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中外档案史常识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单元知识整合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名师纠错: 时期 政策
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
土地革
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消灭
命时期
土地革命 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
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 “双减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地主 争时期 双交” 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续表) 时期
政策
内容
解放战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废除封建性及半
相
体
同
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发展和
之
都有自己的军队,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都
演变
处
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结果和 都一度成为敌人重点进攻的对象,都曾经给 影响 敌人以沉重打击
2.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
角度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年份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1940 年 3.8% 10.8% 25.8% 53.4% 5.0% 1.0% 1945 年 2.4% 8.3% 44.0% 42.0% 2.0% 1.3%
——据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
上表所反映的土地政策( ) A.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D.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 解析:选 D。1940—1945 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 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 政策,材料中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的变化即是实行 “双减双交”政策的结果,这有利于团结农村中的各阶层 共同抗日,故 D 项正确。
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知识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农业经济- 周朝的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
-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
- 汉朝的政治改革和科举制度的推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地方政权的兴起。
- 隋唐时期的统一和县、州、郡的建立。
- 宋朝的科举制度和官僚体制。
-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和行省制度。
- 明朝的外族政权推翻和县、州、省的建立。
- 清朝的满洲族统治和府、县、盐运使司的设置。
二、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1. 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特点- 埃及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封建制度。
-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奴隶制度。
- 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
- 其他古代国家的君主制度和农业经济特点。
2. 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和工业革命。
- 法国的共和制度和大革命。
- 德国的君主制度和工业化进程。
- 美国的总统制度和西部开发。
- 俄国的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
- 日本的天皇制度和近代化进程。
- 其他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特点。
三、中外历史的交往和影响-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对外交流。
- 印度文明和___的传入。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 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和共同进步。
四、近代以后的世界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 国际联盟和___的成立和作用。
-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冷战时期。
- 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 东亚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建设。
- 其他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的知识点概要。
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合作共赢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标要求】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以日军侵华线和中国抗战线两条线索纵深推进。
日军侵华线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在华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侵华范围也从1931年的局部侵华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
侵华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各个领域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即中国抗战线亦方兴未艾,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逐步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抗日救国,华北事变后进一步调整政策,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年七七事变后,进入全面抗战阶段,进入全面抗战阶段,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战期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相对完整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和日军诸多暴行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等史实,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边界,探讨抗战时期各阶层政策变化的原因,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从时空角度绘制抗战形势图,探讨抗日战争与当时国际大背景的联系,构建大历史观;实地查找相关战抗日史料,涵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知道抗日战争从局部到全面的时空演变。
2.通过史料呈现与分析,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理解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形成过程,解释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共分为十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分别对每个单元进行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社会的形成古代社会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本单元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并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建立氏族社会。
青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和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加。
