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推荐资料

合集下载

【精选】植物营养学

【精选】植物营养学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营养?什么是植物营养学?答: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过程。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矿质营养学说: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养分归还学说: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3.试述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答: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元素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营养(根-土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分析法(同位素标记);酶学诊断法第二章植物的元素营养1.什么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其判别标准是什么?答: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其判别标准是:①必要性: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②专一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③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2.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有哪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答: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有16(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一、植物营养学1. 含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二、肥料 (fertilizers):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钾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钾充足,不但能使植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植物品质,如: 1. 油料植物的含油量增加2. 纤维植物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3. 淀粉植物的淀粉含量增加4. 糖料植物的含糖量增加5. 果树的含糖量、维C和糖酸比提高,果实风味增加6. 橡胶单株干胶产量增加,乳胶早凝率降低钾--通常被称为�D 品质元素‖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1. 尼古拉斯(Nicholas)--15世纪,首位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2. 海尔蒙特(Van Helmont)--1643年-1648年,柳条试验3. 渥特沃(John Woodward)--土和盐都有营养作用4. 格鲁伯(J. R. Glauber)--硝有营养作用5. 泰伊尔(Von Thaer)--19世纪初期,�D腐殖质营养学说‖ 该学说认为:土壤肥力决定于腐殖质的含量,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植物养分的唯一来源,矿物质不过起间接作用,以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之成为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

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Liebig)的工作 1.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1840年,《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19世纪中、后期,磷肥和钾肥生产先后建立并得到发展; 20世纪初合成氨生产出现,氮肥生产迅速发展。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植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植物营养学——精选推荐

植物营养学——精选推荐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定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产之间的关系:1、肥料在农业⽣产中的作⽤-增产:overpopulaition2、肥料在农业⽣产中的作⽤-改善品质:N:果实⼤⼩、⾊泽,蛋⽩质和氨基酸含量。

P:促进果实和种⼦的成熟和含磷物质含量。

K:品质元素, 提⾼蔗糖、淀粉、脂肪、维⽣素和矿物质含量、改善果蔬⾊泽、风味,贮藏和加⼯性能。

施硼肥改善草莓品质。

3、植物营养与⽣态环境安全:⼟壤污染、⽔体污染、⼤⽓污染。

增加⼟壤养分、补充⼟壤有机质,改善⼟壤理化性状、调节⼟壤酸碱度、提⾼⼟壤⽣物和⽣化活性、减少污染,改善⽣态环境。

三、李⽐希的三⼤学说:具体名称,以及各⾃的定义:1、矿质营养学说( Mineral element theory):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壤、分解产⽣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这就是著名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2、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ent Returns):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壤中带⾛某些养分物质,⼟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壤,⼟壤将变得⼗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壤。

3、最⼩养分律(Law of the minimum nutrient):作物产量受⼟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所控制,产量⾼低随最⼩养分补充量的多少⽽变化,如果这个因⼦得不到满⾜,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

四、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法:⽣物⽥间试验法、⽣物模拟试验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酶学诊断法五、植物体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由遗传因素控制的对某种元素的吸收积累能⼒决定了该元素在植物中的含量。

植物营养学推荐资料

植物营养学推荐资料

1、最小养分律,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最小养分率是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提出来的。

他曾说过:如果土壤中某一种必需养分不足,或者缺乏的时候,即使其他养分都存在,这种土壤仍将成为不毛之地。

也就是说,在某种土壤中限制产量的因子是其中最为不足的一种养分。

最小养分律提醒我们,在施肥时应找出最影响作物产量的缺乏养分,以及各种必须养分之间的适当比例的关系。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解决了某种最小养分之后,另外某种养分可能上升为最小养分。

2、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

截获直接进行交换;靠截获获得的养分数量少,约占1%,远小于植物的需要。

Ca2+通过截获一般比较多些,其次是Mg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质流迁移量主要取决于水分蒸腾量和土壤养分浓度。

一般来说,在土壤中溶解性和移动性较大的离子如NO3-、SO42-、Na+、Cl-以质流迁移为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扩散扩散对钾迁移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磷和氮。

影响扩散作用因素:土壤中水分含量、离子浓度以及根的活力等条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根外营养的特点。

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可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

2、根外营养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作物需要。

3、叶部营养直接影响作物体内代谢,有促进根部营养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4、叶部施肥用量少,经济效益高。

