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我——人文学科方法论

合集下载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教材内容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文教育回归的基础。

在我国的语文教材中,当前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

大量的篇章是以考试为导向,强调知识点的传授和训练,缺乏对于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培养。

应该加大对人文文化的渗透,引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内容。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人生观。

以《红楼梦》为例,通过对贾府的衰落和宝玉的灭亡展开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在追求物质上的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

改革语文教育的教材内容,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是实现人文教育回归的重要举措。

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文教育回归的关键环节。

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机械化、被动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限制了人文教育的实施。

应该引入更多的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机会给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于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章内容,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推敲,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收获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评价体系是人文教育回归的重要保障。

当前的评价体系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的问题,重视分数和成绩的评价,忽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考量。

应该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在学习成绩以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回归自我 回归人文

回归自我 回归人文

回归自我回归人文
钮勤章
【期刊名称】《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每年中考结束,媒体对作文题目的解读远远超越语文的边界,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

社会对于作文题的过度地关注,给本就艰难突围的语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语文人说作文,或许更加靠近语文本身。

展阅2017年江苏十三道中考作文题,
颇有感慨:一是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二是为作文回归到应有的方向而兴奋。

我始终认为,作文是语文的内核不单单体现在分值上,
【总页数】2页(P8-9)
【作者】钮勤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作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会议报道 [J], 付强;王斌
2.回归自我,回归生活 [J], 朱人求;
3.回归生活回归真情回归自我——高考作文出彩的三元色 [J], 刘珦昱
4.回归自我回归生活--从"他育"到"自育"的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 [J], 唐彩云
5.回归公益,“活出自我”——驻马店工人文化宫的变革之路 [J], 赵丹;郭东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归自我相关资料

回归自我相关资料

回归自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繁忙和忙碌。

人们常常陷入工作、学习和社交的漩涡中,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反思和。

然而,回归自我是我们保持内心平静和健康的重要途径。

意味着与自己建立联系,重新发现内心的声音和需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

我们变得越来越追求外在的成功和认可,而忽略了内在的情感和需求。

回归自我就是要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回归自我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独处的时间来反思和思考。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我们很少有时间独处,与自己进行对话。

独处的时间可以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嘈杂和干扰,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写日记等方式,与自己进行深入的对话,重新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回归自我。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培养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不管是绘画、音乐、运动还是烹饪,都可以成为我们回归自我和放松心灵的途径。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与自己建立积极的关系来回归自我。

我们经常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关系,但很少关注与自己的关系。

与自己建立积极的关系意味着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善待自己,给自己一些自由和宽容。

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自我对话开始,给自己一些正面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合适的计划和策略。

回归自我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

但是,只有回归自我,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回归自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还可以让我们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让我们抽出时间,回归自我,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自我迷失与理性回归:把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基于教育学视角

自我迷失与理性回归:把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基于教育学视角

自我迷失与理性回归:把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
——基于教育学视角
梁晨;李伟健;王屹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22()6
【摘要】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既是一种价值创生的写作过程,也是一种思辨和验证间逻辑互证的写作过程,还是一种规范的写作过程,更是一种基于人文为导向的创新写作过程。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是研究生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有些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却存在着种种迷失现象,具体表现为:对问题价值的迷惘、思辨和验证关联度不强、论文的结构不规范、表达能力太弱。

认为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的理性回归需契合问题逻辑,确定优质选题;强化模仿能力,精析论文解构;凝聚核心观点,建构批判思维。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梁晨;李伟健;王屹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研究生创新意识的缺失与培养——基于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考察
2.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与路径
3.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研究方法学习应用研究\r——兼论研究生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建设
4.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与路径
5.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指导--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旨趣的偏离与回归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旨趣的偏离与回归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旨趣的偏离与回归刘旭东【摘要】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that of science interwine and encourage each other . Humanities focuses on human value and human spirit , bu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cience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humanities research . As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iscloses the contingency and situationality of science , humanities research should transcend the science research mode . And it should be humanity‐oriented and help people to feel and experience value and meaning in life . Therefore ,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humanities should manifest value features , with problem solution as its principle , breaking the limitation of discipline logic and framework , with reflection and action , shifting the focus to inner world ,human emotions ,willpower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发展相互砥砺。

