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知道的60幅中国名画之5《秋林图》
秋林画法秋林画法——魏紫熙山水画基本技法
秋林画法秋林画法——魏紫熙山水画基本技法
丛林画法与此图相比,较为“实”,此秋林则较“虚”。
画丛林时,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树种不同,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此幅秋林图,近处小柏树两株,后景多为枯树。
一重一轻一密一疏,已定画面情趣。
此画着重点在于用墨以泼墨为主,活而滋润。
树枝画好后,再用极淡墨染之,使枯树烟润,一反萧疏荒寒之感。
全画完成之后添加夹叶或以朱、赭点画,宜疏不宜密,则秋意更浓。
画法如下:
1. 先以浓淡兼之的较重浓墨画前面两棵有叶之树,叶用直笔点。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2. 用次浓墨勾画两株树下部的小树及枝干。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3. 画左右两侧枯树,用笔松且淡,要画得滋润。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4. 远处数棵一一画出。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5. 用较淡墨点画枯叶。
全图淡墨收拾。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6 . 染色:赭墨勾画树干、点叶
二、石岩叠泉画法(技法书64页图38)先以卧笔横皴为主勾画出近景较亮的山石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随即用浓墨侧锋笔法靠山石下方画出泉水左侧山崖的暗部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再以同样的方法画出泉水右侧的山崖,泉水上口点画小石块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后景左侧山石以浓湿之墨画出小石块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最后以大笔勾染远处泉水完成全图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三、作业
1. 根据技法书图68完成“秋林”一幅。
此为魏莉老师课堂教学所画。
宋佚名《秋林观泉图》鉴赏
宋佚名《秋林观泉图》鉴赏
开阔的画面(画芯24×114.5厘米)为我们展示的是溪流丛林间高台上二长者相向而坐,指点谈论;身后古木郁沉、崖石峻拔;左边飞瀑从古树岩隙间直泻而下,水中矶石兀立,波纹回环;萧萧落叶随风漂游,暗示出秋天的气节。
本幅上无名款,钤盖的所有印章也都是收藏印。
如此一来,这名画暂时还无“主”了。
好在后面还有一段跋文:“南宋画家高手推李晞古第一。
今观此《濠濮(pú)图》,林木蓊郁、山川浩淼(miǎo),展阅一过,恍令人神游其间。
至于着意之潇洒,运笔之雄健,全无画工俗习,真所谓‘士大夫气’也。
高宗比诸唐李思训,信不诬哉!范允临”。
这是有关此件作品作者、主题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我们只能反过头来,从画面本身来印证此图与李唐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比对存世公认的李唐真迹(当然,如若对有关李唐的一切烂熟于胸,这一切就显得多余):主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山小景图卷》、北宋巨幅山水典范《万壑松风图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晋文公复国图》,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赫赫名迹《采薇图卷》和破损严重的《长夏江寺图卷》等。
局部高清。
及象书画秋林读书图
及象书画秋林读书图前些日子呢看了一幅大英博物馆做的3D版的国画,印象还是蛮深刻的,感叹这些老外对中国艺术研究得是很透彻。
今天又翻到了,索性呢就编辑下分享给大家,今天就来聊聊明代画家项圣谟的秋林读书图。
项圣谟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他爷爷大收藏家项元汴,你有可能听说过,就是那位在古画上盖章比乾隆还要多的老爷子。
就比如褚遂良版的兰亭序上,乾隆就盖了十多枚印章,而项元汴呢盖了九十八枚之多,史称巨能盖。
不过能在上面盖章呢也证明人家曾经拥有过这些好东西。
据统计,故宫一共收藏书画作品是四千六百多件,其中两千一九十件是经过项元汴之手。
