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过程中苯丙烷代谢的若干生理指标

合集下载

陈世品,男,1968年生,福建南平人,中共党员,副教授,....doc

陈世品,男,1968年生,福建南平人,中共党员,副教授,....doc

陈世品,男,1968年生,福建南平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林学院副院长兼统计系主任。

199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森林培育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森林培育专业,获博士学位。

福建省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会员、福建省油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树木分类、林木栽培、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植物和植被监测。

(一)主持的项目1. 闽台种子植物区系比较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 外源激素对油茶芽苗砧嵌合体的作用效应,福建省教育厅3. 黄楮林生态学特征研究,福建农林大学青年科研基金4. 优良中小径竹培育及高效经营示范,福建省科技厅5. 观赏野牡丹选育与推广,福建省林业厅6. 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调查,武夷山景区管委会7.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和植被监测,武夷山景区管委会8.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永安天宝岩保护区管理局9. 茶绒杜鹃优良苗木繁育及园林应用研究,三明市园林管理处10. 三明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三明市园林管理处11. 永安市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永安市园林管理处12. 福建农林大学网络植物地图构建,福建农林大学13. 福建省森林生态功能建设基础、任务与对策,福建省财政厅(二)参与的项目13. 漳平市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福建省花协14. 福建省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科技厅15. 油茶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分子鉴别,福建省科技厅16. 油茶种质创新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福建省发改委17. 福建省油茶优良种质区域化试验及良种选评与示范,福建省科技厅18. 福州市油茶优良种质评比与良种推广示范,国家林业局19. 钟萼木、水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分子鉴定,福建省林业厅20. 亚热带地带性植被重建的造林技术研究,福建省林业厅(三)论著、成果1.陈世品.福建青冈林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258-262.2.陈世品.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24(2):122-126.3.陈世品.武夷山风景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福建林业科技,2004,31(2):16-19.4.陈世品.福建青冈林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生活型特征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222-225.5.陈世品,陈存及.福建省漳平市野生观赏植物.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1):16-18,34.6.陈世品,陈辉,黎茂彪,吴继林,吴锦华.垦复干扰对糙花少穗竹秆径分布的影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3):254-258.7.陈世品,陈辉,刘玉宝,李芳,吴颖.亚热带主要经济树种在园林中的应用.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60-64.8.陈世品,黎茂彪,陈爱玲.不同坡位糙花少穗竹林养分分配格局.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3):193-198.9.陈世品,黎茂彪,陈辉,吴继林,吴锦华.垦复干扰对糙花少穗竹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4):303-307.10.陈世品,马祥庆,林开敏.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37-41.11.冯金玲,杨志坚,陈辉,陈世品,刘玉宝.油茶芽苗砧嫁接体的亲和性生理.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1):24-30.12.冯金玲,杨志坚,陈世品,刘玉宝,陈辉.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过程中苯丙烷代谢的若干生理指标.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3):264-270.13.游水生,叶功富,陈世品,高伟,韩孟孟.福建东山岛种子植物区系科的分析.