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6.3.2数据的表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背景介绍数据的表示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信息时代,数据处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技能。
因此,在初中数学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表示和处理数据。
本次教学设计将针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表示方式2.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数据选择合适的表示方式3.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导入本次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1.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他们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让他们轮流分享和探讨2.展示一些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和处理这些数据,引出数据的表示方法探究(25分钟)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的数据表示方式,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讨论。
例如:1.列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表示方式,然后展示并让学生比较这些方式的优缺点2.列举一些具体场景,例如天气预报、图书馆借书情况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在这些场景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数据表示方法拓展(15分钟)在学生对数据的表示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拓展内容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例如:1.引入Excel等数据处理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些简单的数据表2.引入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据的表示方式总结(5分钟)最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探究兴趣。
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例如:1.看一张数据表,然后总结一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据2.根据一些具体场景,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和表示结束语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相信学生对数据的表示和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不仅是数学学习方面的进步,更是日后走向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数据的表示(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数据的表示(二)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统计图、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对统计图进行对比与选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图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本课《统计图的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3.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新课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问题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投影片)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 A A B A 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学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必须把A、B、C、D的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类书是该班同学最喜欢的.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的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我们小组采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的思考.活动效果:通过小组交流与展示对比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环节 新课引入活动内容: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1) 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成绩 优 良 中 人数2253学号性别身高 (厘米) 入学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1 女 167 81 88 优2 男 162 78 85 良3 女 165 86 90 优4 男 160 81 99 中5 女 165 94 86 优6 女 167 83 75 良7 女 165 88 94 优8 男 166 79 98 优9 女 159 72 65 中 10 男 169 86 97 优 11 男 168 91 96 优 12 男 158 80 93 良 13 男 160 85 89 优 14 女 159 90 84 优 15女16291 89 优学号性别身高 (厘米) 入学成绩语文 数学 英语 16 女 162 83 85 优 17 女 157 86 80 优 18女16092 93 优19男16483 89 优20女16175 77 良21男16286 97 优22男16491 91 优23女16387 82 优24 男 154 82 88 优 25 男 172 68 70 中 26 男 153 88 95 优 27 男 156 80 87 优 28 男 163 82 81 优 29 男 164 78 75 良 30女16189 87 优英语成绩情况510152025优良中成绩人数活动目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此问题体会实际生活中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借助前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很容易完成此问题.但通过两个小题的对比,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更直观.活动效果:学生在完成(1)问题后,对条形统计图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要注意标注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认识)活动内容:(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对于(2)小明还想采用表格和统计图的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复杂.成绩 68分 72分 75分 78分 79分 80分 81分 82分 83分 85分 人数 1 1 1 2 1 2 2 23186分87分88分89分90分91分92分94分4 12113111234568分72分75分78分79分80分81分82分83分85分86分87分88分89分90分91分92分94分成绩人数你能帮小明改进吗?这时他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成绩段60~7070~80 80~90 90~100 人数15186246810121416182060≤分数<7070≤分数<8080≤分数<9090≤分数<100成绩人数你能明白小明的做法吗?我们把上面这幅图的横轴略作调整.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直方图.人数2018161412108642060708090100成绩如果样本数很大,样本中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活动目的:通过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就很容易观察到成绩的整体分布.但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分段的必要性.活动效果:学生在两个问题的思考中进行对比后,发现第(2)小题的图表与条形统计图也很繁琐,也不易看出整体的分布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改进,促进新知识的自然生成,发现改进后的统计图更直观的反映了数据的整体情况,注意学生对分段的困惑,教师及时作出相关解释.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请将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活动目的: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仿照前面的统计图呈现形式完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将成绩分段的必要性与优越性,熟悉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再认识.活动效果:此环节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频数分布直方图横轴与条形统计图横轴的区别.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反映各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在反映整体成绩的缺点.(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4)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条形统计图和图表表示数据的局限性,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习题6.4 1、2、3选做题:太原市2011年5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制表日期:2011年6月20号你能将上表所提供的信息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吗?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学生探究、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教师充分扮演好“导演”的角色,使之形成: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探索性的体验;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整个课堂体现了三个阶段:“唤醒——体验——发展”.1、创设情境,进入角色——唤醒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从已经具备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本课从问题引入,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明确数据与统计图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设计的活动1与活动2为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搭起了“支架”,这样把教学建立在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上,使学生能够逐级攀升.