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钢铁产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中国钢铁产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6 2产业经济
中国市场 第2 7 期 总 第7 4 2 期
现 出规模 效率 ,我国钢铁产业 不存在显著的规模 经 济特 征 ,他们的研究主要依据 2 0 0 6年 一年的数据 , 对 钢铁 行 业 的动态 效率 的变化 没有 进 行分 析 ; 伊 淑 彪 ,丁启 军 ( 2 0 0 9)利 用 D E A方法 中的 C C R和 B C C模 型以在沪深两市 3 0家上 市公司 2 0 0 7年底 数 据分 析了这些钢铁企业 的规模 效率 ,他们只是分析 了这 些企业的静态规模效 率 ,没有分析企业 动态 效 率的 变 化 ;刘秉 镰 ,林 坦 等 ( 2 0 1 0)采 用 D E A和
我国 3 8家 重点大 中型企 业 的数据进 行 了分析 ,实
实证分析,探析影响我 国钢铁产 业效率提高的因素,
进而为我 国钢铁产业效 率的提高提 供一些 建议。
质 上 是从 动 态能 力 的角度 分 析 了这 些企 业 的竞 争 力; 焦 国华 ,江飞涛 等 ( 2 0 0 7)以中 国 5 7家重 点 大中型 钢铁企 业 2 0 0 6年 的数据 为基础 ,利用 D E A
策略法 ( MO S ) 和指数法 ( I N) 等 ,在这些方法 中
D E A方法在实践 中应用比较广泛 。
左 右。与此 同时,也应该 注意 到尽管我 国是钢铁 工 业大 国,但 还不是一 个真 正的钢铁 工业 强国。本文
主要从产业 效率的角度对 我国钢铁产业 的发展进行
目前 ,国内关于钢铁产业动态效率研究 的文献 并不 多 。徐二 明 、高怀 ( 2 0 0 4)利 用 D E A方法 对
方法分析 了这些企 业的相对效率 和规模效率 ,得 出
二 、文 献 回顾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推荐选题(1)国际奢侈品(某类产品)在中国营销策略研究(2)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析(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4)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分析(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与防范分析(6)我国钢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7)国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8)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9)新丝绸之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研究(10)中美(中欧、中日)某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1)跨国奶粉(某产品)企业在华经营策略研究(12)对XX省(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3)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分析(14)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现状研究(15)从“富士康”问题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16)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对策分析(1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研究(18)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研究(19)中国奢侈品贸易的现状及趋势研究(20)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2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分析3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4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对外贸易5 利用手机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探讨6 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国际贸易方式探讨7 网络时代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影响分析8 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运作中的风险分析9 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途径分析10 电子商务方式下外贸企业信息安全研究1、关于我国电子商务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2、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4、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6、对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的研究7、安徽省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9、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10、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11、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 企业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研究2. 自主品牌竞争力与贸易扩张3. 区域创新能力与外贸竞争优势4. 对外贸易中的品牌战略研究5. 企业创新与自主品牌价值研究6. 区域创新绩效与自主品牌竞争力7.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8. 我国钢铁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9. 我国钢铁企业协同创新研究10. 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意愿研究11. 自主创新、消费者体验与品牌感知价值12. 安徽省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13. 安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价值提升策略研究14.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15. 自主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16. 基于关系质量的自主品牌管理研究17. 品牌非理性偏好的诱发机制探析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驱动因素研究19. 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培育机制研究20.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1.国际铁矿石贸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2.中国钢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3.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以宝钢为例4.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5.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6.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贸易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研究8.中国医药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9.中欧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10.中俄之间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1.中亚六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潜力研究12.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业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3.中国贸易条件变动与影响因素研究14.金砖国家间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研究15.衍生金融工具在大宗商品进口中的应用研究16.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7.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研究18.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19.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和竞争力研究20.安徽省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浅谈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2.浅谈贸易开放与地区间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3.浅谈贸易开放对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影响4.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再考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5.浅议碳关税发展的前景与困难6.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来自本国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经验研究7.浅析中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8.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9.浅谈皖江城市带外贸发展的前景与问题10.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1.浅析中国铁矿石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12.安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3.中国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4.浅析中国的贸易开放——基于地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15.浅谈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的影响16.安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研究17.浅析安徽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18.浅谈中国外贸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9.浅谈中国钢铁行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省际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江苏、安徽为例1、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外贸易研究2、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3、我国对外贸易治理体系研究4、基于国内价值链的对外贸易发展研究5、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6、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7、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8、比较优势陷阱研究综述9、我国出口产业转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0、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11、再工业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12、服务贸易协议(TISA)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13、安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14、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模式动态演变研究15、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研究16、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现状、问题及对策17、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研究18、国际工程交易的风险研究19、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识别及对策20、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动态能力研究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出口骗税问题的剖析及其防范3.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4.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5.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6.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7.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8.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9.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10.银行保函与备用信用证的比较研究11.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12.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13.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研究14.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5.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研究17.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18.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9.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20.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1. 利用国内外市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2. 转基因技术专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3.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影响研究4. 论当前我国当前农业保护的政策变量选择5. 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6. 城镇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7. 如何利用农产品国营贸易制度提供农业保护8. 论药品专利与公共利益冲突及化解之道9. 企业对外投资中政府支持与保护研究10.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内在联系研究11. 贸易保护泛化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研究12.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13. 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1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15. 贸易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研究17.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与运作研究18.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19.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20. 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劣势研究1、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2、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研究3、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变动的比较研究4、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5、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6、我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双反”调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7、碳减排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8、中英经贸关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9、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0、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11、浅析融资租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12、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4、中国稀土出口定价权问题研究15、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研究16、浅析奢侈品消费热涨与外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7、知识产权壁垒问题研究综述18、中国企业应对美国337条款的知识产权新战略19、中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下的出口骗税问题分析20、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1. 上海自贸区对ⅹ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2. 浅析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3.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4. 论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5. 浅析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及其影响6. 浅析国际贸易创新与中国外经贸的发展7. 试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8.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9. SA8000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0. 论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自我防范措施11. 浙江省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12. 试论CEPA框架下中国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13.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加快发展国际保理的探讨14. 对我国国际储备适度性问题的分析15. 知识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分析1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8.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实践及发展19.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20.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的启示1. 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3. 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4. 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5. 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6. 以必胜客为例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必要性,对策及成就7. 探讨安徽经济园区的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8.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对策9. 欧盟经济制裁俄罗斯对中俄贸易关系的影响10.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特征与趋势研究1.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选择2.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3.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4.美欧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5.中欧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6.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7.我国乳制品企业品牌国际化研究8.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9.知识产权保护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10.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策略研究1.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2.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3.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5.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6.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7.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9. 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优化对策研究10.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钢铁、汽车、房地产行业运行效率研究(2000-2004)——基于33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DEA实证分析