文化素质教育:回归自身

文化素质教育:回归自身

文化素质教育:回归自身张启江(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逻辑辩证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内含了“素质、文化、教育”等基本元素,从逻辑和历史的纬度,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深入的辨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素质教育内在的辩证关系,从而确立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资源、必然性目的以及努力的方向,实现教育从人出发又回归于人的必然性规律。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传统;历史;逻辑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1-0110-06收稿日期:2011-11-12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初探中国法律精神生成的‘原与源’———以法伦理学研究为视角”阶段性成果(10C0925)。

作者简介:张启江(1976-),男,湖南永顺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2011级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文化、法伦理学、应用伦理学。

倘若要问某人“什么是教育?”也就等于问他“什么是人?”1〇。

因为,人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构成人最基本的元素则为人自身所具有自然属性的“素质”以及因生活习俗而获得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从人出发又回归于人,也就是以“素质”为起点,经由“文化”的改变,实现“教育”所追求的素质,从而实现教育从人出发又回归于人的必然性之内在规律,而要揭示这种“必然性的内在规律性”则需要遵循逻辑与历史的方法和纬度,对“文化素质教育”予以辨析,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确定其所依赖的基础性资源、必然性目的以及努力的方向等基本范畴,也只有如此,才能确立以“什么人”为出发点和教育对象,又回归于塑造“何种人”与追求“何种素质”本然性目的。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微观叙事:回归素质就“文化素质教育2〇”这一范畴进行微观层面的阐释,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纬度,从逻辑的纬度而言,一分为二,一是力求微观,从“素与质、文与化、教与育”的角度进行原子式的探讨,二是探寻其内在的逻辑辩证的关系,从“教育→文化→素质”的关系予以阐释;而历史的纬度,则是置于逻辑关系微观和宏观的辨析过程之中,并以中国与西方(古希腊)两个文化实体在从原始社会跨入文明社会时所采用的各相殊异的文化模式为考察对象。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与技巧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与技巧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与技巧人文学科是指对人类个体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等。

在进行人文学科的研究时,需要掌握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因为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文化。

1. 建立研究问题在进行人文学科研究时,第一步是要建立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的,并且要考虑到其对于学术界的意义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同时,在建立研究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所涉及的时空背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等。

例如,假如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我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哪些作品中存在女性形象?第二,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第三,这些女性形象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2. 研究文献调查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文献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查阅书籍、期刊、论文、资料等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社会现象等等。

在进行文献调查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首先,要正确选择文献资料,尤其是要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

其次,要掌握查找文献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借助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等工具。

最后,要认真阅读文献,归纳、总结其中的重要内容。

3. 研究样本选择在进行人文学科研究时,需要科学、严谨地选择研究的样本。

样本应该能够代表整个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特点,同时应该考虑到其时空背景、人群分布等因素。

例如,在研究中国民间故事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时空背景、地域分布、种类类型等因素。

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人文学科研究中,数据收集和整理非常重要。

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为后续分析和讨论奠定基础。

在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时,我们需要结合研究问题和样本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然后通过数据化处理等技术实现数据整理。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回归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回归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回归作者:李向红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12期在当下发达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文化事件都被拿来炒作、恶搞,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难怪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集体陷入了无信仰、无精神寄托、反传统的泥沼中。

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发出痛心的疾呼:“语文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了!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蜚声文坛的女作家毕淑敏在《先有“语”后有“文”》中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语文老师们啊,你们不单肩负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而且是在训练让你的学生们一生幸福的必备要务,千万要上心!”很喜欢王君的一句话:“我们要带领学生以艺术化的、诗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化解单纯残酷的生存竞争带来的焦灼空虚,去遏制物质主义带给我们的人性滑落。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宿命。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更应该反思,怎样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近几年来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

