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分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动作捕捉实验报告分析

动作捕捉实验报告分析

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用)班级:031341320姓名:王璧莹学号:031341320实验成绩:实验时间:2016年4月13日实验地点:数字媒体实验室课程名称:动作捕捉技术实验类型:设计型实验题目:建模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maya各种模型的创建过程。

2、复习使用骨骼的创建、装配过程。

3、复习maya材质的绘制,并能熟练应用biln、Lamber等材质。

二、实验环境:计算机、maya2012三、实验内容1、模型的创建:ploygon建模与nurbs建模的结合使用。

2、材质的创建于与赋予:bilnn,Lambert,phong等材质的制作。

3、骨骼的创建与装配。

4、蒙皮以及权重的绘制。

四、实验步骤:(一)模型的创建1、导入素材图片2、创建一个盒子物体,缩放适当的大小,执行圆滑命令,使立方体变圆滑,切换到面元素级别,选择一半的面删除,选择一半的模型,单击edit--duplicate special命令后的小方块,打开复制面板,勾选instance,再把缩放的x轴改为-1,。

3、利用挤出命令挤出鼻子4、执行edit mesh --insert edge loop tool命令,在鼻子位置加线,确定鼻子的宽度,和高度(挤出)5、加线,切换到点or面or线元素级别,细致调节模型,制作完头部6、创建立方体适当缩放大小、调整方块段数,摆放到身体位置,把立方体在顶视图调整为扁圆柱,删除一半的面,进行关联复制7、加线,切换点面线元素调节细节,使其出现身体的形状8、创建圆柱,调整参数subdivisions axis段数,将圆柱摆放到胳膊的位置,加线,选择线元素,利用挤出使其产生肘部效果,调节细节,选择点元素,选择胳膊处的点依次吸附到身体上,再选择连接处的所有点,执行edit mesh --merge 命令,缝合点。

9、腿部的制作过程与胳膊的制作过程基本一致。

10、模型创建完成。

(二)材质的赋予选择身体的面,给予一个Lamber材质球,修改颜色为红色(三)骨骼绑定。

投篮姿势实验报告

投篮姿势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投篮是篮球运动中得分的主要手段,良好的投篮姿势对于提高投篮命中率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投篮姿势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为提高投篮技巧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投篮姿势的特点及优缺点;2. 分析不同投篮姿势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3. 探索提高投篮技巧的有效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10名具有一定篮球基础的男性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身高在175cm-180cm之间。

2. 实验器材:篮球场、篮球、秒表、记录表格等。

3. 实验分组:将1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人,分别称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篮球场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为实验组投篮区域,另一个区域为对照组投篮区域。

(2)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标准投篮姿势进行投篮,具体要求如下:a. 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b. 手持球姿势: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肘自然下垂,目视篮筐;c. 投篮动作:两脚同时发力,手臂向上伸展,手腕外翻,食指和中指拨球,使球从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飞出;d. 投篮后观察:记录实验组每次投篮的命中情况。

(3)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非标准投篮姿势进行投篮,具体要求如下:a. 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b. 手持球姿势: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肘自然下垂,目视篮筐;c. 投篮动作:与实验组相同,但在投篮过程中改变手臂伸展的角度和手腕翻转的方向;d. 投篮后观察:记录对照组每次投篮的命中情况。

5. 实验数据统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投篮命中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实验组投篮命中率:平均命中率为60%;b. 对照组投篮命中率:平均命中率为45%。

2. 实验分析:a. 实验组采用标准投篮姿势进行投篮,命中率较高,说明标准投篮姿势有助于提高投篮命中率;b. 对照组采用非标准投篮姿势进行投篮,命中率较低,说明非标准投篮姿势不利于提高投篮命中率;c.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投篮命中率,得出结论:标准投篮姿势对提高投篮命中率具有显著作用。

动力性动作分析

动力性动作分析

表4 XXX引体向上动作 “下降阶段”原动肌分析
环节 运动形式 主要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类型 (或关节)
双手

手肌
近固定 固定工作
前臂 上臂
在腕关节 微伸
在肘关节 伸
前臂屈肌
肱肌 肱二头肌
远固定 离心工作 远固定 离心工作
躯干 下肢
在肩关节 伸
垂伸
胸大肌 背阔肌
下肢肌
远固定 离心工作 上固定 加固工作
根据图2,下降阶段环节运动描述见表2。
表2 XXX引体向上动作 “下降阶段”环节运动描述
环节(或关节) 运动形式
双手

