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医学微生物感染、免疫及防护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PPT医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PPT医学课件
宿主细胞 衣 原 体 大量繁殖 抑制 细胞代谢
主要外膜蛋白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 超敏反应
免疫性 免疫力不强
第2节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 一、沙眼衣原体
• 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播途径 眼 —— 眼、眼 —— 手 —— 眼、性 接触传播、产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所致疾病
• 沙眼 沙眼亚种A、B、Ba和C血清型 • 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增殖,包涵体→局 部炎症→早期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 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结膜瘢痕、眼 睑内翻、倒睫以及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 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
• 体积微小,一般为0.2~0.3µm。无细胞壁, 呈多形性,有球形、杆状、丝状、分枝状 等多形态。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 淡紫色。。 • 繁殖方式多样,以二分裂 繁殖为主。
• 培养
• 营养要求高,在含有20%血清、酵母浸膏及 胆固醇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3~10天 (甚至2~3周)后才形成荷包蛋样微小菌 落。菌落中央厚而隆起,周边薄而扁平。 用低倍镜观察清楚。适宜温度为35℃。 •
第2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 一、普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病人 传播媒介:体虱
人 人虱 人虱 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二、莫氏立克次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鼠 鼠蚤 鼠虱 鼠蚤 人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 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 卵
鼠 幼虫
成虫
稚虫
第二代幼虫 人(恙虫病)
稚虫
成虫

