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过秦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一、知识要点1.作者贾谊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系统地阐述自己治国主张),《论积贮疏》(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
辞赋:《吊屈原赋》(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鵩鸟赋》(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四月庚子日,有鵩鸟飞入其舍,止于坐隅,良久,乃去。
谊发书占之,曰:“野鸟入室,主人将去。
”谊忌之,故作鵩鸟赋,齐死生而等祸福)。
世称贾太傅、贾长沙,又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
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为廷尉,乃荐之于汉文帝,年二十余,召为博士。
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
又建议文帝改革政治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
在长沙三年,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也死,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
2.课文内容《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1段: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第2段: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第3段:秦始皇统一全国。
第4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二、能力训练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黔首()销锋镝()劲弩()()藩篱()逡巡()赢粮()以窥周室()膏腴之地()合从缔交()鞭笞天下()亡矢遗镞()瓮牖绳枢()锄耰棘矜()()銛于钩戟长铩()()度长絜大()()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思⑴叩关而攻秦⑵却匈奴七百余里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⑷余威震于殊俗⑸非銛于钩戟长铩也⑹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⑺序八州而朝同列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⑴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因河为池⑵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明智而忠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⑶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⑷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尝以十倍之地以为桂林、象郡4.写出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活用现象及意思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⑵席卷天下⑶北收要害之郡⑷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⑸外连衡而斗诸侯⑹序八州而朝同列5.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⑴合从递交⑵威振四海⑶倔起阡陌之中⑷赢粮而景从参考答案1.qián díjìng nǔfān qūn yíng kuīyúzòng chīzúyǒu yōu qín xiān shāduóxié2.⑴击⑵击退⑶报仇⑷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⑸锋利⑹高,强⑺引,招致3.⑴因袭;趁;就着⑵连词,表修饰;连词,并列;连词,表承接;表连词,转折⑶迎;延续⑷来;凭借;把4.⑴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⑵名词作状语,用席子⑶名词作状语,向北⑷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⑸使动用法,使争斗⑹使动用法,使朝见5.⑴从-纵⑵振-震⑶倔-崛⑷景-影英国的一次与什刹海边的一次又一次高一(5)赵晨黑格尔告诉我们:人这一生,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机会,只有一次。
《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
《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贾谊。
该篇文章被视为反对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提出了一系列批评和质疑,对于当时的统治者秦始皇及其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过秦论》的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1. 《过秦论》的主要目的是要分析和批判秦始皇和秦朝的统治方式。
文章主要从政治道德、法律制度、教育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批评。
2. 《过秦论》对秦始皇的个人行为及其政权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秦始皇以权谋私,暴虐残暴,独断专行,违背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苦难。
3. 作者在《过秦论》中还对秦朝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评,指出秦朝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体系过于严苛和刻板,不宽容和灵活,使得人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限制。
4. 《过秦论》还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质疑,认为儒家教育过于强调仁义礼智等理念,不注重实用性,造成了人民思维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丧失,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5. 《过秦论》对文化传统的断裂也提出了警示。
文章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摧毁,导致文化传承中断,给国家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碍。
能力训练:1.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立场。
2. 文章分析能力:透过《过秦论》对秦始皇和秦朝政治、法律、教育和文化的批判,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其中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式。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过秦论》提出的观点进行自我思考和批判,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加深对文化、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认知。
4. 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学习《过秦论》了解秦始皇及秦朝政权的特点和问题,总结和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过秦论》通过对秦朝政权的批判,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代的思想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警示。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贾谊。
高二语文必修3《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必修3《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必修三文言文《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过秦论》作者和背景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过秦论》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一样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对外。
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过秦论》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2)不爱珍器吝惜(3)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4)流血漂橹盾牌(5)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关隘(6)制其弊困乏△找出文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殁”:死约从离衡“纵”;“横”△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兵:收天下之兵(兵器) 制其兵 (军队)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制其弊(制服)延:开关延敌(迎击) 延及孝文公(延续)爱:不爱珍器(吝惜) 宽厚而爱人(爱护)因:因遗策(沿袭) 因利便乘(趁)△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取、举、割、收——攻取; 属、徒、伦——一类人,等人。
