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通天下 四海民族情——内蒙古鄂伦春族文化探访之旅

合集下载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鄂伦春族萨满的产生及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今天我们只能在(古代文献)、人类学调查材料、鄂伦春人的民间文学以及现存的萨满祭祀活动中研究和探讨其产生的时代及背景,一般说来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

1.鄂伦春人的崇拜演变与萨满的由来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在其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诸如峻岭、奇特的树木、变幻云朵、电闪雷鸣等,皆认为是某种神奇的力量在指使着。

祖先们认为包罗一切的宇宙天神“恩都力”主宰。

山有山神“白那恰”栖息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中,主宰山中的一切飞禽走兽。

火有火神“透欧布坎”,它不仅给人以光明的温暖,又可以使树木山林变为灰烬;风有风神“苏义哈”,它一旦发怒便可使树木拔地而起,大地一片荒芜。

除外还有雷神“阿克的恩都力”、太阳神“地拉恰布坎”、月亮神“别亚布坎”、北斗星神“奥伦布坎”等在整个自然崇拜中,鄂伦春人对山、火及北斗星更加崇拜。

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

那里人们不能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特定的运动与本氏族有血缘联系,因而加以崇拜。

鄂伦春人对运动的崇拜是同狩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当时的环境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身上。

在祖先的眼中,人不及动物的地方太多了。

既没有惊人的力量,又没有快捷速度。

因此,他们崇拜这些为人所没有的动物的固有之本质和力量。

同时,狩猎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早期,鄂伦春人的狩猎工作十分简陋,在猎获凶猛野兽过程中,时常受到野兽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于是,在这种与猛野兽的生存斗争中,由于人的软弱而又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

在鄂伦春族的动物崇拜中熊是最普遍的。

至今,这个民族对熊仍有许多禁忌。

诸如:不能直呼其名“牛牛赫”。

而称雄性为“雅亚”(祖父)、雌性为“太贴”熊死了,不能说死了,而要说睡着了。

而且要为熊举行风葬仪式。

在鄂伦春族民间口头中保留着大量祭祀熊的萨满曲调。

鄂伦春族的民族习俗,节日,工艺

鄂伦春族的民族习俗,节日,工艺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鄂伦春族人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

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

“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

“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

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

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

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

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

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依据鄂伦春族习惯,一般原夫家都不愿寡妇再嫁,因此抢亲时免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武。

但因抢亲者人多势众,又是突然袭击,原夫家抵挡不住,寡妇也往往便轻易地被抢出了“仙人柱”。

抢亲成功后,女家则会再回到“仙人柱”坐坐,对原夫家表示歉意。

但是如今,鄂伦春寡妇改嫁已不再受限制。

已婚的鄂伦春男女双方若感情不和,经调解无效,可以依法离婚。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

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

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

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

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18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

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

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伦春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伦春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伦春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概况历史:“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人口:鄂伦春族现有人口约0.7万人。

分布: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经济: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

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鄂伦春族风俗图腾:礼仪: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

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

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禁忌:晚辈不许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许把长辈名字告诉别人,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没有骨头节;带孝期间,不许剪头,不许参加娱乐活动,不许和别人吵架斗殴;给神上供的牺牲,只能用偶蹄类动物,不能用带爪类动物,否则神会抓坏人的躯体。

信仰: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婚俗:鄂伦春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同一氏族禁止通婚。

