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评课稿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未来的概念,认识到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未来的态度,激发学生的梦想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未来的规划,树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未来概念的理解。
2. 积极面对未来的态度培养。
3. 个人未来规划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2. 如何激发学生的梦想和创造力。
3.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未来的规划。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人士的未来规划,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4. 目标设定:帮助学生设定个人目标,制定实现计划的步骤。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
2. 课件:未来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
3. 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分配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未来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含义。
2. 学生分享对未来的理解和期待。
二、说课稿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说课稿,引导学生了解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思考未来的意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心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2.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成功人士的未来规划案例。
五、目标设定(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未来的规划。
2. 学生制定个人目标,并制定实现计划的步骤。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完善个人未来规划。
八、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一、教材分析《相信未来》是一篇励志类的文章,通过描绘未来的美好景象,鼓励人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本文主要围绕“相信未来”这一主题,通过描绘四个画面,展现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四个画面;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四个画面。
2. 体会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2.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憧憬?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四个画面来展现未来的美好前景的。
4.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分析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未来的信念和憧憬,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相信未来、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憧憬的短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信念坚定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作者信念时,采用讲授法进行详细讲解。
高中语文_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信未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点拨法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李白的《行路难》,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
同学们背诵地很熟练,谁来说说《行路难》体现了李白什么人生态度?(在人生失意时仍能杨帆起航的乐观)时隔千年,在一个寒冷的时代,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笔名为食指的青年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一首鼓励过一代人的醒世之作——《相信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触摸一下那个时代,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初读正字音做学问有三境界,读诗歌也同样有三境界。
(解释)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展示字音生读第一二节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读悟感情(一)知人论世1968年,中国进入了一个令人难忘又痛心的时代。
十年浩劫,是中国人心中惨痛的记忆。
(文革在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展示),这首诗就是大雾弥漫中的灯塔,给人以光明和力量。
了解了背景后,我们来走入诗歌,反复阅读,揣摩其情感,以达到第二境界。
(二)分析结构1.默读诗歌,分析诗歌结构。
明确:前三节——怎样相信未来后四节——为什么相信未来2.你更喜欢那一部分?说明理由。
明确:前三节——委婉含蓄,婉约后四节——直抒胸臆,豪放(三)合作探究前三节意象要求:①再读诗歌,找出两个意象,并说出你独特的体会:②小组讨论,简单成文,推举出发言人明确: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纯洁,代表希望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泪水鲜花——美好的事物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希望(指导第三节的断句)手指(排浪)、手掌(大海)——宏大的志向曙光——光明孩子的笔体——真挚、率真男女分组朗读前三节,一二节读出低沉、坚定的语调,第三节激昂、豪迈的语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说课稿-最新学习文档
《相信未来》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相信未来》。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吟诵青春”板块中的第二首诗歌。
本专题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确青春使命,更好的体悟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
本文食指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写于1968年,体现了“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诗歌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首先,学生刚学过《沁园春·长沙》,已经感受到了二三十年代的诗人对于青春的诠释,那么文革时期的诗人又是如何来理解青春的呢?学生会有较强的好奇心。
其次,青少年阶段的高一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他们有着成长的欢乐与烦恼,怀着人生的感悟与梦想,学习《相信未来》,有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朗读能力,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把握本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五、教学重难点一是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主旨。
二是增强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六、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和活动体验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有关相信未来的作文带点评
有关相信未来的作文带点评作文结构讲究伏笔与照应,素材运用也应该有照应意识。
同学们在写作时所用的素材,往往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的是因果关系,有的是条件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直接就是结构上的前后关系,比如: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一首词的上下阙,一首歌的首尾……能注意到素材之间的联系,既能让素材发挥更好的作用,也可以在结构上更显严谨。
明天会更好王馨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题记当今社会的确有很多不和谐现象:地沟油波涛汹涌,流上餐桌;假奶粉来势汹汹,摆上货架……但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由于某些不和谐的事情而对社会丧失信心。