根外追肥是经济有效地施用微肥的一种方式。

4、影响根外营养的因素。

1. 叶片结构(作物种类):(1) 叶片类型:双子叶——叶面积大,角质膜薄,易吸收(2) 叶的年龄:幼叶比老叶吸收能力强(3) 叶的正反面:叶背面比叶表面吸收效果好2. 溶液的组成及浓度:如氮肥:尿素>硝酸盐>铵盐钾肥:氯化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浓度:0.1~2%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溶液反应:酸性:有利于阴离子吸收中性~微碱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4.喷施时间:清晨、傍晚或阴天5.喷施次数和部位:移动性强的元素如N、K 、Na,其中N>K>Na能够移动的元素如P、Cl、S部分移动的元素Zn、Cu、Mn、Fe 、Mo不移动的元素B、Ca6.湿润剂:可加入“润湿剂”,0.1~0.2%洗涤剂或中性皂5、短距离运输的途径和部位。

植物营养学资料

植物营养学资料

植物营养学 (plant nutrition):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养分归还方式: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

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最小养分律: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李比希是植物营养学科杰出的奠基人!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古典时期(19世纪)——新古典发展时期(20世纪前半叶)——现代植物营养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调查座谈会、现场观察(二)试验研究1. 生物田间试验法: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 生物模拟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多用于田间条件下难以进行的探索性试验。

植物营养学302512413

植物营养学302512413

1.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
(1840年,《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
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 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 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表4 良种和地方种小麦对养分吸收的差异
单产 国 品种 (吨/ 家 公顷) 地方 2.8 德 种 国 良种 6.0 地方 2.2 印 种 度 良种 6.0 养分吸收量 (公斤/公顷) N 84 P2O5 36 单位产量养分吸 收量(千克/100 千克) P2O5 1.29 K2O 2.67
K2O N 73 3.0
二.植物营养与肥料在农业中的作用
1.提高农作物产量 2.改善农产品品质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4.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5.补偿耕地不足
1.提高农作物产量
• 粮食的“粮食”----肥料 • 尽管农业生产依赖于诸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依赖于作物品种、水利、植物保护等多种农业 技术的进步,但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作物 产量和品质的基本因素。 • 联合国资料:50% • 西欧:40-65% • 美国单产增加的原因:50-60%是肥料 • 中国52.35%(1978-1984),水稻40.8%,小麦 56.6%,棉花48.6%,油菜64.4% • 黄土高原地区平均46.63%,最高达79.86%;小 麦57.25%,玉米41.97%,水稻38.69%。(彭琳) • 使用化肥,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
营养物质
营养作用 吸收 运输 转化 利用
植物
营养物质和 能量交换
环境
4.肥料 (fertilizers)
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 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 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1、晶格固定态铵:被2:1型粘土矿物晶格所固定的矿化铵和施入的铵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时期3、最小养分律:作物的产量受土壤中含量最少的养分控制4、鳌合态微量元素肥料:将螯合剂和微量元素一起螯合所制成的微量元素肥料5、混成复合肥:几种单质肥料机械混合而成的复合肥料6、离子间的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养分的吸收5.离子间的协助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种养分的吸收7、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磷与其接触的液相磷,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所存在的磷浓度间的关系曲线.8、土壤供氮能力:指当即作物种植时土壤中已积累的氮和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所矿化释放的氮量总和.9、绿肥的激发效应:新鲜绿肥施入土壤后能促进原有有机质矿化10、玻璃微量元素肥料:将玻璃和微量元素熔融,然后研磨的粉末物11、掺混肥:几种单质肥按一定的比例掺混而成的复合肥料12、根际:距植物根表面一厘米以内的根区土壤,其生物活性较高被13、闭蓄态磷:被铁铝膜包庇起来的磷酸盐14、土壤养分容量因素:土壤养分的总量,表示土壤能够供应养分能力的大小15、作物营养临界期: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16、交换性钾: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可以与溶液中交换性的钾。

17、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存在土壤溶液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18、活性锰:指高价Mn的氧化物中易被还原成Mn2+的那一部分。

19、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不论多少,对植物的生长是同等重要的。

20、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磷与其接触的液相磷,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所存在的磷浓度间的关系曲线21、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部吸收养分进行营养的叫做根外营养22. 归还学说:为保持地力,应向土壤中归还被植物吸收的元素;23. 根际:根周受植物生长、吸收、分泌显著影响的微域土壤;24. 硝化作用:铵态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25. 质外体:细胞膜以外的植物组织的连续体;26. 作物营养临界期:植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失调最为敏感的时期。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素类黄酮素Flavonoids花青素:具抗氧化,抗发炎,预防糖尿病。

