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共情: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合集下载

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艺术与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艺术与评价

要点二
实施过程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分组并 设置合作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分 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同时,教师给 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 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点三
效果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表现和心理变化 ,评价小组合作式心理辅导活动的效 果。对于效果不佳的活动,分析原因 并改进小组合作的设计和实施方式。
辅导技能提升
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心理辅导技能,如倾听、共情、引导等,以建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持续学习与进修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修,了解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辅导技术,提高 自身专业素养。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下的心理辅导策略
家校沟通与合作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和心理 状态,共同制定心理辅导计划。
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行为表现,评价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效果不佳的活动,及时调 整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
案例二
设计思路
将游戏元素融入到心理辅导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和成长。通过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增强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
实施过程
根据心理辅导活动的主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和规则。在游戏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通 过游戏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同时,结合游戏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设置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0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情感变化
02
学生是否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自信心增强、
情绪稳定等。
学生行为改变

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考试试题与答案

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考试试题与答案

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考试试题与答案教师职业道德部分(75分)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

共20分)1.决定教师职业能否有所作为的根本是( )。

A.教师的能力B.教师的文化素质C.教师的职业道德D.教师的教研水平2.( )是教学工作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必要的道德规范。

A.爱岗敬业B.热爱学生C.廉洁从教D.严谨治学3.保持教师队伍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一环是( )。

A.提高教师工资B.国家政策导向C.加强教师培训D.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修养4.教师在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和职责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境界,其中( )是我们应该大力肯定和倡扬的。

A.厌教B.功利C.热爱D.乐教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环是( )。

A.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B.能忍受乏味清苦C.培养爱岗敬业精神D.模糊个人利益得失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A.以学生为主体B.以教师为主导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D.育人为本7.师德的灵魂是( )。

A.关爱学生B.严谨治学C.依法执教D.廉洁从教.8.影响教育质量和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教师的素质B.学生的学习态度C.校长的管理水平D.国家的教育政策9.从培养人和社会择师的要求来说,( )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特殊要求。

A.渊博知识B.高超技艺C.为人师表D.坚定信念10.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 )关系。

A.首要B.主要C.重要D.次要11.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做( )。

A.顾忌B.高尚C.内省D.慎独12.所谓( ),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

A.教书育人B.人格示范C.潜移默化D.以身作则13.师德的( )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调节和评价道德行为的根本要求,是建立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依据。

A.基本内容B.基本原则C.基本要求D.基本精神14.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 )。

师生共情 沟通共赢

师生共情 沟通共赢

师生共情沟通共赢在教育活动中,师生的互动交流至关重要。

师生之间的共情和沟通共赢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生共情和沟通共赢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师生共情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联系上的。

师生共情并不是简单的共鸣,而是在理解师生情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支持和关注。

师生共情需要师生之间有着良好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健康和互动关系。

沟通共赢是指师生之间在交流中能够建立互信、互尊的关系。

在教学中,师生沟通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理解对方,倾听师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通过建立积极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学习动力与共鸣,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师生共情和沟通共赢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诉说自己的情感,树立起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联系。

教师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并接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主动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困扰,主动与教师共享喜、怒、哀、乐。

学生还应该尊重并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配合教师的工作,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何实现师生共情和沟通共赢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情感分享的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互相分享情感、理解和鼓励的空间。