广西植物,2011,31(1):52-58.14.曹祖宁,陈昌雄,陈世品,林国锋,朱业辉.天然小叶青冈物种多样性研究.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09,2:82-84.15.黄启堂,黄启堂,陈世品.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18(3):81-87.16.王妍,陈辉,陈世品,刘杏娥.福建壳斗科部分植物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广西植物,2009,29(2):198-201.17.杨青,陈世品,邹利清,连培华.浙江桂叶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生物质化学工程,2009,43(3):25-27.18.游水生,叶功富,徐俊森,陈世品,崔冬冬.福建东山岛海岸带潺槁树种群生命表分析.广西植物,2009,29(1):96-102.19.陈辉,刘佳洁,刘国敏,刘玉宝,冯金玲,李阿池,陈世品.油茶F1代试验林优良杂交组合及亲本的选择.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28(4):304-309.20.董建文,黄启堂,陈世品,林金国.杉木林迹地近自然恢复苦竹群落的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5):1218-1224.21.李文松,刘金福,林思祖,陈世品,刘宝,刘玉宝,阙晨曦,何中声.三明市梅列区北山风景林综合评价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8):144-150.22.杨志坚,陈辉,陈世品,冯金玲,雷金勇.糙花少穗竹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6):592-596.23.游水生,叶功富,陈世品,张思玉.不同采伐更新模式对米槠群落植物物种β多样性的影响.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6):600-607.24.陈爱玲,林思祖,陈世品,陈元镇.杉木连栽地上闽楠与杉木林分凋落物特征比较.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4):289-293.25.冯金玲,陈辉,杨志坚,陈世品.锥栗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和选择.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1):22-25.26.刘宝,陈存及,陈世品,李生.闽楠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3):210-213.27.刘宝,陈存及,陈世品,张国防,李柱国,彭东辉.福建明溪闽楠天然林群落种间竞争的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25(2):117-120.28.刘玉宝,陈世品.福建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经济植物资源调查.林业科技开发,2005,19(6):19-22.29.陈存及,陈新芳,刘金福,董建文,陈世品.人工—天然杉阔混交林种群生态位及竞争研究.林业科学,2004,40(1):78-83.30.冯金玲,陈辉,陈世品,杨志坚.锥栗成熟胚离体培养初报.经济林研究,2004,22(3):29-31.31.胡晓静,陈存及,陈世品,陈美高,彭东辉,梁彦兰.细柄阿丁枫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555-558.32.黄启堂,刘国强,陈世品.福建省公路绿化树种选择研究.福建林业科技,2004,31(2):59-61.33.黄启堂,郑建平,陈世品.福建省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用藤本植物选择体系的研究.福建林业科技,2004,31(1):14-16.34.梁彦兰,陈存及,陈世品,彭东辉,张国防.永春牛姆林青钱柳天然林群落区系成分分析.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24(3):229-232.35.陈彦,陈世品.超临界C02萃取樟科植物叶片的工艺.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2):136-140.36.曹永慧,陈存及,赖培淼,刘金福,陈世品,董建文.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种间联结的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2):124-127.37.李生,陈存及,曹永慧,陈世品,刘金福,董建文.乳源木莲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3):374-378.38.陈彦,陈世品.超临界流体萃取樟科植物的工艺研究.林产化工通讯,2002,36(6):7-11.39.陈世品. 天宝岩原生药用植物.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0.马祥庆,李建民,刘春华,陈世品,黄清麟,刘爱琴,陈国瑞,黄勇来,潘标志,陈绍栓.福建青冈种群生态学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完整版)茶树育种学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茶树育种学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茶树育种学习题及答案《茶树育种学》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茶树染色体以x=(15)为基数,在体细胞中为(30)条,在性细胞中为(15)条。