但仅仅满足问题的解答不是语文课的实际要求。

然而在一堂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只点拨几分钟,基本上是学生的活动,文本被分析得支离破碎,优美的文本所具有的审美和诗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题型训练、同步练习、提升辅导。

这样的教学实践缺少了文化修养的培养,是一种小语文观。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教师往往是问题式的教学,忽略了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

而学生仅仅只是满足文言现象的把握,只是考虑这句话怎么翻译,鲜活的古诗词学起来沉闷而无趣。

这种教法只是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却未从课标内涵考虑,未从文本文化品位出发,未从学生学情实际出发,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

即使学生考上大学,也是欠缺人格修养的,不合格的,对社会无用的人。

但是这种教学也不能把责任全推到教师身上,任何发展总有它的社会背景。

《自我的回归——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逻辑》推介

《自我的回归——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逻辑》推介

《自我的回归——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逻辑》推介自我认同关注教师存在的理想、生命价值、精神与行为取向等,涉及到教师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性品格,以及对自我行动的思考,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和问题域。

《自我的回归——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逻辑》一书运用自我分析理论、知识谱系、生存论哲学和教育哲学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揭示大学教师自我认同之复杂心理和价值冲突、纠葛,诠释不同时空下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特征和自我取向,提出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阶梯、结构构成和策略建议。

该书立足于现实,系统诠释了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现实遭遇及其异化表征。

该书根据大学教师的行为结构剖析其自我认同结构,从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勾勒了历史与实践中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嬗变逻辑,并展现出一种走向未来的精神旨趣,以及一种对本真性教师存在的渴望。

该书将自我认同放置在对比和斗争中进行考量,充分展示了大学教师处在自我理想与现实境况、灵魂拷问与功利取向、人性卓越与精神平庸、自我适应与自我质疑等矛盾漩涡中的完整而复杂的存在图景。

作者梳理了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轨迹,离析出三种自我认同的模式、三种自我认同攀爬的阶梯、三种自我存在的经典形象,提出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精神性的自我照看”“以本真性寻求进行自我治理”“教学意义的精神性交流与向善品性”“符合大学品性地服务社会”等主张或观点,体现出浓厚的理想主义情怀。

作者力图为大学教师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严肃的理性思考和健全的精神引领,为解决大学教师自我认同问题提供思想力量。

该书主题符合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改革趋向,认真回应了当代大学教师自我发展中存在的认同迷惘、身份焦虑、取向危机等普遍问题,结合思想史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大学教师自我认同发展的逻辑脉络,体现了大学教师自我认同发展中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反思的统一、本真探寻与多重纠葛之统一、坚守理想与宽宥现实之统一。

该书理论性强,突破了认识论、技术主义和心理主义意义上的教师认同研究,揭示了一种本体论上教师自我认同的新视野、新思考。

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

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

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摘要】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充分发展。

为了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重视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发现自我。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打破功利化教育的困境。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自我意识的喜悦,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出更加独立和自信的个体。

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语文教学,自我意识,个性化教学,情感体验,全面发展,打破功利化教育1. 引言1.1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表达工具。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不仅仅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各种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1.2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导致课堂效果不佳;三是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缺乏对语文学科的真正理解和热爱;四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心,常常觉得难以掌握,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和学习动力不足。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学习动力、教学内容和学生自信心等方面,亟待改进和提升。

为了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和有意义,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1.3 关于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回归自我 回归人文

回归自我  回归人文

回归自我回归人文作者:钮勤章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7年第09期每年中考结束,媒体对作文题目的解读远远超越语文的边界,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

社会对于作文题的过度地关注,给本就艰难突围的语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语文人说作文,或许更加靠近语文本身。