所以呢作为他的孙子,项圣谟从小呢就能受到这些古代顶级书画的耳濡目染,也为他成为一代丹青高手打好了基础。
咱们再回到这幅作品上来,跟随着飞鸟的视角进入画面,穿过树林、山涧,趟过小溪河流,身临其境的体验国画的水墨山水之美。
伴随着镜头的逐渐拉近,在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内,一个书生呢正在耕读沉思,这时画面大大地增加了感染力,赋予了人文气息。
项圣谟画画呢不像后来董其昌那么拙普,还有点宋代绘画的严谨性,布局上是大开大合,意境明净清雅,所以呢他的画看起来还算是蛮舒服的,既有学术性还有观赏性,做到了雅俗共赏。
董其昌对此评价就是有宋代范宽山水神品之长,还有元人书画之气韵。
绘画技法上呢,以水墨略施淡彩,而这个色彩呢淡而不薄,用笔上是凝重秀逸,山有嶙峋之风,树有娇艳之色相,画面中好像有一股冷艳的暗香在浮动,气韵不凡。
画面中有读书人物的造型,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要明确一下文人画的概念,通俗来讲,就是不以画画为生的读书人画的画就叫文人画。
文人画呢是由唐代诗人王维提出的,经过宋代苏轼、赵孟頫等人的完善和发展,到了元代呢就达到了最高峰。
在古代,家里有个门框就会贴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对联,希望自家呢也能够成为书香门第世家。
因为耕是生产力,是农业文明赖以生存的条件,读呢是生产关系、科举制度、文学艺术等等,所以耕读二字呢就成为了古代的最佳拍档。
从《秋林读书图》看项圣谟的山水初成
从《秋林读书图》看项圣谟的山水初成作者:***来源:《收藏·拍卖》2020年第10期《秋林读书图》是项圣谟早期山水画的代表,是其融纪实性与意象性于一体的艺术佳构。
在画中,既可看到师法文徵明(1470—1559)细致山水一路的痕迹,亦可见其独擅胜场的“项松”风采。
画中,山麓为山涧、山石与参差不齐的矮树及参天的古松。
沿着山泉上溯,为茂林掩映下的草庐,庐中一人临窗而坐,捧读诗书,不时抬首仰望窗外。
茂林中红叶与绿叶交错,繁密而不紊乱。
山腰处,一老者骑着水牛下山,一手牵着缰绳,一手举鞭。
一白衣少年肩扛薪柴,从山阴处走出。
次第而上,为若隐若现的茅屋及鳞次栉比的树石。
山脊处为露出半截的古塔及陡峭的石壁。
山顶为飞泻的瀑布、云烟缭绕的悬崖和起伏连绵的山峰。
远处则为白云环绕的峰峦及大片的留白。
其缀满红叶的密林与文徵明笔致工细的风格相近,在文徵明的代表性山水画如《真赏斋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松壑飞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兰亭修禊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密集而细腻的树叶,就很能看出应为此图的源流。
而画中最具视觉效果的蓝色、红色、绿色、浅绛、焦墨和焦茶色,为繁复的画面增添了亮点。
这一特色,正是包括文徵明在内的很多“吴门画派”画家中较为常见的。
故在此画中,文氏风格有迹可循。
唯独于山麓处的两株古松,和其成熟时期的风格相近,由此可知“项松”的风貌,在其艺术生涯中很早便已初具雏形。
项圣谟题识曰:“秋林读书。
余游白岳,时值秋杪,沿途山色,溪声绕匝,白云红树,野炊樵径,村落茅屋,或遇杖引僧归,或见童驱犊返。
每得句便下溪濡墨书之,及归,自梅口放舟,至淛,面面皆山,翠如流而欲滴,空巗飞雨,溪石巉岩,巨细合流,危滩奔激,天边落碧,屋底蒸云,黄叶满红,青烟断岸,变幻万状,一时无能作收拾法,以尽归纸笔间,徒有抱恨已耳。
兹偶坐疑雨斋中,朔风短晷,壶酒炉香,阅图史以闲情,据琴书而兴感,援豪作此,聊以适宜,得如此一室读书于中,吾愿足矣。
太精彩!项圣谟山水画《秋林读书图》3D还原
太精彩!项圣谟山水画《秋林读书图》3D还原如果给你一次机会,让你“走”进画卷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立体的、真实的山水,让你与古人在画中山水同游。
你敢相信吗?最近,大英博物馆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他们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3D的中国山水画影片(3D影片版权|大英博物馆)前一秒,画面仍是静止的后一秒,便进入了3D画卷中通过3D技术,进入古老的山水间神游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不知觉间已进入画中世界跟随飞鸟进入画中穿过树林山间淌过小溪河流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丰富的细节伴随镜头逐渐走近在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内人物正襟危坐画面极其具有故事感仔细看,画里能寻觅到砍柴的樵夫和牛背上的老翁正缓缓归矣。