2.作为核型分析的染色体,一般以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为基本形态。

3.茶树有丝分裂标本常以种子用沙培1周长出的(幼根)为材料。

4.茶树树型分为(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三种。

5.茶树学名是用(属名)、(种加词)和(命名人姓名的缩写)组成。

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的植物学拉丁文全名是(Camellia sinensis cv. Fuding-dabaicha)6.茶树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7.以无性繁殖方法生产树苗,其后代个体基因是杂合的,品种内个体之间基因型是(相同的)。

8.气温(低)的地区向气温(高)的地区引种茶树,一般能够适应。

9.云南等省的一些大叶种引种到安徽北部等地区,难以种植成功,主要是(冬季极限最低气温)比原产地低得多。

10.南方茶树品种北引后,其最低分枝部位(降低)。

11.南方茶树品种北引后,新梢茶多酚含量(减少)。

12.茶苗移栽通常在(春初)或(秋末冬初)进行。

13.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和成活率,从而定向地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

14.(基因重组)是茶树有性群体中造成不同个体遗传组成差别的主要来源。

15.(基因突变)是茶树无性系品种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

16.(自然选择)是按茶树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方向进行的,选择的结果使茶树更适应自然环境条件。

17.(人工选择)是根据社会的经济要求或人类的喜好,从自然界混杂的茶树群体中或人工创造的原始材料中,选择需要的类型和个体。

18.表型方差可以分为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两部分。

19.遗传力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

20.通过与产量因子密切相关地一些性状,如(树高)、(树幅)、(叶片光合强度)、(幼年茶树定型修剪枝叶重量)、(单株芽叶数)、(新梢着叶数)、(百芽重)、(发芽密度)、(扦插苗发根数)、(根干重)和(抽梢率)等,可间接判断某品种的产量。

不同工序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的变化

不同工序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的变化

不同工序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的变化袁毅【摘要】To control the increase of benzo(a)pyrene(BaP)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and make the oil quality in line with national edible safety standards,the BaP content was tracked and detected in every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The key proces-ses and the control method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ldewed camellia oleifera seed and improper control of press process were the factors of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BaP. A good way to reduce the content of BaP in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is to optimize the adsorption of BaP.%为控制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苯并(α)芘含量的增加,使油茶籽油质量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要求,从原料质量的把控开始,对油茶籽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苯并(α)芘含量的跟踪测定,确定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引起苯并(α)芘含量增加的关键环节,探讨控制方法。

结果表明:霉变的油茶籽、压榨工艺控制不当是引起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苯并(α)芘含量大幅增加的因素,优选具有吸附苯并(α)芘作用的脱色剂是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的一个好方法。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分析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分析

I FOOD INDUSTRY I 109FOOD INDUSTRY I THEORY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分析文 唐后乐 马骥邵阳学院茶籽油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如果不严格优化具体的操作流程,非常有可能产生苯并(a )芘。

因此,要想减少此成分的产生,需要加强对多种精炼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油茶籽油作为当前世界上,最为优良的重要食用植物油,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说,中国的粮油学会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油茶籽油的生产流程,降低苯并(a )芘的含量。

由于油茶籽油苯并(a )芘超标,并不是油茶籽油本身固有的,更不是制油工艺中所存在的固有缺陷,通常情况下如果应用浸出法对油茶籽油生产,并不会导致油脂中苯并(a )芘超标。

要想在新时期,加强对苯并(a )芘含量的控制,需要积极应用正确的精炼方法。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食用苯并(a )芘超标油会不会出现癌症这个问题加强了重视。

我国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专家认为,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不用担心,如果食用了苯并(a )芘超标这类食用油会引发癌症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苯并(a )芘致癌的两个前提,就是要足够量和足够长的时间。

其次,苯并(a )芘在人体中的代谢速度比较快,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累积这种情况。

三、导致苯并(a)芘的产生因素由于苯并(a )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属于环境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整体分布比较广泛,在大气、水以及土壤等环境中都有存在。

研究发现,油脂中出现苯并(a )芘的因素非常复杂,一般在原料到加工的各环节都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生产和加工的安全性,对其中的苯并(a )芘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了油茶籽油的高质量生产。

相关的研究发现,如果在精炼工序中出现了问题,会增加油茶籽油中苯并(a )芘的含量,影响油茶籽油食用的安全性。

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a )芘的含量。

油茶砧和茶穗嫁接后苗期叶片形态和次级代谢物含量的变化

油茶砧和茶穗嫁接后苗期叶片形态和次级代谢物含量的变化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7, 25(1): 35 ~ 42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Received : 2016-06-29 Accepted : 2016-08-15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1300576), the “Twelfth Five-year P lan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ject (Grant No. 2011BAD01B01), the Project for Key Laboratory in Anhui Province (Grant No. 10111406022), and the Anhui Major Demonstration Project for Leading Talent Team and Tea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 DENG Wei-wei, female,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Major in tea metabolism and biotechnology. E-mail: dengweiwei@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cwan@油茶砧和茶穗嫁接后苗期叶片形态和次级代谢物含量的变化邓威威, 范妍冰, 顾辰辰, 李大祥, 宛晓春*(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6)摘要:为了解茶/油茶嫁接苗叶片在形态和代谢产物上的变化,以茶…舒茶早‟品种(Camellia sinensis …Shuchazao‟)为接穗,大别山野生油茶(C. oleifera )为砧木进行根颈嫁接,对嫁接体、茶树和油茶的叶片形态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研究。