通过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教师还可以适时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处理他们的情感问题,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心声和需求,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积极的倾听方式,主动去理解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教师还应该通过示范与激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
*
要事先沟通与准备
要有临场应变能力
要有活动现场的敏感度
不要急着将活动方案进行完毕。
活动主题要明确且不宜太多
领导者应避免强势领导
要掌握实施的时间
要容许学生有不同的参与程度
辅导活动课不是游戏课
*
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基本教学模式简介 [一]非指导式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 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对个人有意义的东西,因此一个人只能透过共情了解与接纳支持来催化他人的学习,无法操纵或指导他人的学习。 教学步骤: 1、确定助人情境:教师构建温暖、接纳和安全的谈话气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2、探讨问题:教师接纳与澄清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确定问题。
1
2
*
4、辅导主题的理论分析
*
问题的重要性及成因分析:该问题的辅导在整个辅导工作中如何定位?它会影响到哪些,以及如何影响其他身心问题的发展?该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问题的辅导策略:针对该问题应采用何种特定的辅导策略?
1
2
*
5、环境性因素
*
01
从环境因素的横向层面看,
02
从环境因素的纵向层面上来看,
*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
*
辅导活动课实施的基本环节与流程。
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理论架构;
课程的单元设计;
*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理论架构
*
1、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如何促成学生顺利发展 (1)正常个体在某一阶级的正常发展的特征、期 望、任务和行为是什么? (2)某一个学生或特殊团体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特征、期望、任务和行为又是什么? (3)这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阻力? (4)如何促进这些人的发展过程?

师生共情 沟通共赢

师生共情 沟通共赢

师生共情沟通共赢“师生共情,沟通共赢”,这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念。

共情是指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师生共情则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分享情感的关系。

在师生共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成绩,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师生共情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情感问题和学业问题时,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而教师也需要通过与学生建立起共情关系,感受到学生的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师生之间的共情关系可以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

师生共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情感上,学生在与老师建立了共情关系后,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并且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共情关系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

师生共情有助于改善校园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在共情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学生,而学生也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

这种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师生共情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互利双赢。

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共情关系,教学中便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而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成绩。

师生之间的共情关系,使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更加顺畅和有效,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互利双赢。

在师生共情的基础上,要实现沟通共赢,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导,主动与老师交流,积极参与学习,做到言传身教,与老师共同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作为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共情指的是理解并进入他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状态的过程。

在心理课堂中应用共情技术,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此外,还有以下优点:一,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通过共情技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更好地感知学生的感受和焦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观点,调整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对那些缺乏自信和动机的学生,经过共情技术的应用,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增强师生情感互动共情技术的应用还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共情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程,还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积极和平等的沟通,教师可以用友好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种信任和互动关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程,同时在情感上也能够使学生感到安全和满足。

三,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在课堂合理应用共情技术,还能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管理情绪。

针对学生焦虑、紧张等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倾听、理解和支持等方式,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被关爱,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关怀和支持,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和释放情绪。

四、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共情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

通过共情技术应用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自己的同伴相处,释放自己的情感,增加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学会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更加积极地放松自己,跟随教师的步伐去探索彼此之间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发展潜力。

总之,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情绪与社交智能的发展。

当前在授课和教育方法方面,强调人际关系,弥补传统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保护隐私
尊重参与者的隐私权,对涉及个 人隐私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
参与者需求与期望的管理
了解参与者需求
在活动开始前,通过调查或访谈了解 参与者的需求和期望,为活动设计提 供依据。
调整活动内容
反馈与改进
在活动结束后,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 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改进,提高活 动效果。
根据参与者的需求和期望,适时调整 活动内容,以满足不同参与者的需求。
情绪管理辅导
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积极 应对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生涯规划辅导
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通过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目标设定 等环节,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 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帮助他们制定 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
效果评估
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收集反馈意见,为后续的课程 改进提供依据。
课程评估方法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参与度、情绪状
态和互动情况等。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活 动的满意度、收获以及对课程
的建议等。
测试法
通过心理测试,评估学生在课 程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如焦 虑、抑郁等情绪的改善情况。
作品分析法
分析学生的作品或成果,评估 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 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03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形式
角色扮演
总结词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来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辅导活动 。
详细描述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心理辅导活动形式,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 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 自我认知和共情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园共情培养案例分析:情感疏导与心理辅导

幼儿园共情培养案例分析:情感疏导与心理辅导

幼儿园共情培养案例分析:情感疏导与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幼儿园共情培养1.案例介绍一位幼儿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有一名3岁小朋友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哭闹不止,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导致园内的亲子关系发生了一些问题。