前臂在腕关节 微伸
上臂在肘关节

躯干在肩关节

下肢
伸直
3、分析各阶段环节运动时的原动肌及其工作
根据图1,引体阶段环节运动时的原动肌分 析见表3。
表3 XXX引体向上动作 “引体阶段”原动肌分析
• 5、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XXX同学引体向上动作分析 小结见表5。
表5 XXX引体向上动作分析小结
技术关键 主要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1、上臂在肘关节屈,肱二头肌、肱肌等远固定 条件下向心工作; 2、躯干在肩关节屈,胸大肌、背阔肌等远固定 条件下向心工作。
1、引体次数少; 2、下颌不能过杆。
1、肱二头肌、肱肌远固定条件下向心工作力量 不足; 2、胸大肌、背阔肌远固定条件下向心工作力量 不足。
动力性动作分析
一、方法步骤 二、动力性动作分析示例
一、方法步骤
• 1.收集图片资料 • 2.划分动作阶段 • 3.描述各阶段环节运动状况 • 4.分析原动肌及其工作 • 5.小结
1、收集图片资料

角色动态设计实验报告

角色动态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角色动态设计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X设计工作室实验目的:1. 熟悉角色动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提高角色动作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内容:一、实验背景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角色动态设计在游戏制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角色动态,能够增强游戏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掌握角色动态设计的基本技巧,提升角色动作的表现力。

二、实验过程1. 角色设计(1)确定角色类型:根据游戏背景和剧情,确定角色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

(2)绘制角色概念图:通过手绘或软件绘制,展现角色的外貌特征、服装风格等。

(3)角色建模:根据概念图,使用3D建模软件进行角色建模。

2. 角色动态设计(1)动作分析:分析角色在不同场景下的动作需求,如行走、跑步、跳跃、攻击、防御等。

(2)动作捕捉:使用动作捕捉设备,捕捉演员的真实动作,为角色动态提供参考。

(3)动画制作:根据动作分析结果和动作捕捉数据,使用动画软件进行角色动态制作。

3. 角色动态优化(1)动作流畅性:检查角色动作的流畅性,调整关键帧,确保动作自然。

(2)动作合理性:分析角色动作是否符合实际,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

(3)动作协调性:检查角色动作与其他角色动作的协调性,确保整体效果。

4. 角色动态测试(1)运行游戏:将角色动态应用到游戏中,进行测试。

(2)收集反馈:收集玩家对角色动态的反馈,分析优缺点。

(3)调整优化:根据反馈,对角色动态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角色动态设计效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设计了一个具有良好表现力的角色动态。

角色动作流畅、自然,符合实际,能够为游戏增添趣味性和沉浸感。

2.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动作捕捉设备不稳定:在动作捕捉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解决方法:及时更换设备,重新进行动作捕捉。

(2)动画软件操作不熟练:在动画制作过程中,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练,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第五章动作分析概况

第五章动作分析概况

第五章动作分析概况1. 引言动作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和研究人类动作的方法。

它在生物力学、运动控制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广泛应用。

本章将介绍动作分析的概况,包括动作分析的定义、动作分析的目的和应用,以及动作分析的常用方法。

2. 动作分析的定义动作分析是指对人类运动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以了解和评估运动的特征、运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运动控制的机制。

通过动作分析,可以深入研究人类的运动能力、运动技巧和运动表现,并为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提供依据。

3. 动作分析的目的和应用动作分析具有多个目的和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方面:3.1 运动技能评估动作分析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包括动作的准确性、速度、力量和灵活性等方面。

通过分析运动员的动作特征和运动过程中的错误,可以帮助运动员发现问题并改进技能。

3.2 运动训练指导动作分析为运动训练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通过分析运动员的动作过程,可以确定训练的重点和方向,设计相应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并监控训练效果。

3.3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动作分析可以帮助预测和预防运动损伤。

通过分析运动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良动作习惯,可以找出潜在的损伤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

同时,动作分析也可以在康复阶段对运动员进行个性化康复计划的制定和评估。

3.4 人机交互设计动作分析在人机交互设计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用户的动作特征和行为习惯,可以设计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交互界面和操作方式,提高用户体验和操作效率。

4. 动作分析的常用方法动作分析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常用的方法和技术也有很多。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动作分析方法:4.1 传感器测量传感器测量是动作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惯性测量单元(IMU)、压力敏感垫等传感器,可以实时地采集人体运动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2 视频分析视频分析是动作分析中最常见和直观的方法之一。