存在于蓝莓、黑莓、樱桃、草莓、葡萄、紫甘蓝、茄子、红色石榴中。

芹菜素:抗肿瘤,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发炎,抗氧化。

芹菜、莴苣、九层塔、白菜。

儿茶素:超级抗氧化高手,抑菌抗病毒,降低血糖,降低血脂及胆固醇。

苹果、柿子、黑巧克力。

柠檬黄素:抗氧化,降低血胆固醇,对抗病毒,保护脑血管及心脏,减缓乳癌细胞生长。

橘子、柳橙、柠檬、葡萄柚等柑橘类的果皮、果肉、果汁中。

山奈酚:细胞的保养品、预防粥状动脉硬化,降低卵巢癌的发生率。

苹果、葡萄、洋葱、甘薯叶、花椰菜、韭葱及柑橘类水果等。

红酒、红茶、绿茶及银杏。

木樨草素:对抗癌症细胞,降低过敏反应,减缓气喘发作。

芹菜、西洋芹菜、抱子甘蓝、卷心菜、白色花椰菜、莴苣、菠菜、九层塔、辣椒、甜菜。

杨梅素:赶走坏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生,抗氧化,降血糖。

莓类、葡萄、芹菜、菠菜、小白菜、莴苣、大蒜、甘薯叶、番石榴。

柚素:阻止致癌物作怪,对抗过多的雌激素,捕捉自由基高手,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避免与药物同用,因为柚素会抑制肝脏酵素,使药物无法正常代谢,以致药物于血中浓度增加而产生副作用。

橘子、柳橙、柠檬、葡萄柚等柑橘类的果皮、果肉、果汁中。

此外还有前花青素,白藜芦醇,芸香素。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β-胡萝卜素:VitA的良好来源,加速DNA的修复速度,保护表皮、粘膜的完整,药丸补充剂无法取代蔬菜。

胡萝卜、南瓜、番薯、番茄、花椰菜、菠菜、莴苣、芒果、哈密瓜。

β-隐黄素:预防夜盲症、干眼症,抗氧化剂,舒缓关节炎症状,预防骨质流失。

木瓜、芒果、柳橙、橘子、玉米、甜椒等。

辣椒红素:抗氧化剂,抑制肿瘤生长,减少粥状动脉硬化。

叶黄素:人体无法合成,抗氧化,视力守护者,保护心血管,预防癌症。

绿色蔬菜中,包括花椰菜、芦笋、菠菜、莴苣、芥蓝等。

茄红素:抗氧化,防癌,保护心血管,保护前列腺的健康,抗紫外线,美白皮肤,煮熟的番茄更易吸收。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1.额和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

2、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

3、新陈代谢:营养元素转变(合成与分解)为细胞物质或能源物质的过程.。

4、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5、施肥与功能: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6、李比希的三大学说: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

.7、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8、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9、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

10、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生物田间实验法、生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酶学诊断法。

11、生物模拟法是借助盆钵、培养箱(盆)等特殊的装置种植植物进行植物营养的研究。

12、盆栽试验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土培法、砂培法、营养液培养法(水培法)。

12.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3个标准:必需性、不可替代性、直接性。

13.必需元素:大量元素:CH O N P K中量元素S Ga Mg微量元素Fe Mn Zn Cu B MoCl十六种+Ni(镍)=十七种。

15、氧的营养功能:①在呼吸链的末端氧气是电子和质子的受体②根系进行有氧呼吸时,植物吸收养分量明显增加③氧对豆科作物固氮有影响。

16、植物体内氧自由基有两大清除系统:酶系统、抗氧化剂系统。

17、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CA T)、过氧化物酶(POD或POX)。

抗氧化剂系统:维生素E、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细胞色素f。

18、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

19、氮素过多过少的危害:外在(过多:肥大、深绿色);(过少:瘦小、浅绿、发黄)。

植物营养学整理重点

植物营养学整理重点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元素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因素:1. 遗传因素 2. 环境条件(生长环境)第二节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及种类(一)标准(定义)1.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2.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

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3.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二)种类和含量目前已确认的有17种铜铁锰硼锌钼镍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大量元素:C、H、O --天然营养元素非矿质元素来自空气和水N、P、K --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Ca、Mg、S --中量元素微量元素:Fe、Mn、Zn、Cu、 B、Mo、Cl、(Ni)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各种功能一般通过植物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