一般都由父母包办。

也有纳妾的,但不能纳其妻妹为妾。

鄂伦春人的姓氏有吴、孟、关、魏、葛、莫、林、陈、佟等姓。

他们忌讳同姓通婚。

鄂伦春人办成一件婚事,要经求婚、认亲、送礼、迎亲等四个过程。

未婚夫由其父母(或婶子)、媒人和一些亲友陪同,携带一些酒肉,前往女方认亲。

女方邀集近亲,举行认亲宴。

认亲后,女婿即与未婚妻同房。

食俗: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第21卷㊀第6期2019年11月大连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ofDalianMinzuUniversityVol.21ꎬNo.6November2019收稿日期:2019-02-10ꎻ最后修回日期:2019-09-25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项目(2017GMG013)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c59)ꎻ延边大学 双一流 学科建设项目(18YLPY09)ꎮ作者简介:倪卓(1991-)ꎬ男ꎬ吉林省吉林人ꎬ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全球化与民族社会文化研究ꎮ文章编号:2096-1383(2019)06-0498-06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倪㊀卓(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ꎬ吉林延吉133002)摘㊀要:通过对黑龙江省 五乡八村 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田野工作ꎬ了解各地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ꎬ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ꎬ充分认识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ꎬ概括当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ꎬ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予以探索和讨论ꎬ助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发展ꎮ关键词:鄂伦春ꎻ非物质文化遗产ꎻ民族文化ꎻ传承中图分类号:C912.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Research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heritingoftheChineseOroqenNIZhuo(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ꎬYanbianUniversityꎬYanjiJilin133002ꎬChina)Abstract:Throughthefieldworkof fivetownshipsandeighttownships inHeilongjiangprov ̄inceandOroqenautonomousbannerin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ꎬtheinheritancestatu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variousregionsofOroqenwasunderstood.Onthebasisofsor ̄tingout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jectsoftheOroqenꎬthisstudysummarizestheinherit ̄ancecharacteristicsofthecurren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Oroqenꎬandexploresanddiscussestheinheritance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OroqenꎬandcontributingtothedevelopmentoftheethniccultureoftheOroqen.Keywords:Oroqenꎻ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ꎻMinzucultureꎻinheritance㊀㊀自1953年下山定居以来ꎬ鄂伦春族的生计方式㊁经济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转化ꎬ其民族文化也随之断裂或变迁ꎮ改革开放以来ꎬ尤其是21世纪初的 非遗热 ꎬ使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鄂伦春族及其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ꎬ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在不断与现代社会㊁主流文化相调适的过程中得以复兴发展ꎮ然而就目前来看ꎬ信息化社会的到来㊁全球化的日益深入ꎬ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传承在迎来新的时代机遇的同时ꎬ也面对着来自市场经济㊁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挑战ꎮ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ꎬ归纳其传承特点ꎬ发现其面临困境ꎬ提出可行性建议ꎬ进而使鄂伦春族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ꎮ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ꎬ鄂伦春族人口共8659人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五个民族乡ꎬ即白银纳鄂伦春族乡㊁十八站鄂伦春族乡㊁新生鄂伦春族乡㊁新鄂鄂伦春族乡㊁新兴鄂伦春族乡ꎬ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ꎮ这不足万人的鄂伦春族担负着整个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ꎮ一㊁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根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的统计数据整理ꎬ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ꎬ与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相关的项目一共5项ꎮ这5个项目共涉及曲艺㊁民俗㊁传统音乐㊁传统技艺等4个类别ꎮ虽然目前中国已经评选出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ꎬ但是在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ꎬ没有关于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项目入选ꎬ见表1ꎮ表1㊀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申报地区或单位申报批次年份1鄂伦春族摩苏昆曲艺黑龙江省第一批20062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民俗黑龙江省第一批20063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传统音乐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㊁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批20084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㊁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第二批20085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批(扩展)2006㊀㊀注:表格内容整理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http://www.ihchina.cn/)㊀㊀根据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官方网站的资料ꎬ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照国家标准划分有10类ꎬ其中涉及鄂伦春族项目类别为7类ꎬ分别为民俗类㊁传统技艺㊁传统美术㊁曲艺㊁传统舞蹈㊁传统音乐㊁民间文学ꎮ7类项目涉及具体项目19项ꎬ其中包含上文所述的5项国家级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ꎮ表2㊀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获批批次获批文件1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省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6 55号2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省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6 55号3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传统美术省级第一批黑政发 2006 55号4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传统舞蹈省级第一批黑政发 2006 55号5鄂伦春族萨满舞传统舞蹈省级第一批黑政发 2006 55号6鄂伦春族赞达仁传统音乐省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6 55号7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民俗省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一批)黑政发 2006 55号8鄂伦春族狩猎文化民俗省级第一批黑政发 2006 55号9鄂伦春族摩苏昆曲艺省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一批)黑政发 2006 55号10鄂伦春族斜仁柱传统技艺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1鄂伦春族剪纸传统美术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2鄂伦春族刺绣传统美术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3鄂伦春族斗熊舞传统舞蹈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4鄂伦春族口弦琴传统音乐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5鄂伦春族萨满祭祀民俗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6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民俗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7鄂伦春族萨满服饰民俗省级第二批黑政发 2009 49号18鄂伦春族篝火舞传统舞蹈省级第四批黑政发 2013 8号19鄂伦春族乌勒尔民间文学省级第五批黑政发 2016 2号㊀㊀注:表格内容源于相关政府文件整理㊀㊀根据 内蒙古自治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官方网站的资料ꎬ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划分为9个类别ꎬ分别为民间文学ꎻ传统舞蹈ꎻ传统戏剧ꎻ曲艺ꎻ传统体育㊁游艺与杂技ꎻ传统美术ꎻ传统技艺ꎻ传统医药ꎻ民俗ꎮ其中ꎬ涉及鄂伦春族项目类别为5类ꎬ分别为民间音乐㊁传统技艺㊁民俗㊁传统美术㊁传统舞蹈ꎬ共计具体项目7项ꎬ其中包含上文所述的2项国家级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ꎮ994第6期倪㊀卓: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表3㊀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㊀㊀㊀项目类别获批批次获批文件1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自治区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内政发 2007 57号2鄂伦春赞达仁民间音乐自治区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内政发 2007 57号3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传统技艺自治区级第二批内政发 2009 47号4鄂伦春族篝火节民俗自治区级第二批内政发 2009 47号5鄂伦春族剪纸传统美术自治区级第四批内政字 2013 248号6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舞)传统舞蹈自治区级第四批内政字 2013 248号7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传统技艺自治区级第六批内文办字 2017 506号㊀㊀注:表格内容源于相关政府文件整理㊀㊀由上述三个表格所示ꎬ诸多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到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中的大部分领域ꎮ具体来看ꎬ民俗类㊁传统技艺㊁传统舞蹈㊁传统美术在诸项目中占据了绝大多数ꎬ不只是由于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中此类内容有着鲜明特色与内涵ꎬ而且这些文化项目已经随着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和生计转型而发生了变迁ꎮ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失去了曾具有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ꎬ其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项目ꎬ必须要予以保存与传扬ꎬ为后世留下财富ꎮ二㊁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1.