中国钢铁、汽车、房地产行业运行效率研究(2000-2004)——基于33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DEA实证分析
樊 宏
( 邑大学管理学院) 五
【 要】 本 文运 用 3 摘 3家上 市公 司面板 数 据 和 DE 方 法 的 改进 模 型 ,从 投 入 产 A
出结合 角度对 我 国 2 0  ̄20 年 间钢铁 、汽 车 、房 地 产 三 大行 业 的运 行 效 率进 行 00 0 4
实证 研 究 ,建 立 了运行 效 率评 价模 型 ( )及 相 应 投 影 模 型 和 评 价 指 标 体 系;计 G。
e prc la ay i n o ea in efce c ft r eid sr ( te , a t mo i , r— m iia n lsso p r to fiin yo h e n u ty se l u o bl e e a sa e i iafo 2 0 o2 0 sn r v dDEA o e a e n 3 itd le tt ) nCh n r m 0 0t 0 4u i gi mp o e m d l s do 3l e b s
增 长 。勿庸 置疑 ,我 国开 始进 入 以适应 居 民消 费结构 升级 、以市 场为 导 向、技术 含 量和 附加
值 不 断提 高 、集 约 化和可 持续 性较 强 的新 的重 化 工业 发 展 阶段 ( 刘世 锦 、冯 飞 ,20 ) 0 4 。随 着各 行业 投入 产 出关联 效应 的增 强 ,相应 形成 了钢 铁 、汽车 和房 地产 三大 关联 行业 。三大行
eai fce c n e e fe c i e o a i v r er poet n d t , rt n ef in y id x s o ah l td cmp ne e ey y a , rjci aa o i s s o
wo k d o ti d sr p r to fiin yi d x, a d S n Th n wea ay e u n r e u n u ty o ea in efce c e n n O o . e n lz d q a — t ai ey t ec a g e d n y o p r t n efce c n t r ei d sre r m 0 0 i t l h h n et n e c fo e ai fiin y i h e n u tisfo c m p rs n rs a c m o g t e . e u t t ep p r o 2 0 n r c e e h o a io e e r h a n h m Asar s l, h a e d e o ts v n i o t n o cu in c o dn t h a t. rw u e e mp ra tc n l so sa c r ig wih t e fcs Ke r s Daa y wo d : t En eo m e t v lp n An l ss Op r t n ay i ; e a i Efiin y; E f in y o f ec c fi e c c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钢铁行业实证研究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钢铁行业实证研究
应 ” 回弹效应 ” ( eo n f c)是 能源经济 学 。“ R budE et
中的 一个 著名 命题 ,能源 回弹效应是 H n an er Su — y
dr 在 K az m和 Boks的 研究 基 础 上 于 19 e s hz  ̄ c r e o 92
产要素 而言变得更便 宜 ;()使得 经济快 速增 长 , 2
他投入要 素 ( 资本 、劳 动力 )可 能会 被 能 源代 如
替 【 。当能源 价 格 下降 ,产 品价格 也 会 下降 ,从 2 】 而可 能 引发 对 产 品和 能 源 的更 多 的需 求 。最 后 ,
收稿 日期 :21-0- 2 0 1- 2 0 - - 基 金项 目 :上 海 财经 大 学 第 四批 研 究 生科 研 创新 基 金 ( 目编号 :C J一20 项 XJ 09—32 。 o } 作者简介 :陈凯,东北大学经济系教授 ,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和环境政策。史红亮 ,上 海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迪 肯大 学 联 合培 养 博 士研 究 生 ,迪 肯 大 学访 问学 者 ,研 究方 向 :能 源经 济 和 环境 。闫波 ,燕 山 大学 助 理 研 究员 ,硕 士 。 研 究 方 向:区域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
从而加速 了能源 的使 用 。能源 政策 是 否会 满 足 既
年提 出的 ,H nySudr 通 过进一 步 的研究 得 出 er an es
结论 :对 于企业 而言 ,能源 效率 提 高意 味着 减少
能源投 入仍 可 以获 得 等量 产 出 ,同 时也 意味 着其
定的E l 标最终取决于 回弹效应 ( r ks 90 。 B oe,l ) o 9
的 实证检验。本研 究以中国钢铁行业宏观经济能源消 费数据为样本 ,对这一命题在 中国钢铁行业进行 了检