第14章 放线菌
第1节 放线菌属
主要致病菌——衣氏放线菌(A. israelii)
一、生物学性状
G+、非抗酸性丝状菌 培养困难,厌氧或微需氧 硫磺样颗粒(菌落) 压片或组织切片,显微镜下可见颗 粒呈菊花状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学复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题医学微生物学-绪论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细菌b.病毒c.支原体d.立克次体e.衣原体2.属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就是a.螺旋体b.放线菌c.真菌d.细菌e.立克次体3.下列哪项不是微生物的共同特征a.个体微小b.种类多样c.原产广为d.可无致病性e.就可以在活细胞内生长产卵4.属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就是a.真菌b.噬菌体c.支原体d.立克次体e.衣原体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根本区别是a.单细胞b.存有细胞壁c.仅有完整核结构,并无核膜和核仁等d.对抗生素脆弱e.产卵方式6.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就是a.支原体b.放线菌c.衣原体d.细菌e.以上都不是7.下列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b.有细胞膜且含有胆固醇c.所含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d.细胞核附带染色体遗传物质e.无核膜,核质为外露环状dna8.最先创用固体培养基将细菌进行培养的科学家是a.法国的巴斯德b.德国的柯霍c.俄国的伊凡诺夫斯基d.英国的李斯特e.荷兰的列文虎克9.下列哪种不属于1973年以来发现的感染人类的新病原a.嗜肺军团菌b.幽门螺杆菌c.埃博拉病毒d.伤寒杆菌e.阮粒10.关于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做出关键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所做出的贡献,以下哪项描述就是错误的a.巴斯德首次研制出狂犬病疫苗b.柯霍先后分离出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c.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毒d.琴纳分离出天花病毒e.弗莱明发现青霉菌产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11.严格说来,结核分枝杆菌在分类上属于a.放线菌b.衣原体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12.以下哪种病原体不所含核酸a.朊粒b.小病毒b19c.巴尔通氏体d.伯氏疏螺旋体e.汉坦病毒13.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致死性破坏的病原体是a.轮状病毒b.疱疹病毒c.hivd.have.tsst-114.谁首次分离出黄热病毒a.edwardjennerb.louispaseurc.robertkockd.walterreede.alexanderfleming15.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的是a.edwardjennerb.louispaseurc.robertkockd.walterreede.antonyvanleeuwenhoek16.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a.edwardjennerb.louispaseurc.listerd.walterreede.antonyvanleeuwenhoek17.下述属于真菌的原核细胞生物是a.产甲烷细菌b.极端嗜盐菌c.冷嗜酸菌d.蓝绿藻e.放线菌18.存有完备细胞核的微生物就是a.真菌b.放线菌c.衣原体d.立克次体e.细菌19.由微生物引起有机物发酵和腐败的证明人是a.巴斯德b.柯霍c.列文虎克d.李斯特e.琴纳20.首先创用了无菌操作技术的是a柯霍b.琴纳c.巴斯德d.列文虎克e.李斯特21.用固体培养基成功分离出大多数传染病病原菌的是a.琴纳b.柯霍c.巴斯德d.李斯特e.列文虎克22.首先分离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是a.伊凡诺夫斯基b.列文虎克c.巴斯德d.李斯特e.柯霍23.首先采用牛痘苗防治天花的就是a.琴纳b.列文虎克c.巴斯德d.李斯特e.柯霍x型题1.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就是a.噬菌体b.寄生虫c.支原体d.立克次体e.衣原体2.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螺旋体b.放线菌c.真菌d.细菌e.寄生虫3.属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就是a.真菌b.噬菌体c.动物病毒d.立克次体e.衣原体4.下列属于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的是a.轮状病毒b.幽门螺杆菌c.埃博拉病毒d.结核杆菌e.阮粒5.以下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的叙述中,恰当的就是a.存有不含肽聚糖的细胞壁b.能够以二对立方式产卵c.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d.细胞核内含染色体遗传物质e.无核膜,核质为裸露环状dna6.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寄生虫是a.溶非政府内阿米巴b.杜氏利什曼原虫c.阴道毛滴虫d.华支睾吸虫e.刚地弓形虫7.被指出就是微生物学奠基人的就是a.edwardjennerb.louispaseurc.listerd.robertkoche.antonyvanleeuwenhoek二、填空题1.微生物包含、和等三类。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抗感染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抗感染免疫
2. 细胞免疫:CD4+Th1细胞、CTL。 3. 局部黏膜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干扰一素(、int非erf特er异on,性IF免N)疫:—定义干扰素
1. 种类与性质:
种类
产生细胞
Ⅰ /Ⅱ型 干扰素
作用
定位
α β
人白细胞 Ⅰ型
人成纤维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
包括
兼性胞内菌:对人致病者
麻风分枝杆菌 伤寒沙门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
布氏杆菌 军团菌
特点:胞内寄生,毒衣性原低体,常导致李慢斯性特感菌 染。 病变主要有病理性免疫损伤引起。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杀灭细胞内细 菌,故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
1. 吞噬细胞:胞内菌主要的吞噬细胞为单核巨噬细胞(需活化),中性粒细胞、NK。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
疫(acquired immunity):是个体出生后,在生
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
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点:特异性强,
具有免疫记忆性,后天性获得。包括: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
下一张
返回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二)吞噬作用 (三)自然杀伤细胞 (四)体液因素
•吞噬体 •吞噬 •吞饮体 •吞饮 •溶酶体 •吞噬溶 酶体
吞噬细胞 吞噬和 杀菌过程
吞噬和杀菌过程(内吞 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 和杀菌过程 (调理作用)
吞饮过程
3. 吞噬作用的后果
① 完全吞噬 ② 不完全吞噬 ③ 组织损伤
不完全吞噬和完全吞噬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第二章细菌学概述1、细菌的计量单位是微米(1μm=1000㎜)2、细菌按其外形可分为:球形(球菌)、杆形(杆菌)、螺形(螺形菌)4.细菌特殊结构的特点与致病性关系①荚膜:有抗原性,在动物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与细菌毒力有关,使细菌对干燥和其他因素的侵害具有一定的抵抗力②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粘附作用③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具有粘附与宿主细毛膜表面的能力,构成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性菌毛有致育性,传递某些致病物质,是雌性菌获得雄性菌的某些特性④芽胞:有很强的耐药性,通透性低,胞内含水量少,酶活性低,故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对干燥、高温、化学消毒剂及辐射有较强抵抗力。

5革兰染色:细菌学中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在鉴别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和选择治疗药物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可将细菌分为格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