而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收某一元素时,会出现特定的外部症状,这些症状统称为“植物营养失调症”,包括“营养元素缺乏症”和“元素毒害症”四、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1. 同等重要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2. 不可代替律--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第三节植物的有益元素一、有益元素的概念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

(表)本章复习题: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和。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性、性和性。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种,其中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和。

5. 植物的有益元素中,硅(Si) 对于水稻、钠(Na) 对于甜菜、钴(Co) 对于豆科作物、铝(Al) 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第三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吸收的养分形式:离子或无机分子--为主有机形态的物质--少部分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矿质养分--根为主,叶也可根部吸收气态养分--叶为主,根也可叶部吸收第一节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一)根的类型从整体上分:1)直根系2)须根系从个体上分:1)定根2)不定根(三)根的构型:指同一根系中不同类型的根(直根系)或不定根(须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造型和分布。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知识(一)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1.必需营养元素: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不同,所引起的作用也不同,有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是是不可缺少的,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三个依据:(1)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必须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营养元素代替;(3)必需营养元素直接参入植物代谢作用.2.目前已发现16种必需营养元素:(1)大量营养元素: C、H、O、N、P、K;(2)中量营养元素Ca、Mg、S;(3)微量营养元素: Fe Mn Cu Zn B Mo Cl(一般占植物干重的0.1%以下)。

3.有益元素:在16种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类营养元素,它们对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作用,或为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人们称之为“有益元素”,其中主要包括: Si Na Co Se Ni Al等.4.为什么大量施肥并不能获得高产?(1)各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大量、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有最缺乏的营养元素决定的,要想节约肥料的投入成本又能获得高产,必须做的平衡施肥。

(2)常见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状况表植物营养学知识(二)植物如何吸收养分1.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植物所获得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根系的吸收获得的,根部营养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前提与保证。

(1)根部吸收养分的过程1)通过交换吸附将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所谓交换吸附是指根部细胞表面的正负离子(主要是细胞呼吸形成的CO2和H2O生成H2CO3再解离出的H+和HCO3-)与土壤中的正负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将土壤中的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的过程。

2)离子进入根部内部:①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根部内部,质外体是指植物体内由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等所构成的允许矿物质、水分和气体自由扩散的非细胞质开放性连续体系。

离子经质外体运送至内皮层时,由于有凯氏带的存在,离子(和水分)最终必须经共质体途径才能到达根部内部或导管。

(完整版)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完整版)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第1章、植物营养原理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a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和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cPH,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利于吸收阳离子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和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

(1.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

如豆科植物-钴,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一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他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a构成植物的结构、贮藏和生活物质;b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c其他特殊作用,参与物质的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9、有害元素:Al、Mn、Fe,重金属。

Al的毒害:抑制根系的生长;抑制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抑制生物固氮10、有益元素:Na、Si、Se、Co等。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第⼀、⼆章⼀. 名词解释1、必需营养元素:⽣物完成其⽣命周期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所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2、有益元素:⾮必需营养元素中对某些植物⽣长发育具有刺激作⽤,或某些植物种类在特定条件下所必需。

所以称之为有益元素3、肥料三要素 :植物对氮磷钾需求量⼤,⽽⼟壤中供给较少,需以肥料的⽅式补给⼟壤,因此把氮磷钾称为肥料三要素4、根部营养 :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壤中吸收⽔分、养分的营养⽅式称为植物的根部营养。

5、根外营养(叶⾯营养):植物通过叶部或⾮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的现象。

6、主动吸收: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原⽣质膜内的过程。

7、离⼦对抗作⽤ : 是指在溶液中某⼀离⼦存在能抑制另⼀离⼦吸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离⼦的选择性吸收上。

8、离⼦相助作⽤:是指在溶液中某⼀离⼦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些离⼦的吸收,主要表现在阳离⼦与阴离⼦之间,以及阳离⼦与阴离⼦之间。

9、维茨效应:指溶液中⼆价或三价离⼦,尤其是Ca对钾吸收产⽣促进作⽤的效应。

10、作物营养临界期 :是指植物⽣长发育的某⼀个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给不⾜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做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11、作物营养最⼤效率期:在植物的⽣长阶段中作物⽣长迅速,吸收养分能⼒特别强,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效能的时期。

