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标准
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文朗读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朗读的效果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可能存在的问题:1.语音不标准语音是朗读的基础,正确的语音能够传达准确的语义。
然而,一些学生由于发音器官不准确或受到方言的影响,导致语音不标准,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
这不仅影响了朗读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语调单一语调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手段。
在朗读课文时,不同的句子、段落和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情感和态度。
然而,一些学生朗读时语调单一,没有变化和起伏,使得朗读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3.缺乏停顿停顿是朗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可以帮助听众理解语义和表达情感。
在朗读时,学生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合理地安排停顿的位置和时间,以突出重点和表达情感。
然而,一些学生缺乏停顿的意识和方法,导致朗读不流畅、不清晰。
4.缺乏理解朗读不仅仅是语音和语调的问题,更是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情感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朗读时只是机械地重复字面上的意思,而没有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导致朗读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5.缺乏情感情感是朗读的灵魂,只有投入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听众。
一些学生在朗读时缺乏情感投入,只是平淡地念出课文内容,使得朗读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6.缺乏自信自信是朗读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自信地表现自己才能获得听众的认可和尊重。
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朗读时紧张、不自然或者声音小,影响了朗读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是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提高课文朗读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加强语音训练、提高理解能力、培养情感投入、增强自信等。
同时,教师也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2、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情感;3、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辣)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荆门方言和普通话轻重格式比较)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
教学中,不应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一)整体性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
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和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
小学生语文学习朗读要求
小学生语文学习朗读要求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
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
我主要抓晨读和第一课时。
对读得不顺嘴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
第三,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2、其次要读流利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
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
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
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
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
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
3、最后要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
“朗读”在课标中的要求及有效指导实例集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
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
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
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
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
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
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
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
理解课文是感情朗读的充要条件,教师评价语言的引导、想象画面的引导、朗读技巧的渗透、范读等是感情朗读的充分条件。
A:理解性朗读实例《2008,北京!》这一课,写了中国申奥成功后,人们欢聚天安门广场的沸腾场面。
第二自然段中写到“天安门广场早已经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
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将满把的鲜花抛向天空。
许多人举着旗帜不知疲倦地飞奔着。
长龙舞起来了,锣鼓敲起来了。
五颜六色的礼花映亮了北京的夜空,也映亮了狂欢的人们。
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当时人们激动的场面,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是提高学生朗诵水平的关键。
本文将从朗诵技巧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一、明确朗诵技巧的重要性朗诵技巧是提高朗诵水平的关键,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诵技巧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二、注重语音训练语音是朗诵的基础,只有发音准确、清晰、流畅,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语音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朗诵的基础,只有正确使用普通话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普通话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2.纠正错误的发音习惯: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发音习惯,如发音含糊、咬字不清等,这些习惯会影响学生的朗诵水平。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习惯。
3.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语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技巧,如升调、降调、重读等。
三、合理控制语速和停顿语速和停顿是朗诵中的重要技巧,合理的语速和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速和停顿控制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情感和内涵合理控制语速和停顿,如叙述性段落应该采用较慢的语速和较长的停顿时间,而情感性较强的段落应该采用较快的语速和较短的停顿时间。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掌握好朗诵的节奏和韵律。
四、加强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能力是朗诵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语调