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思维、建构,就有了亲身的体验,有意义的学习便应运而生.2、主体实践,获得领悟——体验阶段当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进入体验角色后,通过看、听、思、做、谈等手段吸收信息,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充分配合学生,设计多种体验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去实践、去领悟.3、交流分享,体验成功——发展阶段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感受、不同见解,质辨不同的观点,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实现沟通与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交换认识的过程中实现互补,促进发展.附件1:7-3-2学案学习目标:1.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和表示数据;2.能读懂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3. 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4. 培养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统计活动.活动1:问题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 A A B A 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你准备如何整理和表示数据?(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活动2:新课引入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学号性别身高(厘米)入学成绩语文数学英语1 女1678188优2 男1627885良3 女165869优4 男1608199中5 女1659486优6 女1678375良7 女1658894优8 男1667998优9 女1597265中10 男1698697优优良优优优英优优优优良优优优优中优优(1) 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活动3 :小组合作学习(2) 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小组内试着用图表和条形统计图合作完成,完成后组内交流.你能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560 7 28男 16382 81 优29男 16478 75 良30 女 16189 87优60~70再将上表在下面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成后与课本对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活动4:巩固提高做一做:请将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活动5:自主反馈1.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3万名初中生的视力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图是利用所得数据绘制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多少名学生?(2)如果视力在4.9-5.1(含4.9和5.1)均属正常,那么全市有多少名初中生视力正常?2. 从某市中学参加初中毕业考试的学生成绩中抽取4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数如下:90,86,61,86,73,86,91,68,75,65,72,81,86,99,79,80,86,74,83,77,86,93,96,88,87,86,92,77,98,94,100,86,64,100,69,90,95,97,84,94.(1) 将数据进行整理,填入下表(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数段数量59.5-64.564.5-69.569.5-74.574.5-79.579.5-84.584.5-89.589.5-94.594.5-99.599.5-104.5活动6:学习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我的疑惑:附件2:随堂讲义PPT及其说明文稿本课时PPT内容与教学设计相一致,分为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新课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图表来分析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数据表示的方法,比如条形图、折线图等,但对于饼图等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表示方法,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分析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表示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以及利用图表分析数据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相关数据的图片,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图片,如成绩单、天气预报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表示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表示。
2.呈现(10分钟)讲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示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表示方法,对准备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3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文字描述,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表示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标和文字描述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方面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众数”、“中位数”等概念感到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文字描述。
2.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表示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2.教学难点: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具,如问卷调查表、统计表等。
3.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某校七年级一班学生的身高情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数据,引出数据的表示方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文字描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例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然后用图表或文字描述呈现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校七年级一班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案3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力,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以及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课件、统计图的案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例如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图表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据表示方法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通过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统计图表的基本知识,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同数据表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
3.通过对统计图表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素材。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简要介绍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尝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进行操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 6.3 数据的表示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6.3 数据的表示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3.数据的表示(二)一、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统计图的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标准要求:1.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
4.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的描述数据。
5.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学生想知道的: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统计图、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对统计图进行对比与选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 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图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示数据的特点.三、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3.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探寻频数直方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关系,绘制频数直方图五、教学难点:在已经给出分组的情况下绘制频数直方图。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重要性,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图表绘制。
