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组织行为学.doc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实施细则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和实用性是它的学科性质。
综合性体现在这要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解释人在学校组织中的行为。
两重性是指它一方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
实用性是指(教育)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二)课程任务(教育)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重点阐述了(教育)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及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一)教材及辅助教材本课程的基础教材为《组织行为学》,孙成志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新编教材为《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何立婴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约15万字,《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教育视角,是这一门课程的主教材。
该教材中增加了“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师管理中的知觉效应、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教师的需要及其管理、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管理、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具备的个性品质、权变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学校组织的设计、学校组织中的工作压力、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内部、外部环境、学校组织冲突、学校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学校组织变革”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组织中个人及群体的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1.2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1.5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分支和主要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2 个体行为的心理生理基础2.3 个性理论与人格特质2.4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理论2.5 个体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2 群体结构和组织文化3.3 群体动力学与群体心理3.4 领导理论及其在群体管理中的应用3.5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第四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4.1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4.2 组织结构的层级与部门化4.3 组织设计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4 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5 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五章:组织变革与发展5.1 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和原因5.2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过程5.3 组织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类型5.4 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5.5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六章:领导行为与领导力6.1 领导理论的演变与发展6.2 领导风格与领导行为6.3 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6.4 领导力的发展与提升6.5 领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7.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7.2 员工招聘与选拔7.3 员工培训与发展7.4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7.5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八章: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8.1 组织沟通的基本概念与过程8.2 沟通风格与沟通技巧8.3 组织冲突的类型与原因8.4 冲突管理策略与技巧8.5 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九章:组织决策与决策过程9.1 组织决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9.2 决策风格与决策方法9.3 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与影响因素9.4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技术9.5 组织决策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十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0.1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10.2 跨文化与管理实践10.3 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挑战10.4 跨文化组织行为理论10.5 跨文化组织行为与管理策略第十一章: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11.1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与维度11.2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1.3 员工福祉的内涵与实践11.4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1.5 提升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的策略第十二章: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12.1 工作压力的概念与来源12.2 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影响12.3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重要性12.4 心理健康管理策略与实践12.5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13.1 组织伦理的概念与重要性13.2 组织伦理的挑战与实践13.3 道德领导的特征与影响13.4 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3.5 提升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的策略第十四章: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14.1 组织创新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组织创新的障碍与促进因素14.3 变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过程14.4 变革管理的策略与技巧14.5 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五章: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展望15.1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15.2 科技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5.3 组织行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5.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5.5 组织行为学的教育与培训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组织行为学》教案全面覆盖了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教育组织行为学
学校各成员、各群体的需要、动机、目标不可能完 全一致,而且每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与对组织的期望 不可能相同,每个人的性格也有差别,所以学校组 织中的冲突是常见的,不可避免的。
二、教育组织行为学对群体行为的作用
1、协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2、预防和解决组织中的冲突 3、推进组织的变革
新官上任三把火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某校新来了一位校 长,一上任点了两把火。 “第一把火”在学校实行“教分制”。规定教师 每个学期完成800个基本教分,超额者受奖,未完成 者受罚。同时制定了教分制实施细则。推行了一个学 期,即“没奖勤,又没罚懒”,效果不好。 “第二把火”是在教师中实行“坐班制”。校长 认为一定的工作量是要一定时间完成的。并规定,不 管教师当天是否有课,学校集体是否有事,是否是班 主任,一律来校。上午4小时,下午2小时,晚自习2 小时,上午预备铃一响,教研组长开始记考勤。这项 措施因在实施中具体问题过多,也未能坚持下去。 这位新校长陷入沉思,第三把火该如何点?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1)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 且花钱费时不多。此外,回答问题者可能不用记名, 这样被调查者就能敢于如实回答一些敏感的或关于 本人的问题。2)被调查者有较多的时间考虑如何 回答问卷中提出的问题。 缺点:在进行问卷调查时由于受到社会赞许效应的 影响,不一定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数据分析结果与被试者的行为不完全吻合。
例如一所中学里,既有学校领导班子内部的 信息沟通、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 又有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教职员工之间的 信息沟通,还有校内与校外的信息沟通、本 校学生与外校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等等,形 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纵横交错、错综复 杂的沟通网络。另一方面,信息沟通的内容 也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既有关于学校 发展战略的布置、学校各方面的行政通知安 排,又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等。
教育组织行为学
理解学校里的人……
一、学校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组织组织中何人为本
一、学校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10种关系——
领导与教师 领导与学生 领导与领导 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其他 其他与其他 领导与其他 教师与其他
二、学校组织中何人为本
校本 师本 人本 生本
谢谢大家……
其他(后勤人员、保安人员……)
二、学校里面的人都应该做什么事?