老师发现这是一个情感疏导和心理辅导的问题,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共情培养工作。

2.树立共情意识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园老师首先树立了强烈的共情意识。

她深刻理解到,作为教育者,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每个小朋友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她积极倾听小朋友的心声,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以此作为共情培养的基础。

3.情感疏导与心理辅导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注重对这名小朋友的情感引导和心理辅导。

她特意安排了一些小组活动,并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小朋友们主动共享彼此的感受和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给予这名小朋友充分的倾听和理解,还通过陪伴和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并习得积极情感表达的方式。

4.家园合作老师也积极与小朋友的家长进行沟通和配合。

他们一起探讨了孩子的情感问题,并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起寻找方法。

家园合作的方式,不仅让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也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更为贴心的关爱和支持。

5.收获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共情培养,这名小朋友的情感状况明显好转。

他变得更加乐观活泼,乐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此,老师深有感悟,她认为通过共情培养,不仅帮助这个小朋友顺利度过了情感困扰的阶段,也增进了全园师生的情感沟通和共情能力。

6.总结与展望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园共情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需要树立共情意识,注重情感疏导与心理辅导,并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每一个小朋友的情感成长。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幼儿园教育者能够重视共情培养,为孩子们创造更加温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共情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老师通过共情培养,不但帮助孩子克服了情感问题,也加深了自身和家园的联系。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课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课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课题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扮演知识传授者、引路人的角色,还要扮演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

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

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行情感、社交、智力的培养方面的指导,而共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什么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指“感同身受”和“同理心”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行为或情感时,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这就是共情能力。

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也是一种行动。

它使我们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感受,以及积极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而共情能力对于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促进师生沟通:教师通过具备共情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学生的问题和疑虑,进而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和疑惑,更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共情能力强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高情感素质的人。

4.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共情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还能够创造出更加友好和温暖的的学习氛围,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结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能够与学生建立真正的互信、互动的关系,更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形成、心理成熟和职业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共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平昌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

平昌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

平昌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

A.课程目标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育目的【答案】:C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行政责任B.民事责任C.一般责任D.刑事责任【答案】:D3.()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为目的的课外校外活动。

A.学科活动B.社会实践活动C.体育活动D.科技活动【答案】:D4.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之后,()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A.师爱B.教学监控能力C.教师的威严D.教学反思能力【答案】:B1/ 145.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是由()提供的。

A.遗传素质B.环境C.社会D.学校教育【答案】:A6.研究表明,在备课时,专家型教师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表象和心理表征,并且能预测执行计划时的情况。

这说明专家型教师在备课时具有一定的()。

A.预见性B.灵活性C.计划性D.操作性【答案】:A7.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文化地位B.政治地位C.经济地位D.社会地位【答案】:D8.根据问题的构成,把问题的起始状态称为()。

A.目标B.障碍C.给定D.情境【答案】:C9.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先进的教学设备B.备好课C.了解学生D.和谐的师生关系【答案】:B2/ 1410.超我遵循的原则是()。

A.快乐原则B.道德原则C.满足原则D.现实原则【答案】:B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教科书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教材【答案】:C12.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要领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要领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要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

笔者在指导第一线的班主任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大量课例中,总结出了一些操作要领,并就目前班级辅导活动的偏误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一、班级辅导活动操作方法上的“八重八不重”1.重感受,不重认知(是“不重”,不是“不要”。

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的“塑造”、“教育”的过程。

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的原理,或者掌握几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发展。

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心理学的概念术语,能说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但却没有情意活动的介入,没有情感体验作为其认知的强化、迁移以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那么,这个过程依然不能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要时采用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辅导,顾名思义,一为“辅”,二为“导”。

“辅”者,扶助,辅佐,非主要之意也。

“导”者,引导,疏通也。

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

这个“难”,就难在引导上。

引导,要注意契机,还要注意分寸。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技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技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辅导技巧钟志农(1)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态度。

