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3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至第八章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全民多献身)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终身化。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龟速够防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什么?(两再一新)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1.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哪些?(人舆公主促政治)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来为政治服务。
3.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两传选新)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是?(严规范塑个性)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3.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有哪些?(双欧单美分苏中)1.双轨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结构是小学、职业学校。
教师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一)教育学原理1. 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旨在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个体的品德、智力和体质,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潜能,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社会成员。
2. 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发展。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动机和认知风格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体系概述教育法律体系包括国家宪法、教育基本法律、相关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和质量。
2. 教师权利与义务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享有教学自由、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等权利,同时也承担着教书育人、维护学生权益和遵守职业道德等义务。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
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与反馈等。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学科知识与教育实践(一)学科知识掌握1. 学科基础知识教师应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以便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2. 学科交叉与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实践能力1. 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师应具备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包括学生行为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等,以创造有序、高效的教学环境。
2. 学生评价与指导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全套)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班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目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1:教育的属性及功能教育的属性高频2: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社会的教育近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最早源于德国)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脱离宗教;(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双轨制出现,较为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双轨)高频3:著名教育家与思想(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常考点)(1)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为重;重人事与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育方法与原则:①启发诱导的原则:举一反三;②学思行结合,学以致用;③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承认个体差异。
④温故知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孟子,亚圣地位;(2)性善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明人伦。
(3)提倡:仁义礼智,舍生取义。
(4)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持志养气“善养浩然之气”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厚责于己知耻改过:“人不可以无耻”(1)荀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2)性恶论,教育就是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3)重视道德的同时,重视政法制度。
(1)墨子,墨家代表人物(2)兼爱:不分等级,爱所有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3)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突破儒家六艺;(4)对于知识的理解:知识来源于“亲知”“闻知”“说知”。
——说知最重:推理和思考获得知识《学记》(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3)体现的原则: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影响)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外学习)豫时孙摩(循序渐进学习)启发诱导长善救失(长处弥补短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学习循序渐进,不超越次第)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古希腊三贤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2.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全部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旳产生与发展1教育旳涵义(掌握)广义旳教育:但凡增进人旳知识和技能、发展人旳智力与体力、影响人旳思想观念旳活动。
它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旳教育:指以人旳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旳旳社会活动,重要指学校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旳规定,有目旳、有筹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旳工作,对受教育者旳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盼望方向变化旳活动。
2教育旳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旳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旳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旳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旳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当学习旳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旳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旳手段,是教育活动旳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旳纽带,重要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旳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旳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旳关系和矛盾3教育旳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旳旳培养人旳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旳主线特性,是教育旳质旳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旳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旳社会或者同一社会旳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旳性质、目旳、内容等各不相似);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旳政治经济等因素旳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旳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她社会意识形态旳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旳来源与发展教育旳来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来源说: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旳桑代克、英国旳沛西·能。
觉得人类教育来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旳生存本能活动,觉得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旳本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旳界线。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选择题答案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选择题答案教育学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2.B【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初生婴儿吸奶是本能反射。
3.A【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
4.D【解析】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A【解析】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因素。
6.D【解析】利用孔子学院可以传播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播功能。
7.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8.C【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9.A【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1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五帝时期已有名为“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和“校”。
11.B【解析】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首先排除A项。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属于古代社会的教育,都存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情况,因为奴隶社会早于封建社会,故选择8项。
12.B【解析】隋唐时期的选拔制度是科举制。
它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官吏选拔制度,在我国封建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3.A【解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试大纲_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P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教育形态已经趋于定型但不完全稳定。
特点是:教育主题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由以上因素结合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是教育制度化的标志清朝末期,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体系的形成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同时又不完全否定制度化教育;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文艺复兴后欧洲、近代(16—19世纪)、20世纪以后教育发展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古代教育夏代: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最早提到学校: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不是清朝末期形成的制度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西周教育制度形成之后,形成了六艺教育P5,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一、考试简介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我国教育部门为了评估和认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举办的全国性考试。
该考试主要针对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
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考试科目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核心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涉及的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教学能力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考生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
职业素养方面主要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教育教学素养方面则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3、学科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是针对具体学科的考试科目,根据所选学科的不同,考察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以语文为例,学科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文学作品鉴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策略1、制定复习计划在复习前,建议考生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应该包括每个科目的复习时间和内容、每天的复习任务和时间分配等。
2、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选择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对于复习至关重要。
可以选择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或辅导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科目的试题和模拟试卷。
3、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非常重视,因此考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复习时,应该先从教育理论知识入手,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具体学科的知识。
4、练习做题做题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可以选择历年真题或模拟试卷进行练习,通过做题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简答题汇总(含口诀)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简答题汇总注意:各位考生们,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二的简答题我们标注了一级简答和二级简答。
其中,一级简答是指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时间,可以优先背一级简答题。
二级简答题是次重点,如果备考时间充沛,可以备考二级简答题。
第一章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二级)(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口诀: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身(终身化)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级)(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体(教育管理体制)内(教育内容)性质(教育的性质)两权(领导权和受教育权)一目的(教育目的)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二级)(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口诀:三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一训练,控制很全面4.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二级)(1)社会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文化传统;④人口。
(2)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
