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哥达纲领批判的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探讨其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正文:哥达纲领批判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绝对精神”的概念,认为这是一个无限的、永恒不变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动力。
这一概念代表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核心观点,强调了宇宙的永恒发展和绝对性。
然而,哥达纲领批判也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评。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的现实性。
此外,黑格尔哲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对历史和经验的抽象概括,缺乏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体验。
哥达纲领批判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即“辩证法”。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只有通过矛盾的斗争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和稳定。
这一观点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相矛盾,但它更加关注现实的具体问题,强调了矛盾和斗争的重要性。
哥达纲领批判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挑战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对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拓展:哥达纲领批判是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挑战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它不仅对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德国文化和政治的历史演变,对于我们理解德国文化和德国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一、引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本次读书笔记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核心观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分析与讨论。
二、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哥达纲领批判最早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末写成的。
这一著作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党纲中的批判哲学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和分析。
三、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观点3.1 哥达纲领批判的目的与意义哥达纲领批判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并将社会主义革命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
这一批判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2 商品和劳动价值论批判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商品和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商品并非天然存在的物质,而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产物。
同时,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被马克思认为是对阶级压迫的掩盖和理论化。
3.3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哥达纲领批判中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是其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明确指出,现代社会是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
他提出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强调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
3.4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他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四、哥达纲领批判的影响与评价哥达纲领批判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哥达纲领批判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略了人性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尊重,过于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的具体方案较少。
五、结论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里程碑。
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议。
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哥达纲领批判中汲取思想启示,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全文)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全文)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77恩格斯写的1891年版序言这里刊印的手稿——对纲领草案的批判以及给白拉克的附信——曾于1875年哥达合并代表大会178召开以前不久寄给白拉克,请他转给盖布、奥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然后退还马克思。
既然哈雷党代表大会l79已把关于哥达纲领的讨论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我还不发表这个与这次讨论有关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罪了。
但是,这个手稿还有另外的和更广泛的意义。
其中第一次明确而有力地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开始从事鼓动工作以来所采取的方针的态度,而且既涉及拉萨尔的经济学原则,也涉及他的策略。
这里用以剖析纲领草案的那种无情的尖锐性,用来表述得出的绪论和揭露草案缺点的那种严厉性,—一这一切在15年以后的今天再也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地道的拉萨尔分子只是还有个别的残余存在国外,而哥达纲领甚至也被它的那些制定者在哈雷当作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放弃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在内容不受影响的地方,把一些涉及个人的尖锐的词句和评语删掉了,而用省略号来代替。
如果马克思今天发表这个手稿,他自己也会这样做的。
手稿中有些地方语气很激烈,这是由下述两种情况引起的:第一,马克思和我对德国运动的关系,比对其他任何一国运动的关系都更为亲切;因此这个纲领草案中所表现的明显的退步,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特别愤慨。
第二,那时国际海牙代表大会165闭幕才两年,我们正在同巴枯宁和他的无政府主义派进行最激烈的斗争,他们要我们对德国工人运动中发生的一切负责;因而我们不得不预先想到,他们也会把我们说成是这个纲领的秘密制定者。
这些顾虑现在已经消失,保留有关词句的必要性也就随之消失。
还由于新闻出版法的缘故!有些语句也只用省略号暗示出来。
在我不得不选用比较缓和的说法的地方,加上了方括号。
其他地方都按手稿付印。
弗·恩格斯1891年1月6日于伦敦载于1890--1891年《新时代》原文是德文杂志第1卷第18期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105---106页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5月5日于伦敦亲爱的白拉克:下面对合并纲领的批判性批注,请您阅后转交盖布和奥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他在19世纪的德国哥达市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部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揭示了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主要关注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财富集中和阶级分化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
马克思通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探讨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分配思想的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分配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
