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武汉大学期末总结 全书重点名解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又称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是研究生产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职业医学则以个体为主要对象。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后面章节中会详解讲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良的劳动条件下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有害作用的各种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如毒物中的金属与类金属、有机溶剂、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农药等;粉尘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硅酸盐粉尘等;2.物理因素:如高温高湿、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细菌、生物毒素、有害动植物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不合理的制度与管理;2.不良的体位;3.劳动强度过大;4.职业性紧张;5.局部器官过度疲劳。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从新的医学模式视角来看,职业性有害因素也可分为:1.职业性有害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化学毒物,高温、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布氏杆菌、霉菌等生物因素。

2.职业性有害心理因素:如恐惧、紧张、孤独、亢奋、消沉等,导致劳动者身心健康危害和工作能力与效率的下降。

3.职业性有害社会因素:由于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如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够)、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不力(如职业卫生标准的执行不力)、劳动组织和管理不当(如“三班倒”作业、末位淘汰管理制度)以及职业歧视、职业不良文化等等职业性社会因素的大量存在,它们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4.职业性有害行为方式因素:如视频终端工作者长期的键盘操作工作方式、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持续的脑力劳动方式、教师和歌唱演员不良的发声方式等等二、职业性健康危害职业性损害(occupational adverse effect):又称为职业性病损,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如一定的接触途径、时间、方式和强度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就可致健康危害。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分类重点 武汉大学权威总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分类重点 武汉大学权威总结

一、绪论1、职业有害因素定义: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或产生的能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2、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即当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机体已不能代偿,从而导致一系列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职业有害因素的分类、致病的作用条件分类:⑴生产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⑵社会经济因素⑶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⑷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致病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2)作用于人体的量(3)人体的健康状况4、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即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劳动者致病,一般可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发现晚,疗效差,大多数的职业病无特效疗法。

(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个体治疗无助于群体控制。

5、职业病的诊断原则(1)职业史(2)生产环境劳动卫生条件调查(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6、、职业卫生及职业医学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2)第二级预防: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3)第三级预防:得病以后,予以积极治疗和合理的促进健复处理。

7、职业卫生及职业防治需进行哪些工作(1)职业卫生服务(包括作业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3)为职业卫生立法提供依据(4)卫生监督(5)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8、职业卫生的发展趋势(1)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所致病损类型的改变(2)经济一体化的影响(3)职业医学与环境医学的融合(4)职业紧张与心理障碍(5)人口学结构改变的影响(6)有待加强的领域(人类工效学、工业卫生、职业安全)二、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时可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填空考试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填空考试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填空考试版第一篇: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填空考试版职业紧张:也称工作紧张,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

职业生理学:又称劳动生理学,是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及变化。

职业接触限值: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对于限值的一个总称,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或接触水平。

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由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是诊断职业性噪声的依据。

职业性肿瘤:又称职业癌,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隐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生产性粉尘:指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颗粒物,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

胸膜斑:是指厚度>5m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典型胸膜斑主要在壁层形成,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高出表面,乳白色或象牙色,表面光滑与周围胸膜分界清楚。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是通过对毒理学研究,工作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病(医学定义):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法律定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武汉大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资料

武汉大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al):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有害因素的分类:⑪环境因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⑫社会经济因素:⑬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⑭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健康工人效应(healthy worker effect):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检加以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我国目前职业病危害的特点:①接触人数多,患病数量大;②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③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④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⑤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①有害因素的性质;②作用于人体的量;③人体的健康状况。

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在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②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一般有接触水平--反应关系;③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④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眼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①职业史:前提条件;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③症状与体征;④实验室检查。

职业性病损分类:⑪工伤;⑫职业病;⑬工作有关疾病:{①行为(精神)和心身性疾病、②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病、③高血压、④腰背痛}我国2002年4月18日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共115种:①尘肺13种;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③职业中毒56种;④物理因素职业病5种;⑤职业性传染病3种;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⑦职业性眼病3种;⑧职业性耳鼻喉疾病3种;⑨职业性肿瘤8种;⑩其它疾病5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武汉大学期末总结全书重点名解2900字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武汉大学期末总结全书重点名解2900字

职业性雷诺现象,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

手指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电离辐射:量子能量水平达12 eV以上,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导致机体损伤的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 eV,不足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射频辐射: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接触评价: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生物监测:定期、系统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与参考值进行比较,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潜在健康影响。

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

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发展。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

