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恒星与星系

合集下载

恒星与星系的运动教案

恒星与星系的运动教案

恒星与星系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恒星与星系的基本运动规律;2.掌握运动态势模拟分析的方法;3.掌握运动轨迹绘制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恒星的运动1.恒星的基本运动方式恒星在宇宙中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运动:(1)视运动:每颗恒星在天球上有一个视运动,即天球坐标系中观察者在某一区域内观察恒星的位置变化;(2)真实运动:由于银河系中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万有引力场的作用,恒星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是多样性的,其轨迹常被称为真实运动轨迹;(3)径向运动:指恒星向或远离地球的运动;(4)横向运动:指恒星在天球上的运动,与地球视线的纵向平行。

2.恒星的真实运动规律恒星的遥远距离使其真实运动极缓慢,我们通常只能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运动状态的推测,来了解其运动规律。

(1)恒星环绕银河系运动:银河系内的恒星沿着不同的椭圆轨道围绕其中心转动。

银河系的自转轴与地球轴的倾斜角为约60°左右,且自转速度相当缓慢,约为250公里/秒。

因此,我们不能以银河系的自转作为恒星的真实运动轨迹。

(2)恒星以太阳系为中心的运动: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并非其中心。

因此,我们无法通过以太阳系为参考点来观察银河系的恒星运动。

3.恒星轨迹绘制(1)根据观测和计算得出恒星速度和位置信息;(2)以恒星真实运动组成的轨迹为对象,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绘制轨迹图。

二、星系的运动1.星系的基本运动方式(1)平移运动:星系整体的线性平移运动;(2)旋转运动:星系整体沿着某一个轴线旋转;(3)颤动运动:星系整体按不规则的方式颤动。

2.星系的观测观察星系的运动对于了解宇宙起源、发展、结构及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频谱法:根据光线的频率和强度,测量星系光度及红移,从而了解其运动信息。

(2)沟槽法:通过观察星系天文图像中的沟槽形态,推测星系运动状态。

3.星系轨迹绘制(1)基于观测和计算得出的速度和位置信息,绘制基本的运动轨迹图;(2)通过运动动力学仿真软件模拟运动轨迹,获得更为精确和详细的图像。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介绍在我们的宇宙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天体,其中包括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它们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基本、最广泛分布的天体,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和了解宇宙的关键。

行星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其重力足以使其自身形成球状,并且已从周围物质中清除。

行星大多数是通过原始星云的塌缩形成的。

根据其运行轨道和物理特征,行星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和巨大行星两类。

类地行星(如地球、水金星、火星和水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其表面通常较为坚硬。

这些行星通常都有较为稳定的地壳和大气层,并且可供生物居住。

巨大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气体和液体组成,拥有明显的大气层。

与类地行星不同,巨大行星没有固体表面,且其质量远高于类地行星。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光源,它们通过核反应产生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

恒星主要由氢、氦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组成,核聚变反应使其内部温度高达数百万度。

恒星的质量和年龄决定了它们的演化过程和性质。

恒星根据质量可以分为低质量恒星、中等质量恒星和高质量恒星。

低质量恒星的质量类似于太阳,其寿命较长,会耗尽燃料后以红巨星或白矮星的形式结束演化。

中等质量恒星的演化较为复杂,最终可能成为红巨星、超新星或中子星。

高质量恒星则以超新星爆发的方式结束演化,甚至可能形成黑洞。

恒星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主序星,它们处于稳定的状态下,并通过核聚变反应维持着恒定的亮度和色温。

根据表面温度和光度,主序星又可以细分为O、B、A、F、G、K、M等谱型。

太阳是一颗G型主序星。

星系星系是由恒星、行星、星际物质和其他天体组成的巨大系统。

恒星之间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形成了稳定的结构。

根据形状和结构特征,星系可以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多种类型。

椭圆星系呈椭圆形状,没有明显的螺旋臂结构。

它们通常包含数百亿到上千亿颗恒星,并且具有高密度的核心区域。

旋涡星系则具有明显的螺旋臂结构,其中心区域通常比较明亮。

这种类型的星系包括螺旋臂状结构、中央凸起的棒扭矩结构和普通的旋涡结构。

天文学恒星与星系的性质

天文学恒星与星系的性质

天文学恒星与星系的性质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星体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在天文学中,恒星和星系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两个重要领域。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单位,而星系则是由大量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本文将探讨天文学中恒星与星系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

一、恒星的性质1. 大小与质量:恒星的直径通常在几十到几百万公里之间。

质量则与其大小相关,质量较小的恒星称为矮星,质量较大的称为巨星或超巨星。

恒星的质量对其演化过程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2. 亮度与温度:恒星的亮度取决于其表面温度,通常用绝对星等来表示。

恒星的表面温度可以通过色指数和光谱分析来确定。

通过亮度和温度的测量,可以推断恒星的年龄和演化阶段。

3. 光谱特征:恒星的光谱包含丰富的信息,可以用来研究恒星的组成、化学性质和运动。

通过光谱分析,可以识别恒星所处的演化阶段、存在的行星和其他伴星。

4. 恒星分类:天文学家根据恒星的光谱特征和温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类。

目前广泛采用的分类系统是亮度和光谱类型综合得到的“赫罗图”。

二、星系的性质1. 结构与形态:星系通常有不同的结构和形态,在宇宙中呈现多样性。

根据结构,星系可以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螺旋星系具有旋臂结构,而椭圆星系则呈椭球形状。