●平行面对学生;●保持视线接触;●采取开放姿势;●微微倾向学生;●面带微笑,保持轻松;●注意声调语气。

(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

●主动表示倾听;●表情全神贯注;●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应;●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视的表现。

(3)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以避免对学生的误解,并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专注态度。

●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弹性;●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中断表述。

(4)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

●具体化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说情“具体经历”、“具体表现”、“具体感受”;●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

(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偏离主体或表述明显错误见解的重要技术。

●对学生的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对偏离主题的发言可采用轻松态度做提醒;●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

(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将自己共情、共感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传递自己充分理解学生的信息。

●同理心的前提是专注于倾听,力求自己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保持协调一致;●同理心的关键是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同理心的反应要把握“简述语言”的原则,力求简洁、富有弹性或试探性,并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及确认的机会;●采用适当的表达同理心的开头语和词汇,如“你是不是觉得…”、“你好象是说…”、”所以,你才处在一种…”、“我觉得你的意思并不是…”等。

论教师的共情能力及其培养

论教师的共情能力及其培养

论教师的共情能力及其培养摘要: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善于共情的教师可以充分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

共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并与学生一起享受共情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关键词:共情培养师生关系接纳教育与其他职业的重要区别在于工作对象的不同,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

因此,教育的过程不可能不关涉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学生情感的教育也绝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对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共情共情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Vicher(1873)提出,起初在心理学中被使用,后来逐渐被教育界广泛关注。

其涵义是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体验其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人格特质。

在人际交往中,既能理解和接纳他人,又能将这种对他人的感受以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基于学生的立场认为共情“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要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教师共情不仅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他的感受和情绪,知道他如何看待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周围世界的。

共情不是用外在的参照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一切。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

无论这一过程如何实施,教育都希望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考虑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的优化配置,还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共情能力,为教育实践中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提供心理支持。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过程牵动着学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并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赴忻州师范学院校园招聘教师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赴忻州师范学院校园招聘教师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赴忻州师范学院校园招聘教师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一、单选题1.高等学校以学科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和学科忠诚。

A.学科特性B.学科规训C.学科信仰D.学科方向【答案】:B2.对高校教师自制道德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在心理具有很强的自制力B.高校教师需要杜绝一切外界因素的影响C.高校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道德控制能力,学会“情绪管理”D.具有强自制力的高校教师能高质量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答案】:B3.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为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高深学问是()。

A.技能型大学B.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性技能型院校C.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D.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答案】:C4.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

A.高校校训B.高校教学大纲C.教育治理D.高校教学计划【答案】:B5.学科制度是指学科人在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体制安排和()。

1/ 11A.基本要求B.行为约束C.指导方法D.道德准则【答案】:B6.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为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高深学问是()。

A.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性技能型院校B.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C.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D.技能型大学【答案】:B7.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是()。

A.教学研究B.科学研究C.文化传承D.社会服务【答案】:B8.大学生对外部刺激的情绪反应迅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这说明其情绪具有的特点是()。

A.波动性B.敏感性C.丰富性D.外显性【答案】:D9.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主要是指要促进人的()和主观能力的发展。

A.主体意识B.社会认知能力C.情绪情感D.知识技能【答案】:A10.高校教师在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指的是高校教师的()。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良好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处理和自我生涯规划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为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

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辅导内容和方式,以真正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

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为主要手段,涵盖学校适应、自我意识、研究、人际交往和生涯规划等内容,旨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涯规划能力。

该课程具有自助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中等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课程的多重功用决定了其独特地位。

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性心理健康课程应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仅针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

该课程的定位是预防和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学校适应、自我认识、研究策略、人际关系处理、异性交往和生涯规划等。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心理健康课程以整体目标为核心,设计菜单式的课程,以体现其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各地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用和改编。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分享心理健康课程倡导活动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促进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

