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956年5月2日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
1.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实际上提出了要走中国的 内 容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 间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实际上提出了对过分集中的经济 体制进行改革的问题
经典论述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 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 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
经典论述--旧式分工的消除
•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 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 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 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 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 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 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 者。” ——《马恩选集》第1卷,85页。
经典论述---生产有计划组织
•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 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 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 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 的组织所代替。” ——《马恩选集》第3卷,第633页。
经典论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 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 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 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 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 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 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 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恩选集》第3卷,第305-306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
社会主义国家
含义: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 家。
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对内的政治统治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 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总的趋势 是逐步减弱;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和管理 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职能将不断加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防御外 部敌人可能进行的侵略和颠覆活动, 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同时 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广泛开展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 流。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无产阶级是生产资料 的直接使用者,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生 产者,因此,无产阶级是社会大生产的承担者。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本质 上是生产社会化要求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 间的矛盾和对立,在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上则 表现为反剥削与剥削、反压迫与压迫的对立和 斗争。
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外部矛盾在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第三,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础仍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私 有制。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点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学原理 2009-10-31 17:40 阅读2 评论0字号:大中小本章知识点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对以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专政的否定,它真正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职能与以往的剥削阶级国家有着质的不同。
社会主义的使命将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推进国家的消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本章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建立途径、国家本质和国家职能等问题。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本节概述: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矛盾的运动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从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取代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以往剥削阶级国家的建立不同,它必须在否定旧的国家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本节就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具体途径等问题作了阐述。
知识点1: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进而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从封建社会小生产的个人操作,转化为许多人的共同操作,因而具有了社会属性,生产资料的这种社会化转变,使得它日益要求摆脱个人所有的属性,而获得其社会的属性;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以苏为鉴”
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 2、学习苏联不能代替对本国的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 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 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是长 久之计” 。——毛泽东
2、《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 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一开始 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针,这就是:“要把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
2、人的发展:
每个人有安全感、归属感,民主法制,人权 保障,诚信友好,安定有序,人尽其材,各得其 所,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
中华巨龙的腾飞
——改革开放的历程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使我们党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始终代 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始终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 ——江泽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目的
※ 社会主义本质分解表
经济发展 → 速度与效益统一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宏观
发展
社会发展 → 公平与效率统一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微观
人的发展 → 手段目的统一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1、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 发展。” ——邓小平
中国关于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8.19”事变
老 大 哥 的 红 旗 倒 了
我们总结了几十 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 克思主义是什么,过 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 清楚。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 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 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 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 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 生产力。 难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1910 年的生铁产量和煤产量只有300万吨和2500万吨,大大低于英 国的1000万吨和2.7亿吨,德国的1500万吨和1.5亿吨,与美国 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1928—1938年,苏联只用了两个五 年计划的时间,制造业的产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跃到仅次 于美国的第二位。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经济遭到很大的 破坏,美国却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但是,战后苏联经济的发 展一直快于美国。1951—1982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 速度比美国高出1-2倍,由于苏联的发展速度快于美国,使得 苏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缩小。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 值不到美国的30%,1980年已达到80%以上,国民收入1950 年是美国的31%,1980年达到67%,许多产品的产量,如机 车、石油、生铁、钢等则先后超过美国,在科学技术、教育 文化和军事力量方面,在不少领域苏联都有优势或与美国旗 鼓相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苏联制造并送上太空 的。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新的时代、 新的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 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落后于时代 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还没有搞清楚。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第五节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第五节内容第五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节将重点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在实践社会主义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极其艰巨的任务。
国内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征程。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重点是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
在农业集体化方面,中国逐步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农民将土地和劳动力合作起来,形成了大规模的集体农业。
在国有化方面,中国将大部分私有企业和工厂国有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些过度集体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产积极性。
在国有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管理不善和资产流失的问题,导致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不良经营状况。
这些问题给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中国党和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调整。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开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
这一政策大力削减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内市场,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迅速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 第三、从专政职能在国家职能中的作用来 看,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国 家由于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因此在 本质上虚弱的,主要依靠暴力维护统治。 而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 要求,它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有着强大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支柱,因此其 管理方式与剥削阶级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 依靠民主的方式实施专政。
•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于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这一 否定既表现在这两种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 的对立上,也表现在它们各自建立过程的 区别上。(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否定)
•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 否定,也体现为政权性质的改变。 • 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统治对于资产阶级统治 的否定,同时无产阶级在统治地位、统治 方式、统治价值等方面对于资产阶级统治 的否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改变了 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过来看,资本主义 世界链条的薄弱环节都是一些落后的资本 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 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国家发生,并建立了社 会主义国家。 • 之所以会在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原因是与这些国家的特定的内外部环境分 不开的。
• ①就其外部环境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世界资本主 义对于这些国家的统治力量,使得他们成 为帝国主义势力难以顾及的国家,从而大 大减轻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于这些国家无产 阶级革命的压力。