2. 星系的大小:星系的大小不一,从直径几千光年的矮小星系到直径数十万光年的巨大星系不等。

星系的大小常与其相对亮度和质量相关。

3. 星系的组成:星系主要由恒星、星际气体和暗物质组成。

其中恒星是星系最明亮的组成部分,星际气体则包括氢、氦和其他重元素,并以星云、星团和超新星遗迹等形式存在。

4. 星系的演化:星系的演化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恒星形成和死亡以及超大质量黑洞的影响。

通过观测星系的年龄、星际物质分布和星暴等现象,可以了解星系的演化历史。

5. 星系团与宇宙结构:星系通常以星系团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宇宙结构。

星系团由数百至数千个星系组成,它们受到引力的相互作用,并形成独特的星系分布。

银河系中恒星形成与星系合并的关联性

银河系中恒星形成与星系合并的关联性

银河系中恒星形成与星系合并的关联性在我们的宇宙中,银河系是一个巨大并充满奇迹的存在。

而恒星则是银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恒星的形成,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

但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恒星的形成与星系的合并似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将探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与星系合并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恒星的形成过程。

恒星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巨大的分子云中。

这些分子云是气体和尘埃的聚集体,可以通过引力作用使云内的物质逐渐凝聚。

当物质在云内逐渐聚集到一定程度时,温度和压力开始增加,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球状物体,即恒星。

这个过程称为恒星形成。

然而,恒星形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研究表明,恒星的形成往往伴随着星系的合并。

星系合并是指两个或多个星系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它们逐渐靠近并最终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星系。

在这个过程中,星系之间的气体和尘埃也会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分子云,为恒星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物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恒星形成与星系合并的关联性,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实际的例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安德洛梯云(Andromeda Cloud)。

安德洛梯云是银河系周围的一个巨大星团,由安德洛梯星系(Andromeda Galaxy)和多个小型星团组成。

根据观测和模拟结果,科学家们发现,安德洛梯星系与银河系正在相互靠近,并将在未来的百万年内合并。

这个过程中,星系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将导致气体和尘埃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分子云,从而促进恒星的形成。

除了恒星形成的物理过程外,星系合并对恒星形成还有其他影响。

例如,星系合并可能会引起恒星形成的“爆发”。

当两个星系合并时,星系内部的引力分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扰动了星系内的气体和尘埃。

这些扰动可能导致局部气体云的塌缩,形成大量的恒星。

这种“爆发式”恒星形成现象在合并星系中经常发生,使得星系合并成为恒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起来,银河系中恒星的形成与星系的合并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星系中恒星形成率与星系演化

星系中恒星形成率与星系演化

星系中恒星形成率与星系演化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始终是无穷的追求。

星系作为宇宙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恒星。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诞生,但也有着他们独特的演化历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恒星形成率。

恒星形成率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星系内,每年形成的恒星质量与该星系总质量之比。

也就是说,它表示了每年有多少恒星从气体云中诞生出来。

恒星形成率与星系演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恒星形成的过程需要云气的重力坍缩和分子云的凝聚。

在一个星系中,会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聚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分子云。

当气体云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中央的区域就会发生重力坍缩。

重力坍缩使得云气的温度和密度急剧增加,最终在核心形成一个叫做原恒星的物体。

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力坍缩和热核反应,原恒星会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主序星,这是恒星的“成年期”。

在主序星阶段,恒星通过核心的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化为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以光和其他形式散发到周围的空间,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星星闪耀。

然而,并非所有形成的星星都能稳定存在。

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其质量。

较轻的恒星会以较慢的速度燃烧氢气,寿命更长。

较重的恒星则会以更快的速度燃烧氢气,寿命更短。

当恒星的核心耗尽了氢,核反应会减速或停止,这个阶段被称为恒星的“晚年期”。

在恒星的晚年期,它们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演化过程,如红巨星阶段、超新星爆发和白矮星形成。

这些过程中,恒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对星系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恒星形成率与星系演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恒星形成率直接影响了星系的演化速度。

高恒星形成率的星系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新星,这些新星的能量和物质对整个星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速了星系的演化。

另一方面,星系的演化也影响着恒星的形成率。

通过在星系中观测恒星形成的活动,可以了解星系中气体分布、运动规律等信息,从而推测星系演化的历史和未来。

进一步研究星系中恒星形成率与星系演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

天文学基础知识点详解

天文学基础知识点详解

天文学基础知识点详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广袤的宇宙所吸引。

我们想要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天文学的,以及他们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几个天文学的基础知识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

一、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带等组成的巨大物质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围绕太阳运行的是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在内的行星。

而行星的卫星也围绕行星自转。

此外,太阳系中还有一片较为稀疏的小天体区域,称为小行星带,以及远离太阳的彗星带,这些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也受到太阳的引力影响。

二、恒星与星系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构建单元,由巨大的气体核心和被引力束缚在周围的等离子体组成。

恒星可以通过测量其亮度、颜色和光谱进行分类,其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包括红矮星、黄矮星和蓝巨星。

恒星之间以银河系等大型星系的形式组织在一起。

星系是由庞大数量的恒星、行星、恒星附近的气体云和黑洞组成的。

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包含大约2000亿颗星星。

三、宇宙膨胀宇宙膨胀是现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基于观测到的宇宙中的星系在互相远离。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从一个极端高温高密度的初始状态膨胀而来的。

而事实上,宇宙膨胀并不意味着事物扩张到了宇宙中的某个地方,而是空间本身的膨胀。

四、黑洞和中子星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体之一,它是一种密度极高、引力极强的天体。