△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1)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向南。
(2)动词使动用法:流血漂橹:使……飘浮。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尊贤而重士(贤良之人) 因利乘便(有利条件)(5)形容词作动词: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口头翻译文句。
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
《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一、知识要点1.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洛阳人。
年轻时就极负才名,深得文帝赏识。
年仅20岁,就被召为博士,一年后,又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学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针对时弊提出一套改革政治和法律的主张,却因此遭贵族和大臣们的嫉恨。
他们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文帝逐渐疏远他,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念及其才,召回京都,拜为梁怀王太傅。
此间,他又多次上疏,对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生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提出过很有见地的意见。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太傅之责,更愁怀才不遇,"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年仅33岁,所著文章,刘向编为《新书》。
2.本文是史论。
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
彰往察来,发人深省。
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贾谊生活的时代,是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
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之争,连年战乱,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极需要发展生产力,使广大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贾谊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作《过秦论》,"过秦"意即责秦之过,批评秦始皇施行暴政,从而达到讽喻汉文帝推行仁政的目的。
3.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新书》是贾谊所著的一部政论著作。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引用了这篇文章,可见本文的重要;《文选》是一部文学总集,选入此文,正表明它的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
4.本文叙事极力铺张渲染,气势磅礴,要认真欣赏文章的文采,学习综合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经验。
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色是对比鲜明。
5.学习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词有:厚、通、制、兵、余、亡、北、金、信、利、家、势。
二.能力训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B.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红色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高二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高二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辩论性文化名著,被誉为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奠基之作”。
该篇文章主要对秦国进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
识点,下面是一些该文的重要知识点:
1. 社会发展观:《过秦论》提出了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呈现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趋势。
2. 唯物论:《过秦论》在分析社会现象和各种规律时,强调物质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
3. 社会批判思想:《过秦论》对秦国的暴政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弊端,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4. 人性观:《过秦论》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环境和制度的影响,可能变得腐败和邪恶。
5. 历史观:《过秦论》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
过程。
6. 教育观:《过秦论》提出了以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改革方案,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
人的思想,推动社会变革。
7. 人才观:《过秦论》强调培养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主
张选拔贤能的人才。
8. 法律观:《过秦论》认为法律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
公正合理。
9. 政治观:《过秦论》批评了统治者的专横和暴虐行为,主张民主政治和人民的参与。
以上是《过秦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高中语文学习和理解该篇文章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必备)
过秦论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最后三段;3.学习文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这些作品文风的特点是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经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亦作“连衡”。
字词汇总字音膏腴(yú) 遗镞(cú) 鞭笞(chī) 劲弩(nǔ)蒙恬(tián) 藩(fān)篱瓮(wèng)牖(yǒu) 锋镝(dí)隳(huī名城)漂橹(lǔ)逡(qūn)巡崤(xiáo)函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连横之策。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之策。
始皇既没.通“殁”,死。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威振.四海通“震”,震撼。
一词多义北①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②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因①因遗策动词,沿袭②因利乘便介词,趁着③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策①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致①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引、招纳②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③而致千里动词,到达延①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②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迎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①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削弱②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词语活用名词的活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外.连衡名词作动词在国外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向南动词的活用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流血漂.橹使动用法使……漂浮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高中语文-3.3《过秦论》-新人教版必修3
据崤函之固 据:占据;之:这样;
固:险固的地方,形→名。
以窥周室 以:相当于“而”(表承接)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像席子一样,
名→状。囊:向口袋一样,名→状。“席 卷”“包举”“囊括”“并吞”意思相近,