12、离⼦通道 :⽣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贯穿双层磷脂层,在⼀定条件下开启,孔道的⼤⼩和蛋⽩表⾯电荷状况决定着它的专⼀性,是被动运输离⼦的通道蛋⽩。

13、载体 :是⽣物膜上主动或被动携带离⼦穿过膜的蛋⽩质,与离⼦有专⼀的结合部位,能有选择性的携带某种离⼦通过膜。

14、质⼦泵 :是在原⽣质膜上通过ATP⽔解提供能量,使离⼦逆化学势梯度主动运输离⼦的⼀类蛋⽩质。

⼆.填空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植物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1.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

2.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

3.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4.必需营养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5.氧自由基(活性氧):由氧转化而来的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的含氧物质,由于它们都含氧,且具有比氧还要活泼的化学特性,所以统称为活性氧。

固氮酶:是豆科作物固氮所必需的,它由两个对氧敏感的非血红蛋白所组成。

一个是含铁和钼的蛋白,也称钼铁蛋白;另一个是铁氧蛋白。

6.有益元素:在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些营养元素,它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人们称之为“有益元素" (目前主要包括硅、钠、钴、硒、镍、铝等6种。

)7.生物有效养分: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8.化学有效养分: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9.截获: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0.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11.养分的扩散作用:当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作用所获得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求时,随着根系不断地吸收,根际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的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的梯度差,从而引起土体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这种养分的迁移方式叫养分的扩散作用。

12.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13.根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根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植物营养学讲义

植物营养学讲义

目录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元素∙∙∙∙∙∙∙∙∙∙∙∙∙∙∙∙∙∙∙∙∙∙∙∙∙∙∙∙∙∙∙∙∙∙∙∙∙∙∙∙∙∙∙∙∙∙∙∙∙∙∙∙∙∙∙∙∙∙∙∙∙∙∙∙∙∙∙∙∙∙∙∙∙∙∙∙∙∙∙∙∙∙∙∙∙∙∙∙∙∙∙∙∙∙∙∙∙∙∙∙6 第三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9 第四章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25 第五章植物的碳、氢、氧营养∙∙∙∙∙∙∙∙∙∙∙∙∙∙∙∙∙∙∙∙∙∙∙∙∙∙∙∙∙∙∙∙∙∙∙∙∙∙∙∙∙∙∙∙∙∙∙∙∙∙∙∙∙∙∙∙∙∙∙∙∙∙∙∙∙∙∙∙∙∙∙∙∙∙∙∙∙∙∙∙∙∙∙∙∙∙33 第六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35 第七章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53 第八章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68 第九章植物的钙、镁、硫、硅营养与钙、镁、硫、硅肥∙∙∙∙∙∙∙∙∙∙∙∙∙∙∙∙∙∙∙∙∙∙∙∙∙∙∙∙∙∙∙∙∙∙∙∙∙∙∙∙∙∙79 第十章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82 第十一章复混肥料∙∙∙∙∙∙∙∙∙∙∙∙∙∙∙∙∙∙∙∙∙∙∙∙∙∙∙∙∙∙∙∙∙∙∙∙∙∙∙∙∙∙∙∙∙∙∙∙∙∙∙∙∙∙∙∙∙∙∙∙∙∙∙∙∙∙∙∙∙∙∙∙∙∙∙∙∙∙∙∙∙∙∙∙∙∙∙∙∙∙∙∙∙∙∙∙∙∙∙∙∙∙∙∙∙∙∙∙∙∙88 第十二章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96 第十三章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改良 (讲座一,略)∙∙∙∙∙∙∙∙∙∙∙∙∙∙∙∙∙∙∙∙∙∙∙∙∙∙∙∙∙∙∙∙∙∙∙∙∙∙∙∙∙∙∙∙∙∙∙∙∙∙∙∙∙∙∙∙102 第十四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 (讲座二,略)∙∙∙∙∙∙∙∙∙∙∙∙∙∙∙∙∙∙∙∙∙∙∙∙∙∙∙∙∙∙∙∙∙∙∙∙∙∙∙∙∙∙∙∙∙∙∙∙∙∙∙∙∙∙∙∙102《植物营养学》课程总结∙∙∙∙∙∙∙∙∙∙∙∙∙∙∙∙∙∙∙∙∙∙∙∙∙∙∙∙∙∙∙∙∙∙∙∙∙∙∙∙∙∙∙∙∙∙∙∙∙∙∙∙∙∙∙∙∙∙∙∙∙∙∙∙∙∙∙∙∙∙∙∙∙∙∙∙∙∙∙∙∙∙∙∙∙∙∙∙∙∙∙∙∙∙∙103参考资料参考书:1.植物营养学(上、下册)(陆景陵、胡蔼堂主编,2003)2.植物营养与肥料(浙江农业大学主编,2001)3.农业化学(总论)(北京农业大学主编,1994)4.高级植物营养学(廖红、严小龙编著,2003)5.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 (Third Edition) (K. Mengel, E. A. Kirkby. 1982)6.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 (Second Edition) (H. Marschner. 1995)7.Mineral Nutrition of Plants: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 (Second Edition)(E. Epstein, A. J. Bloom. 2005)参考期刊:1.植物营养与肥料2.土壤与肥料3.磷肥与复肥4.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5.Plant and Soil6.Fertilizer Research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掌握李比希的三个学说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研究方法了解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一、植物营养学(plant nutrition)1. 含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这些元素是植物所需的化学物质。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于养分需求以及其对土壤中养分吸收利用的科学,它对于植物生长的理解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植物对于养分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是指植物对于植物体积较大,相对含量较高的元素需求,主要包括碳(C)、氧(O)、氢(H)、氮(N)、磷(P)和钾(K),这些元素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组分。