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常寅仲李学良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关键词]本文在总结前人对规模和绩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定了三个规模指标和四个绩效指标作为钢铁企业规模和绩效的衡量标准,从钢铁行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特点出发,提出了规模和绩效之间相关关系的四个假设,并收集整理了生产线材、螺纹钢的25家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年度报告数据,利用s p ss 13.0软件,对规模指标和绩效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我国生产线材、螺纹钢的上市钢铁企业规模和绩效之间并没有太大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其资产质量反而进一步下降;规模也没有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规模给企业的最大好处仅仅是提高了企业占有现金能力。

钢铁企业规模绩效实证研究一、引言二、钢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一般构成三、钢铁企业绩效关键指标选取在中国国民经济中,钢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中国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然而伴随钢铁产能的扩张,产业集中度却在不断下降,CR4和CR8分别由2000年的33和45下降到2006年的19和30。

与主要钢铁生产国日本和美国相比,中国钢铁业的集中度要低很多,差距明显。

集中度低的后果之一便是钢铁企业可能不能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

但是,得益于国内投资需求和钢材国际贸易需求的持续旺盛,国内钢铁企业的平均利润率维持在3%的水平,高于国际钢铁巨头1%的平均利润。

但是,在国际冲击和国内盲目发展的夹击下,中国的钢铁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外部条件看,2007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美国、欧盟、日本等大型经济体相继出现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保护主义抬头,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钢铁企业和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出口国的铁矿石出口谈判又陷入不利境地,进口价格的上升直接压缩了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从国内发展看,很多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不顾地方实际和产业现状,都把钢铁产业作为本地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对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对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研究

相比,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资 源、能源、环境的制约仍然明显。据统计 ,目前
我 国钢 铁工 业 总 能耗 占全 国 总能 耗 的 1.%,钢 63
Sm eo 在 《 a uln s 经济学》 中进一步指出,大规模 生
产的经济性是导致企业 内部组织生产 的最强有力
动 因。在行业 规 模 经 济水 平 研 究 方 面 ,管 制经 济
量 学者纷 纷从 这一角 度研究 中国钢铁 行业 的发 展 。 李拥 军 、杜立辉 等 (06[ 提 出 中国 钢铁 工业 自 20 )1 】 20 以来 出现 的产 业 逆 集 中化 现 象 主要 受 到 中 00年 国市 场化 进程 、钢铁 产 业 发展 周 期 、钢 铁 产 品 消
铁工业 总产值 占全 国 G P的 32 D .%,钢铁工业 的
学派创始人 G o e . ie 提 出生产技术法 ( er Sg r g J tl 又
总耗能率远高于其对 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加快钢 铁企业重组 ,提高产业集 中度,关停和淘汰落后
产能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节 能降耗具有重
下 ,钢铁 企 业规 模 应 与 流 程 化 程度 相 匹配 ,要 提
烧结厂废气闭路循环余热 回收技术等技术 ,并研
要现 实 意义 。本 文 拟通 过 实 证研 究 产 业 集 中度 对 我 国钢铁 产业 节 能 降 耗 的影 响 ,探 寻 钢 铁产 业 节 能 降耗 的产业 政策 与管 理轨制 。
叫适者生存法 ) ,认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 并保持产品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时 的规模为企业最
优规模。随着规模经济相关理论研究 的成熟 ,大
我 国钢 铁 产 业集 中度 对 能 源 消耗 影 响 的实证 研 究

决策、激励与生产效率——对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影响的实证分析

决策、激励与生产效率——对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影响的实证分析

8 ・ 6
白雪 洁等 决 策、激 励与 生产 效率 和 Lr h (9 2 o c 19 )研究认 为 ,董事 会 的规模 最 好 是 8~9人 H 。孙 永 祥 和章 融 ( 00 、于 东智 和池 s 20 ) 国华 (0 4 20 )等 中 国学者 的研 究 也大 多认 为 ,董 事 会 规模 与文 献 回顾
最 早研究股 权结构 与企业 绩效 之间关 系 的是 B d e e和 M a s(9 2 。他们 认 为 ,股 权分 散 程度 en 13 )
与公 司绩 效呈反 向关系 。之 后 ,D n e 18 ) 0dm s S ehn (9 8 等经 过 研究 认 为 , e1 t 9 3 、H l es和 h ea 18 ) s z( e 公 司股 权结构 是竞争选 择 的结 果 ,股权结 构和企 业绩效 之间不存 在 明显的 相关 关 系 。 从 董事会规模 对公 司绩效 的影 响来 看 ,早 期 的研 究 总体 上认 为 董 事会 的规模 越 小越 好 。Lp n i o t
从钢铁 企业来看 ,近几 年钢 铁企业 积极推进 股份制 改革 ,随着 一批有 雄厚实力 的大型 钢铁企 业 陆续 上市 ,虽 然上市公 司 占钢铁企 业 的比例还非 常低 ,但 从地 位和影 响力 上看 ,上市公 司 已经成 为 行业 的领导者 。而公 司上市后 经 营决策 与激励机 制的变化 ,对 企业 的生产效 率产生 怎样 的影 响 ,是 本文要 探讨 的核心 问题 。


引 言
钢铁产 业是 国民经济 的重要 基础产 业 ,其 发展水 平也 是 一 国综 合 国力 的标 志之 一 。近 十年来 , 中国钢铁业 的发展实现 了几 次历 史 性 的跨 越 。 19 9 6年 ,钢 产 量 突破 亿 吨大 关 ,成 为世 界第 一 钢 铁 大 国 ,20 0 3年又 突破 2亿 吨大关 。20 0 6年 , 中国首 次 由钢 铁 产 品 的净 进 口国成 为净 出 口国 ,出 口 结构 不 断优 化 ,产 品附加值 不断 提高 。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中心外围论是一种描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中中心与外围之间关系的理论。