通过录制运动过程的视频,并使用视频分析软件对运动过程进行帧-by-帧的分析和标注,可以得到详细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参数。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题目: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双手协调是指通过两只手的配合,实现一定动作的精确、协调和高效进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任务需要我们运用双手进行协调操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双手协调的机制和变化规律,我们进行了一项双手协调实验。

本实验通过测量和分析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数据,以期对双手协调能力进行评估和研究,从而促进对双手协调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双手协调任务的表现,研究双手协调的能力和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

具体目的如下:1. 评估参与者的双手协调能力。

2. 分析不同条件(如任务难度、左右手优势等)对双手协调的影响。

3. 探讨双手协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措施。

三、实验设计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他们没有手部疾病或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没有进行过与双手协调相关的特殊训练。

2. 实验材料实验使用了一台计时仪器和一套双手协调任务的设备。

任务设备包括两个按钮和一个显示屏,参与者需要通过按下按钮来完成一系列指定的动作。

3. 实验过程参与者在实验室接受了实验指导后,进行了实验前的训练,熟悉任务的要求和操作方式。

然后,参与者开始正式的实验任务,在计时仪器的计时下,按照指示完成双手协调任务。

实验包括了不同难度的任务和不同手部优势的条件,每个条件下的任务需要重复进行三次,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记录和收集的数据,我们对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双手协调表现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 完成任务的时间我们对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任务难度越大,参与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越长;而左右手的优势并没有明显影响任务完成时间的差异。

2. 动作的准确性针对参与者完成任务时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

通过统计错误动作的次数和正确动作的次数,发现任务难度越大,错误动作的次数越多。

神经干动作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原理和传导过程;2.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测定方法;3.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是指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系列电生理现象。

当神经纤维膜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进而引起邻近神经纤维的兴奋和传导。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神经干动作电位,了解其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等参数。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器材:坐骨神经干标本、任氏液、刺激器、示波器、记录仪、玻璃分针、粗剪刀、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烧杯、滴管、蛙毁髓探针、BL-420N系统;3. 实验药品:2%普鲁卡因。

四、实验方法1. 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将蟾蜍麻醉后,解剖出坐骨神经干,置于任氏液中,用玻璃分针轻轻挑起,去除周围组织;2. 安装电极:将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分别固定在坐骨神经干的两端,连接BL-420N系统;3. 刺激和记录:启动刺激器,给予坐骨神经干一定强度的刺激,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记录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4. 重复实验:改变刺激强度,重复实验,观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变化规律。

五、实验结果1.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在实验条件下,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约为15.2 m/s;2. 不应期:在实验条件下,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约为0.5 ms;3. 刺激强度与传导速度的关系: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4. 刺激强度与不应期的关系: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动作电位不应期逐渐延长。

六、实验讨论1.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是,通过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的传播距离和时间,计算出传导速度;2. 不应期的产生原因: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的产生原因是,神经纤维在兴奋时,膜电位处于超极化状态,此时钠离子内流受到抑制,导致动作电位不能立即产生;3. 刺激强度与传导速度、不应期的关系:刺激强度与传导速度呈正相关,但并非线性关系;刺激强度与不应期呈正相关。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实验报告1. 引言人体动作识别是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方法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实验旨在通过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人体动作的准确识别并评估其性能。

2. 实验设计2.1 数据集本实验采用了UCF-101数据集作为训练和测试数据。

该数据集包含101个不同的动作类别,共计13,320个视频片段。

每个视频片段的分辨率为320x240,并且以每秒帧数的形式存储。

2.2 模型选择我们选择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作为我们的动作识别模型。

CNN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对于提取图像特征和模式识别具有良好的性能。

2.3 实验步骤步骤一:数据预处理。

将视频进行帧提取,并为每个帧进行归一化处理。

步骤二:构建CNN模型。

我们使用了包括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组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步骤三:模型训练与优化。

我们采用了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进行优化。

步骤四:模型评估。

使用测试数据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并计算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作为性能指标。

3. 实验结果通过对UCF-101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在测试数据集上,我们的模型实现了80%的准确率、75%的召回率和77%的F1值。

这表明我们的模型在人体动作识别任务中取得了较好的性能。

4. 讨论与分析我们将实验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工作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深度学习方法在人体动作识别任务中具有较高的性能,相较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其在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数据集的规模和质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数据集的选择和构建。

工业机器人动作规划算法实验报告

工业机器人动作规划算法实验报告

工业机器人动作规划算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精度,需要对其动作规划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动作规划算法的比较和分析,找到一种适合工业机器人的高效、精确的动作规划算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