校长
领导阶层
中层干部
行政---善于经营 业务---专业引领
承上启下
善于专业引领的校长更受教师欢迎,它的示范作用就是一种无形的 影响,使得学校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1、要为校长当高参、献良策。 教师积极工作不是因为管理的权威,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业务 能力的认可和崇拜增强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了管理者与 2、要甘当配角不冒尖,乐做绿叶不争艳。 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优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3、要以情感人,以诚待人,公平对人,平易近人,处好方方面面的 关系。 善于经营是现代校长的管理能力之一,管理者虽然不 是教学方面的行家,但是依靠自己的组织才能调动学校各 个方面的工作热情,将管理的具体事务分解并且落到实处, 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学校发 展也会进入良性轨道。
认识和理解学校组织中的人
认识学校里的人……
一、学校组织里面有什么人?
二、学校里面的人都应该做什么事?
一、学校组织里面有什么人?
以校长为中心的领导
教师:广义的教师是泛 领袖和导师的艺术 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结合 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
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 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 在教育(学校)中担任 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 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教师 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 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 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 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 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 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 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 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 学生 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 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育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视角探讨
教育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视角探讨在教育管理中,组织行为学视角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组织行为学不仅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也研究群体动态、文化氛围以及制度安排如何相互影响。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组织行为学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良好的管理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是组织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体和群体构成,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会对整个组织产生影响。
在教育管理的环境下,这一视角有助于理解教师、学生、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教育成果。
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看,教育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动机、态度和满意度对教育效果的重大影响。
教师的工作动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如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包括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等,而外在动机则涉及薪酬、职业发展机会等。
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者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积极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管理中,组织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文化是指在学校内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
教育机构的文化可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家长的参与度。
健康的学校文化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教育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地塑造积极的学校文化,以促进各方的共同发展。
群体动力学是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特别是在教育管理的背景下。
教师团队的构建和管理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校的整体运作。
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够提升课程开发的效率,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同时,教师团队中的沟通、协作与信任是成功的关键。
教育管理者应当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协作,从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教育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视角同样关注领导风格和决策过程。
教育领导者的风格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课程性质:选修课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绩效和职业发展潜力。
二、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述2.个体行为与绩效3.团队与团队绩效4.领导与领导力5.组织结构与设计6.组织变革与创新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堂内容,向学生介绍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评估组织的行为和绩效,并提出改进建议。
4.角色扮演:通过模拟不同角色的行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20%):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提出和讨论参与度等因素进行评估。
小组项目报告(30%):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小组项目,撰写报告并进行现场展示。
个人论文(50%):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组织行为学的个人论文,包括理论阐述和实践案例分析。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组织行为学概述(2学时)-介绍《组织行为学》课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二周:个体行为与绩效(4学时)-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绩效的评估与提高第三周:团队与团队绩效(4学时)-团队的特点与类型-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第四周:领导与领导力(4学时)-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和发展模型第五周:组织结构与设计(4学时)-组织结构的概念与类型-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第六周:组织变革与创新(4学时)-组织变革的动因和过程-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七周:案例分析与讨论(4学时)-案例分析方法与步骤-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八周:小组项目报告(4学时)-小组项目报告的准备和展示-评估与反馈第九周:个人论文撰写指导(4学时)-论文选题与框架设计-文献调研与论据支持第十周:个人论文撰写指导(4学时)-论文结构与逻辑-论文语言与表达技巧第十一周:个人论文撰写指导(4学时)-论文修改与完善-论文提交与评审六、参考教材- Robbins, S.P., Judge, T.A. & Judge, T.A. (2024). "组织行为学"(第十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育组织行为学