《七宗罪》中曾说: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因此,我们要相信未来,相信明天会更好。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此言得矣!真善美和假恶丑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时存在而不可分离。
我们对社会的感觉我们观察社会的方式。
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滴下一个墨滴,我们不必悲叹白纸被玷污了,而要去欣赏墨滴旁边还有成片的白色。
鲁迅先生说过,“从来就没有至善至美”,因为在他看来,“极境就是绝境”。
是啊,已经好到极点了,还怎么进步呢?正如大地并非平坦无垠,海洋并非平静如镜;花有绽放一时的绚丽,也有凋零之际的倦容;月有圆满之时的丰盈,也有半弯之际的残影。
我们的社会、人生之所以依然在进步,恰恰证明了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当然,仅仅是“相信”未来还不能让明天变得更加美好,社会的进步不是靠一群空想主义者去抬高道德的下线。
让我们怀一颗孔子心,去积极进取,匡正天下,因为天生我辈,绝不是让我们在沉沦中丧失信念,而是要心怀理想,奋勇向前!未来把握在我们手中,它将会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行动。
所以,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也要有推己及人的善念。
《相信未来》课堂教学评析
《相信未来》课堂教学评析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仁甫的课例《相信未来》,贯彻了他一如既往的“生成课堂”理念,呈现了特殊的课堂运作状态――引擎推动,实现了对“生成课堂”的追求。
观摩他的课堂,教学过程灵活通透,真正展露了课堂的生成;学习方式独特,演绎了学习的深度;教学方式新颖,切合了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
创设情境,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李仁甫就直接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
让学生看课文注释,闭眼想象诗人写作时的心理感受。
还没有进入文本,学生就已经被老师不动声色中带入了诗歌学习情境之中,学习的视野便被打开了。
李仁甫的这种在人为“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教学,是与语文教学中一元化的思想教育目的相适应的,它本身就是对注入式教学的否定。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情境”只是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要从根本上达到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言语表达训练,使“情感”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伴生状态,达到语文教学理论从情境教学观向语境教学观转变。
因此,打开学生的视野之后,李仁甫又抛出了他的第二招。
使用“朗读与议论”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论主张,一定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而教学程序设计要依据学习过程,教学方式方法设计要依据学习条件。
诗歌教学最好的教学方法当属“朗读与议论”了。
因此,李仁甫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现代新诗的语言形象含蓄,蕴藏着丰富的内景,这一切都需要阅读者潜心其中、反复涵泳。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必须通过对文字的细读,洞见内容、含意、形式,从而完成审美赏析、审美创造以及审美感召和审美升华。
这一切是老师单一的讲解无法达成的。
李仁甫在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先自由吟诵,再朗读交流。
因为没有事先的预设,出现了本节课堂的第一个生成: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了分歧,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还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即对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不一。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千变万化“实”为本——评孙艳华老师的《相信未来》
千变万化“实”为本——评孙艳华老师的《相信未来》进入新课标教学以来,广大教师在课堂上都尽量体现着新理念、新方法。
确确实实体现了一个新字。
但由于个别老师对这个“新”理解有偏颇,认为上课热热闹闹,形式花里胡哨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所以,经常会听到表演型的、虚浮型的课。
可是这次,我听到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孙艳华老师的《相信未来》。
首先,孙老师的教态非常自然。
自然就是本色,就是真实。
她上课所提的问题、说话的语气都像是在与朋友聊天,没有炫耀,没有做作,让学生和听课的都非常轻松。
其次,以读代讲。
《相信未来》是一首现代诗歌,现在,诗歌教学都非常强调朗读,而不像以前一样分析得面目全非。
这一点,孙老师就做得非常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有个别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
最可喜的是落实到几个关键句子上的朗读。
她让学生思考怎样读,然后试着读,为什么这么读,再有感情地读。
体会一句,读一句,在读中自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这种实实在在的朗读,让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第三,教学民主。
这种民主体现在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尊重上。
孙老师一开始不是范读,而是学生自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叫一个学生朗读后,自己评价,当学生说自己声音响亮,感情还可以时,孙老师说:你再选一句你认为读得特别有感情的读一读;又叫另一个学生来读,叫其他同学比较谁的朗读更合适;最后听范读,问:听出什么味道没有?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步一步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了朗读的基调。
第四,情感体验水到渠成。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人获得了情感,生命被生命所温暖,生命被生命所照亮,从而产生生命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体验,铺垫出能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让情感力透纸背,让学生占有品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得出自己的感悟。
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食指当时创作时的画面。
有了前面的层层深入的理解品味,最后环节中学生的感情抒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结合个人经历,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能力,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诗歌《相信未来》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相信未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三、分析与欣赏(20分钟)四、创意写作(15分钟)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望。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自己的写作成果。
二、深入分析与讨论(20分钟)三、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共同创作一首诗歌或短文,表达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对未来的信念。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鼓励,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把握教学重点,打造高水平的《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向。
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和精品课程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
高水平的《相信未来》教学教案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设计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心理素质。