二、实验设备和环境(一)实验设备1、工业机器人本体:选用了_____品牌的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型号为_____。

2、控制器:采用了与机器人本体配套的控制器,型号为_____。

3、传感器:包括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等,用于获取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环境信息。

4、计算机:用于运行机器人控制软件和算法程序,配置为_____。

(二)实验环境1、实验场地:在一个面积为_____平方米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场地内配备了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2、工作对象: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工业零部件,如螺栓、螺母、齿轮等,作为机器人的操作对象。

三、实验原理和算法(一)动作规划原理工业机器人的动作规划是指根据给定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确定机器人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运动路径和动作序列。

动作规划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工作空间的限制、避障要求以及任务的时间和精度要求等因素。

(二)常见动作规划算法1、基于路径点的规划算法这种算法通过预先设定一系列的路径点,然后让机器人依次经过这些路径点来完成任务。

路径点的确定通常需要人工干预,算法的灵活性较差,但计算简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任务。

2、基于样条曲线的规划算法利用样条曲线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如三次样条曲线、五次样条曲线等。

这种算法可以生成平滑的运动轨迹,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3、基于人工势场法的规划算法将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视为一个势场,目标点产生吸引力,障碍物产生排斥力,机器人在势场的作用下运动。

这种算法可以实现实时的避障规划,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4、基于随机采样的规划算法通过在工作空间中随机采样生成大量的路径点,然后从中筛选出可行的路径。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报告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报告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双手操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人机交互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然而,对于双手操作的运动控制与协调机制仍存在很多未知之处。

通过对双手操作进行系统的实验分析,可以揭示人类双手操作的特征与规律,为开发更为智能、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双手操作过程中手部运动的分析,研究双手操作的特征,探寻手部运动的协调机制与规律。

通过记录与分析参与者在进行双手操作任务时的手部运动数据,可以获得与双手操作有关的关键指标,进而揭示出双手操作的规律与特征。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单组设计,共招募了20位健康成年人作为参与者,他们都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且无手部运动障碍或慢性疾病。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完成一系列双手操作任务,包括抓取、放置、旋转等动作。

实验过程中,使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以及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记录与分析参与者的手部运动数据。

2.2 实验方法实验分为四个步骤:参与者指导、实验任务说明、实验过程记录与数据分析。

在参与者指导过程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与流程,介绍了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明确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在实验任务说明过程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详细说明了每个实验任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动作的要求、时间限制等。

在实验过程记录中,研究人员使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跟踪记录参与者手部的运动轨迹,并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手部的压力变化。

同时,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存档,并标注相应的任务与时间。

在数据分析部分,研究人员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关键指标,如动作时间、压力变化等,并进行可视化展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关于双手操作的一些重要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双手操作任务中,参与者对于手部运动的控制方式存在差异。

部分参与者更倾向于使用左手进行支撑,右手进行操作,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则更倾向于双手协同操作。

康复动作效果分析报告模板

康复动作效果分析报告模板

康复动作效果分析报告模板引言康复动作是指通过特定的身体运动和训练,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和改善。

本报告旨在对康复动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方法1. 对象:本次研究共纳入XX名患者,包括XX男性和XX女性,年龄范围为XX岁到XX岁。

2. 康复动作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选择了以下XX个康复动作进行研究。

3. 度量指标:使用XX量表/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XX量表/问卷/测量数据。

4. 实施时间:在指导下,患者每日/每周进行康复动作训练,持续时间为XX周/月。

结果1. 康复动作效果评估结果:根据量表/评估工具的得分,对患者进行了前后比较。

- 对于康复目标X,康复动作A的效果为:XX患者得分提高/下降了XX。

- 对于康复目标Y,康复动作B的效果为:XX患者得分提高/下降了XX。

- ...2. 康复动作效果统计分析结果:将患者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对于康复目标X,康复动作A的平均效果为:XX分。

- 对于康复目标Y,康复动作B的平均效果为:XX分。

- ...3. 患者满意度评估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如下:- 对于康复目标X,XX%的患者表示满意度较高。

- 对于康复目标Y,XX%的患者表示满意度较高。

- ...讨论与分析1. 康复动作效果分析:通过数值分析和满意度评估,我们得出了康复动作在不同康复目标上的效果。

2. 动作优化与改进: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满意度反馈,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康复动作进行优化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3. 限制与不确定性:精确评估康复动作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样本量不足、干预措施不一致等限制性因素。

4. 研究局限性与建议: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为了进一步提高康复动作的疗效,建议未来研究可以...结论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康复动作A对康复目标X的效果较好,可以在康复方案中推荐应用。