黑洞的引力场非常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离,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

中子星是由大质量恒星爆炸后残留下来的,它的质量非常庞大,但体积却非常小。

中子星由中子组成,这些中子被压缩得非常紧密,以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抵消自身引力。

五、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中广泛存在的物质,由气体和微尘组成。

这些星际物质形成了星际云,它们是新星形成的原材料。

星际云具有不同的密度和温度,当其中的一些地区足够密集时,就会形成新的恒星。

总结:天文学是人类对宇宙和天体的研究。

请列出宇宙天体系统的层级结构

请列出宇宙天体系统的层级结构

宇宙天体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层级:1. 宇宙:宇宙是所有天体及其所处环境的总体,包括所有的星系、星团、气体云等。

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动态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次剧烈的宇宙膨胀事件形成的。

2. 星系:星系是由许多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气体和尘埃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每个星系都有自己的中心,中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巨大的星团组成,这些星团具有极高的能量和亮度。

3. 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包括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所有天体,如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恒星系统有自己的中心恒星,即太阳,周围可能有一圈或几圈行星和卫星。

4. 行星:行星是由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的天体,其形状通常接近球形。

行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岩石和金属,其中还包括卫星和小行星。

行星按其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划分成类内行星和类外行星。

5. 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小行星由岩石和金属组成,形状多样,大小不一。

6. 卫星:卫星是天体周围的小天体,它们围绕行星或其他卫星运行。

卫星的形状多样,有些卫星较大,能够遮挡住太阳,从而形成月面现象。

7. 彗星:彗星是由冰块和尘埃组成的小天体,它们的轨道大多位于木星和土星的轨道之间。

有些彗星在接近太阳时能够释放出氢气和氮气,形成长长的彗尾。

8. 星团:星团是由数十个或数百个恒星组成的集体,它们在空间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天体系统。

有些星团是由相似的恒星组成的,这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形成历史。

9.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且质量最大的天体之一,它们是宇宙中的主要能量来源。

恒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氢和氦,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

10. 黑洞:黑洞是一种极度压缩的天体,其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逸。

黑洞具有强大的磁场和能量密度,可能是宇宙中最为神秘的天体之一。

以上是天体系统的基本层级结构,实际的天体系统层级可能会更加复杂,比如多星系统、双重星系等。

每一个层级都是前一层级的扩大或聚集,同时也是下一层级的起点或基础。

恒星的形成与宇宙的星系形成

恒星的形成与宇宙的星系形成

恒星的形成与宇宙的星系形成恒星的形成是宇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与宇宙的星系形成密不可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与宇宙中星系形成的关系。

恒星形成是宇宙演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恒星形成的起点是分子云的坍缩。

分子云是由气体和微尘组成的巨大云团,其中包含了足够多的气体和物质,使得引力能够克服云团内部的压力而引起坍缩。

当分子云坍缩时,云团内部的气体开始融合,形成了一个旋转的原恒星。

随着云团的进一步坍缩,原恒星的核心会逐渐增大并变得稳定。

当核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核反应开始发生,在核融合反应中,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光,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恒星。

恒星的形成与宇宙的星系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宇宙中的星系是由大量的恒星组成的庞大物体,恒星的形成是星系形成的基础。

根据现有的研究,宇宙中的星系形成主要有两种理论:冷却流理论和合并理论。

冷却流理论认为,星系的形成是通过气体的大规模冷却和坍缩而形成的。

在宇宙早期,气体云团通过引力作用逐渐坍缩,并形成了原始星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星系逐渐演化,通过恒星的形成和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观测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星系。

合并理论则认为,星系的形成是由多个小星系相互合并而形成的。

在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星系,它们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并合并成更大的星系。

这个过程中,恒星也会相互碰撞并合并,形成更加庞大和复杂的星系结构。

总结起来,恒星的形成是宇宙星系形成的基础。

通过分子云的坍缩和恒星的形成,宇宙中的星系逐渐形成并演化。

根据不同的理论,星系形成可以是通过气体冷却坍缩或者合并多个小星系而形成的。

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和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恒星和星系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观测和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不同理论的可行性,并不断完善我们对宇宙形成和演化的认知。

未来的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索恒星和星系形成的奥秘,为我们揭示宇宙的演化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证据。

星系的恒星群与星系团

星系的恒星群与星系团

星系的恒星群与星系团星系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结构,由大量的恒星、气体、尘埃以及暗物质组成。

在宇宙中,星系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相互组织在一起。

其中,恒星群和星系团是两种常见的星系集合形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恒星群和星系团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重要意义。

一、恒星群恒星群是由一组有相似运动轨迹和年龄的恒星组成的天体集合。

相比于单个星系,恒星群的规模相对较小,通常由几十到几千颗恒星构成。

恒星群在宇宙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以下特征:1. 共同起源:恒星群中的恒星通常是在同一巨分子云中形成的,这意味着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运动状态。

2. 相对年轻:恒星群中的恒星的年龄较为接近,通常形成于同一时期。

这使得研究恒星群可以提供对恒星演化和星际物质演化的重要线索。

3. 松散结构:相比于星系,恒星群的恒星分布较为松散,相对较少的重力相互作用使得恒星群中的恒星往往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轨道。

4. 有利于恒星形成的研究:研究恒星群可以更好地理解恒星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通过对恒星群中年龄不同的恒星进行观测和比较,天文学家可以研究到不同年龄恒星的光度、色温和化学成分等差异,从而揭示恒星演化的规律。