在编制教学教案时,应注重把握教学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打造出一份高水平的《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一、《相信未来》教学教案的意义教学教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好的教学教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水平提高,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相信未来》教学教案,则更为特殊,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人生的方向和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编制《相信未来》教学教案必须注重把握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贴近时代需求,切实指导学生。
二、把握教学重点1.关注时代趋势世界在快速发展,我们所处的时间正是前所未有的重要时期。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应当紧紧地围绕着时代发展的核心趋势,做好教育的引导工作。
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前进方向,了解世界上新的机遇与挑战。
只有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一点,才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有力的影响,使学生愿意追求更高远的目标。
2.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知识。
在设计教学教案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地采用小组教学、课题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注重形式塑造教学教案的形式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每个教学步骤、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追求完整、简洁与生动,通过画图、模拟操作、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应该创新教学教案的形式,让其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人生方向。
三、打造高水平的《相信未来》教学教案1.立足时代需求我们应该注意到,时代的变化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一个优秀的《相信未来》教学教案应该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需求和问题。
相信未来教语文教案优秀范文
相信未来教语文教案优秀范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模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lesson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相信未来教语文教案优秀范文标题:未来教育中优秀语文教案范文范文:教案主题:探究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案目标:1.了解诗歌及其表达情感的特点;2.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相信未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激情。
(2)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阅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
3.分析诗歌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1)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品味其含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讨论诗歌语言的特色,如排比、对仗等。
5.朗诵诗歌(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朗诵技巧。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朗诵示范,分享朗诵心得。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相信未来,积极面对困难。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相信未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激情。
(2)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阅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
3.分析诗歌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黑暗现实与光明未来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蜘蛛网”“我的破屋”象征黑暗现实,“太阳”象征光明未来,“露水”象征希望等。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拟人等。
4.品味诗歌语言(1)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品味其含义和作用:如“相信未来”“太阳”等词语,体现了诗人的信念和希望。
高中语文_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语⽂_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相信未来》属于苏教版⾼中语⽂必修⼀第⼀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本课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在诗歌朗读和意象分析⽅⾯有进⼀步的提升,更能激发学⽣对青春有更深的体悟,对挫折有更达观的认识,对未来有更坚定的信念,对⽣命更加的爱惜和尊重。
⼆、学⽣分析学⽣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学⽣对诗歌的意象选择、语⾔运⽤、情感表达等有了⼀定的了解;在感情上,学⽣有遭遇挫折和相信未来的情感体验,能较好感受诗⼈坚定⽽充满希望的情感。
学⽣需要从本课中学到的内容:作者选取个性化的意象来表达内⼼丰富的情感的写作技巧;提⾼诗歌的读写能⼒;诗⼈饱经苦难却始终“相信未来”的⼈⽣态度。
三、教学⽬标1. 知⼈论世,了解诗⼈和作品的写作背景2. 诵读感悟,体味本诗的韵味;3. 赏析意象,把握诗⼈的思想情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来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学⽣能够体会诗⼈诗⼈对未来的坚信,体悟⽂⾰那⼀代⼈对青春的诠释五、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诵读法、多媒体展⽰法等服从于学⽣学习需要的⽅法。
六、过程设计(⼀)激情导⼊⼈⽣之路不免会有艰难,⾯对⽣命与未来,我们会有怎样的体悟与思索?汪国真选择“热爱⽣命”: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命/⼀切/都在意料之中。
相似地,也有⼀位诗⼈坚定地选择“相信未来”:他说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命。
这位诗⼈就是——⾷指。
在那个充斥着迫害与丑恶的年代,诗⼈是以怎样的⼀份勇⽓选择“相信未来,热爱⽣命”呢?我们⼀起来体会⼀下。
(⼆)知⼈论世郭路⽣,⽣于1948年,因母亲在⾏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
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分的北京》等,在青年中⼴为流传。
1973年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1990年,进⼊北京第三福利院。
相信未来 说课稿
相信未来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2.学习并掌握有关未来的常见词汇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2.未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心态。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3.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未来科技发展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期望。
2.展示与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PPT,向学生介绍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包括科技、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与未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可持续发展等。
3.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设计一个未来城市的模型或者插图,展示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和设想。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和讨论。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设计的未来城市模型或者插图,并向全班介绍他们对未来的设想和理念。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者提供建议,并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5.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未来保持积极态度和乐观心态。