展阅2017年江苏十三道中考作文题,颇有感慨:一是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二是为作文回归到应有的方向而兴奋。

我始终认为,作文是语文的内核不单单体现在分值上,更多地体现于作文价值本身。

语文四大能力——听、说、读、写,听、说很难在考试中直接体现,只有读与写可以;而读与写的关系中,写是读的终极目标;事实上,读的价值最终还是通过写来体现。

这就是科举时代只通过一篇文章来取士的缘由。

先说回归自我。

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教育大命题,教育不关注学生本身,那是教育的悲哀。

不论语文姓“语”,还是姓“文”,首先是学生的语文。

所以,考查学生的作文水平,命题应该贴近人本身。

令我欣喜的是,十三道作文题基本体现了作文的人之主体意识的回归。

譬如今年连云港市的作文题——“大声说‘不’”,这个文题最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了。

我想,考生看到这个题目,自己的生命体验一下子会被激发起来,因为在他们不长的生命体验过程中,有着太多的应该“说‘不’”而无法说出的机会。

现在,就在这考场上,不仅可以说,而且要求大声说;说出来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而且可以获得分数。

我不得不惊叹于命题者的用心与智慧。

再如,泰州市的作文题——“慢下来,会精彩”,也非常棒,把主体意识的触角由内而外做了一个延伸,“慢下来”是主体内心的呼唤,“会精彩”是一个评价:生命本不必这么匆忙,慢下来,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精彩。

还有,宿迁市的作文题——“网里网外的世界”,呼唤考生关注周边的变化。

那位靠网络起家的刘强东,那个改变了无数底层人命运的电商小镇,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网络改变着宿迁,宿迁受惠于网络。

给宿迁的考生命制这个题目,是最恰如其分的了。

语文教育的人文回归与自主习得

语文教育的人文回归与自主习得

生面 前 的权 威 角色 是 无 可 替 代 的 . 教师的世界观 、 人 生
观 和价 值观 .都 通 过 这 样 或 那 样 的方 式 对 学 生 的各 个
方面 产 生 影 响 从 这 一 角 度讲 . 学 生 美 好 人 生 的 开 始 掌 握 在 教 师 手 中 。 语 文 教 师 以 渊 博 的 知 识 和 高 尚 的 人
二、 自主 习得 : 学 力 成 长 的 应 然 途径
都说 天 下 文章 用 … 隋 ‘ 理” 二 字 共 同 筑成 了 人 类 文 化的宝库 . 在 语 文教 育 中 . 更加 不 能 撇 开 “ 情” 、 “ 理” 而
只 对 作 品 作 毫 无生 气 的语 言 解 剖 。若 要 培 养人 文教 育
的 人 文教 育指 明了 方 向
( 一) 教 师 与 文本 : 树 立 人 文榜 样 注 重人 文感 悟
沿用教育行业 的“ 杯水 ” 和“ 桶 水” 之喻. 语 文 老 师
感情 . 一 下 子 就会 使 学 生 产 生 共 鸣 。
《 语文 学习》 杂志封面鲜明 地亮出“ 语 文 学 习 的 外
体裁 、 形式 上不拘一泥 , 只 要 是 学 生 发 自 内心 , 语 出 真
情. 言 之成 理 。 则 善 莫大 焉 。 作文讲评也不能模式僵死 。
能力 。 在教 学过程 中 , 要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参 与 作
用. 始 终 以 学 生 为 学 习和 发 展 的 主 体 . 让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并 将 这 一 良好 愿 景 . 落 实 在 学 生 的 语 文 学 习 行 为 中。 简言之 。 语 文 教 育 要 注 重 人 文 回 归 与 自 主 习得 。

人文学科以回归分析为基础

人文学科以回归分析为基础

人文学科以回归分析为基础
人文学科以回归分析为基础,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人文学科中,回归分析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在社会学中,回归分析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研究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或者研究教育水平与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找到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程度和方向。