二、星系团星系团是由多个星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星际介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庞大结构。

星系团通常由数百至数千个星系组成,其形成和特性如下:1. 强大的引力束缚:星系团中星系之间的相互引力非常强大,使得它们能够以高速运动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

引力也在团内促使星际物质集聚并形成星系团的特征形态。

2. 星系引擎:星系团内部充满了燃烧、活跃的星系,包括类星体、活动星系核和大量的恒星。

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规模的星系引擎,其中的活动星系核以及类星体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对周围的宇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 暗物质的占比:星系团充满了大量的暗物质,其质量通常占到总质量的大部分。

暗物质对星系团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重力影响星系团的结构以及星系内部的运动。

宇宙学术语

宇宙学术语

宇宙学术语1. 宇宙 (Universe): 指的是包括所有物质和空间的整个宇宙系统。

2. 星系 (Galaxy): 指的是由数百亿颗星星、行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天体系统。

3. 恒星 (Star): 恒星是由氢和氦气球化的物体,具有自身的内部核反应,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热和光。

4. 行星 (Planet): 指绕恒星公转和自转的天体,通常具有固态表面和气体大气层。

5. 恒星演化 (Stellar Evolution): 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演变,从恒星的形成、稳定期、红巨星到白矮星或中子星等等。

6. 天文学 (Astronomy): 指的是研究天体、天体运行规律、天体演化、构成和性质的科学。

7. 宇宙大爆炸理论 (Big Bang Theory): 指的是宇宙最初的爆炸起源,它建立在所有物质和空间的单一起源的假设之上。

8. 宇宙膨胀 (Cosmic Expansion): 宇宙膨胀是宇宙比较早期的演化过程,它始于大爆炸的开始,并持续至今。

9. 星系聚团 (Galaxy Cluster): 星系的分布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引力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群体。

10. 黑洞 (Black Hole): 黑洞是一种超密度、超重力的天体,它将周围的物体引入到中心,因此没有任何的物质或光线从它内部的事件视界中逃脱。

1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它是宇宙最早的辐射,是大爆炸之后最初的气体效应,可以提供宇宙最早的图像,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早期演化。

12. 宇宙学常数 (Cosmological Constant): 它是用于描述宇宙膨胀速度的参数,它与爆炸速度和宇宙体积的大小有关。

13. 宇宙射线 (Cosmic Ray): 宇宙射线是从太空中不断涌入地球大气层的高能粒子,大多数宇宙射线都是质子、中子和电子。

14. 暗物质 (Dark Matter): 暗物质是一种在天文学上使用的概念,它不能直接观察到,它不会发光、不会发射电磁波、不会相互作用,但它的存在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可以证明。

天文学术语大全

天文学术语大全

天文学术语大全
天文学术语大全
1. 星系:由恒星、行星、星际气体和尘埃等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

2. 恒星:发光的球状天体,由气体和尘埃组成,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

3. 行星:绕恒星运行的天体,通常大于卫星但小于恒星。

4. 卫星:围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天体。

5. 彗星: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行,并在靠近太阳时产生尾巴。

6. 小行星:太阳系中的岩石和金属天体,通常位于行星和彗星之间。

7. 星际物质:存在于星系和星际空间中的气体、尘埃和等离子体。

8. 星系团:由多个星系组成的巨大结构。

9. 宇宙膨胀:宇宙中的物质和空间自大爆炸以来不断扩展。

10.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中的微弱辐射,是宇宙诞生后余辉的遗留。

11. 黑洞:密度极高的天体,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也无法逃逸。

12. 超新星:恒星在死亡时爆发的巨大能量释放。

13. 星系演化:星系的形成、演变和消亡过程。

14. 红移:光的波长由于光源远离而增长的现象,用于测量宇宙的膨胀速度。

15. 恒星分类:根据恒星的光谱特征和温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16. 宇宙学: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性质的学科。

17. 行星际尘埃:太阳系中行星和彗星释放出的尘埃和颗粒物质。

18. 行星系统:绕恒星运行的行星、卫星和其他天体的集合。

19. 行星地质学:研究行星表面和内部结构以及地质过程的学科。

20. 望远镜:用于观测远距离天体的光学仪器。

这里只列举了一部分天文学术语,天文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学科领域,还有很多其他术语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星系中恒星形态分布与星系演化的关联

星系中恒星形态分布与星系演化的关联

星系中恒星形态分布与星系演化的关联星系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之一,由恒星、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组成。

恒星形态分布是指星系中不同类型恒星的空间分布和数量比例。

研究发现,星系中恒星形态分布与星系演化密切相关,这对我们理解宇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恒星形态分为三大类:蓝星、黄星和红星。

蓝星是年轻的恒星,温度较高,发出蓝色光线,寿命较短;黄星是中年恒星,温度适中,发出黄色光线,寿命较长;红星是老年恒星,温度较低,发出红色光线,寿命最长。

在星系中,这三种恒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首先,蓝星主要分布在星系的中心区域,这是由于中心区域的密度较大,引力相对较强,有利于形成大量的蓝星。