他认为,分配是生产过程的延续,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归属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的,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较少的报酬。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不公正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呼吁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实现劳动价值对应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强调了以劳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主张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消除社会不公正和剥削现象。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人占有和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
首先,哥达纲领批判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康德在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存在着局限性,我们无法通过感性经验获得关于世界本源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纯粹理性来探索超越经验的领域,这也是哥达纲领批判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次,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得到表现;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如何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还涉及到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
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它们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主观认识的先决条件。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时间与空间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我们认识的局限性。
最后,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康德指出,自然科学虽然能够揭示世界的表象现象,但它并不能揭示世界的本源和本质。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自然科学的局限性,以及超越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哥达纲领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它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从而深入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超越性,以及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补充和反思。
哥达纲领批判-原文
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上)====恩格斯写的序言====这里刊印的手稿-对纲领草案的批判以及给白拉克的附信-曾於1875年哥达合并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不久送给白拉克,请他转给盖布,奥爱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然後退还马克思.既然哈雷党代表大会已把关於哥达纲领的讨论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我还迟延发表有关这次讨论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罪了。
但是,这个手稿还有另外的和更广泛的意义。
其中第一次明确而坚定地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从他开始从事鼓动工作起就采取的方针的态度,并且既表明了对拉萨尔的政治经济学原则的态度,也表明了对它的策略的态度。
这里用以剖析纲领的那种无情的尖锐性,用来表述得出的结论和揭露草案缺点的那种严厉性,-这一切在15年以後的今天已经不会使人见怪了。
道地的拉萨尔份子只是在国外还作为一些孤独的残余存在著,而哥达纲领甚至也被它的那些创造者们在哈雷当作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抛弃了。
虽然如此,凡是在对内容没有影响的地方,我还是把一些针对别人的尖锐的词句和评语删掉了,而用省略号来代替.如果马克思今天发表这个手稿,他自己也会这样做的.手稿中有些地方口气很激烈,这是由下述两种情况引起的∶第一,马克思和我对德国运动的关系,比对其它任何一国运动的关系都更为亲切;因此这个纲领草案中所表现的断然的退步,就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特别愤慨。
第二,我们那时政在同巴枯宁及其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最激烈的斗争,-那时离国际海牙代表大会闭幕才两年,-他们把德国工人运动中发生的一切都归咎於我们;因而我们不得不预料,他们也会诬指我们是这个纲领的秘密创作者。
这些顾虑现在已经消失,因而一些有关的地方也就随之失去必要性了。
由於出版法的缘故,有些语句只用省略号暗示出来。
凡是我不得不选用比较缓和的说法的地方,都加上了方括弧。
其它地方都按手稿付印。
(注∶此处为原文)弗.恩格斯1891年1月6日於伦敦载於1890-1891年《新时代》杂志第1卷第18期原文是德文====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5月5日於伦敦亲爱的白拉克∶对合并纲领的下列批评意见,请您阅後转交盖布和奥爱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我工作太忙,已经不得不远远超过医生给我规定的工作时间。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1875年4月-5月初),见《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历史背景《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5月间。
公开发表于1891年,相隔15年之久。
是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不顾社会民主党内领导人的阻挠而公开发表的。
(一)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政治上四分五裂。
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也有所发展。
在莱茵河中游地区发展了金属工业。
在萨克森、西里西亚等地发展了纺织工业.不少地方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水陆运愉也有显著的发展。
德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逐步成长壮大,并形成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根据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情况,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消除封建割据,实行全德统一,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当时摆在德国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面前的历史任务。
但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非常害怕工人运动的发展,因而同封建势力妥协,宣扬劳资合作和崇拜普含士王朝等思想来腐蚀工人阶级的意志,以削弱工人运动。
因此,在德国工人运动中滋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
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工人运动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个是拉萨尔派,一个是爱森纳赫派。
拉萨尔派是机会主义派别。
其领导人是拉萨尔(1825一1864年),出生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是庸俗的民主主义者。
他自称为马克思的学生,但实际上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862年参加工人运动,先后抢出了《工人纲领》和《公开复信》等小册子.宣扬通过“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
暗中与德国宰相俾斯麦勾结,1863年5月被选为‘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
同年7月,他向俾斯麦表白:“劳动者本能地倾向于独裁统治”“他们很愿意拥戴国王为社会统治的天然工具。
”并秘密接受傅斯麦的津贴.1864年8月,为了争夺一个女人,与罗马尼亚贵族决斗而丧命.他死以后,他的信徒贝·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继续推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至5月初,是马克思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生前并未公开发表。
马克思逝世8年后,恩格斯为了使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出政治上、理论上正确的党纲,不顾党内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反对,于1891年将这一著作即“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公开发表。
《哥达纲领批判》由一篇序言、一封书信和正文组成。
序言及书信指出了写作和发表的背景、动机和目的。
正文四章中一、二章着重从经济基础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三、四章侧重于从上层建筑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
第一章,马克思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
(1)批判纲领草案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和“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等错误观点。
(2)揭露纲领只提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垄断,不提地主阶级对劳动资料的垄断,实质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保护地主阶级,是一种改良主义。