• 2、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意味着对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在资本主义民主 制度下,虽然表面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可是,财产权力对 于政治权力的决定意义和金钱政治的实际 要求,使得资本主义政治对于无产阶级和 劳动人民具有实际的排斥性。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案:B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是:()A、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B、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答案:D3、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是:()A、提高生产力B、实现共同富裕C、消灭剥削D、消除两极分化答案:A4、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A、发展生产力B、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C、实行按劳分配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答案:D5、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A、相互矛盾的B、互为条件的C、没有关联的D、相互独立的答案:B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案:A7、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制度D、自己的发展答案:D8、关于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发展是硬道理必须通过和平保证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是目的答案:A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B、科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D、科研、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轨道上来答案:C1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邓小平A、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C、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答案:B11、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工具D、劳动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A、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C、正确处理改革和建设的关系D、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E、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答案:A、B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E、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答案:A、B、C、E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E、实现共同富裕答案:A、B、D、E4、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包含的价值目标是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D、消除两极分化E、实现共同富裕答案:C、D、E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A、突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B、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C、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D、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E、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答案:B、C、D、E6、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C、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答案:A、B、C、D、E7、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C、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答案:A、B、C、D8、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所以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B、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C、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E、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答案:A、B、C、D9、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同步富裕B、同等富裕C、两极分化D、平均发展E、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答案:A、B、C、D三、判断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帮助学生认识邓小平怎样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怎样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特点、伟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共八大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 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 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4
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 何正确处理经济、政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成为 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三大改 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5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四五计划 (1971~1975) :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 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 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 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对极“左” 思潮进行了批判。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 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 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经过 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巨大贡献二、政治经济的改革三、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四、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巨大贡献(一)政治经济的发展(二)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一)政治经济的发展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强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过渡(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温馨的家庭生活养老和社会保障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二)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1开创新的时代结束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与竞争的新时代,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现实,不得不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共处与和平竞争。
2解放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3创立新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率先进行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初步尝试,为人类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私有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对世界政治的重要影响20世纪社会主义的胜利鼓舞、支持和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伟大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社会主义的苏联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
战后,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越南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之所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在它支持下的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是决定性因素。
二、政治经济的改革(一)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特点(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三)两种改革观,两种结果(四)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特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我国多年来把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 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 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着归根结底没 有搞清“什么社会主义”,所以必须首先弄清 和回答这个问题,因此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 认识。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 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 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1956年八大报告
第一、这一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对斯大林关于社会矛 盾观点的重大突破,是对《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矛盾问 题的补充。
(三)曲折发展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朱德、邓 小平等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参见P115--116)。
(四)探索的意义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成果,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 严重的背离但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 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 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生产关系)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社 会主义的目标)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 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 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 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 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 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 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010 至2011 学年营丘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九年级学科:历史执笔:唐红娟审核:内容: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型:新授课时间:2010 年12 月20 日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知识与能力: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匈牙利改革的情况等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学生了解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3、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吸取苏联、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学前准备1、复习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复习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课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2、自主学习第10 课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一、赫鲁晓夫改革时间:逝世后,1、时间:1953 年逝世后,担任苏联领导人。
担任苏联领导人。
、等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2、内容: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结果:他的改革虽然结果:并未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夫。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时间:时间:2、措施:首先把措施:把改革的重点转到年改革作为重点。
改革作为重点。
;政治改革使苏联的,但年代,,进入年代,年,赫鲁晓年代后期,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3、结果: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九年级讲学稿——人教版2010 至2011 学年生急剧变化,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共和国三、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年,分散。
分散。
各加盟的趋势随之加强。
的趋势随之加强。
月日,条”发约即将签署,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约即将签署,由8 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三天后失败。
八一九事件后,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三天后失败。
第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这个重大判断,深 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 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 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浮夸风”的影响
• 由于相信了浮夸风,有人开始提出:粮食吃不完 怎么办?于是,“大办食堂”和“吃饭不要钱” 的口号也提了出来。 • 更严重的是影响中央的决策。8月,在中央召开的 北戴河会议上,由于相信粮食问题已经解决,所 以作出了1958年钢铁产量翻一番的错误决策。
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讲话
(3)全民炼钢运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 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
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
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
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 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
(一)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整风形式: 开门整风。 整风原则: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㈡
经济建设上的“三面红旗”
• 1、总路线 • 总路线是 1958 年 3 月成都会议上提出的, 并获得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总路线的内容:
鼓动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 (1)大跃进口号的提出 • 1957 年 11 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提出“中 国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 钢铁和其他轻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 者超过英国。” • 接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批判“反 冒进”,提出“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 跃进”的口号。毛泽东看了社论后说:使 用“大跃进”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个口 号驳倒了冒进的口号。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国家)【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一、简答题简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
(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研)答: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是因为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按照“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趋于激化,为了给本国的垄断资本获取超额利润开辟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常常以战争手段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
在无产阶级革命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爆发并获得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
(2)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本国范围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主要舞台进行的。
可是,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资本的运动突破了一国的范围,形成了广及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体系。
这一新的特点,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成为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斗争,无产阶级必然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寻求进行革命的突破口。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造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三大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加深,削弱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力量,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直接提上了历史日程。
当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使彼此矛盾加剧,导致帝国主义战争时,资本主义世界链条就会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就会首先突破这些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资本主义世界链条的这些薄弱环节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国家发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是与这些国家当时的特定内外部环境分不开的:①就其外部环境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对于这些国家的控制力量,使得它们成为帝国主义势力难以顾及的国家,从而大大减轻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于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压力;②就其内部状况来看,这些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一般比较弱小,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阶级联盟,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并具有比较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