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文化持有者共同作为文化传承主力人是文化的载体ꎬ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人的努力ꎮ自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1]以来ꎬ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开始重视文化遗产ꎮ作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鄂伦春族ꎬ其文化传承也迎来了新机遇ꎬ一大批对鄂伦春族文化有较好掌握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ꎬ成为了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ꎮ截至2019年9月ꎬ单单是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白银纳鄂伦春族乡ꎬ便具有8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ꎬ他们承担着10个非遗项目ꎬ涵盖6个项目类别ꎮ对于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ꎬ不仅仅是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ꎬ很多民间艺人和文化持有者也自发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ꎮ乡内的一批杰出民间艺人掌握着桦皮工艺制作㊁狩猎文化㊁刺绣㊁民间音乐等诸多民族文化事项ꎮ他们凭借着各自的力量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ꎮ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文化持有者㊁传承者们涉及领域包括传统音乐㊁传统舞蹈㊁传统手工技艺㊁传统美术㊁礼俗习惯㊁萨满文化㊁民间故事等类别ꎬ具体包括鄂伦春传统服饰㊁萨满舞蹈㊁吕日格仁舞㊁兽皮制作技艺㊁狩猎习俗㊁赞达仁㊁剪纸㊁刺绣㊁斜仁柱㊁萨满祭祀㊁萨满服饰制作等诸多文化项目ꎮ像萨满祭祀㊁萨满舞等文化项目在国内只有该地区的鄂伦春族才有掌握ꎮ也就是说ꎬ他们所肩负的不只是所在乡㊁县㊁地区ꎬ而是国内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ꎮ其文化项目㊁技艺产品等还引起了英国㊁日本㊁俄罗斯等国外学者㊁媒体㊁民间的关注ꎮ从普遍意义上说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ꎬ都在文化传承过程起着主体的作用[2]ꎮ一旦技艺拥有者消失ꎬ那么文化的传承毋用再谈ꎮ即便是在文化持有者如此之多的白银纳鄂伦春族乡ꎬ前述8名非遗传承人中仅有2人年龄在60岁以下ꎬ其余文化持有者也以中老年女性为主ꎬ通常年纪较大㊁身体状况不佳ꎮ而且ꎬ其中只有关扣妮(出生于1935年)和孟淑卿(出生于1943年)是拥有接班人继承技艺的非遗传承人ꎮ可以说ꎬ后辈力量的缺乏对于鄂伦春族文化的代际传承是有致命影响的ꎮ2.基于 物 的文化传承趋势渐强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实在的物的存在ꎬ在保护与传承了文化项目的同时ꎬ获得的经济利益驱动也可以使更多人产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ꎬ进而加入到学习民族文化㊁继承民族文化㊁传播民族文化的人群当中ꎮ以文化产品为纽带ꎬ通过做出实实在在的 物 的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ꎬ同时也使民族文化的经济功能得以实现ꎬ一部分人走上利用民族文化㊁借助民族传承来改善生活水平的道路ꎮ在诸鄂伦春民族乡㊁村ꎬ越来越多的家庭手工艺作坊成立ꎮ以家庭作坊为基础开设的鄂伦春族手工艺品店不断涌现ꎬ普通村民们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掌握ꎬ成为了鄂伦春族文化产品的制造者ꎮ005大㊀连㊀民㊀族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21卷他们依托这样的技艺ꎬ售卖民族文化制品ꎬ传承着文化技艺ꎬ也收获了一定的经济利益ꎬ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条件ꎮ这样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ꎬ使他们愈发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ꎬ创新发展出了更多不同纹样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工艺制品ꎬ传承并发展着民族文化ꎮ目前来看ꎬ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ꎬ这使当文化传承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行为ꎬ并且具有了功利性的目标ꎬ怎样恪守住初心便成为了问题所在ꎮ无论是什么人在传承文化ꎬ经济收益都会一定程度对他们持有的文化传承态度产生影响ꎮ这是否会导致他们价值观念㊁文化观念的异化ꎮ一旦经济利益消失ꎬ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否还会真正热爱民族文化是否还会继续热衷于此ꎬ日后可能会发展成为鄂伦春族文化发展的新问题点ꎮ3.文化传播较为被动文化产业㊁旅游业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ꎮ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ꎬ每年6-10月都会有大批自驾游㊁过路客㊁旅行团的游客来到乡里观察和体验鄂伦春族文化ꎬ有利于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播ꎮ黑龙江省209号省级高速公路的贯穿ꎬ使得乡里成为了通往漠河 找北 自驾游客的重要途径地或中转站ꎮ同时ꎬ附近县域内的旅行团也会在主线外开辟此地成为支线或休息站ꎮ这些因素催生了乡内文化产业㊁文化旅游的发展ꎬ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手工艺品ꎬ开起了展示鄂伦春族文化的民俗馆和画室ꎬ干起了民族服装租赁的生意等ꎮ根据文化产品经营者的口述ꎬ就单纯的手工艺品售卖而言ꎬ个别家庭作坊客流量好的时候可以保证每日五千至六千的毛收入ꎬ售卖品甚至会售空ꎮ然而在2018年ꎬ由于连通乡里和外界的这条重要高速公路的修缮ꎬ过路客明显减少ꎬ甚至导致了少则一周㊁多则近一个月都没有旅行团前来参观的情况ꎮ这大大影响了各个家庭作坊中手工艺品的售卖以及其他收入ꎮ且就访谈得知ꎬ旅行团不惜绕路将这里设置为旅游点之一的主要因素除了借助鄂伦春族文化的特色之外ꎬ还基于文化产品贩卖对导游或旅行团负责人的少量利润提成ꎮ这样的出发点具有不稳定性ꎬ一旦个人目标变化ꎬ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便难以持续ꎮ由于2018年特殊情况的发生㊁收入的减少ꎬ直接导致了一少部分文化持有者暂时搁置或放弃了文化产品的继续制作ꎬ甚至转行去做了其他行业ꎮ当个别家庭完全以此为业ꎬ将其作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时ꎬ遇到特殊情况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必须要寻求其他路径ꎮ从长远来看ꎬ以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来推动文化传播㊁扩大文化影响力固然有其优越性和便捷性ꎬ但是自然环境㊁社会环境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中不可预估的因素ꎬ有可能直接导致文化传承传播的停滞ꎮ4.文化传承与文化持有者日常生活的脱离人类习惯性行为的功能在于满足食物㊁维持体温㊁行动㊁玩乐㊁成长㊁身体安全和生殖等基本生理需要[3]ꎮ马林诺夫斯基认为ꎬ文化首先必须保证人类的生存ꎮ这样来看ꎬ当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ꎬ便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实用价值ꎬ或者说是其价值发生了转变ꎮ原本民族文化中具有实际意义的方面已经与当代社会的现实相脱离或被替代ꎬ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ꎮ就历史而言ꎬ鄂伦春族的文化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被潜移默化地传承着ꎮ但随着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断裂与变迁ꎬ其原有的实用价值逐渐失去ꎬ直接表现在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占比日趋减少ꎮ如ꎬ游猎变成了定居ꎬ狩猎变成了农耕ꎬ打猎失去了猎枪ꎬ兽皮文化没有了原料ꎮ再如ꎬ曾经以篝火在撮罗子里取暖御寒ꎬ只身着狍皮制品ꎬ今日在屋内烧炕过冬㊁能身着棉服羽绒ꎻ曾经族人都依靠萨满请神治病ꎬ如今连萨满也选择去医院相信科学等ꎮ在不经意之间ꎬ整个民族的文化剥离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ꎬ取而代之的是外来文化ꎮ在外人的介入中ꎬ文化持有者们或单纯为了保留文化而刻意记录留存传统文化ꎬ或为了谋得经济利益将传统文化商品化ꎬ基于惯习而恪守传统的人越来越少ꎬ几近不见ꎮ时至今日的鄂伦春族文化传承基本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有意识的行为ꎮ出于商品化㊁经济收益等目的ꎬ文化传承实现了与日常生活重新贴合ꎮ但毫无疑问ꎬ传统文化中原本具有意义的部分已经发生转变ꎮ无论是民俗馆的建立㊁下山定居之前文物的收集ꎬ都早已经使曾经单纯的文化传承日渐作为一种任务被理解ꎬ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ꎮ5.民族文化传承的矛盾性依旧存在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以狩猎文化为核心ꎬ衍生出桦皮文化㊁兽皮文化等具体表现形式ꎮ国家和地方均给予了法律层面㊁政策层面㊁资金方面等诸105第6期倪㊀卓: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多方面的肯定与扶持ꎬ如每隔五年由国家制定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及随之出台的各省级规划ꎬ以及«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相关资料保护与留存建议的函»(2011)«关于进一步加强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㊁保护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等省㊁自治区㊁县㊁乡各级出台的法律法规都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的认可ꎮ但文化持有者在实际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ꎮ那个时候(2000年左右)ꎬ我家里老头以前去山里面给我捡树枝㊁扒桦树皮ꎬ然后就被当做盗伐森林给抓起来了ꎮ我那个时候在县里认识几个人ꎬ找的关系ꎬ 我们是传承人ꎬ是做活用的ꎬ不砍树 ꎮ而且我们鄂伦春扒的桦皮ꎬ只扒外面一层ꎬ树皮还能长出来ꎬ不像那些破坏森林的(人)ꎮ (Mꎬ女ꎬ鄂伦春族ꎬ民族文化持有者)从政策法规的角度来看ꎬ猎捕野生动物㊁破坏森林资源都是法律明令禁止的ꎮ但从具有民族性或文化性的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来看ꎬ文化项目的具体操作是被允许并被大力支持的ꎮ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当中涉及狩猎㊁森林㊁篝火的文化事项特别丰富ꎬ这样法律法规层面的漏洞与矛盾的长期存在对于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有着巨大的制约性ꎮ相比桦树皮技艺拥有者ꎬ兽皮制作技艺者㊁狩猎文化传承人的处境更不容乐观ꎮ基于国家禁猎的要求ꎬ唯一一条法律允许的兽皮获得路径便是上山寻找死去的野兽ꎬ将死去的动物剥皮ꎮ狩猎文化传承人往往只剩下对狩猎技艺的描述㊁对以往狩猎故事的传颂和法律允许范围内狩猎工具的制作了ꎮ6.