大多数格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及杆菌肽及龙胆紫敏感,而大多数格兰阴性菌对以上不敏感,对链霉素、碌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敏感6细菌对氧气需要的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7热原质:许多细菌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8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在液体培养集中的生长现象:大多数呈均匀混浊状态;少输入链状排列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在液面形成菌膜液体澄清②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单个细菌可繁殖成菌落,各种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各有特征,鉴别细菌③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若具有鞭毛,能运动,则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无鞭毛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呈线型生长周围培养基透明澄清,用来检查细菌动力9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经常寄生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寄生在人体一般情况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微生物丛10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屏障作用、营养代谢、免疫效应、解毒作用11平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12消毒:指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常以化学方法为主,也可采用湿热或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灭菌: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3高压蒸汽灭菌法条件:通常蒸汽压力102.969kPa,温度121.3℃,15~30min14细菌的侵袭力包括粘附因子、抗吞噬与扩散因子15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人体免疫功能可概括为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稳定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医学微生物 病毒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 病毒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急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消除,病毒持续性存在 于体内并排出,可有/无临床症状并反复发作。 (慢性肝炎)
•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
–某些病毒感染后可潜伏于细胞内,与机体处于 平衡状态,无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 毒被激活,出现临床症状并排出病毒。(疱疹 病毒)
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
4.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感染后抑制免疫功能-AIDS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27.09.2020
CD4+Th1
26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概念:
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 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等多种活性作用的糖蛋白
❖ 诱生剂:病毒、细菌内毒素等 ❖ 性质:小分子糖蛋白,56℃30min灭活,
pH2-10稳定 有一定抗原性
27.09.2020
27
分型
型别 Ⅰ
抗原类别 产生细胞 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α
白细胞
强弱 弱
β 成纤维细胞

(免疫干扰素)
γ
T淋巴细胞 弱


27.09.2020
28
• INF抗病毒活性:
第25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病毒感染传播方式
传播途径
• 同细菌; • 吸入是最常见的病毒感染途径; • 多数病毒以一种方式进入宿主机体,也可
见以多途径感染的方式感染机体的病毒。
27.09.2020
2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90 专业:临床医学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义务微生物学是一门自力的学科,重要特点是与其它的差不多学科及临床感染病学等有紧密的关系,是培养优良的临床大夫所必弗成少的差不多学科之一。

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操纵微生物学的全然理论,并对相干的临床疾病及感染规律有初步的明白得,为感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打下差不多。

二.课程教授教化的全然要求1.微生物学理论课:明白得微生物学的成长汗青,操纵各类微生物的差不多常识,并使学生操纵收集相干常识、信息的思路、技能,明白得致病性微生物与响应感染的关系。

2.微生物学实验:依照微生物学教授教化改革的成长,实验课内容将逐步削减,情势上以示教为主,着手实验为辅。

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对微生物的分布、分别、培养及无菌操作技巧等有必定的明白得。

三.教授教化内容第一章.绪论目标与要求:使学生明白得微生物学的成长汗青,相干范畴的研究进展及微生物学涉及的内容、范畴、微生物与感染病的关系、进修的方法。

学时:2小时内容:1、微生物学成长汗青与近况2.微生物与感染病。

感染病的病原学诊断3.新技巧对感染病操纵的意义和应用偏向4.微生物的分类第二章.细菌的构造目标与要求:明白得细菌的细胞构造,与生物学功能及抗菌感染药物感化的关系。

学时:3小时内容:1、细菌的进化地位2.细菌的全然构造及抗菌药物的感化靶目标3.细菌的专门构造及生物学功能4.细菌的形状学检查方法与应用第三章.细菌的进展与代谢目标与要求:明白得细菌进展的必须前提,细菌滋长的方法、速度及其生物学和临床的意义。

操纵细菌在人体的分布及意义,培养基的重要种类和应用。

明白得细菌代谢产品在临床疾病及诊断中的意义。

学时:3小时内容:1、细菌的进展方法、进展曲线2.细菌进展的前提:养分物、ph值、温度、气体情形。

“定植”的概念3.细菌的代谢特点4.代谢产品及其生物学的意义5.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标与要求:明白得细菌的基因构造、遗传规律。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1.T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 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传播与防治方法的应对措施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传播与防治方法的应对措施

未来防控趋势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 的影响,加强防控措施,切实应对疾病传播挑战。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应对不断 变异的病原微生物。
感谢观看
THANKS
卫生监督与评估
加强医疗机 构的卫生监