4. 培训制度不健全——影响了激励的发展性
• 培训对象单一,激励范围过窄 • 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3.教师激励的方法存在缺陷
1.激励手段片面化
在进行教师激励时,对待表扬激励与惩罚激 励、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群体激励与个人激 励、职称激励与岗位激励、科研激励与教学激 励等相互关系方面,一般往往只重视其中某一 个方面激励而忽视另一方面激励,致使激励手 段片面化,不能形成体系,未能达到激励的效 果。同时,还会极大地影响学院内部不同类别 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很难形成良性竞争和合 作意识。
• 攻击性行为 • 攻击是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产生的强烈的侵犯和对抗 的情绪反应,是挫折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攻击 性行为包括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 • 直接攻击是指将攻击行为直接对准阻碍达到目标的人 或事物,如与阻碍自己的领导争吵,甚至动手。转向攻击 是指当不能直接攻击阻碍对象时,将攻击行为转向某种替 代的人或事物。这种攻击行为往往是寻找“替罪羊”。
三、教师需要的满足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教师需求 2.针对性地满足需求 3.引导教师需求 措施: 1.加强物质保障,并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2.改善环境,构建安静舒适的办公环境 3.重视尊重,充分满足教师尊重的需求,主要表 现在对其生命、专业地位和工作成果的尊重。
4.支持发展,充分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1)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 (2)提供更多的职称晋级和职务晋升机会 (3)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 (4)支持教师个性发展 5.给与工作自由度
• 3.需求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 高校教师的需求具有普遍性特点,首先是由高校教师“人”的属 性决定的。由于教师自身的性别、年龄、职务层次、职称等级、价值 观念、知识结构、学科专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需求也呈 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 例如,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处在打基础、熟悉工作的阶 段,成家立业是第一大事,再加上精力充沛、敢闯敢干、好学爱问, 他们的物质需求是首要的,爱和归属的需求、认知需求和发展需求也 表现得较强烈;中年教师往往已打好生活基础,在事业上有较高的追 求,他们在晋升职称、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成就需求表现得较强烈;而 老年教师一般事业有成,在心理上追求社会对他们事业的认可,渴望 获得尊重,他们的物质需求淡漠,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表现 得尤为强烈。从性别构成来看,女教师一般注重归属感和工作的安稳 感,比较关注薪酬、福利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这方面的需求比较低, 其满意程度显著高于男教师;男教师则更注重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 的挑战性、发展前景和成就感等,对尊重和认可、个人发 展和创新等 方面的精神需求格外强烈。
教育组织行为学分宏观和微观教育组织行为
教育组织行为学分宏观和微观教育组织行为
宏观教育组织行为一般指教育的全社会层面上的组织形式和行为,例如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等等。
它主要涉及到教育的宏观管理、规划和决策方面的行为,旨在实现教育大局的目标及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微观教育组织行为则是指教育机构、教学活动、学生评价等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践行为。
它主要关注教育中的小组织、个体行为,包括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践、学生评价等工作。
微观教育组织行为能够促进教育的质量提高及教育效益最大化。
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组织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宏观教育组织行为的目标和规划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微观教育组织行为中,并根据微观实践的具体情况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宏观管理。
同时,微观教育组织行为的实践和探索也为宏观教育组织行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组织行为学(教育)各章重难点
《组织行为学(教育)》各章重难点(一)教师态度的特点及转变1.教师态度的特点:(教师职业决定教师态度的一些特点)(1)稳定性科学文化素养,在一定理论基础和比较可靠的事实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较强。
(2)态度改变的主动性教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教育对象的复杂和多变,教师善于学习,弃旧图新,主动改变态度。
(3)内控性教师有调节个体和组织、他人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顾全大局,当自己的态度和外部要求不一致时能控制自己。
2.改变教师态度的方法:(1)组织教师参与决策参与决策使教师必须从全局考虑,从而摆脱个人角度,可以大大提高改变态度的主动性,并且由于决策有自己的意见,因此提高对决策的认同感,并承担义务。
(2)建立与教师沟通的渠道畅通与教师的沟通渠道,学校的各种决策和措施要透明,同时听取教师的意见。
(3)促进教师学习认知是态度的基础,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是形成新的态度的必要条件,改变教师态度要以理服人。
(4)促进教师需要的发展态度是个人需要的反映,随着需要的改变,态度会改变,因此,教师需要层次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态度的改变。
(二)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由斯蒂芬和沃尔夫提出,内容:1.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阶段: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并将其模型化:2.教师成长的心理机制反思——更新——成长反思包括5个阶段:发现迹象、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和检验结果。
更新,是在反思的基础上,创造出更成功的替代策略。
同时,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因此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应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人的行为过程是一切激励理论和措施的根据激励就是利用各种手段,诱发人的有指向性的行为,以完成组织的任务。
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当有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时,人产生心理紧张,为了解除紧张,恢复平衡人要满足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三个环节,第一,需要找到满足的目标,变成动机;第二,动机推动行为;第三,达到目标,需要满足。
教育组织行为学
一般来讲,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诞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要在这些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发展教育积蓄实力。
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学校管理领域。
当时有一些学者,撰写文章,用人际关系理论分析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适应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学校的原有的运行方式产生质疑,期盼着教育的改革。
但是如何进行改革,却成了专家学者和界内人士不断争论的主题。
目前在美国,就有三种不同的学校改革策略。