铁器时代的开启,更是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单元:古代帝国的兴衰在古代帝国的兴衰单元中,介绍了古代东方和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
其中包括了诸如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重要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特别是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繁荣发展,建立了强大的王国;而苏美尔文明则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国家。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则彰显了西方文明的璀璨辉煌。
这些古代帝国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三单元:中世纪封建文明的绽放在中世纪封建文明的绽放单元中,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兴盛,教会和王权的力量逐渐得到加强,各国建立了封建制度,贵族阶层繁荣起来。
同时,十字军东征、人文主义运动等事件也在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展开,为欧洲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近代世界的变革在近代世界的变革单元中,主要介绍了17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近代世界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殖民地扩张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等方面。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社会出现了剧烈变化。
殖民地扩张则使得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张,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时代的探索与建设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探索与建设单元中,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展开。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国新闻史
1. 古代部分:包括口头传播、结绳记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烽火报警、木铎等。
手书新闻时代则包括金文、刻石、竹简、绢帛、甲骨文、露布等。
其中,《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是最古老的原始状态报纸。
2. 近代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性质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此外,还有《遐迩贯珍》和《申报》等重要报纸。
二、外国新闻史
1. 报纸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的报纸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2. 通讯社的兴起:通讯社是新闻采集和发布的重要机构,如法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等。
3. 广播与电视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了解世界各国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BS等。
4. 互联网与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
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如微博、社交媒体等。
5. 新闻自由与媒体伦理: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以及媒体伦理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6. 国际新闻传播:了解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一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主题展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
以下是《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的简要总结: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到夏商周时期•史前时期: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展,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技术进步。
•夏商周时期:概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特别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秦朝: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法家思想等历史事件。
•汉朝:概述了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如儒家思想的复兴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描述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著名战役和文化特点。
•两晋南北朝:概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文化融合,包括佛教的兴盛和士族文化的形成。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隋朝:介绍了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建设,如大运河的开通。
•唐朝:概述了唐朝的繁荣和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五单元: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描述了宋朝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如宋词和宋明理学的兴起。
•元朝:介绍了元朝的统一和多元文化,包括蒙古帝国的扩张和元朝的政治制度。
•明朝:概述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如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总结了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包括满族的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六单元:晚清与民国时期•晚清时期:介绍了清朝晚期的政治动荡、经济变革和社会矛盾,包括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概述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七单元:近代世界史(至二战结束)•近代早期的欧洲:描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介绍了工业革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复习提纲【提纲1】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局部抗战(一)日本局部侵华1.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2)过程: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2.一·二八事变与伪满洲国: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争。
3月,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州国。
3.华北事变,引发高潮:1935年,首先逼迫国民政府签署协定,控制热河、察哈尔、河北三省,进而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背景: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国际社会:绥靖之风。
过程:1.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2.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进犯,遭到中国军队抵抗。
(长城抗战)3.高潮: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①背景:“华北自治运动”。
②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示威。
③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在杨靖宇、赵尚志领导下牵制大量日军。
5.西安事变(1)历史背景①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影响⎩⎪⎨⎪⎧①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①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外国档案事业史(第四版)教学课件第8章