体育动作迁移实验报告

体育动作迁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动作技能迁移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内习得的动作技能对另一领域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在体育训练中,动作技能的迁移对运动员的技术提高和训练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运动项目间的动作技能迁移现象,为体育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验目的1. 探讨篮球与排球动作技能间的迁移效果。

2. 分析影响动作技能迁移的因素。

3. 为体育训练提供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其中10名篮球运动员,10名排球运动员,男女各半。

2. 实验器材:篮球、排球、秒表、动作分析系统等。

3. 实验设计:(1)篮球运动员进行排球发球动作训练,排球运动员进行篮球投篮动作训练,每组训练时间为30分钟,每周训练3次,持续4周。

(2)在训练前后,对两组运动员的动作技能进行测试,包括动作时间、动作幅度、动作准确性等指标。

(3)使用动作分析系统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录像分析,比较训练前后的动作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篮球运动员进行排球发球动作训练后,动作时间、动作幅度和动作准确性均有所提高,说明篮球技能对排球技能有正向迁移作用。

2. 排球运动员进行篮球投篮动作训练后,动作时间、动作幅度和动作准确性也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小于篮球运动员,说明排球技能对篮球技能的迁移效果较差。

3. 影响动作技能迁移的因素包括:(1)动作相似度:动作相似度越高,迁移效果越好。

(2)训练时间:训练时间越长,迁移效果越明显。

(3)训练方法: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迁移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1. 篮球与排球动作技能间存在一定的迁移现象,篮球技能对排球技能有正向迁移作用,排球技能对篮球技能的迁移效果较差。

2. 在体育训练中,应根据动作技能的相似度、训练时间和训练方法等因素,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提高动作技能的迁移效果。

3. 教练员应注重动作技能的分解与组合,提高运动员的动作理解和掌握能力,为动作技能的迁移奠定基础。

动作运镜设计实验报告

动作运镜设计实验报告

动作运镜设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电影观众感官体验的因素之一——动作运镜设计。

通过对不同动作运镜设计的电影片段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设计对观众的视觉和情感的影响程度。

实验方法材料准备本实验使用电影片段作为材料,包括不同类型的电影片段,如动作片、爱情片、恐怖片等等。

每个片段的长度约为3分钟。

实验设计1. 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会邀请观影时长超过5年的影迷,对照组则为普通观众。

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将分别观看不同类型电影片段。

实验组会观看采用具有创新设计的动作运镜技巧的片段,而对照组将观看传统动作运镜设计的片段。

4. 在观影过程中,参与者的观影反应将被摄像机录制下来。

数据收集实验结束后,我们将收集并分析以下数据:1. 参与者观影反应的视频记录。

2. 参与者对片段中不同动作运镜设计的评分。

3. 参与者的情感反应,包括情绪和心率等。

数据分析通过视频记录,我们将分析参与者的观影反应,包括表情变化、视线移动等。

同时,我们将根据参与者的评分和情感反应,评估不同动作运镜设计对观众体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针对所有参与者和不同组别的数据,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观影反应:实验组的观影反应相对对照组更积极和集中。

实验组的参与者表现出更多的情感表达,如笑声和惊喜等。

此外,实验组观影时的目光移动更频繁,对画面细节更敏感。

2. 评分结果:实验组对片段中的动作运镜设计评分较高,表明他们更喜欢创新和独特的运镜技巧。

对照组对传统动作运镜设计评分较高,说明他们更喜欢经典和稳定的运镜方式。

3. 情感反应:实验组的情感反应更加强烈,比如更明显的紧张和兴奋。

对照组的情感反应相对较为平稳。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证实了动作运镜设计对电影观众的感官体验有重要影响。

