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文化第六课中华文化

文化第六课中华文化

促进统 诸子 一的民 独 蜂起、 族文化 尊 从中可 百家 发展 儒 以看出中 术 争鸣
国家 时间 发展 结果 古巴 公元前 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 烟消云散 巴比伦王国灭亡 比伦 3500年 古印度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公元前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 雅利安化 3000年 侵,印度文化雅利安化 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我国的史书典籍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 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见证之一——汉字:
作用: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 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 (c)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标志
你能例举一些我国有代表 性的史书典籍吗? 我国的史书典籍有何特点? 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特点? 它的意义是什么?
AB
17世纪西方的“中国潮”
启蒙时代西方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
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 “中国潮”的发起人
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商人们贩运回来中国的丝绸、 瓷器、茶叶、漆器等;传教士贩运回来孔子哲学与中 国的道德社学等,这影响了西方的很多方面。在欧洲 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
(一)、从(内容)独特性看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时间 公元前6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年 公元1001公元前1世纪 1500年 时代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北宋初 北宋到明中朝 比例 50% 62% 71% 58%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时 公元前6--- 公元1--间 公元前1世 400年

公元401- 公元 --1000年 1001---
1500年
时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 北宋到明

北宋初 中期

50%

62%
71%
58%
某英国学者: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 几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国。可以说,中华民族为世界 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民族性)
1、文学艺术 (特点、作用、 地位)
2、科学技术 (特点、意义、 地位)
1、成因 2、区域文化的关系
1、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 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多民族文化对中 华文化的意义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正确的有:
❖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 B、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湖湘文化的精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 不挠、兼收并蓄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 葩。湖湘文化以原道发端,远迹屈子,中经贾 谊、柳宗元形成湖湘文化原道的源头,到周敦 颐重构儒道的《太极图说》、王船山“六经责 我开生面”,魏源“技可进乎道”、“师夷长 技以制夷”,谭嗣同锻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 《仁学》,直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流风所 被,化及千年”,终于积千年之功,卓然独立 于世,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 C、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 D、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 首位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
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 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肃宁县第一中学闫会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2)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3)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4)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5)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掌握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华文化成就的呈现,感悟其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个方面)2、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三、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1、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总结。

2、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视听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事例分析法: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事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

4.、讨论法: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板书学习目标(2-3分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表现及意义。

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重、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学典籍
(1)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B
2、犹太人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摆脱不了被驱逐的命运,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太人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一起了。这说明( ) A、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B、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D、中华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
A
3.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A、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 文化历经沧桑至今仍在 B、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C、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D、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古巴比伦遗址
印度--摩亨佐一达罗的大浴池遗址
埃及金字塔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 已夭折;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2)史书典籍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一部军事著作—— 第一部科普作品——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春秋》
《史记》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②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个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3、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4、懂得如何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学习重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学习难点】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朝: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的意义。

4、汉代:促进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时代。

6、宋元明: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

7、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③特点: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1)内因:。

(2)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既保持,又体现。

★合作探究,思维拓展探究一: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方块字”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问题探究:汉字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处什么地位?探究二: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15页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15页1

核心考点突破
走出误区1
中华文化民族性的两个思维误区
误区一: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误区二: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 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 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文 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核心考点突破
讲解点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的作用: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 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a.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课堂小结
共同回忆 一下吧?
一个重要原因
灿 烂 的 中 华 文 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原因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两个基本特征
三个基本特性
高效复习导航
第26课
考 点 展 示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标志
汉字
史书典籍 独特性 区域性
表现
源远流长
原因
知 识 概 览
见证
中华文化
表现 博大精深 原因
包 容 性
民族性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命题揭密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

中华文化强调亲情,人们把家 庭成员放在首位,并尽力维护 和保护自己的家庭。
中华文化注重家风传承,每个 家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家风, 这些传统和家风在家族成员中 代代相传。
重视孝道
尊敬长辈
中华文化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人们应该尽 力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传承家业
中华文化还强调对祖先家业的传承,人们应该延 续家族的传统和事业。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全球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 繁荣发展。
文化影响力
中华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对世界文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可 以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人 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教育体制的完善
在教育体制上,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完善教 材和教学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传统艺术表演的传承
传统戏曲
如京剧、川剧、豫剧等,这些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需 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强调尊重
中华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尊重,表现在对长辈、老师、领导等的尊 敬和礼貌,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
注重仪表
中华文化还注重个人仪表,如穿衣得体、言行举止等,以展现良 好的修养和品质。
强调家庭观念
家庭本位
亲情至上
家风传承
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家庭 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地位,人 们重视家庭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表演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 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艺术表演。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事教案)_高二政事教案.doc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事教案)_高二政事教案.doc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3:05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5)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3)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4)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5)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组反映民族精神的图片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脊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精神?(载人航天、都灵冬奥会带伤比赛、)。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 源远流长的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 源远流长的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我国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及作用二、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①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①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古代史官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特点: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的原因 (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领导指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继承发扬: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判断(1)秦汉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 )提示错误。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 )提示错误。