苯丙氨酸、茉莉酸甲酯对百里香不定芽基础代谢及精油提取率的影响

苯丙氨酸、茉莉酸甲酯对百里香不定芽基础代谢及精油提取率的影响

苯丙氨酸、茉莉酸甲酯对百里香不定芽基础代谢及精油提取率的影响作者:李晓东徐世千张建国鲁朝辉于燕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4期摘要:以离体培养的百里香不定芽为材料,研究添加不同浓度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对不定芽生长过程中基础生理代谢、精油提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添加供试浓度Phe、MJ显著提高了百里香不定芽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其含量随着Phe、MJ浓度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适宜浓度的Phe、MJ增强不定芽中SOD、POD、PAL活性,抑制PPO活性,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其中添加100 mg/L Phe、150 mg/L MJ效果最佳。

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百里香精油,添加100 mg/L Phe、150 μmol/L MJ的提取率分别为042%、0.39%,分别比对照(0.31%)高35.5%、25.8%。

关键词:苯丙氨酸;茉莉酸甲酯;百里香;生理代谢;精油提取率中图分类号: S567.23+9.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4-0245-05百里香(Thymus vulgaris L.)是唇形科(Lamiaceae)百里香属(Thymus)多年生芳香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芳香和药用植物,同时也可作为环保、观赏以及蜜源植物,极具开发价值[1]。

百里香植株花茎叶可提取芳香油,百里香精油是重要的天然香料、天然防腐剂以及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广泛的商业价值[2-4],其主要成分百里酚、香芹酚可以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5];同时百里香提取物还具有化感作用[6-7],有望成为新型的生物除草剂。

百里香精油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但是野生百里香资源有限,而且栽培百里香的生长周期长且提取率很低。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各种途径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其中刺激剂的利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是植物必需的一种氨基酸,它可以作为碳源以及通过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在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中,苯丙氨酸还是合成一些木质素、生物碱、黄酮、异黄酮以及香豆素等次生物质的重要前体[8]。

6BA和赤霉素对油茶穗条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6BA和赤霉素对油茶穗条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第43卷第1期广西林业科学Vol.43No.1 2014年3月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Mar.2014文章编号:1006-1126-2014(1)-0005-056BA和赤霉素对油茶穗条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陈国臣1,曾雯珺1,金颐熙2,王东雪1,李开祥1(1.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油茶良种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530002;2.广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530033)摘要:为了研究6BA和赤霉素对2-3年生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采穗圃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于生理分化期对其进行4种浓度的喷施,采用细胞分裂素免疫分析法测定穗条的内源激素含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2种外源激素均能促进油茶穗条的营养生长,其中500mg/L的6-BA对油茶穗条生长和有效叶芽个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浓度的升高影响效果递减;2000mg/L的赤霉素对穗条长度的促进效果最好,有效叶芽个数也有显著增加。