创新和独特的动作运镜设计能够增强观众的兴奋和投入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反应。

实验组的观众对此类设计表示高度赞赏,认为它们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

双手作业分析实验报告

双手作业分析实验报告

双⼿作业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的1. 学会绘制双⼿作业图。

2. 学会对双⼿作业图所记录的现状进⾏分析。

⼆、使⽤仪器、材料汽车转向器、装拆⼯具、铅笔、橡⽪等。

三、实验过程1. 选择装配转向器上盖的重复性装配⼯作为研究分析对象。

2. 观察⼯作情况,熟悉⼯作过程。

3. 绘制⼯作地布置简图,标明各种零件、⼯具、设备的相互位置。

4. 表头部分布置参看教材P125图5-13。

5. 从图的中间取适当间隔,画两条垂直线,⽤来记录代表动作的符号。

其垂直线右边代表右⼿操作,左边代表左⼿操作,并留有动作叙述栏。

6. 观看操作⼈员左右⼿的各项动作,⽤相应的符号记录在垂直线旁,并依照时间顺序和相对关系将左右⼿并列在该符号的旁边,另⽤⽂字简明加以说明。

记录时应注意,⼀次记录⼀只⼿的动作,⼀般应从⼯作最多的⼀只⼿开始,记录完⼀只⼿,再记录另⼀只⼿。

7. 研究合适的“起点”及“终点”。

8. 同⼀的时间发⽣动动作,应在同⼀⽔平线上予以记录,不同时间发⽣动的动作,应按时间发⽣的顺序在不同的⽔平线上记录。

9.考查、分析记录。

10.在以上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ECRS”原则进⾏改进。

11.绘制改进后的双⼿操作程序图。

12.统计其成果。

四、绘制转向器上盖装配的双⼿作业分析图1.现⾏⽅案:2.改进⽅案:五、分析评价现⾏⽅案和改进⽅案对现⾏⽅法进⾏5W1H提问及ECRS四⼤原则改善,此改善⽅法基本上达到双⼿同时对称的动作原则。

从现⾏⽅法的双⼿作业分析图可以发现,现⾏⽅法的主要问题是:双⼿动作不对称,⼀⼿持物,另⼀只⼿往复动作,完成上盖安装需多次重复拿起放下螺栓,重复将螺栓套⼊垫圈。

改良⽅法取消了⼀⼿持物,另⼀⼿的往复动作,且改为双⼿同时拿起垫圈套⼊螺栓,改善了双⼿的对称性,减少了等待时间和持住的现象,效率显著提⾼。

也可以在可以考虑在⼯作台上弄个紧固装置,这样可以解放⼀只⼿⼲其他事。

六、思考题1、双⼿作业分析的意义与作⽤是什么?答:作⽤:(1)研究双⼿的动作及其平衡,左右⼿分⼯是否恰到好处。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概述:手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讨手的动作稳定性,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评估手的稳定性水平。

通过了解手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手的功能和限制,并为改善手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实验一:手的静态稳定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测试手在静止状态下的稳定性。

首先,被试者将手放在桌子上,保持放松的状态。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量仪器记录手的微小抖动。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手的静态稳定性水平。

实验二:手的动态稳定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测试手在动态状态下的稳定性。

被试者将手握住一个物体,例如一个杯子,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动作,如旋转、摆动等。

我们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手的运动轨迹,并通过分析图像数据来评估手的动态稳定性。

实验三:手的协调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测试手的协调性。

被试者将进行一系列的手指运动,如弹钢琴、打字等。

我们使用传感器记录手指的运动轨迹,并通过分析数据来评估手的协调性水平。

实验四:手的精确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测试手的精确性。

被试者将进行一系列的手指精细运动,如穿针引线、拧螺丝等。

我们使用测量仪器记录手的运动轨迹,并通过分析数据来评估手的精确性水平。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手在静态状态下的稳定性较高,表明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姿势。

2. 手在动态状态下的稳定性较差,表明手在进行复杂的动作时容易出现抖动。

3. 手的协调性水平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大多数人的手指协调性较高。

4. 手的精确性水平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大多数人的手指精确性较高。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手的动作稳定性。

手的静态稳定性较高,但在动态状态下容易出现抖动。

手的协调性和精确性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大多数人的手指协调性和精确性较高。

这些发现对于改善手的稳定性和开发相关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手的稳定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和技术手段提高手的稳定性水平。

幼儿粗大运动实验报告

幼儿粗大运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和记录幼儿在不同月龄阶段的粗大运动发育情况,了解幼儿从出生到幼儿期的粗大运动发育规律,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0-3岁幼儿,共分为四个年龄组:0-6个月、7-12个月、13-18个月、19-24个月。

2. 实验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及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粗大运动行为,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

(2)记录法:详细记录每个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动作完成程度等。

(3)评定法:根据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评定量表对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水平进行评定。

三、实验结果1. 0-6个月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在这个阶段,幼儿主要表现为抬头、翻身等基本动作。

具体如下:- 0-1个月:新生儿颈肌完全无力,俯卧位时臀高头低,有瞬间抬头能力。

- 2个月:短暂抬头,臀和头部可以同高。

- 3个月:完成肘支撑,抬头45度,可以翻至侧卧位。

- 4个月:抬头90度,头部高于臀部,可以由仰卧位翻至俯卧位。

2. 7-12个月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粗大运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具体如下:- 5个月:双手或前臂支撑,抬头90度,手、口、眼协调。