一种策略被称为“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它继承在美国延续了两百年的政治体制下的学校管理原则,核心是强化对各州公立学校的控制权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基本含义是:由州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递到学校学区执行;通过对各州强制的、全州标准化考试的管理,对命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第二种改革策略与第一种背道而驰,被称为“市场本位的学校教育改革”,主张抛弃由政府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陈旧理念,饶过或摆脱公众对学校教育的控制,以教育券为纽带,转向市场对学校进行间接管理。
把学校的运营看作是一种投资管理,让家长有自由择校的权利,让市场来选择学校。
第三种改革策略是“全校改革”。
这种改革的主张者首先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出质疑,认为把学校假设为有序的、理性的机构,以为命令会像军队那样贯彻到底,历史证明这是徒劳的。
这种策略主张,分散州政府的管理权力,创造篇平化的管理。
学校改革被看作是组织学和行为学的问题,其关键是改造学校这个组织,从而激励校长和教师,使他们充满活力,激励他们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他们自己能够致力于完成自己深信的目标和抱负。
这要求在学校里通过组织管理,促进领导文化的发展,为孩子和大人创造出不断发展的成功气氛,使人们共享决策,充满热情地工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组织行为学应运而生,它从对教育组织的管理技术、方法发展到对教育组织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教育组织行为学
目录
组织行为学概述 教育组织行为学基础 教育组织行为学理论 教育组织行为学实践 教育组织行为学挑战与解决方案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研究
01
CHAPTER
组织行为学概述
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探讨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理解、预测和管理组织中人的行为,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起源
随着管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组织行为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组织行为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
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
02
CHAPTER
教育组织行为学基础
教育组织结构可以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学校安全与危机管理
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
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是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的问题包括资源浪费、不公平分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等。
解决方案: 制定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加强资源管理和监督,鼓励社会参与教育资源建设。
06
CHAPTER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研究
通过物质奖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方式激励教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02
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包括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学生评价等方面,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教师激励与评价
明确学生行为准则,制定奖惩措施,为学生行为管理提供依据。
规则制定
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详细描述
案例二:某小学教师激励制度优化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内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
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内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
组织内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
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及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组织行为学(教育) 组织理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而学校是社会专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
组织理论通常是一些有关组织结构和职能的设想。
第一种是以关心工作和关心从事该工作的人的假设,即古典的组织理论或传统组织理论;第二种是具有不同的关心工作和人的设想,但都以人为中心,被称为行为组织理论或新古典组织理论;第三种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称为权变方法或现代组织理论。
在现代社会里组织结构与员工绩效、工作满意度之间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关系。
而且并非每一个人都喜欢有机机构带来的自由和灵活性。
有些人在机械结构中,也就是工作任务标准化程度很高,且比较明确时,绩效最高,工作满意也最佳。
因此我们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这一点可以从教师对组织专业化、管理跨度和集权程度的喜好方面得到验证。
工作设计也是一种激励方法。
了解如何进行工作设计,有助于管理者设计出可以增强教师激励水平的工作。
因为富有激励智能的工作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工作要素的控制感,所以自主性较高、反馈机制良好的工作,对于那些渴望对工作有较大控制权的教师来讲,可以增强他们的满意度。
值得注意的是,对工作特性的认识对教师积极性的影响也许比特性本身更大,但需要向教师提供这类暗示。
工作压力本身的存在并不意昧着工作绩效的降低。
压力感对教师绩效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敏锐性、反应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工作绩效提高。
但经受高水平的压力感,或持续时间过长的中等水平压力感,会使教师绩效降低。
压力感对于教师满意度的影响并不直接,虽然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教师提高绩效,但他们仍然以为这种压力感令人不快。
学校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校同事的工作压力,从而为设置适度的压力、有效缓解过度的压力、达到压力和学校工作绩效的最佳结合点作充分的准备。
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学习指南
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
它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3学分、54学时。
该课程主要研究"学校"这一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适合中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学习,引导大家从"教师个体行为、学校群体行为、学校组织行为、激励、学校领导行为"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问题,要求大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在学校组织中的具体应用,指导实际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课程知识地图:该课程的前修课程:公共管理学、管理思想史,后续课程:教育评价、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二、教师简介主编、主讲:何立婴,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上有较深的造诣。
著有《社会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01年8月版)、《教学社会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小学心理卫生学》(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等书。
有VCD《师道讲坛--来自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视角》(20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年版。
曾荣获曾宪梓教育奖。