规范医疗机构环 境卫生标准
督促卫生相 关工作的落

强化医疗卫生人 员的防护意识
定期开展卫 生评估
评估医疗机构感 染控制措施的有
效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病原微生物传播 控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病原微生物传播呈现出全球性 挑战。通过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跨国疫苗接种 计划和全球疫情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 地应对疫情风险,保障全球人类健康。
病原微生物传播防治 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各界必须共同努力防 范传染病的发生。倡 导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传染病挑 战,保障人类健康。
未来展望
01 全球协作
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应对病原微生物 传播的有效措施。
02 科技创新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传染病防控技术水平,提 高疫情应对效率。
03 社会关注
真菌
念珠菌
简介:常见的真 菌之一
曲霉菌
简介:引发霉菌 感染的真菌
白色念珠菌
简介:白色念珠 菌是一种致病的
真菌
寄生虫
疟原虫
引发疟疾的寄生虫 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
蛔虫
肠道寄生虫 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钩虫
通过皮肤感染宿主 常见于热带地区
其他寄生虫
包括阿米巴原虫、丝虫等 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总结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多 种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对人类健康 造成威胁。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途径是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关键。

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2021

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202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

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相关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生、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病、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信念。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目的及意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理解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等);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理解临床常见微生物的致病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探讨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探讨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措施。

[1]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十分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自身感染,但是医学高校仍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学生他们经常接触活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病人标本,如果不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认识,很容易发生自身或他人的感染。

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课堂要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重点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一定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防止不必要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做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实验室布局要合理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最好设在实验大楼的顶层或占一层,形成独立的实验室。

室内洗手池要设在靠门口处,地面应铺防滑砖,实验台要耐酸耐碱,电源不能走明线,应设有可移动紫外线灯。

微生物实验室要设在远离楼道的顶角端,门外设有生物危害标识,室内要有洗眼装置,外用常规处理的应急消毒药品,设有二级生物安全柜,手提式高压灭菌器及专用放置废弃物的容器。

二、要建立键全实验室的各项生物安全制度,重在执行医学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学的较少,对感染的途径及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内容较缺乏。

因此对学生做好自我防护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存在高危险因素,要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应在学生进入实验课前,由老师对其进行培训,内容是实验室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危险标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消毒制度、实验室应急处理制度、检验仪器污染消毒制度等。

除给学生专门培训以外,还应该在每堂实验课中,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利用5 ̄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制度的惯述重在落实,因此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行,谁带实验课,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岗位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加速,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

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通常以感染和发炎为特征。

这些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各个方面,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因此,如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个人和全球健康都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和病毒的传播途径微生物和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和接触传播。

其中最常见的是空气传播,例如流感和麻疹等疾病。

水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水源、水污染和浸泡在水中的物品等途径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感染源导致的感染,如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疾病和皮肤感染等。

二.预防措施1.注重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防止微生物和病毒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洗手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卫生方式之一。

请务必在接触过公共场所或者动物后及时洗手。

此外,注意封闭咳嗽或打喷嚏,防止感染传播。

2.打疫苗打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疫苗类型的不同,接种时间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请咨询专业医生并依据其建议进行接种。

3.饮食健康均衡饮食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特别是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和牛奶等。

三.治疗措施当感染病毒后,及时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感染的具体病毒而定。

病毒性感染通常无法用抗生素治疗。

但是,有些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症状,并加速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例如,感冒减轻的OTC药物,以及HIV治疗和流感药物等。

2.休息和水分补充体内需要休息和水分补充,以更快地从病毒感染中康复。

水分可以加速体内废物的排泄,让体内更快地从病毒侵袭中恢复到永久状态。

3.功能性药物对于一些症状,例如发烧和喉咙疼痛,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来缓解。

例如,非甾体消炎药和喉咙舒缓剂等。

四.结论微生物和病毒感染疾病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疾病。

对于个人和全球健康来说,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医学人体免疫PPT课件

微生物医学人体免疫PPT课件

微生物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传染病防控
微生物医学在传染病监测、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支持,以应对全球范围内的 传染病威胁。
食品安全与卫生
微生物学在保障食品安全和卫生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需要 加强监管和标准制定,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环境卫生与生态平衡
微生物在维持环境卫生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需 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 共存。
微生物组与健康关系
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 群失衡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此外,口腔、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群也对 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05 未来展望与挑战
微生物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微生物医学将更加深入地研究微生
免疫调节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例如使用 免疫调节剂、疫苗接种等手段。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疾病的方法将取得更多进展,为免疫系 统受损或功能异常的患者提供治疗希望。
营养与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 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可以根据其形态、遗传、生态等特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革 兰氏染色法、细菌形态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共生关系
许多微生物与人类共生,帮助人 类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对 人类健康有益。
致病关系
某些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如细菌、病毒等。它们通过各 种途径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 ,引起炎症、组织损伤等症状。