引导学生思量如何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鼓励他们相信未来的夸姣。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并写一篇关于未来的短文。
2.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或者参加相关的讲座,拓宽他们对未来的认知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科技- 环境- 社会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可持续发展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他们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心态。
相信未来 说课稿
相信未来说课稿【相信未来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积极的未来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积极的未来观念。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的PPT课件;3.课堂练习题及答案;4.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未来科技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对未来科技有什么期待?你们对未来有什么担忧?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PPT展示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机等。
2.解释每个科技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些科技的看法。
Step 3:小组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未来科技进行研究。
2.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并列举出该科技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Step 4:知识总结(10分钟)1.回顾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总结各个未来科技的优势和挑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培养积极的未来观念和创新思维。
Step 5:课堂练习(15分钟)1.发放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检查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展示一些未来科技的创新案例,如特斯拉电动车、SpaceX太空探索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并讨论如何实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积极的未来观念和创新思维。
小组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评课稿
9月10 日这天,我们去徐州的一所重点中学听了一节语文课,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相信未来》这篇课文,《相信未来》是朦胧派诗人食指的成名之作。
凭着《相信未来》一诗,食指(即郭路生)名满天下。
他的诗在当时的青年中间秘密流传甚广。
无论是在山西、陕北,还是在云南、在海南岛、在北大荒……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秘密传抄食指的诗。
《相
信未来》表达了一位身处灰色年代,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对生命的热爱,对信仰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
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位老师通过情境创设,教学对话以及语言品味,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验作者的心情,从而去感触那个时代青年的理想。
作为一个听课者,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旁观的看客,我努力的想进入老师所营造的场景之中,但是整节课我的思绪都游离在教学之外。
我知道作为一位理论工作者,对于具体的教学我们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不能完全凭借自己感性的理想去苛求那些有勇气展示自己课堂的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应该用理解的、理性的眼光去分析课堂,找到这个老师的发展方向。
这节课我关注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情况。
曾经听一个教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三流老师教知识,二流老师教方法,一流老师教态度”,这种观点虽然有点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应是课堂教学本身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三维目标的设立就很好的体现了情感的地位。
但是目前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堂目标的定位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们总是意图通过一节课培养某种情感,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像一个调控系统,它是更有效辅佐知识、技能的获得一个因素而已。
这位老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很好,他通过情境创设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他通过意象分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以情促知的目的。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
自从80 年代开始,我们一直提倡要让课堂教学活动起来,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我们更是把“活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如何理解活动呢当下某些老师认为活动就是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因此我们在公开课上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活动形式,事实上这是对活动的一种误解。
我理解的活动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哪
怕教师就是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我们就认为课堂教学是活动的。
从这种理解来看,我认为这位老师的教学是比较务实的,他没有设计过多花哨的东西,而是力图通过提问、提示、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这一节课师生问答大约用了14 分钟时间。
略显不足的是问题的开放性不够,教师存在过度引导的问题,譬如,教师问道,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一位
女同学回答说,“孩子是不加雕饰的,是纯真的,保卫孩子,就是保卫未来”,这是多么精辟的解读啊! 可惜,教师因为要凸显某种宏大主题,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是“路还很长,我们要有追求”,无形当中破坏了诗歌的意境,也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三,教师的教学风格。
评课的目的不是批评、不是定性,而是帮助教师发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个老师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意图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表征来发现这位教师的教学特点。
通过统计
这位教师一节课以语言为主的行为大约占了30 多分钟,其中背景介绍花了14 分,文章内容解析花了6分钟,语言品味花了10 分钟,可见这位教师更善于运用语言这种形式开展教学,今后应该有意识
的加强这方面的素养。
第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效性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
我认为这种认识有点偏
狭,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其二,尽可能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上展示课的时候,更喜欢凸显后者,这本身没有错,教育说到底应该是育人的,是促进人发展的,但是人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人的发展就是镜花水月。
因此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者都不能偏废,今天这位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平衡是值得肯定的,他一节课紧抓教学的主要任务,没有刻意的灌输做人的大道理,只在结尾的时候水到渠成的引出,“我们要低下头思考,抬起头走路”,有机的实现了知识获取和人的发展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