俯瞰连绵远山原来画中藏有如此壮丽景色一段短短2分钟影片观看次数达到200多万就算不懂中国艺术的老外都在惊叹3D的古典中国山水令人无比神往几乎全世界都看到四百年前的中国正是明代项圣谟的《秋林读书图》▼原画作:明代项圣谟的《秋林读书图》▼项圣谟《秋林读书图》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胥山樵、逸叟等,浙江嘉兴人。
祖父项元汴,为明末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
伯父项德新也善画。
他受家庭环境熏染,从小喜爱绘画,才华早露。
项圣谟善画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山水见长,不受当时各种流派的影响,而于自己的家藏中,直接向古人学习,广泛地吸收前人的创作经验,山水画融汇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严谨和元人的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特别对乔木的刻画,寓巧于拙,形象鲜明强烈。
尤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之誉。
笔墨情景思致,缺一不可 溥儒《秋林图》赏析
笔墨情景思致,缺一不可溥儒《秋林图》赏析
陈姗
【期刊名称】《收藏与投资》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正>爱新觉罗家的后裔多有才华出众者,在艺坛上声名卓著者有溥心畬(溥儒)、溥松窗(溥佺)、溥雪斋(溥伒)、溥敦斋、傅佐、启功、愛新觉罗·毓嵉、爱新觉罗·紫薇等人,其中尤以溥儒为最杰出者。
一、溥儒其人溥儒皇室后人的身份,以及自幼受到的琴棋书画方面的良好的综合教育,再加上具有更多的接触观览临摹名人字画的机会,使他的笔墨格外华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陈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2
【相关文献】
1.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赏析罗聘《岁寒三友图》 [J], 汪平
2.积学储宝思致不凡——浅谈王克文山水画的传统修养与笔墨传承 [J],
3.溥儒《烟溪泛舟图》赏析 [J], 焦东雪;
4.溥儒《烟溪泛舟图》赏析 [J], 焦东雪
5.以图促学三用三思——基于整体教学理念的小学英语主情景图应用研究 [J], 沈怡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黄公望绘画观--以《秋林烟霭图》为例
I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探析黄公望绘画观—以《秋林烟霭图》为例尹虹王伯伦山东建筑大学摘要:"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这是善住在《谷响集》中对黄公望的评价,通过此评价,世人足以感受到黄公望在当时画坛中杰出地位,也足以代表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成就。
黄公望的传世作品很多,其中尤以《富春山居图》最负盛名,而他晚年的作品《秋林烟霭图》则更加清晰的反应了他的艺术主张,充分的表现了其晚年的绘画特点,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同时代的画家无法睥睨的。
下面笔者就简要地分析一下黄公望的艺术主张在其画作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黄公望绘画观元四家三远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49-02一、黄公望其人黄公望,元代画家,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精工书法,在诗词散曲方面也颇有成就;曾任书吏,后被诬入狱,出狱后常年隐居于虞山。
在隐居生活中,由于长期观望自然山川,黄公望便对江河大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观望虞山之景的朝暮变化,注重师法造化,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在其晚年时居于富春江畔,便是在此地创作了《富春山居图》,画中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之景,山川绵延起伏,树木丰茂,笔墨灵动,意境苍茫,景简意长,是其水墨山水中的杰出之作。