微量元素是指植物对于植物体积较小,相对含量较低的元素需求,主要包括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镍(Ni)等。

植物对于这些元素的需求有不同的限量范围,不同植物对于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植物对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是通过根系进行的。

根系通过根毛的存在增大吸收表面积,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到植物体内。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与土壤环境息息相关,正常的根系发育是保证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基础。

植物对于不同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植物吸收氮元素主要以硝酸盐和铵盐形式,其中硝酸盐形式的氮元素吸收速度更快,适应性也更强。

植物吸收磷元素主要以磷酸盐形式,而磷酸盐在土壤中容易与其他元素形成难溶固态磷酸盐,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因此,了解植物对于不同养分的吸收特点,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中的施肥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土壤肥力与植物养分需求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最基础的自然环境,其中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形态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满足植物的养分需求,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进行施肥。

合理施肥是指根据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进行肥料的选择和施用。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植物需求,可以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施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土壤性质和作物需求的匹配。

植物营养学简要知识点

植物营养学简要知识点

植物营养学说: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营养临界期: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损失。

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发育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

最小养分律:指植物的产量由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

报酬递减律:在其他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矿质营养学说:指植物只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养分。

根外营养:也称叶片营养,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长距离运输:物质通过植物的维管系统在根部与地上部之间进行运移的过程。

扩散:分子或离子顺化学势或电子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

磷的固定作用:土壤中可给态磷转变为非可给态磷的过程。

复合肥料:同时具有氮、磷、钾三种养分或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生理酸性肥:施入土壤经作物的吸收作用后呈现酸性反应的肥料。

拮抗作用:一种物质的作用被同时存在的另一种物质所抵消的现象。

协作作用:某一离子能促进另一种离子吸收的现象。

根际:由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独特圈带。

基肥: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用的肥料。

必需元素:植物生长具有必须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

沤肥:天然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或发酵而成的一类肥料。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之外,其中的磷酸钙还会与硫酸亚铁、铝等杂质其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的铁铝磷酸盐,导致P的有效性降低。

简述养分从土壤到达植物叶片的步骤?土壤——根系——木质部——叶片为什么要提倡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配合使用?1促进作物增产,化肥增效,配饰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平衡养分供给。

2有利于相互提高利用率3整合物形态存在,避免了土壤的固定作用。

简述铵态氮肥的合理使用方法?1根据气候,土壤,肥料特点,作物种类合理分配施用2深施3与有机肥、磷钾肥配合使用简述叶面营养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转化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小养分律,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最小养分率是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提出来的。

他曾说过:如果土壤中某一种必需养分不足,或者缺乏的时候,即使其他养分都存在,这种土壤仍将成为不毛之地。

也就是说,在某种土壤中限制产量的因子是其中最为不足的一种养分。

最小养分律提醒我们,在施肥时应找出最影响作物产量的缺乏养分,以及各种必须养分之间的适当比例的关系。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解决了某种最小养分之后,另外某种养分可能上升为最小养分。