心理学中的回归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
关系。

例如,研究压力水平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或者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出哪些因素对心理状态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和预测。

教育学中的回归分析可以用于研究教育政策和学生学业表现之
间的关系。

例如,研究学生背景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或者研究教育资源分配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决策者了解哪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回归分析是人文学科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语文教学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科目,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文教育的回归,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审视。

本文将就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的回归,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和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修养,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感、思维和创新等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启发学生对人生、世界、历史、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如何理解语言文字、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都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应对挑战、承担责任,成为有理想、有情怀的中华儿女。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教育的回归,既涉及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语文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财富,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等,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教学《红楼梦》时,除了教授学生文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儒释道思想、家族观念和人性观念,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人文回归为主题的一篇议论文

以人文回归为主题的一篇议论文

以人文回归为主题的一篇议论文
人文回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越来越多的人。

然而,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解决。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讨论人文回归的概念,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人文回归是什么意思。

它指的是社会上的精英阶层正在接管社会中重要的人力资源,从而使得所有社会成员都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种不平等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和其他方面。

这种情况会使得社会中最贫穷、最脆弱的人受到深深的影响。

解决人文回归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公平正义的实施,包括立法和司法的针对性执行,确保所有人受到公平的待遇。

其次,应该加强教育和培训,让人们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理解并参与到公平正义的实施中去。

三是要增加发展协调机制,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个人能力,降低因贫富差距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促进社会公正,减少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总之,人文回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加强法律执行、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加发展协调机制、促进社会公正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助于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为社会成员带来更好的生活。

科研课题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

科研课题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

学科教育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自我意识曾记得,我国语文特级教师姜维平曾谈过这样一番感想:今天,对于语文教师是逆境,而非顺境;是乱世,而非盛世。

但是,正如语文教师教导学生那样――我们无法选择环境,却可以选择面对环境的态度。

即是说,语文教师在忧国伤时、传道授业时,遭遇了“自我确认〞“自我超越〞的危机,更多的是取决于语文教师自己“怎么办〞,取决于语文人这一主体的自觉选择。

对此,我颇有些感慨。

至今为止,仍有很多语文老师觉得给学生灌输丰富的知识才是实在的语文教学,将所有知识都“兜售〞给学生才是自己的职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了主角。

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没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没有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自我构建与生成。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无趣,语文教师书教的越来越累。

其实,真正成功的语文教育“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

正因为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重新回归自我,认识自我,唤醒自我意识,在不断自我反思中创新和进取。

一、创设情境,彰显生命活力语文学习是心灵的感悟和碰撞,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将学生解放成为“自由人〞,特别是思想和情感上的自由人。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心智,培养学习品质。

具体来说,就是语文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所谓创设学习情境,“就是能够创造一个带给学生情绪上平安感,充满鼓励和温暖的课堂〞。

学生从这样的语文课堂情境中学有所获,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接受到心灵的洗涤,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出充满激情的生命存在状态,彰显了语文教学生命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成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手段。

它可以丰富教学情境,增加教学容量,使教学更为直观。

但语文课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不是人与“机〞的对话,所以对多媒体不能一味依赖,否那么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doc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doc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所有相关学科的总称,其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

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主要运用意义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研证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神学、人类学、美学、考古学等。

[1]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论1.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实证主义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把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理论构造的模式,从而达到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认为科学的目和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

[2]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只是把看作自然科学方法是去寻求自然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

[3]2.人文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这种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本学科的独特性及其内在的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属于自己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在韦伯看来,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

‘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是社会学的任务。

” ①3.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马克思在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研究方法论上,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再是单纯地在形而上的层面去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研究,而是去“改造世界”。

