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1.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C)A.《周髀算经》B.《孙子算经》C.《九章算术》D.《几何原本》2.”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这是当代认知学派(D)的观点。
A.皮亚杰B.加涅C.奥苏贝尔D.布鲁娜3.下列哪一大纲中首先提出了“直观几何”的概念?(B)A.1950年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B.1952年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C.1956年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D.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4.综合式教材体系是以(D)A.代数知识为主B.平面几何知识为主C. 立体几何知识为主D.算术知识为主5.强调“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的教育心理学家是(C ) A.布鲁纳B.皮亚杰C.奥苏贝尔D.杜威6.根据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思维可分为(A )A.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B.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集中思维C.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D.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7.小学生通过观察4:2=2, 40^20=2, 400^200=2……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这说明其数学学习是(C)A.感性的B. 理性的C.感性和理性统一的D.既非感性的亦非理性的8.学生在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的概念后,再把它们归纳成“柱体”,这种概念的同化属于(C)A.类属同化B .并列同化C.总括同化9.新授课最常用的一种课型是(B)A.探究研讨课B.讲练课C.自学辅导课D.引导发现课10.探究研讨课的基本结构是(A)A.明确教学任务一一探究一研讨一一得出结论一阅读课本一巩固练B.探究一一研讨一一结论一一巩固二探究一一假设一论证一一结论D.探究一一假设一一研讨一验证假设11.“认知结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认识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一观点的倡导者是(C)A.斯金纳B.布鲁纳C.皮亚杰D.杜威12.某学生学会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后计算一个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求面积的题目,这种思维形式属于(B )A.创造性思维B.再造性思维C.发散思维D.灵感13.把数学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依据是(D )A.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阶段B.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C.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D.数学思维品质14.下列可称为心算的是(A)A. 口算B.笔算C.珠算D.验算15. “自然数就是非空的等价集合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论复习资料
绪论1.学记中体现教学原则的句子及解释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释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预、时、孙、摩的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
”释义: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预先防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
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释义: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
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长善救失的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释义: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
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
2.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延长生命的原则•教学的确切性原则•教学的便易性原则•教学的彻底性原则•教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看一下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教学论复习资料
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要求:课程是预期的,课程要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课程目标要事先设计,课程编制人员的根本任务在于发现、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
2、现代课程观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课程观念呈现出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教材、环境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
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一)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二)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三)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载体之一(四)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五)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4、课程论的诞生◆1.1918年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2.杜威1902 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与博比特的《课程》共同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
5、理论界对教学的基本认识(一)对教学的基本涵义的理解1.将教与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指施教者指导受教者进行的学习活动。
2.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相当于施教者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施教者的行为。
(二)教学的逻辑起点--- “学习”(三)教学的本质---引导学生“学”现代教学观——教学并不是给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程度并不成正比关系。
教学应当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取.教科书是写给学生看的,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之一;6、何谓学定教?——学是教的根据,教法要适应学法,教的规律要符合学的规律7、如何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三个服从”一是教师思维要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强迫学生跟着自己走。
二是教案服从于课堂当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教师不要用教案来框住学生。
三是教学进度要服从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了较多时间时,教师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要切实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的速度、深度与学生实际失调的毛病。
《小学学科教学论》 期末考试复习题
小学学科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解释主义B.实证主义C.实验主义D.现实主义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
参见教材P34。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2.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解释主义B.实证主义C.实验主义D.现实主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参见教材P34。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3.关于广义的学前教育研究视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托幼机构中的所有教育现象B.包括家庭、社区、国家、社会关涉学前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C.包括3岁以前的婴幼儿、新生儿、胎儿等所有的教育问题D.学前教育研究的内容都是微观的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学前教育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基础性又有应用性,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
参见教材P31。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4.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
A.经验法与实验法B.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C.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D.观察法、调查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两类,即经验法与实验法。
参见教材P35。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5.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分为()。
A.经验法与实验法B.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C.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D.观察法、调查法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
参见教材P35。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6.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
A.方法论B.具体研究方法C.一般方法D.指导方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方法论。
参见教材P32。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教学论复习要点