在这种理论中,中心国家或地区处于体系的核心位置,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而外围国家或地区则处于体系的边缘,对中心国家或地区的依赖较强。

本文旨在探讨中心外围论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以期深入理解这一理论并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心外围论的基本概念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中存在核心与边缘的区分。

这种区分是由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因素所决定的。

在中心外围论中,中心国家或地区通常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

而外围国家或地区则往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依赖中心国家或地区的辐射和带动。

依附型:这种情况下,外围国家或地区完全依赖于中心国家或地区的支持和援助,缺乏自主发展能力。

半依附型:这种情况下,外围国家或地区具有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但仍需要中心国家或地区的支持。

竞争型:这种情况下,外围国家或地区与中心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双方互有优劣。

在中心外围论的框架下,中国被视为一个典型的半依附型国家。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实证分析的探讨。

一方面,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的地位,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等现象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的实施。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钢铁行业集中度研究与分析——基于SCP范式实证研究

钢铁行业集中度研究与分析——基于SCP范式实证研究

行业 2 1 年的C 4 00 R 也才达  ̄2 .%,这与 国务 院办公厅2 0 年3 17 1 8 0 9 月
公布 的《 钢铁产业调整 和振兴 规划》 中所提出 的“ 0 0 2 1 年底 国内排
关键词 :C S P范式 钢铁行业 完全竞争 实证研 究 政策建议


引 言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的 已有进程 , 钢铁行业为各 国的工业化提供 了坚 实基础 , 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 和经济发展
所必需 的。 随着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 伴 作为 国民经济 的支柱性产业 的我 国钢铁行业 , 也得到 了迅猛发展 :9 0 , 国全 18年 我 年产钢3 1万 吨 , 72 产铁3 0 万 吨 , 82 钢材2 1万 吨;0 0 76 2 1 年则 达到 了全年产钢 6 6 5 吨 , . 6亿 2 产铁 5 0 2 吨 , . 2亿 9 钢材79 2 亿 吨 ; . 7 6 并从 19 96 年开始 , 年度钢铁产量稳居世界头把交椅 。 除此 之外 , 我国钢铁产业 在技术水平 、 企业竞争力等方 面也取得 了长足的进 步。 然而 , 无论 是生产效率 , 还是能源消耗 , 抑或管理 水平 , 我国钢铁行业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 比, 均存在相 当大 的差距 。 也就是说 , 在整体生产技术水 平并不落后的情况下 , 国钢铁行业 现有发展水准相对于其对应 的国民经济 的地 位而言 , 我 是远远不足 的。 究其原因 , 是多方 面的 , 若 要针对行业现状取得实效性 突破 , 产业组织理论 构建的S P C 范式可 以为这方面 的思考带来莫大裨益 。 产业组织理论的现代产业组织
它是反映产业组织竞争性质和垄断程度 的基本要素 , 一般 主要衡量指标有 : 行业 的市场集 中度 ; 行业 中企业之 间的产品差异度 ; 行业 进入障碍 、 出壁垒等 。 退 根据这些指标及指标相互之 间的关 系 , 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划 分为完全竞争 、 垄断竞争 、 寡头垄断和完全垄 断四种结 构类 型。 本文基于S P C 范式 , 分析 了钢铁行业市场结构 。 二、 钢铁行业市场 结构 分析 ( ) 一 市场集 中度 市场集 中度 ( re C ne t tnR t) Makt ocnr i a 反映一个行业 的竞争程度 , ao e 与市场 中垄断力量 的形成密切相关 。 正因 如此 , 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集中度视为考察 市场结构 的首要 因素 。 市场集 中度越高 , 企业 之间的竞争程度就越低 , 相应企业的竞争力

钢铁行业相对效率的DEA实证分析

钢铁行业相对效率的DEA实证分析

钢铁行业 相对效率 的 DE A实证分析
刘 洋 ,洪景 玉
(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 0 1 ) 114
【 摘 要】 通过应用数据 包络分析法 ( E )对 2 0 中国 A股上 市公 司 1 DA 07年 1家代表性钢铁公 司的相对效率进行实证分 析, 结果表明: 8家公司的规模效益不变, 本钢板材规 模效益递增, 规模效益递减的只有 2家公 司。根据经济学上的 3阶段生产理 论, 最佳的生产阶段应该在规模 效益递减阶段 。我 国钢铁行业处于经济学上的最佳 生产阶段 的公 司不 多,还 不到样本总数的 2 %. 0 而处于不变规模效益的公 司则 占到样本总数 的 7  ̄上 , % 0 2 说明我 国钢铁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 潜力。 f 关键 词】 数 据包络分析 ; 模效益 ; 规 钢铁行 业
【 中图分类号】 F7. 20 3
【 文献标识码】 A
Em pii a rc lAnaysso l i fDEA n eai e Im ce e o t e nd ty o R ltv  ̄ i n y fS e lI usr . LU n , NG ig y I Ya g HO Jn - u
决策 元的 入和 单 投 产出向 j= 1 和∑ 为 这 量, ∑ j= 1 按照
引入, 并迅速成为运筹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D A是使 种权重组合的 D U的投入和产出。在至少保持 D U。 E M M j 产 用线性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 对决策 出量的前提下, 寻找 D U( ≤j ) 1 M j 1 ≤n 的 种线性组合, 使其 单元( 为) { 做出评价。 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 己 它 变量, 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 E D A方法不 必确定输入输出关系的显式表达式 ,也不预先给定各输