课程主持教师:张遐,中央电大师范部教育管理教研室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
E-mail:zhangxia@;办公电话:(010)66490586。
三、课程学习资源及其使用(一)课程学习资源1.文字教材:基础教材:孙成志主编,《组织行为学》,中央电大出版社00年第1版。
辅助教材:何立婴主编,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中央电大出版社03年第1版。
辅助教材是根据学校组织的特点和学员的学习需求,对基础教材进行了选择性使用和必要的补充,将基础教材的第八章——工商业组织的综合案例略去,因循剩余七章的体例来补充学校领域中的组织行为学知识。
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南问题解答
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南问题解答问:组织行为学(教育)和组织行为学是什么课程关系?答:组织行为学(教育)和组织行为学是两门正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不同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教育)实际可称为“教育组织行为学”是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是研究教育(中小学校)这一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组织的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
问:请说明组织行为学(教育)的教材,应如何使用?答: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使用两本教材。
一本是孙成志主编的《组织行为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第一版。
)另一本是补充教材,即《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
基于教育组织的特点和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此教材对基础教材进行了选择性使用和必要的补充。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因循基础教材各章的体例来补充学校领域中的组织行为学知识(将基础教材的第八章----综合案例略去)。
因为本课程使用两本教材,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便,因此一定要注意本课程两本教材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以《学习指导》教材为指导自己学习的依据,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以“内容提要”的形式为学生框定《组织行为学》(教育)的学习内容,包括基础教材中的内容和所补充的教育组织(本课程只研究、讨论中小学校组织)的内容。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为了学生便于学习,本教材在学习目标和作业中将《学习指导》中新补充的内容一律以阴影标出,未加阴影的内容即为基础教材内容,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加以注意。
二、明确《学习指导》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
《学习指导》分为内容提要、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思考与练习5大部分。
撰写《学习指导》的重要意义是补充组织行为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包括一些教育组织管理中新的研究成果。
组织行为学(教育)知识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教育)知识点梳理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
它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3学分、54学时。
以下是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表格。
本课程期末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判断并改错题,10小题,共30分。
3.论述题,从给出的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1小题,20分。
下面给大家梳理各章的重要知识点:第1章主要知识点1.“经济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2.“社会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3.“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4.“复杂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知识点提示1.“经济人”人性假设薛恩和麦格雷戈(X理论)都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必须有外界的经济性刺激物激励人的行为。
感情是非理性的,人由于具有感情而不能自控和自我约束。
根据这种假设,职工是计较型参与,组织用经济性奖酬和一套权力与控制系统来实行管理。
2.“社会人”人性假设梅约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社会人人性假设。
该假设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要求主管人员:更多注意工人的需要,关心工人心理上的健康,使他们的归属、尊重等心理需要得到实现。
3.“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Y理论认为:人们在实现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会寻求有责任感、挑战性的工作;在解决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要求主管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辅助者、支持者、帮助者。
要求在管理制度上给予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共同分享权力。
4.“复杂人”人性假设薛恩认为:人的需要可分成许多类,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 掌握组织行为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 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组织管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组织行为学简介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实践的关系。
2. 个体行为分析
- 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 个体行为的决策过程;
- 认知失调和情感失调。
3. 集体行为分析
- 集体行为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集体决策的方法和技巧;
- 集体协作的困境和解决方案。
4. 组织文化分析
- 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组织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 组织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 讲授理论知识;
- 小组案例分析;
- 课堂讨论;
- 观看相关影片。
四、教学评估
-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60%;
- 期末论文:40%。
五、参考资料
- 「组织行为学」,斯蒂芬·罗宾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
- 「行为组织学」,杰拉德·伯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 「组织文化传承与演变」,陈钦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第一章概述★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
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心理与行为2、群体心理与行为3、领导心理与行为4、组织心理与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情景性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3.系统性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4.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内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
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内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
组织内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