(3)批判纲领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论证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后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4)批判分配决定论,阐明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5)批判纲领混淆阶级阵线、诬蔑农民等“中间等级”是“反动的一帮”的错误,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6)批判纲领散布的资产阶级狭隘民族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指出放弃这一原则是一种倒退。
第二章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1)“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捏造。
(2)拉萨尔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人口绝对数的变动来解释工资的变动,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归因于人口的繁殖,归因于自然规律。
哥达纲领批判解读
哥达纲领批判内容简析一、历史背景马克思的这部着作写于1875年4、s月间,当时题为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公开发表于1891年,原题为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这一着作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斗争的产物,它批判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同时也批判了以李卜克内西为代表的爱森纳赫派对拉萨尔派无原则让步、妥协,拿原则作交易的投降主义思想和错误行为;19世纪60年代,在德国工人运动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是拉萨尔派,一是爱森纳赫派;拉萨尔派是德国工人运动内部的一个机会主义派别,其头子拉萨尔是一个庸俗的民主主义者,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始祖,他曾写了一些小册子宣扬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他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的帮助来实现社会主义;他反对暴力革命,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仅限于议会活动和其他合法活动的范围内;他还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秘密勾结,竭力支持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道路;他在工人中的鼓动工作,使他获得了部分工人的信任;1 863年5月,德国八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他当选为该会主席;他的机会主义观点被写入了联合会的章程,成了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6 4年8月,拉萨尔在一次决斗中死去,他的继承人约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仍然推行拉萨尔主义;以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为首的爱森纳赫派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它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怀和指导下成长起来的;1869年8月,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爱森纳赫派通过了自己的革命纲领,宣布参加第一国际;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地主贵族的统治,实现德国的统一;积极为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而进行斗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1873年爆发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也席卷了整个德国,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激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德国无产阶级迫切要求克服自己内部的分裂,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以加强革命力量的领导,共同对敌;爱森纳赫派曾两次建议两派合并,但都遭到了拉萨尔派的拒绝;爱森纳赫派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执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表明它是真正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拉萨尔派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广大成员则逐渐觉悟起来,对其领导人执行机会主义路线日益不缡,使拉萨尔派在政治上和组织上都面悔全面瓦解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拉萨尔派的头目们为了挽救自己快要解体的组织,保住自己已经开始动摇的地位,才不得不主动来要求同爱森纳赫派合并;对于两派的合并,马克思、恩格斯是极为关心和支持的,因为这样对德国工人运动有利:但是.他们认为,要使合并真正对工人运动有利,爱森纳赫派必须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同拉萨尔派合并一决不能作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决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合并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拉萨尔派放弃机会主义的立场,不再作宗派主义者;如果拉萨尔派拒绝放弃机会主义立场和路线,爱森纳赫派就只能和拉萨尔派建立临时的组织联系,缔结一个反对共同敌人的行动协定.而不要急于合并;继续揭发和批判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进一步争取它的广大成员,使他们更加孤立,为两派在革命原则基础上的统一创造条件;可是,李卜克内西等人不听马克思、恩格斯的告诫.醉心于同拉萨尔派的无原则的和解与合并,同拉萨尔派的头目哈赛尔曼一起起草了一个浸透了拉萨尔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供两派合并的代表大会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纲领草案以后,非常气愤;他们立即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写信,对纲领草案进行了严厉批判;1875年3月,恩格斯写信给倍倍尔,对纲领草案提出了尖锐批评,指出:“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它是这样一种纲领,如果它被通过,马克思和我永远不会承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新党,而且我们一定会非常严肃地考虑,我们将对它采取而且要公开采取什么态度;”选集3卷,第325页;1875年5月5日,马克思给威廉白拉克爱森纳赫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不伦瑞克社会主义书籍的出版者写了信,在信中尖锐地指出:党的纲领是“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而这个合并的纲领却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第296页;;同时,还寄出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对纲领草案逐条进行了批驳,给予了拉萨尔主义以彻底的批判和打击;李卜克内西等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批判不但不予考虑,而且采取了抵制的态度;于1875年5月22—27日,两派选出的代表在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 890年哈雷代表大会上又改名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纲领草案只在个别文字上略加修改就通过了,成为党的正式纲领,这就是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哥达纲领”产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本想发表一个公开声明,说明这个纲领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以表明他们对纲领的原则立场;但是,当时德国的反动派并没有看出纲领的机会主义实质,仍然把它当作工人阶级的东西来看待,并对纲领进行攻击;此外,一部分工人阶级也只关心联合,也没有看出纲领的机会主义性质,仍然把纲领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采取了沉默的态度,没有发表公开声明,哥达纲领批判也未公诸于吐;哥达纲领批判公开发表于1891年1月31日德国党的刊物新时代杂志上;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是由恩格斯主持发表的;事情已经过去15年了,恩格斯为什么要公开发表这一文献呢这是由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19世纪的后期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阶级斗争的形势有所缓和,加上资本主义制度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产阶级的统治策略和手段也有所转变,用其所掠夺来的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来收买工人贵族,培养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因此,当时各国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普遍滋长,并有日益发展之势;在德国,政府于1890年宣布废除反社会党人法,并宣扬要实行所谓社会改良的“自由主义”政策;随着敌人策略上的改变以及德国党在国会选举中所获得的一些胜利,党内以福尔马尔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日益猖狂起来;他们公开吹捧统治阶级的“自由主义”政策,说