可以换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佐:
(蒙恬)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 方来放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 雪恨。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策, 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使百 姓愚昧;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 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 并加以销毁,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 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 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 达万丈的城墙,又占有深不见底的护城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请服:请求臣服。
入朝:进来朝拜。强国、弱国互文。
参考译文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 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 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 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地方。各诸侯国惊 恐害怕,集会结盟来商量削弱秦国的方法,不 惜珍贵的宝物、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 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 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 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 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
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尊敬能人又器重 谋士,相约合纵来离散秦国的连横,再加上韩、 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 于是六国的人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这些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 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类人沟通他们 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 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领他们的军队。他 们曾经凭着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 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下面是《过秦论》的知识点整理:1.内容概括:《过秦论》主要探讨了秦国崛起的原因、君主制度的优劣以及君臣关系等政治问题,旨在告诫当时诸侯国君主,引导他们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2.秦国崛起原因:通过分析历史,荀子认为秦国能够崛起主要原因是其推行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
3.君主制度的优劣:荀子认为君主制度的优劣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君主个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仁德、明智、明辨是非、遵循道德法则,而不是任性妄为、专横无道。
4.君臣关系:荀子提出了儒家以外的一种君臣关系观,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君主应该履行主宰责任,臣子则应该忠诚、尽责,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
5.政治理想: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他主张建立法治国家,以法律原则来规范君主和臣民的行为。
6.人性的本恶论:荀子在《过秦论》中阐述了他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贪婪的,只有通过教育和法律的引导才能约束人性的恶,使之符合道德标准。
7.政治手段与权术:荀子在《过秦论》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政治手段和权术,如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善用间谍情报、巧妙运用奸计等,以达到巩固君主权力和稳定国家的目的。
8.对于他国的批评:荀子在《过秦论》中对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风俗做出了一些批评,他批评了部分国家君主任性妄为、无法无天,导致政治混乱以及社会道德的败坏。
总结起来,《过秦论》主要包括秦国崛起的原因、君主制度的优劣、君臣关系、政治理想、人性的本恶论、政治手段与权术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批评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以及荀子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下载】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必背知识点:过秦论
[键入文字]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必背知识点:过秦论
本文导航
1、首页2、一词多义3、同步练习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已经开学啦,新学年,新方向,新规划?许多童鞋很迫不及待的迎接新学年!为大家准备了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必背知识点,赶紧收藏起来了!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必背知识点:过秦论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
1。
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 过秦论(附答案解析)
过秦论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2.合从缔交(“”通“”)3.赢粮而景从(“”通“”)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山东省4.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三、一词多义1.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2.亡吞二周而亡诸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3.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并序》)()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履.至尊而制六合( )(4)将.数百之众( )(5)序.八州而朝同列( )(6)会盟.而谋弱秦( )2.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2.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吞二周而亡.诸侯(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却.匈奴七百余里( )(6)约从离.衡(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人教必修三《过秦论》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必修三《过秦论》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将数百之众(将,带领)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四、一词多义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余威震于殊俗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讲解与例题
第10课过秦论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二要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目的是希望西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这篇文章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论”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知识清单汇总】必修3《过秦论》知识清单大汇总
专题10 《过秦论》一、生字生词崤(xiáo )雍(yōng )窥(kuī )囊括(náng )孝公既没(mò )膏腴(yú )肥饶(ráo )合从缔交(zòng )(dì )轸(zhěn )召滑(shào )翟景(zhái)孙膑(bìn )带佗(tuó )倪良(ní )逡巡(qūn )矢(shǐ )镞(zú )流血漂橹(xuè )( lǔ )鞭笞(chī )藩离(fān )隳(huī)践华为城(huà )镝(dí )劲弩(jìng )(nǔ )瓮(wèng )牖(yǒu )枢(shū )猗(yī )锄櫌棘矜(yōu )( qín )铦(xiān )钩戟(jǐ )铩(shā )絜(xié)二、文学常识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博士不是现在的学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