我国钢铁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上市钢铁公司样本分析

我国钢铁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上市钢铁公司样本分析

从上 市 公 司共 性 来看 ,业 绩评 价 指 标体 系 首 先应 体 现 公 司综 合 经 营及 财 务 状况 ,考 虑 到钢 铁业 上 市 公 司 的特 点 ,构 建 指标 体 系 时 还应 考 虑 到 公 司的 成 长 、现 金保 障 和股 本 扩 张 三个 方 面 的能 力 。根据 以上 分析 ,遵 循 指标 选 取 的科 学 性 、可 操 作性 、层 次 性 等 原 则 ,选取 钢铁 业 上市 公 司财 务年 报 中的 1 个 指标 ,建 立 如表 l 8 所 示 的 综合 业 绩评 价 指 标 体系 。指 标 由和 讯 网公 布 的 这2 家 企 业 O 2 1 年 度相 关数 据直 接或 计 算得 到 ,具体 数据详 见 附表 1 01 。

( 0 7 2 , 八 一 钢 铁 ( 0 7 2 , 大 冶 特 钢 ( 0 7 8) ,杭 钢 股 6 08 ) 60 8 ) 00 0 份 ( 0 1 6 , 武 钢 股 份 ( 0 0 5) , 西 宁 特 钢 ( 0 1 7 , 鲁 银 60 2 ) 60 0 60l) 投 资 ( 0 7 4) ,凌 钢 股 份 ( 0 2 1 , 首 钢 股 份 ( 0 9 9 ,安 60 8 603) 005) 阳钢 铁 ( 0 5 9 。 60 6 ) ( ) 指 标 确 定 三
XO l
应收账敖周转宰

正 向
营业收入/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Xl l
X2 l
总资 产周转率
销 售现金 比率


T向 f =
正 向
营 收入净额/ 平均资产总额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主营业务收入
X3 l
净利润现金含量

中国钢铁企业生产率指标实证分析

中国钢铁企业生产率指标实证分析

2 07 0
图 2 04 07年首钢 M指数变化 20 ~20
率并对生产率增 长的负面影响 ,反映规模效率通过技 术
效 率 影 响 了 生产 率 增 长 。
国钢铁企业生产率指标 实证分析 ,并给 出提 升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生产率指标 ;钢铁 企业
[ 中图分类号]
O [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生产率指标 ( r uti dx ,即 M指数 由瑞典经 Po cvyI e) d it n
济学和统计学 家 S nMa xu t 15 年 首次提出 ,当时 t l ls于 93 e n i 是用 来分 析不 同 时期 的消费 变化 ,Cvs hiesn和 ae,C rt e sn
第 2 9卷
l 20 第 月 0 年1O期 1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o0 总 o9 N1 1 第 . 2
24 0 期
中 国钢铁 企业 生产 率指标 实 证分 析
程继 川 杜立 辉
( 北京科技 大学 ,北京 106) 008
[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现代 生产率问题研 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即 M指数方法 ,运用该方法进行我
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 生产率的变化。即 :
mtx ,【 o ;, = ( t { X+ l

] 【 旦
】= )里
×芸 【
×≥’ 】
E (R ) C C S C C S ×T ( R )
其中 , C C6 代表综合技术效率变动,, (R ) E (P ) I c s代 ℃
实际上生产很少能停 留在 规模 报酬不 变状态 ,因此 ,规
技术变动值 与 t 期的生产技术变动值 的几何平均数求得。 T (a ) C C S 表示 两个时 期 内生产 前沿 面的移动 ,代表 了技 术进步或创新的程度。T ( a ) C C S >1,代表技术进步 ;反 之 ,则表示生产技术有衰退 的趋势。也就是说 ,生 产率

基于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的钢铁产业效率研究

基于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的钢铁产业效率研究

基于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的钢铁产业效率研究作者:骆星星董晓东沈玉志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33期摘要: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对我国2003年至2010年钢铁产业中11家重点钢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值进行运算,并将其值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指数,分析了钢铁产业效率提高(降低)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 Malmquist指数钢铁产业效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处于高速扩张与发展时期,2009年前十名世界钢铁企业产量排名中,占据了60%的席位,这足以证明我国钢铁产业高速发展时期的到来。

但是随之而来我国钢铁产业高能耗、生产率低下等状况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障碍,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出现大而不强、竞争力不足的发展局面。

因此如何使我国钢铁产业做强,发挥钢铁产业整体效率,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钢铁产业效率的提升,因此对中国钢铁产业的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一)模型概述 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卡夫斯、克里斯滕森和迪沃特(以下称CCD)利用Malmquist投入和产出距离函数定义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下简称TFP),所得到的指数为MalmquistTFP指数。

模型构建主要以数据包络分析的BCC模型为基础,对所得效率指数进行分解,最终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分解为TEC技术效率指数、PTE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 SE规模效率指数以及TC技术进步指数。

最终,模型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即,TFP=PTE×SE×TC,其中:TEC=PTE×SE。

当TFP>1时,TFP进步;当TFP(二)前提假设为了满足Malmquist指数模型的需要,本文在此设定两个前提假设条件:(1)被评价单元数目必须不少于投入与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两倍,以避免对效率值的高估;(2)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表现及因素研究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表现及因素研究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表现及因素研究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然成为我国政府和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从1996年起我国粗钢产量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粗钢生产国,并一直保持至今。

近十年来,全球粗钢产量的增长主要受中国粗钢增产的推动。

在全球粗钢增长缓慢的背景下,中国粗钢产能却急剧扩大,势必导致钢铁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我国虽是钢铁大国,却并不是钢铁强国。