什么政府能“按全体人民的利益办事”,鼓吹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社会党人法取消后,德国工人党又可以公开进行活动了;1890年10月,党在哈雷召开党代表大会,决定起草一个新的纲领草案,准备提交给1891年即将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讨论,以代替原来的纲领即“哥达纲领”;为了反击国际工人运动中和德国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将要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上制定一个正确的党纲,恩格斯决定公开发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指出:“既然哈雷党代表大会已把哥达纲领的讨论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我还延迟发表这个有关这次讨论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罪了;”第293页;但恩格斯的这个正确决定却遭到了李卜克内西等人的阻挠和反对;恩格斯坚决冲破重重阻力,迫使考茨基当时新时代杂志编辑于1891年1月31日在新时代杂志第1卷第18期上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所写的序;二、内容提要全文一共分四章,但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一章和第四章;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章的主要内容;一第一章所阐述的主要问题这一章里,马克思着重批判了纲领草案空谈“劳动”和“社会”的机会主义观点,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批判了纲领草案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1、批判了纲领草案避开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而空谈“劳动”和“社会”的错误;纲领草案中写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第298页马克思指出: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生产某种使用阶值,光有使用价值还不行,还必须有自然物质条件;人只有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使用价值,才是财富的源泉;而劳动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首先就必须以占有者的身份出现,即必须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只有这时,“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而纲领草案却避而不谈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避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实质性问题,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实质上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私有制社会的剥削实质;马克思为了进一步批判纲领草案空泛谈论“劳动”和“社会”的错误,还指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第300页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创造财富的劳动的社会性;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并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的条件下,以团体或社会为单位进行的;因为,劳动总是社会的劳动,而只有社会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和文化;第二,“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困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第300页这就是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劳动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广泛,劳动生产率也日益提高,创造的社会财富日益增多;但是在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社会里,劳动者虽然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但他们所创造的财富的大部分却被剥削者所占有,因而剥削者的财富和文化越来越发展,劳动者则愈来愈贫困和愚昧;这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历史的发展规律;在阐明上述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深刻指出:“因此,不应当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而应当在这里清楚地证明,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社会祸害;”第300页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的发展和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已经为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其他条件,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社会祸害,以求得自身的解放;这才是工人党的纲领必须作出的结论,而不应空泛地谈论那些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劳动”和“社会’之类的空话;2、揭露纲领草案只攻击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的错误;纲领草案中说:“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301而把土地所有者放在一边,这实际上就是把土地所有者贵族地主阶级排除在革命对象之外了,而当时在德国掌握政权正是地主贵族阶级;这种观点正是拉萨尔的观点;拉萨尔投靠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出卖德国工人阶级的利益;拉萨尔死后,仍然坚持拉萨尔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和支持普鲁士封建贵族地主的统治;而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则毫无保留地接受了拉萨尔的这一观点,是完全不能容忍的;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马克思的尖锐批判;马克思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资料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所垄断地产的垄断甚至是资本垄断的基础;”可是“拉萨尔由于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理由仅仅攻击了资本家阶级,而没有攻击土地所有者;”301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为了迎合拉萨尔派的需要而拿原则做交易,接受了拉萨尔的观点,这实际上是向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屈膝投降;3、批判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的小资产阶级的分配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首先,马克思批判了所谓“公平分配”、“平等权利”等超阶级的机会主义空话;纲领草案第三条中说:“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在第一条中还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一切社会成员;”301为了批判所谓“公平的分配"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一连提出了四个质问;这四个质问所涉及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弄清这些原理,就可以看清所谓“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错误的实质;1所谓“公平”,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各阶级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因而对公平的理解和标准各不相同,而不存在各阶级都能接受的共同的标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是最公平的,而实事上,对无产阶级来说,只获得了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价值,而其他部分则以剩余价值的形式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因而这种分配对他们来说是最不合理的,也是不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无产阶级的平等只能是“消灭阶级”,不消灭阶级,就不能有真正的平等,阶级的存在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2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所占有,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因而,资产阶级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剥削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对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有什么公平分配;因此,要实现无产阶级所要求的公平分配,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而纲领草案却避而不谈这一点,空谈什么“公平分配”、“平等权利”,这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背叛;3分配是经济关系,而“公平”是法权观念,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反过来.