该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氧需:劳动1分钟需要的氧量。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氧上限:血液在1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动力作业:在肌肉等张性收缩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劳卫名解1.职业性病损: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包括职业中毒)和工作相关疾病。

2.工作有关疾病:是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病史。

3.氧需:劳动1min所需要的氧量。

其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呼吸器官的功能。

4.氧债:氧量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5.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6.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7.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①化学有害因素②物理有害因素③生物有害因素),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职业性有害因素。

8.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9.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10.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11.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12.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性质):1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3混合性粉尘。

13.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14.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

15.声强: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用能量大小表示声音的强弱称为声强。

其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声波能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W/M2。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1、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2、生产性粉尘:是指在工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长期吸入主要引起肺部病变。

3、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

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

4、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热适应:人体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反应。

表现为体温调节能力增强;皮肤温度和机体中心温度降低;心血管紧张性下降;合成热应激蛋白。

6、肢端溶骨症:多发生于工龄较长的清釜工,发病工龄最短者仅1年。

早期表现为雷诺综合症: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变白或发绀等。

随后逐渐出现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

X线常见一指或多指末节指骨粗隆边缘呈半月状缺损,伴有骨质硬化,最后发展至指骨变粗,外形似鼓槌(杵状指)。

局部皮肤(手及前臂)局限性增厚、僵硬,呈硬皮样损害,活动受限。

7、最高容许浓度: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中某种化学物质不可超越的浓度。

在此浓度下,工人长期从事生产劳动,不致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8、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9、工作有关疾病: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

10、预防性卫生监督:又称设计卫生审查。

卫生部门依据法规对城乡规划、工矿企业、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包括任务书和图纸资料)进行卫生学审核,作出了卫生学评价,竣工后进行验收,发现卫生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通过设计卫生审查,督促各有关单位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时切实贯彻国家的有关卫生标准、条例和法规,从而防止工程建成后污染环境,影响居民健康;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符合卫生学要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重点总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重点总结

概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2)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使其尽早康复;(3)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分类(按来源):生产工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制度作息不合理,精神,强度过大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产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验价已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工作开始实施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损害类型:工伤(时间地点原因,急诊范围内)、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发生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⑵作用于人体的量⑶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⑶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从;⑷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2013年12月31日,10类132种。

(新增加18种)职业病诊断原则:职业史(前提条件)、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改进工艺、设备;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③个人防护用品;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定期检测,体格检查;⑶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①调岗、治疗;②环境、工艺改进;③促康复,防并发症。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1.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2.职业工效学:是人类工效学应用的重要分支,以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人员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保持最佳工作效率。

3.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职业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安全等。

4.职业接触限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5.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6.尘肺:是指在工农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7. 矽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8.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气温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9.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10.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11.局部振动病:或手被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震动作业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12.职业性雷诺现象:又称震动性白指,是手臂震动病的典型变现。

一般在手冷后,患者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界限分期,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在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

常见部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远端指节,严重者可累及近端指节,以致全手指变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一、考试题型:选择题50题,名词解释5题,问答5题。

二、考试章节:第一章第1节,第二章第1、2、3、5节,第四章第3节,第六章第1、2节。

三、老师上课时划的重点:名词解释:1、职业性有害因素P2;:生产工艺过程(1、化学有害因素2、物理有害因素3、生物有害因素),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职业性有害因素。

2、健康工人效应P3;在同一职业环境中,各人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且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检加以筛检,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的现象。

3、工作有关疾病P6;指多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史。

4、刺激性气体P98;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5、窒息性气体P111;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6、肢端溶骨症P156;(见18题问答)多发于工龄较长的清釜工,发病工龄最短者仅一年。

早期表现为雷诺综合症: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变白或发绀等。

随后逐渐出现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

X线常见一指或多指末节指骨粗隆边缘呈半月状缺损,伴有骨皮质硬化,最后发展至指骨变粗变短,外形似鼓槌(杵状指)。

7、生产性粉尘P179;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固体微粒。

8、粉尘的分散度P180,可吸入性粉尘、呼吸性粉尘的的粒径大小?粉尘的分散度:分散度是用粉尘颗粒大小的组成描述某一生产过程中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前者称为粒子分散度,粒径较小的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后者称质量分散度,粒径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质量分散度越高。

(完整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总结

概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2)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使其尽早康复;(3)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分类(按来源):生产工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制度作息不合理,精神,强度过大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产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验价已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工作开始实施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损害类型:工伤(时间地点原因,急诊范围内)、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发生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⑵作用于人体的量⑶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⑶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从;⑷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2013年12月31日,10类132种。