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1.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扩充产能,同时投资效率低下,资金流向低科技含量的环节,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了产能过剩;2.行业的技术效率低下,落后产能不愿退出,产生大量的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大多是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

产能过剩引发企业恶性竞争,价格战引起钢铁市场的混乱,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同时,产能过剩会导致大量企业停工甚至倒闭,工人失业下岗。

钢铁行业利润的降低使企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严重增加,进而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将威胁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

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采用中国钢铁行业2007-2014年省级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中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和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实证分析了生产总值增速、国有资产占比、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出口能力对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进而提出化解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结论:(1)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过剩问题主要表现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供给过剩,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同时存在;(2)2007年-201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钢铁行业皆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只有少部分地区产能未过剩;产能利用率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产能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余地区,东北部地区产能利用率最低;(3)产能利用率的整体趋势为先缓慢上升后起伏不定最后快速下降:2007年、2008年产能利用率缓慢提升,2009-2011年产能利用率略有起伏,2011年后产能利用率快速下降,说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在不断加剧;(4)受制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我国钢铁行业普遍存在着落后产能问题,具体表现为技术效率不高。

中韩自由贸易区预期产业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钢铁业为例

中韩自由贸易区预期产业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钢铁业为例
中图分类 号: 70 F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3 9 (o 9 0 — 0 2 0 10 — 8 0 2 o )6 0 3 — 5


引言
的低级化趋势 , 已经成为 目前亟须解决 的问题 。
作为具有高度能源投入和技术性投入 的资本 密集型工业 , 钢铁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很高 , 能带动
务与产业经济。

3 ・ 2
观察 与思考

巍, 超 魏
中韩 自由贸易区预期产业效应的实证 分析
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弱, 反之, 则越强。 用公式表示如下 :
处于水平分工 的产业 内贸易状态 ,双方 因产品差 异而各有竞争优势 ,从而 F A对两 国该品 目的冲 T 击会相对较小。
根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 A框架下的贸易 自 F T 由化在给成员 国优势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 也 会给劣势产业带来冲击 , 从而导致该国产业结构的
变化。2 体来说, [ 】 具 它将使成员国的优势产业获得更 大的市场发展空 间, 并带来其生产规模 的扩大产业 来说 , 贸易 自由化引致的进 口激增将导致国内市场
摘要 : 中韩 自由贸易 区(T ) FA 在给 中国优势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的同时, 也会给劣势产 业带来冲 击。以中国钢铁产业
为例 , 鉴 IE (0 5 的敏感产 品选 择方法, 借 ( P 2o ) I 确定 出中韩 F A成立后 中国钢铁 产业的敏感 品目, T 从微观角度定量 分析 中韩 K A 的成立对 中国钢铁产业 的预期 影响, r 结果表 明 : 如果 给予过渡安排 , 对整个钢铁 行业的) 击可能会 中 小得 多, 如果不给予过渡安排会对 国内高附加值产 品, 对成长中的板材 生产商 的发展造 成较大威胁。 关键 词: 中韩 F'; I 预期产业效应 ; A 钢铁产 业; 敏感品 目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度测量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度测量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素。在直接投资领域 , 国资本实施产业控制 ; 国际贸易领域 , 国商品实施低价倾销 ; 外 在 外 本国制度环境 指市场与政府 的关系尚未理顺 。她还认 为不适当的政 府规制 已经成为影响产业安全最重 要 的内部 因
素: 设租性规制的租金耗散影响产业安全 ; 法制不完善与规制真空制约产业安全 ; 行政不作为与行政权
问题 进行 实证研 究的过程 中发现 , 宁省钢铁 产业基本上 处于安全 区域 , 辽 但安 全 系数 却在逐 年 降低 , 由此提 出
了相 应 的 政 策 建 议 。 关 键 词 : 铁 产 业 ;安 全 系数 ;实证 研 究 钢
中图分 类号 : 0 2 9 F 6 .
文献标 识码 : A
作者简介 :闫邹先 , , 男 山东 即墨人 , 京工业大学 实验学院讲师 , 士 , 北 博 研究方 向: 产业组织 理论与公 司治理 。
----— —
49 .— - - - —
西安 石 油大学学报( 会 学 ) 社 科 版
12 关 于 影响产 业 安全 的 因素 .
2卷 期 0 4
郑新立 …“ 认为 , 现阶段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几个问题为 :1 缺乏具有 自主知识 产权 的技术和 ()
产 品是我 国产业 安全 面 临的最 突 出 的 问题 ;2 能 源资 源 环 境对 产 业 发展 的制 约不 断加 剧 ;3 外 资 对 () () 国 内某些行 业 的控制 和垄 断 , 严 重 制 约 国 内企业 的 发 展 ;4 金 融 开 放 带来 新 的 不 安 全 因索 。 王 前 会 ()
力滥用危害产业安全等。王晓红_ 从反 向的思路认为 , 5 外资进入 中国营利是主要 目的, 这是经济的基 本规律。强调产业安全 , 不能“ 泛政治化” 如果看到外资进入 中国文化产业就认为是文化侵略 , , 进人 中 国金融领域就担心金融安全 , 进人研发领域又担心人才会被挖走 , 同样会导致产业竞争力下 降, 而危 从 及产 业安 全 。张 中山和李 冬梅 J 认 为 , 国产业 安 全 主 要 受 投 资 自由化 、 易 自 由化 以及 国 际竞 争 4 一 贸