微生物感染的生物学机制及其预防与治疗

微生物感染的生物学机制及其预防与治疗

微生物感染的生物学机制及其预防与治疗微生物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微生物感染的生物学机制与人体免疫响应有关。

免疫系统是一种天然的防御机制,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消灭入侵体内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人体最早形成的免疫系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吞噬、分泌溶解酶等方式直接杀死入侵体内的微生物。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在人体接触到具体病原体后才会产生的免疫系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产生抗体等方式对病原体进行特异性免疫。

这两种免疫系统相互协调,对于微生物感染的防御非常重要。

微生物感染的生物学机制当人体免疫系统遭遇微生物入侵时,先天性免疫系统首先会启动。

先天性免疫系统会在数分钟内杀死大部分微生物,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微生物感染。

此时,获得性免疫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

经过约7-10天的时间,获得性免疫系统才开始产生大量的抗体,对病原体进行特异性免疫。

当免疫系统成功消灭了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留下一些免疫细胞和抗体,以备将来再次面对相同病原体时使用。

这种机制使得人类对微生物感染产生了持久的保护。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治疗预防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进食不卫生的食物、避免与有传染病的人接触等。

如果不幸感染了微生物,及时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微生物感染的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或免疫抑制剂,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感染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同时,我们应该遵守医生的嘱咐,保持充足的休息、饮食均衡、多喝水等,以加快康复速度。

总之,了解微生物感染的生物学机制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对于感染微生物的患者来说,及时检测和治疗是保证康复的关键。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也是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措施。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免疫及防治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免疫及防治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免疫及防治(一)病原微生物自然界存在着成千上万种的微生物,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能以各种方式侵入动物体内,以其固有的毒力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到达体内一定的组织进行生长繁殖,并产生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代谢产物(如毒素),使被侵害的组织出现病理变化。

继而可使被感染的动物出现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

这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就叫做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螺旋体等。

如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等的病原体属于细菌,鸡新城疫、鸡痘、马立克病、鸡白血病的病原体属于病毒,鸡曲霉菌病的病原体属于真菌,鸡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的病原体属于支原体,鸡螺旋体病的病原体属于螺旋体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共同特性是: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见,只有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看见它们的个体形态。

有惊人的繁殖速度,如病原性细菌,当外界环境条件最适于它们生长繁殖时,每半小时左右可以繁殖一代。

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从一只动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递给另一只动物,从而导致疾病的传播。

在流行中断之后,这些病原微生物往往可以在被感染的动物体内或在适合于它们的外界环境中潜藏下来,当再次遇到有易感性的动物时,又可造成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

对不良的外界条件均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直射阳光、化学消毒剂,50~60℃以上的生物热较长时间的作用,以及紫外线照射、高温等均可使病原微生物致死。

(二)免疫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御力量将该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这种现象统称为抗感染免疫。

病原体侵入并引起机体病理损伤的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以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维持机体的稳定和平衡。

1.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动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都具有一定抵抗和杀伤作用的天然防御机能。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感染和免疫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感染是指生物体被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的状态。

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感染和疾病的关键防线。

本文将对感染和免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感染知识点1. 病原体类型: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生存于人体内或外;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真菌和寄生虫则是多细胞生物,感染方式与细菌和病毒有所不同。

2. 传播途径: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

3. 典型感染疾病:典型的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肺炎、腹泻、结核病等。

这些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4. 预防感染: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采取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二、免疫知识点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2. 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发起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提供早期的防御措施;后天免疫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够在感染后识别并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3. 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分子,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并通过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人体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抗体,以对抗不同的病原体。

4. 免疫记忆:通过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可以对之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做出更快、更强的反应。