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一章1、教学的基本要素P4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2、教学论的一般理解P12(一)教学论是一门科学对于教学论作为一门科学的命题,需要全面地理解。
它既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更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二)教学论是一门课程(1)教学论课程是基于特定教育目标而对教学论学科进行选择、组织和加工的产物;(2)总是反映着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成就和水平,尤其要反映教学论学科的基本结构;(3)教学论课程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服务的,同时,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又制约着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加工,这就使得教学论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
(三)教学论是永无止境的学术探究,是耕作不休的思想园地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P19(一)揭示教学规律(1)把揭示教学规律作为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甚至是首要任务,这是作为科学的教学论所应有的定位和取向;(2)把揭示教学规律作为教学论的唯一使命曾经是很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重视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把教学论局限于揭示规律,就等于放弃了价值思考、技术开发等重大任务,无疑窄化了教学论的视野。
(二)确立教学价值观(1)教学论有必要对历史上和现实中流行的教学价值观进行梳理,绘制出教学价值观的分布地图;(2)教学论有必要深入研究价值论争、价值决策的过程和机制,为人们提供价值决策的方法;(3)教学论应确立并坚持合理和先进的教学价值观。
(三)优化教学技术(技艺)(1)优化教学技术体现了教学论强调实用价值的特性;(2)优化教学技术强调的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这是教学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1、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P24(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2、近代教学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P28三种思潮:(一)人文主义思潮(1)人文主义将目光从至高无上的神转向人,转向人的能力、个性与智慧的多方面发展;(2)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人的发展开始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学论复习
1现代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的含义?答:(1)现代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现代教学论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现代思考,分为理论教学论和应用教学论两方面的内容。
2现代教学论的构成要素及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任务?答:构成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研究任务:研究各要素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3现代教学论研究对象?答: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条件和教与学的操作。
4教学论生长点的历史考察?答:(1)赫尔巴特的统觉论;(2)杜威的经验论;(3)罗杰斯的自我论。
5教学论生长点应具备的特征?答:(1)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现时代最具有活力、影响广泛的理论;(2)它是能给人们提供认识论的帮助和方法论的指导的理论;(3)它是一种开放性的理论,能够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在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段进行自我完善。
6历史上的四种主要教学研究范式?答:逻辑演绎研究范式、自然类比研究范式、实证分析研究范式、人文理解研究范式。
7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答:(1)理论基础的广泛性;(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3)理论系统的开放性;(4)理论内容的丰富性。
8真正能够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自身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答:(1)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实生命力;(2)具有适度的超前性;(3)具有明确性。
9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涉及的方面?答:学习和筛选教学理论、构建教学模式、内化为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学方法及运用于教学实践。
(模式>策略>方法)10现代教学的社会学基础涉及哪些方面?答:(1)教学的政治基础;(2)教学的经济基础;(3)教学的文化基础;(4)教学的科学技术基础。
11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和实践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12现代教学原则的概念?答:原则是人们说话或做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法则或标准。
教学论复习要点
教学论复习资料一、概念1.教学;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规律;是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学活动内在的东西,是人的感官不能把握的,只有思维才能把握。
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
4.教学系统;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家构成纳持殊复合体。
5.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6.教学的“新三中心”;在教学要素结构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7.教学内容;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8.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9.班级授课;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10.教学活动;是人的一种待殊活动,它实质上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11.教学目标;在泛义上,教学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泛化的视角,涵括面是全层次的,在广义上,教学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个比较大的视角.它的涵括面主要指“教育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只包含“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的”、“课程目标”、“科目或学习领域教学目的”、“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在狭义上,教学目标仅仅包含“科目或学习领域教学目的”、“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西南大学《教学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81)《教学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1、教学2、范例教学3、发现学习4、行为目标5、学科课程6、活动课程7、隐性课程8、核心课程9、微型课程10、长期课程11、校本课程12、教学过程13、教学组织形式14、个别化教学15、教学设计16、教学模式17、自学辅导模式18、教学评价19、信度20、效度21、难度22、区分度23、档案袋评价法24、导生制25、形成性目标26、形成性评价27、总结性评价28、表现性评价29、课程评价二、简答题1、什么是道尔顿制?2、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其基本做法是怎样的?3、什么叫开放课堂?4、程序教学的原则要求是怎样的?5、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是什么?6、教学的心理环境指的是什么?7、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8、教学设计的程序有哪些?9、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哪些要素?10、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11、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12、教学模式的要素包括哪些?13、教学模式的功能是什么?14、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15、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16、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17、教师教学工作包括哪几种形式?三、判断说理题1、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是指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2、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性特征。
4、教育目标即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6、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来源之一。
7、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8、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是主辅关系。
9、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10、直到目前,班级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1、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就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
12、以某项测验应达到的目标为参照点的评价,是常模参照评价。
13、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论复习重点
每套题包含的题型及数量如下:•多项选择题(10道)二、名词解释(5道)三、简答题(3道)四、论述题(2道)五、案例分析题(1道)一、教学过程复习重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P28)•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P29)•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P30)•四、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P32)教学过程的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P34)•二、技能形成功能(P37)•三、智能培养功能(P39)•智能培养的途径(P39)•四、个性发展功能(P41)二、教学目标复习重点: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教育目的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够逐步实现。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的。