是汉字,不是文字。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提示错误。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同时,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思考: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体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什么关系?提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考总复习政治PPT课件(原文)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考总复习政治PPT课件(原文)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
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
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 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先后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来自不同的地区,具
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 华文化的贡献
素养链接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树立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 同 2.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 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 历程的把握,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 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区域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答案:D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针对训练] 2.《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 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 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 陆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 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 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 的重要体现
【想一想】 答案1:一万年和五千年等——源远流长;多个区域 文明等——博大精深;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 等——包容性。 答案2:该标识通过书法和汉字的丰富内涵展现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201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考点导航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知识网络文字源远流长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特点包容性独特性精髓博大精深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民族精神三、考点疏理(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正式形成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

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2021高考一轮复习: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1高考一轮复习: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1高考一轮复习: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考纲考情素养二、知识体系构建三、核心考点突破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见证(侧重发展历程)汉字 史书典籍作用(意义)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用重要见证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提醒文字与汉字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命题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例1(2019·江苏高考)“犁”的古文字如图,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

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

由此可见()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犁”的古文字内涵丰富,体现了汉字的特点,②正确;古“犁”字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辛苦耕耘,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排除①④。

2.博大精深的表现(侧重成就和魅力)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①文学艺术: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②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命题点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典例2(2019·全国Ⅲ)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 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 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 (1)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 收并蓄。
•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 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p71 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p71
(1)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4)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 永远的精神火炬; (5)是中华民族之魂;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6.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
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爱,带
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②中国的瓷器名扬
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 ③中国的农学
• 误区5: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 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 注意: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 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 误区6: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因此应该 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 注意: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借 鉴和吸收的应该是外来文化的精华。
• 误区7: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 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 神会影响经济建设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
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 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 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
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 文化传统之中。
精神世界 示人们的______________ 有独特的作用。 实用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 整体 性特点。 ___性和________ 精神生活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 有明显的区域特征。P68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_______ ,
把课本知识作答上去即可。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与兼收并
蓄,组织答案时要把各自含义作答出来。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 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 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 ,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 体越复杂 , 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 “廌” (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 判断曲直的神性 , 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 ;“ 灋”从“水” ,表示 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 ;“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
B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 ①②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返回菜单
政治 · 新课标
(2015江苏卷37)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 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
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3)汉字的作用P64。
( 4 ) 史书 典 籍 是 中 华 文 化 一 脉 相 传 的 重 要 见
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①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是 中 华 文 化 博 大精深的主要体现。 ②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______________ 、展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_ 之一。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 汉字、 ___________
的重要见证。
认同感和________ 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 烈______
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 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 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 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 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 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政治 · 新课标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
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 ,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
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 形 ,“ 廌 ” 字 被 简 省 掉 , 但 其 中 表 明 平 之 若 水 、 惩 恶 扬 善 的 “水”、“去” , 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
政治 · 新课标 1.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党的领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 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
的路径及要求等多方面思考。具体包括:
(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 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
知识点三Leabharlann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
骄傲 。在长期 库中的 ________ 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 _______ 交融
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 _______ 、相
促进 互______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 . 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
和文化自信。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 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政治 · 新课标
审题“特点”(如文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传
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特点等),要准确把握这个特
点,特别是在选择题中要懂得区分。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2015广东卷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 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 “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
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
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
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C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
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6分)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政治 · 新课标 参考答案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
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 增强人们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 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先总揽全局]——————————————————
重要标志 重要见证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区域 中华文化 民族特性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各民族文化 自身文化 其他民族文化
政治 · 新课标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再明确考纲]—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015福建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 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D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侧 重 点
区 别
见 证 或 表 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 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 证 深的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 1 .含义 :中华文化的 __________
和兼收并蓄。
2.要求: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政治 · 新课标
( 2015 福建卷 30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
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
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 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B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
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 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返回菜单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2013· 北京)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城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 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 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 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其作用,
特性 。 又有各自的民族________ 共性
考点一 [054]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角 度
博大精深
区 别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 、厚重(横向)的角度来 角度说的 说的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 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 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 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 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 文化的特征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
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政治 · 新课标
所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 文化使命。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