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 词两首 (2)

合集下载

(赛课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共46张PPT)

(赛课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共46张PPT)

9 词两首
结构梳理
环境
渔 歌 子 人物
西塞山前 桃花流水
青箬笠 绿蓑衣
白鹭飞 鳜鱼肥
心境:不须归
秀丽 春景
怡然 自得
9 词两首
主题概括
《渔歌子》,描绘了 春天秀丽 的 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 渔翁的形象, 赞美了 渔家生活情趣 ,抒发了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自己淡泊名利的情 怀,表现了 隐居生活的乐趣 。
9 词两首
拓展延伸
有关词的知识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 都合乐歌唱。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一说 萌芽于南朝),与宴乐的盛兴有关,形成 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 也称长短句。
9 词两首
词牌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 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 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整体感知
《如梦令》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郊 游活动。
9 词两首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李清照的这首词? 你最喜欢哪句?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9 词两首
互动课堂
《如梦令》介绍事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和事件的词句是?
9 词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交代了时间
交代了地点
“常记”总领全词。 说明这首词是追忆往 事之作,同时表明这 件事在词人的脑海中 留下深刻印象。
课后第二题
9 词两首
9 词两首
分别写出了什么?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表现词人急于 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 径的焦灼心情。“惊” 字写出了鸥鹭惊飞的场 面,词人由惊慌至惊喜 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9 词两首
9 词两首

(赛课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共52张PPT)

(赛课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共52张PPT)
课后第二题(2)
20 古诗两首
说一说 作者是怎样赞美梅花的?
《墨梅》一诗前两句赞美了梅花 的朴素淡雅,后两句赞美了梅花 不求虚名,永世流芳的高尚情怀。
20 古诗两首
说一说
“要留清白在人间”和“只流清气满乾坤”这两句中 的“留”和“流”有什么区别呢?
在《石灰吟》中,诗人赞美的是石灰,石灰的特 性是把洁白的石灰“留”在墙壁上,是一种固态, 不是流动的,所以,诗人用了“留”;在《墨梅》 中,诗人表现的是梅花清新的香气流淌、弥漫在 天地之间,因此用了“流”。
这个洗砚池里的水都是
黑色的。
20 古诗两首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 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 浓墨、焦墨。诗中是指用 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王冕画中的淡墨痕很好看。
20 古诗两首
课堂演练
一、辨字组词 观(观看) 睡(睡眠 ) 焚( 焚烧) 砚(烟台 ) 锤(锤子 ) 婪( 贪婪)
20 古诗两首
诗句品析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拟人
20 古诗两首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 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 情的样子。
好处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20 古诗两首
小练笔
请用拟人的方法写一写!
20 古诗两首
互动课堂
墨梅 点我 王冕(元代)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20 古诗两首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题“墨梅”的?
作者王冕一生喜好梅花,种梅、咏梅又 工画梅,墨梅,这里是指用水墨画的梅 花,他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诗,以留 下当时的心情。这首诗就是作者留在其 中一幅墨梅画上的诗。

词两首(苏教版六下)2

词两首(苏教版六下)2

---------------------------------------------------------------最新资料推荐------------------------------------------------------词两首(苏教版六下)2词两首(苏教版六下)2 课前思考:《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

教学本词,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景来理解,也可以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

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清照的相关诗词,还需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密文学的欣赏水平。

教学中拭适用诵读和意会。

如梦令校》赏析常忆溪亭日暮揪,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酗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窃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交。

李清照(1084 燕 mdash;1155)颗,号易安居士,济南(今聂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循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磐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秘,还是她的《漱玉词》。

脱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拯,被称为 ldquo;易篷安体rdquo;。

1 / 9蒲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伺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办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奖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耘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接,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津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政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拆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璃,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沾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阵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巾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 l 渤 dquo;靖康之变 rd 氖 quo;起,她在突然之电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顷、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汹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泼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染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蔼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珠于孤寂而悲凉。

最新整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词二首(渔歌子如梦令)

最新整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词二首(渔歌子如梦令)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词二首〔渔歌子如梦令〕教学目标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4.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两首词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1.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吗指名背,师生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

板书课题。

师介绍: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解题。

简介作者及背景。

张志和,唐代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自称烟波钓徒浪迹先生。

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的志趣。

张志和能诗善画。

相传公元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赴湖州任刺史。

一天,他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

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

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

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

片刻间,山水云石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

从此以后渔歌子风行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当时日本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渔歌子吧!请边朗读边欣赏。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1.用课件出示课文及朗读音频,营造气氛。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最新新课标SJ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 第三单元 第9课《词两首》教案(含反思)

最新新课标SJ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 第三单元 第9课《词两首》教案(含反思)

9 词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难点:1.朗读《如梦令》,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如梦令》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

(板书:9、词两首)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二、学习《如梦令》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2)简介李清照。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

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

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2.简介时代背景3.解题:“如梦令”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

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4.自学(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词简介】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 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 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 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 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 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 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人简介】
李清照 (1084.2.5. ——1155.4.10. )号 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 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 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 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 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 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同学们齐 读这首词,说 说它的意思。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我常常想起那次在溪边的亭子游赏,一 直地游玩之后, 天黑乘船往回赶,却误入荷花池深处。 赶紧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 群地从水面飞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 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 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 十分愉快的游赏。
读句子,说意思。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游兴满足了,天黑 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 了荷花深处。
读句子,说体会。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 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 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 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 的忘情心态。
【词赏析】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 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 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 情,让人不由地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 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 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最新小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最新小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9 词两首第一课时《如梦令》《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设计理念: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一、话题引入,初读全词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词两首(苏教版六下)2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词两首(苏教版六下)2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词两首(苏教版六下)2如梦令》赏析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下面我们 再来学习一首 词
《渔歌子》
认识作者
张志和
(730年~810年), 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 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自号“烟波钓徒”,又号 “玄真子”。唐代著名道 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 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 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 肃宗赐名为“志和”。因 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 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 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 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 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 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 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 又称词牌。
如:《沁园春 雪》
题目
词牌名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1)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 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3] [4]
绝 句
南宋诗僧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 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 我的衣裳似的,下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 暖风令人陶醉。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两首》
李白 诗仙 李煜 词圣
如 梦 令
词国女皇 李清照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常常;时常。
记:不忘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不经意。 藕花:荷花 。 争渡:就是抢渡,抓紧划船,使劲 划船。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尽管周围景色迷人, 但李清照急着-----------, 于是------------------------------------------------------------, -------。没想到-------------------------------------------------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 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 密之处的失误。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只得尽 力地划,不 想,惊起了 在这里栖息 的水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 心情。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中心思想
• 赞美了渔家悠闲自在的 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 淡泊的情怀和对大自然 景物的热爱。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 地翱翔。桃花盛开, 水流湍急,水中的鳜 【唐】张志和 鱼很肥美。漂浮在水 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 西塞山前白鹭飞, 艳。江上一位老翁戴 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桃花流水鳜鱼肥。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 风细雨,悠然自得地 青箬笠,绿蓑衣, 垂钓,他被美丽的江 南春景迷住了,久久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回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词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像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四、教具准备:
磁带、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释题
1、播放音乐《童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3、板书《如梦令》。

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词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郊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与“醉”为“误”埋下了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词人在误入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下来。

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联系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日暮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
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