由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纲领草案避而不谈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而指望用“公平”这一法权观念来调节分配方式,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4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都提出过“公平分配”的口号和主张;如圣西门派提出过按工效定能力,按能力计报酬的主张;傅立叶派则主张将社会劳动总收入按参加者的劳动、资本和才能进行分配;欧文派提出了“工人有获得全部劳动产品的权利”的口号;英国工联主义者则主张“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等等;这些人都看到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合理,并主张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但是都根本不提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当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运动中传播,革命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已逐渐被工人接受之后,纲领还要宣扬和坚持拉萨尔的所谓“公平分配”的机会主义观点,是多么严重的不可原谅的错误;其次,批判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谬论;302“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拉萨尔的观点,纲领草案却毫无原则地接受了拉萨尔的观点;因此,马克思给予了尖锐的批判;首先,马克思把“劳动所得”这个极为模糊不清的用语明确为劳动产品,那术,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国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其中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积累;因此,在将社会总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进行各种必要的扣除;首先要扣除三项费用:“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302其中第一部分是用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第二部分是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第三部分是用于应付突然事变的;显然,要维持社会的再生产并推动其不断发展,这些扣除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总产品作了上述各项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才是用于消费的;但是在分配到个人之前,还必须作如下各项扣除以作为公共消费,即:“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缝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303这些扣除虽然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于国家行使其各项社会职能,维护社会的安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正常的有利的社会环境,则是完全必要的;社会总产品在作了上述六项扣除之后,剩下来的消费品才能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有折有扣的,了”;303当然,这些扣除,归根到底还是为广大劳动者谋福利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303这就是说,一方面,劳动者作为个人,他的劳动所得被扣除了,但另一方面,他作为社会成员之二,又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集体福利中得到了享受,被扣除的部分仍然以集体福利的形式为生产者自己所享有了;其次,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分配原则;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低级阶段,后来把它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阶段:一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或直接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04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这些方面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劳动者成了社会生产的主人,劳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与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比,还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由此而决定了公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还不高;劳动者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旧式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还存在;社会总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的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也还不高,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存在许多旧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等等;这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必然是按劳分配;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304这就是马克思当时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形式;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性质;马克思在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之后,接着就深刻地分析了按劳分配所通行的原则及其性质;马克思说:“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末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304这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它和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是相同的;因为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按价值交换也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然而,尽管是同一原则,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改变了;从内容来说,两种交换反映的社会关系性质不同:按劳分配反映的是劳动者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价交换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雇佣劳动者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从形式来说,按劳分配是凭劳动证明书进行直接的消费资料分配;而等价交换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市场上交换产品;无论按分配,还是等价交换,都要遵循权利平等的原则,在按劳分配中,社会和劳动者都要求劳动的交换平等,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生产者及方都要求阶值相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等价交换中,平等原则和实践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在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只有在全社会商品的总和中或平均数中才存在,而不是在每一个个别场合都存在;在按劳分配中,马克思认为这样的矛盾已不存在,即不但从总体上,而且在每个个别场合都是等量劳动与等量产品相交换;也就是说,在每个场合,社会都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分配给他相等的消费资料;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与今天实践的结果已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经济,按劳分配需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而且,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统一实行,而必须以企业为中介来进行;企业要将集体所有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卖,产品出卖后所实现的价值,即所获得的货币量,恰好等于实际劳动的消耗量的情况是极少有的,而更多的则可能是多于或少于实际的劳动消耗量;因而每一个劳动者所分得的货币量也可能是多于或少于他所付出的实际劳动量作了各种必要扣除之后;3对于按劳分配的历史评价;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史上的巨大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进步性;因为它彻底否定了历史上一切形式的不劳而获,承认只有劳动者才有参加分配的权利,劳动者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生产的主人的资格,按照平等的权利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因而极大的激励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它与以往任何一种分配制度相比,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指出了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