在课程中,活动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并能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心理健康课程注重过程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参与、表现和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其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避免评价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_能力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_能力标准”

06EDUCATOR新时代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势在必行。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贡献者,责无旁贷;身处“旋涡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更应德能配位,发挥实效。

我们曾对某省两个地级市584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展开的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教授其他课程的经历,兼职教师中则以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且大多教龄较短;明显存在工作职责模糊、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教师的自主性较低,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虽然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求知欲,但对自己究竟应该具有哪些“能力”却一知半解。

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由其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性质决定。

笔者以为,要胜任该项工作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其中,专业知识是他们工作和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专业技能是从事课程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实践的基本能力;专业素养是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情操,以及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发展与完善的品质和动力。

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专业知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以心理学原理和知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

无论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面向个别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都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了解心理学大学科体系,掌握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的一般规律;以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为主体,了解中小学生在身心发展和心理需求方面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以及如何在学校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咨询心理学为重点,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心理异常的类型和表现,以及在学校环境下对个别学生施以辅导和咨询的专业知识。

对心理学中共情方法的理解

对心理学中共情方法的理解

对心理学中共情方法的理解一、共情定义共情是指个体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能力。

在心理学中,共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心理治疗的重要基础。

共情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在沟通、交往和决策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和行动。

二、共情重要性共情在人际交往和心理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共情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高沟通效果,增强人际关系。

其次,共情有助于心理治疗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患者的情感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治疗。

此外,共情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同理心和关爱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共情技巧为了更好地发挥共情的作用,需要掌握一些共情技巧。

其中最核心的技巧是倾听和表达。

倾听是共情的基础,通过耐心、专注地倾听他人的言语和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表达则是将对他人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行动,让他人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此外,还需要注意表达方式、语气和肢体语言等细节,以增强共情的效果。

四、共情层次共情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最基本的层次是情感反映,即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进行感知和反应。

第二个层次是认知共情,即通过思考和理解来推测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最高层次的共情是人格化,即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与之产生共鸣。

五、共情挑战虽然共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个体差异会影响共情的发挥,不同的人对情感和情绪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

其次,情绪传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个体在感知他人情绪时可能会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影响。

此外,过度共情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导致情绪耗竭和心理压力。

因此,在应用共情方法时需要适度掌握,避免过度投入和负面影响。

幼儿园情感教育:共情与情绪管理教案

幼儿园情感教育:共情与情绪管理教案

文章标题:幼儿园情感教育:共情与情绪管理教案一、引言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建立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认知能力。

幼儿园情感教育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共情和情绪管理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教案。

二、共情的重要性1. 什么是共情?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并理解他人的感受、情感和情绪状态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

2. 共情对幼儿的益处-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和合作精神的形成。

-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使他们更愿意帮助和关心他人。

- 有助于幼儿情感管理的发展,使他们更具情绪稳定性和应对能力。

三、情绪管理的重要性1. 什么是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个体通过认知、调节和表达来应对不同情境和情绪的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情绪管理的培养对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

2. 情绪管理对幼儿的益处- 有助于幼儿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和挫折,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

- 促进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 提高幼儿的情绪稳定性,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为积极和乐观。

四、共情与情绪管理教案1. 目标设定- 帮助幼儿理解共情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善良情感。

- 教导幼儿认识和理解各种情绪,培养情绪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2. 教学内容及方法-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不同情绪。

-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和共享自己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 为幼儿提供情感合作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绪管理教学活动示例- 通过认知游戏,帮助幼儿识别和理解情绪表情,并学会运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 以绘本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和认知不同情绪。