社会环境转变对文化持有者观念意识的影响无论是自然环境ꎬ还是社会环境ꎬ对于人及其文化发展而言都至关重要ꎮ鄂伦春族又被称为 山岭上的人 ꎬ可见其自古以来生存的自然环境ꎮ虽然1953年鄂伦春族实现了全族下山定居ꎬ但考虑到其传统的生计方式ꎬ仍选址定居在大兴安岭地区ꎮ正是在大兴安岭地区山林茂密㊁冬季时间长且寒冷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自古而来的鄂伦春族文化ꎮ在今日看来ꎬ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制约着鄂伦春族文化的对外传播ꎮ每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会有游人路过ꎬ此外的时间不仅只有极少的游客ꎬ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前往到条件优越的城市ꎮ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ꎬ现代化的浓郁气息㊁迥异的城市文化为身居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族所了解ꎬ受现代文化㊁主流文化的影响ꎬ他们原有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ꎮ这样的转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态度ꎮ当这些人彻底适应并融入现代文化㊁主流文化之中时ꎬ他们是否还会热衷于传承相对于现代文化较为原始的㊁对他们本身而言没有过多实用性的民族文化ꎬ这是所有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接触时必然遇到的问题ꎮ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ꎬ像鄂伦春族这样的人口较少民族 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ꎬ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ꎬ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ꎮ [4]在当今市场经济影响下ꎬ难免会产生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ꎬ处理好传承文化与谋求个人发展的平衡点仍是关键ꎮ尤其ꎬ当他者具有了话语权ꎬ介入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之中ꎬ好奇的眼光便可能造成这个民族成为一个小丑㊁一个演员ꎮ甚至是他者中有一定话语权的人把这些文化持有者当做一个木偶ꎬ去规训文化持有者的生活ꎬ甚至来指导他们对于文化的传承ꎬ左右了文化持有者对于所属文化系统的话语ꎮ三㊁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1.审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ꎬ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育民族传统文化有其经济价值㊁商业价值ꎬ可以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ꎮ经济因素可能会带来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功利化思想ꎬ使个别人忽略了文化的真实意义㊁单纯注重自己的获益ꎮ若要对这一问题予以改善ꎬ要先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收入ꎬ使其不必为收入㊁生活而担扰ꎬ进而培养更广大民众对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ꎮ进而ꎬ还要使文化持有者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具有的价值和意义ꎮ过去在山里打猎ꎬ打不到ꎬ饿了㊁缺什么ꎮ看到别人家 奥伦 (鄂伦春语ꎬ意为仓库)就进去拿ꎮ不用还ꎮ等有了还也可以ꎮ都会遇到困难ꎬ互相帮助ꎮ (Qꎬ女ꎬ鄂伦春族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即便在某些文化环境中看来ꎬ人的欲求是无限的ꎮ可是在鄂伦春族的传统观念中ꎬ人的欲求即便是无限的ꎬ也需要克制自己ꎬ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ꎮ在当下ꎬ这样的观念是值得推崇的ꎬ进而205大㊀连㊀民㊀族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21卷达成人与人之间㊁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ꎮ这便是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ꎬ这也是利用和传承文化时要把握的重点ꎮ挖掘传统文化中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方面ꎬ重塑或端正文化持有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ꎬ建立起一支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真实热爱㊁真正继承㊁真诚传播的文化持有者队伍十分必要ꎮ更要处理好非本民族成员在传承与利用鄂伦春族文化时的方向和态度ꎮ一方面ꎬ要警惕他者进入对本民族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ꎻ另一方面ꎬ要协调好他者对于本民族文化良好传播与利用的机遇ꎬ协同发展㊁合作并进ꎮ2.坚定文化自信ꎬ协调民族文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韦伯曾提及 世界的祛魅 的问题ꎬ认为: 只要人们想知道ꎬ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ꎻ从原则上说ꎬ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㊁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ꎬ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 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ꎬ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ꎮ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ꎬ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ꎮ [5]正如韦伯的理解ꎬ 世界的祛魅 意味着世界 由圣入凡的俗世化 或者 由灵返肉㊁由天国回向人间 ꎮ在鄂伦春族社会变迁过程中ꎬ神的规训已经不复存在ꎬ但鄂伦春族仍有必要坚定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ꎬ建构并坚定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ꎮ这样才能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坚守住本民族的话语ꎬ也才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求得生存和发展ꎮ我们鄂(伦春)族人去给别人送东西回来不能空盆ꎮ去给别人送东西ꎬ端着盆去的ꎬ他把盆腾出来给我拿回来ꎬ又给我放个鸡蛋ꎬ说不能空盆ꎮ (Lꎬ女ꎬ鄂伦春族ꎬ民族文化持有者)举例而言ꎬ基于交换方式建立起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便是鄂伦春族礼仪文化中的重要一环ꎬ这便是文化传承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在当下的极佳体现ꎮ持续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流传的传统文化的影子ꎬ探寻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ꎬ既可以重塑起当代的鄂伦春族文化ꎬ使民族文化得以潜移默化地在居民日常生活之中传承㊁发展ꎬ对于坚定鄂伦春族的文化自信㊁巩固鄂伦春族对于本民族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仍有必要ꎮ此外ꎬ鄂伦春族大多仍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ꎬ自然环境导致生存条件不佳ꎮ为此ꎬ除了基于政策性的扶持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之外ꎬ还应该从根本上发挥人的能动性ꎬ在民族文化中寻求智慧ꎬ潜移默化地使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相融合ꎬ积极适应环境㊁利用环境㊁改造环境ꎬ还要消解下山定居以来频繁更替生产方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ꎮ当这些文化持有者真正适应了当前的社会环境ꎬ鄂伦春族文化自然会在当代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ꎮ3.划定民族文化展示区ꎬ激发民族文化活力不同于前人曾提出的 文化保护区 ꎬ这里提出建设文化展示区的建议ꎮ文化展示区应是仅供展示展演鄂伦春族的专门性场所ꎬ而非集居民生活㊁民族文化融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ꎮ这样给鄂伦春族接受现代文化㊁融入现代生活㊁继续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ꎬ又不至于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空间ꎮ这样单独开辟出的文化展示区既有利于民族本身对于文化的继承传扬ꎬ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向外推介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而言ꎬ不能单纯从文化性㊁民族性去看待ꎮ文化的传承不只是文化持有者的任务ꎬ也是社会的责任ꎮ社会各领域都要给予文化发展以一定程度的宽容和许可ꎮ对于曾经作为狩猎民族的鄂伦春族ꎬ可以尝试设立一定空间范围的狩猎许可区及民族文化展示区ꎬ在保持区域内生态可持续发展㊁不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下ꎬ给予适当的自由度ꎮ社会支持能够使狩猎文化㊁桦皮文化等诸多民族文化获得发展的空间ꎬ也能够重新唤发鄂伦春族居民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ꎬ使他们得以享受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快乐ꎬ进而积极投身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当中ꎮ同时ꎬ进一步强化鄂伦春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ꎬ不至于只保留固定下来的民族身份ꎬ而缺失了所拥有的文化身份ꎮ凡是存续下来的文化ꎬ都是在不断适应与创造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平衡点ꎬ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寻找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存续意义ꎬ并获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和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可[6]ꎮ因而ꎬ可以考虑将鄂伦春族传统的狩猎文化与当下时兴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ꎬ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㊁民族生计生活的改善与提升是一举两得的好事ꎮ(下转第526页)305第6期倪㊀卓: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20140127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物考古概述pdf