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A复习资料绪论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二)教育要素的关系:1、教师是中介;2、教育影响桥梁;3、学生是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部分: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p26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四、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1、个体社会化得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第四部分:教育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特点: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第二章教师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二、与学生和谐相处: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第二部分:教师的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一)预见能力(二)传导能力(三)控制能力第三部分: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第四部分: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一)劳动对象复杂性(二)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教书和育人(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四、显著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学生和师生关系第一部分: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第二部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与教育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一)生理上的激变期(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有好坏之分(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洛克曼性格矫正(三)良好性格可以自我塑造的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部分: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表现(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由来与定义★单●(一)教育一词的由来●(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单辨●(一)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2020下.辨析)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二)教育的社会属性●(2021上.辨析)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018上.辨析)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单●四、教育的基本形态★单●五、教育的基本功能★★单辨●(一)(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二)(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2018下.辨析)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三)(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六、教育的起源★★单●七、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简●(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单简●(三)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单●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中国的教育思想★★★单●(二)西方的教育思想★★单●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单●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单●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单●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单简●(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单辨简●(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2018下.简答)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单简●(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2020下/2015下.简答)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单简●(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的人口功能)●五、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单●(一)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育的生态功能)●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互补性●(五)个别差异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试题第一节教学评价(江南博哥)1 [单选题] 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量化指标B.常模参照C.学业测验D.教学目标正确答案:D知识点:第7章 > 第1节 > 教学评价的概念(了解)参考解析: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最终是否得到落实。
ABC三个选项并不能作为评价依据,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老师会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有关,而评价的依据应是学生的掌握目标。
只要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即可,不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2 [单选题] 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
A.标准参照测验B.常模参照测验C.描述性测验D.团体测验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7章 > 第1节 > 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参考解析:题干所述属于相对性评价,而为相对评价进行的测验属于常模参照性测验,比如你在一个特定团体中的考试成绩为80分,假设这个团体的平均分为80分,说明你处在中等水平,而如果这个团体的平均分在60分,则说明你的成绩在上游水平。
3 [单选题] 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教学评价方法叫( )。
A.测验法B.专题作业法C.档案袋评定法D.实验法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7章 > 第1节 > 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参考解析:这道题要抓住“作品”、“样本’’两个关键词。
学生的试卷、作文、绘画、手工作品的内容都会保存在学生的档案袋中,当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思想发展状态、道德水平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全面了解学生。
4 [单选题] 高老师是一名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除学校统一举行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外,他还会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第一章教育基础【考点一】教育的概念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的教育的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答案:B【考点归纳】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考点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是学习的主体。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措施答案:B【考点归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它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考点三】教育的起源下列选项中,()是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A.霍尔B.利托尔诺C.孟禄D.华生答案:C【考点归纳】教育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过程既按生物学规律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考点四】“四书”“五经”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哪个朝代?()A.明代B.宋代C.汉代D.清代答案:B【考点归纳】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特别是“四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不再是科举的内容,儒家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师资格证重点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重点知识点汇总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育行业从业者的重要门槛,涉及众多知识点。
以下为您汇总了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划分,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划分,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是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凯洛夫。
4、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如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
5、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教育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承、创新、融合和改造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1、学生的心理发展(1)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
道德认识
①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使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②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仰、道德评价等方面
③道德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道德情感
①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使人们对于事物的真假、美丑、善恶所表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感体验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恭喜,而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可以更改的
④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儿童更多的从行为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结果来判断行为责任
3道德意志的锻炼
①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②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
③培养学生抵抗诱惑的能力
注重学生道德行为训练
1道德行为的过程
①道德行为是由一定的道德情境因素引起与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②道德动机是品德的深层心理结构,制约道德行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为是品德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广义:是一种全人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意义
①使学生理解生命意义,认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②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尊重他人生命
③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
④以个体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生活和谐发展
四种成分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密不可分。品德的形成是这些要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三、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开始接受外界准则,但不顾准则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②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可更改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方法和途径
学校生活教育通过课程来实施,而家庭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仅是约定俗成或社会约束等潜在的道德修养途径。
学校生活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有
①从职业和生活规划指导中,体现生活教育的内容
②通过学校实施的活动及教学内容的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现教育为生活质量提高之内容
生命教育
概念
狭义: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一步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
一、品德发展的概念※※
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品德和道德在概念的内涵上具有很多重叠和交叉的内容
态度定势
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会支配人对事物的预期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道德认知
品德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他律后自律。
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因素等也对品德的形成于改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自觉应用道德观点信念调节行为,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
包括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②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自尊感和羞耻感等
③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
①是人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②表现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持性和自制力
③道德意志在品德形成发展中起调控作用
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途径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大类途径来实施
生活教育
概念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避免惩罚,无条件服从权威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首先考虑准则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好坏以自己的利益为准
习俗水平
(9-15岁)
个体着眼于社会和他人的希望和要求。道德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
阶段3:寻求认可的道德定向阶段:人际关系或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
②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③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①道德认识是品德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
②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定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发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③道德意志通过一系列道德行动得以体现
④道德行为是品德在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是更高环节中的依据和基础。道德行为既可使道德知情意得到检验,又可以加深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个体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更为理智的看到了社会公则和法律的局限性。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②道德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0-9岁)
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从行动结果和自身利害判断是非
意义
①安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广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总称
狭义的道德教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简称
二、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③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德育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②理想和传统教育
③集体主义教育
④劳动教育
⑤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
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③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④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二节德育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道德概念的掌握依赖于三个条件
①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
②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③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2引导学生把到的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一经形成不易改变,能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为
意义
①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②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
③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爱心、感恩之心、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
④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
③道德意志将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有机结合,而道德行为是一种意志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
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②道德动机和行为的效果基本上是意志的,但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行为方式,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易出现好心干错事
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并称“三生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生存、生活、生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时代要求的生存观、生活观、生命观的过程
意义
①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
②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需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
途径
①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营造和谐的生命教育环境
②结合学科特点,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