蓝星的形成与星系的活动性有关,当星系发生大规模的气体云坍缩和恒星形成时,蓝星会大量产生。

这些年轻的蓝星通常伴随着星系的活跃运动,如星系核心黑洞的活动和星系碰撞等。

其次,黄星主要分布在星系的中心区域和盘状区域。

中心区域的黄星主要是由于蓝星演化成为黄星,而盘状区域的黄星则是由于星系的持续形成恒星过程中产生的。

黄星是恒星演化的中间阶段,它们的寿命相对较长,因此在星系中的分布比例较高。

最后,红星主要分布在星系的外围区域。

红星是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它们的寿命最长,因此在星系中的分布比例相对较低。

外围区域的红星主要是由于星系内部的恒星形成活动逐渐减弱,老年恒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星系中恒星形态分布与星系演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恒星形态分布反映了星系内部的物质分布和演化历史。

蓝星主要分布在星系中心区域,表明星系处于活跃状态,有大量的气体云坍缩和恒星形成活动。

黄星主要分布在星系中心区域和盘状区域,表明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相对稳定,星系正处于演化的中期阶段。

红星主要分布在星系外围区域,表明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逐渐减弱,星系正处于演化的晚期阶段。

通过研究星系中恒星形态分布的特征,我们可以推断星系的演化历史和环境。

例如,蓝星的丰富分布可能意味着星系处于活跃的星系合并过程中,而红星的相对稀缺分布可能意味着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已经减弱。

星系并合过程中的恒星形式与星系形态演化

星系并合过程中的恒星形式与星系形态演化

星系并合过程中的恒星形式与星系形态演化星系并合是宇宙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星系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过程。

这个过程中,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最终的星系形态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星系并合过程中恒星形式的变化以及对星系形态演化的影响。

在星系并合的早期阶段,两个或多个星系相互靠近并开始互相影响。

碰撞和引力作用使得恒星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形成了巨大的潮汐力。

这种潮汐力会引起星际气体和尘埃的剧烈激发,进而诱发新的恒星形成。

在并合过程中,星系中的尘埃和气体互相碰撞,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

这些能量释放将触发分子云坍缩,形成新的恒星。

同时,已经存在的恒星将在潮汐力的作用下重新分布。

这种重新分布可以导致恒星在星系中的密度变化,从而改变星系的外观和形态。

并合过程中的恒星形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生:持续形成和暴发形成。

持续形成是指星系并合过程中星际气体的凝聚和坍缩,逐渐形成星团和恒星。

这种形成方式比较缓慢,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暴发形成则是由于并合过程中气体和尘埃的大规模激发,导致大量恒星在短时间内形成。

这些恒星往往聚集在星系中心附近,形成强烈的星团。

随着星系并合的进行,各种恒星形成方式同时发生。

持续形成的恒星往往分布在星系的外围,而暴发形成的恒星则集中在星系的中心。

这种不均匀分布的恒星形式将对星系形态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在并合过程的晚期阶段,星系中心的大量恒星和气体形成了紧密的核心结构。

这种核心结构往往是一个巨大而密集的星团,又被称为核球。

核球的形成使得并合星系的中心变得极为亮度高,而整个星系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些星系的整体形态由原来的不规则变为椭圆形,这被称为“椭圆化”。

相比椭圆星系,螺旋星系的形态可能在并合过程中更为复杂和丰富。

螺旋星系通常具有明亮的中心核球和扭曲的螺旋臂。

在并合过程中,螺旋星系的臂状结构和气体分布会受到影响,产生不规则和扭曲的形态。

然而,并合过程中的恒星形成和星系形态演化不仅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初始星系的性质和碰撞角度的影响。

星系形成与恒星形成的相互关系

星系形成与恒星形成的相互关系

星系形成与恒星形成的相互关系宇宙中的星系和恒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星系形成了恒星的孕育场所,而恒星则为星系提供了能量和辐射。

本文将探讨星系形成与恒星形成之间的联系,并从不同角度解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星系是由恒星和其他天体组成的庞大集合体。

恒星的形成是星系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恒星形成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宇宙早期,当时星系和恒星都处于初始的形成阶段。

星系中密度较高的区域会引发恒星形成的浓度扰动,这些扰动会引起气体和尘埃的坍缩,从而形成恒星。

因此,恒星的形成是星系演化中的重要环节。

其次,恒星的形成也受到星系的影响。

星系中存在着丰富的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是恒星形成的基础。

星系中的分子云和星际介质是恒星形成的主要来源。

这些物质通过引力塌缩,形成了密度较高的核心,随后发生了原恒星的形成过程。

因此,星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促进了恒星的形成。

此外,恒星的形成也对星系的演化产生了影响。

恒星在形成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辐射。

这些能量和辐射对星系的结构和性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恒星的辐射压力可以推动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移动,形成星风和超新星爆炸。

这些现象会引起星系中的气体混合和物质交换,进而改变星系的形态和组成。

因此,恒星的形成过程对星系的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星系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也会对恒星形成产生影响。

星系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星系之间的引力耦合和潮汐力作用。

这些力量可以扰动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从而影响恒星的形成。

而星系之间的碰撞则会引发大量气体的紧密压缩,促使恒星的形成过程加速。

因此,星系的相互作用和碰撞对恒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星系形成与恒星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恒星的形成为星系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物质基础,而星系则为恒星提供了孕育和演化的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星系和恒星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又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理解和研究星系形成和恒星形成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揭示宇宙的演化之谜,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恒星大爆发;星系中迸发的火焰之舞(恒星燃烧的是什么物质)

恒星大爆发;星系中迸发的火焰之舞(恒星燃烧的是什么物质)

恒星大爆发;星系中迸发的火焰之舞
恒星大爆发,星系中迸发的火焰之舞,这是宇宙中最壮丽、最震撼的景象之一。

恒星,是宇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天体,它们以巨大的引力将行星围绕自身旋转,照亮整个星系,维持着宇宙的稳定秩序。