20140127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物考古概述pdf

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物考古概述刘国祥白劲松沈睿文鄂伦春自治旗(简称“鄂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

北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接壤,西面与根河市、牙克石市为邻。

旗境南北长261公里,东西宽280公里,边线总长1294公里。

全旗面积54657.8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的21.6%,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县,也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i]。

全旗林业占地面积8730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97.2%。

从林种的分布状况看,落叶松分布在北部、西部、东部;白桦、柞树多分布在西南部,其次是北部;山杨、柳树及灌木丛、榛柴等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南部。

森林孕育了鄂伦春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均带有活化石色彩。

作为我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民族被誉为“兴安猎神”、“森林马背民族”、“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

“鄂伦春”为本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使用驯鹿的人”。

鄂伦春民族自古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是我国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或谓源于南北朝时期室韦族的钵室韦和大室韦部族[ii]。

作为族名,“鄂伦春”始见于《清太宗实录》,时称为“俄尔吞”。

《清圣祖实录》中则称之为“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鄂伦春”[iii],后渐通用为今名。

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属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世代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以勇悍善射而驰名。

生态环境是狩猎民族生存的第一要素。

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鄂伦春民族形成独特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方式,在经济生产、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风俗礼仪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体现了浓郁的森林狩猎文化特色。

这集中体现在其桦皮文化、兽皮文化、以及民间音乐和宗教信仰。

桦皮工艺是北方狩猎民族所共有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及地域特色。

鄂伦春族居是住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小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课件

鄂伦春族居是住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小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课件

这种居所适应了鄂伦春族游猎的生活 方式,易于拆装和搬运,可以随时搭 建或收起,非常适合在森林中移动。
建筑材料与技术
木材与兽皮
传统上,鄂伦春族的建筑主要使 用木材和兽皮作为材料。他们利 用森林中的树木作为骨架,用兽
皮覆盖顶部和四周。
建造技术
建造仙人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 验。选择合适的树木,切割成合 适的长度和形状,搭建骨架,然 后覆盖兽皮或树皮,都需要精细
音乐与舞蹈的社会功能
增强社区凝聚力
在鄂伦春族社区,音乐和舞蹈是增强凝聚力和维系社区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共同的音乐 和舞蹈活动,人们可以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传承文化与历史
音乐和舞蹈是鄂伦春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歌曲和舞蹈,人们可以传递历史、习俗 和价值观,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表达情感与沟通
音乐和舞蹈是鄂伦春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喜庆的场合,人们会通过歌舞来表达喜悦 ;在悲伤的时刻,音乐和舞蹈则成为寄托哀思、宣泄情感的手段。
音乐传统
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鄂伦春族的音乐传统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种 方式使得音乐保持了原始的韵味和风格。
独特的乐器
鄂伦春族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如口弦琴、鹿哨等,这些乐 器在演奏时能发出悠扬的声音,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
歌唱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鄂伦春族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他们会在狩猎、聚 会、婚丧嫁娶等场合歌唱,音乐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沟 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教育与文化传承
01
鄂伦春族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家庭 教育和自然教育,家长会向子女 传授狩猎、游牧等生存技能和传 统文化知识。
02
此外,他们还会通过故事、歌曲 、舞蹈等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和历 史,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鄂伦春 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非遗与人文图典:鄂伦春族考察笔记

非遗与人文图典:鄂伦春族考察笔记

非遗与人文图典:鄂伦春族考察笔记年前的1月18日至22日随中国民协“鄂伦春族考察团”一行去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新生乡考察鄂伦春族的民俗活动,受到黑龙江省民协和黑河市、瑷珲区各级领导的热情安排,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张志学先生、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计世伟先生以及省民协的几位副主席、秘书长,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先生是我在1980年代就熟识的老友,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明华等,还有中央与地方媒体,那么多好友同行,考察活动时间虽然短暂,大家相处甚为融洽,这次难忘的鄂伦春之行,使我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的民俗文化知识,很是难忘。