但他们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处理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具体案例,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重要性,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具体案例,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重要性,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复杂数据进行处理,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案例材料,制作PPT,设计好课堂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基本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整理和表示这些数据。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以下问题:a.这些数据是如何收集的?b.这些数据是如何整理的?c.这些数据是如何表示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对给定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表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评价并分析其优缺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各种图表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数据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表示,从而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他们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有一定的了解,但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还很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基础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分析数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表示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图表的特点和作用。
2.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图表的表示方法。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模板,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并提出问题:“如何用图表表示这些数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图表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处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据是由多个具有相同性质的数值所构成的集合;2.能够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如频数表、频率表、条形图等;3.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4.能够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数据是由多个具有相同性质的数值所构成的集合;2.数据的表示方法,如频数表、频率表、条形图等;3.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包括找出数据间的规律和应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统计数据是什么?”,“统计数据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升华学生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
2. 拓展探究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如统计一段时间内每天学校食堂的销售额,引导学生自行对数据进行整理,提出数据的表示方式,并归纳总结出数据的集合、样本、样本数量等概念。
3. 讲授新知根据探究过程中的学生提问,讲授新知,介绍数据的表示方法,如频数表、频率表、条形图等。
同时,将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点评,概括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的知识点。
4. 合作讨论让学生组成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结果。
5. 总结归纳在小组间互相分享讨论的结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实际问题解决方法和步骤,并介绍不同数据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同时,梳理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的表现和交流,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平时和作业的评分,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能力进步;3.通过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小组展示的整体表现,评价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六、教学反思实际授课中,教师应注意在探究的环节中加大辅导的力度,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提炼重要思想并加以突出,赋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使教学目标达到最佳效果。
6.3数据的表示(教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北师大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通过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来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据表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概念掌握得相对较好,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数据收集的活动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而,在数据表示的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举例:强调在绘制统计图和制作统计表时,必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精确性,避免由于数据错误导致的分析失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表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表达一组数据的情况?”比如,你们如何向别人展示你们班级同学的身高或成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表示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操作步骤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准确地表示数据。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表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表示学校图书馆各类书籍的借阅次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课程设计课程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处理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
数据的孔方兄、制表、图形表示以及数据的统计方法等,都是数据处理领域必须掌握的技术。
作为学生,必须要在初中阶段就学会数据库的表示方法以及应用技巧。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会介绍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据、为什么需要数据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帮助我们学习和生活。
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概念及数据的种类;2.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方法;3.了解图表、统计图形的种类以及构造方法;4.掌握EXCEL中图表的基本操作技巧及应用;5.掌握科学地、合理地处理数据的技能。
教学内容数据的概念•数据的含义和种类•数据处理的应用数据的表示•表格、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的构造方法及应用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数据的排列和计算方法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图表分析数据•利用EXCEL进行简单数据分析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老师将用主导型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数据的表示、整理和分析。
合作学习法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尝试解决问题,更快地掌握数据处理方法。
观察学习法通过观看视频讲解,学生可更深入地了解数据处理技能的细节。
实践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老师将为学生提供充分、实际的数据,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
此外,老师还将通过在线课堂等方式,为学生提供EXCEL图表操作的实操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掌握构建和读取数据的技能•掌握图表统计、图形展现数据的方法及技巧•具备用EXCEL操作数据的基本能力教学难点•数据的排列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图表选择和建立的方案设计教学评价1.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定期考试进行评估。
2.学生的综合评估:通过每课时所提供的数据及其处理图表反映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