弊病;这种局限性和弊病,就是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法权,是指平等捉利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并且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实事上却是不孚等的;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也包含着这种形式上的平等而实事上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的原则,只承认劳动是参加分配的唯一权利,并且按照劳动者各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按比例分配消费资料;“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劳动一一来计量;”304运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当然是平等的,但是被衡量的个人却是不相同的;比如,有的人劳动能力强些,有的人的能力则弱些,因而在同一时间内,前者所提供的劳动量比后者多,因而前者所分得的消费资料也就比后者多;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劳动者所拥有的消费资料数量上的差别;因此,马克思说:“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象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305如果再考虑到各个劳动者家庭人口多少的不同,生活负担轻重的不同等因素的存在,那么,即使在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相等,因而所分得的消费资料也相等的情况下,各个人的实际所得也仍然不相等,富裕的程度仍然有差别,因而实事上还是存在不平等;因此,马克思指出:“要避免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305但是马克思接着又指出了按劳分配这种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05这就是说,按劳分配所包含的这种实事上的不平等的弊病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与现阶段社会文化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程度等密切相联系;如果我们脱离当前社会经济、。
哥达纲领批判经典语录
哥达纲领批判经典语录
德国哲学家哥达(Johann Gottlieb Fichte)在其著作《哲学纲要》中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性思考的观点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哥达纲领批判的经典语录:
1. "每一个思维就是在它对立面的消亡之中成为自己。
"
2. "自由并不意味着听任欲望和冲动的驾驶,而是从内心的自我控制中产生的。
"
3. "人的存在是通过不断自我创造灵魂的过程来实现的。
"
4. "人的真正智慧不是来自于外部知识的吸纳,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洞察力。
"
5. "个体的意识不仅仅是自己的,它也是整个人类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
6.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本能,即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尊严。
"
7. "人应当通过实践,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来发展自己的个性。
"
8. "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自私地追求个人的目标。
"
9. "真正的自由不是在外界的束缚与压迫中寻找,而是在内心的解放中实现。
"
10. "人的存在是有目的的,个体应当通过实现自己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
这些语录代表了哥达思想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涉及到人的自由意志、自我实现、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哥达纲领的批判性思考有重要的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解读
哥达纲领批判解读哥达纲领(或称《共产党宣言》)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8年撰写的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文献。
该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并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一、历史背景哥达纲领的撰写是在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崛起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遭受剥削和压迫,而资本家阶级则不断积累财富和权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试图揭示其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构想。
二、历史唯物主义哥达纲领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发社会的变革。
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认为这种矛盾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资本主义的批判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在于剥削和阶级对立。
资本家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来获取利润,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这种阶级对立导致社会不平等、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四、共产主义的理想哥达纲领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构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将被废除,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
人们将根据自己的能力工作,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物质财富。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被消除,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平等和自由。
五、革命的必要性哥达纲领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必须联合起来,推翻资本家阶级的统治。
在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
六、国际主义哥达纲领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和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全世界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革命的力量是普遍存在的,只有通过国际联合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哥达纲领批判PPT课件
7
“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 “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 富和文化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70页)
这里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性。孤立的劳动是不存在的, 假定有孤立的劳动,孤立的劳动虽能创造个别使用价值,但 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单个人劳动不需讲话,更不要文字,就 无文化可言,所以孤立的劳动不能创造文化。资产阶级经济 学家好讲孤立的劳动,如宣扬《鲁滨逊漂流记》。那是因为 他们认为孤立的劳动就没有斗争,没有矛盾,资本主义社会 就可以永恒了。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性,从这里可以深入 分析在社会的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对生产关系与阶 级关系的分析。
第3条批判《哥达纲领》大谈“分配决定论”的陈词滥调, 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第一个口号写 在党的纲领中
第4条批判《哥达纲领》把农民、小资产阶级都当作“反动 的一帮”
第5条批判《哥达纲领》抛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5
第二章 批判《哥达纲领》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胡说,概 括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 论,指出工人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
第三讲 哥达纲领批判
1
一、历史背景
(一)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历史 (二)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个派别及其合并
拉萨尔派 --全德工人联合会 爱森纳赫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德国社会 主义工人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三)《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出的基本特征是:
1、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2、生产资料公有制 3、按劳分配 4、无产阶级专政 5、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若干 设想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12142113李雨晴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主义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部光辉著作,批判了在哥达城拟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反对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至今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公平分配思想: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派的“公平的分配”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分配领域公平的标准,即不能从抽象的公平、平等出发,而要从生产方式、首先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但人身是自由的,因而劳动力成为他唯一可以出售的商品。
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然后驱使工人进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攫为己有。
毫无疑问,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形式,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
所以,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能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仿佛由“公平”、“平等”决定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
今天一些人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却往往重复马克思批评过的错误,脱离生产方式、所有制,抽象地追求公平与平等。
其实,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标准是迥然不同的。
企图寻找一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所有制都适用的“公平的”分配方式,这是徒劳的。
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看到了按劳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到为了弥补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贫困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消费资料中进行一些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第一篇: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马克思所著的《哥达纲领批判》原标题为《德国工人党纲领的批注》,写于1875年,是当时马克思对于哥达合并后两派所作的《哥达纲领》而做的批判。
在哥达召开的会议,使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实现了统一,签订了《哥达纲领》作为合并的基本文件纲领,因为两党之间的差异并且由于急于现实要求合并,纲领中出现了很多舍弃马克思主义中“原则”的部分内容,是“原则”上和“旗帜”上的放弃和错误。
对于此纲领,马克思认为“整个纲领,尽管满是民主的喧嚣,却彻头彻尾地感染了拉萨尔宗派对国家的忠顺信仰,或者说感染了并不比前者好一些的对民主奇迹的信仰,或者说的更确切些,整个纲领是这两种对奇迹的信仰的妥协,这两种信仰都同样远离社会主义”;恩格斯更是认为“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
马克思之所以对于《哥达纲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同德国运动的关系,对德国的运动中出现这样一部退步纲领非常“愤慨”;一方面由于马克思被认为“为这个党的所有纲领负责,甚至要为......每一个步骤负责”,所以马克思无法承认这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之错误做到了“全面系统的清扫,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涵。
它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的批判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马克思主要批判了《哥达纲领》关于生产和分配问题的全部五则条文;第二,批判了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理论;第三,批判了关于“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共产主义的错误道路;第四,围绕着民主和自由的问题,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至今已经有了143年的历史,其意义与价值经过了历史的反复检验和审视,我国学界对于《哥达纲领批判》亦是比较丰富,在CNKI上输入“哥达纲领批判”可查询到250篇相关文章,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摘要:1.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和意义2.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3.哥达纲领批判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正文:一、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和意义《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于1875 年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哥达会议上通过的纲领提出了批判和修改意见。
这部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分配制度、国家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1.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
在社会主义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这一划分明确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对分配制度的探讨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分配制度应该是按需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可以保证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3.对国家制度的看法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制度将逐渐消亡。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矛盾的消失,国家制度也将逐渐消失。
三、哥达纲领批判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哥达纲领批判》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明确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和目标,坚定信念,稳步推进。
其次,我们要在分配制度上努力实现公平和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国家制度是一个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制度将逐渐消亡。
《哥达纲领》批判研读
哥达纲领批判研读《哥达纲领批判》是对《哥达纲领》进行了全面的、极具逻辑性的批判,但是文中涉及到许多有关时代背景的内容,并且还会有许多相关专业的概念与词汇,会对初学者造成一定的障碍。
本片文章详细介绍了《哥达纲领批判》发布的背景,并按照原文的逻辑,用更加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
一、发布背景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是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另一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
拉萨尔派是在1863年5月23日由11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建立。
拉萨尔直接参加了筹建工作并当选为第一任主席。
经拉萨尔修订的联合会章程规定,联合会的主要组织原则是主席个人独裁,地方组织(公社)只能执行主席的决定,不享有任何权利。
联合会的纲领仅限于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反对阶级斗争,主张由国家帮助的合作社改善工人的生活,走和平过渡的“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并轻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反对工农联盟,宣扬“铁的工资规律”;赞同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全德统一。
1868年9月,拉萨尔派被莱比锡警察当局查封,后迁往柏林活动。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先进的德国工人逐渐抛弃拉萨尔主义。
1869年其部分成员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
爱森纳赫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暴力推翻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德意志统一。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支持巴黎公社。
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统一后的客观形势要求德国工人运动应该有统一的领导,因此两派克服分裂、实现联合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1875年5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在哥达城合并,并拟定了合并的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也即《哥达纲领》。