(新增加18种)职业病诊断原则:职业史(前提条件)、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改进工艺、设备;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③个人防护用品;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定期检测,体格检查;⑶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①调岗、治疗;②环境、工艺改进;③促康复,防并发症。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重点总结【精品】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重点总结【精品】

概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2)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使其尽早康复;(3)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分类(按来源):生产工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制度作息不合理,精神,强度过大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产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验价已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工作开始实施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损害类型:工伤(时间地点原因,急诊范围内)、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发生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⑵作用于人体的量⑶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⑶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从;⑷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2013年12月31日,10类132种。

(新增加18种)职业病诊断原则:职业史(前提条件)、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改进工艺、设备;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③个人防护用品;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定期检测,体格检查;⑶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①调岗、治疗;②环境、工艺改进;③促康复,防并发症。

亲手总结-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全重点

亲手总结-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全重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一章绪论1.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 health):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场所工作环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2.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以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综合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①基础医学②临床医学③预防医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环境卫生学,毒理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4.职业流行病学(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目是研究职业性病伤的发生频率、分布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或可能关联;提供位置职业危险的早期预警征象;测试有害因素接触的人体效应和干预措施评价5.职业流行病学特点与应用特点:①研究人群相对稳定,可以通过就业记录收集职业史资料②职业暴露明确,有利于发现和确定职业暴露的剂量反应关系③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体检,定期体检,退休体检等,可提供连贯的健康状况资料。

应用:①可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②阐明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③为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④评价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其预防措施的效果7.职业毒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内容:①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环境中的基本特性②作业环境对职业危害的影响③从业人员个体易感性与职业危害程度的关系研究方法:①体外细胞培养实验②动物实验③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志愿受试者的实验研究8.职业毒理学研究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①种属差异:实验动物与人在基因数量和结构上不同,导致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反应敏感性不同②毒物作用方式不同:包括剂量、接触方式与进入机体途径的不用,可进一步导致外推的不确定性③暴露数量的差异:职业毒理学实验所用的动物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反应在少量动物中很难被发现,但接触人群数量往往会很大,这就存在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④人群与实验动物在年龄、体质上的差异。

职业卫生学重点

职业卫生学重点

1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其主要内容是一职业人群和职业环境为主要对象,旨为阐明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影响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论述如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职业环境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2职业卫生学:以前称劳动卫生学,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场所工作环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从事着健康的影响。

劳动条件包括:①生产工艺过程②劳动过程3生产环境4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5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分为3大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2精神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6不良的生活方式);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

6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7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才可能患职业病(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由于因素明确,而发生的损害一般与接触水平有关,所以可以评估接触水平,有时有剂量-反应关系(3)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治疗病人(5)大多数事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总结资料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总结资料

1、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al):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al):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控制职业有害因素,保护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一有机结合的学科。

主要任务识别评价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4、职业有害因素:在劳动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生产的对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有害的因素。

5、劳动条件包括:1、生产工艺过程2 、劳动过程3、生产环境6、职业病:由职业性危险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是所产生的机体损害性疾病。

7、职业病的发生取决于:1、有害因素的性质2、作用于人体的量3、人体的健康状况8、职业病的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杰出的机会和程序。

第二级预防: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第三级预防:得病后,予以积极治疗和合理的促进康复处理。

9、氧需:劳动一分钟所需要的氧气量氧需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循环系统10、氧债需氧和实际供氧之差11、氧上限血液在一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称为最大氧摄入量,也叫氧上限,他是表示体力活动能力大小的传统指标12、稳定状态:劳动是摄氧量可以满足需氧的状态13、职业接触包括:1、物理因素接触2、生产性毒物接触3、生产性粉尘接触14、毒物的体内过程:1、分布大多数毒物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

2、生物转化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合成四类反应3、排除毒物可以以原型或者其代谢产物的形式排除4、蓄积蓄积作用使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15、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入途径和体内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分散度高的毒物,易经过呼吸道吸收,挥发性高的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较高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3、联合作用毒效应可表现为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4、个体易感性人体对毒物作用的敏感又较大的差异16、健康工人效应:总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总体人群的现象17、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作用有哪些?1、职业性中毒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2、具体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皮肤和其他19、职业中毒急救和治疗原则职业中毒的治疗可分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三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第一部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每章重点第一章 绪论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 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al):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 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有害因素的分类:⑴环境因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⑵社会经济因素:⑶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⑷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健康工人效应(healthy worker effect):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 业体检加以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 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我国目前职业病危害的特点:①接触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②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③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④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 ⑤造成 的经济损失巨大。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①有害因素的性质; ②作用于人体的量; ③人体的健康状况。