朗读和语调一、朗读朗读要有感情,有条理,从容自然,抑扬顿挫,要顺应作品思想感情的发展;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不言不由衷,单调呆板。
二、语调说话或者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
(一)停顿停顿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
从意义上的联系来看,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叫做“意群”。
意群可大可小,在较大的意群中,还可以按照疏密不同的意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在划成更小一些的意义整体,叫做“节拍群”,诗歌中常把一个节拍群称为一“音步”。
说话和朗读中的停顿,大体都出现在意群或节拍群的后面。
句子内部或句与句之间说话时的间歇。
一段话里面什么地方停顿、停顿是长是短,是由表达的需要来决定的。
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一般要大于句子内部的停顿。
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而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这种停顿叫做逻辑停顿。
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民族。
停顿的改变有时会引起结构和意义的改变。
例如:我看见他笑了。
二加三乘以五我没找着小李小高很着急乒乓球拍卖完了。
发展中国家电的问题急待解决。
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音步”上。
一般的诗行可以分为二到四拍子,即二到四个音步。
一个音步往往包含着一些音节,音节多的音步,要读得紧凑些;音节少的,要读得舒缓些。
音步一般用停顿表示,也有用轻微的拖腔表示的。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语文课文朗读要求
语文课文朗读要求
语文课文朗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性:朗读时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破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也要注意停顿和重音,确保朗读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情感表达:朗读时要根据课文内容,表达出相应的情感。
例如,对于悲伤的课文,朗读时要表现出沉重、缓慢的语气;对于欢快的课文,则要表现出轻松、明快的语气。
声音要求:朗读时要用普通话,声音要洪亮、清晰,语速要适当。
同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停顿和节奏的处理,使朗读更加生动有趣。
理解内容:在朗读前,要先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使朗读更加有感染力。
练习和反复:朗读是一种技能,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复。
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表现力,使朗读更加自然流畅。
总之,语文课文朗读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在准确性、情感表达、声音要求、理解内容和练习反复等
方面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让听众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和价值。
小学语文朗读的技巧
小学语文朗读的技巧朗读作为一种有声音的语言艺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朗读的水平会直接影响一名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语文朗读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朗读的技巧1. 要把字音读准。
除了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变的规律,包括轻声、儿化韵、变调、啊变等。
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让学生知道并能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2. 要把词形象化。
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当我们把课文中记录词的一些无生命的方块字化成“有生命”的方块字朗读出来时,就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更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
只有把每个词看“活”,才能准确理解它,才能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人们在说话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的概念,通常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那将比单纯地抄背词语解释要具体、有用得多。
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
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三项指标。
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
在标点符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要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
与停顿相适应、相配合,突出强调句子中的某个词和词组,就是重读。
4. 要把握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
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的脉络,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01要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中学语文 朗读指导
中学语文朗读指导作为一种语言技能,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学语文朗读的指导问题。
一、朗读的基本要素在进行中学语文朗读指导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朗读的基本要素。
朗读可以分为“字、词、句、段、篇”五个层次,每个层次都需要掌握不同的技巧。
比如在读字和词时,需要注重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而在读句子和段落时,则需要注意语调抑扬顿挫、停顿与连读的处理等。
二、人声语音的基本特点在进行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时,还需要了解人声语音的基本特点。
人声语音与机器语音不同,它具有情感色彩、音量变化和语调变化等特点,因此在朗读时需要把握好语音节奏和声音抑扬顿挫的处理,通过恰当的运用语音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三、朗读技巧的学习与应用在掌握了朗读的基本要素和人声语音的特点后,我们需要学习和应用相应的朗读技巧。
比如在读字时,需要注意清晰、准确地发音,并且有力度、有表情地说出字音;而在读词时,则需要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停顿与连读等处理,在表达中把握好词的层次感和语音节奏。
四、文学作品的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通常涉及到文学作品的朗读,因此需要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注重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与处理。
比如对于古诗词的朗读,需要注重把握好古诗词的韵律,通过合理的调节语音,让古诗词更加流畅地呈现出来;而对于散文的朗读,则需要更加注重语音的节奏感和表情力度,从而更好地传达出文学作品的意图和感情。
五、朗读与评价在进行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时,还需要适当加强朗读的评价。
通过朗读作品的质量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通过加强朗读的评价,可以在朗读教学中弥补有效反馈的不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全面提高。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注重基本要素的掌握、人声语音的特点与处理、朗读技巧的学习与应用、文学作品的朗读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一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关于阅读教学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2.关于阅读的评价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初中生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