3.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收集意见,不断完善、改进、创新课程的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数学描述两种方式,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表和数学描述来表示和展示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是很深入。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图表的绘制,例如条形图、折线图等,但是对于如何利用图表来表示和展示数据,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不同的数据,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来展示数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数学描述两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表和数学描述来表示和展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和数学描述来展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数据来解释和理解世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数学描述两种方式。
2.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和数学描述来展示数据,以及如何利用图表和数学描述来分析数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据的表示方法这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数学描述两种方式,通过实例来展示如何利用图表和数学描述来表示和展示数据。
3.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和数学描述来展示数据。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统计图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以及图表的绘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2.难点: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
2.准备图表模板和绘图工具。
3.划分学习小组,确立小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调查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提问: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数据的表示。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何时会用到这些图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图表的绘制。
每组选取一个主题,如调查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图表表示出来。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评价并说出各自的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选择合适的图表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 6.3.2 数据的表示教案 北师大版(2021-2022学年)
课题:6.3数据的表示(2)教学目标:1。
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
2。
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已经给出分组的情况下制作频数直方图.难点:体会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内容:下表是某校七(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比较某校七(2)班入学信息表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给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统计哪一科的成绩?设计意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的兴趣被迅速的激发,迅速进入课堂.二、探究学习,感悟新知活动内容1:探究一离散型数据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
出示数据问题:既然大家都选择统计英语成绩,那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7(2)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处理方式: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数据,然后把英语成绩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
答案:ﻬ设计意图:给出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进行分析整理数据,列频数分布表。
2.师生交流活动内容:(1)选取小组进行汇报。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说明,这个表格反映了频数分布情况,我们把它称作“频数分布表”。
【板书】问题1:这里的成绩划分表格叫频数分布表,那么频数是什么意思?问题2:这优、良、中的频数之和是多少?问题3:画出频数的条形统计图答案:问题1:频数是这里的优、良、中出现的频繁程度.问题2:是这所有被抽查学生的人数30,一般是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
问题3:画出频数的条形统计图(如图)处理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理解频数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画出频数的条形图。
总结:频数之和与频数之间可以转化,尤其是在统计图的综合应用时,还用到每个对象出现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频数分布表,它的优点之一就是能清楚的看出不同范围内的频数,但不如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6.3数据的表示(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 .
2.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已经给出分组的情况下制作频数直方图.
难点:体会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下表是某校七(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比较某校七(2)班入学信息表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给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统计哪一科的成绩?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的兴趣被迅速的激发,迅速进入课堂.
二、探究学习,感悟新知
活动内容1:探究一离散型数据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数据
问题:既然大家都选择统计英语成绩,那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7(2)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处理方式: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数据,然后把英语成绩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
答案:
设计意图:给出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进行分析整理数据,列频数分布表.
2.师生交流
活动内容:
(1)选取小组进行汇报.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说明,这个表格反映了频数分布情况,我们把它称作“频数分布表”.【板书】
问题1:这里的成绩划分表格叫频数分布表,那么频数是什么意思?
问题2:这优、良、中的频数之和是多少?
问题3:画出频数的条形统计图
答案:
问题1:频数是这里的优、良、中出现的频繁程度.
问题2:是这所有被抽查学生的人数30,一般是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
问题3:画出频数的条形统计图(如图)
处理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理解频数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画出频数的条形图.
总结:频数之和与频数之间可以转化,尤其是在统计图的综合应用时,还用到每个对象出现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频数分布表,它的优点之一就是能清楚的看出不同范围内的频数,但不如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频数的概念,掌握如何绘制频数的条形图,为频数直方图的学习做准备.
活动内容2:探究二连续型数据统计图—频数直方图
问题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7(2)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
问题2: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能否清晰地看出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问题3:你能帮进一步的改进吗?
答案:
问题1:绘制频数分布表和条形统计图.(如图)
问题2:大部分同学处于80分—90分. 表格和条形图很复杂,数据太多,要想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要想看出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比较难.
问题3:绘制频数直方图.
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
说明:(1)这个统计图,虽然和条形图很接近,但不是普通条形图,它是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种常见的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简称直方图.
(2)频数直方图的横轴是将调查数据分组后表示,它的纵轴表示的是各组数据的频数.
(3)频数直方图实际上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当长方形的宽相等时,可以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
处理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观察分析,探究讨论得到频数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范围内,“条形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因此,许多同学会想当然的会说出“条形图”这一结果.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利用“条形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虽然“条形图”复杂,但合理利用这种复杂,由复杂产生新的知识. 从不同入手,对比辨析,由同学们自主画出频数直方图,频数直方图的画法、概念及中间各个量的含义,从而突破难点.