- 6个月:随意运动增多,抬头大于90度,可以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出现坐位。

- 7个月:双手或单手支撑,支撑向后成坐位,基本可以发育成直腰坐。

- 8个月:胸部可以离床,在坐位时可以扭身,有的孩子出现俯爬动作。

- 9个月:手或肘支撑,腹部可以离床,在坐位时可以随意变换体位,爬行时可以后退移动,可以抓着东西来扶站。

3. 13-18个月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粗大运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具体如下:- 10个月:可以独立站立,双手、双膝跪地爬行。

- 11个月:可以尝试行走,但需要搀扶。

- 12个月:可以独立行走,但动作不稳定。

4. 19-24个月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粗大运动能力更加完善。

动作技能迁移实验报告

动作技能迁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动作技能迁移是指在学习一项新的动作技能时,已掌握的旧动作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这一现象在体育、教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探讨动作技能迁移的规律,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已掌握的旧动作技能对新技能学习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动作技能迁移的规律,分析已掌握的旧动作技能对新技能学习的影响;2. 为体育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教学效果;3. 为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器材:篮球、篮球场、秒表、记录纸等。

3. 实验分组:(1)实验组:先进行篮球运球技能训练,然后进行投篮技能训练。

(2)对照组:先进行投篮技能训练,然后进行篮球运球技能训练。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篮球运球和投篮技能的测试,记录测试成绩。

(2)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篮球运球技能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对照组进行为期4周的投篮技能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4)训练结束后,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篮球运球和投篮技能的测试,记录测试成绩。

(5)对比分析两组实验对象的测试成绩,探讨动作技能迁移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前,两组实验对象的篮球运球和投篮技能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

2. 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在篮球运球技能测试中成绩提高明显,投篮技能测试成绩提高不明显;对照组在投篮技能测试中成绩提高明显,篮球运球技能测试成绩提高不明显。

3. 对比分析两组实验对象的测试成绩,发现实验组在篮球运球技能测试中的成绩提高与投篮技能测试中的成绩提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已掌握的篮球运球技能对新技能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照组在投篮技能测试中的成绩提高与篮球运球技能测试中的成绩提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已掌握的投篮技能对新技能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五、实验结论1. 已掌握的旧动作技能对新技能学习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动作分析——精选推荐

动作分析——精选推荐

动作分析
⼀.实验⽬的
1.握动素分析⽅法。

2.了解动作分析原则。

⼆.实验原理
动素分析就是通过观察作业者⼿⾜动作和眼头等动作,把动作的顺序和⽅法与两⼿、眼的活动联系起来详尽地分析,⽤动素符号记录和分类,找出动作顺序和⽅法存在的问题、单⼿等待、不合理及浪费的动作等问题并加以改善的⼀种⽅法。

从⽽寻求省时、省⼒、安全和最经济的动作,使操作更加简便有效,减轻⼯作疲劳,降低劳动强度,提⾼⼯作效率。

三.实验仪器与器材
1.计算机
2.达宝易软件
3.纸张、铅笔、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根据录像内容观察作业者的作业内容,要求注意每⼀个细节,反复观看,熟悉⼯作过程。

2.记录每⼀个动作绘制动素图。

3.参照达宝易软件的分析结果进⾏对⽐。

4.应⽤动作经济原则进⾏简要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因素,采取措施消除⽆效动素,尽量减少辅助动素,从⽽将加⼯过程进⾏优化。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绘制动素分析表并对作业过程进⾏记录分析。

六.思考题
1.划分动素分析的重⼤意义是什么?
2.现代企业,在趋于机械化、⾃动化的今天,进⾏动作研究还有何现实意义?。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2. 通过动作分析实验,我学会了如何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来解析运动动作。

3. 实验中使用的各种仪器和设备让我对运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4. 动作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让我对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 实验过程中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同学们的讨论碰撞着火花,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6. 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动作分析实验为我提供了一个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8. 通过动作分析实验,我认识到运动动作的细微变化会对整个运动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9. 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让我更加注重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10. 动作分析实验让我意识到运动控制和调整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11. 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让我培养了细致入微和耐心观察的能力。

12.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运动技能的训练和提高需要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方法。

13. 动作分析实验让我更加珍惜和善用身体,深入了解身体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14. 实验中的失败和挫折让我更加坚持和勇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5. 动作分析实验让我对运动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提高了对体育运动和运动训练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16.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启示。