初中生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修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于初中生来说,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和训练,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声音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生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在朗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
一、调整节奏和语气在朗读时,正确的节奏和语气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生应该根据文章内容和语句结构,合理调整朗读的速度和停顿的位置。
对于描写动作紧凑的文字,可以加快节奏,增强紧张感;而对于抒情文学作品,则可以适当放慢语速,突出感情表达。
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情绪的转折和语气的变化,准确传达作品中的情感。
二、重视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在朗读时应该重视标点符号的运用。
在遇到标点符号时要停顿,但不同的标点符号停顿的时间和强度是不同的。
例如,逗号表示短暂停顿,句号表示完整停顿,问号和感叹号则表示反问或强烈的情感表达。
通过合理运用标点符号,可以给听众留下良好的语感和节奏感。
三、正确使用语音语调语音语调是语文朗读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初中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
遇到生字,应该先理解字义和发音规则,然后用正确的语音来朗读。
此外,还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强调重点词汇或短语,以及正确表达修辞手法和修饰语的语音特点。
四、注重情感的表达朗读不仅仅是声音的敷衍,更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初中生在朗读时应该通过声音的变化、语气的抑扬顿挫,准确传达作品中的情感。
对于优美的文学作品,要注重情绪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对于议论性文章,要注重语气的坚定和说服力的展示。
通过表达情感,可以使朗读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五、注意语言的朗读技巧除了基本的朗读技巧外,初中生还应该注意一些语言的朗读技巧。
比如,对于对比句式,可以通过语气和节奏上的对比来突出不同的含义;对于一些排比修辞,可以适当加重语音的节奏感和重音的部分。
同时,要注重断句和连接词的运用,使语句更加通顺和连贯。
诗歌朗诵评分标准
诗歌朗诵评分标准诗歌朗诵是一种具有文学艺术特色的表演形式,通过声音、语调、节奏等手段来展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震撼。
在评判一场诗歌朗诵的表现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将就诗歌朗诵的评分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要考虑的是诗歌朗诵者的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是诗歌朗诵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诗歌的表现效果。
在朗诵时,诗歌朗诵者应该注意语音的准确、清晰和地道,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进行语音的抑扬顿挫,使之更贴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语音的音量、节奏和语调也要符合诗歌的韵律,不要出现走音、跑调等现象。
其次,要考虑的是诗歌朗诵者的情感表达。
诗歌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文学形式,而诗歌朗诵者在朗诵时要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和表情来表达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朗诵者要能够真情实感地体验诗歌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之更加生动和感染力。
其次,要考虑的是诗歌朗诵者的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是诗歌朗诵的点睛之笔,它可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形式,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朗诵时,诗歌朗诵者可以运用手势、眼神、肢体语言等手段来丰富诗歌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同时,诗歌朗诵者还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停顿的运用等手段来突出诗歌的重点,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要考虑的是诗歌朗诵者的整体效果。
整体效果是评价一场诗歌朗诵的综合因素,它包括了语音语调、情感表达、表现技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评价整体效果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看诗歌朗诵者是否能够将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情感震撼。
综上所述,诗歌朗诵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语音语调、情感表达、表现技巧和整体效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评价一场诗歌朗诵时,需要全面、客观地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评分的公正和准确。
希望各位评委在评价诗歌朗诵时,能够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评分,为诗歌朗诵者提供更加专业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推动诗歌朗诵艺术的发展和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比赛朗读粉笔字评分标准
教学资料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比赛朗读、粉笔字评分标准朗读40分
1、一般话:15分。
分三个等级:一级15分,一般话标准,字音精确,无方言现象;二级10分,一般话较标准,夹杂方言;三级6分,一般话不标准,方言严峻。
2、内容正确10分。
要求与书上内容对比一致,错一字、漏一字、隔一字扣一分。
3、背诵有感情15分。
分三个等级:一级15分,读出文本所包含的感情,表情丰富,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二级10分,读书有上下起伏的变化;三级6分,一个调下来。
粉笔字40分
1、笔法:有轻重、粗细,讲究笔法,富有变化,起笔、落笔动作明显。
〔8分〕
2、字法:结构平正,均匀,字迹工整、标准、紧凑。
〔12分〕
3、章法:版面安排合理,整体布局美观,字距、行距合理。
〔8分〕
4、书写标准:写标准汉字,无错别字、漏字、多字,不得写繁体字、异体字。
〔8分〕
5、书写效果:美观大方,写错之处宜用黑板擦改正,不得用手涂改。
〔4分〕
.。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
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
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
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实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具有哪些特点?一、学生朗读表达具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
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
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都可以成立。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
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朗读评价具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
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朗读评分标准
30%:1.正确: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不添字、漏字,不破读,准确、完整的朗读指定课文内容。
30%:2.流利:朗读熟练,语速适中,停顿恰如其分,自然流畅。
30%:3.有感情:感情真挚、充沛,语气语调恰当,正确把握课文内涵,并将感情融入其中。
10%:4.仪态大方:表情态度自然,精神饱满,姿态得体,表现出良好的素质。
泗水大志小学
2012年2月8日
小学晨读比赛评分标准:(10分)
1、校服整齐2分
2、坐姿端正2分
3、声音洪亮、整齐2分
4、语音语调正确2分
5、课代表组织得当2分
语文朗读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