除了自己感悟山川之外,黄公望还曾师从赵孟頫、董源、李成等人,在晚年后集百家之长,大变其法,变革自己的艺术语言自成一家,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开创了山水画创作的新风貌,对后世山水画创作影响巨大,故为元四家之首。
二、黄公望其画黄公望的作品除了广为流传的《富春山居图》外,还有《秋林烟霭图》,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临摹学习了黄公望的长卷《秋林烟霭图》并略有启发,画面以一步一景的方式,描绘了富春山秋天的景色。
初观这幅长卷,笔者大致将画面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近景,富春江岸水色草木葱茏,可见江上渔舟垂钓,悠然闲适;二是中景,山峦起伏群峰竞秀,山间可以看到点缀的茅屋和房舍,景色葱郁,山咼水远;三是远景,水天一色,色墨交融,意境深幽,远远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名称】秋林放犊图【年代】宋【作者】李唐【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芯】80 x 45 CM【材质】绢本设色立轴本期每日读一画介绍的作品为南宋李唐的《秋林放犊图》,此图描绘了溪岸平坡间大树数株,红叶繁密,布满画面。
地上的落叶稀疏,点出秋意。
一牛犊于树下仰首长鸣,溪旁一牧童,弯着腰,用双手捧水玩耍。
整个画面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图景物刻画入微,树干、树叶均用双钩填色法,用笔粗壮劲健,树叶繁而不乱,密而不窒;远树用淡墨点画,疏疏落落、层次分明。
画中主体牧童与牛犊更是以精致的笔调描绘得神情兼备。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秋林放犊图》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李唐存在争议。
画面右方上有“李唐”字款,有专家学者认为系后来添加。
画面上钤清人梁清标(焦林居士),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等印七方,其他印款不清。
《石渠宝笈初编》着录。
清宫旧藏,清以前流传经过不清,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南宋画家的作品。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局部《秋林放犊图》构图简洁,完全不同于北宋的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
图中树木刻画细微,树干树叶用双勾填色法,用笔粗壮有力,树叶繁杂而不乱,密集而不窒息。
远树用淡墨点画,疏落有致。
画中的孩童和牛犊更是神形兼备。
正这幅图看出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细微观察。
从构图形式看虽是南宋的边角构图法,但依旧有北宋遗风,所以应为南宋初期的画作,是宋传世画作不可多得的佳作。
宋李唐《秋林放犊图》局部《秋林放犊图》的视线着重放在树林中和牛犊身上,画家用诗意的手法去表达出了秋林放犊的主题。
此画绘溪岸平坡间一孩童正在放牛的景象。
画中正吃草牛犊好像被什么声音所惊起,引起了注意,抬头向天空望去,像是在看那秋风扫下的落叶,又像在看那树上悲鸣的秋鸟。
放牛的孩童在边上的小溪独自一个人在掬水玩耍,早已忘记了一边正在吃草的牛犊。
大树数株,布满了整个画面,其中两株红叶繁密。
秋风微吹,扫落几片树叶点出秋意,整个画面一片秋天的景象。
倪瓒存——《秋林野兴图》
倪瓒存——《秋林野兴图》倪瓒《秋林野兴图》这幅画创作于1339年,倪瓒时年38岁。
画面上的提拔,写出了他的灵感来源——【我为小山画《秋林野兴图》后,九月中旬他携画而来,请我题词。
恰巧上月十五,我看见经鉏斋前木樨花开得正盛,因而赋诗一首。
今年自春天起,至今无一日有好兴致,只写下这一首诗,姑且记录在左边】:政喜秋生研席凉,卷帘微露净衣裳。
林扉洞户发新兴,翠雨黄云笼远床。
竹粉因风晴靡靡,杉幢承月夜苍苍。
焚香底用添金鸭,落蕊仍宜副枕囊。
已卯秋九月十四日云林生倪瓒《秋林野兴图》题跋之一透过绘画,我们能感知倪瓒的审美与意趣,而通过文学,我们能窥见他的日常生活。
画史中的倪瓒,是一个一尘不染的高士形象,洁癖、清高,总有拒人千里的感觉,但在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凡人,对于秋天到来的欣喜。
“近来几个月一直闷闷不乐,好在遣人闷怀的秋天来了。
”说这话时的倪瓒,像个噘着嘴的小孩儿。
倪瓒画中的意象,例如山中的屋舍、松柏,都是前人运用得非常普遍的,但他浪漫的思绪,又能发展出“竹粉因风晴靡靡,杉幢承月夜苍苍”这样的新意,竹叶在风中摩擦,窸窣作响;杉树托起月亮,又令人感到夜色苍凉。