文化素质教育:回归自身

文化素质教育:回归自身
自然 而 然 的未开 化 状态 . 就 是 未经 过 “ 化” 以 也 文 予 教育 的 自然 本质 属 性 。对 此 种 “ 人性 之 初 ” 的状 态 ,
析, 只有 如 此 , 能 准 确地 确定 其 所 依 赖 的基 础 性 才
资 源 、必 然性 目的 以及 努力 的方 向等 基本 范 畴 , 也 只有如 此 , 能确 立 以 “ 么人 ” 出发点 和 教育 对 才 什 为
第3 3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云 梦 学 刊
J r al nmen ou n Yu of g
VO . 3.No 1 1 3 . Jn 2 2 a . O1
文化素 质教 育 : 回归 自身
张 启 江
( 南 师 范 大 学 法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4 0 8 ) 湖 10 1
象 , 回归 于 塑造 “ 种 人 ” 又 何 与追 求 “ 种 素质 ” 然 何 本
性 目的 。


文化 素质 教 育 的微观 叙 事 : 回归 素质
就“ 化 素质 教 育 ’ 文 这一 范 畴进 行微 观 层 面 的 阐释 , 遵循 逻 辑 与历 史 的纬 度 , 逻辑 的纬 度而 言 , 从
育” 的角 度 进 行 原 子式 的探 讨 。 是探 寻其 内在 的 二
逻辑 辩证 的关 系 . “ 从 教育 文化 一 素质 ” 的关 系予
以 阐 释 ; 历 史 的 纬 度 , 是 置 于 逻 辑关 系 微 观 和 而 则
状 态 。 西方 的“ 而 人性 之 初 ” 是 具有 “ 罪 ” “ 则 原 、性本
恶” 的上帝 之子 民 。 所 以 。素 质 文 化 教 育 的对 象 以及 起 点 是 具 有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界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回归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回归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语文教学作为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一、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的是培养人的理性、情感、创造、审美和人文精神,以及综合运用这些因素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人文教育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是一种注重思辨和探讨、综合与应用技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人文教育是一种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承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人文教育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教育当中,两者已经不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要注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第一,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是对人类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和尊重。