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 , 钢铁企业大多通过提前预支费用 , 大幅提升减值准备等方式 , 在符合“ 市场预期” 与 实际经营状况 的前提下 , 进一步调低利润 , 甚至造成大幅亏损的状态 , 为以后年度“ 储藏” 利润。这种盈余
第 2期
袁 博 胡登峰 : 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钢铁企业存在这人为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同理可知 ,0 9 2 0 年钢铁企业存着人为为调减利润的盈余
管理行为 ,0 0 2 1 年钢铁企业存在着人为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以上 情况 的出现 , 与钢 铁企 业 当年所 处 的经 济环 境有 很大 的关 系 。20 — 09年 间 , 随 钢铁 行业 下 08 2 0 伴 游市 场低 迷 , 上游 的原 材料 成本 也 不断 上涨 , 钢铁 企 业普遍 处 于弱 势状 态 , 市场对 于钢铁 企 业 的亏 损 预期
货计价方法 、 固定资产计提折 旧的方法 、 合并范围的确定等 , 是实现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除了使用会计 政策外 , 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还包括资产重组 、 公 关联交易和虚拟资产等 。 本文的研究重点选择 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的钢铁行业 。钢铁产业在经历 了前期粗放型扩张之 后, 客观上需要一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 0 8 2 0 年以来 , 伴随美国信贷危机引发全球 的金融市场动荡 , 中 国经济也遭受 了很大冲击 , 直接导致了国内钢铁业终端需求收缩 , 危机四伏 , 而铁矿石的涨价无疑给钢铁 行业雪上加霜 。在这种背景下 , 研究分析钢铁行业如何进行盈余管理 、 盈余管理 的公司有何特征 , 具有重
表现 出极 强 的 中国特 色 。 国证监 会对 申请 上市 、 股及增 发新 股 的企 业 的财 务指标 都 有严 格 的规 定 。 我 配 借

浅谈钢铁行业的技术革新与未来发展

浅谈钢铁行业的技术革新与未来发展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年第3期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要对我国众多行业领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技术创新。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来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传统模式下的钢铁生产技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钢铁行业生产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1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1.1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创性虽然我国钢铁行业近几年中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在技术创新上面仍缺少一定的原创性,国内自主研发出的技术成果很少,技术原创程度也较低,并且出自中国的钢铁技术很少能够成为国际领先技术,说明我国钢铁行业技术距离世界钢铁生产水平有很大一段差距,因此,这种技术性创新程度很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钢铁技术的进步[1]。

1.2技术经济指标和钢铁工业集中度过低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规模较小,生产所用的能源利用度较低,能源损耗过多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

由于国内钢铁企业炼钢周期过长造成了很多弊端。

并且,我国钢铁产业的设置偏离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钢铁行业定位,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发展形势。

1.3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缺少技术创新动力由于我国在工业园区、房地产以及汽车工业的建设速度上不断加快,从而使得对钢铁材料的需求大幅度攀升,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大量生产钢铁原材料,却忽视了对钢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只注重生产,不重视产品研究工作。

2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我国当前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应该明确绿色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从钢铁材料入手,主要利用环保材料、低碳材料以及清洁材料为主,也要保证生产过程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灵活应用,创新高新材料的利用程度,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钢铁企业为主体,协同创新,形成良好优化的钢铁行业创新产业链[2]。

3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3.1面向市场,健全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机制由于技术创新机制存在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国内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开展全面化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缓解企业债务危机,支持国有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制,重新规划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步伐[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钢铁产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省际钢铁产业的效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省份钢铁产业的效率水平较低,文章通过将钢铁产业生产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表明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总体呈现提高之势,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或创新,而规模对于钢铁产业的效率提高贡献不大,说明钢铁行业发展应注重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钢铁产业;动态效率;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一、引言钢铁产业是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钢铁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并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机械、汽车、造船、建筑及家电等诸多行业。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1996年我国的钢产产量达到1亿吨,成为世界钢铁产量第一,自此我国的钢铁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钢铁产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钢铁产量几乎每年都在以5000 万吨级的速度上升。

2003 年我国钢铁产业产量突破2 亿吨,创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新高。

2012年,中国的钢产量将达到7.23亿吨,同比增长3%左右。

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尽管我国是钢铁工业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钢铁工业强国。

本文主要从产业效率的角度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探析影响我国钢铁产业效率提高的因素,进而为我国钢铁产业效率的提高提供一些建议。

二、文献回顾一般而言,关于产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指标评价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对决策单元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还受到指标体系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影响,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很难保证,指标评价法更多的是体现了决策单元的经营绩效,而不是决策单元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效率;第二种方法是参数法,是通过一些经济学和数学的方法建立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通过分析这些生产或者成本函数来确定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这种方法需要预先设定生产函数,如果预设的生产函数与实际不符就会造成结果的偏差,另外这种方法在处理当决策单元有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问题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种方法是非参数法,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混合最有策略法(MOS)和指数法(IN)等,在这些方法中DEA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目前,国内关于钢铁产业动态效率研究的文献并不多。

徐二明、高怀(2004)利用DEA方法对我国38家重点大中型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质上是从动态能力的角度分析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焦国华,江飞涛等(2007)以中国57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6年的数据为基础,利用DEA方法分析了这些企业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出结论为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与中小型钢铁企业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效率优势,认为大型钢铁企业没有表现出规模效率,我国钢铁产业不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他们的研究主要依据2006年一年的数据,对钢铁行业的动态效率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伊淑彪,丁启军(2009)利用DEA方法中的CCR和BCC模型以在沪深两市30家上市公司2007年底数据分析了这些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率,他们只是分析了这些企业的静态规模效率,没有分析企业动态效率的变化;刘秉镰,林坦等(2010)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以2001-2005年我国45家钢铁企业的数据,利用企业规模和所有权这两个分析视角对这些企业的生产力变化进行了分析,其实质是分析了这些企业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我国钢铁企业的效率在不断改善,而改善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的进步而非规模变化的影响,另外,分析还认为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下降,而民营钢铁企业的效率有一定的改善。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关于钢铁产业的效率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很难真正反映钢铁产业生产力的动态变化,而且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的分析,很少有文献考虑到从区域角度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