习惯了城市夜晚的灯火,我们有多久没有感触到这样的夜色了。
当杉树托起冰冷的月亮时,诗意已经烘托到了高点,而后迅速地落下,用一只镀金的鸭子回归现实,那是他案头的小香炉。
而后,你能看到一个在弯腰的倪瓒,他把木樨花的花瓣捡起,塞进他香喷喷的枕囊。
这时目光再回到画面,这幅画的意趣,或许会变得与之前有所不同。
它是倪瓒惯用的构图:一条江流分开近景与远山,只是作为早期作品,它明显尚未成熟。
但它的意思已经到了——垂直的、由宋代绘画提炼出的林木,点染浓淡相交、堆叠讲究的石块,以及简单朴素的草亭,犹如三位一体,构筑起倪瓒的绘画世界。
而在这一幅画中,草亭中竟然有一位文士,这是在他其他画作中极难见到的。
在山水画中,人物是作者与观者交流的媒介,借助小人,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画中,想象以画中人的视角面对风景。
中国画《秋林亭子图》画法步骤解析
中国画《秋林亭子图》画法步骤解析
点击关注国画圈的朋友,都在这里
关注后,可进入微信最大国画论坛!
人物画山水画水墨画院体画工笔画文人画花鸟画...国画相关,应有尽有
点击标题下方國畵,一键免费关注
第一步勾勒
此图略成“之”字形,近景从底中部向左上延伸,转而右上。
左上方为远坡远山。
用木炭条按大形圈出位置,上留天,右下有水,走向转而有序。
然后用淡墨勾出树形、石形、亭子、坪台。
掸掉炭痕后,按近浓远淡的原则,从下边近景勾勒,次及中景、远景。
第二步皴、擦
以披麻皴为主,皴后用干笔侧锋擦出山石质感。
第三步:点、染
此图点子甚多,树有介字点、松叶点、横点、圆夹叶等,而出石苔点有立点、横点(小米点)。
米点为皴的一部分,点时注意区分明暗。
最后用淡墨染点叶树、山石暗部及远山。
夹叶和房顶留白,周围用淡墨衬托。
需深重部分,趁湿加墨。
提示:临摹“四”作品,意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但勿追求繁琐。
每幅画完成后,挂起来与范画对照,最后加以收拾。
文章均源自互联,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网原作者所有)。
刘松年《秋林纵牧图》-宋代描绘二位牧童放羊情景国画高清大图赏析
刘松年《秋林纵牧图》-宋代描绘二位牧童放羊情景国画高清大
图赏析
《秋林纵牧图》,宋代,刘松年,立轴,绢本设色,纵96.3厘米,横46.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林纵牧图》绘金色秋林,二位牧童放羊的情景。
上端两棵大树,根深叶茂,秋景中有红叶和青红叶,画法用干笔皴擦点染,整幅
画面金碧辉煌。
全图笔法精工,形象生动,具有丰收喜悦之气。
此图人物景色相当十富,用笔清劲,重设色,衣服及树叶构成青绿色上调,而于果实等处略拖朱色,造成冷暖色调的变化,用水墨小斧劈皴染山石,轮廓转折自然,树枝瘦劲,透过背景巧妙地展现出高超的写实技巧,也可以看出画家在人物、山水、花鸟、畜兽等各种画科上都有很深的功力,可谓兼长众美。
秋林纵牧图
《秋林纵牧图》简介:绢本,立轴,设色;纵96.3厘米,横46.6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秋林纵牧图》:作品描绘的是两个牧童在放羊的场景,画的上部两棵大树,根深叶茂,秋景中有红叶和青红叶,画法用干笔皴擦点染,整幅画面金碧辉煌。
全图笔法精工,形象生动,具有丰收喜悦之气。
明沈周《秋林闲钓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沈周《秋林闲钓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沈周秋林闲钓图轴 152.4x62.9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人。
虽经荐举,隐居不出。
擅画山水、花鸟,画名甚大,自成风格,形成“吴门派”,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诗宗白居易、陆游、苏轼。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
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
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
沈周中年时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
晚年时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
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大师笔下的秋色国画,美翻了中国!