鄂伦春族人的民俗极具特色,他们是中国人数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在1953年下山定居前的漫长历史发展中,长期从事狩猎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有枪支(包括弓箭)、猎马和猎犬等。

鄂伦春人一直流传着一首《鄂伦春小唱》的歌谣:“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这首歌谣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勾起人们想要认识和了解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人除食肉、衣皮之外外,他们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也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著名的猎手张林江,不仅枪法好,还可以随手编织出各种狩猎的套具,被当地人尊为“鄂伦刀客”。

中国民协吴京男摄影鄂伦春族熟制兽皮的非遗传承人葛长云老人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

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

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

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

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这一次,我就带着这种“密塔哈”照了一张相,作为念想。

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计世伟摄影鄂伦春族人善驯养马匹,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他们驯养的马体形虽小,但行动敏捷,跑速快,耐力好,极善于在高山密林之中穿行。

适应能力极强,尤其是在冰天雪地,马也能扒雪找草吃,刨冰找水喝。

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目录
➢ 鄂伦春族概述 ➢ 鄂伦春族语言文字 ➢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与饰品 ➢ 鄂伦春族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 鄂伦春族民俗节庆与活动 ➢ 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传承 ➢ 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建议
01 鄂伦春族概述
分布与人口
射箭与摔跤
射箭和摔跤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竞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力量的比 拼,也是智慧和技巧的展示。
划船与狩猎
鄂伦春族擅长划船和狩猎,这些技能在古代是生存所需,现在则成为 了传统活动和旅游表演项目。
节庆习俗与礼仪
祭拜祖先
在春节和端午节等节日,鄂伦春族会进行祭拜祖先的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 安、事业顺利。
、பைடு நூலகம்餐等活动。
端午节
五月初五,也称为“黑灰节”,为 了纪念古代英雄和先祖,会进行划 船、射箭、摔跤等传统活动。
中秋节
八月十五,传统的“祭月节”,家 庭会进行祭拜月亮、分享月饼等活 动。
传统娱乐活动
歌舞表演
鄂伦春族的传统歌舞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如“阿罕拜”、“跳鹿神 ”、“喊魂”等,这些舞蹈和歌曲反映了鄂伦春族的生活和情感。
鄂伦春族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骨雕、皮制品、木制品等。这些手工艺品精美绝伦,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承方式
鄂伦春族手工艺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是指家族中的长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 给下一代,师徒传承是指师傅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这些传承方式使得鄂伦春族手工艺技能得以 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现代产业相结合。
音乐舞蹈表演
03
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示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吸引更多人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 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 念的萨满教。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 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 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 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 的使者。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鄂伦 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 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 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
食俗
•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 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 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 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 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 两种,一种是马奶酒,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 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 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 由外地输入。
• 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人死或按照头北 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 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亲友在 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棺材中 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如是男 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棺 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被阳光照射才能 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在过去,还保留 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鄂伦春 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 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 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 元朝时,鄂伦春人被 称为“林木中百姓” 和“北山野人”,分 布极为广阔,在辽阳 行省的管辖之中。明 朝时黑龙江以北有 “乘鹿以出入”的 “北山野人”,就是 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 东、黑龙江以北的 “使鹿部”,也就是 鄂伦春人。清初文献 曾把鄂伦春人称为 “树中人

鄂伦春旗景点

鄂伦春旗景点

鄂伦春旗景点鄂伦春旗景点:1、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景区 AAAA“布苏里”鄂伦春语意为“森林茂密”,旅游区原为嘎仙沟军事基地,占地30平方公里,当时由每年上千名官兵历时30余年,耗资30亿元人民币,构筑了中国北疆最大军事基地。

布苏里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知名景点有元帅楼、北国第一哨、窑洞指挥所、陈列馆、地下油料库、军湖等。

景区内还原始的大兴安林茂密森林以及如射击、水上娱乐、多人自行车、名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还能体验鄂伦春民俗风情。

历史厚重的军事文化、神秘浓郁的鄂伦春民族文化,零污染的自然环境,让布苏里旅游区成为集红色旅游、游猎民族文化游、养生休闲观光游、求新猎奇科考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

2、布苏里度假山庄 AAA布苏里山庄旅游区位于大兴安岭甘河支流的一条山河谷地内,原名嘎仙沟军事基地。

为东北最大的综合后勤军事基地。

1999年部队撤出军事基地,交付地方看管。

由于区域内属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以落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水草茂盛,各类飞禽走兽出没其中,山势浑圆挠曲变形,适合开发旅游。

占地面积23.4平方公里,其中有5万平方米湖面,10万方米草坪,2万株野树,5000平方米宾馆,400平方米饭店,两处600平方米别墅,600平方米洗浴,两座宏伟壮观的欧式山门。

现有客房床位110张,有可容纳200多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另设有专门为游客娱乐的休闲俱乐部。

现拥有景点陈列馆、将军楼、油库、洞库、导弹库、武器库、北国第一哨水上景点等。

2001年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招商引资,由大兴安岭区兴达煤炭公司将军事基地开辟为旅游区,目的是加强人民国防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宏扬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备战备荒、英勇无比、吃苦耐劳的精神。

门票:25元开放时间:全天开放地址: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东。

3、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 AA最美的原始森林——相思谷原始林风景区相思谷原始林风景区是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组成部分,距阿里河镇43公里。

鄂伦春族民族介绍共57页

鄂伦春族民族介绍共57页
❖ 2、自然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动-植 物、山石水火;
❖ 3、祖先崇拜:“阿娇儒·博日坎”;
❖ 4、多神崇拜:“透欧·玛路”(管理诸 神)、 “埃尼·博日坎”(治天花病)、 “额尼音·博日”(治麻疹病)“斯文·博日 坎”(治昏迷说胡话)
❖ “树栓克·博日坎”(掌握各种疾病的总官 神);
❖ 5、萨满教:“莫昆·萨满”(氏族萨满); “多尼·萨满”(山里的神);
(二)米面食——“老考帖”(干粥)、面食。 (三)饮品—— 茶:小黄芪、刺枚果叶、花泡
饮;酒:烧酒、柿果酒、马奶酒。
❖ 饮料:五味子汤、桦树汁(苏乌色)、桦树 浆(第尔古色)。