我们也可以说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p48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重点把握各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一)布卢姆等人的分类•布卢姆等人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三个主要方面。
• 1.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这是布卢姆本人提出的分类。
• 2.情感领域的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个性化)。
•这是克拉斯沃尔的分类。
• 3.技能领域的目标•包括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这是哈罗的分类。
••(二)加涅的分类•加涅认为,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他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大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要点
大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要点教学论1.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
运用系统方法,在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同时,从追求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教学过程的归宿。
3.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它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终点。
4.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特点:一、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二、它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第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第四,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五、对待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然后根据该目标选择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估和修订的整个工作过程,从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5.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6.中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具有理论道德,人文,技术三个要素是一个综合型教育。
7.中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时期1982-1991年近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从无到有,从重点试验到在全国逐步发展,这在我国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进程中可以称之为前十年。
7.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有序优化地安排教学要素,形成教学计划的过程。
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地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
旨在优化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问题。
8.教学设计的分类整体课程设计——以区域学科课程为设计对象(宏观)学习阶段的整体教学设计——以学习阶段、学年或学期为设计对象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教学单元的教学为设计对象局部课时教学设计――以某堂以课程教学为设计对象(微)微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
《教学论》主编:李秉德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本书内容结构概貌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问题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问题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问题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第三章目的论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问题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问题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问题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第四章原则论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教学原则体系(上);第三节教学原则体系(下)问题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第五章主体论第一节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教师问题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第六章课程论第一节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第二节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我国中1小学课程和教材问题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问题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问题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第七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节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问题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分类。
问题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
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
一、教育理论基本概念
1.教育的概念及本质
2.教育的目标
3.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5.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
1.教育学派的基本概念及代表人物
2.教育思想的概念及代表人物
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4.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5.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学科体系
1.教育学科的概念及内容
2.教育学科的分类与关系
3.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
1.教育目标的层次及影响因素
2.教育目标的思想
3.教育的主导价值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五、学习与教学
1.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3.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与反馈
六、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2.教师的职业道德伦理
3.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和路径
4.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七、教育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目标和原则
2.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3.当代教育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4.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以上就是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的一些简要介绍。
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您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同时,还建议您多做一些教育理论的练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应对测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祝您取得好成绩!。
课程与教学论 通用版本复习(包括旧版与新版)全书全课程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题型: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二、判断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三、理论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五、应用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绪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问题,国内有三种常见观点:①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②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③课程论研究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教学规律。
简单说,可以称为现象论,问题论和规律论。
虽然大家对研究对象的表述方式各有侧重,但各种具体研究活动都注重观察现象、探寻和利用规律,因而具有内在一致性。
科学研究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我们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什么?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①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②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③要提高水平和质量,就需要探讨优化课程与教学的技术问题,即怎么做才更好的问题,这对于课程与教学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任务。