大师笔下的秋色国画,美翻了中国!
吴冠中小镇秋色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风十里,不如在这里遇见你湖光山色,和风细雨五彩斑驳交织出的美丽,让时间都静止一到秋天,就美成了一幅画
张大千高秋图
张大千秋山红树图
张大千秋江野鹜图
张大千临赵孟頫秋林载酒
张大千巫峡清秋
张大千巫峡清秋
张大千巫峡清秋
张大千秋山图
张大千秋山晓色
林风眠秋色
林风眠秋林暮艳
林风眠山村秋色
林风眠秋山林影
林风眠秋林
李可染枫林暮晚
李可染爱晚亭
李可染漓江秋
李可染秋山红遍
李可染丹霞枫林
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傅抱石秋山图
傅抱石金陵秋色
傅抱石敬亭秋
傅抱石秋山访友
傅抱石泰华秋色
吴冠中山村秋色
吴冠中溪畔金秋
吴冠中金秋
吴冠中北国之秋
吴冠中秋雨梧桐
吴冠中梧桐入秋
吴冠中秋声赋。
元黄公望《秋林烟霭图》
元黄公望《秋林烟霭图》×▲元黄公望《秋林烟霭图》黄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元代画家。
自称浙江平阳人。
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曾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加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晚年居住杭州筲箕泉,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
尤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
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
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绘画创作风格在绘画风格上,黄公望崇尚自然,讲求写意。
他注重师法造化,常常深入自然,细心观察自然界在风、雾、雨、雪、空气和阳光下的变化,捕捉四季不同的景色,探究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灵性。
他重视对景写生,强调对实际景物的观察以及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故其所画的山水有着很强的生机和活力。
他常年居住在虞山富春山一带,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他随身携带纸笔,见到使他激动的景色即刻摹写下来。
由于他的创作是来自于他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将淡泊宁和的情感与山水的气韵合一,因此达到了自然浑成的至美境域。
他的画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他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
×黄公望由于常年活动于江南水乡,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给他以深刻的感染,对比宋郭熙的“三远”进行了修改创新,《写山水诀》云:“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他以“阔远”代替了郭熙的“深远”,反映了他对山水画意境新的追求。
国画精赏明沈贞《秋林观瀑图》轴(苏州市博物馆藏)
国画精赏明沈贞《秋林观瀑图》轴(苏州市博物馆藏)
【国画精赏】
明沈贞《秋林观瀑图》轴
(苏州市博物馆藏)
沈贞(1400-1482)一名贞吉,号南齐、陶然道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画家沈周的伯父。
工唐律,善绘事,山水取法董源,略具烟林清旷、平淡天真之趣。
远师董源,其妙处又直逼宋人,落笔严谨,不苟作。
弟恒吉亦能诗画,家中僮仆,皆谙文墨。
明沈贞秋林观瀑图轴纸本设色 143x61cm 苏州市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高耸突兀的山峰上,溪水从山顶上的密林间跌宕而出,在前川化为瀑布,穿过云端,直挂而下。
山腰和山谷之间,云雾笼罩。
画中笔法秀润,描绘精严,墨色清淡,赋彩妍雅,景物奇崛而布置平稳,境界寂静而幽深。
画面上方画家题写道:“秋林霜重叶痕斑,白发萧萧二老闲。
握手相逢无个事,不因论水更论山。
”颇有意趣。
元陶复初《秋林小隐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元陶复初《秋林小隐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元陶复初秋林小隐图轴
【年代】元
【简介】纸本,浅设色,70×28.7公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隐居深山,远离尘世,一直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所以不单是历代文学家有许多的作品是描写隐居生活,在绘画方面,也有很多反映出遯世归隐生活的画作。
远在唐代的卢鸿和王维就曾以隐居生活作为他们创作的题材,卢鸿曾经把他所隐居地方的景物绘成《草堂十志图》,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尚存摹本。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把辋川一带的景物画成《辋川图》。
到了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更形发达,因为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社会发生极大的变动,汉人备受欺凌。