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在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②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一般有接触水平­­反应关系;③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④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眼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①职业史:前提条件;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③症状与体征;④实验室检查。

职业性病损分类:⑴工伤; ⑵职业病; ⑶工作有关疾病:{①行为(精神)和心身性疾病、②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病、③高血压、 ④腰背痛} 我国 2002年 4月 18日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 10类共 115种:① 尘肺 13 种;②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 种;③ 职业中毒 56 种;④ 物理因素职业病 5种;⑤ 职业性传染病 3种;⑥ 职业性皮肤病 8 种;⑦职业性眼病3 种;⑧ 职业性耳 鼻喉疾病 3种;⑨ 职业性肿瘤 8 种;⑩其它疾病 5种。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及大题 整理版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及大题 整理版

一、职业毒物总论1、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保护劳动者健康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卫生学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2、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从临床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职业病在个体上的发生、发展规律。

3、毒物(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4、中毒(poisoning) 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5、*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毒物6、*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7、*气溶胶(Aerosol):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定义:散布在气体尤其空气中的由固体或液体颗粒组成的多相系统。

8、雾(Mist): 为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

常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成。

如电镀铬时形成的铬酸雾、喷漆时的漆雾。

9、烟(Fume): 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

主要为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而成,如铅烟、铜烟。

有机物燃烧也可形成烟。

10、粉尘(Dust):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particle)。

其粒子直径多在0.1-10μm。

固体物质经破碎或碾磨可产生粉尘。

11、蓄积(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在体内积累。

12、贮存库(Storage depot):若蓄积部位并非其毒作用部位时,此部位又称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粉尘:生产中形成,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尘肺: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分散度:物体被分碎程度,以粉尘颗粒直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矽肺: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游离SiO2粉尘达一定量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煤工尘肺CWP:煤矿粉尘作业工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

混合性尘肺:长期吸入含游离SiO2和其他粉尘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硅酸盐肺:长期吸入含结合SiO2(石棉、滑石、云母)粉尘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

矽尘作业:游离SiO2含量超过10%的粉尘作业。

速发型矽肺: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SiO2含量的粉尘,经1-2年发病。

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硅尘作业,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发现硅肺。

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圆形小阴影:硅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分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之上形成,又称包裹纤维。

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向人体发放热辐射使人体受热。

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一本地下及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高温车间: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

干热作业生产场所,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湿热作业生产场所,高气温、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造纸、矿井等。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还受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高,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热适应: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热射病: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

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伴干热和意识障碍等症。

热痉挛: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肌肉痉挛、伴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高温高湿下,皮肤血流增加不伴内脏血容增加,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中暑: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的急性热致疾病。

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噪声。

稳态噪声:随时间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

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

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

响度级: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与频率测得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单位为方。

暂时性听阈位移: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听觉适应:短时间接触强噪声,主观感觉耳鸣、听力下降、检查发现听阈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噪声性耳聋: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噪声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爆震性耳聋:某些生产条件下,如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频谱分析:对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进行频率组成分析和各频率相应的强度分析。

运动病:晕动病,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运动,如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振动刺激前庭器官出现的急性反应症状。

局部振动: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至全身。

全身震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至全身。

振动性白指VWF:
职业性雷诺现象,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

手指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电离辐射:量子能量水平达12 eV以上,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导致机体损伤的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 eV,不足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射频辐射: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接触评价: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生物监测:定期、系统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与参考值进行比较,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潜在健康影响。

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

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发展。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

该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氧需:劳动1分钟需要的氧量。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氧上限:血液在1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动力作业:在肌肉等张性收缩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毒物后,现有条件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急性中毒:毒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慢性中毒: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中毒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引起,以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积聚为特征。

窒息性气体: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的气体。

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其存在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下降,导致机体缺氧。

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能力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农药: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杂草等的各种药物。

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

过程危害分析PHA:识别和分析化学品加工、处理过程中潜在危害的有组织、系统性的方法。

是过程安全管理(PSM)的核心。

减压病(DCS):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职业病。

机体组织和血液中产生气泡,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