以下的小液滴脱除效率不佳[5-10]。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如何高效脱除细小液滴, 同时保证运行成本的可持续性,成为亟待解决的 难 题 [11]。
134
和工作参数变化时的除雾性能,分析参数对除雾 效率和压降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具备 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除雾器。
1 数值计算方法
1.1 简化假设条件
本文以单个除雾器内的流动为研究对象,在 误 差 允 许 范 围 内 对 模 型 作 了 简 化 [12-15]: ( 1) 除 雾 器内气体流动视为不可压缩流体定常流动; ( 2) 除 雾 器 内 流 动 不 考 虑 温 度 变 化 的 影 响 ; ( 3) 浆 液 液 滴 在 计 算 中 当 作 球 体 来 处 理 , 不 考 虑 液 滴 的 聚 并 、 破 碎 和 蒸 发 ; ( 4) 不 考 虑 气 液 两相之间的能量交换。 1.2 连续相控制方程
初 始 速 度 与 烟 气 速 度 相 等 [18]。 烟 气 夹 带 液 滴 在 除
雾器内流动,液滴碰到除雾器壁面即为被捕集,
液滴到达除雾器出口的为逃逸。所得除雾效率为
η
=
Nt Nt + Ne
(4)
式中:Nt 为被壁面捕集的液滴颗粒数;Ne 为出口 逃逸的液滴颗粒数。
2 除雾器模型及边界条件
2.1 除雾器模型 以管束式除雾器为研究对象,单级单筒式
基,6% O2),机组满负荷时除雾器最大阻力小于 300 Pa。
关键词:管束式除雾器;数值模拟;烟气脱硫;除雾效率;烟尘超低排放
中 图 分 类 号 : X511; TM621.9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51
0 引言
目前,燃煤电厂代表性烟尘超低排放技术路 线有 2 种:(1)低低温/(电)布袋除尘器+湿法 脱 硫 协 同 除 尘 ; ( 2) 除 尘 器 +湿 法 脱 硫 协 同 除 尘+湿式电除尘器[1-3]。第 1 种烟尘协同脱除技术 因投资和占地少、维护费用低、无额外污染等优 势 , 成 为 烟 尘 控 制 的 主 流 技 术 之 一 [3-4]。
gx(ρp − ρ) ρp
+ Fx
(3)
式中:up 为液滴速度;t 为运动时间;u 为流体速
度 ; FD(u − up)为 液 滴 受 到 的 曳 力 ; ρ p 为 颗 粒 密
度
; gx
为重
力加速度
;
gx
(ρp−ρ) ρp
考
虑
了
液
滴所受的
重力和浮力;Fx 考虑了液滴所受的其他作用力。+ )]
+
∂ ∂x
j
() ρu′i u′j
(2)
第 5期
邱桂芝等:管束式除雾器结构优化数值模拟及高效除雾器研制
式中:ui 和 uj 分别为流体速度 u 在 xi 和 xj 方向的 分 量 ; p 为 压 力 ; μ 为 流 体 分 子 粘 性 ; u′i 和u′j 分 别 为 ui 和 uj 的脉动值;ρu′i u′j 为雷诺应力。
由于雷诺应力项ρu′i u′j的存在,方程(2)是不
闭 合 的 , 采 用 雷 诺 应 力 模 型 ( RSM) 来 封 闭 方 程
组 [16]。
1.3 离散相控制方程
对离散相采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 DPM 模型
进 行 计 算 [15, 17]。 颗 粒 运 动 方 程 为
dup dt
=
FD(u − up) +
气液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将双筒结构引入管束式除雾器,通过改变筒体结构和叶片结构参
数,分析得到了管束式除雾器对不同粒径液滴的脱除效率和除雾器压损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筒
结 构 +多 级 串 联 是 提 高 除 雾 效 率 , 特 别 是 提 高 小 液 滴 脱 除 效 率 的 有 效 方 法 ; 曲 线 型 叶 片 出 口 角 、 叶 长 和 叶
管束式除雾器以其对细小液滴脱除效率高、 阻力小的优势,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目前管束式 除雾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实践阶段,理论和 实验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根据气液两相 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管束式除雾器流场、除 雾效率和压降进行模拟,研究除雾器的结构参数
收稿日期:2017-06-26; 修回日期:2017-12-18。 基金项目:中国大唐集团多污染物协同脱除与均衡控制关 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CDT1-17-02)。
(以下简称为基本结构)管束式除雾器如图 1 所 示,外筒直径为 300 mm,筒高 1 m,叶片为 8 片 直板型,叶片结构如图 1 b) 和 c)。
运行中携带浆液的含尘烟气自下而上进入除
ࠪਓ
ཆㆂ
ሬ⍱ㆂ b) ਦ⡷؟㿶മ
ਦ⡷ ޕਓ
a) অњ䲔䴮ಘ⁑ර
c) ਦ⡷ѫ㿶മ
图 1 管束式除雾器模型示意 Fig. 1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ube bundle dem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