文人的身份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
所以当时的文人大多隐居不仕,对于异族统治采取消极的态度去面对。
本图作者陶复初,字明本,号介野老人,生卒年不详。
他在家乡浙江天台山附近坐馆教书,虽然因为现实的生活问题无法归隐山林,但是他内心却对离世独居的生活极为向往。
本幅《秋林小隐》图,当是其明志之作。
董其昌《秋林逸舍图》
董其昌《秋林逸舍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晚明董其昌(1555--1636)是极为重要的山水画家。
早年师法黄公望,中年学习董源、巨然,后又学宋元名家。
《明史》说他“集宋、元诸家之长,行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由此足见董画在当时的声望之著。
董其昌的山水画,古雅秀逸,颇具笔墨意趣,以平淡天真取胜。
从传世作品看,董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为水墨或兼用浅绛法,比较常见,占董氏山水画的绝大部分;另一种是青绿设色画,有时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他注重师法古人,但不为陈法所拘,在对笔墨的认识上,有独特的见解和造诣。
在墨的运用上,能干湿并用,干而不枯,湿而浑厚。
在树、石等形象的塑造上,讲究姿态组合的形式美,不强调写实,而强调韵致和欣赏性。
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故戴本孝称董其昌的画“力透纸背,真以书法为画法耳”(董其昌《雪霁图》题记)。
因而他所作的山水画,烟云流润,柔中有骨,运笔转折灵变,用墨干湿浓淡兼之,层次分明。
画风蕴蓄丰厚,清隽雅逸,拙中带秀,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着,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他与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人分为南北两派,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他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
《画引》在评价时,说他“诚为开山祖也”。
董其昌的艺术成正如他的自述:“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在董其昌的作品中,常常可见其题署“学某某法”、“用某某笔意”,虽然如今所见大多以董氏自己的面目为多,但可以想见,在他早年的学习阶段是如何汲取历代大师的营养。
董氏临仿的先辈从五代的荆、关、董、巨,到宋代的李成、郭熙、二米、夏圭;从元代赵孟俯、黄、王、倪、吴四家到离他不远的沈周,模拟名哲佳制;技法从杨升的没骨法、赵大年、赵孟俯的青绿法,到黄公望的浅绛法,广采诸家画法,不拘泥于一招一式,也不局限于一家一派。
董其昌曾说:“画家以古人为师,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从师古人到师造化,董氏认为自然高于古人,是画家最终模拟的对象。
沈周《秋林小集图》
沈周《秋林小集图》明沈周秋林小集图立轴水墨纸本成交价2240万元【作品赏析】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
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
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巨挚。
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沈周的绘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一是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
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
二是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使文人画的理念更为清晰和强化。
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相融汇。
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
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
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本幅写于弘治甲子年(1504年),自题跋云:“荆棘生(不辨)古道荒,世情风雨易炎凉。
酒杯对面常肝胆,缓急从人卒在亡。
鼠腐鸢饥殊得得,蝉痴螳黠苦忙忙。
与君且卧茅檐下,九仞高云看凤皇。
弘治甲子仲冬念三日之夕,与秋林狄先生西川孙君灯下小聚。
因感夫世态之数更,人情之不古。
遂成此律惟可与二公发叹而已,更莫拈出取憎于时也。
沈周。
”是幅写沈周两友来访,三人簇灯于茅舍之中,感慨世间人情,寂落清远。
山石用淡皴带染,画格清苍。
石田翁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四十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六十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