17. 动作分析实验让我对运动控制和协调的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动作类实验报告

动作类实验报告

动作类实验报告1. 引言运动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改善身体机能,还有助于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本实验旨在探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来监测和评估运动的效果。

2. 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并通过科学方法评估运动的效果。

2.2 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2. 设计运动方案,根据实验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运动类型、强度和时长;3. 实施运动方案,每周进行3次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4. 在实施运动方案的过程中,每周记录一次实验者的运动情况,并对运动时的心率、血压进行测量;5. 实验持续8周后,再次对实验者进行身体检查,并比较实验前后的数据。

3. 实验结果实验者A是一位18岁女性,身高165cm,体重55kg,没有基础性疾病。

根据实验者的情况,设计了一套适宜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在实施运动方案的过程中,记录了实验者的运动情况、心率和血压等数据。

经过8周的运动后,实验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变。

实验前,实验者的体重为55kg,BMI为20.2,血压正常。

经过8周的运动后,实验者的体重下降到52kg,BMI降至19.1,血压也有所下降。

此外,实验者的心率变得更加稳定,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

4. 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运动可以有效帮助减重。

实验者的体重在8周内下降了3kg,BMI值也有所降低,说明运动对减肥有明显的效果。

2. 运动有助于调节血压。

实验者的血压在实施运动方案后有所下降,说明运动可以改善血压状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运动使心率更稳定。

通过8周的运动,实验者的心率变得更加稳定,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

这表明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心血管健康。

5.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是显著的。

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减重,调节血压,还可以提高心率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学生学号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基础工业工程
开课学院机电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赵秀栩
学生姓名XX
学生专业班级工业工程2013级
2014-- 2015学年第 1 学期
ﻬ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
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

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

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

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

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

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观测点考核目标成绩组成
实验预
习1.预习报告
2.提问
3.对于设计型实验,着重考查设计方案的
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对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
的认识程度,对实验方
案的设计能力
20%
实验过
程1.是否按时参加实验
2.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
3.对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
4.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实验原始记录的完整程度
6.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态
度、基本操作技能;严谨
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
精神
30%
结果分
析1.所分析结果是否用原始记录数据
2.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4.对于综合实验,各项内容之间是否有分
析、比较与判断等
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
理和现象分析的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能力;事实求实的精神
50%
实验课程名称:__基础工业工程__
实验项目名称动作分析实验成绩
实验者XX 专业班级XX 组别XX
同组者XX 实验日期2014年3月22

一部分: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等)
实验目的: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
部位的动作内容,把握实际情况,并将上述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进
点。

具体是指:1.了解操作者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动作顺序和方法;2.了解以两手为中心的人
体各部位是否尽可能同时动作,是否相互联系;3.明确各种动作的目的,动作过程中必要动作和
不必要动作;4.了解必要动作中两手的平衡。

实验意义:1.为减轻作业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而找出动作存在的问题;2.探讨最适当的动作顺序、方法及人体各部位动作的同时实施;3.探讨最适合于动作的工、夹具和作业范围内工件、材料、工夹具的位置布置。

实验基本原理:通过对以人为主的工序的详细研究,使作业者、作业对象、作业工具三者之间科学合理地布置和安排,使得作业动作顺序合理,方法得当,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作业工时消耗、缩短整个作业时间,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实验方法:视频分析+动作分析+动素分析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录像机、装有ISE软件的电脑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1)在分析表中填写必要的事项;(2)观察、分解、记录动作;(3)整理
分析结果,填写总结表;(4)填写作业现场布置表;(5)讨论分析结果,确定改进方案。

第二部分:实验过程记录(可加页)(包括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
实验过程记录:1.打开ISE软件——“方法研究”——“产品工序数据库”——“添加产品”——“产品工艺”——“添加产线”——“产品工序”——“添加工序”。

2.“视频管理器”——产品框中输入“CPC-040”,自动匹配新建的产品及产线——选择“DV 视频路径”——选择右边的视频及左边的工序后点击“一对一关联”——“移到服务器”。

3.选择“动作分析”——产品框中输入“CPC-040”,自动匹配新建的产品的视频——“下一步”,开始分析。

4.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操作结果界面
动素数量统计饼状图
作业性质统计饼状图
作业时间类别统计
动素考核
教师签字__________
第三部分结果与讨论(可加页)
一、实验结果分析(包括数据处理、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因素讨论、综合分析和结论等)分析与改进:
二、小结、建议及体会
三、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