然而,有时恒星也会经历剧烈的变化,发生大爆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

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恒星生命周期的末期,当恒星耗尽了核聚变反应中的燃料,内部压力无法支撑恒星的自身重力时,恒星就会发生大爆发,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能量。

在大爆发的过程中,恒星表面温度急剧升高,恒星外层物质被抛射到周围空间,形成美丽的火焰舞蹈。

这些火焰如同绚丽的花朵绽放在宇宙的黑暗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整个星系都为之一振。

恒星大爆发不仅仅是宇宙中的一场视觉盛宴,更是科学家们研究恒星演化和宇宙起源的重要线索。

通过观测和分析恒星大爆发,科学家可以了解恒星内部结构、元素合成过程,甚至推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在星系中,恒星大爆发是一种常见且普遍的现象,每时每刻都有恒星在不同的阶段经历着生命周期的变化。

这些恒星大爆发形成了星系中多样化的景象,如烟花般的星团、耀眼的超新星等,让整个宇宙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恒星大爆发,星系中迸发的火焰之舞,是宇宙中的一场壮丽演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奇幻。

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感受恒星的力量和美丽,探索宇宙的奥秘之处。

第二讲 恒星和星系

第二讲 恒星和星系

� 并非所有恒星都经历如此 “平静”的演化 道路。 � 那些质量和体积特别巨大的恒星,演化 的最后阶段会发生爆炸 ——超新星爆发。 如留下 “残骸”的质量足够大( 1.4~3.2倍 太阳质量),便会 “一落千丈 ”地坍塌为 中子星(于 1967年发现, 1978年发现了 300颗以上)。
� 恒星在核能耗尽后,如质量仍 超过2倍的太 阳质量,则平衡态不再存在,星体将无限收 缩。连核力也将在引力作用前面低下头来, 中子也会坍塌,形成所谓的 “黑洞”。 � 目前没有密度大于 1015克/厘米3的物质的实 验数据,无法推测星体的具体结构,但根据 理论可以推断:星体的半径将愈来愈小,密 度将愈来愈大,终于达到临界点 →引力之大 足以使一切粒子、包括光子,都不能外逸, 因而谓之黑洞。
� 天文学的距离单位 • 天文单位,光年,秒差距; • 为了比较不同恒星的光度,必须移到同 一 距离上,这个标准距离为 10秒差距, 合32.6光年; • 1秒差距=206 265天文单位; • 太阳是恒星世界的普通一员。
• 标准距离10秒差距下的恒星亮度称绝对亮 度,其星等称绝对星等: � 光源的视亮度与其距离平方成反比; � 实际距离 d、视星等m,10秒差距时的亮 度Em和绝对星等 M。
图2-7银河系结构 侧视图图中红点 代表太阳)
图2-6 银河系结构俯视 图:图中十字符号代表 银心;三条短黄线是太 阳附近的三条旋臂
二、 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 位于银道面附近。银河为周天的环带。太阳 在银河系内偏距银盘的一侧, 向银心所在方 向,太阳距银盘边缘约6.4万光年;向银心 相反方向,太阳距银盘边缘约 1.6万光年。 太阳在银河系中的的运动
图2-5 恒星大小的比较
六、 恒星的演化
现代天体物理学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 基本上说明了恒星演化和元素演化两个重 要问题。

《地球概论》第一节恒星和星系

《地球概论》第一节恒星和星系
4.脉冲星和中子星 (1)脉冲星 1967 年,发现一类新恒星,其主要特征是周期性发出 强烈的脉冲辐射,且周期很短(0.0016S~4.3S)。 (2)中子星 即由中子组成的恒星。其内部温度很高,密度极大,强 大的压力破坏了原子结构,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压到原 子核内部,使电子和质子结合为中子。由于压力极大,中子 星的直径仅几十 KM,但质量可与太阳相当,故密度极大, 可高速自转。 脉冲星实际上是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某 些中子星局部地区可发射射电波,随中子星的高速旋转,射 电波便有规律的射向我们。
亮度:受光强度
1.亮度和视星等
(1)亮度E:指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看上去恒星的明亮程度。
恒星本身的发光程度
影响因素
恒星的距离: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E∝1/d2
(2)视星等m:表示天体亮度的等级。通常称为星等。
古希腊学者喜帕恰斯根据肉眼观测,将全天最亮的 21
颗星的亮度定为 1 等,将肉眼刚好能看到的星定为6等。介
迅速坍缩,外层物质则大量抛射,进入衰亡期。该阶段将依据天
体质量的矮星(体积小,密度极大)
1.4-3.2M⊙
中子星(超密状态)
>1.4M⊙
黑洞(极密,引力很强,甚至连光线也发不出来)
二.星系
星系即包括大量恒星的天体体系。太阳所在的星系称为银河系。
(一)银河系(幻灯片No.60)
2.变星、新星和超新星
变星:P29
(1)几何变星:几何位置的改变引起的亮度改变。如食双星。
(2)脉动变星:恒星体积周期性膨胀或收缩引起的光度变化。
(3)爆发变星:星体爆发现象而引起光度的变化。
新星
其中
P29
超新星
3.巨星、超巨星和白矮星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当我们仰望夜空,那点点繁星总是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

从闪烁的行星到炽热的恒星,再到庞大的星系以及浩瀚无垠的宇宙,每一个层次都充满了神秘和奇迹。

行星,是宇宙中的小不点,但它们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以我们太阳系中的行星为例,有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它那巨大的体积和强烈的风暴令人震撼;有类地行星如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孕育着无数生命,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行,它们的环境和特征各不相同。