探讨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本身就为优化课程与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归纳来说,《大教学论》提出和初步探讨了现代教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教学论学科的建立是众多教育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性善论;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指导“教育心理学化”活动;第斯多惠系统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乌申斯基关注人的心理规律,强调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斯宾塞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
★其中,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学术界常把其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2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3教学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4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课程,他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在方法的进程中,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5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6教学活动的反馈主要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扑捉学生的反馈,从而获取大量信息以提高和改进教学工作;7教师:以上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他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去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第2章过程论1、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2、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质1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活动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2从交往实践看,交往过程中的交往实践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第三,交往实践方法的特殊性;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的需要;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很明显;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2技能形成功能;3智能培养功能;4个性发展功能;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1、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006年;1教育目的对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目标的划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过程;3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是否达到的检验标准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是否达到;2、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1指向作用: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激励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就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同时教师还应该当依据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标准作用: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出反馈信息,以便使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2000年:论述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2002年: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2002年:简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2005年:论述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举例说明;1、教学原则的概念、性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性质: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它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布、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任务、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2、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1主观性和客观性2继承性和发展性3全面性和系统性4实用性和有效性3、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4、教学原则的作用1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3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4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简述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意义和实施要求;2000、2001年教学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有整体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实施要求:1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6、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创造原则2002年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贯彻或实施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实施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实施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8、简述有序性原则及实施要求;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施要求:1把握好教学的内容的序;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3抓好学生学习的序;9、教学中如何贯彻师生协同原则2002年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实施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10、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要求:1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学生;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11、试述反馈调节原则的意义及实施要求;2000年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实施要求:1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12、教学最优化原则及实施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实施要求: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13、教学原则的评述;1教学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要实现教学最优化,要综合运用各个教学原则,发挥整体功能,才能顺利地解决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等问题;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要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1999年: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阐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2005年: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第5章主体论1、“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1“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为代表,他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2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自变量,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干预学生的学习;3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4强调学生的内因作用,倾向于人本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并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作为环境的主体,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都很难起作用,也就不会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体现;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3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3、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与学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关系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的教通过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和需要、兴趣、态度等也影响教师的教;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4、几种学生观;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5、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1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的榜样;3集体的领导者;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5心理治疗工作者;6学者和学习者;5、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1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能力: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2002年: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现代教学论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05年、2009年:评述“学生中心论”;2006年:结合体育案例,说明体育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007年: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第6章课程论1、课程的定义;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 