- 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会调节情绪,释放情感。

那一次雨点式的批评——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教研的思考与探索

那一次雨点式的批评——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教研的思考与探索

时机 ,因为初二是青春期逆反高峰期 ,逆反的对象正是父 的方法 加强 学 生 的角 色体 验 ,达 到 相互 感 受 、理 解 对 方 的 2重体 验 :本课 活动多 ,教师说 得少 ,能尊重 学生 , 问学生 的感受 。比如 “ . 闹矛盾 时,你当时是什么感受?沟 通顺畅了 ,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 ” 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
们 的感觉 ,哪个 环 节应 该怎 么 上 ,把 学生 当成 老 师一 样 洗 样就攻破 了目前心理辅导课缺乏系统的难题 。但是 当这个 耳 恭 听 。我 还上 心海 扬 帆 网站 寻找 相 关 资料 ,根据 上 次研 系统建立 了,今后我们的研讨主题应该以什么来定呢?这
修班的评课记录一一研究并修改 ,天天晚上在学校加班到 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十一点。在此期间 ,我得到了徐慧珠 、叶芬 、黄海彬 、林 海沽 、张海宁等老师的耐一 指导。我知道那是我心理成长 L t ,
( 三) 如何 深化 、延 续和 扩散 教研 活 动 的成 效
教 研 活动 的 成效 如果 能 形 成 书 面形式 ,比如形 成 系统
最快的一段时间,终于 ,我上了省公开课 ,据说还上得非 的教案集 ,那么成效就能够深化 、延续和扩散。教案集不 常成功 ,得到了徐老师等一批专家 的好评 。回过头来 ,我 仅可以帮助编写者专业成长 ,使他们能够系统地认识 心理
知如何回应时 ,马上 电话联系指导老师。就这样一次一次 体 。我们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之后 ,都要求学员写教研心得 作为研修作业上传到温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的教师论坛
( 四) 雨 点式 的批 评 对 于初 学者 有何 影 响 雨 点式 的点评 对 于初 学 者可 以说是 很 需要 的 ,但 雨 点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1 ( 半 刊 总 9 2 0 上 月 ) 第l 期 12 l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共情: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效果的
重要因素
〔关键词〕共情;教师;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社会、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断升温。

在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已趋于普及化。

由于心理课程具有活动性、互动性、生成性的特点,其与传统课堂有很大不同。

在心理辅导课中,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深入互动,在自主探究、体验、感悟中实现成长。

心理活动课中,运用共情和团体动力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团体动力与共情
共情(empathy)最早由罗杰斯提出,是指咨询师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教师共情是指教师能真诚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能对学生的感受与想法进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会与思考,从而调节自己的教学,以适切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业与情感等方面的成长。

教师共情能有效促进团体动力的发展。

有研究认为,共情既是动机成分,受到个体偏好的影响;也有能力的成分,受到培训的影响。

一节优秀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教师保持共情,从而推动团体动力发展,最终将活动推向既定的目标。

教师共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团体动力( group dynamics)由勒温提出,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团体内的驱动力量,包括显性因素(如团体成员的沟通模式、团体规范)和隐性因素(如团体凝聚力、团体文化等)。

积极向上的团体动力可以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质量。

团体成员围绕活动展开的自由沟通方式能营造开放的沟通环境,推动团体动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共情能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作用机制是:教师共情通过改善班级沟通方式引导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进而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既然教师共情是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那么心理教师应如何运用共情?教学该如何评价?这两个问题就成为实施与评价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

二、教师共情推动团体动力发展
共情既具有能力成分,也具有动机成分。

心理教师不仅要注意平时的修炼,提高理解学生内心的基本技能,更要提高与学生交流的主动性。

心理教师应密切关注课堂师生沟通方式,推动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

(一)理解学生意图,及时表达共情
共情的基础是倾听。

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想法与感受。

把对学生当下状况的所思所想用适切的方式表达出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从而推动团体动力,
提升辅导效果。