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及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微观教育组织:一般是指学校组织教育组织的特点:◆权力结构特点◆角色特点◆信息沟通特点教育组织中教师工作特点:1.育人性2.复杂性3.示范性4.个体性5.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教育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的一门学科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三个维度:◆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基础,态度和工作满意度,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基本的动机概念动机:从概念到应用情绪和心境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基础,理解工作团队沟通领导的基本观点当代领导问题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的基础,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2、多层次性3、情景性4、系统性5、实用性6、科学性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1、跨学科性2、多层次性3、情景性4、系统性5、实用性6、科学性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4实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理论价值:丰富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研究(二)实践意义:增进教育管理实践的有效性 1.提高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水平2.改进个体行为,促进自我实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组织行为学是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随着组织行为科学研究成果被教育管理界广泛重视普遍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早期实践(20世纪初)二、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三、从人际关系理论与行为科学阶段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研究四、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形成(20世纪50-70年代后一、早期实践(20世纪之前)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
以针的制造为例,10个工人如果每人分担一项具体任务,一天能生产48000个针。
但是如果10个工人各自为阵,分散和独立地去工作(如拉丝、剪断、磨尖、焊接等),这些人一天能生产10个针就很幸运了。
结论:分工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和技能,节省了由于变换工作而损耗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关注雇员,改善劳动条件是企业管理者的最佳投资。
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并试图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所以,被称为“人际关系之父”。
该时期侧重于研究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
二、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通过生铁搬运实验,提出计件工资制、按照标准操作法培训工人、建立企业职能制等,也关心劳动中人的因素,但有阶级局限性。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内容:1.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以提高工效;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3.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4.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5.管理和劳动分离2、法国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把管理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直到今天也是学者们研究管理过程及其职能的基础,并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被称为“管理理论之父”。
14条管理原则:(1)分工(2)权利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公平的报酬(8)适当集权和分权(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3、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也称为职权结构理论,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观点:明确的职权分工、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遵纪守法 6.理性关系7.固定工资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的影响★积极影响: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对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了上下衔接和明确分工的管理系统;2.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各级组织以明确的职责和权力,3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组织网络4.各级组织的领导人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其能力决定提升和任免。
★消极影响:第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抹煞了学校组织与工厂组织的区别等。
第二,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完全适用。
第三,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忽视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利于有效地调动起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群关系与行为科学阶段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研究(一)教育领域的民主思想(二)人群管理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三)行为科学研究及其对教育组织的影响(一)教育领域的民主思想时间:20世纪30年代以来倡导者:约翰.杜威观点:“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
”因此,让教师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管理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会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二)人群管理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霍桑试验即1924-1932年美国学者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
结论:工作物理环境的改善、报酬的提高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群体情感、安全、被尊重和社会规范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霍桑试验霍桑实验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一、照明实验。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
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
2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
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
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
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
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
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四、群体实验;梅奥等人在该试验中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
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