考虑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几乎大多数的行政地区对于区域内的钢铁产业的发展都有统筹规划,对区域内的企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从行政区域的角度研究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为将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从动态效率的角度对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钢铁产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四、实证分析本部分包括指标选择和实证分析两部分。

(一)指标选择由于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对于DEA方法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综合大多数文献的指标选择同时结合中国钢铁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的特殊性以及现有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数据的可测性,指标数据的内涵要清晰,可以准确计量并且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收集到可靠的数据;二是指标数据要能够反映钢铁产业发展的特点,符合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总额、工资总额及能源消耗三个指标。

其中选择资本总额指标是因为考虑到钢铁产业固定资本投入的数据缺乏,而且流动资本也是影响钢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了资本总额这一指标;选择工资总额指标是因为在职职工人数指标只考虑了劳动量的投入而没有考虑到劳动力质的差别,同时考虑到各地区工资水平的差异,因此选择了工资总额这一指标;钢铁产业是高能耗产业,能源是钢铁企业生产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将能源消耗作为一项投入指标。

产出指标的选择主要包括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及住钢产量三个指标。

其中,使用工业增加指标是因为工业增加值是最终产品的价值,由于各个钢铁企业生产流程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工业流程采用的中间投入产品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使用工业总产值指标就会忽略中间产品的产出,而采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衡量产出时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采用利税总额指标主要是考虑到各地区税收政策的差异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总额,而是用利税总额这一指标可以有效回避这一问题;采用出钢产量这一指标是因为这一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各地区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差异。

本文选取2005-2010年我国30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钢铁产业作为决策单元(DMU)。

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各年的《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还有部分数据是作者依据各地统计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收集整理得到。

(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采用DEA模型计算我国30个省区市的技术前沿变化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而技术效率的变化又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值。

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各地区在新技术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该效率为1是表示该地区处于技术前沿面上,处于技术有效率的状态。

该校效率值小于1表示该地区没有处在技术有效率的状态,地区效率值越接近1说明该地区离技术有效前沿面越近,也就越接近于技术有效率的状态。

通过计算发现,我国各地区的技术效率的均值普遍不高只有个别地方的技术效率值为1或者接近于1,其中上海和江苏两地的技术效率值较高,基本可以认为处在技术效率有效地状态。

另外,天津、山东、广东、北京等地的技术效率值相对也比较高,尽管不是最佳的状态,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也基本处于技术有效率的状态。

而我国其他地区的技术效率值就相对较低了,这也基本反映了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钢铁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在一些新技术研发及引进中投入很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效果却并不好。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各省每一年的的规模效率的变动情况,在这几年中上海市一直保持规模效率值在1左右,也说明其一直处于规模有效率状态,这也与上海市的宝钢公司近年来的良好变现有很强的关系。

另外,河北,江苏两地由于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通过企业间不断地重组和整合,两地的钢铁产业发展迅猛,也一直处在规模有效率的状态。

之后山东、天津、广东、湖南等地的规模效率值也比较高,规模效率的均值基本都在0.9以上,也处于规模有效率的区间上。

其他省份和地区的规模效率均值要比以上这些地区小一些,这说明在实现规模效率这一指标上还存在一些差距。

但这也只说明这些省份暂时处于省份规模的非效率,不一定能完全体现该地区单独一个企业的生产状况,要想更深地分析这一问题还需要从企业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分析各地区纯技术效率值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值最好的地区是上海和天津,由于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地区钢铁行业的技术利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的反映,这说明上海和天津两地的在这方面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其中的原因可能就在于这两地都是直辖市,在行政协调方面与其他省区相比有很强的优势。

另外,吉林、山东、湖北、广东、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的纯技术效率水平也比较高,也基本上处于纯技术效率有效地状态。

而且这些省份也都是我国的钢铁产业的重点发展地区,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地区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有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管理经验等因素,才导致这些地区拥有纯技术效率。

在测算了技术效率影响的基础上,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进一步计算钢铁产业动态效率的变化趋势。

表1给出了全国各地区平均Malmquist指数及构成(由于篇幅所限,只列出了全国的平均值)。

根据表1中数据能够看出,从全国的平均水平看,近几年钢铁产业的M指数仅为1.042,其中对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技术前沿的变化,其平均贡献率达到了1.096,也就是说技术进步给钢铁产业的效率增加贡献是最大的。

而技术效率指数贡献率仅为0.95,其中技术效率贡献平均为0.9542,规模效率贡献平均为0.9976,这说明我国钢铁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在过去的几年中得到改善的同时,钢铁产业的技术应用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率水平也还有待提高,还没有真正实现发挥规模经济提高钢铁产业的效益。

另外,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新疆、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河北等地过去几年钢铁产业平均的M值都在1.1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的钢铁产业的动态效率较高。

五、结论从我国各地区钢铁行产业的动态效率测算结果看,我国钢铁行业的整体效率水平不高,而且效率提高的幅度比较有限,甚至有时效率并没有提高。

从总体效率分解看,技术进步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较大,这说明这些年我国钢铁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

而钢铁产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说明我国钢铁产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也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各地区的钢铁产业的规模效率平均水平不高,没有体现出规模经济特性,这说明各地钢铁产业的发展还是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没有很好地发展地区特色,形成地域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