课程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各项目的,其内容的选择受教育目的的制约;2 课程内容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3 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4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3、显课程与潜课程;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和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嫉妒等;4、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等;5、课程的综合化: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共同产生最优教育效果;6、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优点是:其所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使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更新;2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联系:1 两者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2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活动课程则强调“经验”的作用;3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而言,二者是相关作用,互为补益的关系;第7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讲授法和学习法;2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3依据学生认知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图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4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知觉方法、逻辑方法、认识方法、控制学习的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刺激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法、书面法和实际操作法;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谈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学习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的本身素养条件;5依据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5、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要树立完整的观点;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6、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现代化; 2心理学化;3民主化; 4个性化;7、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试验紧密结合;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第8章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和功能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功能:1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2、班级授课制及其特点;班级授课制: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是:1 学生固定 2教师固定 3内容固定4时间固定 5场所固定;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局限性:1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2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3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4、如何改革班级授课制1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2改班级授课制的过程;3改革班级授课之中的个别化工作;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目标1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2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效率;3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1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2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教学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前基础之上,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3.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4.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6。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7.情景-陶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8.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指导思想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9。
“合作教学模式”:以“合作教育学”为思想基础,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10。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11.相对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或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与群体中某一个对象之间的差距的一种评价。
12.绝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客观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绝对位置的一种评价。
教学论复习题库.doc
4.在课程发展史上, 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统一论D.表现性目教学论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A.进步主义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要素主义课程2.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A.斯克瑞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3.“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体验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B.平行论C.平行论 D,超越论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 STS课程二、填空题6.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一 _、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 O7.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__ 、 ________ 三种形态。
8.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o9.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一和。
10.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 、、、四个要素构成的。
11.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四个环节。
三、简答题12.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四、论述题13.试述如何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I. B 2. A 3. A 4. D 5. B二、填空题6.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学科内容。
7.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8.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9.关联性,统一性,内在联系。
10.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数学教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绪言1.斯托利亚尔(苏联)认为,“数学教育学的对象中包含的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1)属于‘教什么’的教学内容问题;(2)属于‘如何教’的教学方法问题。
”2.Tom Kieren在《数学教育研究——三角形》一文中对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作了形象的比喻和描述。
他把H.Bauersfeld在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描述的数学教育的三个研究对象即课程、教学和学习,数学教育学有三个研究方面,这就是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
第一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1.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的依据:主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2.普通中学的性质:普通中学进行的是基础教育而不是职业(专业)教育;普通中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为继续升学或参加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必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必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数学学科的特点:(1)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严谨性;(2)数学的广泛应用性;(3)数学的思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4.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本标准的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一系列行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