而语文教学正是可以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二,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和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自我 ——人文学科方法论
Phybi Humanity group
Mind group Carridon University
我说的,都是我自己的, 你自己悟到的,才是你自己的.
——禅宗
现代人文学科,比如心理学,语言学等,在近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影响下, 在方法论上逐渐走向客观主义和还原主义. 学者们逐渐忘记了哲学之初始信条 ——刻在希腊神殿中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人文学科科学化,自然是一个 伟大的转向,科学方法和思维的引入,不可避免也不可缺少——它能使得纷繁的 人文现象得到有条理的分析. 然而仅有科学主义,无疑肢解了人文学科. 我们认为,人文学科具有个人性和体验性,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实用性. 这是 人文学和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 还原主义的利弊不是本文的范围(尽管是一个深 刻而有意义的问题),我们不加讨论. 本文主要针对客观主义.
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那个梨子. 这个梨子的味道,我们是最清楚的——那为什 么总是努力去吃别的梨子,苹果或者葡萄,却不认真品尝自己这个最简单,最直 接,最真实的梨子呢?事实上,原则上我们也只能品味自己这颗梨子,其他的梨 子,苹果和葡萄的滋味,都是间接的,甚至永远无法知晓的.
5. 回归自我-——内省法
你要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你就得考察你自己是怎么说话,怎么使用语言思考; 你要理解心理的运作方式,你就得考察你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运作方式. 比如, 研究精神疾病的研究者,如果你没有精神疾病的体验,仅靠调查病人的资料,你 是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精神疾病的机制的. 应该这么说:人文学科是体验性的学 科,研究者自身的体验,感觉,和对自身的反省,才是最真实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同时,基于自我的学习和研究,才可能最有效地实现上文所述的——人文学的价 值.
首先,在人文研究中,研究的对象是人,那么我们怎么获得关于人的知识呢?求 诸外是唯一的方式吗?求诸外当然可以获得关于人的知识,然而它真的客观吗? 这里涉及到人文探究的动机问题,我们在下文中讨论. 其次,人文研究的真实素 材来自哪里?研究者感受真实更加事实,还是他人的素材(调查问卷之类更加真 实?笔者认为是前者.
基于此,我们认为,不存在纯理论的人文学科,所有的人文学科都是应用的. 换 句话说,只有那些“有用的”人文学科,才是有意义的,否则都应该被丢到火中 烧掉. 什么是有用?这里的用,不是通常功利意义上的有用,而是说,人文学科 必须能够解答人们对人文现象的困惑(最好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能够解决思 想上和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世界,并指导人们的实践. 当然往 高处讲,人文学科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广义上讲,这也是一种有用——或 者是最大的用处.
事实上,很多人文研究都是基于研究者的“感觉”,这是一种未为显现的内省法. 我们最好将其显现化. 同时,内省基于体验史的这个论断,也会让人文研究者, 对自己的观点保持适度的谦恭——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观念来自于自己的体验 史——而只是来自自己的体验史.
6. 自省法——案例分析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7. 内省法的本体论意义
最好身处外交一线;教育学研究,必须自己上过课堂或者当过学生辅导员...,等 等不一而足. 尽可能丰富的体验史,是有意义的研究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认为, 书斋学术不可取.
至于人文学科中的认识论,我们必须先有探究和研究过科学的体验和经历,才可 能有资格谈论科学和认识论中的各种可能的问题. 以科学哲学为例,如果你不是 一个科学家或者系统地学习研究过自然科学,那你所发表的评论,完全是隔靴搔 痒——肤浅甚至是胡说八道. 毛泽东曾经说过:“你如果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 那你先得自己亲口尝尝”——看起来是句废话,然而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
所以自我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而帮助实现和提升自我,指导自己 的精神生活和日常实践,乃是人文学最根本,最主要的价值.
3. 人文学科应该来自内心
内心的体验,是最真实的. 用陈词滥调的说法:“人文学科是要给人类提供终极
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作用对象,正是人心;发生的方式,正是人心的体验. 没 有体验,你的理论再深刻,讲的再天花乱坠,也起不到一丁点作用——起不到作 用,对受众就是无意义的. 正如上文所说,人文学本质上是个人的. 现在我们可 以讲的具体一点,人文学本质,是个人体验性的. 这种体验的发生,是类似于禅 宗中的顿悟的东西,也类似于听笑话 get 到笑点的样子. 这种顿悟的发生,乃是 基于个人的生活史和思想史——即理论吻合了你生活史和思想史中的某些体验 和思考(它们通常是处在 implicit 的状态,顿悟则 explicate it),或者解决了你困 惑已久的问题.
基于上述说明的人文学的意义之一——指导生活实践,我们很容易看到,人文学 应该来自生活和实践,脱离了现实的,鲜活的生活和实践体验的人文学,不过是 纸上谈兵,不过是在书斋里的臆想,这样的臆想显然通常是和现实脱节的,因此 无法指导实践,这样的人文学也丧失了其关键意义.