有些行星表面可能是炽热的熔岩,有些则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有些行星拥有浓厚的大气层,而有些则几乎没有。

恒星,是宇宙中的光明之源。

它们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散发出光和热。

像我们熟悉的太阳,就是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

恒星的大小、温度和颜色各不相同,这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和演化阶段。

质量较大的恒星通常更亮、更热,寿命也相对较短;而质量较小的恒星则较为暗淡和凉爽,寿命更长。

恒星的一生是一个壮丽的过程,从诞生于星云之中,经过主序星阶段,到最后的衰老和死亡,它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

星系,则是由大量的恒星、行星、星云以及其他天体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是一个棒旋星系,包含了大约 1000 亿到4000 亿颗恒星。

星系的形状各异,有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星系内部的恒星和物质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星系的稳定和运转。

在星系中,恒星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星团和星云,这些星团和星云是恒星诞生和演化的重要场所。

而宇宙,是所有星系、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它的广袤和神秘让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观测和研究手段,试图揭开宇宙的奥秘。

从宇宙大爆炸理论到暗物质、暗能量的探索,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还在不断地膨胀,这意味着它的边界在不断地扩大。

然而,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宇宙的尽头在哪里,也不知道宇宙是否有边界。

当我们深入研究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源的视亮度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绝对亮度和绝对星等

天文学上把标准距离为10秒差距(PC)下恒 星的亮度称为绝对亮度,其星等为绝对星等。

实际距离d、视星等m,推算10秒差距时的亮 度EM和绝对星等M
求绝对星等
设EM表示绝对亮度,Em表示视亮度,由公 式(2-1)得:
EM/Em=2.512(m-M) 恒星亮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如以秒差距 为单位,则: EM/Em= d2/102 d2/102 =2.512(m-M)
M87
喷流
漩涡星系

具有漩涡结构的星系为漩涡星系
Sa 正常漩涡星系 S Sb Sc 旋臂缠卷松紧 程度划分
漩涡星系 棒旋星系 SB
正常漩涡星系
NGC4565
NGC5364
漩涡星系的次型
NGC2841;Sb NGC4594 M104;Sa
NGC5457 M101 ;Sc NGC4594 M104;Sa
恒星的空间速度
两个分量:视向速度和 切向速度;视向速度是沿 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分量 (正负方向);切向速 度是同视向速度垂直的 分量(自行)。 巴纳德星视行最快: 10.31” 只需175年, 可移动一个 月亮直径距离

蛇夫座——巴纳德
距离近,它距离我们太阳系只 有5.96光年,是除南门二系统 (半人马座α三合星,比邻星) 外,距我们第四近的恒星。有 趣的是,巴纳德星现在正向着 太阳系的方向运行,预估公元 11800年时,会距地球仅3.85 光年,当时它就会成了除太阳 以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也是巴纳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 是这颗恒星周围很可能有两颗 大小约等于木星和土星的行星 在围绕着它旋转,是离我们很 近的另一个太阳系。
中子星与灯塔效应
星云星团编号



M星表: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创,梅西耶星云 星团表出版于1784年,仅收入103个天体,表 中104~110号七个天体为后人所加入共包含 110个星团、星云。表示方法M1-M110 星云星团总表(NGC:New General Catalogue of Nebuae and Clusters),数 量较多,如NGC7000 BD德国波恩天图星表,GC美国总星表
小麦哲伦云的NGC 265 和NGC 290
球状星团



呈球形或扁球形,与疏散星团相比,是紧密的 恒星集团,包含104-107颗数量级的恒星 全天最亮的球状星团为半人马ω(NGC5139) (欧米茄),累积目视星等3.54m 北半球最亮的球状星团是武仙座M13,累积目 视星等5.8m,此外该星座还有M92
求绝对星等
两边取对数,且有lg2.512=0.4,则: 2lgd-2=0.4(m-M ) m-M =5lgd-5 M=m+5-5lgd (2-4) 只要测定恒星的绝对星等,便可求知该星的距 离。
若d=10,则M=m 若把太阳移到1的多样性
按恒星的存在形式分:单星、双星和星团 双星分为光学双星和物理双星,前者是它们在 天球上的位置很接近,实际在视线方向相差很 远;又称为视双星或假双星 物理双星是指两个子星空间 距离接近,由于相互吸引而相 互绕转
赫罗图、主星序
恒星并不在图中到处分布,多 数恒星分布在从左上方至右下 方的一条窄带上,温度由高到 低,这条窄带,叫做主星序, 位于主星序上的恒星为主序星, 这个关系图表明,多数恒星的 光度决定于它们的温度,温度 越高,光度越大。
巨星、超巨星和白矮星
右上方:温度不高,光度很大,解释: 体积很大,增加发光面积,叫红巨星
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

银河中线把天球分为两半,说明太阳系的位置 接近银河系赤道平面,否则,银河将只占据天 球一隅。
会出现的情况
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
银河两半明暗程度不同,说明太阳并不位 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偏据银盘的一侧。 太阳距银心2.4wly。距银心所在方向的银 盘6.4wly。距银心相反方向的银盘1.6wly, 该方向恒星稀疏暗淡。直径8wly 太阳绕银心旋转, 速度为250km/s,绕转 周期2.5亿年 武仙座方向前进 奔赴点
M27——狐狸座的哑铃星云
NGC7293 宝瓶座行星状星云
爱斯基摩星云(NGC 2392 )
赫罗图