第一节 档案事业格局的定型
(二)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不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掌管全国 的档案工作,中央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实行分权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换句 话 说,就是中央档案机构无权过问地方档案事务,地方档案机构不受中央领 导。从 国外范围看,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英国型、美国型 、南斯拉夫 型、瑞士型四种类型。
第一节 档案事业格局的定型
(三)改革的重要成果 与十月革命的性质相适应,苏俄档案工作改革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档案工 作改革 。因此,改革的重要成果就是首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具体 表现在四 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档案的国家所有权。 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和档案事业集中统一管理原则。 第三,实行档案开放原则,并规定将档案机构建设成为为人民服务、为科学研究和实 际工作服务的科学文化机构。 第四,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的档案大法—— 《列宁档案法令》,这不仅成为改革 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成为后来苏联档案事业建设的法律依据。
第一节 档案事业格局的定型
美国由于联邦制的原因,国家档案事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联邦政府和各州分 权独立的原则来建设的。联邦政府的档案事业系统十分完备,由国家档案行 政管 理机关、国家档案馆及其地方分馆、联邦文件中心、总统图书馆等组成 。在这个 系统中,1949年成立的国家档案与文件局是联邦政府档案事业 的行政领导中心。 1985年该局升格为国家档案与文件署。 尽管上述三 个国家都是中心模式的代表,但它们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美国与法国是 同属单一型的 中心模式,但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只能在中央范围内行使档 案行政管理职权, 无法像法国档案局那样统辖地方档案事务
第一节 档案事业格局的定型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奋斗史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拓展深化〕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原因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
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
发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
度的束缚中解放出
来,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中国逐步实现
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
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转
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
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
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
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
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
性,阻碍了生产力发
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
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
下,实行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农业生产发展
时期具体表现原因核心内容结果。
历史初中八年级第八单元中外历史教学解析
历史初中八年级第八单元中外历史教学解析中外历史教学解析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了解过去的人物和事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本文将对初中八年级第八单元的中外历史教学进行解析。
一、教学目标中外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历史,学生将了解到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与兴趣,并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内容1. 中外历史概述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中外历史的总体概况,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人物,了解中外历史的交流与影响。
2.中外历史时期与事件教师可以选择几个中外历史时期或事件进行重点讲解,例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和汉朝、古希腊与古罗马等。
通过对这些时期或事件的深入解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性。
3.历史人物与其影响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在中外历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进行重点讲解,例如中国的孔子、秦始皇和刘备,以及外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深入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历史的重要贡献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4. 跨文化视角的历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中外历史,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并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培养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三、教学方法1. 视频和图片展示法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图像、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的场景和人物。
通过视觉的冲击,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
2. 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外历史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组织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答:(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
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
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
原始记事不是档案。
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
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
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
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
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
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
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
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
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
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档案馆库的性质和特点(J)1、性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现的诸多类型的档案馆库,可统称为古代档案馆库。
尽管类型多样,但是总体性质基本相同,都是为所有者专有并只为所有者服务的保管机构。
它被牢牢的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有力工具。