值得注意的的是,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精神生活,也包括日常生活. 对于后者,上 述讨论已经完备. 而对于精神生活,首先它很大部分也是来自日常生活. 至于除 日常生活之外人文研究,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人文学科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 我们必须深入社会,深入社会实践,我们做的人文思考和研究,才可能有活水之 源. 比如:心理学研究,需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这就需要广泛地和人相处; 语言学研究,需要考察人们日常的说话方式,以及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的语言; 社会学研究,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实践和以此获得的社会现象素材;国际关系研究,
中国哲学家王阳明先生的深刻洞见:“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 个哲学观念或者理念,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不能付诸于实践,或者作为信条 指导我们的生活,那么它有什么意义呢?放在脑子里还占内存,显然是无意义的. 换句话说,不能付诸实践的信条,我们真的理解其意义吗? 所以我们很怀疑那 些长篇累牍的哲学家和哲学学作品,其意义何在?指导一个人生活和实践的信条, 真的需要如此之多,如此之繁复吗?
我们认为人文研究的基本动机,就是认识研究者自己,理解人文真理,获得人文 精神,解决人生疑惑和其他疑惑. 而这些价值的获得,除了向内,除了求诸己, 别无他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讨论这些问题.
1. 所有人文学科都应该是应用学科
人文领域的探究,其基本动机,来自人们对人文现象的好奇,以及对人文现象和 对人生的疑惑,它必须是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的动机, 都是非法的.
如上所述,人文学给我们的启迪,是体验性的. 同样,人文学研究的合法性,也 是来自研究者自身的体验——思想史和生活史. 这二史,可统称为体验史. 它们 都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否则,研究者不可能做出有生命,有灵性,有深度的,打 动人的研究——无非是一些术语堆砌,或者逻辑游戏,是死的,通常也是无意义 的.
4. 人文研究应该来自体验史
尽管这个观念比较泛化,但是我们在此强调人文真理的有用性(实用主义),在 当前和很久以来的研究风气中,是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的——人文学科长期依赖标 榜自己是无用的学问,那是因为它们真的无用,这种论调是一种假清高;或者在 这种假清高下,忽略了人文学科的现实意义. 如果一种研究脱离现实,脱离了人 生,脱离了实践,那它是真的无用,而不是无用之用或者更夸张的无用大用.
中国儒家说,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要做的, 就是修身,事实上,我们认为,这点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至于后三者,几 乎完全是修身后的衍生物. 修身之后,就能认识自己和社会,必然会有更大的精 神追求和社会抱负. 我们首先得先理解自己和世界,才谈得上改变世界. 中国的 儒家传统,是现实主义的,也是实用主义的——上述理想完全是现实主义和实用 主义的,在此我们表示赞赏,并认为这是儒家学说和其他学说而言最显著的优势, 也是中国哲学相对其他哲学最显著的优势. 当然话不能说太满,任何思想极都有 优劣,我们需要多极的思想来引导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这点讨论不在本 文的范围内,在此略过不谈——也许本文也只是一个思想极.
下面我们得费点笔墨谈谈自我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活 着——这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而是说:首先,我们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 生价值. 即使世界黑暗抑或毁灭,我们首先还是会过好自己的生活. 其次,这个 自己是广义的,包括自己的价值观,理念和道德观念,每个人都希望这个世界, 至少是自己周围的小环境,能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高尚的 道德感之根本来源. 作为人,我们看似有这些与简单的生存动机无关的东西—— 然而这些东西是自我的一部分. 从某个意义而言,我们为这些理念而活着,其实 还是有某种自私性在里面,尽管后者很可能是被认为高尚的的,超越性的——但 唯一无法超越的,正是自己.
在此,我们展开谈谈几种真理观. 符合论——科学,融贯论——数学,实用主义 ——人文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即使一个人文理论可能是不融贯或者不自洽的, 如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我们甚至也可以说它是真理——况且,完全自洽的人 文理论几乎不存在,重点是有用性,而非融贯性. 当然,我们不是说融贯性对理 论而言不重要,相反,尽可能的融贯性是构建理论的必要途径. 然而最合适的标 准,是实用主义. 比如中共的社会主义理论,学究式的细究,肯定存在相当多的 漏洞和不融贯,然而这又能怎样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引导该党成功地 实践了几十年,并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说,该理论具 有某种意义上的真理性——理论逻辑上的融贯性标准,应该让位于实用主义标 准.
待考...
警告!
本文只是一个思想极, 对于可能的批评,笔者均不予理会.
2020.06.25
2. 人文学首先是个人的
人文学的意义,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首先在于研究者自己. 上面也谈到了,人 文学的出发点首先主要是个人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人文现象的探究欲,为了解 决自己的困惑,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并且通过此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然
后通过此,充分认识自己,过上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学习研究一门人 文学不能达到上述目的,那么至少这门人文学对它的学研者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法性和可能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