在一节主题为“与父母说成绩”的心理辅导活动公开课上,A学生在表演情景剧时说道“我不要学习”,招来旁观学生的哄笑声。

正当听课教师为现场着急的时候,只见心理教师不慌不忙转向发出笑声的学生,轻声问道:“你们的笑声代表什么?”有学生说:“觉得有意思。

”教师紧跟一句:“因为你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境,所以你们觉得有意思,以笑声表示支持与赞同,是吗?”随后,表演者认真再演情境,观看的学生开始认真反思情景剧的意义。

显然,“不要学习”这句话被学生理解为“与学校要求相冲突”。

当教师将这些感想合理表达后,学生们的沟通方式得以明显改善,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这让情景剧的效果得到了升华。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安全、平等的沟通方式
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是共情有效进行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学科教学思维,放低姿态,客观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此基础上,教师善加引导,从而调动团体动力。

在“校园暴力”主题海峡两岸同课异构研讨会上,谢曜任博士的课以教师不懂如何问候学生开场:“我不知道在大陆如何问候大家,请这位同学教教我。

”一句请教,顿时转变了师生各自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更加愿意畅所欲言。

学生在课后访谈中提出:“老师很真诚,似乎我们变得和老
师一样了。


同样,在陈晔军老师的课上,“没关系啊”“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这样也很不错啊”“大家有什么补充”之类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的言语频频出现。

一句引导,顿时肯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

学生在课后访谈中提出:“老师没有评价我,他站在我们一边,我们觉得很自由,什么都可以说。

”在安全、平等的沟通环境中,同学们对团体的认同和凝聚感逐渐提升,推动了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

这为后续的辅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淡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关注成员之间的关系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应淡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安全、平等的沟通环境中更关注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注重引导团体生成目标。

一位教师在“寻找不同的‘我’”个性辅导活动课后认为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教学反思中他提到:学生虽然对主题很感兴趣,但是在互赠评语环节参与度不高,收获普遍不多。

由于学生认为个性涉及一些隐私,同学之间的关系会影响相互间的自我暴露。

经过研讨,小组规范、组长职责、相互坦诚等被视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程度被降低。

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围绕“自我评价和朋友评语之间的差异”谈活动收获。

有学生谈到“我们觉得有些词语既可以是褒义词,也可以是贬义词,比如‘壮’字”,
“朋友的评语带有主观色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我’,两者间的差距还可以接受”,“我们会调整自己今后的目标”。

一句句精辟的感悟博得了其他同学的掌声。

积极的成员关系能促进团体生成向上的驱动力,深化辅导效果。

三、以系统评课思维评价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受到教师共情的影响。

因此,课程的评价应该围绕教师共情和团体动力展开。

根据李伟健教授所提出的“以学论教”思想指导下的系统评课思维,课程评价应兼顾“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

(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
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熟悉学生的学习规律,还要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建立其与旧知识的联系。

所以教师需要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运用共情技术,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洞悉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与父母说成绩”一课中,教师及时使用眼神关注、语言支持,给发出笑声的学生予以支持;使用提问技术、情感反应技术梳理学生的感受,支持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即在不懂“不要学习是否与学校要求相冲突”的地方分配更多的学习实践)并进行宽容的等待和倾听,给学生消化新知识创造空间。

可见,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教师要关注自身的“教”
“教”既包括教师对过程的监控:如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氛围的营造,还包括教师对结果的管理,如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评价的实施。

在谢曜任博士的课上,教师的一句句请教化解了学生在公开课上的紧张情绪,教师轻松的面部表情、温暖的问候语让学生紧紧凝聚在一起。

在陈晔军老师的课上,教师在简短的理论讲解之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表决、辩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在课后访谈中,陈老师说,有如此多的学生选择了“与朋友一起想办法”,并且通过合作讨论得到了如此深刻的收获,是出乎预料的,但是这也符合心理课强调学生生成的本质。

有很多学生提到,我知道了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应对校园暴力。

由此而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教学结果的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教师共情是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共情通过改善班级沟通方式引导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积极的团体动力则影响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

对两者关系的梳理,能够为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中学,温岭,317500)编辑/王晶晶终校/于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