2、特点(受性质所决定):(1)附属性。
古代档案馆库都只是依附于特定所有者的内部机构,往往作为政府和宗教的附庸而存在,没有独立性,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封闭型。
古代档案馆库均不向社会公众开放,只有所有者或经所有者特许的人或机关才能利用馆藏档案。
(3)世袭性或连续性。
古代档案馆库可以世代相传,可以遵照法规或遗嘱继承,也可以按照帝位或爵位相传。
(4)馆藏对象的混合性。
古代档案馆库保存的不仅有档案,还包括图书、贵重实物或其他物品,大多是一种混合性的收藏机构。
(5)门类单一性。
古代档案馆库都只属于档案保管机构,没有出现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教育机构等其他门类的档案机构。
(6)分散性。
古代档案库大多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没有纵向的隶属关系或横向业务关系。
二、档案理论萌芽的条件(J)1、中国造纸术的传入使得欧洲国家普遍适用上了纸,原来载体五花八门的档案逐渐被纸一统天下,档案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了档案人员、机构和管理活动增多等一系列后果,使档案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为档案学理论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2、档案机构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和类型的丰富,而且表现为规模不断扩大、馆藏数量不断增多。
欧洲各国出现了档案集中保管的趋势,不少国家国王档案馆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而且馆藏成分开始转向为单一的档案文件,不再包括图书和其他实物。
档案馆与图书馆逐步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部门。
3、档案管理的各项活动取得了巨大进展,表现在整理和分类开始出现理论原则的萌芽,编目从简单走向比较完备,保管从分散日趋相对集中,鉴定从无到有,利用则是从封闭逐步向开发过度等等。
外国档案事业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奴隶社会时期(BC3500-AD476)第一节档案的产生一、档案的起源和发现1.档案起源的时间:奴隶社会2.档案的起源地点:古代东方3.理论:文字的产生、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起源的两个必备条件。
二、档案的类型1.从载体角度划分:①石刻档案②泥板档案③纸草档案④棕榈叶档案⑤羊皮纸档案⑥蜡板档案2.从内容角度划分:①宗教档案②皇权王位档案③经济档案④军事和外交档案⑤法典档案⑥科学文化档案三、中外“档案”一词的源起1.时间:明末清初;BC7世纪2.出处:1638年《清太宗皇帝实录》,1707年《柳边纪略》;希腊文APXEIÓV3.含义:单义词;多义词4.特点:与装具有关;表示重要5.档案观:重存;重用第二节档案机构的出现一、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1.法老档案库;2.宰相档案库;3.神庙档案库。
二、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38年)1.神庙档案库;2.王宫档案库;3.王国档案图书馆;4.私人档案库。
三、古代希腊(公元前2000-公元前146年)1.王宫档案库;2.城邦档案库;3.王国档案图书馆。
四、古代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1.预言书档案库;2.贵族档案库;3.平民档案库;4.国家档案库;5.皇帝档案库。
第三节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的起源一、档案法规1.古代两河流域的档案规章①用印制度:埃勃拉、亚述②泥板保密制度:“信封泥板”③副本制度:古巴比伦④分类和编目规定:亚述2.古代希腊的档案规章①分类制度②用印制度3.古代罗马的档案规章①工作人员的分工规定②档案的防伪规定③档案的集中管理规定二、档案教育的萌芽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泥板书屋第二章封建社会时期档案工作的初步发展(AD476-1789)第一节档案载体材料的第一次变革一、中国造纸技术的发明和传播(原因、标志)1.造纸技术的发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造纸技术的外传:分两个方向:向东传至高丽、日本;向西传至新疆、撒马尔罕,由阿拉伯传至埃及、欧洲、美洲、大洋洲二、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的影响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①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②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2.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①档案工作中开始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环节(鉴定、统计、保护)②档案工作中一些原有的管理环节的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收集、整理、检索)3.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①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②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③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第二节档案机构的丰富一、封建社会初期的档案机构①庄园档案馆②教会档案馆。
中外档案比较
中外档案事业封建社会史比较一、档案官员及其地位的演变中国:1、春秋时期:初期:史官地位依然显贵,除了追究责任,裁判非法者的职权外,还可以协助国君处理政务;中期:史官失势,地位下降。
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文书档案工作开始从史官中分离出来、2、秦朝:管理档案的人员被称为文法之吏,专司文档管理。
3、两汉:文书档案管理官吏在国家机关中地位下降,作用减小。
4、魏晋:文书档案工作人员增多,是历史上文书管理官吏名称最多最繁杂的一个时期。
说明各国对于文书档案工作的重视。
5、隋唐:有高级文书档案官员与低级文书档案官员之分。
高级官员能参与国家政务活动,而一般的官员地位下降,数量增多。
此外,形成了一批专职编史的史官。
6、宋朝:同样有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之分。
品级更加森严,都有独立编制。
7、元朝:文书管理官员地位大大提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的现象。
8、清朝:形成幕友和书吏这两种文书档案管理人员。
幕友是地方各级官府自行延聘的人员,书吏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
自隋唐至清,书吏害政日益猖獗。
雍正时期曾整顿书吏,清查不法幕友和书吏,加强对胥吏的管理。
鸦片战争后,针对书吏害政之猖獗,拟将书吏淘汰,一切事宜均由司员亲手经理,此举虽然一时起到了限制作用,但是还未触及到书吏害政之根本(封建官僚机构的弊端),极为不彻底。
外国随着纸张的出现,档案人员专职化开始形成,封建时期,出现专职化的档案人员。
此外,随着档案开放原则的提出,档案人员开始用古代的特权保护人变为面向大众的服务人员。
相同点:随着社会发展,都出现专职化档案管理人员。
不同点:受中国森严的封建制度影响,档案管理官员没有从官职中独立出来。
同时,地位起伏不定。
国外档案管理人员比较单一,总体而言就是官职和地位下降。
档案人员转型比较早,中国的服务人员理念到近代才出现。
二、档案机构的演变中国1、秦朝: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
殿中中央禁室的出现,标志档案开始从宗庙中分离出来。
2、两汉:西汉初,设中央丞相府,御史府是中央政府主管档案的机构。
历史八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文明发展1. 早期文明的发展古代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
这些国家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了强大的王国和伟大的文明,他们在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日历系统,并且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些都是他们文明的杰出成就。
3.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最早的文字符号,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他们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和灌溉系统,并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车辆。
4.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印度河流域人民建立了独特的城市文明,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度量衡系统和印度数字,还研究出了一种神秘的文字。
5.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
中国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并建立了古代传统文明。