爱森纳赫派为了合并不惜拿原则做交易,党的纲领(即《哥达纲领》)充满拉萨尔的观点,既没谈到无产阶级专政,也没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充满了改良主义幻想。
哥达纲领批判四逐句精读
哥达纲领批判四逐句精读以下是对《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逐句精读:1.“德国工人党从这些原则出发,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
”这一句表明了德国工人党的目标和手段。
他们的目标是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计划使用一切合法手段。
2.“在德意志帝国,‘国家’几乎同在俄国一样地‘自由’。
”这句话揭示了德国当时的国家状况。
作者指出,在德意志帝国,国家的“自由”程度几乎与俄国相同。
这种“自由”可能是指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这句话阐述了作者对“自由”的理解。
作者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让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让国家成为完全服从于社会的机关。
这体现了作者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
4.“德国工人党——至少是当它接受了这个纲领的时候——表明: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得多么肤浅。
”这句话批评了德国工人党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肤浅理解。
作者认为,德国工人党在接受这个纲领时,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浅薄理解,没有深入领会其精髓和实质。
5.“纲领还荒谬地滥用了‘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等字眼,甚至更荒谬地误解了向之提出自己要求的那个国家!”这句话批评了纲领中对“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等概念的滥用和误解。
作者认为,这些概念的使用是荒谬的,因为它们没有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的真实情况。
此外,作者还批评了纲领对提出要求的国家的误解,这表明了纲领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以上是《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逐句精读。
在阅读和理解这些句子时,需要注意它们的历史背景和上下文语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哥达纲领批判
一、写作与发表的历史背景
• 拉萨尔主义的形成 • 拉萨尔机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贫困不是资本主义造成
的,而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决定的; • 宣扬唯心主义国家观,提出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的
理论; • 鼓吹争取普选权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 • 散布非无产阶级的劳动者都是“反动的一帮”的谬
1
第四章
批判纲领草案关于“自由国家“的谬论及 庸俗民主主义的要求,阐述无产阶级专政 原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
1
思考题
1、为什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 观点是错误的? 2、怎样理解“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 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 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3、试述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阶段的学说。
1
谢谢
1
第二章
批判拉萨尔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概括 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工资理论和剩余 价值理论,住处工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 义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 解放的必由之路。
1
第三章
批判拉萨尔企图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 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阐明社会 主义只能“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产生。
1
第二节 批判纲领草案篡改无产阶级国际章程,维 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错误及其根源。指出地主 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批判纲领草案“分配决定论”和“不折不扣 的劳动所得”的观点 。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 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个人消费 品的分配原则。
论。
1
• 《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论意义 • 《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这部论战性 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对 拉萨尔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的斗争的光辉典范。 •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科学 预见,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 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是对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第三讲(二) 哥达纲领批判
第二,明确区分了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即共产主义社 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一个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 段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割断与资本主义 的一切联系,不能不带有旧社会遗留的痕迹。共产主义高级 阶段,只有在第一阶段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能混为一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有着不同的任务。它们之间不能机械地割裂和对立起来,两 者同属于同一社会形态,只是发展成熟程度不同,有内在的 共性和联系。 共产主义不同阶段的划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为 进一步深入探讨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特征提供了理论前提。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68页)
马克思这里是批判空谈“劳动” ,背弃了阶级分析,掩 盖了阶级剥削的实质。脱离了作为生产资料的第一个源泉的 自然界这个因素来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错误的。 日常所说“劳动创造一切”是强调劳动的创造作用,假定劳 动所必需的自然物质条件是已经具备的。
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 充分涌流之后,共产主义就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 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五,共产主义将消灭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成为多余的事情而 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 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从而国家消亡。
思考题
1、马克思是怎样概括共产主义社会第一 阶段和高级阶段基本特征的?
2、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对后人产生了 哪些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3、为什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不是教 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哥达纲领批判】的意思是什么?【哥达纲领批判】是什么意思?
【哥达纲领批判】的意思是什么?【哥达纲领批判】是什么意
思?
【哥达纲领批判】的意思是什么?【哥达纲领批判】是什么意思?
【哥达纲领批判】的意思是:马克思作于1875年4-5月。
批判德国爱森纳赫派和*** 尔派将在哥达的合并会上通过的党纲,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一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哥达纲领批判」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哥达纲领批判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作于1875年4-5月。
批判德国爱森纳赫派和 *** 尔派将在哥达的合并会上通过的党纲,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一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哥达纲领批判」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用哥达纲领批判造句
1.《哥达纲领批判》
2.哥达纲领批判》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被认为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