2种激素对穗条粗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2种激素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了油茶穗条的生殖生长,1500mg/L的6-BA可以显著促进花芽的分化,而浓度为500mg/L时有抑制花芽分化的作用;赤霉素浓度为1500mg/L时可促进花芽分化、抑制穗条生长,浓度为500、1000、2000mg/L时对植株的花芽芽分化有一定的抑制,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花芽的孕育与ABA/GA、ABA/IAA、ZR的平衡与综合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油茶;穗条;6BA;赤霉素;内源激素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Effects of6BA and Gibberellin on Scions Growth and EndogenousHormones of Camellia oleiferaCHEN Guo-chen1,ZENG Wen-jun1,JIN Yi-xi2,WANG Dong-xue1,LI Kai-xiang1*(1.Guangxi ForestryResearch Institute,Improved Variety and Cultivation EngineeringResearch Center of Oil-tea Camellia in Guangxi,Nanning530002,China;2.Guangxi Forestry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Nanning53003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effects of6BA and gibberellin on scion growth and endogenous hormones of 2-3years Camellia cutting orchard,four kinds of concentration were sprayed in the period of Camellia 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The way of cytokinins immune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endogenous hormone content of sc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two exogenous hormones could promote vegetative growth of scions,among which500mg/L6-BA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mo-ting scions growth and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buds,but the effect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ncen-tration.2000mg/L gibberellin promoted scions length with the best effect.In addition,the number of收稿日期:2014-01-20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123004-1A);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E100379);广西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林科201209号)作者简介:陈国臣(1964—),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茶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

茶树C代谢与N代谢总结

茶树C代谢与N代谢总结

茶树(耐阴喜阳,喜湿,喜铵,耐铵,聚铝,聚锰,嫌钙)光照C代谢(多酚18-36%,糖20-25%:淀粉,糖纤维),茶树鲜叶含碳量约11%光为二级代谢的进行提供必要先质(如糖)光对温度效应起调节作用,直接影响酶活性变化,特别对酯型儿茶素生物合成的重要酶系活性影响显著。

光照有利于茶树体内PAL(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提高,从而有利于儿茶素合成。

光照同时还能加速儿茶素降解,影响儿茶素(12-24%)在茶树体内的存在量。

茶树接受日光照射,受光时高,碳素同化量也高。

光照对酯型儿茶素消长影响明显,光强,日照量大,茶叶中儿茶素尤其酯型儿茶素增加尤为显著。

N代谢(氨基酸1-4%,茶氨酸占游离氨基酸的60-70%;蛋白质20-30%,咖啡碱3-5%),茶树鲜叶含氮量约5%可溶性含N物主要氨基酸、咖啡碱适度遮光茶树中咖啡碱含量高于自然光,表明光照不利于咖啡碱合成茶氨酸代谢与儿茶素代谢相互沟通,相互制约蛋白质含量约为22%,难溶于水的谷蛋白占80%,在茶汤中呈胶体状,对茶汤保持清亮和胶体溶胶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其余20%为白蛋白,球蛋白,精蛋白,其中,40%的白蛋白能溶于水,对于增进茶汤滋味品质有重要影响。

光强度和日照量大,有利于碳素代谢,且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含N化合物代谢凡有利于N代谢的多种光照因素,必然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积累红橙光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同化与糖类合成蓝紫光促进蛋白质合成光照下,茶鲜叶中谷氨酰胺分解为谷氨酸,而谷氨酸是茶氨酸合成的前体,在弱光或一定光强下谷氨酸大量积累,酶促作用加速茶氨酸合成;在强光下,一定浓度的茶氨酸受光易分解。