2、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

截获直接进行交换;靠截获获得的养分数量少,约占1%,远小于植物的需要。

Ca2+通过截获一般比较多些,其次是Mg2+质流迁移量主要取决于水分蒸腾量和土壤养分浓度。

一般来说,在土壤中溶解性和移动性较大的离子如NO3-、SO42-、Na+、Cl-以质流迁移为主。

扩散扩散对钾迁移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磷和氮。

影响扩散作用因素:土壤中水分含量、离子浓度以及根的活力等条件3、根外营养的特点。

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可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

2、根外营养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作物需要。

3、叶部营养直接影响作物体内代谢,有促进根部营养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4、叶部施肥用量少,经济效益高。

根外追肥是经济有效地施用微肥的一种方式。

4、影响根外营养的因素。

1. 叶片结构(作物种类):(1) 叶片类型:双子叶——叶面积大,角质膜薄,易吸收(2) 叶的年龄:幼叶比老叶吸收能力强(3) 叶的正反面:叶背面比叶表面吸收效果好2. 溶液的组成及浓度:如氮肥:尿素>硝酸盐>铵盐钾肥:氯化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浓度:0.1~2%3.溶液反应:酸性:有利于阴离子吸收中性~微碱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4.喷施时间:清晨、傍晚或阴天5.喷施次数和部位:移动性强的元素如N、K 、Na,其中N>K>Na能够移动的元素如P、Cl、S部分移动的元素Zn、Cu、Mn、Fe 、Mo不移动的元素B、Ca6.湿润剂:可加入―润湿剂‖,0.1~0.2%洗涤剂或中性皂5、短距离运输的途径和部位。

养分的横向运输有两条途径:即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根毛区,根尖区6、比较木质部运输和韧皮部运输。

1、动力和方向动力:木质部中养分移动的驱动力是根压(root pressure)和蒸腾作用(traspiration )。

一般在蒸腾作用强的条件下,蒸腾起主导作用,在蒸腾作用微弱或停止的条件下,根压则上升为主导作用。

方向:由于根压和蒸腾作用只能使木质部汁液向上运动,木质部中养分的移动是单向的,自根部向地上部运输。

目的地:叶片、果实和种子运输机理木质部中养分的移动是在死细胞组成的导管中进行,移动的方式以质流为主。

但木质部汁液在运输的过程中,还与导管壁以及导管周围薄壁细胞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

1、特点:养分在活细胞内双向运输,但一般以下行为主。

7、在必需营养元素中,N P K Ca Mg S Fe Mn Zn Cu B Mo营养元素的再利用程度与缺素部位的的关系。

营养元素的移动性与再利用程度的关系营养元素移动性再利用程度缺素症出现部位N P K Mg 大高老叶S Fe Mn 小低新叶Zn Cu MoCa B 难移动很低新叶顶端分生组织10、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1、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A given plant must be unable to complete its life cycle in the absence of the mineral element .2、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其他化学元素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The deficiency is specific for the element in question . The function of the element must not be replaceable by another mineral element3、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在植物营养上具有直接作用的效果,并非由于它改善了植物生活条件所产生的间接效果。

The element must be directly involved in plant metabolism – for example ,as a component of an essential plant constituent such as an enzyme – or it must be required for a distinct metabolic step such as an enzyme reaction .11、按含量多少,植物必需营养元素被划分为几组?大量元素: C、H、O、N、P、K、Ca、Mg、SCa、Mg、S : (中量元素)N、P、K : ( 肥料三要素微量元素: Fe、Mn、Cu、Zn、B、Mo、Cl 、Ni13、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方法:营养液培养法砂培法1、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1、易溶于水,肥效快;2、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流失;3、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易发生硝化作用;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5、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6、挥发性N肥在任何土壤上均应深施;稳定性N肥在碱性、石灰性土壤上应深施;水田中铵态N肥应深施Common Properties:Easily soluble and taken by plants;Not easily elusion;Nitrification;Loss of N in the form of NH3 producedwhen meeting alkaline substrate;Resulting in NH3 toxicity with a highammonium concentration.Deep application.2、硝态氮肥的共同特点易溶于水,速效性养分,易被作物吸收(主动吸收)。

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

吸湿性大,具助燃性(易燃易爆)。

易发生反硝化作用Common Properties:Very soluble and taken up easily by plants ;Leaching easily(NO3- can not be fixed) ;Strong hygroscopic;Highly combustible and can be explosive;Denitrification (反硝化作用):3、现有尿素和硝酸铵,碳酸氢铵,硫胺,水田施用氮肥时选择哪种肥料,为什么?尿素硫酸铵表施容易产生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所以稻田施用硫酸铵,应采用深施和追肥结合耘田的办法,以减少肥分损失。