他们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和火药,并建造了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等令世人震撼的伟大工程。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1. 希腊文明希腊古国是古代世界上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它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希腊人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斯巴达的军国主义制度上。
古希腊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奥运会发源地,同时也对国际象棋等现代游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罗马文明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它在军事、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罗马人的军事扩张、权力分配、土地改革等让罗马帝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罗马的艺术和风俗习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中世纪欧洲文明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的。
中外历史基础知识
1.黄河流域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3.三皇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zhuan xu)、帝喾(ku)、尧、舜4.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击败前秦苻坚的重大战役。
6元朝四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韩国、伊利汗国7.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
8.厂卫:明朝内廷的侦查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
9.阉党:明代由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
10.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以东林书院为中心。
11.清文字狱:因文字犯禁获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12.三藩及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
13平定准噶尔:康熙、雍正、乾隆为统一西北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
14.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年间扎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15.萧何与曹参:西汉初年的两位丞相;赵充国:西汉名将;姚崇与宋璟:唐代名相16均田制:北魏中期推行的封建土地制度,唐中期废止。
17.常平仓:古代政府借以调节粮价、储备粮食的一种制度和措施。
18盐法、茶法:古代国家对食盐、茶叶征税和专卖榷禁的各种制度。
19漕运:古代政府为保障京师、边防、战争等的粮食运输和其他物资供给而建立的以水运为主的运输体系。
20驿站: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为过往官员提供交通、食宿服务和传递诏令、文书等的设施。
21户籍: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等级制度。
22.耦耕:战国之前普遍实行的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
23.市和市籍:古代分别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以及允许在固定场所交易的商人户籍。
24.占田课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
课田,一是课税,二是课耕。
25.户调:魏晋时期按户征收棉帛的赋税项目。
26.租庸调:始于北魏、经历隋、唐前期的一种赋税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部分中外档案史常识第一章中国档案史常识■档案是怎么样产生的?它主要经过哪些历史过程?(一)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
档案起源问题是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讨,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原始社会说,阶段社会说,历史过程说等。
我们认为从原始的口述档案过渡到结绳、发展到刻契、进化为图画文字,但是这些都不是正式的档案,都只是档案的萌芽或前身,档案的出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档的起源应该是原始记事。
(二)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必要前提条件。
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是一种文字记录,一直到原始社会末期文字的出现才使正式档案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据我国文字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目前,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统治时期。
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是公务活动。
文字产生之后,原始社会各部落首领为管理公务的需要,必然要借助文字来发布政令,从而形成公文。
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各种各样的公务活动,如置官、征讨、选举等。
这些公务管理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原始记录,《尚书》中的“尧典”等记载大致可以反映有关情况。
根据《周礼》《尚书》等古籍记载,应该说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已产生了最早的档案。
■中国古代社会的档案:(一)奴隶社会的档案:夏朝档案的产生---商朝---西周---春秋战国(二)封建社会的档案:①秦朝---②西汉---③魏晋南北朝---④隋唐时期---⑤宋朝---⑥元朝---⑦明朝---⑧清朝前期。
■中国近代社会的档案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档案: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档案---②太平天国的档案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档案:①辛亥革命时期的档案---②北洋政府的档案---③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档案工作■中国现当代的档案:①建国初期的档案---②文化大革命中的档案---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国家档案■档案成熟的社会条件和标志是什么?■简述古史记载中的夏朝档案?迄今为止,夏朝尚属没有直接文献征信的时代,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文化,根据1959年河南堰师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多数考古学家认定,从年代看,根据采用放射性碳素测定,二里头文化第一期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80年-公元前1690年,大体相当于《史记》记载的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这一点被20世纪90年代末由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到证实。
夏朝已经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禅让制为世袭制取代。
《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世系为十四代,十七帝。
根据《礼记》《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史记》《左传》《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20世纪考古发现可以大略看清夏朝的概貌。
■甲骨档案是的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甲骨档案的占卜过程:取材、整治、凿钻、灼烧、刻辞。
一篇完整的殷商卜辞文书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叙辞(前辞),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纪年)以及卜官的姓名;二是命辞(问辞),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三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即根据兆圻而定的吉凶之辞;四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