强光下高档鲜叶茶氨酸以分解为主;中、低档鲜叶以合成为主。

遮光提高氨基酸含量:(抑制分解)茶氨酸是根部生物合成的产物,随地上部分生长,茶氨酸输送到正在生长的叶组织,为正在进行的细胞分裂提供N素营养,如果此时光合作用旺盛,茶氨酸的分解代谢加速,其C架积极参加与多酚类或其他相关物质的代谢,因此大量积累了有机C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s at T i ustedf r c fdvlp etbten t us ed gaigu i n C me/ l e n h el g b t c: ods s h ie n eo eeom n e e h n r se r t n n i a /a o ir ad teha n r c e w e e fn o / e a f i
adtepl hnl iae( P n o p eo x s P O)at ie ft a igu i a os nf at frne h u e n et eo r k h y od cit so h g fn no hdn i icn d eec .T enmbradt m f e v i er t n gi i h i ba pitnteg fn no h s lg a idcs ie n a df m tehai on .T ecr l i s e enP cit sad on i h at guinp yi o c ie f r t t o e n w ud h or a o t e P at ie r i oil n d eie r h l g etn b w O vi n
F N i.n Y N h-a C E h.i LU Y 。a C N H i E G J 1 g , A G Z iin , H N S i n , I ubo , HE u , ni j p
( . o eeo Co i c ; . o eeo oet , uinA r ut eadF rs nvrt, uh u Fj n30 0 , hn ) 1 C l g f rpS e e 2 C l g f rsy Fj gi l r n oet U ie i F zo , ui 50 2 C ia l c n l F r a c u y r sy a
2 1 年 5月 01
油茶 芽苗砧嫁接 口愈合过程 中 苯丙烷代谢的若干生理指标
冯金玲 杨志坚 陈世品 , , , 刘玉宝 陈 辉 ,
(. 1福建农林大学作物 学院;. 2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建 福州 300 ) 502
摘要: 为探讨油茶芽苗砧嫁 接 1和对 照实生苗愈伤 口的发育差异 , 理后的 2 5 d 2 1 在处 — 5 对嫁接 口和愈伤 口间隔取样 , 测 检 苯丙烷代谢若 干生理指标 . 果表明 : I的苯丙氨酸解 氨酶 ( A ) 结 嫁接 : 1 P L 活性极 显著低 于愈伤 口 ; 化物酶 ( O ) 性在 过氧 PD活 嫁接后 的第 1 3 天极显著高于愈伤 口; 木重量 、 维素含量 、 原酸含量 、 4— 5 苗 纤 绿 多酚 氧化酶 (P ) PO 活性 与愈伤 口无显 著差 异; 各生理指标变化的拐点数量和所处时间与愈伤 口不同. 相关分析表明 : 口的 P O活性与苗木重量 , 酸含 量与纤 嫁接 P 绿原 维素含量 , 绿原酸含量与苗木重量之间的相关性与愈伤 口相 当; 绿原酸含量 与 PO活性 , P 绿原酸含量 与 P D活性 , O 纤维素含 量与苗木重量之 间的相关性 明显高于愈伤 1; PO活性与 P D活性,P 5而 P 1 O P O活性与纤维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却低于愈伤 口. 关键词 : 油茶 ; 芽苗砧嫁接 ; 苯丙烷代谢 ; 愈伤 口; 生理指 标 中图分类号 : 5 59 S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4 0 2 1 )30 6 -7 1 157 (0 1 0 -240 6
S mep y ilgc lp e y p o a od mea oi h r ce si o h soo ia h n l r p n i t b l c a a tr c n
d vl ign r e rfn n no a e i o i r ee pn u e edgat gu i f m l lf a o s s i o C l ee a
n cn y hg e.C mp rdw t eh a n o n f i a f ih r o ae h t e l gw u d,tew ih e dig h o tn f el oe h o tn f hooe i cd l i h i h eg t s eln ,tec ne t l s ,tec ne t lrgncai f o oc u l oc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a o u a gi l r n oet nvrt N trl cec dt n o rl f j nA r ut eadF rsyU i s y( a a SineE io ) n Fi c u r ei u i
第4 o卷 Leabharlann 3期 w u d h e tmae aswee s mp e i n e v li o n ,te t s trl r a ld w t it r a n 2—5 a s atr t ame t n o h soo ia h n l r p od mea i h 5 d y f t n ,a d s me p y il gc l e yp o a i t・ e r e p n
e i ii e ee esrd h h nl nn a moi ys P L cvts eg fn inw r h hys nf at w r bl dcsw r m aue .T ep ey ai m na ae( A )at ie fh a ig no e i l gicnl l e cn l a e l i i ot r t u e g i i yo ta ehai on .D r g1 h nt e n w ud u n 4—3 as f rram n, epr iae( D)atie fh a i n nw r hgl s — h l g i 5dy t et et t eo ds P ae t h x O cvtso t g fn u i e i y i ii er t g o e h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