6.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是指:“大纲”或“标准”中规定的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初步等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公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
7.数学课程标准对“双基”的教学要求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8.基础知识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要有整体观念,而要过程与结论并重,三要注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四要注意训练的适度性。
(①基础知识教学不仅要注意局部,更要注意整体;②基础知识教学应当注意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③基础知识教学中,“讲深讲透”“一步到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④训练的适度性也是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
)第二章中学数学教学改革1.新数运动:20世纪第二次大规模数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兴起新数运动(也称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导火索。
2.新数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1)社会发展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高要求;(2)数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3)20世纪数学的飞速发展;(4)心理学理论的发展;(5)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
3.对“新数”的反对意见像潮水一样涌来,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升学和就业、具体和抽象、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等关系的问题。
4.新数运动收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一场大的课程改革,必须经过充分准备,例如先要经过小范围实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搞好教师培训,做好课改的舆论宣传;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处理好改革、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强调渐变而不是突变,否定一切另搞一套的做法必然要引起混乱,教育领域的革命是注定要失败的。
5.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对新数运动的“反动”,“回到基础”又成了美国数学教育界的主要口号。
80年代,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问题解决。
6.德国数学家达米洛夫提出“大众数学”。
7.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的内容处理:①增加新内容;这为新数运动的“教学内容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②改革传统内容;③变革教材的体系结构。
第三章数学能力1.运算能力:逻辑思维与一些具体的运算和技能相结合,在处理数量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运算能力的培养:①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适当记忆数字事实;②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算过程中的主导作用;③重点培养“选择”能力;④注重运算中的“全局观念”;⑤强调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3.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与一些集合知识和识图、作图技能相结合,而在处理空间图形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4.空间想象力的培养:①构建一个从直观理解到形式化处理的几何学习过程;②强调“识图”能力的培养;③重视几何思维的综合性。
5.培养概括能力的几条措施:①明确概括的主导思路,引导学生从猜想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②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强化发现思想;③通过变式、反思和系统化等,积极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进行;④大力培养形式抽象的能力。
第四章思维与数学思维1.数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目的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2.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不外乎数学中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以及直接思维,或者其中的一些种类的有机组合。
第五章思维过程与数学思维能力1.类比——特殊而重要的比较。
第六章思维形式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关系: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应子啊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
关系:具有属种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即设A,B是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如果B的内涵比A的内涵多,那么B 的外延就比A的外延小;如果B的内涵比A的内涵少,那么B的外延就比A的外延大。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两个至少有一部分外延重合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①同一关系;②属种关系;③交叉关系。
4.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也叫全异关系):是指一个属概念中的两个在外延上没有任何重合部分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①矛盾关系;②反对关系。
5.下定义的方法:①临近的属加种差定义;②发生定义;③关系定义;④外延定义;⑤递归定义;⑥公理定义。
6.定义的规则: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同;②定义不能循环;③定义项不能包含模糊不清的概念;④定义项一般不应包含负概念。
7.原名:不能引用别的概念来定义,且又用来定义其他概念的概念,就叫做基本概念,或简称为原名。
8.划分的规则:①划分后各子项应互不相容;②各个子项必须穷尽母项;③每一次划分时应当用同一个划分标准。
9.二分法。
10.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①按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把一切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②性质判断的种类:全称肯定判断,通常用“A ”表示,也可写作“SAP ”,逻辑形式为“所有S 都是P ”;全称否定判断,通常用“E ”表示,也可写作“SEP ”,逻辑形式为“所有S 都不是P ”;特称肯定判断,通常用“I ”表示,也可写作“SIP ”,逻辑形式为“有的S 是P ”;特称否定判断,通常用“O ”表示,也可写作“SOP ”,逻辑形式为“有的S 不是P ”。
11.逻辑联词:①否定(非)。
在一个语句的前面冠以“并非”两字,就构成了一个新的语句,叫做原来语句的否定(相应的判断叫做原来判断的负判断);②合取(与、并且);③析取(或):“或”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种是不可兼的“或”,另一种是可兼的“或”。
12.我们把逻辑等价记作,B A =那么()().q p q p q p ⌝∧⌝≡∨⌝≡→13.等价式与蕴涵式有下面的关系:()().p q q p q p →∧→≡↔可用真值表证明如下: ()()111100000110001001111111q p p q q p p q q p qp ↔→∧→→→14.逻辑规律:①同一律;②矛盾律;③排中律;④充足理由律。
15.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16.推理的种类可以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合情推理模态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关系推理三段论间接推理直接推理演绎推理推理 17.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三个项:小项、大想喝中项。
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以“S ”表示(四边形);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以“P ”表示(平行四边形);两个前提所共有的、在结论中又消失的项叫做中项,以“M ”表示(菱形)。
18.证明:(1)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同一法步骤:①另作具有某种性质(即要求的性质);②证明新图形与已知题设相符合;③根据唯一性,新图形与原图形相重合;④重合的图形有相同的性质(即求证的性质),判定已知图也具有该性质;同一法和反证法,联系:都属于间接证明;区别:①它们证明的方式不同;②使用范围不同,反证法使用的范围大,同一法使用的范围小,凡是同一法能证明的,反证法一定能用。
,反之不真;(2)综合法与分析法;(3)逆证法;(4)普通归纳法,逻辑合理性证明:.,21n p p p p q p ∨∨=→设由于()()()()()()()()(),21212121q p q p qp p p q p p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n n n n →≡∨⌝≡∨⌝∨∨⌝∨⌝≡∨⌝∧∧⌝∧⌝≡∨⌝∧∧∨⌝∧∨⌝≡→∧∧→∧→所以要证明.,,,21q p q p q p q p n →→→→ 只要分别证明例如,“圆周角定理”“余弦定理” ……都采用了普通归纳法。
第七章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如何理解严谨性:①数学的严谨性,就是数学的精确性;②教学中,得出的数学结论必须具有确定性、准确性,对结论的推理论证具有严密性,安排学习内容时要符合逻辑的严密性;③数学的严谨性具有相对性。
2.数学内容的教学法加工:①直观的说明或举例验证(不完全归纳);②扩大公理系统中的公理组;③改变内容的结构顺序;④默认某些数学事实或结论。
3.为什么数学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具体——抽象——具体?答:①数学学习过程是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②数学学习要超越直接经验;③数学学习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第八章 中学数学教学的常规工作1.教学方法: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总和。
2.中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问答法;③读书指导法;④练习法。
3.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