所著政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化常识贾谊,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 "西汉鸿文 " ,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二、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 通“纵”)2、赢粮而景从(“景” 通“影”,像影子一样)3、百有余年(“有”通“又”)4、锄櫌棘矝(“櫌”通“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三、古今异义中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公证人以致古义:以,来:致,招纳今义:连词,表结果四、重点实词、虚词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因遗策前代的⑥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⑦余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多余的余威震于殊俗余存的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五、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B.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C.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2、约从离衡使⋯⋯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使⋯⋯灭亡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8、以愚黔首使⋯⋯愚蠢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10课《过秦论》
贾谊
毛泽东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哭泣情怀吊屈文。 • 梁王坠马寻常事, • 何须哀伤付一生。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 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 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
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论。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 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 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 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 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一、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
2、动词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3、形容词作动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使……相斗 险固的地势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行连横,然后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
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有哪些有力因素?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政治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人和——君臣固守 政通———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商鞅变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等的优势。 首战告捷——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2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 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 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 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它的暴政给人民带
高考语文必修3教材知识完全解读:《过秦论》
10 过秦论一、生字生词崤(xiáo )雍(yōng )窥(kuī )囊括(náng )孝公既没(mò)膏腴(yú)肥饶(ráo )合从缔交(zòng )(dì)轸(zhěn )召滑(shào )翟景(zhái)孙膑(bìn )带佗(tuó)倪良(ní)逡巡(qūn )矢(shǐ )镞(zú)流血漂橹(xuè)( lǔ )鞭笞(chī )藩离(fān )隳(huī)践华为城(huà)镝(dí)劲弩(jìng )(nǔ )瓮(wèng )牖(yǒu )枢(shū )猗(yī )锄櫌棘矜(yōu )( qín )铦(xiān )钩戟(jǐ )铩(shā )絜(xié)二、文学常识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博士不是现在的学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
所著政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课文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过秦论
一、通假字①外連衡而鬥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於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④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⑧百有餘年矣(有,通"又")⑨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二、古今異義①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②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在這時)③山東豪俊遂並起(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今指山東省。
)三、一詞多義1.固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③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2.因①因遺策(沿襲,動詞)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③因河為池(憑藉,依據,介詞)3.亡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裏是使動用法,使……滅亡)4.制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動詞)③履而制六合(統治、控制,動詞)5.兵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6.策①蒙故業,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②振長策而禦宇內(馬鞭子,名詞)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8.之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9.及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10.北①乃使蒙恬非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11.度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12.遺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13.愛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编稿老师:谢超审稿老师:李家声责编:徐冬杰一、知识要点1.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洛阳人。
年轻时就极负才名,深得文帝赏识。
年仅20岁,就被召为博士,一年后,又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学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针对时弊提出一套改革政治和法律的主张,却因此遭贵族和大臣们的嫉恨。
他们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文帝逐渐疏远他,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念及其才,召回京都,拜为梁怀王太傅。
此间,他又多次上疏,对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生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提出过很有见地的意见。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太傅之责,更愁怀才不遇,"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年仅33岁,所著文章,刘向编为《新书》。
