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隐性课程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第四章无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管理的内容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考试题型为: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新语文”时期的到来。
4、《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5、“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6、《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7、《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9、《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10、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1、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是归类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12、小学生在识字中要能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运用汉字笔画、部件、结构、笔顺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
13、小学生写字的基本功包括书写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三个方面。
1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16、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17、小学低年级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要眼到、心到、手到。
18、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自考小学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知识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考点1: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的开发方法—(活动分析):(单项)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和方法,该方法也是博比特教育本质观和课程本质观的体现。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确定教育目标—划分层次—排列次序—提升价值大的活动的地位—删除校外的最好活动,确定学校教育的最重要活动—收集实践措施—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活动。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联系;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基本规范;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之关系问题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等。
考点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起因: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导致教育问题日益严重组织机构: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目的:改革课程体制,满足学生需要成果:教育计划;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取的成功;在职研讨班;教育评价考点3: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1.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名词解释5题+辨析题5题+问题阐述题4题+案例分析题1题)一、名词解释题参考选题☐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文文化的多元体系。
☐课程性质是指一门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性特点。
☐文化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
☐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附学习指的是伴随主学习而获得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
☐拼音就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把声母和韵母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音节。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
☐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人文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既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二、辨析题参考选题☐语言即言语。
答:错误。
1)语言是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的概念。
言语是心理学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下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2)语言是一个结果,言语是一个过程。
语言侧重于结果,类似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这样一种结果的表达呈现的。
言语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系统,言语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
语言是一个名词,言语是一个动词。
3)如果说语言是一般的,指的是交际的工具或手段,那么言语是个别的,指交际过程本身。
如果说言语好比数学中演算的过程和结果,那么语言则类似演算所遵守的法则和所用的数字。
我们学习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其运用规律。
我们练习言语,则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书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一、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4、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教育旦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最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4、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指一定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 S •布鲁姆长期从事教育目标研究,他把教育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加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10、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课程教学遵循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以及答案一、选择题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数学是一门既研究空间形式,又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
既研究数量关系又研究数量形式的科学。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1)运算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
(3)数学观察能力。
(4)数学记忆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
有简单地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1、情景呈现2、复习导入 3、直接呈现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2)、回旋式的组织形式3)多项式的组织形式 4)、反推式的组织形式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1)场所;(2)故事;(3)设计;(4)主题;(5)剪辑。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1、提示型的教学方法2、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的教学方法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1、学生分析的内容 2、学生分析的任务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等四大领域。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一般是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12、学习评价的价值:(1)导向价值;(2)反馈价值;(3)诊断价值;(4)激励价值;(5)研究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1)、前期组织准备(2)、任务提出(3)、理解数学(4)、学习评价。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的构成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1、生活化策略 2、操作性策略3、情境激疑策略4、知识迁移策略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儿童的思维水平等等。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4、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课论复习资料1、课程是依照必定的社会需要,依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育、教育下一代所拟订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履行的培育方案,拥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适合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论的合理性等特色。
2、广义的教课是赐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必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课主假如指学校教课,是指学校中教师指引学生一同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一致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赐教育的整体方向,它所表现的是最广泛的、整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4、培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观点,它所表现的是不一样性质的教育和不一样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换言之,培育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育人的质量规格的假想或规定。
5、课程目标是“培育目标”的下位观点,是指必定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使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教课目的是“课程目标” 的下位观点,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详细化,是指导、实行和评论教课的基本依照,是师生在学科教课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课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 S·布鲁姆长久从事教育目标研究,他把教育目标分红“认知领域” 、“感情领域”和“动作技术领域”三个方面。
8、加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区分五种种类,即态度、动作技术、语言信息、智力技术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依据学习结果的不一样种类设计最正确的学习条件。
9、新课程倡议“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10、整体设置九年一向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道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道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课程教课依照的基本要求:(1)目注明确。
(2)内容正确。
小学课程教学论复习提纲
可操作性原则课Βιβλιοθήκη 目标应具体明确, 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
操作。
可评价性原则
课程目标应可量化或可 描述,便于对学生的学
习成果进行评价。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选择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思想性和
科学性的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螺旋 式上升的组织方式,逐步拓展和 深化课程内容。同时,注重课程 内容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 择,如理论性内容适合讲授法,实践性内 容适合练习法。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都会 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充分了解学 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将多种教学方法 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 通能力。
05 小学课程评价改革趋势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反思
单一性
01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过于依赖单一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其
他方面的表现和进步。
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 针对性的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06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挑战
新时代教师角色定位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篇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掌握“课程标准”的概念,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概述什么是“课程”: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的含义:叶圣陶指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简明扼要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涵义。
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
语文课应当是广义的语言课。
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重点)1.工具性(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4)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2.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健全人格。
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
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生命、心灵、精神律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研究领域诞⽣的标志是( A )A.博⽐特《课程》的出版B.博⽐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D.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出版14.罗杰斯“⾮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C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活”视为教育的终极⽬标,亚⾥⼠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的理想是“⼤演说家”。
这种⽬标定位⽅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标的( A )A.普遍性⽬标取向B.⽣成性⽬标取向C.⾏为⽬标取向D.表现性⽬标取向12.斯⾦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A.《⼉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 )A.情境模式B.⽬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者是( A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的教育⽬标分类学包括( A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B.智⼒技能、认知策略、⾔语信息C.智⼒技能、态度、动作技能D.认知领域、态度、⾔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A.《⽼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选修制的国家是( C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14.在⾮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变成了( C )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这显然不符合⾮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对象有三种观点: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第二章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简答题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在我国古代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广义指所有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
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
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教育价值。
4“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
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
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指一定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
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
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
课程目标。
10、
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
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
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效果优异。
12、
课、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
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
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按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组织教学”;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16、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 因材施教原则;四 直观性原则;五 启发性则。
18、
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
话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学生答案中的次要问题占用较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客观实际,确定谈话的主题和设计出一个严谨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问题不可随意,二要有启发性。
另一方面,教师在谈话过程中要面向班上所有学生,不可偏爱某些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思考;谈话结束后,要对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二、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准备;演示时尽可能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如痛觉、视觉、触觉、嗅觉等;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过程,并配合讲解、练习等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比较,并作出最终的演示结论。
三、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形式。
二是适应性强且应用广泛。
三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四是理论与实践
了解有关练习的基本知识,掌握练习的步骤和方法,以调动他们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
二是教师指导练习一般要提供示范,学生亲自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及改正方法,是学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是问答练习法,要求师生设计的思考题能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进行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作业练习法,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把握出题意图,并将清答题要求;实践操作练习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掌握操作要领,做示范才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是如果教学大纲中对某些知识有基本训练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
该做好安排。
规定的要求去独立完成作业,观察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变化,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可以分为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要求和步骤。
三是教师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四是做好实验小结。
思想——启发式。
第二,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第三,依据学生
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教学方法。
第四依据学科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材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
、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有利于因材施教和“英才教育”。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自学能力、独
、降低教学成效,代价高,不经济。
2、不利于学生的
个性健康发展。
由于缺乏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容易养成孤独、不善于交际等不良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
能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不足:1、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