这使得人体对于某些疾病具有免疫保护,例如天花病毒。

三、感染与免疫的关系感染和免疫是密切相关的。

感染病原体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效应。

医学微生物 - 抗感染免疫21页PPT

医学微生物 - 抗感染免疫21页PPT
谢谢!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医学微生物 - 抗感染免疫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第五节~第六节
第五节细菌感染与免疫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感染(掌握)
1.正常菌群具有生物屏障与拮抗、营养和免疫等生理作用。

机会性致病菌的特点:来源于人体皮肤和黏膜寄居的正常菌

二、细菌的致病性作用(掌握)
1.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
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①荚膜: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
②黏附素:如菌毛、脂磷壁酸等
③侵袭酶: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协助细菌抗吞噬。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
酶等
(2)毒素
①外毒素
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毒性强;有选择性;蛋
白质,不耐热;有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
素,毒性消失,保留抗原性
②内毒素
菌体破裂后释放,毒性弱;对组织无选择性;脂多
糖耐热;抗原性弱,抗体无中和作用;不能用甲醛
脱毒为类毒素;主要毒性作用是发热反应、白细胞
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2.细菌侵入的数量
3.细菌侵入的部位
伤寒沙门菌必须经口进入
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部位都可以造成感染
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一)固有免疫
组织屏障:皮肤与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补体、溶菌酶等。

(二)适应性免疫
1.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①阻止细菌黏附:分泌sIgA
②调理吞噬作用:具有IgG的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③激活补体溶菌:IgG和IgM抗体与抗原的复合物激活
补体
④中和细菌外毒素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
门菌、布鲁菌、军团菌、李斯特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衣原体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来源
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医院获得性感染。

(二)、感染方式与途径
1.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感染
3.皮肤感染
4.接触感染
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6.血液传播
7.多途径感染
(三)、感染类型
1.不感染
2.隐性感染:结核、白喉、伤寒等
3.潜伏感染
4.显性感染
第六节细菌感染的检出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细菌学诊断
1.直接涂片镜检
(1)染色
革兰、抗酸、墨汁负染色、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
色等
(2)不染色
2.分离培养
3.细菌的生化实验
(1)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实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是鉴别细菌的基本试验
2)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的鉴别
3)七叶苷水解试验
主要用于D群链球菌(培养基变黑)与其他链球
菌的鉴别,也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鉴

4)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
黄色的邻-硝基酚
5)甲基红试验:红色为阳性
6)VP试验:红色为阳性
(2)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试验
1)吲哚(靛基质)试验:玫瑰吲哚呈红色
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2)硫化氢试验
用于肠杆菌科不同属间的鉴定
3)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4)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的细
菌为阳性
肠杆菌科的其他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均为阴性。

(3)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1)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4)各种酶类试验
1)尿素酶试验:用于肠道杆菌科中变形杆菌属的鉴定,阳性为红色
2)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常用于革兰阳性菌的初步分群
3)硝酸盐还原试验
4)脂酶试验:用于厌氧菌的鉴别
5)卵磷脂酶试验:形成乳白色混浊环
6)DNA酶试验: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雷菌和变性杆菌的鉴别,三者均为阳性
7)凝固酶试验:用于葡萄球菌的鉴别
8)胆汁溶菌实验:用于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球菌
的鉴别
9)CAMP试验:可做B群链球菌的特异性鉴别
(5)抑菌试验
1)O/129抑菌试验
O/129即二氨基二异丙基蝶啶,对弧菌属的菌株
有抑菌作用。

用于弧菌科的属间鉴别。

出现环为
敏感,无抑菌环为耐药。

2)杆菌肽试验
3)奥普托欣(optochin)试验:用于肺炎链球菌与
其他非链球菌的鉴别
4.血清学试验
5.药敏试验
6.动物实验
(二)血清学诊断
直接凝结实验:伤寒、副伤寒的肥达试验,立克次体的外斐试验,钩端螺旋体病的显微镜凝集实验等
乳胶凝集实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抗体
沉淀实验:梅毒的VDRL、RPR实验等
中和试验:风湿病的抗O试验等
ELISA试验
二、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
1)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用理化方法杀死而

常见的有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钩端
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等
2)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体制成。

如BCG
3)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液作用3~4周,毒性消失但免疫原性保持。

4)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构成分制成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疫苗
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是荚膜
多糖,钩端螺旋体是外膜蛋白。


5)DNA重组疫苗
6)核酸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3.细菌感染的治疗
主要作用机制: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