巩固练习
1.(2010•芜湖)某中学生为调查本校学生平均每天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同学,下图是根据调查所得数据绘制的统计图的一部分.
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2)若该校共有1800名学生,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估计该校全体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用总时间.
三、应用新知,拓展训练
例:某校一学生社团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和交警一起在金山大道入口用移动测速仪监测一组汽车通过的时速(千米/小时),在数据整理统计,绘制频数直方图的过程中,不小心墨汁将表中数据污染(见下表),请根据下面不完整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问题:(注:50~60指时速大于等于50千米/小时而小于60千米/小时,其他类同)(1)请用你所学的数学统计知识,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2)如果此地汽车时速不低于80公里即为违章,求这组汽车的违章频率.
(3)如果请你根据调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那么时速在70~80范围内的车辆数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
学生活动:3分钟读题,然后两位学生展示,其余学生
在下面尝试完成本题.
学生交流:完成后相互比较,看看谁完成的更合理,有
没有更巧妙的思路可以采纳.
借助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解题思路(学生可以适当解说).
解:(1)根据题意得:70~80的频数是74,频率是0.4,
74÷0.4=185(辆),
则时速在60~70的频数为
185﹣(32+74+18+22)=39,补全统计图,
如右图所示:
(2)违章的频率为=0.216;
(3)时速在70~80范围内的车辆数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
×360°=144°.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读图,通过频数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的联合应用,相互选取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 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为积极响应永吉县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某校八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了一分钟跳绳比赛.八年级共有600名同学(其中女同学320名),从中随机抽取部分同学的成绩,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
(1)共抽取了_________ 名同学的成绩;
(2)若规定男同学的成绩在130次以上(含130次)为合格,女同学的成绩在120次以上(含120次)为合格.
①在被抽取的成绩中,男、女同学分别有_________ 名、_________ 名成绩合格;
②估计该校八年级约有_________ 名同学成绩合格.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通过对直方图的学习,你能说说条形图与直方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吗?(出示条形图和频数直方图)
(1)频数直方图是一种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以频数为纵坐标的条形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的横向指标多为离散型变量.
(3)条形统计图的表示离散数据,条形通常分开排列,频数直方图通常连续排列.
(4)条形图直观显示具体数据,频数直方图表现频数的分布情况.
处理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然后教师加以总结.
设计意图:自主归纳,由同学自己来对知识进行整理、辨析.总结归纳条形图和频数直方图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条形图和频数直方图的关系. 既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力.
五、当堂检测
1.(2006•苏州)某校测量了初三(1)班学生的身高(精确到1cm),按10cm为一段进行分组,得到如下频数分布直方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班人数最多的身高段的学生数为7人.
B.该班身高低于160.5cm的学生数为15人.
C.该班身高最高段的学生数为20人.
D.该班身高最高段的学生数为7人.
2.某次数学测验,抽取部分同学的成绩(得分为整数),整理制成如图直方图,根据图示信息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抽样的学生共50人.
B.60.5~70.5这一分数段的频数为12.
C.估计优秀率(80分以上为优秀)在36%左右.
D.估计这次测试的及格率(60分为及格)在92%左右.
3.九(1)班同学为了解2011年某小区家庭月均用水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小区部分家庭,并将调查数据进行如下整理.请解答以下问题:
(1)把上面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2)求该小区用水量不超过15t的家庭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百分比;
4.为了了解某班学生参加敬老活动的情况,对全班每一名学生参加活动的次数(单位:次)进行了统计,分别绘制了如下的统计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请你根据统计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统计表;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参加敬老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名?
设计意图:认识了频数直方图,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更是为了应用,所以设计了4个小题目,考察学生对频数直方图中各个数据的理解应用程度,因为需要借助图形,只要理解了直方图,完成不是大问题,所以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完成.
六、布置作业
课本171页习题6.4 第2题
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制作频数直方图
设计意图:学习完本节的内容,趁热打铁学习制作频数直方图,更好理解,同时又把本节的内容查漏补缺加以巩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