(四)蔬菜——野生植物和菌类: 柳蒿芽黄花菜、旱葱、蕨菜、 狍耳朵菜、鸭咀菜
❖ (一)狩猎习四俗、生产习俗
❖ 1、狩猎场地及工具:场地共用、弓箭、 猎枪、猎马、猎犬;

第四节 鄂伦春族岁时民俗
❖ 一、春节 ❖ 1、除夕 ❖ 2、初一的拜年活动 ❖ 3、正月十五的娱乐活动; ❖ 二、“摸黑日”(正月十六)民俗。
❖ 一、第婚五俗节:1、鄂氏伦族春外族婚人(吴生、礼魏仪、葛、
孟);2、交错从表婚(以间接表婚为主、 亲姑舅表婚次之)3、入赘婚(长期、限期、 短期)4、求婚、认亲、过彩礼、婚礼;
灭塔哈(狍头皮帽)
鄂伦春妇女头衣及头饰
鄂伦春族服饰与民俗
❖ (二)体衣
❖ 1、上衣:长袍、短袍、马褂、坎肩; ❖ 2、下衣:短裤、套裤、长裤;
❖ (三)足衣:“奇哈密”(用狍腿皮做靿儿, 狍脖子皮做底的半高靿儿皮鞋)、“温得” (用鹿腿皮做靿儿,鹿皮或犴皮做底的高靿 皮靴,高至膝盖) “奥劳其(布靿皮底 鞋)”;
❖ 手套:五指手套、手闷子、“考呼路”;

民族风情旅游—鄂伦春族

民族风情旅游—鄂伦春族

二、鄂伦春族宗教礼仪
宗教信仰 礼仪
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其宗教形 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 祖先崇拜。 鄂伦春族对太阳神非常崇拜,每 年正月初一要向太阳跪拜 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要拜 月亮神 图腾崇拜:鄂伦春人和熊的关系 十分亲密,在吃熊时,也边吃边 发出“嘎嘎”的叫声 鄂伦春人供奉的祖先神称为“阿 娇儒博如坎”。
五、鄂伦春族艺术
口头创作 音乐 舞蹈 乐器
· 口头创作是鄂伦春人主要的文学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歌谣等广泛地涉及了民族历史、社会、狩猎采集、 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 鄂伦春族的“扎恩达勒”(民歌),多以固定的曲调即兴编 词歌唱,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尤其是新民歌,内容更为丰富。
·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 容。《熊舞》、《野牛搏斗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 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 ·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 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
五、鄂伦春族民族节庆
拜 火 神
春 节
抹 黑 日
皮被
鄂伦春语称为“乌拉”,多由冬季的狍子皮制成,一 种是用几张皮子缝合而成的,如同普通棉被。一种是筒 状的,适宜动机进山狩猎时使用,御寒、便携。
头 鄂戴 伦兽 春皮 代帽 表的
饮食文化
鄂伦春人过去以吃狍、鹿、犴、野猪、熊
肉为主。鱼和野菜为辅助食品,食用最多 是狍子肉和野猪肉。 吃法主要有三种,即煮食、烤食和生食野 兽肝肾等。 鄂伦春人喜欢用飞龙鸟、野鸡、野鸽做汤。 鄂伦春人还有喝熊油的习惯。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鄂伦春民俗

鄂伦春民俗

•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 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丌仅经久 耐磨,而丏防寒性能极好。丌同季节的狍皮,可 以制作各种丌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 而密, •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 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 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 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6/3/2013
6/3/2013
风俗习惯
•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 住所“ • 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 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 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 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与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 “仙人柱”中夬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 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丌 准妇女接触。
传统节日
•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 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 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 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 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 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 带)。
文化艺术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 活的丰富内容。《熊舞》、《野牛搏斗舞》、 《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 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 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 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 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 丰收的祭祀舞。
简介
• 鄂伦春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语言使用鄂伦春语,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布在内蒙古 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 古自治区呼伦贝儿盟鄂伦春自治旗。人口约8200人 (2000年)。“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 人”,或“有驯鹿的人”。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 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俄罗斯 人叫他们奥罗奇人。

兴安岭上的鄂伦春

兴安岭上的鄂伦春

兴安岭上的鄂伦春□王欣“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你可能没到过大兴安岭,但你一定听过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从小就会唱这首歌的我,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后,我会在大兴安岭的土地上唱起这首记忆犹新的歌曲、领略到古老纯朴的鄂伦春文化。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鄂伦春族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语的传承面临着危机,生活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郭宝林戈晓华夫妇,年过70的他们在微信上直播教授鄂伦春语,他们从最简单的生活词汇开始教起,讲解得清楚而有趣。

塔河县鄂伦春民族中心学校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编写《鄂伦春民族风俗》等6本民族教材,配合研发了黑龙江鄂伦春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学习系统,先后被认定为“黑龙江省民族文化教育基地”“黑龙江省鄂伦春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基地”。

鄂伦春族桦树皮技艺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山傍水而生,所以有自己独有的交通工具——桦皮船。

桦皮船用松木做架,外面包的桦树皮,接头处用柳条缝好并涂上松油,船长一丈多,宽约三尺,船两头尖而上翘。

呼玛县的民间画家关桃芳将桦树皮融入绘画艺术,创作200多幅鄂伦春族民族风俗作品,让鄂伦春族的桦树皮绘画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1953年,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开启正常的生产生活。

到如今,鄂伦春人十八站乡鄂伦春族村寨、白银纳乡鄂伦春族风情园成为了特色景区景点,更是“醉美331”国道上的靓丽风景线,全区5个民族乡村纳入全省重点民族村寨和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管理,12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确定为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鄂伦春本是受苦的人,鄂伦春今天翻呀么翻了身,一呀一杆红旗空呀空中飘,民族平等自由幸福当呀当主人”。

《勇敢的鄂伦春》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鄂伦春人的精神面貌,更是大兴安岭人民艰苦奋斗的缩影。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58年来,除了生活着世居民族鄂伦春族,还有满、蒙古、达斡尔等30个少数民族,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守望相助、交融互鉴,铸就了“拼搏、创业、务实、奉献”的宝贵精神,营造了大美兴安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良好风貌,建设了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新生乡_鄂伦春的新生活

新生乡_鄂伦春的新生活

68 中国国家旅游 China National Travel专题鄂伦春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使鹿部”或“使马部”,这个古老的部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猎手。

他们是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不足万人,社会变迁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新生活。