另外,在淹水强还原条件下,水田中残留的SO42-易被还原形成硫化氢(H2S),使水稻根变黑(在根表形成FeS),影响根系呼吸,抑制养分吸碳酸氢铵强烈的吸湿性,易于潮解结块。

20℃以下,干燥的碳酸氢铵比较稳定;当温度升到30℃时,化学性质不稳定,即大量分解成氨、CO2和H2O 基肥:深施覆土6-10cm。

追肥:穴施、条施,距作物根6-10cm,深6-10cm。

不能做种肥。

硝酸铵NO3--N很少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易流失,因此水田不宜用,不宜作基肥或种肥(吸湿性强),可作追肥。

12-15kg/亩。

尿素是酰胺态氮肥吸湿性不大,易溶于水4、尿素为什么适宜作根外追肥而不适宜作种肥?种肥缺点:一般不宜作种肥,因尿素浓度高能使蛋白质变性;尿素分解过程中产生高浓度的NH3,易引起烧种烧苗;也有的因缩二脲过量而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根系生长,造成伤害。

如果作为种肥只要种子与尿素相距2-3cm,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尿素分解中NH3对种子或幼苗的伤害。

根外追肥优点:A:尿素是中性肥料,而且是有机化合物,电离度小,为1.5×10-4,不易烧伤茎叶,甚至在高浓度(1%溶液)时,也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B:尿素分子体积小,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C:尿素本身有吸湿性,容易被叶片吸收。

D:尿素往叶内透入时,很少引起叶片质壁分离,若稍有分离也容易恢复。

5、为什么施入土壤中的氮肥利用率低?①硝态氮肥在土壤不被土壤吸附保存,容易被雨水或灌溉水淋失;或在土壤中进行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气态氮挥发掉;②铵态氮肥可以被土壤吸附,但它们施到石灰性或碱性土中,易分解出氨而挥发,象碳铵这样不稳定的肥料,极易挥发损失,另外,铵态氮在土壤中由于细菌的作用而硝化变成硝态氮。

这是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③尿素态氮主要是它变成铵态氮后重复铵态氮肥的老路;其次是施后遇雨或灌溉淋失,所以氮肥的施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施肥方法。

1、异成分溶解的概念及溶解后成分变化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异成分溶解:土壤水分从四周向施肥点汇集,使肥料中的水溶性磷酸一钙溶解并进而水解,形成由磷酸一钙、磷酸和磷酸二钙组成的饱和溶液。

Result:出现局部的土壤溶液中P的浓度梯度,形成以梯肥点为中心,磷酸离子向周围扩展的扩散区,PH急降至1.5左右,从而使土壤中的Fe,Al或Ca,Mg等固相迅速溶解,并与磷酸化学反应发生P的固定作用。

Decrease pH (1.5) at fertilization spot;High concentration of H3PO4 (10~20 mg/kg) will defuse around;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Al3+, Ca2+, Fe2+ and so on.3、过磷酸钙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的磷酸一钙Ca(H2PO4)2·H2O(30%~50%)和难溶于水的硫酸钙(40%~50%左右)。

有效磷(P2O5):14% ~20%;游离酸:硫酸与磷酸3.5~5.0%;杂质: 硫酸铁和硫酸铝等。

2 ~4%1、硫酸钾和氯化钾在性质和施用上有什么差异,对于烟草、马铃薯等施用钾肥时,选择哪种肥料?氯化钾呈白色或淡黄色或紫红色结晶;易溶于水的速效性钾肥,呈化学中性;有吸湿性,久存会结块;一种生理酸性肥料。

可作基肥、追肥施用,不宜作种肥。

作基肥时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上应与磷矿粉、有机肥、石灰等配合施用,一方面防止酸化,另一方面促进磷矿粉中磷的有效化。

KCl含有C1-,对于忌氯作物以及盐碱地不宜施用。

对马铃薯、甘薯、甜菜、柑桔、烟草、茶树等的产量和品质有不良影响,不宜多用。

氯化钾特别适于棉花、麻类等纤维作物。

由于氯可以减少茎内同化产物向外转移,有助于纤维的形成,并提高其质量。

硫酸钾白色结晶,溶于水,是生理酸性肥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