甲骨档案贮存实行集中保管。
保管地点是库房,称为龟府,一般人理解为甲骨窖穴。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
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也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四堂: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宾)。
后陈梦家作《殷墟卜辞综述》为集大成之作。
郭沫若与胡厚宣合编《甲骨文合集》收录大陆甲骨文字,后又形成《甲骨文集成》。
甲骨档案的价值:1、对商周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具有极具重要的意义。
3、印证了《史记》中某些史实的确误。
4、推动了书法史、微雕史等文化现象的研究。
正因如此,甲骨档案的发现被看作是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
■简述甲骨档案的主要内容?(为商朝的甲骨档案)甲骨档案形成时间约距今日3300年左右。
按照记载内容可以划分为四大类:1、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
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含玉牒)。
■简述西周甲骨档案?我国最古老的“甲骨档案”,解放后在陕西时有发掘。
最早的是1955年,在长安县西周王朝的都城丰镐京遗址的张家坡发现的。
它只是一片刻有用若干数目字组成的八卦符号的卜骨。
以后发掘出的周卜甲和卜骨也不过几十片,而大量发现西周甲骨则在1976年至1979年。
当时陕西周原考古队在扶风县、岐山县境内的周朝发祥京城周原遗址,发掘出两万一千多片甲骨,其中带字的293片。
每片刻辞字数不等,少者一片一字,多者一片三十余字;字体细小,最大的字长8毫米,宽5毫米,最小的字长宽各1毫米。
其中龟甲较多,也有少量的牛肩胛骨。
刻辞的内容涉及面广泛,主要是记述了武王克商前后,周王对商王的祭祀以及周人在黄河流域活动的情况。
当时占卜是由“巫史”主持进行的。
他们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把占卜的事情和结果以及后来应验的情况,用符号或文字刻在甲骨上。
经初步辨认,西周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卜年、杂卜等类。
有一片卜甲,记述了周文王祭祀文武帝乙(商纣王之父)的事。
有的卜辞中有关于“亡年”、“丰唯足”等记载,说明周人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周原出土的甲骨档案,是在两个窑穴中发掘的,说明当时已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
甲骨上钻凿有不同的穿孔,并有关于“典册”的记载,说明西周对国家文献已进行整理,串连成册,加以保存。
■简述西周的金文档案的特点?答:开放性、坚固耐久性和分散性。
■简述西周的金文档案的史料价值?金文档案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其首要价值是它的史料价值。
无论是在研究商周史方面,还是在印证史实,补充历史文献不足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
其次是在推动某些文化现象方面的作用,如古代铸造技术研究、书法演变研究等。
■简述两汉的档案利用?1、政务活动的利用。
汉统治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施政时参考利用。
在王朝开国初期收集的这些档案典籍中,汇集了先朝的各项典章政令,不仅可以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经验,而且可以直接作为剥削压榨农民的依据。
此外,汉统治者在政务活动中查用档案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2、文化学术活动方面的利用。
从另一个角度盾,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收藏和档案典籍数量的空前增多,也为我国古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及其有利的条件。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都是在大量利用档案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此外,东汉王朝还委派官吏编修了本朝史书《东汉书记》,同时,一些官僚儒生也利用档案进行研究著述。
■试述社会大动荡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豪门世族操纵国家政治、封建军阀混战割据,社会动荡不宁,政权更替频繁,从档案工作方面来看,每一次兼并战争都给档案典籍带来极大的破坏,频繁的政权更替,严重时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但是档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程序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文书档案工作机构的变化;2、文书档案人员的增多;3、各国重视档案典籍的收藏。
■试述第一次档案载体变革对中国档案事业产生的影响?■简述魏晋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变革?1、文书的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2、用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3、公文处理程序的变革。
■简述唐朝史馆制度对档案的影响?唐朝史馆制度对档案的收集利用:我国历史上正式设馆修史制度,始于唐太宗时代,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统由宰相领导,这种设馆修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民国未变。
为保证修史的基本材料,唐王朝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这是唐代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
通过《事例》和《牒索》的规定,史馆收集了广泛而详细的档案副本,实际上就是形成了国家最大规模的档案库。
唐朝史馆对于档案的利用,集中体现在编史修志方面,如编纂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等。
此外还根据档案编纂了很多实录,如《大唐创业起居注》《顺宗实录》等。
还利用档案编纂很多政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六典》《通典》《唐律疏议》等。
最后唐史馆还利用档案修撰谱牒。
■简述元朝档案的利用?1、修宋、辽、金三史;2、编修实录、国史;3、编纂政书;4、私人利用档案修史。
■简述明朝的中央档案库?明朝档库的发展:封建社会库至宋代发展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属于皇家档案库,专门保管帝王文书及其世袭,明代的皇史属于这一类型,这是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采用了当时适于档案保存的最高建筑技术;另一类是保存王朝中央和地方机关档案的库房,如明朝的文渊阁库楼、后湖黄册库等。
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
建于明代初年,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
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1套;1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
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
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
■清初文书档案工作的特点?1、内阁、军机处的文书档案职能大大加强,形成了中央两大文书档案工作系统;2、奏折的产生和使用,改变了自明朝以来的文书处理制度;3、形成了各种不同文字的文书档案;4、机关文书档案机构比较纷杂,名目不一。
5、清朝加强严格管理和整顿书吏的力度。
■清末社会巨变对档案事业的影响?一、清末文书档案工作的整顿。
1、预备立宪期间文书档案机构的设置。
清朝在预备立宪期间,进行的国家机关改革采用了分科任事的办法,在中央和地方机关中设置了诸如机要科、案牍科、秘书科、总务科等专掌或兼掌文书档案的机构。
2、实行新政与裁汰书吏。
清政府在实行新政改革官制中有一项重要措施,史称裁冗员,就是为适应所谓新政需要而进行的一次以裁汰书吏为中心的档案工作的整顿和改革。
3、清理积案与加强现行档案的管理。
在裁汰书吏的同时,清政府还要求各机关一面清理积案,一方面加强现行机关现行档案的管理,加强了对陆军部档案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控制。
二、政治腐败与外国侵略者对档案的掠夺和破坏。
清末档案工作的腐败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清代的档案工作从中央部院到县级衙门都为书吏所把持;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档案文件被毁、被盗而蒙受损失。
自鸦片战争起,在帝国主义列强发动历次侵华战争中,我国珍贵的档案文物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帝国主义者还利用夺得的种种特权,肆意掠夺和盗窃我国的档案。
他们掠夺的范围很广,从殷商甲骨、汉晋竹简、敦煌经卷直至近代各机关的档案,从原始调查资料、基本数字、统计图表以至各种技术图纸,真是无所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