黑河的新生乡就是一个鄂伦春人的聚居乡,在这里可以看到鄂伦春的传统文化与新世界。

新生乡鄂伦春的新生活FEATURE撰文/范亚昆 图片/孙志江 狐狸乌鸦 杨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边城黑河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FEATURE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0 中国国家旅游 China National TravelChina National Travel 中国国家旅游 71在2000年的一次普查中,中国8000人左右。

所80多位鄂伦春人,其他上千人世纪50年代,新的政府在山下建这个表述非常模糊,20世纪50年代这次定居,用“房屋”如果“现代”是一种仰赖农业文2001年国家民委的一份调查报告专题 FEATURE鄂伦春人信奉的神有自然崇拜的神,如:山神、太阳神、风神、雷神,还有属于运动崇拜的獾神、狐狸神及祖先崇拜的阿尼冉神库力斤神。

鄂伦春诸神大多有偶像,有松木雕刻的、狍皮缝制的、野草绑扎的、马尾编织的,也有直接绘制在兽皮、布和纸上的(图1)。

鄂伦春人的各种祭祀仪式(图3),服饰(图2)都与林中的狩猎环境有关。

12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 FEATURE以及后来的许多研究文章。

我从博物馆出来,站在新生乡的街心,北方寒冷干净的空气如此真切地扑面而来,这个来自遥远的纸堆里的信息,也不过是一个信息而已了。

开发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特殊意义

开发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特殊意义

开发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特殊意义文/刘晓春一、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概览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解放前,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一带,从事单一的狩猎生产。

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压迫,鄂伦春族人口锐减,据史禄国1917年调查,鄂伦春族人口总计为4111人,到1953年人口普查时仅剩2256人,36年中人口减少了45.12%,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解放以后,鄂伦春族人口有了明显增长,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伦春族6965人。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嘉荫县等地。

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4个猎民乡镇及黑龙江省的5个鄂伦春族乡。

鄂伦春自治旗座落在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面积为59880平方公里,旗府所在地阿里河镇。

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支,一般通用汉语。

解放前有少部分人学过满文、日文和俄文。

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以及汉语的普及,很多鄂伦春族青少年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森林覆盖率占全旗总面积的97%,鄂伦春人居住的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鄂伦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凭借这一天然优势,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山林文化。

鄂伦春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86年,在贝尔加湖地区和黑龙江上游一带,居住着室韦部落,室韦部落中有许多分支,有人考证大室韦人就是鄂伦春人的祖先。

“鄂伦春”一语是其民族的自称,有三种含义:其一为山岭上的人们;其二为使用驯鹿的人们;其三为归顺的人们。

这是因为鄂伦春人归顺了清朝,满语中把归顺说成“奥伦千”,后来根据“奥伦千”的谐音,逐渐演变为鄂伦春。

小学音乐鄂伦春族

小学音乐鄂伦春族

衣食住行—食
❖ 鄂伦春人过去以吃狍、鹿、犴、野猪、熊 肉为主。鱼和野菜为辅助食品,食用最多 是狍子肉和野猪肉。
衣食住行—住
❖ 鄂伦春族定居前,一直住圆锥形的“斜仁柱” 俗称撮罗子。
❖ 鄂伦春族还有两种原始建筑,“恩克那力纠 哈汉”即产房,“奥伦”深山中的高脚仓房。
❖ 定居以后,政府帮助鄂伦春族建布
❖ 鄂伦春族共有8196人(2000年)。
内蒙古自治区有3573人。 黑龙江省有3871人。
❖ 鄂伦春族在我国的行政建制上总计有一 个民族自治旗和六个民族乡。
语言文字
❖ 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现在通用汉文。 ❖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
地理环境
❖ 鄂伦春自治旗(1951年10月1日)是我 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也是鄂 伦春族最大的聚居区。
❖ 总面积54657.8平方公里。 ❖ 处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地带,动植物资
源丰富。
宗教信仰
❖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其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 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 鄂伦春族对太阳神非常崇拜,每年正月初一要 向太阳跪拜。
❖ 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要拜月亮神 。
衣食住行—衣
❖ 鄂伦春族的服饰有其鲜明的特点:以狍 皮为衣。
❖ 现在又建设新社区:有自来水和供暖设备的 住宅,有仓库、车房和绿地。
衣食住行—行
❖ 鄂伦春族最早用驯鹿驮载物品。 ❖ 马匹传入后,马变成重要的交通工具。 ❖ 冬季用滑雪板和狗爬犁。渡江河用“桦皮船”
和“排木”。 ❖ 定居后开始使用大轮车,胶轮车等。

鄂伦春族民族风俗与文化课件

鄂伦春族民族风俗与文化课件
此外,鄂伦春族还有一些与葬礼相关的风俗和习惯,如不能随意丢弃死者的遗物、不能随意挖掘死者的坟墓等。这些规矩都 是为了尊重死者和家族的传统习俗。
03
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
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
萨满教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认 为万物有灵,通过萨满祭 司与神灵沟通,祈求风调 雨顺、狩猎丰收等。
自然崇拜
崇拜山林、水域等自然物, 认为它们具有神灵,应予 以尊重和祭祀。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鄂伦春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 文化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鄂伦春族还有一些独特的食品和饮料,如“奥尔 洛夫”和“奥尔洛夫面”。其中,“奥尔洛夫” 是一种用野兽肉制成的肉干,而“奥尔洛夫面” 则是一种用面粉和野兽肉制成的面条。
鄂伦春族的居住风俗
鄂伦春族在搭建仙人柱时非常讲究,要选择地势平坦、 通风良好、水源充足的地方作为住所。同时,他们还 会在仙人柱周围设置一些必要的设施,如火塘、仓库 和厕所等。
鄂伦春族的婚俗
鄂伦春族的婚俗非常独特,通常要经过提亲、订婚、结婚等几个阶段。在提亲阶段,男方要 向女方家赠送礼物,以表示求婚的诚意。在订婚阶段,男方要向女方家赠送更多的礼物,如 马匹、猎枪、皮衣等贵重物品。
在结婚时,男方要为女方准备一份丰厚的彩礼,包括金银首饰、衣物、食品等。同时,男方 还要为女方家举办盛大的宴席,以示庆祝。
鄂伦春族民族风俗与文化课 件
• 鄂伦春族概述 • 鄂伦春族的民族风俗 • 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 • 鄂伦春族的传统技艺 • 鄂伦春族与现代社会的融合01鄂春族概述鄂伦春族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起源与迁徙
鄂伦春族起源于黑龙江流 域,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 徙,最终定居在现今的内 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