第五章讨论题 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个人提纲)讨论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一、社会主义的词源关于“社会主义”的词源通常由三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认为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2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首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后来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联系而获得了政治意义。
3第三种说法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在19世纪20到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由共产党执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显示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资本主义都是对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他们都企图在世界范围内能够争取更多的力量,能够在整个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继而形成了二战后两极格局对立的局面。
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后来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散而解体。
苏联的解体使得社会主义面临着空前的挫折,引起了很懂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包括中国。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问题一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呢?不少论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认识误区:以数量论输赢、以传统套现实、只见烟花不见引线。
三、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遭受挫折的原因及教训1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1)历史原因是东欧各国照抄苏联模式,没有在正确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三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 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 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于1985年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于1986年
13
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57年2月后曲折发展情况是:1957年反右斗 争,毛泽东重提阶级性为纲,推翻了八大的路线; 1958–––1960三年大跃进,1961–––1965国民经济 的调整,以后是1966–––1976文化大革命,使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严重失误。
9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 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 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 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 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 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 清楚。”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3
一 、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老大哥的红旗倒了”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端
24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1992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0
4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现实意 义
是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 是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 是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 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关键。
第五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南斯拉夫的改革;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匈牙利事件和匈牙利的经济改革;“布拉格之春”;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苏联和东欧各国改革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和苏联东欧各国改革成败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I)通过对苏联、东欧各国改革背景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
(2)通过对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为我国的改革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3)通过对苏联与东欧国家间不正常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意识。
4.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分析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把握历史现象与本质关系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苏联的改革是重点。
斯大林逝世后,革故鼎新、涤除时弊的要求在苏联蔚成潮流。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后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推进改革,一度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但苏联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受挫严重,国家陷入困境。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改革,有利于培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形成。
2.难点分析:(1)苏联与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原因是难点。
苏联与东欧各国改革受挫,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的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毛概I·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9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首位
美国学者丹尼森研究发现: 时间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20世纪初 20% 20世纪中叶 50% 1970s以后 60-8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0
�
2
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4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5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24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 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 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 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2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美丽的宝岛 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学会成立
中国还要完成祖国统一. 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 中国还要完成祖国统一."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 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 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 23 展."
13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的历史前提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无法克服,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深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使生产获得了社会化的属性。
主要表现在:(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生产产品的社会化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与生产无限扩大的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展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逐步下降的这种双向运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逐步突出,从而产生了生产过剩的现象,当这种生产过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4、要根本摆脱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
5、在社会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造成了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6、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突破了一国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外部构成并加深了三大主要矛盾: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海外资本和殖民地,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爆发帝国主义战争。
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7、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说表现的三大矛盾集中地表明,以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趋势看,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与国家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分不开,在特殊历史条件的作用下,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中国这样的国家取得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1、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
2、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也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在这一否定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3、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还体现在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首先就要夺取政权。
政权是决定革命胜利与失败的关键。
政权问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尤为重要。
无产阶级与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重要区别:第一,无产阶级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二,革命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
因此,无产阶级与以往革命不同,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
还要以国家政权为工具,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和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一般地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两条不同的革命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经验,实现革命和平发展可能会有下面四种情况:1.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庞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因而不可能对群众施加暴力。
2.在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和传统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使资产阶级不敢或不能破坏议会民主制。
3.资产阶级拥有的武装力量在战争的环境中被冲跨,而又不及重新组织和掌握反革命武装力量,因而出现了没有对群众施加暴力的局面。
4.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作出重大让步。
注: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主要方式是“暴力革命”。
英国宪章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而得出的结论。
用和平的方式进行革命是行不通的,只有暴力革命才能达到目的。
暴力革命论是通过总结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一、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民主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的关系。
民主是国体问题。
(2)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是管理国家的方法,政治统治形式,是政体问题。
(3)民主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
1、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它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从公民与政权关系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
其中主要的是管理国家的权力,即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权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新型民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从阶级统治方法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方法。
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由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选举并可以随时撤换的代表组成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使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范围是最广泛的。
从国家活动的原则来看,新型民主在国家活动中的表现就是民主集中制。
它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
2、社会主义国家为何实行新型民主?(1)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展新型民主,健全与发展民主制度。
新型专政:它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列宁称之为半国家。
3、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不是两方面的机械相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
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
如果离开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一句空话。
任何把民主与专政割裂开来,对产起来,强调一面,是完全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理论。
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概念。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治形式:巴黎公社。
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无阶级专政的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阶级联盟的范围扩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统一战线。
(3)政权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形式。
(4)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权组织形式上我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农民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劳动阶级。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制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其任务和目标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整和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思考题:名词解释:新型民主、社会主义国家1、分析说明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关系(P126-127)2、为什么说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必须通过共产党来实现?(P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