2.本文是史论。
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
彰往察来,发人深省。
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贾谊生活的时代,是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
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之争,连年战乱,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极需要发展生产力,使广大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贾谊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作《过秦论》,"过秦"意即责秦之过,批评秦始皇施行暴政,从而达到讽喻汉文帝推行仁政的目的。
3.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新书》是贾谊所著的一部政论著作。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引用了这篇文章,可见本文的重要;《文选》是一部文学总集,选入此文,正表明它的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
4.本文叙事极力铺张渲染,气势磅礴,要认真欣赏文章的文采,学习综合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经验。
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色是对比鲜明。
5.学习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词有:厚、通、制、兵、余、亡、北、金、信、利、家、势。
二.能力训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B.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红色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宽厚而爱人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红色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而迁徙之徒也。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兵不血刃短兵相接B.兵凶战危兵连祸接C.兵精粮足兵临城下D.兵不厌诈兵贵神速5.红色词与"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6.不含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红色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8."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意思是:A.秦国跻身于诸侯之列,终于一统天下。
B.秦国统一天下使诸侯都来朝见。
C.诸侯与秦国地位相当,然而终被秦国消灭。
D.诸侯与秦国实力悬殊,终被消灭。
9.文中关于陈涉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说陈涉处处不如九国,显然是对陈涉抱有成见,是应该批判的。
B.作者说陈涉处处不如九国,说明作者鄙视农民起义领袖,正反映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贬低陈涉,他的意思却是要说明陈涉与九国相比,虽地位卑微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立论的客观性。
D.表面上看,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贬低陈涉,他的意图却是要说明陈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作者历史观的进步性。
阅读《过秦论》中篇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
……秦虽并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
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亡。
10.红色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并海内,兼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不信功臣,不亲士民/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废王道而立私爱D.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孝公既没11.解释句中的词语:①强凌弱,众暴寡。
暴:②焚文书而酷刑法。
酷:③其道不易,其政不改。
易:④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建:12."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的意思是:A.先推行欺诈暴力取得天下,然后推行仁义,这说明取得天下必须从暴力开始。
B.先推行欺诈暴力取得天下,然后推行仁义,用暴力的办法来统治天下。
C.把欺诈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看得不那么重要,用暴力的办法来统治天下。
D.把欺诈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看得不那么重要,这说明取得天下必须从暴力开始。
答案:1.D2.D3.A4.A5.D6.A7.B8.B9.C10.D11.①欺凌,损害。
②使……残酷。
③改变④建立12.C长发飘飘短发摇摇高一(3)申羽当我还是个小女孩,很小很小的小女孩的时候,就开始梦想着拥有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像电视中出现的那样的长发。
那时的洗发液广告远不及现在的引人入胜,但仅仅是画面上女子甩头发的动作,足以使那颗种子深深地埋进我幼小的心灵中。
我细心地呵护着头发--尽管它并不美丽。
我坚持每周洗两次头,并且用护发素护理--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对头发的最高待遇了,我却仍不满足。
一次突发奇想,决定用搽脸油"护发"--按我的理论,护肤品的效果应远强于护发素。
后来幸亏妈妈发现得及时,才避免了一场笑话的产生。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尚不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急于求成得可爱、可气、又可笑。
那时还特希望有人--当然是除了妈妈之外--能够当面夸我头发好。
可是等了好久,欣赏我秀发的人也始终没有出现。
直到有一年冬天,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玩时,一个女孩突然说:"申羽的头发真好,又黑又亮!"我听后笑了,灿烂得如那冬日的阳光。
那等待许久的赞美被人道出,心中甜美的感觉至今回想都尚存甜意。
事后才想起那天阳光充沛,每个人的头发都是一样的黑亮。
不过对那女孩,我是一直心存感激,以至在很久一段时间中都把她当知音看待。
当我终于可以自豪地把头发束在头顶,让垂下的发丝在脑后招摇时,却听到了这样的所谓的科学依据:(留)短发可以保护发质。
为了若干年后的那个长发梦,加之妈妈在一旁反复撺掇--她对每早为我梳头"深恶痛绝"--我终于同意剪发。
那天很正式地穿上我最爱的衣服,拉着妈妈到街边为我留影纪念--后来就去了理发店,伤心欲绝地看那好容易留起的长发无声地落下--再后来,那张穿着白毛衣,披着及肩长发的照片,被妈妈放进了钱包里。
剪发之后,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有些东西--如那个娇气软弱的小女孩,如那个遇事动辄就掉金豆的孩提时代--随着长发一同逝去了。
那一年,我八岁。
"娃娃头",齐耳短发,再不然就是"假小子头",这是我剪发后先后试过的发型。
"娃娃头"不适合我的脸型,齐耳短发显得老气,"假小子头"倒是方便,只是--"大哥哥,请问现在几点了?""宝宝乖,不要碰哥哥的小兔子。
"……类似的笑话闹多了,我已习惯。
最可气的是班里的男生指着我刚剪的头发在后面窃笑,美其名曰"猪鬃"--我的发际低,有时脖子后面剃得不很干净,黑乎乎的一片,实在有伤大雅。
那时剪头,一半是在家让妈妈练手,不然就随便找家理发店,马虎了事。
师傅们手艺各有千秋,加上发型轮换,着实谈不上有什么风格,有什么个性。
只知道每次就说:"短,短点就行。
"就像那时的我,谦逊随和,却少了锋芒,少了灵性。
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混完了小学。
上初中,发型就没再变--短发--女生中最短的头发。
这桂冠我戴了三年,无人能及,也当之无愧。
那时不长个,头发却长得飞快。
每月一剪,每次剪完头,进班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最苦的是同桌的男生,每每总是无辜地被当作参照物--好事之人总愿将我们的头发作比,结果常让男同胞无地自容。
三年中一直爱着那头短发--并非是屏弃了儿时的梦想,只是学着更现实。
免去了洗发时的费时,省下了每天梳头的繁琐,挤出时间,获益的是自己。
那时酷爱长跑。
本没有体育特长,也非自虐倾向,只是喜欢看阳光下自己跑步的身影,还有那随着轻松的步伐,一起跃动的蓬松的短发。
跑着,跳着,陶醉着,满足着,似乎轻盈得就要融入那红色的跑道,那金色的阳光。
喜爱短发,也因为它帮我确立了一个精练能干的形象。
我应该是出色的--至少看上去。
于是我隔天洗头,用最好的洗发液--飘逸的短发给人自信的感觉,也带给自己一份信心,一份好心情。
初中的我不苟言笑,也表现的太过坚强,以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是自主的,是独立的,不需要帮助,也势必会拒绝帮助的--我的身份是给予他人关心与爱的天使,而非接受施舍的弱者。
只是有谁知道,我多需要一个可以依赖的怀抱,却忽略了我梦中那长发飘飘的新娘。
现在的我,又开始蓄发了。
已非单纯地圆一个梦,只是在寻找,寻找一种改变,寻找一个全新的自我。
长发飘飘,飘飘……短发摇摇,摇摇……▁▂▃▄▅▆▇█▉▊▋▌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评语]一个关于头发的故事,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