又称光谱——光度图, 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 普龙与美国天文学家 罗素创制,以恒星的 光谱型(温度)为横 坐标,以光度(或绝 对星等)为纵坐标, 每颗恒星按照各自的 光谱型和光度在图上 占有一定位置

河外星系与宇宙




星系成群分布,一些相互邻近的星系结合城的 星系群 本星系群:40个成员。主要是大小麦哲伦云, 仙女座大星云 星系团---------星团 最著名的星系团——室女星系团 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小麦哲伦云
M31
马卡良星系链
宇宙深空
哈勃 3月
天文新发现
类星体 3K微波背景辐射 星际有机分子 中子星
超新星


爆发规模特别大的变星为超新星。亮度变化超 过17个星等2.51217,超新星只留下致密残核 北宋至和元年的天关客星,其遗迹为蟹状星云
蟹状 星云
超新星1987A
南天著名的大 麦哲伦星云中
超新星1987A
天琴座——行星状星云
距地球约6500光年的行星状星云 NGC 6751酷似一只 炽热的大眼睛
红巨星的右上方是超巨星,鱼中之鲸 最大:仙王座vv,半径为太阳1600倍
白矮星:温度很高,而光度小 解释:发光面积不大,体积小 天狼伴星
恒星大小的比较
脉冲星和中子星



脉冲:在短时间内突变,随后又迅速返回其初始值 的物理量。周期性的无线电波讯号。 脉冲星: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变星,有规律地发 出射电脉冲讯号,周期短,最长4.3,最短的 0.0016s 解释:自转 引力塌缩,逆β衰变,形成大量自由中子,恒星密 度大,体积很小,形成中子星。[当一个电子碰到质 子或是高能电子打进原子核和质子相碰便形成一个 中子和一个中微子,这个过程叫做逆β衰变 反应式p++e-→n+ν ]


恒星的亮度:指恒星的明暗程度;恒星的光度 表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暗星发光本领不一 定弱; 亮度和光度都用星等来表示:表示天体亮度等 级的叫视星等,记做m;表示天体光度等级的 为绝对星等,记做M。 星等越大,恒星越暗:一等星与六等星,星等 相差5等,亮度相差100倍,连续各个星等的 亮度成几何级数
M星表
星团



许多恒星集中分布于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彼此 有物理联系,形成一个稠密的恒星集团,叫做 星团 疏散星团:形态不规则,包含十几至二三千颗 恒星,成员分布较松散,用望远镜观测,容易 将成员星分开。 金牛座峁星团(Maia M45)和毕星团,巨蟹座的 鬼星团,英仙座双星团
毕星团和峁星团
鬼星团和双星团
恒星的亮度与光度
R5=100
取以10为底的对数 5lgR=2 lgR=0.4 R=2.512 于是,星等相差1等,亮度相差2.512倍 星等随等差级数增大,亮度按等比级数减小 可观测到25等暗星;星等向0等和负值扩展

普森公式
假设两颗恒星的视星等分别为m和m0,亮度E和E0的比 率为 E0/E=2.512m-m0 两边取对数得 lgE0-lgE=0.4(m-m0 ) m-m0=2.5(lgE0- lgE) 如果取零等星(m0=0)的亮度E0=1,则 m=-2.5 lgE 普森公式,根据恒星的亮度E推算星等m
棒旋星系
NGC1300
棒旋星系——NGC7479
不规则星系


符号Irr,没有漩涡结构,形状不对称,不存在 可辨认的核,有的好像碎裂为几部分 可以分为2类,IrrⅠ和IrrⅡ,前者颜色偏蓝, 后者颜色偏黄
M82 NGC3034
NGC4449
银河与银河系
银河系是以银河命名 的星系,而银河则是 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 的投影 银河的平均宽度20°, 与天赤道交角62°, 有暗的和长条形的 裂隙和局部暗区。
恒星的多普勒效应
红移



恒星光谱中紫外光部分被钙气吸收而成的两条 暗线,在遥远星系的光谱内稍稍向低频端移动, 称为多普勒效应。星系越远,红移越大,两条 暗线可以达到红光一端 哈勃定律v=Ho×d v是星系退行速度,Ho是哈勃常数 d是星系距离 退行速度不能超过光速 蓝移
恒星的亮度和光度


物理双星示意
比较著名的双星系统
天狼星及其伴星
英仙座双星
右边的那颗较暗恒 星(Gliese623b)的 发光强度比太阳暗 60000倍
变星



恒星的光度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特别是周 期性的变化,变化周期长的可达几年到几十年, 短的只有几日甚至几小时,这样的恒星称为变 星 变星可以分为:食变星、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 三类 食变星又称几何变星,其亮度变化是由于双星 相互绕转时发生交食现象引起的。(英仙座β)
恒星与星系
刘运明 2008.10
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 类球状天体 。具有巨大的质量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其次是位于半人马 座的南门二,距我们4.22ly(光年:是一种距 离单位,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在真空中传播的 距离,1ly=9.5×1012 km ) 其 “恒”是指在天球上的相对位置不变(对 应于哪个坐标系?)
最亮球状星团——半人马ω
M13
发射星云

指光谱中在很弱的连续背景上有很多发射线的 亮星云,在发射星云内或其近旁总有一颗或一 群高温恒星。
玫瑰星云
三叶星云(The Trifid Nebula )
M20
猎户座大星云M42
暗星云(其内无亮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