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
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画家简介
•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 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 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 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 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 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 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 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知识延伸
《新安江舟中作》
名画档案
• • • • • •
名 称:《秋林图》 作 者:黄宾虹 创作时间:现代 尺 寸:纵122.8 厘米,横48.8 厘米 材 料:纸本,设色 收 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名画赏析 黄宾虹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他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合古人造
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分别以六十岁和七十岁为分界期。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 黄宾虹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从黄宾虹的画中可以发现古代某家 笔法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仿古人。 在他的山水画中,笔多繁重,湿笔较多,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元气淋漓,笔苍墨润,以厚 见长,厚中含雄,其心境是纵恣奔放。从色彩上看,他的作品中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有 水晕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黄宾虹在学识 上的渊博和在书画实践上的丰富,使得他在画论画史研究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总结中国画 用笔用墨的规律,他提出 5种笔法,即平、圆、留、重、变;7 种墨法,即浓、淡、泼、破、 渍、焦、宿。 黄宾虹在运用时,比较出众的,一是破墨法,包括淡破浓、浓破谈,水破墨、墨破水,墨破 色、色破墨等;二是渍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黄宾虹的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 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总之,黄宾虹的山水画以浑厚的笔 墨层次,表达了他对山水自然丰富的视觉映象和内心感受,并达到蕴含力量而不粗疏、高雅 文气而不纤柔的境地,具有浑厚华滋的个人特色。对黄宾虹的绘画实践来说,从西方绘画中 获得启发最大的是“线条意识”。在传统的中国画概念里,没有“线条”这个词,与之相近 的是“皴法”。 从黄宾虹才开始用“线条”一词,使思路跳出了古人创造的各种线条形态,可以不再用南北 宗的套路来束缚笔法,以新的线条形态来表现“法、理、情、意、力、气”。 这幅《秋林图》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近景为山坡,坡上古松苍郁,山路曲折盘 旋于上。坡旁房屋错落有致,园后有四角亭,一人在亭中端坐。左侧湖面有两只帆船顺风急 驶于雨山之间,远岫或浓或淡,隐约可见。画中右上有作者跋:“鸟啄霜华颂伐柯,满山红 叶貌如酡。年来一味尊平淡,偏爱秋林着色多。”“大涵住黄山,所作诗画,余于燕市见之, 此以江行山色写其大意。丁亥八十四叟宾虹。” 左下角钤有朱文“黄山山中人”。整个画面意趣生动,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 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在构图上,作者近取其质,远取其势;笔墨有枯有湿,有实有虚,繁 而不杂;用笔变化多端,线条平、圆、重。画面虚实相间,且密处层层深入,空处不着一点, 主体突出,脉络清楚。总体看来,这幅山水画色彩单纯,但能在枯淡浓湿的渗化中看到晶莹 色泽,表现出了深远的空间感和气韵,体现出了黄宾虹“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绘画风格。
画家简介
• • • • • • • • • • •
姓 名:黄宾虹 别 名: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浙江金华 出生日期:1865 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55 年3月25日 职 业:画家 学者 主要成就:山水画 代表作品:《山居烟雨》《溪山垂钓》《雁宕纪游》《新安江舟中作》 籍 贯:安徽省歙县潭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